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最愚不可及的「健康殺手」,最令人心痛的體育騙局!

明明是一個在軍隊里無奈跑死了人(名叫馬拉松)的極限行為,竟然被一些中國人引以為豪,奉為健康鍛煉「高大上」的運動。真不知這些聰明的「成功人士」,聰明勁到哪去了?!

前年,一位剛退役的中南海特種兵跑馬拉松猝死;

去年,NBA傳奇的超級巨星摩西·馬龍跟一樣以猝死結束;

去年,以「鐵人三項」為自豪的著名「高富帥」--迪拜王子猝死;

各地不斷報道的和未被報道的馬拉松猝死案例,層出不窮!!!

......

中國詞「鍛煉」,來源於鑄劍術

中國詞「鍛煉」,來源於鑄劍術,其實質意味著鐵與火的淬鍊,以及大量的能量消耗。寶劍鑄成,消耗的是煤或炭,於寶劍無損。這個過程相當於將外部的能量轉移到了寶劍。

現代人們將鍛煉身體自詡為「鑄劍」,殊不知消耗的卻是自身體內壓箱底的「元氣」能量,用掉一點就少一點。過度透支消耗真元以滋養肢體,能量由內到外,其實得不償失的。表面上強壯了,其實內中越來空虛,「外強中乾」,「氣數漸盡」等於慢性自殺。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鍛煉

【拼音】duàn liàn

【英譯】

Exercise

Workout

Main activity

【基本解釋】本意為對刀劍的打擊,鍛造,引申為通過生產勞動、社會鬥爭和工作實踐,使覺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詳細解釋:

①指鍛造或冶煉。

②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培養勇敢、機警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德。

③通過生產勞動、社會鬥爭和工作實踐,使覺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④指的是運動。

現代漢語很多辭彙在引申演繹過程中,已經離本意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在使用時,不求甚解、似是而非或者斷章取義的運用,難免付出代價。關鍵時刻應能追根溯源,讀原典本義。

全世界壽命最短的地方是肯亞,平均年齡四十歲。他們最會玩馬拉松!

不光馬拉松,一切高強度的運動,你以為是「鍛煉身體」,但其實是健康殺手。

高強度出汗「鍛煉」,用中國老祖宗的話說:那出的不是汗,那出的是血!!

長期的高強度出汗「鍛煉」,不斷的消耗著你的「氣血」。雖然你很「健康」、很「強壯」,恰恰這才是真正的悲劇。臨界點來臨,心臟供血不上,毫無徵兆的,於是有了一個名詞叫「猝死」。但它被醫學界冠之曰「心臟病」,說與跑步無關!--這是典型的盲人摸象,自欺欺人。

生命在於運動,應是和諧運動,適度運動。鍛煉,「鍛」和「煉」,那是鐵和火的淬鍊,那是最大的身體消耗!人非鐵劍,生命在於「養」。煉養和諧,「養」應多於「煉」,才是運動的真諦。而「養」,就得從中國老祖宗的養身方法中去找。

在中國,馬拉松被包裝成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每天都有N多的名人、EMBA、白領,在「更高更快更強」口號下,以「健康」的名義,追隨著馬拉松的步伐。

馬拉松的推動者往往不會告訴你,馬拉松運動需要多高的體育素養!即使是平時的馬拉松訓練,也有很高的專業要求。馬拉松訓練對關節和韌帶帶來的損傷巨大,很多是不可逆的,很多人是在膝蓋半月板被磨沒了、足底筋膜炎走不了路了,才知道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練的。

適合馬拉松運動的人很少很少!很多體格優越、萬里挑一的運動員都承受不了這項運動。據統計,長跑和馬拉松運動員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佔77.5%。1956年奧運會萬米冠軍、蘇聯功勛運動員庫茨死於心臟病,很多非常傑出的著名長跑運動員都在不到50歲時死於心臟病,儘管他們的心臟原本也特別優秀。

這幾年被帶起來的大多數馬拉松愛好者們,恐怕只是一批被洗腦成功的半吊子炮灰。他們大多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錯,這些中產階級急需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實現對生活方式的健康轉型。加上跑步門檻低,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於是商家和政府合謀,機智地抓住了這一點。他們邀請王石、潘石屹等明星參加馬拉松,成功樹立了馬拉松的高端形象。馬拉松被塑造成了一種高端炫酷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人,再忙也要跑步」,「跑步,只為真正的生活」,這些加工後的馬拉松文化非常巧妙地迎合了受眾的需求,成了精神消費升級的一部分。

可悲啊可悲!

無奈啊無奈!

生命的成長總要付出代價,健康理念的進步仍要犧牲一代再一代。

廣馬猝死的參賽者家屬控訴廣州體育局

迪拜王子:「猝死」是高強度運動的「專利」。你玩就玩好了,玩什麼「耐力賽」呢?那是用命在玩啊!

馬拉松背後的商業推手

近兩年國內體育產業的規模已近幾千億,粗略估計,這塊大蛋糕里,跑步市場佔據了1/8,而跑步產業鏈最核心的就是體育競賽表演業,馬拉松自然扛起了這把大旗,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湧入,加上可觀的收入,舉辦的低門檻,馬拉松賽事就一年比一年多了。

如果你對馬拉松有多賺錢沒有概念,我們以美國為例:一場賽事的收入電視版權佔40%,贊助商30%、票房20%,其他來自賽事紀念品,約佔10%。還且不說運動員的高昂的報名費,說回國內,香港上市的智美公司年報顯示,杭州馬拉松成本1200萬,收入2000萬,之後智美還承接了廣州、珠海、深圳幾個城市的重頭比賽,那麼一場賽事到底賺得多不多,大家心裡也有數,而事實上,有專業人士估算,近三年所有的馬拉松賽事運營收入超過百億。

跑步運動的升溫,相關產業也沒閑著,一場經濟盛宴徐徐展開。能掏出三位數的報名費的跑者,在裝備方面也是燒錢的主,一套完整裝備幾千上萬不要太正常,權威雜誌《跑者世界》的一篇文章估算:一個美國跑友一生在跑步上的花費由儉入奢分為14358美元、56942美元和212872美元。而中國版:節儉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當然如果你表示可以光腳跑,那我也不能說什麼。

營銷號開始給你灌輸「堅持「、」質感」的時候,人們開始上癮,就像各種發燒友一樣,裝備越來越高端,特步贊助了十幾場馬拉松以後,推出3個周邊跑鞋,同年營業額增長了10%,耐克在大中華區的訂單量上漲了22%。圍繞著產業鏈的核心層,除了剛說到的體育用品,還有上游製造、媒體、中介、房地產、會展等周邊領域,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網路。

政府通過舉辦馬拉松賽事,帶來了旅遊業的發展,城市形象的提升,人心的凝聚。馬拉松是一場盛宴,它是城市狂歡節,政府當然願意當推手。

現代人應當具備最基本的常識和判斷力,商家忽悠你成功人士愛跑步,他要是說梁朝偉打飛的喂鴿子才叫生活,你是不是也要辦一張機票年卡?跑步就是跑步,跟「真正的生活」沒有半毛錢關係。

最後提醒一下張朝陽,從他近期的照片來看,他的健身理念和生活方式,已將他的身體消耗透支到接近極限,慎之,慎之矣!!!

附:

《12年追蹤1500人,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還高!》錢江晚報 2015/02/04 08:09

小酌怡情,大醉傷身。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丹麥科學家做了一組長達12年、涉及近1500名研究對象的跟蹤調研,結論是:

以跑步為例,每周最多跑3次,每次不能超過48分鐘,如果過了這個運動量,死亡率和從來不運動的人群一樣。尤其是資深跑者,每周三次,每次48分鐘的運動量根本跑不夠。

這份來自丹麥腓特烈斯貝醫院哥本哈根市心臟病研究所的權威調查報告,

在過去12年中,研究人員追蹤了兩組不同人群的健康狀況:

一組是1098名跑步愛好者,

對比組是413位每日久坐、不參加運動的人,

所有調查對象一開始都是身體狀況良好,年齡分布也差不多。

在跑步者組中,已有128人死亡,不運動組裡有28人,前者的死亡率要遠遠高於後者。

不光看樣本死亡率,分析跑步者的運動頻率、強度和健康狀況的對應關係,

醫學專家得出了精確的結論:

最健康的跑步健身強度就是每周跑3次,總量144分鐘以內,而且跑步的速度應該控制在慢速或中速。這樣做最能長壽,而超過這個量,健身反而變成了傷害。

專家還強調,跑得快,要比跑得久更傷身,那些用較快配速跑步的對象,其死亡風險和從來不運動的人一樣。

此前已有醫學研究證明:

過量運動,主要包括馬拉松、鐵人三項以及長距離自行車騎行,讓心臟負擔過重,從而造成心臟與主動脈的結構變化,引發猝死危險。

國內馬拉松不斷發生選手猝死事件,似乎也印證了研究結論。而在跑步者圈子裡最具諷刺的案例,則是《跑步聖經》作者詹姆斯·菲克斯之死。

菲克斯在1977年的著作,讓全世界一起「跑起來」,他提倡的理念是每天跑。1987年,菲克斯完成了每日一跑後心臟病發作離世,年僅52歲。

菲特烈斯貝醫院心臟病研究專家彼得·施諾爾說:

這項調查持續了十幾年,最積極的意義就是顯示了運動對健康的潛在威脅,尤其是在心血管方面。

給運動量設好上限,是讓健身有效、安全的必要措施。如果你的健身目的是降低死亡威脅,延年益壽,跑得少一點,慢一點就對了。多跑無益,反而有害。

不列顛心臟病基金會高級心血管科護士毛瑞·塔伯特總結:

跑馬拉松不能讓你的心臟更健康,我們的建議是每周運動150分鐘,如果你是個躺在沙發上嚼薯片看電視的宅男,可能覺得150分鐘也挺多的,沒關係,即使是快步走,也是個不錯的開始。

看完此文,小編徹底已經凌亂了,只能收起時尚時尚的運動鞋,默默蹲角落去啦。

推薦閱讀:

初跑者專欄|有問必答
倫敦馬拉松 | 世界紀錄,女子精英和男子精英誰更接近?
分槍出發這件事兒,離中國還有多遠?
優音通信強力贊助北京跑,深化體育營銷戰略
不忘初心 且跑且珍惜

TAG:健康 | 體育 | 人心 | 馬拉松 | 心痛 | 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