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與蘇聯海軍的命運

蘇聯解體與蘇聯海軍的命運江新國摘要:考察蘇聯解體後蘇聯海軍的命運有三個視角:一是蘇聯海軍是怎樣被分割的;二是分割蘇聯海軍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三是作為蘇聯海軍主要繼承者的俄羅斯海軍發展趨勢如何。本文介紹了獨聯體國家對前蘇聯海軍瓜分情況,分析了獨聯體國家在瓜分蘇聯海軍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最後對俄羅斯海軍的發展戰略和趨勢作了探討。 俄羅斯是傳統的海上強國。自1696年海軍組建以來,俄羅斯海軍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18世紀排名世界第三強的沙俄海軍到上世紀80年代,??蘇聯海軍已經轉變成一種重要的戰略力量,一種能對抗海上侵略、完成在世界大洋中進行重大作戰和戰略使命的力量????。鼎盛時期的蘇聯海軍掌握著越南金蘭灣等31個外國海軍基地的使用權,力量遍布各大洋,成為唯一能與美海軍叫板的海軍力量。1991年蘇聯解體後,由前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獨聯體,蘇聯海軍成為沒有國籍的獨聯體海軍。1992年3月俄羅斯宣布接管蘇聯海軍在其境內的艦隊、岸上機構和設施,使其成為俄羅斯聯邦海軍。從1991年至今近二十年里,這支海軍經過了十年的衰退和十年的復興痛苦而曲折的發展歷程。一、蘇聯解體後海軍的分割與歸屬 18世紀初, 沙皇彼得一世為打敗瑞典創建了海軍。前蘇聯海軍是從帝俄時代的舊海軍脫胎換骨而來,它的真正崛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斯大林時期,曾經把建立一支遠洋海軍作為工作重點,並為建造大型艦船作工業基礎的準備。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拋棄了斯大林建設遠洋海軍的計劃,開始了近海防禦的海軍政策,主要是發展驅逐艦和潛艇,用於攻擊美國的航母。還建造了著名的蚊子級和黃蜂級的導彈艇。因此,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海軍只是形成了近海防禦力量。50年代末,隨著蘇美爭霸日趨激烈,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建造大型導彈艦的計劃得到批准,蘇聯海軍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海軍已經成為一支真正的海上勁旅,總兵力達43.3萬人,其中艦上人員17.5萬人,海軍航空兵5.9萬人,海軍陸戰隊1.2萬人,海岸炮兵和火箭部隊8000人,從事各種訓練和培養工作的約5.4萬人,岸基支援保障人員12.5萬人。擁有反潛航空母艦4艘,核動力潛艇155艘,常規動力(柴油機和電力)潛艇200艘,巡洋艦35艘,驅逐艦71艘,護衛艦162艘,小型戰鬥艦艇1000艘,兩棲作戰艦艇101艘,輔助船舶390艘,飛機1310架(其中攻擊機、戰鬥機410架)。蘇聯海軍航跡遍布世界各大洋,它可以到世界各海區執行政治和軍事任務,可以通過對各國港口訪問顯示其武力,維護蘇聯在公海的權利,保護蘇聯商船和漁船隊的利益,對其保護國進行支援和抑制西方的軍事行動。這時的「蘇聯海軍已從近海防禦兵力穩步發展到一支遠洋海軍,並強大到在世界各主要海域與美國海軍相抗衡」。到1991年,蘇聯海軍總兵力曾高達45萬人,擁有彈道導彈潛艇60艘,攻擊潛艇221艘,航空母艦5艘,巡洋艦38艘,驅逐艦29艘,護衛艦146艘,其他艦艇(導彈艇、魚雷艇、登陸艇等)580艘,作戰飛機和作戰直升機1666架??,蘇聯也因此成為一個真正的海上強國。 1991年12月21日,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聚會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共同成立獨立聯合體,宣布蘇聯停止存在。獨聯體的誕生,不僅給蘇聯畫上了一個句號,而且將擁有總兵力399.3萬(1990年1月)的蘇聯軍隊置於無國籍的境地。當時,在獨聯體國家之間,圍繞著軍事問題的紛爭尤為激烈。 1991年12月30日,獨聯體11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在明斯克聚會,共同簽署了15個文件。其中在建軍問題上各方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達成妥協協議,即戰略力量將由統一的指揮部指揮,常規力量由各成員國自行決定。其中,烏克蘭、亞塞拜然、摩爾多瓦三國可以組建自己的軍隊,其他國家同意將常規力量交由統一指揮部指揮。1992年2月14日,獨聯體11國首腦在明斯克舉行第四次首腦會議,就關係重大的軍事問題進行討論,此次會議儘管簽署了九項軍事協議,但簽署國對協議的內容有很大的分歧。在建立常規力量和統一武裝力量的問題上,只有俄羅斯等八個國家達成了一致意見,烏克蘭、亞塞拜然、摩爾多瓦三國仍然堅持建立自己的軍隊。即使那些簽署了協議的國也並非主張軍隊長久統一,而只是限定在兩年過渡期內。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協議規定,戰略力量包括原蘇聯的戰略火箭軍、空軍、海軍、防空軍、空降兵、航天部隊、核技術部隊、戰略戰役偵查部門和戰略力量作戰的支援部隊。而烏克蘭拒不承認對戰略力量的這一划分,強調除了戰略火箭部隊和攜帶核武器的艦艇、飛機外,包括海軍在內的所有部隊都不是戰略力量,因此,不應該由獨聯體統一指揮,而應隸屬於駐在國。由此可見,明斯克會議實際上從法律上宣布了前蘇聯武裝力量的分裂,也為後來俄烏兩國在黑海艦隊問題上的爭端打下了伏筆。 軍隊是國家主權的象徵,而「獨立國家聯合體」不是一個國家,所以前蘇聯海軍不可能以跨國海軍的形式長期存在,它最終勢必分解成各領海國家所擁有的獨立的海軍。蘇聯解體後,海軍的歸屬成了獨聯體國家最棘手的問題。港口、基地、艦艇都成了各國爭奪的目標。 蘇聯海軍有四大艦隊,即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此外還有裏海區艦隊以及印度洋、地中海、南海三支分艦隊,分別部署於俄羅斯、烏克蘭、亞塞拜然、喬治亞、土庫曼、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八個國家的四十餘個基地內。按照獨聯體分割軍隊的原則,基本上就是以部隊所在地分家。由於俄羅斯得到前蘇聯76%的領土、95%的海岸線,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兩支艦隊均在俄羅斯境內,因此,順理成章地被俄羅斯佔有。從50年代到80年代,北方艦隊成為蘇聯最為強大的海軍艦隊,原蘇聯海軍的三分之二的核潛艇和水面核艦艇都駐紮在北方艦隊。無論是蘇聯時期還是現在,北方艦隊的活動範圍都涵蓋了整個北極圈,北大西洋以及加拿大周圍水域。1991年蘇聯解體前,北方艦隊擁有潛艇140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67艘,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253架和戰鬥直升機83架,兩個海軍步兵旅,一個岸防步兵師。太平洋艦隊是俄羅斯第二大艦隊,擁有潛艇98艘(含戰略導彈潛艇24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63艘,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240架和戰鬥直升機99架,一個海軍步兵師,一個岸防摩步師??。在蘇聯時期,它是太平洋上唯一能夠與美國第七艦隊相匹敵的海上力量,在數量上也占絕對優勢,被稱為「海上巨無霸」。北方艦隊歸屬俄羅斯後,撤消了印度洋、南海分艦隊,裁減兵力,汰除裝備,並減少出海演習訓練,跌入低谷時期。 波羅的海艦隊是俄羅斯歷史上最悠久的艦隊,曾為俄羅斯立下無數戰功。在前蘇聯時代,雖然波羅的海艦隊是四大艦隊中艦艇數量和人員最少、實力最薄弱的一支艦隊,但在西方國家眼裡,無論從兵力還是從艦艇數量性能上來講,波羅的海艦隊已經相當強大了。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國相繼宣布獨立,但他們並沒有「大聲」提出分割波羅的海艦隊的要求,因而波羅的海艦隊全部被俄羅斯聯邦接管。艦隊雖然順利到手了,可上述三國卻下了逐客令,不管俄羅斯如何軟硬兼施,三國堅決不同意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繼續使用三國的基地。萬般無奈之下,波羅的海艦隊於1994年6月被迫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撤出。這次大搬家的後果對波羅的海艦隊來說是災難性的,艦隊損失了30%的機場、65%的船舶修理廠、80%的潛艇駐泊地和一半以上的水面艦艇基地。在「改嫁他人」的眾多基地中,有許多對艦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例如愛沙尼亞的塔林是不凍港,港口設備齊全,曾經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而利耶帕亞是波羅的海艦隊最重要的潛艇基地。從軍事意義上說,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獨立後,波羅的海艦隊原主基地加里寧格勒與巴爾季斯克、喀琅施塔得等基地的水域聯繫被割斷,艦隊管理及各種保障問題嚴重失控,在丟失了加里寧格勒州後,波羅的海艦隊被迫整體退縮,以芬蘭灣的一個邊遠角落為基地,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雪上加霜的是,由於俄羅斯經濟嚴重衰退,艦隊所拿到的經費極其有限而且經常拖欠,因此有三分之二的艦艇被迫退出現役,有一半的艦隊成員複員回家。可以說在俄四大艦隊中,波羅的海艦隊損失是最嚴重的。 剩下來的就是黑海艦隊的分割。在這之前,俄羅斯先下手將包括「庫茲涅佐夫」號在內的三十多艘大型艦船從黑海艦隊調往北方艦隊,將其他為數不少的艦船也調往俄羅斯境內的港口,這樣前蘇聯海軍80%的實力被俄羅斯佔有,在此基礎上,1992年7月組建了俄羅斯海軍。二、俄烏在黑海艦隊問題上的矛盾與合作 黑海艦隊是俄羅斯四大艦隊中歷史僅次於北方艦隊的光榮艦隊。這支艦隊於1783年由俄海軍名將波將金奉葉卡捷琳娜女皇二世之命創建。在隨後的烽火年代,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海戰中與英、法、土聯合艦隊展開了殊死搏鬥,在衛國戰爭時期,黑海艦隊是蘇聯海軍抗擊法西斯德軍建立功勛最大的艦隊;到冷戰後期,黑海艦隊(含裏海區艦隊、地中海分艦隊)發展到鼎盛,成為一支威震世界的強大艦隊。黑海艦隊由水面艦艇編隊、潛艇編隊、海軍航空兵、海岸火箭部隊、海軍陸戰隊等海軍各兵種和戰役兵團組成,總兵力9.7萬人。該艦隊裝備有「聖彼得堡」號(原列寧格勒號)和「莫斯科」號兩艘直升機航母,常規潛艇20艘,各型水面作戰艦艇210艘,其中大型水面作戰艦隻53艘(內含巡洋艦7艘、驅逐艦11艘、護衛艦35艘),中型水面艦隻157艘(內有巡邏和海岸作戰艦艇80艘、水雷戰艦艇62艘、兩棲作戰艦艇15艘),另有輔助艦船150艘,總計各種艦船383艘,總噸位70萬噸。黑海艦隊配備作戰飛機119架,海軍陸戰隊一個旅3000人,一半以上的艦船具有裝備核武器的能力。在東西方冷戰年代,這支艦隊是地中海一帶唯一一支能與擁有核武器的美國第六艦隊相抗衡的強大艦隊。 黑海位於歐亞大陸的結合部,東通亞速海,西連地中海,與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等戰略水域連成一片,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黑海長期以來一直就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也是俄羅斯南下地中海唯一的出海口。同時,黑海還是俄羅斯能源運輸管線的重要通道。這種戰略位置造就了黑海艦隊,該艦隊可扼守地中海,威懾博斯普魯斯海峽及整個黑海沿岸的北約或候補北約成員國,能夠有效對抗北約的武力威脅, 同時還可南下印度洋,牽制美海軍太平洋艦隊。蘇聯解體後,黑海艦隊成了俄羅斯烏克蘭爭奪的焦點。 1991年10月,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決定,將黑海艦隊劃歸烏克蘭。1992年4月,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簽署了「關於將黑海艦隊劃歸烏克蘭國防部行政管轄」的命令。同年4月7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布了「關於將黑海艦艦隊劃歸俄羅斯聯邦管轄」的命令。6月23日,葉利欽和克拉夫丘克在達戈梅斯會晤,結束了這場「命令大戰」,雙方簽署了一項進一步發展國家關係的協定。8月3日,兩國總統在穆哈拉特卡簽署了在黑海艦隊建立俄羅斯海軍和烏克蘭海軍的原則協定。根據這項協定,黑海艦隊成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聯合艦隊,由兩國聯合指揮。 1994年4月3日,俄烏雙方經過艱苦談判,兩國總統在莫斯科簽署了一項分階段解決黑海艦隊問題的協定。根據這項協定,烏克蘭海軍和俄聯邦黑海艦隊分開駐泊,俄方分得占黑海艦隊80%的669艘艦隻,烏方分得其餘的164艘艦隻。4月22日,兩國軍事代表團在塞瓦斯托波爾舉行會談,雙方就黑海艦隊的分割問題達成原則性協定。然而,在分割之後的俄艦隊與烏海軍的駐紮地點問題上,雙方未能達成一致。分歧的焦點在於俄羅斯堅持俄方艦隊應繼續以塞瓦斯托波爾為主要基地和司令部所在地,而烏克蘭則主張塞瓦斯托波爾應成為本國海軍總部和基地,俄方只能租用部分沿岸軍事設施,俄艦隊可分別駐紮在黑海沿岸其他港口城市。 俄方為了確保具有戰略意義的塞瓦斯托波爾市繼續作為俄黑海沿岸的海軍基地,並使分割出來的俄艦隊保持一支完整的海上力量的軍事戰略作用,在這個問題上寸步不讓。俄總統葉利欽多次強調,俄在這個問題上不會改變立場。 烏方則強調,俄艦隊與烏海軍的駐紮問題已不是軍事問題,而是領土問題。烏克蘭領導人指出「塞瓦斯托波爾是烏的領土」,烏方從來就沒有同意塞市作為俄艦隊的基地。分析家認為,烏方的強硬立場與克里米亞半島的前途關係甚大。塞瓦斯托波爾如完全置於俄艦隊控制之下,俄羅斯族居民占多數的克里米亞半島很可能會因要求回歸俄羅斯而導致局勢失控。 俄羅斯與烏克蘭圍繞黑海艦隊爭執的不斷升級,實際上是自蘇聯解體以來兩國在領土、債務和雙重國籍等諸多難題困撓之下,雙邊關係一直難以順利發展的集中體現。艦隊之爭本身就直接涉及原蘇聯遺留財產的分割、領土紛爭、兩國的軍事戰略利益和在烏的俄羅斯族人前途等問題。俄羅斯與烏克蘭相互關係中雖然存有黑海艦隊等難題,但是兩國由於歷史上是一個國家,烏克蘭總統認為俄羅斯是烏克蘭的重要戰略夥伴,而俄政府亦主張與烏克蘭建立以「戰略夥伴為重要特點的特殊友好關係」。俄烏雙方均希望儘快解決黑海艦隊問題,使兩國關係得到正常發展。 1995年6月,俄烏兩國正式決定將艦隊一分為二。因艦隊艦艇多數年久失修,烏克蘭只接受18.3%的艦隻,其餘歸屬烏克蘭的部分折價售給俄羅斯。俄烏在艦隻分割問題上進展順利,但在塞瓦斯托波爾基地租用問題上分歧嚴重。6月9日,俄總統葉利欽與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聚首黑海沿岸城市索契,就兩國爭議已久的黑海艦隊問題達成協議。兩國在黑海艦隊基礎上分別建立俄羅斯黑海艦隊和烏克蘭海軍,兩支部隊分開駐防。俄羅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包括其司令部)駐紮在塞瓦斯托波爾,並使用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設施和在克里米亞的作戰、軍事、技術和後勤保障設施。俄、烏政府還按照各得50%的原則單獨簽署分配黑海艦隊財產的協議。協議中沒有說明烏克蘭海軍駐紮在哪裡,以及塞瓦斯托波爾的四個港灣是否全部歸俄黑海艦隊使用。俄烏兩國總統對會晤結果均給予了高度評價。 經過五年多的艱苦談判,俄烏終於在黑海艦隊問題上達成一致。1997年5月28日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與烏總理拉扎連科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基輔簽署了《關於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克蘭領土駐紮的地位和條件》、《關於黑海艦隊分割範圍》和《關於黑海艦隊分割及艦隊在烏克蘭領土駐紮的有關相互結算的協定》三個重要協定以及關於履行黑海艦隊協定措施的補充議定書。俄羅斯黑海艦隊駐紮在烏克蘭領土的地位和條件協定規定,塞瓦斯托波爾是烏克蘭的領土,俄羅斯租借塞瓦斯托波爾20年,每年租用費1億美元;兩國相互結算協議規定,黑海艦隊劃分後俄應向烏賠償5.3億美元,這部分款項將用以抵消烏欠俄的等額債務。此外,俄還將減少烏兩億美元的債務,以補償烏在黑海艦隊劃分中的物質損失。黑海艦隊協定簽署後兩天,俄總統對烏克蘭進行正式訪問。 兩國總統在基輔簽署了《俄烏友好、合作和夥伴關係條約》,黑海艦隊協定和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是俄烏關係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黑海艦隊問題是俄烏兩國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為維護國家根本利益而採取的一項積極舉措。兩國領導人所以能夠以「快刀斬亂麻」的精神解決這一問題,其主要考慮是:一是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北約東擴計劃即將正式啟動,將對俄烏兩國的安全利益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雙方都希望通過改善關係,加強各自在同西方談判中的戰略地位。二是解決經濟困難的需要。為擺脫經濟困境,俄烏兩國都希望加強原有的經濟聯繫,儘快擺脫經濟危機。同年10月17日,烏俄黑海艦隊分割工作基本完成,俄方已將包括12艘軍艦在內的最後52艘艦船和106個岸上設施中的99個移交給了烏方。 2010年4月21日,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烏東部城市哈爾科夫舉行會談,雙方在天然氣價格和黑海艦隊駐紮等一系列問題上達成協議。根據兩國總統在會談後簽署的協議,俄羅斯同意在原合同價格基礎上降價約30%向烏克蘭出售天然氣,而烏克蘭同意把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境內駐紮的期限延長25年,並且在該期限屆滿後雙方有權選擇是否再延長五年。即使如此,黑海艦隊以及基地使用問題遠遠沒有解決,因為有三個重要因素將在今後較長時期發揮作用。 一是俄烏兩國各自戰略利益。俄羅斯的強國夢從彼得大帝時就開始了,解體後的俄羅斯繼續追逐這個強國夢。而?「烏克蘭追求可以對歐洲政策產生影響的大國地位......現在烏克蘭正試圖宣布自己為海洋大國,雖然在退出蘇聯之前從未擁有一支艦隊」。黑海艦隊自古以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人所共知,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俄烏兩國都會從國家長遠利益去考量對黑海艦隊戰略地位。 對俄羅斯而言,失去黑海艦隊將對其經濟生活和國家防務造成重大影響。黑海是原蘇聯與歐洲和亞洲貿易的重要通道,其進口運輸的25%,出口運輸的50%都經過黑海。黑海--亞速海--頓河--伏爾加河--裏海的海河聯運航線是俄羅斯及各共和國與外部經濟聯繫的大動脈。烏克蘭獨立後,眾多的天然良港劃歸該國所有,俄羅斯僅剩下亞速海東岸和黑海北岸的庫班地區一段狹長的海岸線,黑海艦隊若再易手,俄國商船往來黑海水域和出入黑海海峽必受制於人,其蒙受的經濟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黑海艦隊曾作為「鎧甲」保護著被稱為「軟腹部」的俄羅斯南部門戶,克里米亞現已歸烏所有,若再失去黑海艦隊,俄羅斯南部則更增添不安全感。而且失去黑海艦隊不僅意味著失去了黑海海上優勢,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在東地中海部署艦隊的能力和在印度洋的海上實力,這將使俄羅斯的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在戰時處於被分割和被迫獨立作戰的境地,其後果不堪設想。 對烏克蘭而言,獲得黑海艦隊對於烏克蘭的經濟生活和國家防務無疑是如虎添翼。烏克蘭在北部和東部處於因土地和民族關係而紛爭的獨聯體其他國家的包圍之中,尤其是北面處於俄羅斯的強大壓力之下,南部又毗鄰歷史上的宿敵--現在的西亞軍事大國土耳其,西南與世界的一大熱點--巴爾幹相鄰,無論是為了保護自己,還是積极參与國際事務,都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首先需要的是海軍及對黑海的控制。烏克蘭完全有可能憑藉海軍實力躋身於歐洲軍事強國之列。從對外關係和經濟發展方面看,黑海及黑海海峽是烏克蘭唯一的出海口和與世界各國交流的主要窗口,西歐和美國的技術和設備則大部分要通過黑海進入烏克蘭。失去對黑海的控制,其後果對烏克蘭來講同樣不堪設想。 二是高加索地區地緣政治因素。位於俄羅斯南翼的高加索地區被世人稱之為「冰凍熱點」地區,該地區不僅面積相當於「南歐火藥桶」巴爾幹半島,而且也同樣有著錯綜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的獨立問題,黑海、裏海的石油問題,北約東擴引起的俄美之間的戰略衝突,實際上都是黑海---高加索地區---裏海地區這一鐵三角地區地緣政治、石油、大國角逐在這個瀕海地帶的碰撞。蘇聯解體後,雖然俄羅斯把外高加索軍區劃歸己有,但1999年科索沃戰爭後北約加速東擴,特別是喬治亞發生「顏色革命」後,俄軍撤出喬治亞,俄對這塊戰略要地的控制出現了可怕的「力量真空」。 近年來北約加速東擴,一再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烏克蘭加快加入北約的步伐,這對俄羅斯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2008年,普京警告,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將吞併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地區。2010年6月,烏克蘭公開稱放棄加入北約計劃,使這一局勢得到緩和。很顯然,穩定俄南翼形勢和遏制北約東擴又一次把黑海艦隊推到了歷史的前沿,但黑海艦隊能否在黑海長期駐紮,取決於俄與北約的較量以及俄烏關係的變化。 三是克里米亞歷史問題。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250萬人口中68%是俄羅斯人,25%是烏克蘭人。克里米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黑海「鑰匙」之稱,是烏通向世界的大門,又是各國經過黑海進入東歐和亞洲的要道。克里米亞在13--18世紀上半葉為韃靼人建立的克里米亞汗國,俄土戰爭後於1783年歸入俄羅斯版圖。十月革命以後,根據蘇聯1936年憲法和俄羅斯聯邦1937年憲法,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進入俄羅斯聯邦版圖,而塞瓦斯托波爾市保留著行政經濟中心和黑海艦隊主要海軍基地的地位。1945年,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州。1954年2月,為紀念俄烏合併300周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作出決定,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蘇聯解體後,多數居民為俄羅斯族的克里米亞,一直在謀求獨立和併入俄羅斯;俄羅斯部分政治勢力對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問題也提出異議,並暗中支持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而對烏克蘭來說,反對克里米亞的「分離主義」,維護其領土完整,則是關係到烏保持鞏固與統一的重大原則問題,因而,它不會輕易讓步。「克里米亞問題關連著俄羅斯的某些切身利益。這裡不僅有民族感情、歷史積沉問題,還有黑海艦隊的劃分等現實的軍事和經濟利益。 三、俄羅斯海軍的復興與發展趨勢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是蘇聯海軍的黃金時代,到1985年,蘇聯海軍達到了俄羅斯海軍300年發展的巔峰,綜合戰鬥實力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在艦艇數量和戰鬥實力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海軍強國。自蘇聯解體後,俄海軍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無論是從艦艇數量,還是從戰鬥實力上都經歷了一個痛苦而又無可奈何的衰退期。 從艦艇數量上看,1985年蘇聯海軍鼎盛時期的實力是:408艘各型潛艇、703艘水面艦艇、450艘戰艇,共計1561艘。到2003年則變成了:61艘各型潛艇、146艘水面艦艇、80艘戰艇,共計287艘。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海軍實力的動態對比可以看出,各類艦艇數量都呈急劇下降的趨勢。 從戰鬥實力上看,俄羅斯海軍經費嚴重缺乏,士氣低落,裝備年久失修,事故不斷。由於燃料短缺,導致俄海軍幾乎停止遠洋活動,出海執勤的次數銳減,海軍作戰能力大降,嚴重削弱了俄國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的本錢。從蘇聯解體到新世紀初這十多年,俄羅斯海軍處於戰略調整收縮時期,海軍的基本作戰思想由準備在全球各海洋上打一場世界性戰爭轉變為對付俄羅斯周邊水域的地區性衝突。因此,俄海軍加快了從海外撤軍的步伐,先後將常駐在金蘭灣、印度洋、地中海的艦艇撤回原艦隊,並將海軍活動範圍由大西洋中部至美國東海岸附近收縮到北挪威和巴倫支海;由中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至白令海峽,收縮到鄂霍茨克海及千島群島外側。這種從」遠洋進攻」轉向「近海防禦」為主的戰略思想的提出,不僅是出於對世界新格局的考慮,而且也是迫於俄羅斯國內日益嚴重的經濟滑坡造成的困難所作出的無奈選擇。從2000年開始,俄羅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意義的政策,逐步明確海軍建設的方略,其動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俄羅斯感到國家利益和安全日益受到來自海洋方向的威脅。隨著國際關係新體制的轉變,力量的重新分配,使許多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俄羅斯認為,一些國家的政治意圖以及其鄰國在俄羅斯邊境附近大量部署的海軍兵力,從海洋方向對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和安全構成了多方面的威脅:主要海上強國增強戰鬥能力,部署大規模的海軍常規部隊,外國海軍在毗鄰俄羅斯的海域加強戰役和戰鬥訓練;俄羅斯實現其在世界大洋的國家利益的活動經常受到外國力量的干擾和阻礙;俄羅斯無法參與一些關鍵性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關係到俄羅斯在世界大洋的國家利益,其中包括拒絕承認在涉及特殊的經濟區地段的領土劃分權利;裏海、亞速海、黑海艦隊的法律地位及其他一系列複雜的國際法律問題懸而未決;等等。總之,「俄羅斯歷史性的沿海鄰國,在相應的戰略方向上,擁有勢均力敵或超過俄羅斯的現代化海軍。但俄羅斯海軍的常規力量正在不斷失去在海洋上保證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以及從海洋方向上完全保證國家安全的能力。在戰略方向上的力量對比,實際上很早就形成了對俄羅斯不利的局面。」 其二,當代海洋尤其是北極地區戰略地位的進一步提升,也是影響俄羅斯海軍戰略發展的一大因素。俄羅斯面臨三大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其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一個海洋大國,也決定了世界大洋對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俄羅斯總統在1997年發布的「俄聯邦世界海洋總綱領」中指出,世界海洋的軍事戰略意義在於:在海洋上集中了海軍大國的大部分戰略核力量;裝備有航空兵和遠程導彈系統的現代化海軍,能在海洋上控制局勢和對世界軍事政治形勢施加影響;世界經濟依賴於海上交通線;沿海約500千米寬度的地帶集中了75%的工業和居民;世界海洋一方面是未來經濟活動領域,另一方面是地緣政治、必然的區域競爭和可能劃分範圍的最重要因素。2001年俄羅斯頒布了,《2020年前俄羅斯海洋學說》。該學說針對目前海洋地位的日益提升,系統闡述了俄羅斯國家海洋政策的實質和內容,是俄羅斯的海洋戰略構想。該海洋學說明確了俄羅斯海洋活動的幾個重要方向:大西洋、北極、太平洋、裏海和印度洋方向。根據各個方向上不同的地理和環境特點,制定了不同方向上的國家海洋政策,並明確提出北極地區的重要性,以及俄羅斯為保護自己在該方向上的利益將要採取的措施,這是制定海軍戰略的基礎性文件。 《俄羅斯聯邦海軍戰略(草案)》指出,俄聯邦在世界海洋的國家利益是由其地緣政治位置所確定的,是國家政治、經濟及其固有的軍事利益的總和。這些利益涉及俄聯邦的內海、領海、其特殊的經濟區和大陸架以及沿海國家管轄範圍以外的海洋空間,包括維護俄羅斯在北極的權利和特殊地位,尤其要確保北方航線暢通無阻。因此,俄羅斯要「不斷加強為獲取擁有大陸架資源權力的鬥爭,尤其是在巴倫支海大陸架,北極的其他地區和裏海區域。面臨一系列國際法問題的不可調節性,一些鄰國存在著對俄羅斯的領土要求等,在國家地區之間矛盾增加的情況下,海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的意義正急劇提高,已從海洋方向上構成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實際威脅」。 正是基於國家安全現實威脅和海洋戰略地位的考量以及俄羅斯大國地位衰落的現實,從1999年以後俄羅斯多次調整海軍戰略,尤其是自普京主政以後,俄羅斯出台了一系列海軍建設的指導性文件,並採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措施,使俄羅斯海軍在艱難中不斷探索並逐漸明確了海軍發展方向。 普京認為,俄羅斯是否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關係到能否繼續保持世界大國的地位,關係到能否有力地保障國家安全。2000年夏季,普京提出了「重振俄軍雄風必須首先從海軍開始」的觀點。他認為,發展武裝力量對於俄羅斯來說至關重要,而海軍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擁有強大的海軍才能實現強國的目標。他多次強調:「俄必須加強遠洋艦隊建設,加強在世界各大洋的存在,以捍衛俄羅斯的利益;俄只有成為海洋強國,才能成為世界大國。」在2001年7月29日俄海軍節上,普京再次重申,「俄海軍在歷史上和將來都是國家力量的象徵,必須確保海軍的戰鬥力,必須用先進武器來裝備海軍,海軍的強大有利於鞏固國家安全,捍衛俄在21世紀的國家利益」。同時,《俄羅 斯聯邦海軍戰略(草案)》也指出,一些海上強國使用海軍的經驗證明,海軍在確保國家經濟和外交利益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已顯著增強。《俄聯邦2020年之前的海洋學說》強調,維護國家在世界海洋的國家利益和消除在世界海洋存在的各種威脅,除了使用非軍事手段之外,也要擁有和有效地使用必要的海上軍事力量。與維護和確保俄羅斯聯邦在世界海洋的國家利益和安全相聯繫的海上軍事活動,屬於國家最優先考慮的事務之列。 根據俄羅斯2050年前俄羅斯海軍建設戰略規劃,俄海軍將建設一支能在國家沿海和世界任何海域捍衛國家利益的綜合性海軍。近十年來,俄羅斯採取了若干措施加強海軍建設。 第一,提高海軍軍費開支。普京主政後,不僅提高整個國防開支,還對海軍實行傾斜政策,加大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的比例。2000年,把國家國防訂貨資金的20%撥給海軍(1999年僅為9.3%)。同年4月,俄杜馬所批准的《俄羅斯聯邦海軍戰略(草案)》明確規定:給海軍的撥款應當不少於國家國防預算總額的20%。2006年,俄軍費開支增加了22%,達240億美元之多,這是連續第三年大幅提高國防開支,其中較大一部分投到了海軍,主要用於購買新武器裝備和對武器裝備進行現代化改裝等。2010年12月13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宣布,「未來10年,我們將為重新裝備軍隊的計劃撥出大筆資金。這個數字大得嚇人---20萬億盧布......我們最終必須克服(蘇聯解體後)那些年帶來的惡果......以實現軍隊現代化」。總價值超過20萬億盧布(約6407億美元)的撥款將被指定用於採購武器,新的國防採購計劃經費是現行2007--2015年國防採購計劃的三倍。普京表示,4.7萬億盧布(約1507億美元),或大概四分之一的總預算資金將分配給俄羅斯海軍進行現代化工作。 第二,強化海軍武器裝備發展。在普京的領導下,俄羅斯海軍的裝備建設有了很大起色。按照「提高性能、增強信息作戰能力」的原則,利用科技成果,改造和開發並舉,更新現有武器裝備。一是維修和改造現有裝備。對主戰艦艇進行全面維修和改造,使其恢復和提高主戰艦艇的戰備水平。與此同時,搞好技術創新和技術儲備,以保障俄海軍儘快獲得技術突破和技術優勢,儘早恢復到前蘇聯時期的裝備發展能力並有所突破。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升級三艘核動力巡洋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和「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巡洋艦將進行現代化改造,在十年內重新加入俄羅斯海軍部隊,它們的裝備和武器將全部升級。二是注重高精尖武器裝備建設。 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的新式裝備不斷增加,「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是第二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已完成海試,計劃在2011年服役俄羅斯海軍。俄羅斯計劃在2015年前建造八艘該級潛艇並裝備以「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2010年,俄羅斯22350型護衛艦首艦「戈爾什科夫蘇聯海軍元帥」號終於下水,其作戰性能不遜色於驅逐艦或巡洋艦,超越俄現役各種護衛艦,這艘「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建造的第一艘遠洋戰艦」被譽為「俄海軍的驕傲」,「承載著俄羅斯希望的水面艦艇」。根據普京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俄海軍即著手研討、論證新航母研製計劃。俄海軍高級將領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表示,俄羅斯海軍打算今後擁有總共五至六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目前,在俄羅斯海軍現代化計劃的推動下,一系列新型艦艇,包括核動力潛艇,導彈護衛艦將在俄羅斯建造。三是購買外國先進武器裝備。為儘快增強海軍實力,俄羅斯與法國達成協議,共建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並可能增建兩艘。這是俄羅斯迄今為止所購買的最大的艦艇。以上三項措施使俄羅斯海軍實力有較大提升。 第三,加強海軍遠洋訓練與演習。加強海軍遠洋訓練和軍事演習是普京政府促進海軍力量建設的重要舉措。2001年7月,俄聯邦政府指出,「俄羅斯需要建設強大的海軍,在近期內重返遠洋」。2003年2月,普京總統強調,俄羅斯海軍艦艇應增加出海強度。在俄聯邦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海軍演習的頻度大大提高。2001年1月14日,俄太平洋艦隊由大型反潛巡洋艦「維諾格拉多夫上將」號和「潘捷列耶夫上將」號等組成的艦艇編隊多年來首次前往印度洋。2001年8月19日,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大旗飄飄,從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駛向地中海,打破了黑海艦隊長達十年的沉默。2003年6月,俄海軍還派出波羅的海艦隊導彈驅逐艦「堅持」號和大型登陸艦「加里寧格勒」號,參加了北約國家在波羅的海舉行的《巴爾托普斯-2003》聯合演習。2010年6月,俄羅斯海軍三支艦隊參加」東方--2010」戰略戰役演習等,這一切都表明俄海軍終於結束了長達十年的衰退,重新向世界各大洋進軍。 作為蘇聯海軍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海軍振興速度很快,隨著以戰略核力量、先進的導彈系統、第五代戰機、戰略核潛艇以及現代化的通信、指揮和情報偵察設備為主的軍隊重整,將使俄羅斯軍隊真正崛起,俄羅斯海軍的面貌將大為改觀,四大艦隊組成海軍的盛況將再度出現,俄羅斯將重返海上強國之列。俄羅斯海軍的崛起對世界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成為俄羅斯未來十年發展的主要場所,俄羅斯東部實力加強,對東北亞、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干預能力大大提升,將和正在實施「戰略東移」的美國及日本矛盾深化。俄中之間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對話、合作的可能。而在西部,俄羅斯與歐盟、美國對話立場會得到進一部強化,與獨聯體國家及周邊國家的關係會發生重大調整。同時也應看到,因受經費不足、造船工業技術落後和基礎設施陳舊等因素的限制,俄羅斯海軍要想恢復到前蘇聯時期乃至於同美國海軍相比肩的水平,仍然是道路漫漫,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黃登學)
推薦閱讀:

中國想造大飛機,俄羅斯不幫忙,烏克蘭會出手嗎?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何再難重返世界之巔?
普京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內憂外患之下恐重蹈蘇聯解體的覆轍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黑手黨迅速崛起,後來他們都進了這片墳墓
蘇聯解體時戈爾巴喬夫的辭職演說

TAG:海軍 | 命運 | 蘇聯 | 蘇聯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