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處處有太極,時時分陰陽

處處有太極,時時分陰陽2008年01月08日 星期二 19:16做任何拳式動作都要有「對待」!

例如:手向上動,身便要向下沉;手向前伸,背便要向後靠;手走左,則身走右;手走右,則身走左;下身向下沉,頭就向上領。上下、左右、前後好像互相對拉,或是好像一個球被充氣後,向四方八面膨脹。

對於太極拳上「對待」問題,我有這樣的理解:首先從字義上,「對待」並不是我們慣上表示以特定方式或某種態度看待人或物意思,例如,某某對待他雙親很好;而是「對立統一」的意思。

「對立統一」是陰陽哲理中的一條重要規律。所謂「對立」,即一種事物中性質相反的的兩個方面,他們之間能相互抵消、抑制、中和。「統一」是一體或整體的意思。將兩個意思結合起來,「對立統一」就是「一體中同時存在兩個對立面」;或反過來說,「兩個對立面組成不可缺一的整體」。

中國古人上觀天文,下察地理,逆推宇宙的形成、發展和變化,認為宇宙世界是「從無至有」。「無」是什麼都無,連時間和空間都無,稱為「無極」。「有」是靜止不動的「氣」。「氣」靜極而生動,動則分為「陰陽」二氣,稱為「太極」。因此,「太極」是由陰陽兩個對立面組成的整體。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宇宙萬物包括人類。宇宙萬物的變化,發展和運動都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因此,一切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必然含陰陽。陰陽之道便是自然之道。

在我們生活認知當中,陰陽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天地、日月、寒暑、陰晴、雌雄、動植物、生死、好壞、明暗、長短、內外,大小、悲喜、愛恨、美醜、男女、君臣、夫婦、主僕、精神與肉體、前線與後勤、硬體與軟體等等。

在上述的陰陽例子里,每一對的兩面是必須要同時存在,當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存在。例如,當每一個人的身高都是兩米,那麼,就沒有所謂「高、矮」之分。又如沒有「生」,則沒有「死」。

陰陽的互相對立,並不表示陰陽之間無時無刻在鬬過你死我活,恰恰相反,陰陽是互相交合、包含,滲透,貫通,合作,支持。例如:一支軍隊,前線與後勤要互相配合,互相包容,戰鬥力才能強大,才能打敗敵人。若各自為政,雖然各盡己力,該支軍隊必敗無疑。又如一部計算機,硬體與軟體必須配合恰當,才能發揮最大功能。陰陽之間的互相配合、支持,在太極哲理上稱為「陰陽相濟」。

「陰陽相濟」還不足夠令事物有最「適當」的發展,陰陽之間的變化還要「對稱」、「均衡」,整體-太極才能達到「和諧」,才能最完滿。當陽放大多少,陰便應同時放大多少。否則便會失衡,容易傾倒或出現亂子。以一個企業為例,當生產部門努力生產,但外勤卻拉不到顧客,存貨堆積,資金無法周轉,企業很快便會倒閉。所以「陰陽相濟」之外,還要「陰陽平衡」。

若果我們接受陰陽之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陰陽的規律。這樣才符合自然之道。我們在練習和應用太極拳時,也必須符合陰陽之理。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我們要不出現雙重,為人所制,不單須知陰陽,還須知如何應用陰陽。

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都強調「松」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我很同意這個看法,但我認為「松」只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條件,並不是太極拳的本質。[b]太極拳的本質,太極拳的靈魂是「陰陽」。[/b]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只有懂陰陽,才算是找到太極拳之門,。

應用到太極拳方面的陰陽,我理解主要有:拳理(軟體)與肢體(硬體)、意與體、上升與下沉、放大與縮小、開與合、內與外、前與後、進與退、左與右、松與緊、主動與被動等。

我平常練習時,都儘可能要將陰陽三個基本規律:對待(對立統一)、陰陽相濟、陰陽平衡,再加上陰陽轉換和陰帶陽動的兩個原則貫徹到每一個拳式動作上去。當然不是能同時把它們全都應用得上。練的時候,先練一個要求,待熟習後,在加上第二個要求。

如我的雙手要向前、向上伸,首先松跨、松腰讓下身和尾閭下沉,平衡手的向前和提供手上升的能量。由於下身沉,因此又以虛靈頂勁來平衡下身並使上、下身對拉放大。其次,意從手掌沿著手臂向後走至背向後放出,帶動拔背,平衡手的向前伸,並且前後對拉放大。此外,意向左右兩邊放出,讓意氣帶動身體前後、左右、上下放大變成一個球型。因為是陰帶陽動,所以整個動作的意是放在下身和背後,而不在手上。

還需要做到大陰陽中有小陰陽,不單是整體有陰陽外,局部地方也能分陰陽。

此外,要做好陰陽的要求,除了明白陰陽道理外,還需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和「節節貫串」的要求。

最後要強調,「凡此皆在意,不在外面」,」陰帶陽動「,陰動是意的動,而非外型動。

始而意動 續而氣動 進而勁動 再而形動!

2008-01-14 11:21 | 回復學習太極拳,一定要學習陰陽理論。陰陽理論即太極思維。太極思維,它屬於哲學,屬於意識形態,精神領域,是一種思維方法,它是一個概念,一種境界。 太極者,無極而生,……」太極是由無極中生出來的。是無中生有。由此可知無極並非絕對的無,是無,而存有,無中含有。因無中含有,才能從無中生出一個有來。只不過無極是隱境,至太極方顯現。由此推理,有和無是相對的是一體兩面。有和無可以轉化,無生有,有化有,有歸無……。無和有又可以互相成就。這是自然界的生息之理。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 ,無非是陰陽的動靜、開合、生息的變化。研究這個變化,首先要建立一個整體思維。陰陽和合而成太極,在這個整體範圍內,有陰有陽還有一個中。陰、陽、中在不停地調濟。如果陰要增加,陽就必須減少。陽欲向左進,陰一定要向右退。一個向前,一個向後。陽不是絕對的陽,陽中含陰。陰不是絕對的陰,陰中含陽。陽極陰生,陰極陽生。孤陽不生,孤陰不長。相輔相成。 陰陽相濟的過程,是陰陽在一個整體中的生化過程。此過程初時,陰是陰,陽是陽。繼而陰不是陰,陽不是陽。之後無陰,也無陽。直至陰即是陽,陽即是陰。最終到達無所謂陰,無 2 源易 2008-01-14 11:22 | 回復最終到達無所謂陰,無所謂陽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離開了相,超越了形,此刻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時可以不理陰陽了,並不是沒有陰陽。 習拳者不懂陰陽,要上到高層次? 休想! 3 源易 2008-01-14 11:24 | 回復我們說天是乾地是坤,天是陽地是陰,人生活在地上,人屬陰。 人體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身體外表屬陽內部屬陰,人體的中心即陰中之陰。 習拳時由中心發動向四周放大,縮小時從四面八方向中心匯聚。 與人推手時,接觸點是陽中之陽。如果接觸點用力就大錯特錯,太極拳用陰不用陽。 要知道陰陽理論是一種思維方法,當你透澈地體悟陰陽之理時,(不是會說)不必再理會陰陽,還在分陰陽........ 4 源易 2008-01-14 11:25 | 回復在用而言: 在進攻時,去勢盡,不用收回還可再去 ,即其大無外還可再大 → 陽中陽 在防守時,化勢盡,不用援沖還可再變,即其小無內還可再小 → 陰中陰 故此 『如果接觸點用力就大錯特錯,太極拳用陰不用陽。 』不是一定的 《太極心法筆記》2008年01月08日 星期二 19:11*「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 。」 當發勁 時,除了要做到沉著松靜外,還要精神集中,意念,面向,和目光都要專註發勁的方向。例如手上發勁,則目視指尖最終所指之處。

* 練習任何一個拳式動作,都要將身體分陰陽,分虛實,有開合.即有放大縮小。身體左邊縮小,則右邊放大;右邊縮小,則左邊放大;上身縮小,則下身放大;下身縮小,則上身放大;前面縮小,則後面放大;後面縮小,則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動作開始前,應先放鬆兩肋,後松肩、肘、腕。

*「松沉」,並不是整個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門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門以上地方還是向上升。

* 在拳式練習中,重點不在拳式。式與式之間的過度動作的才是至重要。

* 當身體某處地方無法鬆開時,便不要再想該處地方,轉為鬆開緊張處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 練拳時,要經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腳心空。

* 「氣斂入骨」乃是用意將雙肩和背收向脊骨,並下沉至尾閭。

* 拳式練習時,身體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於兩跨鬆開,身體受地心吸力影響慢慢向下沉。當下沉到底時,身體會自動反彈向上升。此原則由始至終貫切到整套拳式。

* 我們經常說「松沉」。怎樣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應像一樣紙在空氣中平放地往下飄蕩。左邊沉,右邊升。然後,右邊沉,左邊升。這樣一飄一盪掉到地上。

* 練氣勢要意想頭、背、胸、臀四張皮。任何時候只可以擴張其中一張皮。

* 做任何拳式動作都要有對待。例如:手向上動,則身向下沉(臀一張皮)。手向前伸,則身向後*(背皮)。手走左,則身走右;手走右,則身走左。手與身好像互相對拉,或是好像一個球向四方八面膨脹。

* 任何一個拳式動作完成後,身法上須做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跨擴膝,手上勞工穴透開,意氣到達手指。

* 必須在一式的動作完成到位後,才可開始下一式的動作,不可搶先。

* 任何一式動作都是由身體的「中線」開始,在「中線」 結束。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鬆,手腕不僵、不丟、不折;則整個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脹滿感覺,手指亦會自然張開。絕不可用拙力將手指併攏或撐開。手指尖要虛領頂勁,指根氣沉丹田。

* 兩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條似有似無的幼線連著左右兩手。當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牽引上升。一手向內收,另一手就受牽引向外展。

* 當手一動,則應在意念上,該只手向四方八面張開。

* 手向前推出時,肩胛骨的位置要放鬆。手回收時,肩井穴(鎖骨)對下的位置要放鬆。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謂「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個看不見,但自已能感覺到的一個圓圈。如手出圈,只要對方黏著,稍作牽引,人便失重心,身體往前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種做法是:首先,整條手放鬆,用意推開肩關節,想像了一條水管的閥門被打開,一股水慢慢從肩流落上臂。當上臂充滿水後,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繼而打開肘關節,讓水繼續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滿了水後,打開腕關節,讓水流去手掌,再打開虎口,讓水最終流到指尖。

* 推手時,擬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壓,而是虛領頂勁,領著身體向上升,則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雙手向左移,則身體須向右走。同樣,如雙手向右移,則身體須向左走。

* 在練架子或推手時,要鬆開上肢的每個關節,包括: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可意想手腕關節內側、肘關節內側和肩關節內側都夾著一膨漲的小球,將每個關節推開。此外,若其中一隻手或兩手同時在胸前抱圓,則意想手彎和胸的中間位置有一圓球居中。此球可隨自已的心意脹大和縮小,亦即開與合。再進一步,意想身體是一個球。當意想球脹大,不單是手向前,身亦向後,肘兩側和身體兩側也向兩邊脹開,甚至頭頂和雙腳也上下伸展。因為球脹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時脹大。

* 肩、肘、腕順序放鬆是「意」的訓練。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聽從「意」的指揮。當手上功夫進步後,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組合。例如,腕、肘、肩。

* 想像身體如寺廟裡的一口鐘。兩腿內側為鐘的內壁,尾閭為鍾錘。鍾錘永遠只能在鍾內壁的範圍擺動。那就是說,尾閭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與任何一腿重迭,否則便是雙重。

* 無論是打拳還是推手,作弓步時,後腳不可用力向後向下蹬,而是要開跨、擴膝,放鬆垮根、膝蓋和腳踝的關節。這樣,後腳才不會僵硬,重量流至腳板、腳指而反彈。反彈力倒頭傳至腳跟再傳至腿、腰……。這時腳跟會有上升的感覺,身體才能升沉轉動靈活。

*當做弓步時,身體的重量從小腹放到前實腿的大腿內側處。想像前腿的跨和後腿的跨各有一氣球。前腿的跨根的氣球慢慢縮小,跨部隨之慢慢放鬆、內收下沉;後腿跨部的氣球慢慢擴大。

* 若身向左轉,則右腳先動,繼而左腳動;相反,若身向右轉,則左腳先動,繼而右腳動。但無論向左或向右轉,都必須虛領頂勁,用意將一邊身縮小,以脊椎為軸為主轉動,帶動整個身體轉動。

* 無論練拳還是推手,如要轉動脊椎,必須在原位上轉,不能在轉的同時,向前後左右任何一方移動。

* 兩腳虛實的轉換 在練架子時兩腳虛實的變換,例如坐步變弓步或反之,不應只是簡單地將實腳向前或向後撐,把身體推向前或推向後,使身體的重量,從地面直線地從一隻腳一交給另一隻腳。 比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個水泵,而實腳的整條腿像貫滿了水。當兩腿進行虛實轉換時,丹田的水泵將實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後徐徐貫入虛腿去。水的流動路線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在這樣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過程中,身體便自然向前或向後移動。所謂意想,不單純是想,還要真的像感覺到水在一條腿從下而上,經過單田,然後從上而下流動。也就是說,我們要能「用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夠以「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外,還要能控制水的流動速度。水的流動速度要均勻,不要有停頓。如假設實腿的水量是從9開始,然後8,7,6….地減少,最後至0; 則注水的水量則是從0開始,然後1,2,3,4地增加至9。

用「意想」所感覺到水的流動路線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緩慢的。有時,感覺甚至會中斷。但隨著多練習,意想的感覺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強。最快比電光火石還要快。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則。 進行「意想」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想其它東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虛實變換的過程中,必須要「虛靈頂勁」和做到「節節放鬆,節節貫串」。這樣才能符合「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猶須貫串」的要求。

當我們按照上述的方法來轉換兩腿間的虛實時,若能做到全身放鬆,轉換輕靈,在身體的重量全部從一腿轉換到另一條腿一剎那,會感覺到有一個力從地面向上反彈到實腳。我們應從腳底、腳踝關節、膝關節、跨等節節向上放鬆,讓這個反彈力隨著我們的心意去到身體的任何部份,作為該身體部份的動力來源。例如虛腳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勁。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彈力的傳遞所經過的路線中,有不鬆開的地方,那麼,地面反彈力的傳遞便在身體不鬆開的地方中止。

因此,在練架子時,必須要全身鬆開,節節放鬆,節節貫串,一動接另一動,不許有停滯。

* 每次拳式練習,只可選擇一個重點作為練習對象,例如:肩、肘、腕;兩腿虛實轉移等等。絕不可貪多,欲速不達。

*所謂心法、重點,只是一個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幫助我們達到太極拳的要求。當我們做到某個重點,並且運用自如,便應忘記了該個重點,讓該重點的要求自然而生。

陰陽之辨識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11:42陰陽這個詞,最容易被誤解為二分.

如用X與Y取代陰與陽,便成了二元,與陰陽的一元性質不一致;

如果用一維的正、負來理解,會比較合適,可惜正、負之間有明顯的分界,也與陰陽的連續相接不大一樣。我們這些受現代科學教育長大的人,思維上不大容易對一元分而不分的陰陽有正確的理解。

或者用哲學的辯證語言會說得清楚一些,可惜我們常人又不熟悉哲學,祗會覺得哲學語言雖然細緻卻煩瑣,聽了等於未聽,也是沒有辦法的。

再說陰陽性質的三句話:「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既然是說「性質」的,便應與「相」有所區別,即所謂抽象。也就是把象去掉而保留性質。說性質時,心裏面不再著於一個陽、一個陰的實相。

太極拳要用陰陽語言來說明,便是要我們不要在「相」上求,要從「性」上去領悟。可惜「性」這個東西,涉及本體,哲學上本體無形無相,可領悟而不可見,為了要說明「體」,唯一的辦法是用例子,但一用例子,又容易著在相上了。但要說明問題,不用例子也得用例子,否則默然,不可言、不可說。

我們暫時離開陰陽,用一個圓體來說浮沉。如果圓體上有1至12如時鐘般的刻度,又如果我們說轉向地是下沉,而轉向天上則是浮了,那麼若9時的刻度轉向天的話,3時刻度一定轉向地。當9轉至原12時的位置,9會變為轉向地,3又同時變為轉向天。那我們便可以說:這個圓轉3不離9、9不離3 ;9極3生、3極9生。因為3與9其實在同一個圓,所以3即是9、9即是3。

那麼一個圓轉之中,便浮不離沉、沉不離浮,沉極浮生、浮極沉生,沉即是浮、浮即是沉。太極拳便是利用圓轉來使自身的沉浮相連相濟,也利用這個浮沉相濟,把自身的重量,與及對手用力的能量,轉為我可利用的能量,轉一轉,送給你而已。

太極拳要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松肩沉肘,開胯擴膝,尻道上提,裹襠護肫,把身體構成一個大圓,方便圓轉,這是太極拳最起碼的要求。愈練愈精時,身體這個大圓要由無數小圓構成,所以肩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松肩沉肘,開胯擴膝,尻道上提,裹襠護肫」,肘也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松肩沉肘,開胯擴膝,尻道上提,裹襠護肫」,連指頭也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松肩沉肘,開胯擴膝,尻道上提,裹襠護肫」。大圓套中圓,中圓套小圓,小圓套更小圓,愈練愈精,愈練愈精,愈練…….,這時人體便與水的性質接近,可以用水性於技擊了。這裡祗說水的「性質」,並不是水的「相」。用圓相來說明,事非得已。

佛經說這麼多的法,用這麼多的比喻,目的在告訴我們,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祗是識,識當不了真。要如實認真,須轉識成智,以智方能認真。可是我們凡人,慣用六根識六塵,以相定真假,有相始為真,無相則不敢肯定真假,這在科學上稱為實證主義。雖然尖端科學有測不準定則,經已知道以相證實並不可靠,但用相證真假,仍是今天學術的主流,我們一般常人難以抗拒。佛看破紅塵,參相而知性,知緣起性空,第一義性質大空,但又並非空無一物的斷滅空。甚麼是空?色便是空;空是甚麼,色也!陰是甚麼,陽也;陽是甚麼,陰也,轉過來而已!佛大轉法輪,其要在轉,太極拳之要也在轉。轉是性,不在相,這裡要參

類別:默認分類||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i貼吧|瀏覽(101)|評論 (0) 拳架與練功的關係2008年01月08日 星期二 19:49練習拳架是太極拳入門之路。拳架是我們練功的工具,所以首先我們要懂得使用這工具。在學拳的初期談不上練甚麼內功,目的是熟習拳架的線路及架式,線路是拳架招式的變化與連接,是要在動態中找出自己中心及身體保持圓勢身法。在此同時要將太極拳的身法要求一點點融入拳架內,慕求時常保持中正安舒,再而身體可以支撐八面構成一個立體圓球。在這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練好身法與拳架招式,其次便是建立一些四肢內動的意識及體會。身法與拳架是二合為一的東西,不能分割,否則太極拳所產生的功能便不存在。

以身法打拳

將拳架與身法融合方法便是以身打拳,不以手打拳。手要往下意便要集中在虛靈頂勁,我往下之勢是由提頂而引起的,手上不做主張。手往前意在拔背、手往上意在氣沉丹田、手往左身往右盪、手往右身則左移。手掌與對盪點要成為一個圓球的至大點,同時對盪點的上、下、左、右都要澎脹,使整個式形成一個圓勢。日久功長,每一動便會覺得體內有氣在鼓盪,每個關節好像都給拉開了,有靈活的感覺。在這時要注要每個關節按次序的透開,一個接一個。初時先練手臂,放大時是先開肩關節,繼而肘,而到腕。縮小時是按腕、肘、肩的次序收縮。手臂練熟了便練腿上的胯、膝、踝關節,最後是身驅的尾閭,命門及大椎關節。這全是用意啟動體內機能,是太極拳特有的訓練,由此而產生的能量我們稱之為太極內功。

當九個大關節都能隨意的開合,身體的運動便漸漸發生變化,由固體的運動改變傾向液體的運動模式。功夫到高水平時,人便有如一粒大的水銀珠在地上滾動,遇到阻礙物時,接觸點便隨著對象的外形而改變,一點都不用力,但後面往前沖的重量卻一層復一層的向該對象涌去,前沖的重量如果比該對象的重量大便會將其推走,如果推不動,前沖的能量便把對象包圍,直至把對象的根浮起來把它沖走。這個移動過程是水銀珠全部的重量在動,是整體的動,沒有分開。如果要模仿水銀珠的流動,我們只能以身體的中心作為移動的機制,中心動而身隨,四肢是身體的最外圍,所以是最後隨中心移動的部份。太極拳強調「守中」及「步隨身換」的真意便在這裡。這正是練太極內功的基礎功夫。

上述的由內到外的啟動模式與我們平常的運動習慣剛好相反。一般人慣常以四肢帶動身體,接觸點上用上最大的力氣,這純粹是肌肉,筋腱收緊放鬆所產生的局部能量,自己體重量移動所產生的能量卻被忽略了。太極拳主張利用自己體重是提供了一種最合乎經濟效益的產生能量的方法。要掌握此法門,我們只能放棄習慣方式而重新學習。

節節貫串

節節貫串是內動,體內一節跟一節的動在外形上便像波浪向前涌。節節貫串亦分兩個階段,首先是練到每一個關節都能獨立的動,能量由一個關節傳到第二個關節,以槓桿形式向前推進。身體九個大關節都要有交感,環環相扣,要組織成一個能量傳送系統。一個關節動便產生有如水泵的作用,把能量往前送。能量傳送時,每個關節都要放鬆。如放不松,能量便會被松不開的關節抵消了部份能量,如整體松不開。這種能量便不能有效地由腳傳到手指。再進一步,除了關節可以動之外要用意盡量將每個關節透開,有如水管內的伐門都給打開了,建立了一條運輸管道,讓能量可以自由的流動。關節愈透開,管道便愈大,能量的輸送便更快更大。要做到意一動,能量便可按意念流暢的在體內流動。

到這裡,是建立了一條由腳到手指的能量渠道,這還是不夠的。要建立更多渠道,例如左手到右手、右腳到左手、左腳到右腳…………….等等。總之,要練到通體透空,能量能隨意的在體內流動。

能量之增強

能量的來源就是地心吸力。這種能源每分每秒都準備給人借用。身體放得松便可將自己的體重放到地上產生反彈力。將反彈力用意接引以弧線的往手上傳便會產生離心力,能量便可倍數的增加,這是開勢。同樣,將重量或力量以弧線的往自己的中心點地下引放會產生向心力而令能量增強,這是合。合的能量加大了反彈力便相應加大,在開時加上離心力,能量便變得更強大了。能量的大少是看你能放多少重量壓力到地上,壓力愈大反彈力愈強;再要注意的是你的體內透開情度,能量輸送渠道是否夠大而無阻礙;最後便是引導能量的弧線是否正確。三種因素配搭得愈完美,功夫便愈高。

弧線的運行不是由一到二這麼簡單。外來的力量、方向及對方身體的阻礙都會影向弧線的運行。我們練拳架就是讓我們在不同角度、方位下划出正確的弧線,推手的練習是讓我們在受力,有阻礙的情況下如何可以令弧線隨屈就伸,然後再起第二、第三個弧圈,讓能量可以連續的產生而以幾何級數加大的傳到對方身上令到他失去平衡。這非經過長年累月所得的感受,調教身體的反應才能做得完美。真的太極拳每一動都是以意念驅動身體內部機能,按最完美的的力學方程式的啟動,是最省力,最經濟,效能最大的運動藝術。

推薦閱讀:

陰陽論?(二)
正統三元玄空大卦催發陰陽二宅些子法訣
過路陰陽斷語修正
干支的陰陽五行及其本義c
陰陽合一

TAG:陰陽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