中國陵墓與祠廟(二)【圖】
四、山西 (一)山西堯廟
堯廟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南,始建於晉代,自唐以後,歷代重修,規模逐漸擴大。廟內最初有東西朝房、光天閣、堯井寧,後面有堯宮、舜宮、禹宮、萬壽宮,最後是寢宮,建築十分宏麗。現尚有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堯宮)和寢宮。廣運殿始建於唐朝,殿高27米,內供巨大堯像。兩邊牆壁有精雕的龍、鳳、獅子、麒麟等動物圖像,尤為精美。堯廟附近有堯廟村,村內有堯王井,相傳為堯所鑿。
(二)解州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運城市解州鎮西關,為紀念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而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年),現存廟宇總面積為18000平方米,屬清康熙年間重建。平面布局分南北兩部分,南為結義園,由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等組成。北部為正廟,主要建築有御書樓、崇寧殿、春秋樓等,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布局完美的宮殿式建築群之一。
(三)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布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陵區座落在賀蘭山東麓,東西約五公里,南北約十公里,在5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隨著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布列著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黃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的規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築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台等建築單元組成,平面總體布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為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博物館佔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緻,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博物館內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著、論文、雜誌文章413冊(篇)。裡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還有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和燦爛。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 (四)司馬光墓在我國浩瀚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鑒》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主編是夏縣人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字君實,山西夏縣人,為宋代宰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著有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偉大著作《資治通鑒》,死後贈封為溫國公。
司馬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大歷史學家,曾在宋哲宗時期任宰相。司馬光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民間傳說的「小兒擊瓮」的故事,就是說他的事,傳說司馬光小時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個孩子失足掉進水瓮中,其他的孩子嚇得逃走,而司馬光卻用石頭把瓮擊破,水流出來,孩子才得救。司馬光墓,位於夏縣水頭鄉,墳墓佔地近3萬平方米。司馬光墓地分為塋地、碑樓、碑亭、餘慶禪寺等幾個部分。塋地位於右翼,禪院列於左翼,碑樓在最前方。
碑樓高大,壯觀,內有「司馬溫國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碩高大,碑文介紹了司馬光一生的成就。碑額「忠靖粹德」由宋王哲宗親筆;碑文為蘇東坡書。是司馬光墓的重要標誌,對外很有影響。
餘慶禪院是宋代為保護司馬光墓而建立的一處寺院。寺內,現存有一座明代的大佛殿。殿內有3尊造型優美的大佛 像。在大殿後部,還有宋碑五通,明清碑10多通。這些碑文,詳細記載了餘慶禪寺的歷史,是研究司馬光墓的重要史料。
(五)廣武漢墓群廣武漢墓群在朔州市山陰縣西南,舊廣武與新廣武城之北,共有 288座。整個墓群南依群山,北連朔州平川,從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羅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為全國之首,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並在漢墓群南端修建了廣武漢墓群保管所。現在廣武墓群雖然未發掘,但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
新廣武和舊廣武地段,在漢代時屬雁門郡的陰館縣管轄。陰館縣漢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年)置,東漢時雁門郡治從善無縣(山西右玉境)遷於此。據《太平寰宇記》稱:「陰館城今名下官城」,故治即今朔州市朔城區汴子疃鄉下官城一帶。這裡依山傍險,雄踞雁門關前,在古代歷為屯兵扼守、兵家必爭之地,漢王朝在此設縣置郡,抵禦匈奴貴族南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廣武漢墓群是漢代雁門郡治和陰館縣官吏與富豪人家的集中墓地。它是研究我國漢代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
原太高速公路通車後,我回故鄉一般都改坐汽車,當我第一次出雁門關看到廣武漢墓群,那高聳連綿的封土使我震撼,我當時強烈的渴望能夠下車去走到近處看一看這些漢代的古墓,儘管這些並非都是漢代戍邊將士的墓葬,但我眼中,每一座形如山丘,高達十餘米的漢墓無異於一座豐碑,置身其中,立刻感覺到個人的渺小,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正是這每個渺小的個體,護衛著漢室天下的無限江山,千百年之後,依然排列著整齊的陣形佇立在塞外的秋風之中。
五、遼寧 (一)瀋陽清北陵
清北陵位於瀋陽市內北部,本名昭陵,為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歷時八年竣工。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清康熙時又增修了碑樓。建築形式與東陵相似,而無108磴。隆恩殿建築在雕刻精美的花崗石台基上,雕樑畫棟,富麗堂皇。解放後加以擴建和修繕,拓造了人工湖,堆建了隆業山,增設了一些文化娛樂設施,闢為北陵公園。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瀋陽清東陵 東陵在在瀋陽市東北11公里的丘陵上,本名福陵,是清太相努爾哈赤和他后妃的陵墓。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清康熙、乾隆兩朝又加以增修。建築以方城為主,前有正紅門和磚砌的台階——108磴。正紅門內外有石雕華表、駱駝、獅子和牌坊等。108蹬上的台地上建有碑樓和祭祀用的茶果坊、省牲亭等。方城有隆恩門、隆恩殿以及東、西配殿。方城後面的月牙城,即努爾哈赤和那拉氏葬處。整個建築規模宏偉,氣魄浩大。
(三)遼陽壁畫墓群
中國東漢魏晉時期石室壁畫墓群。分布在遼寧省遼陽市北郊太子河兩岸的棒檯子、北園、三道壕、小青堆子、東檯子、南檯子等處。遼陽東漢魏晉時為遼東郡治所,漢魏之際公孫氏曾割據於此50年,其中一批大型多室墓,墓主應屬公孫氏政權望族。20世紀初發現,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作過調查,50年代對部分墓葬進行清理髮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壁畫墓均有高大的封土。墓室為石板構築,白灰勾縫,平面略呈方形,大墓長、寬 7米左右,小墓長、寬為 3~ 4米。一般由墓門、前室、棺室、前廊(或迴廊)、左右耳室組成,棺室2~6個不等,棺室間石板上有窗式空洞。東漢墓設石棺,左右耳室大小相當,魏晉墓設屍床,耳室大小不同。
隨葬器物有井、灶、罐、盤、樓等陶明器,銅帶勾、銅鏡、金指環、銀頂針、鐵剪刀、骨簪、骨尺等生活用具以及半兩、五銖、貨泉等銅錢。
墓門兩側、前廊(或迴廊)、耳室及墓室頂部繪有壁畫。內容以表現墓主的經歷和生活的題材為主,有門卒門犬、百戲樂舞、車騎儀仗、宴飲庖廚、樓閣宅院、武庫倉廩等,墓室頂部多繪有日月流雲。棒檯子墓的車騎儀仗圖,全隊有175人,127匹馬,10輛車,場面宏大。壁畫直接描繪在石板上,採用墨線勾勒後,平塗硃色。
遼陽壁畫墓早年多次被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畫家對墓中的重要壁畫進行了臨摹,將被盜墓室封閉保護。1961年後,遼寧省文博部門對墓群進行多次複查,並採取復原措施,劃定保護範圍,成立文物保護組織,對壁畫採取科學方法進行保護。 (四)福陵福陵(滿語稱「瑚圖靈阿蒙安」)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陵寢,因坐落在瀋陽市東北天柱山上11公里處。故又稱東陵。其與瀋陽昭陵、新賓永陵合稱「關外三陵」。
福陵創建於天聰三年(1629年),距今已有三百七十餘年,初稱「太祖陵」、「先汗陵」。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韓非子》曰「全壽富貴謂福」取福氣、運氣之意。寓意大清福運長久。順治八年封福陵陵山為天柱。此山原名為「石嘴頭山」(一說為渤海國的東牟山),是長白山的余脈。以「天柱」為陵山命名,寓意福陵猶如擎天大柱,支撐著大清江山。
福陵背靠輝山、興隆嶺,前臨渾河。輝山是瀋陽地區最高的山峰,海拔265。8米,屬長白山余脈。渾河古稱瀋水,山南水北為陽,瀋陽一名的意思即是在瀋水「渾河」的北面。按古代堪輿家選擇陵址「風水」要前有沼(河),後有靠(山)的標準,福陵所在是一塊風水寶地。福陵佔地2960丈,方圓二十里。建築布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大紅門外區:從大紅門往南至渾河北岸。東西設有下馬碑四座,靠近大紅門附近,設有石下馬牌坊兩座,華表兩座,石獅一對。早年此處還有紅樓一座,今已不存。石下馬牌坊前有一條東西通道,是行人東西往來的道路。神道區:此區南起大紅門,北至方城。大紅門三間,中間往北有石鋪甬路(即「神道」),其兩側分別設有擎天柱、石象生、華表,再向北有神橋、一百單八磴等建築。由此拾級而上,便是神功聖德碑碑亭。碑亭兩側東有「茶膳房」、「果房」。西有「滌品房」、「省牲亭」、「齊班房」,均為三間,分別是製作祭品、貯藏祭品以及官員侯祭之所在。方城、寶城區:南起隆恩門,北至寶城,包括「隆恩殿」、「東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門」、「石祭台」、「明樓」、「月牙城」、「寶城」等建築,方城將這一建築圍在中央,儼然如一座城堡。福陵的「心臟」——地宮便建在寶城之下,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及其皇后就長眠於此。
福陵每年大祭小祭三十多次,大祭在清明、中元、冬至、歲暮舉行,小祭每月初一、十五舉行。另在「忌辰」(皇帝皇后駕崩日)也要舉行大祭。凡遇國家慶典也要在此行「告祭禮」,新官到任或途徑盛京的官員也要到此行禮。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四帝先後十次東巡盛京,曾至福陵拜祭。清朝滅亡之後,溥儀小朝廷時期仍不時祭祀,偽滿洲國時期,溥儀曾親至福陵告祭。
福陵建築宏偉,氣勢威嚴,幽靜肅穆,古色蒼然,其中「天柱排青」為盛京八景之一;「天柱衡雲」為陪都十六景,其餘如「龍灘垂釣」、「天橋掛瀑」、「明樓過雨」、「西山晴雪」等景緻也都久負盛名。福陵規模儘管比昭陵小,然而由於它有上列兩大特點,再加之環境優美,仍獨具魅力。所以,人們游罷昭陵,依然能興緻勃勃地續游福陵,而且不會產生雷同感。現在,福陵一帶已闢為東陵療養地。
(五)永陵永陵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起連山腳下,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始建於1598年。清天聰8 年(1634年)稱興京陵,順治16年(1659年)尊為永陵。永陵是著名的清初關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座落在瀋陽的福陵和昭陵)。也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築群。它具有我國古代建築的優秀傳統和滿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六、浙江(一)紹興禹王陵
禹王陵位於浙江省紹興東南會稽山北麓,距城約3公里。傳說大禹死後就葬在紹興。現存的大禹陵碑亭是1979年重建的,亭內巨碑上刻有「大禹陵」三字。據當地人說,即使極有生命力的竹根,凡延伸到大禹陵的區域,竹子無一不枯死,非常神秘。
(二)岳飛墓
在杭州城的西北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棲霞嶺南麓,有一組古樸雄偉、莊嚴肅穆的建築群――岳飛墓、廟,這裡背枕青山,面臨西湖,是南宋抗金將領、民族英雄岳飛的長眠之地,也是歷代人民憑弔、瞻仰岳飛的紀念場所。
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堅持抗金、反對妥協的岳飛,被宋高宗、秦檜為首的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臨安(今杭州,南宋都城)大理寺獄中。岳飛因為堅決抵制民族侵略,時刻捍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反遭誣陷迫害,引起南宋愛國軍民的強烈不滿,也贏得了人民的深切同情。當時,有位叫隗順的獄卒,非常敬佩岳飛的為人和盡忠報國精神,又十分同情岳飛的不幸遭遇,他冒著生命危險,連夜將岳飛的遺體偷偷背出錢塘門外,草葬於九曲叢祠。 到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宋孝宗繼位。為平定軍民的不滿情緒,籠絡民心,宋孝宗於七月份下詔為岳飛平反詔雪,追復岳飛生前原官,並訪求岳飛遺體,將其遺骸以禮改葬於棲霞嶺南麓今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岳飛墓、廟收歸國有。1961年3月,岳飛墓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期間,岳飛墓曾遭破壞,岳廟也一度作為收租院等階級鬥爭教育展覽館。197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撥專款對岳飛墓、廟進行全面的整理維修,於1979年底修復重新開放。
岳飛墓廟現佔地23.5畝,建築面積2793平方米,總體布局上可分為墓園區、忠烈祠區和啟忠祠區三大部分。墓園區位於這組建築群的西南部,岳飛墓坐西朝東,左前側附岳雲墓,墓道兩側列明代遺留下來的石像生,石階下墓闕兩側面墓面跪誣害岳飛的秦檜等四奸鐵像。出墓闕有陵園,甬道盡頭為「盡忠報國」照壁,南、北兩側各有碑廊一列。廟是墓的附屬建築,由忠烈祠和啟忠祠組成,現存建築大多為清康熙年間重建,雖經幾次大修,仍保留了清代的格局和建築風格。忠烈祠位於岳飛墓的東北,祠前有門樓,為遊客參觀瀏覽的入口處。忠烈祠西為啟忠祠,原奉祀岳飛父母,現闢為岳飛紀念館。
八百多年來,岳飛墓廟一直是歷代人民紀念和瞻仰民族英雄岳飛的場所;今天,更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又被定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國家教委、文化部等六部門列為百家「全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七、甘肅 (一)甘肅伏羲廟伏羲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區,始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傳古時伏羲、神農部落即聚居在這一地區,後人便在此修廟祭祀。廟為兩門三進。主體建築太極殿,面闊7間,進深5間,通長26.6米,上覆重檐歇山琉璃瓦頂,殿內有伏羲泥塑彩繪像。廟院內有古柏、古槐幾十株,依然生長茂盛。廟內還有塑像、壁畫、碑碣等珍貴文物。
八、湖北 (一)湖北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位於湖北省秭歸縣城東北的屈坪,四周高山環抱,一條屈河橫貫其中,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東面山樑下的香爐坪相傳即為屈原誕生地。唐朝時改舊宅為屈原廟祭祀,至今仍存,廟內奉有屈原像。香爐坪對面山坡上有照面井,傳屈原在此與姊女翌照面梳洗,井口圍石雕欄杆,井水清澈甘美。在響鼓溪左岸有一山洞,洞高僅2米,四周景色幽美,上鐫「讀書洞」三字,傳為屈原少年讀書之處。
(二)宜昌黃陵廟
黃陵廟位於宜昌市西25公里的黃牛峽中,又名黃牛祠。它背靠黃牛岩,面臨長江水,重檐高挑,古樸雅緻。據縣誌載,廟為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首建。諸葛亮率師入蜀,過黃牛峽,見山岩壁立,峰巒如畫,有神像影現,前豎旌旗,右站黃牛,想到大禹治水有黃龍相助方得成功,認為是黃龍顯靈,因此建廟祀黃牛。唐朝時,在祠中建禹王廟,以後歷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明代修建,廟內有明、清以來的碑刻等古迹遺物。
(三)擂鼓墩古墓群 擂鼓墩古墓群在隨州市城關西北2.5公里的擂鼓墩。擂鼓墩古為隨國領地,北望桐柏,南面渦山(即大洪山),東臨極水,山嶺綿亘,古冢森森曾侯乙系戰國早期曾國君主,其墓營建於紅砂岩坡之上,鑿石為穴,墓擴面積220平方米,深近20米,停分四室,均以巨木鑲隔。主棺分內外兩層,全為彩繪,外棺長3.2米,高2.19米,殉葬棺21具,除一格只髹紅漆外,皆施彩繪,殉葬人多系13-25歲之青少年女性。。隨葬物品有禮樂器、兵器、車馬器、金玉器、漆木竹器及竹簡等達1.5萬餘件。
擂鼓墩古墓群以九鼎、八簋為中心的銅禮器,品類齊全,造型奇妙,浮雕、透雕、細鏤,錯金嵌玉,巧奪天工。金杯、金盞,光燦奪目。壁、環、璜、佩等玉器玲瓏璀璨,刻技精湛。漆器造型新穎,圖案繁縟,蟠龍、卧鹿,栩栩如生。鍾、磐、鼓、瑟、琴、竺、蕭、笛等樂器,種類繁多,排列有序,宛如一間古代樂廳。尤其是其中一套擁有64件的編鐘,設計精巧,鑄造瑰麗,出土時,尚完整地懸掛在鍾架之上。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古今樂曲均能演奏,令人驚嘆叫絕。這批反映我國古代科學藝術成就的文化瑰寶,現藏在湖北省博物館;並在原地加蓋廳廡,保存墓坑、槨室及大部分棺木,並陳列著相應的文物及其複製品等。
(四)闖王陵雲中湖是九宮山鎮所在地,也是九宮山旅遊的食宿基地。這是一個以人文景觀為主的中心風景區,主要有青松迎客、泉崖噴雪(瀑 布)、真君石殿、吳雄楚關、烏龜朝聖和銅鼓擂天。除泉崖噴雪和真君石殿位於鎮上,不需乘車,徒步可以去參觀外,其餘景點均需乘坐當地麵包車方可抵達到,去迎客松每人需花10元,去雲關古寺約需5元,去銅鼓包也需花5元,去石龍溝30元,一般租麵包車去石龍溝(10座左右)100—150元。其它景點除乘車外,還需有一段步行的路程,方可抵達。 祭闖王陵位於九宮山西麓牛足跡嶺小月山上(黃株包),既現通山縣高湖鄉高湖村,陵園面積200多畝。
闖王陵背依九宮山老崖「虎山」,旁西流溪水,座南超北,主體建築有門樓、墓冢、陳列館。整體建築依山就勢,氣勢宏偉。陳列館內收藏有李自成流鎏金馬鐙等許多珍貴文物和不同時代的史志文獻。陵園附近有落印洞,拴馬松等李自成殉難古迹。
也許是農民起義英雄的緣故吧!李自成墓沒有富麗唐皇的琉璃瓦,沒有朱門和紅樓,清磚灰瓦陵園映襯在綠茵茵的樹叢中,多了幾分肅靜。紀念館中郭沫若《甲申三百祭》讓人讀了浮想聯翩,一年前李自成還是大順帝國的皇帝,轉眼含恨九泉。當年那麼多苦難都沒有讓李自成軍隊倒下,在美女和酒色下卻很快沉淪而不能自撥。偉人總會有過錯,但過錯永遠也淹沒不了一代天驕不朽的業績。這就是很多人拜謁闖王陵的緣故。凡讀過姚雪銀的《李自成》的人,此時此刻一定會思緒萬千。 (五)打虎亭漢墓打虎亭漢墓位於鄭州市西南35公里處新密打虎亭村。穿過仿漢闕式大門,沿路南行約七十米,但見路的右側有一個高大的土冢,猶如土山,東西兩墓並列,相距約30米,這就是打虎亭漢墓。該墓為東漢宏農太守張伯雄及其親屬的陵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已發掘的最大漢墓之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打虎亭漢墓墓東為畫像石墓,墓西為壁畫墓,墓主可能是和張伯雅有親屬關係的人。這兩座漢墓的內部建築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墓壁均繪有色彩絢麗,內容豐富的石刻畫像和壁畫,它們給研究東漢時期中原地區民生風俗的專家們留下了重要的線索。畫像石墓通長26.64米,寬20.68米,中室高6.3米,由前室、中室、後室、東南北三個耳室組成。除中室、後室外,其它各室內壁與甬道、石門均有內容豐富、瑰麗多彩的畫像石刻。壁畫墓通長19.8米,寬18.4米,中室高6.7米,墓壁上的雕刻畫像約200平方米,彩色壁畫約100平方米。
它為研究東漢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六)八嶺山古墓群八嶺山又名龍山,屬荊山余脈,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西北部,總面積43平方公里,平均海撥39.6米,最高海撥109米,位於北緯30°23′57″~ 30°28′58.8″,東徑112°04′14.9″~ 112°06′23″之間。八嶺山屬丘陵地形,其山勢宛若八條蛟龍,呈西北東南走向,因此又稱「龍山」,山上物產豐富。
武漢至宜昌一級公路緊鄰八嶺山南麓,荊州至馬山公路沿八嶺山東邊向北至裁縫,裁縫至馬山的公路環繞八嶺山麓,楊場至新場公路繞八嶺山南麓自東向西。總之環八嶺山地區的公路早已修通,路況較好。
八嶺山古墓群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古城西8公里的八嶺山上,行政管轄屬荊州市荊州區。
八嶺山古墓群現有大中型有封土堆古墓葬467座,其他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以東周時期楚墓和明代藩王墓最為著名。史載「楚莊王冢在城西龍山鄉」,「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五代「南平武信王高季興墓、文獻王高從晦墓、餐懿王高保融墓」三代墓俱在龍山,明「遼簡王墓城西北八嶺山、松滋安惠王墓、益陽安熹王墓、麻陽悼喜王墓、應山悼恭王墓、枝江庄惠王墓」俱在八嶺山,「肅王貴綬墓、靖王豪盛墓、惠王恩稽墓、恭王寵綬墓、庄王致格墓俱在八嶺山」。以史載:紀南城自楚文王「始都郢」(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秦將白起「撥郢」,先後411年為楚國都城,其楚王和高級貴族墓地應距楚都不遠,綜合其他方面材料來看,八嶺山可能是楚國王公貴族墓群埋葬地之一。
八嶺山古墓群中還有明代藩王墓葬,這不僅明史上有較多記載,而且明遼簡王朱植墓已正式發掘,因該墓早在明末就遭到嚴重破壞,陵園布局也毀掉了,隨葬器物大都散失,所以遺存文物不多。
該古墓群延續年代上至東周時期,下至明清,前後達2000年之久。
雖然目前八嶺山古墓群上大型古墓僅僅搶救發掘了明遼簡王墓,尤其是東周時期的大型楚墓至今一座也沒有發掘,對八嶺山地區的古墓葬的陵園布局,墓葬形制、隨葬器物、葬式葬俗等情況不清楚,在古代,也有秦將白起「撥郢」後「燒先王墓夷陵」的記載,但綜合多方材料和現代物探技術的有關成果來看,八嶺山地區的大中型楚墓保存情況是比較好的,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和科學價值在我國南方,僅此一例。 南方的楚文化與北方的中原文化一道,構成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兩大淵源,楚文化在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已知的發掘成果和歷史記載來看,楚國在南中國的廣大國土首先實現了統一和民族融合,吸收了南至五嶺,東至吳會,西至巴蜀的各族先民創造的優秀成果,創造了與古希臘文化同時並肩的楚文化,但楚文化的發展水平到了怎樣的程度,現在誰也難以說清,因為楚王墓至今一個也未發掘。尤其是八嶺山上的東周楚墓,至今還是一個迷。 歷史記載楚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楚國在八嶺山以東5公里的紀南城為都,先後長達411年;在以紀南城為中的周圍丘陵崗地和八嶺山、紀山、馬山、雨台山等山脈,有一條呈帶狀分布的古墓密集區域。先後有二十個楚王以紀南城為都,那麼楚王和楚國的高級貴族的陵寢應當在這條呈帶狀分布的區域內。以目前調查的資料看:最大的封土堆古墓(指現存墓冢封土直徑和高度),在八嶺山上(如平頭冢、馮家冢等),東周時期的楚王墓應該在這些封土直徑最大(80米)高度很高的封土堆古墓之中,我們也是據此將八嶺山古墓群作為東周時期楚王墓群申報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
由於八嶺山地區大型楚墓至今一座也未發掘,我們對其陵園布局,墓葬形制、葬俗葬式和隨葬器物一無所知,但以已發掘的楚國附屬小國曾侯乙墓比較,曾侯乙墓為岩坑豎穴木槨墓,槨室面積為260平方米,葬於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該墓出土大量的精美文物,以青銅器、玉器、兵器、金器、禮樂器、漆器、竹簡,質量之優,數量之多,在先秦已發掘的大型古墓葬中,首屈一指,尤其是編鐘及編鐘上萬餘字的銘文,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明珠,若是楚王墓,那規模只會比曾侯乙墓大,隨葬器物肯定遠勝於曾侯乙墓。
第二,緊鄰八嶺山已發掘的楚國中小型墓葬的出土文物,其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極高,如緊鄰八嶺山的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僅僅是一座小墓,出土了大量的絲綢製品聞名於世,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是東周時期兵器中的精品,以及隨葬的大量精美漆器如雙鳳懸鼓,彩繪鴛鴦豆,雙魚耳杯和彩繪木雕蛙蛇龍鳳座屏等。
再者,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壽縣和長沙等地非科學出土楚國文物,到現在不過七十餘年,對楚文化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加之由於秦國在統一過程中有意識地毀滅楚文化,因而對楚文化的歷史記載和著錄也不是很多,人們印象中只有老莊哲學、楚辭、離騷和楚莊王霸業等等。直到目前為止,燦爛的楚文化可能只露出了冰山一角,許多不為人知的楚國歷史及科學與藝術成就,可能就掩埋於八嶺山古墓群中的幽幽古冢之內,許多懸而未決的歷史疑問,也需要從中尋找答案。
因此,八嶺山古墓群對研究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楚文化,其歷史地位和科學研究價值,在我國南方所有的古墓葬群中,首屈一指。
(七)李時珍墓
|
|
李時珍墓在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雨湖之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時珍(1518-1593)是我國傑出的醫藥學家。字東壁,號瀕湖,蘄州(治今蘄春)人。一生著書十餘種,尤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為糾正古代記載本草中存在的「品種既煩,名稱多雜」,「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之弊,決心自己編修本草學。為此,經常上山採藥,深入民間,「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花了近30年時間,參考800餘種書籍,先後易稿3次,寫成一部集我國明代以前本草學大成的《本草綱目》。出版後,陸續有了日、朝、英、德等各種譯本或節譯本,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建國後修葺了墓冢,增建了牌坊、蓮池、拱橋、層台、花壇、葯圃、六角亭、紀念碑等,並擴地增建了李時珍紀念館、國葯館,陳列有李時珍生平、《本草綱目》的各種版本和中草藥標本以及全國各大藥廠研製的中藥成藥產品。已形成一座佔地達75畝、建築典雅、軒敞明麗的陵園,吸引著國內外遊人、藥商來此瞻仰和開展藥材貿易活動。 (八)顯陵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棱思殿、陵恩門、神 廚、神庫、陵戶、軍戶、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組成,其布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 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布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詩酒聯姻」
※愛得好,傷不了:中國第一紅娘小龍女百問百答療情傷
※敢舉烽煙解國憂 中國軍網
※老外去中國工作,得辦多少證?
※日本投降69周年 中國銘記歷史警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