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二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2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二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2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九面,從第一百三十三段看起,倒數第五行:

  【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

  這是《無量壽經合贊》裡面的一段話,這個意思很深,完全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境界。法界跟心性,實在說是一不是二,心性能現,法界是所現,能所不二,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這個意思也是『佛華嚴』的意思。底下說『以因行華,嚴果德相』,華嚴兩個字是比喻,華代表因,開花之後才會結果,用嚴表果德,華表因行。在《華嚴經》上講,就是文殊的十波羅蜜,普賢的十大願王,代表了華嚴的因行。由此可知,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總綱領,不外乎十波羅蜜與十大願王。

  「果德相」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裡圓滿含攝了十法界,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行化他的境界。『令顯著故』,就是入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不但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方微塵國土他也看得清楚、也聽得清楚。由此可知,法界原本是一,不是二。凡夫為什麼見不到一真法界?這正是佛在「出現品」裡面所說,一切凡夫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妄想執著是障礙,去掉這個障礙,佛華嚴就現前。

  【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云華嚴。】

  這個『三昧』是莊嚴法身的,『飾』是裝飾。所以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是正報,也包括依報在其中;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有情跟無情,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華嚴』兩個字的意思很深,也非常之廣。

  【秘藏記雲,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

  這段是解釋『真言』,真言特別是密宗里所說的。「真」是真實無虛的意思,這是說諸佛如來所說的言語。這個地方所講的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宗門裡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之後,他的言語、他的德能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決定不是虛妄的。諸佛菩薩要隨俗締來說,我們凡夫能夠理解、能夠接受,如果隨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來說,我們凡夫就沒有能力理解他,因為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前面我們講的很多。凡夫、二乘的境界是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那個裡面的現象、裡面的狀況,不是十法界裡面這些人能夠知道的。因此,佛講經的時候,不僅有六道眾生,有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十法界裡面的,還有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他們也來與會。

  既然來與會,世尊也不能夠把他們冷淡了,這個不可以的。所以為我們講經說法之後,有時候就用咒語,『密語』就是密咒,密咒實在講就是他們的言語。實在講,世尊無論對哪一道的眾生說,法身大士哪有不通達、不明了的道理?但是咒語說幾句,對他們來講有特別親切之感。而且咒語還有一個作用,能夠對治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讀經,讀經為什麼不容易攝心?因為看到經文,他打妄想,佛這一句怎麼講,這一段什麼意思,他打妄想。如果叫他念咒語,咒語沒解釋,所以能夠攝心,不讓他打妄想,它對於我們有這個作用。而咒語裡面所含的意思,跟佛顯說的無二無別,所以神咒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會疏曰,百千三昧者,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是解釋經上所講的『百千三昧』。三昧的意思是正受,「百千」不是個定數,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數字來看。它是形容,表法的,代表多,所以底下講『無量』,百千就是無量的意思,代表眾多。三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前面我們也曾經舉例說過。實在說眾生無量無邊,每個人的心行不相同,實在講就一個人來說,一個人的心行也是無量。你看我們從早到晚,妄想、念頭,一會想東,一會想西,如果你要是仔細把它記錄一下,你從早到晚想了多少事情!然後你才曉得我們念頭裡面的複雜。一樁事情得正受,這是一個三昧。從早到晚,無量無邊的念頭,如果都得正受,那你就成了無量三昧。我們還從簡單的比喻來說,譬如這個人把財放下,不貪財了,在財裡面得三昧。可是財裡面包括很多種,財物,只要是有價值的都屬於財物,那財物多少種!不是單單純純說個財,財裡頭就包括了百千種。百千種財物當中,恐怕有些放下了,還有些放不下,不見得在財富裡面你全都放下。由此類推就能體會到,心行無量無邊。

  根性上講『有利有鈍』,有利根的,聰明人;有比較上愚鈍一點的根性。根性的利鈍,對於煩惱『結使』就有厚薄不同。根性利的煩惱輕,容易覺悟,容易放下,這就是薄的。根性要是鈍的,他的煩惱重,很不容易消除煩惱,就用厚來代表。結使這兩個字通常指見思煩惱。『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菩薩教化眾生,用三昧來說,是從總綱領上來講的,就是前面所說的總持法門,陀羅尼法門。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一定是先觀其根機,然後應機說法,就如同大夫治病一樣,應病與葯,藥到病除,才能夠收到效果。往後,這些祖師大德們講經說法,觀機的能力比不上佛菩薩,所以雖然講得很辛苦,而聞法的大眾真正能得利益的並不太多,這就是說明,祖師大德們應機不及佛菩薩。

  現代人講經,無論是出家、在家,比起過去祖師大德又差之甚遠了。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我們也不必忌諱,完全是事實。說的人不如古德,聽的人根性也不如過去人那樣的淳厚,我們現在煩惱比從前的人要重,環境的誘惑比古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修學要能成就實在不容易,無論在哪一方面來說,若有成就的話,決定是超過古人。但是不能說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成就,世尊在《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即使在現前這個時代,或者在往後,依舊有修福之人。由此可知,這種人過去生中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在五濁惡世他還能夠不迷,還能夠警覺,這是非常難得的。下面舉一個比喻說:

  【譬如為諸貧人慾令大富。】

  幫助這些貧窮人致富,這是現代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做,許多地方政府也努力在做。

  【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能濟諸貧。】

  這比喻諸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底下再一個比喻。

  【又如欲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葯,然後能治。】

  如果你這些藥物要不齊,許多的病痛你就不能治。『種種眾葯』、『種種財物』,就比喻菩薩的百千三昧。他一切具足,沒有缺陷,所以他才能幫助無量眾生。底下一段:

  【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只菩薩三昧等,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大智度論》裡頭這一段話說得實在是不容易,這不是普通菩薩能有的。實在講,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四弘誓願裡面教我們,「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要成佛?成佛,這一段講的才圓滿具足。等覺菩薩還有欠缺,還不能有這樣圓滿具足。這個裡面每一種三昧都是講如來果地上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不究竟。『首楞嚴三昧』,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我們讀過《楞嚴經》,知道「首楞嚴三昧」是自性本定,是屬於性定,它不是修得的。性定,雖然說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但是不但六道眾生失掉了,即使十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沒有得到。為什麼說沒得到?沒有見性,見性之後,首楞嚴三昧才現前。見了性的是什麼人?至少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們超越了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自性本定才現前。『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這也是自性本定所起的大用。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性體,《華嚴經》上講得詳細、講得透徹,解脫是得大自在。這是從用上講的,從德用上說的。

  『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一切佛」不是說已經成佛的那些諸佛,你要這麼看法,意思就太狹小了。此地講的一切佛,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見的是這個佛。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本來成佛,無情眾生也是本來成佛,這個意思確實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叫「見一切佛三昧」。見一切佛,諸位想想,自己成佛了,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見到,諸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見佛也是菩薩;凡夫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境隨心轉。法無有定法,完全是從心轉的。你的心地善良、慈悲,你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如果自己的心惡,你見一切眾生都是惡人,沒有一個善人,所以境界隨著心轉。我們要想住好的境界,就要修善心,善心就變善境界,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見一切佛,這是至善圓滿的境界。

  『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這也是三昧的名字。「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如來在果地上,能修、所修都離了,這才叫真修;如果還有能所,決定在十法界,能所雙忘才能契入一真法界,一真乃不二法門。「師子頻呻」是比喻,比喻自在,頻呻是伸懶腰,師子是獸中之王,它在獸類裡面它自在。所以用師子頻呻來比喻、來形容。『無量阿僧只』是講數字,就是我們常講無量無邊,『菩薩三昧』就是菩薩行。菩薩行門,雖然在總綱領上說六度,這是六條總綱領。在《華嚴經》上講十度,將般若波羅蜜又開成五條,般若是根本智,下面有方便、願、力、智,這四種合起來都是後得智,都是權智。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行門,行門的受用就是無量三昧。『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這個說得比較詳細,所以底下講,這是『具足成就百千三昧』。可見得百千三昧實在包括了無量無邊的三昧門。

  【智度論復雲,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

  三昧是定,這一段所說的,有性定、有修定,但是性修不二,性修是一樁事情。所以任何一種三昧你要是得到了,佛法里常講定能開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後就開智慧,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學就能夠通達。『陀羅尼』是智慧,你就得無量的陀羅尼,顯示出自性般若起用的不可思議。

  【會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

  我們通常也叫大定,甚深的禪定,這裡面的境界不可思議,不是聲聞、緣覺、初發心的菩薩所能夠達到的。此地的『深定』,我們多少有個概念了。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所住的三昧,他們也住三昧,《楞嚴經》裡面稱作九次第定。世間的禪定,有四禪、四空定,這叫八定,九次第定比這個更高,提升一級,超越三界了,四禪八定沒有超越三界。四禪是四禪天,四空定是四空天,沒超越三界,到第九定超越了。這還不算是深定,深定一定比這個還要提升,提升到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再往上提升,這才是深定。這樣甚深三昧當中的境界,說實在的話,我們對於初禪天人,這是得定最低的,他們的境界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何況法身大士他們的甚深三昧。所以,《會疏》裡面用四個字來形容,『微深幽玄』,以這四個字來形容他。微是微妙,甚深,幽玄而莫測,不是凡人能夠思議的。

  底下講『初心菩薩』,是指十信位的菩薩。如果就圓教來說,圓教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可以說那是甚深的禪定。十信位以前,都可以說是初心菩薩。

  【甄解曰,唐譯雲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種者,謂一切種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唐譯』是《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當中《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在《大寶積經》第五會裡面,這是屬於唐朝時候翻譯的。指唐譯就是指這個本子,《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經》。經文里說『一切種甚深禪定』,《甄解》解釋一切種就是講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所證的。佛在經上講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與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二乘證得的,一切智是空,一切法空。從體上說的,《金剛經》我們剛剛講過去沒有多久,經上告訴我們「諸法皆空」,諸法皆空就是從體上說的。這個聲聞、緣覺他們明了,知道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他們的心清凈,於一切法再不執著,他放下了,所以他能成就九次第定。但是你要問他,這些幻相怎麼來的?他不知道。這就很複雜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你問阿羅漢、問辟支佛,問這個事情他搖頭,他不知道。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

  譬如我們凡夫,凡夫都會作夢,你昨天晚上做的些夢你記得清清楚楚。夢是真的、是假的?你曉得夢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這就是一切智。但是要問你,夢雖然是假的,假的有沒有相?有那些相,相怎麼來的?這不知道了,我們也真的不曉得。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假相是怎麼來的?這個智慧,佛法里稱為道種智。道是道理,凡是有現象,總得有個道理。種,可見得道理很複雜,種種道理。《華嚴經》上所講無量因緣,無量因緣就是無量無邊的道理,不是簡單的。這些道理都能通達都能明了,那是菩薩,菩薩知「道種智」,知道這一切現象怎麼來的。如來果地上智慧就圓滿了,知道一切智是講空,真空;道種智是講妙有,幻有;一切種智是知道空有不二,空有是一。像《心經》上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是道種智,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法身大士也有這個智慧,沒有如來果地上那樣圓滿透徹。所以此地講,『一切種智,全理之事』,理是性體,事是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性變現之物。反過來,全事之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故云甚深』,這甚深禪定。

  【凈影疏曰,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

  這一段全都是解釋「甚深禪定」,住甚深禪定。定的現象,在我們凡夫眼裡面似乎很難辨別定功的淺深,這什麼原因?凡夫著了相,著了入定的相。凡夫以為什麼叫修禪定?一定是每天盤腿面壁,所謂坐禪,功夫好的,能夠入定多少天不出定。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的,老和尚有的時候一入定就一、兩個星期,有的時候入定將近一個多月,他也不吃東西,也不喝水,他就是坐在那裡。出定之後,精神飽滿,他告訴別人,他在定中感覺得時間很短。我們凡夫一般觀念當中,定境大概都是這個想法。而甚深禪定,可能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我們讀《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都是諸佛如來,他們是『住深定門』,的確是住甚深禪定,但是沒有入定的相,也沒有出定的相。禪定有出有入,不是深定,深定沒有出入,所謂行住坐卧都是定中,佛經上有兩句話形容它,「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這種禪定的現象,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六祖教坐禪,把坐禪兩個字的定義說出來。什麼叫坐?坐是不動的意思。你看人,在平常威儀裡面,坐在這個地方,他是個定相,所以坐表不動;禪的意思是不染著、不著相。實在說,六祖大師所得到的都是《金剛經》上的。佛在《金剛經》上最後,在總結論的時候教須菩提尊者,教化一切眾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坐,不取於相就是禪。六祖實在就是把這兩句話用淺顯的語句來表達,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由此可知,並不是指形式上的坐,實在講,惠能大師在黃梅那時候,他坐的時間太少了,他每天都要勞動、都工作,柴房裡面舂米破柴,他舂米破柴就是坐禪。所以他教給人,是心不動,不是身不動,是心不動。心裏面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住深定門」。

  『起行所依』,甚深的禪定有作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皆是住深定門。所以,佛講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可見得它有體、有相、有用,這個定就深定,它不是沒有作用的。甚深的禪定就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甚深禪定,甚深禪定就是日常生活,「起行所依」。

  『無心往來』,做到無心,就行了,有心,心就不定了。有心,此地講有心就是有念、有想,有想有念就不定,要無想無念。無想無念亦不著,如果著了個無想無念,他還是有想有念,他有個無想、有個無念,這也不能有。諸佛菩薩才能夠往來於虛空法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感應道交是住甚深禪定的大用,感應道交裡面,並不會把他的定失掉,不會失掉他禪定的。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分,應當說什麼法門,他就說什麼法門,這是得大自在。所以,前面講「所住三昧」,三昧比禪定的意思要來的更活潑,實在意思是相同的,三昧就是禪定,禪定就是三昧,但是三昧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

  『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若不住定,縱然是佛、菩薩,這個佛跟菩薩都是從十法界講的,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佛法界,有退轉,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警覺到。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我們沒有住在定上,境界風一動,我們自己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必定要退轉。如果我們也要學學佛菩薩,二六時中,行住坐卧都能住在定上,住在定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住定。換句話說,心是清凈的,外面所有一切誘惑我統統不理會,常常守住這個清凈心,這就是三昧。我們用念佛,這叫念佛三昧。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應當要做到,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善根、福德不是這一生修的,無量劫修積的,無量劫所修積的,為什麼沒有能往生?說實在話,就是心不定。累積的,無量壽所累積的是福德,《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積的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功德會失掉,福德不會失掉,我們多生多劫累積的福德,只要自己能住在念佛三昧上,就成功了。一定要把念佛這個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不能再疏忽了。

  要不要修福?修福隨緣修就可以,不要作意去修,為什麼?沒有必要。念佛要緊!尤其是這個時代,災難很多,每一天諸位要是在電視、廣播裡面去留意的話,這個世間不定什麼地方,人是一堆一堆的死掉。在過去沒有這個現象,現在愈來愈平常,絕不是個好現象,不定什麼時候有災難來。所以學佛的人、有高度警覺的人就應當想到,我時時刻刻可以往生,時時刻刻我都可以走,你還有什麼好留戀的?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正是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念佛人要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一天到晚想到我就要死了。有這樣高度的警覺心,說老實話,你才會不做惡事,真的是斷惡修善。善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善,不要再搞別的善事,別的善事未必是真善,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善。

  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講的諦閑老法師那個念佛的鍋漏匠,人家念了三年佛,站著往生。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說他能做得到,他知道世間太苦了,急著要往生,想離苦。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感覺得我們的生活還很舒服,還想求改善眼前的生活,過得更舒服一點,不想走!往生的慾望沒有,這是我們比不上那個念佛人根本原因之所在。如果我們曉得生活苦,人太苦了,不想再干這個事情,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確實不難。民國以來,多少例子擺在我們眼前,台灣這四十年當中,往生的人,我們看到、聽到的也不少,這是真的。關鍵就是要『故須住定』,就這一句,絕不被外境動搖。知道外面境界相都是空,無自性,了不可得,然後這一句佛號才有力量,才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功夫才能成就。

  『下明起行』,底下就講他起行,住定之後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這個境界,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達到真實的境界,可是相似的境界、觀行的境界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觀行跟相似,要求生西方凈土,那是決定有把握的,可以像民國以來一些自在往生的人。

  末後一句『攝行寬廣』,「寬廣」是無量無邊,關鍵就是要住深定門。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現在不少同修每天你還有工作、還有許多應酬,這個都不能避免的,但是生活、工作、應酬都是在修定。事我照樣應付、我照樣做,並沒有把工作放下來不做了,不是的,樣樣都在做,而且樣樣都很認真做,在這裡面學不著相、不動心。這是大乘法裡面教給我們修定。如果說不會,不會就用一句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心裏面或者是出聲念、或者是默念,把心就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在我們工作裡面如果需要用思考的,我們暫時把佛號放下,因為你的工作需要思考;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可以念佛,不相妨礙。如果用思考的話,就有衝突、有妨礙,我們功夫不到家,把佛號暫時放下,專心工作。工作做完,佛號就提起來,做完之後,再不要去想工作。這樣子久久功夫就純熟,自自然然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能提得起佛號,功夫就得力了。

  這裡面最重要的,世緣要放下,就是世間所有一切緣都要放下,身心世界統統要放下,你的功夫才會得力。有一絲毫憂慮、牽掛,你一定要知道那就是魔障!魔在哪裡?你那個妄念就是魔,你的憂慮是魔,你的牽掛是魔,這個東西統統都要放下。所以印祖那個方法好,你要想到我馬上死了,你那些牽掛的你還怎麼辦?你怎麼處理法?所以他那個方法妙絕了。一切放下,決定有好處,你有一絲毫放不下,是決定有害處,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比不上古人的環境,古人的確他能把外面事物方面能夠減少到最低限度,我們今天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環境,必須要工作、必須要應酬。所以在這個複雜的工作、應酬裡面去修念佛法門,去修放下萬緣,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如果不懂得,你就沒有法子成就。在這一生成就,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曉得自己怎樣用功。底下這一段。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門,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云深禪定,悉睹周遍,是其業用。】

  《甄解》講的這段話,跟我剛才所說的非常接近。『普等』,等是平等,普是普遍,放下就平等,放不下,決定不平等,放下就平等。你沒看破,不平等,沒放下,不平等,看破、放下就統統平等了。「普等三昧」,這是甚深禪定,後面歸結到念佛三昧,『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阿彌陀佛的大智大願,大願是四十八願,這個叫做甚深禪定。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用一句最普通的話來說,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普等三昧,老實念佛就是甚深三昧,但是老實兩個字的意思不好懂。你如果還有妄想,你不老實;你還有憂慮,不老實;你還有牽掛,不老實;你還想修福,不老實;你還想度眾生,也不老實。什麼樣是老實人?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心裡什麼都沒有,這才叫老實,這個心、行才平等。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一個心,這一個心是什麼?阿彌陀佛,一個心,絕對不會用第二個心。所以這個心是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覺悟的心,不迷。什麼叫迷?於一切法裡頭起心動念,就迷了,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真的透徹、明白了、學會了的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長的時間不可能超過三年,往生的時候自在!

  假如你聽到這個,這個可不能學,學這個東西三年就要死,這還得了!這一個念頭,就是我們生生世世念佛沒有能往生的原因,貪生怕死;捨不得這個世界,這個苦世界,捨不得離苦得樂,這個就沒辦法。迷在世緣之中,這是最可怕的,佛經裡面講愚痴。什麼叫愚痴?有幾個人懂得愚痴?有幾個人在這裡頭真的覺悟了?

  唐朝時候的居士,學佛的同修不少人知道他的公案,他是真正住甚深禪定。不但他自己得定了,所謂得定就是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他一家人,他的太太、他的女兒,都得到了。所以他的行事家人沒有障礙,他把他全家的財產放在船上,船砸個洞沉到江裡面去,統統都不要了。還有這個身體在,身體還需要生活,生活怎麼辦?編草鞋賣。草鞋大概許多同修沒見過,如果到中國大陸去觀光,可能還會見到,但是要在鄉下,偏僻的地方,用草編的,編草鞋。一雙草鞋賣幾文錢,編個幾雙草鞋就可以換一頓飯吃了,他們一家人過這個日子過得很快樂。實在說,他們已經得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他要走了,他也沒說,他叫他女兒,那個時候沒有時鐘,看看太陽,這什麼時候了,叫他女兒到外面看看什麼時候了。他女兒清楚、明白,她爸爸想走,爸爸走了之後,當然後事還要她辦。她比她爸爸還聰明,她到外面一看,說時辰還沒有到,結果她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爸爸看到她這樣子,生氣,我還要替她辦後事。這麼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一家人都是的。他的本事從哪來的?其實很簡單,只要把世緣統統放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確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喜歡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愛怎麼樣走就怎麼樣走。

  佛法傳到中國,這將近兩千年當中,世世代代,多少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一直到現在,這個事情哪裡是假的!我們今天確實深信不疑。理論上我們明白了,古今這些大德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也親眼看到、也親耳聽到,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要不要住甚深禪定。假如我們也能夠住甚深禪定,甚深禪定就是什麼都不牽掛,真的徹底放下。明天有沒有飯吃,不放在心上,有也好,沒也好,都自在了,決定沒有絲毫憂慮牽掛的,你才是住深禪定。一心念佛,法喜充滿,才感應道交。所以這個確實是彌陀大悲願力的成就。『甚深無涯底』,「無涯底」就是無邊際的意思。『悉睹周遍,是其業用』,它的作用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因果,你都能夠通達明了,這是它的業用。「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活動,業是活動,用是作用,我們今天講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菩薩的工作是自行化他,這是菩薩的業用,無不周遍。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美國塞爾維亞移民士兵在等待背景調查中意外猝死
美國四大銀行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中國富豪正落入移民美國的巨大陷阱(重磅推薦)
加入美國國籍的條件
非移民簽證類型介紹

TAG:美國 | 大乘 | 四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