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水學 之 基本概念

建築風水學 之 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具有各種各樣的天性,其中包括對生存環境的選擇。就像候鳥南飛一樣,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從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對聚落位置的選擇,到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選址,乃至每一棟建築的選址,無不體現著我們的祖先們對居住實踐的經驗總結。古代產生的風水學就是對生存環境的選擇的經驗的結晶,它來源於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至今仍能對我們的建設起著指導性的作用,於是它被認為是「專家們正在謀求發展的前途無量的學問」(《都市意象》)。1 什麼是風水?許多人認為,風水就是「藏風得水」,這是很片面的。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先民為選擇理想的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門學問,是我國古代先民居住實踐的經驗總結。1.1 風水是一種世界觀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句話:「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這句話把「氣」與「形」解釋為「內氣」與「外氣」,二者「相乘」形成風水。「氣」指的就是比較抽象的物質,而「形」所指的就是比較具象的物質(在下文將有詳細論述)。而風水中的「氣」,原本應該寫做「炁」。上述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為「炁=內氣+外氣」,或「炁=氣+形」。可見,「氣」與「形」是風水學中的基本要素——「炁」的兩個方面,即抽象物質和具象物質。而「炁」的這兩個方面通過它們之間的內在普遍聯繫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構成世界萬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風水學實際上是一種世界觀,是一元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產」。具有一般哲學所具有的科學性。我國古代先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科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封建社會裡,僅能對他們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而無法進一步去研究探討風水學更深一層次或者本質上的東西,進而達到準確的理性認識,或者說他們的理性認識不徹底。這就不可避免的使風水學存在著主觀臆測的部分。而我們在當今科學技術發達的條件下應當認識到,風水學在去除這些主觀臆測的部分之後,剩下的很大一部分能夠被當今的科學技術所解釋,這就決定了風水學具有科學性的一面。同時,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吉凶觀也使文化方面的一部分內容滲透到風水學中來。由於人們盲目的、過分的、錯誤的依賴風水,導致它在具有科學性的同時還具有迷信性,即風水學具有科學和迷信二重性。如何批判地繼承風水學,發揚其科學性,正確認識其迷信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我們研究和學習風水學的首要任務。1.2 風水的本質風水學來源於古代先民們生活的實踐,其目的在於「趨吉避凶」。我們古代先民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在生活中逐漸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與手段。這些方法與手段經過人們的系統化之後便形成了是風水學。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它「集天文學、地理學、環境學、建築學、園林學、論理學、美學於一體」(《風水與城市》)。可見,風水學的科學性是綜合了多種現代科學的綜合科學性,這與現代科學發展所要求的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相一致。但從其自身來說, 它的本質還是對「炁」的科學認識和利用。「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中國風水學的核心。1987年美國羅絲巴哈小姐著《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說道:「氣是風水學中最重要的因素」、「認識氣,便懂得風水中的全部。」這裡的「氣」其實指的是「炁」。由於「形」為我們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相對來說更容易了解,所以對「氣」的認識和把握就成為風水學的關鍵。同時「氣」字將「炁」字的替換也導致人們將對風水學研究的重點放到了「氣」上。人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氣」的影響。從矛盾的觀點來看,「氣」本身是有吉凶之分的,同時,「氣」對人的影響也是有吉凶之分的。「趨吉避凶」就是使人們受到「氣」的影響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吉」而不是「凶」。那麼,怎樣才能利用「氣」,甚至改變它,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呢?中國的風水流派分為「形勢派」與「理氣派」兩派。「形勢法」又叫「巒頭法」,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證方位;而「理氣法」則注重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剋理論,又分出許多子法,如「福元法」、「大游年法」、「穿宮九星法」、「截路分房法」、「二十四山法」、「九宮飛星法」等。「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型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形法」相對於「理法」來說,更為宏觀一些,因為它服務的單元並不僅僅局限於某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城市;「理法」則更為具體到某個人或者某個家庭。但無論是哪種方法,其目的不變,那就是「趨吉避凶」,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就是通過對風水學中的具有科學性方面加以利用。1.3 「風」、「水」本對立「風水」作為一個專門的術語,最早見於《葬書》(晉.郭璞)。書中說道:「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風」是「散氣」的,「水」是「聚氣」的。這就是「氣」與「形」的基本辨證關係。所以,「風」與「水」在風水學中的作用是相互對立的。只要聚住了「氣」,使之不散,那麼「氣」就會更多的作用於人體,產生所謂的「吉」、「凶」效果。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藏風」與「得水」是風水學的兩個一般原則。正確與錯誤認識「氣」與「形」的辨證關係是導致風水具有科學性和迷信性的根本原因之一。1.4 「吉」與「凶」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總是對立存在的,沒有「吉」也無所謂「凶」。對人們的影響有利於人們的生存為「吉」,反之,為「凶」。「吉」與「凶」來源於人的心理判斷,人的心理判斷依據又來源於人在生活中與外界的物質接觸總結的經驗,來源於人類樸素的生活實踐。首先是人們要滿足防禦心理,其次人們要滿足吉祥的心理,再次是對人類追求「滿意的生態環境」心理的滿足。當一條筆直的大道直接通向一所住宅的房門時,我們則說這個房子受到了煞氣的衝撞,是不吉的。可是凡爾塞宮前筆直的大道難道也受到了煞氣的衝撞嗎?不是。可見,「吉」與「凶」的定義還受到不同地區文化差異的影響,取決於人們的思想上的側重方面。但如果過分依賴風水,錯誤的認識風水,就會導致我們忽視其科學性,而就使風水學偏重於迷信的一面。這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封建社會裡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確區分科學性與迷信性。在風水學中,「氣」是分吉凶的,能聚住「吉氣」、散去「凶氣」為吉,聚住「凶氣」、散去「吉氣」為凶。比如說,當我們居住的房子裡面不通風時,可以說聚住了 「氣」,但是,當人長時間居住在這種不通風的房子裡面,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容易導致人的身體虛弱,抵抗力差,是對人的健康有害的。這種情況下的「氣」當然是「凶」的,需要有風來不斷的把新鮮空氣吹入房子裡面,才能夠獲得「吉」的效果。再比如說我國西北重鎮蘭州,地形狀況很好,在風水學上看既藏了風又得了水,可是由於市內石油業、化工業、冶金業的污染,空氣質量相當差,在國際上排名倒數第二。這是因為市內的風速為0~1米/秒,屬於靜流風,空氣中的污染物排不出去(見圖2)。對市內居民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干擾。這時的「氣」仍然是「凶」的,需要有風把這種「凶氣」散掉,

2 「氣」的概念「氣」既然是對風水學研究的重點,那麼,什麼是「氣」?「氣」又具有什麼特性呢?下面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對「氣」的科學性做一番探討。2.1 什麼是「氣」?「氣」是中華傳統文化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歷代哲人的理論思維中,其內涵與外延不斷被發展而變得非常寬泛,凡所有學術,也無不引申應用並各有不同的取義。而在風水學中講的「氣」,幾乎包含了它的所有含義並有所發揮。「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發而生乎萬物。」(《葬書》) 「夫山者宣也,其氣剛;川者流也,其氣柔;剛柔相盪而地道立矣。」(《葬經翼》) 「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 (《青烏先生葬經》)「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素問.五常政大論》) 圖3 中國三大幹龍總攬之圖 ……2.1.1 「氣」是大自然的本質古語有云:「氣之所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周易陰陽宅》)我國古代解釋世間萬物的形成是一個「化始——化機——化成」的過程。我們的祖先認為世界本是一團混沌之氣,慢慢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成為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濁氣形成了山、川、江、河等等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質。所以我們至今還有「天氣」、「地氣」、 圖4 地下岩層出現褶皺 「天象」、「地形」等說法。2.1.2 「氣」是大自然中的能量我們都知道,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大陸板塊漂移的結果,在現代科學來看,我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的,重要的造山帶是西北的昆崙山東部一帶。[在古代風水學中,就認為昆崙山是世界山脈的祖脈,一切山脈都是由昆崙山發脈,中國被分為三條幹龍(長江以南、長江黃河中間、黃河以圖5 地下岩層出現斷裂 北)。見圖3]。由於板塊的擠壓,地下岩層就會形成褶皺、斷裂帶(見圖4、5),等地質狀況,同時釋放一定的能量。我們知道能量守恆,所釋放的能量就轉化為溫度、電能、生物能等其他的形式,從而引起氣候的變化、地震等多種自然現象,進而作用於人體,通過微妙的能量變化而影響到人的情緒,身體狀況等的變化。人們就始終在這種能量的變化影響之下尋求一種動態的、與自然變化相一致的和諧,以期達到長久的生存繁衍。2.1.3 「氣」是人類生存的本質需要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風水學經典《陽宅十書》的開篇第一句就講到:「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為什麼?因為水是生命之源,大地山川能夠提供給人們食物,建房子的木頭等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我們從歷史上分析,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尼羅河流域、愛琴海等凡是先進文明的地區,都是靠近水源的。這就是所謂的氣「界水則止」,有水的地方就「聚」住了氣,這是人們對生存環境的選擇的結果,是人類對生存的本質需求。現在,我國的長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流域都是經濟非常發達的地區,而我國東北的松花江三角洲流域原本經濟、工業也非常發達,但是由於人們沒有很好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破壞比較嚴重,松花江流域部分地區還曾經出現了斷流,這與該三角洲經濟狀況的逐漸落後難道僅僅是巧合嗎?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有的學者對國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華盛頓等也作了相應的風水評價,發現這些大城市的格局也都符合風水的基本要求。可見,無論古今中外,文化異同,人類對生存的本質需要是相同的,在風水學裡,這就是「氣」。2.1.4 「氣」是人精神方面的表現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精氣神」是一個生命是否有活力的體現。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喜氣洋洋」、「秀氣」、「氣質」、「才氣」、「晦氣」等詞,這裡的「氣」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在人們達到了物質需求的滿足之後,就會有更高的需求——精神需求,就是指人的心理需求。它來源於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時的經歷和在這個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當然也不能夠排除人們憑空臆測的唯心的部分。於是,先民們就把地理江河的外形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並且命名,如筆架山,華蓋山、文筆山、玉幾山等,以此達到他們內心對於「吉」的渴望。安徽的馬鞍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2.2 「氣」的性質2.1.5 「氣」是一種微波美國的兩位射電天文學家發現,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微波,它是不受任何外界條件影響而減弱的,同時,它又影響著自然界中其他的事物。科學家們還發現,動物的腳掌、手掌、臉等部位和植物的葉片等弧形部位就像電視天線一樣,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著這種波,從而影響著自身。在特定條件下,這種波反映為肉眼一般看不到的各種不同的顏色的光。這種微波被稱為「宇宙背景輻射」,它的發現被稱作「開啟了探討宇宙整體物性演化的大門」。有的科學家就認為,這個波就是風水學中的「氣」。2.2.2 一切物體均有「氣」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聯繫,在物理學上則表現為萬有引力定律。當一個物質自身周圍的「氣」以一定的關係組織起來之後,就構成了「場」。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提到「氣場」這個詞,人們利用紅外線及自然界中其他的物質所散發的微波發明了遙感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手段,這也是對「氣」的利用。練氣功的人有一門功夫叫「採氣」,認為氣功大師周圍的「氣場」很強,而其他人或事物的「氣場」很弱,則說明人也象自然界中其他物質一樣,自身向外發散微波與能量,紅外線測溫儀就是利用這一特性工作的,當人體的微波與自然界中的微波近似一致時,人與自然就產生了共鳴,達到了和諧,達到了「天人合一」、「人地和諧」的境界。2.2.3 「氣」有走向、分等級山是有走向的,風水學認為,「氣」沿著山的走向也有走向。「地理五訣」中的「龍」(就是指山),被分成了祖山、少祖山、靠山等不同等級。風水學認為全世界的山脈是從昆崙山發脈,在中國分布有三條「干龍」,每條「干龍」上又分有各種等級的「支龍」、「小龍」等。(「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龍肢四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東西為四派。......」 《撼龍經》)「氣」自祖山發脈,又分到不同的少祖山、靠山等,隨著山的等級的遞減,「氣」的等級也逐級遞減,呈現一個樹形結構。2.2.4 「氣」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性質這裡的「氣」主要是對於「地氣」而言,不同的地區地下岩層的構造也不盡相同,導致地表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地區的土壤里也含有不同的化學元素,這些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等綜合作用而產生因地而異的地方性植物、動物等。進一步影響到人的長相特徵、生活習慣、風俗、地方病等等。比如說紫雲英茂盛的地方富含金礦,地下含鉛量太多會導致人的骨骼變的脆弱,水中含氟量過高的地區人牙齒、頭髮都比較黃等地方病,這也是不同的地段具有不同性質的「氣」所導致的結果。2.2.5 「氣」具有依附性前面說過,「氣」是一種微波,是有走向並且分等級的,那麼,它必然具有依附於山體、水體的性質。此時的山體、水體、作為「氣」的一種介質,對「氣」具有一種「運輸」的作用,同時,「氣」又作用與反作用于山體、水體,進而對人體發生影響和為人們所利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簡簡單單的一個「氣」字,代表了不同的方面的不同的意義,它的產生與現代科學中的地質科學、水文科學、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甚至量子物理學有關,具有多元化的性質,通過「氣」所具有的多種不同性質的多樣化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氣」的科學性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多學科的現代科學所綜合性質,這於馬克思主義辨證唯物哲學中的「世界統一於物質,具有多樣性」的觀點不謀而合[在風水學中認為世界統一於「炁」,表現為不同表象的「氣」、「形」,而「氣」與「形」又具有不同的種類與性質]。它體現著一種理念——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它表現了人與自然內在的關係,強調人是依賴於自然,反作用於自然的。人作為有機的自然界中一個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應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把人類真正的,更好的融於自然之中,使人的活動符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達到「天人合一」、「人地和諧」的境界。而風水學的科學性的部分就是在對大自然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之上,尊重這一規律,並且加以利用,同時,錯誤的認識客觀存在的規律,或者在認識規律時不能夠正確對待,發揮人類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導致風水學具有迷信的部分。

3 有關於「形」物質是運動的,自然界中的各種各樣的物質通過運動構成的,由於其它各種客觀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事物也不盡相同。於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的本質就是原子、中子、電子等顆粒,由組織形式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外形;至於如何組織就是道家所說的「玄」、「道」等概念,即自然界中的客觀規律。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由「氣」轉化而來的「形」,至於不同的「形」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只能根據經驗推斷和設想,然後論證。「形」是「氣」受到「道」的作用之後的表現形式。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函數關係:既有值域「氣」,又有定義域「形」,對應法則是「道」、「玄」,同時,「形」又是「氣」的載體。我們可以通過「形」的特徵來分析「氣」的特性。「氣者形之微,形者氣之著;氣隱而難知,形顯而易見,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化形之著於外者也。氣吉形必秀潤,特達端莊;氣凶形必粗頑,欹斜破碎。」(《葬經翼》)「勢遠形深者,氣之府也……勢促形散者,氣之衰也。」(《管氏地理指蒙》)前面說過,「氣」具有依附性,它是寄託於「形」的,二者之間又存在一定的辨證關係:「形」是「氣」的體現,「氣」又受到「形」的影響,如果「形」改變了,那麼「氣」也就隨之相應的改變。古人們在科技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僅僅通過對「形」的觀察來探索、推斷「氣」的性質,這就難免給「氣」與「形」帶來一定的神秘感,當我們揭開它的這一層面紗之後,剩下的只是我們祖先們對大自然探索的科學總結和經驗結晶。 圖6 最佳地址的選擇        「自然科學裡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以太』和實物彷彿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何祚麻《唯物主義的「元氣」學說》)在明末清初學者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的《論氣.氣形》篇中說道:「盈天地皆氣也」、「由氣而化形,形返於氣」。可見,「氣」與「形」不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這裡,我們不妨大膽的假設:「氣」 是空間中的各種粒子在一種「遊離態」下的表現,當受到一定的外界與自身條件所影響時,這些粒子就以一定的結構形態結合在一起,形成相對較為穩定的「形」;同時,「形」也不斷的向「氣」轉化,這種轉化既有物理的也有化學的。如我們所熟知的鐳、釙等元素具有放射性,還有物質由固態和液態向氣態的轉化等。那麼「氣」與「形」二者本身就存在一種對立而統一的關係。事實上,我們古代的先人已經有這種想法了:「山水者,陰陽之氣也。……動靜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總名曰氣;分而言之,曰龍、曰穴、曰砂、曰水。有龍無水則陰盛陽枯而氣無以資,有水無龍則陽盛陰衰而氣無以生。」(《青囊海角經》)「形者神氣之舍,神者形氣之主。形氣非神,塊然一物;神非形氣,茫然無歸。」(《地理人子須知》)……「形」是「氣」的載體,是「氣」的表現形式;「氣」通過「形」表現,並受到「形」的制約。與風水學相關的現代科學主要就是對「形」的研究。我國先民們把地形總結為「地理五訣」(龍、穴、砂、水、向),是對人們居住環境的一種科學的高度概括。人們在追求與「地理五訣」達成和諧統一,實際上就是在追求與大自然在空間上達到和諧統一。

3.1 龍「龍者何?山脈也。山脈何以龍為?蓋因龍妖嬌活潑,......而山脈亦然,......」 (《周易陰陽宅》)。龍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巒,通常為氣脈流貫的山體。到了平原,沒有山體的地方,也是有「龍」的。此時的「龍」已經轉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層,地下岩土層也是有走向的。「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兩水夾處是真龍,枝葉周回中者是。」(《撼龍經》)。從地質構造來看,水往低處流,岩層的走向也一樣。我們的成語里也有「來龍去脈」的說法,可見,「龍」是有走向的,「氣」依附於「龍」,走向和「龍脈」一致。「龍」也分吉凶,吉龍為光肥圓潤、尖利秀美、勢雄力足、雄偉磅礴的山脈,這樣的龍稱為「真龍」,能夠迎氣生氣。凶龍為崩石破碎,歪斜臃腫、勢弱力寡、枝腳瘦小、樹木不生的山脈,這樣的龍稱為「老龍」、「死龍」,迎接到的氣也是不好的凶氣。我們通常都說「青山綠水」,「青」就是指山的綠化狀況。山上有大量的樹木就稱為「青山」,樹木能夠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如果山上沒有樹木,就會造成水土流失,「青山綠水」變成「窮山惡水」。山體出現沖溝、滑坡、崩塌等不利於建設的現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風水學認為,「龍」不能斷,「龍」斷則「氣」斷。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龍」斷處其實就是指地震斷裂帶、地裂縫等不良的地質狀況,是不宜建造房屋的。進一步說,地下岩土層的結實與否,直接關係到地基承載力的情況。可見,所謂「龍」,就是指我們在建設中所提到的工程地質條件,風水學中對「龍」的研究其實就是現代科學中地質科學的一部分。3.2 「穴」與「明堂」「穴」是「氣」隨著「龍」而來所聚集的點,「明堂」才是我們所選擇適合我們居住、生活、工作的地點,「古之地理家,以穴前之地名之曰『明堂』」(《周易陰陽宅》)。它是指「穴」前靠山近水的平坦之處。而「穴」則往往成為城市中比較重要的地點,利於「氣」的集聚。「穴」與「明堂」的關係是「點」與「面」的關係。「穴」起到了一個「控制點」的作用,是明堂的前提。「明堂」的位置也符合西方學者所提出的「邊緣效應」。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說明山與水能夠提供給人類必要的生活、生產資料。近水,則有了生命的保障;近山,則提供給人類各種食物。不能離山太遠或離水太遠,這也是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道」的體現。上海浦東的陸家嘴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黃浦江從西南往東北方向流過,成為傳統風水學中的「玉帶水」模式,後建立起的眾高樓圍繞著一個中心綠地,這個中心綠地就可以認為是「明堂」的位置,從而形成一個典型的「聚氣」的模式。從城市經營的角度來看,它改善了小區域的環境,從而增加了其周圍土地的經濟價值。「穴」與「明堂」的選擇其實是我們現代城市建設中的選址科學,需要從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3.3 砂「砂者,穴之前後、左右山也。」(《周易陰陽宅》)「砂」是構成穴場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風水學中以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四方的四神獸來命名穴場周圍的砂山:前(南)朱雀,後(北)玄武,左(東)青龍,右(西)白虎,並配以五行學說對砂山所構成的環境做出邏輯的分析判斷。風水學的原則是儘可能利用好的地形建設,對於一些不好的地形環境條件做出相應的改造。這裡對地形的考慮就涉及到日照、氣候、土壤、風向等要素,與現代科學提倡的生態建築的基本要求吻合。「《曲禮》注云: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則地理以前山為朱雀、後山為玄武、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別四方之山,非謂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地理人子須知》)從圖6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典型的風水模式除了有靠山(鎮山)之外,左右兩側還應該有起護衛作用的山,使整個穴場成兜抱狀,來擋住「風」對氣場的破壞,達到更好的聚氣作用,讓人們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同時也能夠提供給人類一些維持生存的物質資料。(圖7為黃帝陵的風水砂山的意象,圖中的「四神獸」只是從形方面來說,並非是從方位的角度來說的。)3.4 水「水者,龍之血脈。穴外之氣,龍非水送,無以明其來;穴非水界,無以明其止。」 (《周易陰陽宅》)風水學認為,氣也是隨著水而走的,有水必有氣。在現實生活中,人對水的依賴也超出於對山的依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葬書》)故民間一些地區仍有「陰宅(墳墓)重山,陽宅(房屋)重水」的說法。水的走向,就是「氣」的走向。而「氣」又是和水的走向相同的。 「氣」是貫通於水的,水的流動帶動「氣」的流動。而不同的水所聚到的「氣」所具有的性質也是不同的。水質清明,味覺甘甜為吉;水質濁暗,味覺苦澀為凶。水質的不同,即水中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時,水的性質表現也有所不同,水質良好的地區當地居民的身體素質等方面比其他地方的好,而有的地區人們患有地方病也與水質有關。水還具有交通的作用,不論古今中外、內河外海,凡是具有良好的水利交通條件的城市,經濟都比較發達。在城市中,道路也被風水家們當作水來看待,凡是交通便利的城市,經濟也較一般地區發達,從歷史上看,各個城市的發展無不與交通的發達程度相關。前面已經說過,山能夠提供給人們必要的生存資料,這也正好體現了民間流傳的「山管人丁水管財」的說法。水對人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選址時盡量選在河道的凸岸,而不選在河道的凹岸,是為了避免洪水的侵襲,別的文獻里已經說的很多,這裡就不再多說了。3.5 向向指的是朝向,它具有矢量性。同一物體,隨著參照物的不同其方位也不同,故不能單純的說某一物體的方位是「XX」向。在風水家們利用羅經(羅盤)進行選址,或是對某建築進行定向分金時,就是以其手中的羅盤建立起一個相對的坐標系,從而對穴場進行一些邏輯性的、適用性的分析和評價。看周圍的環境是否能夠滿足「聚氣」的要求,即整個穴場是否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的各種需要。以某一棟建築單體來說,日照和通風是必須滿足的,滿足了則為「吉」,反之則為「凶」。我們知道,最好的朝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略有偏差。在我國,南方地區炎熱,日照條件很容易滿足,由於潮濕,通風在朝向的考慮上佔主要地位,同時要避免過分的日照,故以南偏東15?為吉;而北方地區因為寒冷,日照在朝向的考慮上佔主要地位,所以盡量要爭取「熱軸」的方向(即南偏西15?)來獲得熱量為吉。進一步說,我國位於北半球,「負陰抱陽」就是指「面南背北」,同樣的「負陰抱陽」到了南半球就成了「面北背南」了。可見,朝向的吉凶選擇也是從人的根本生存需要來說的,其本質就是對天文、地磁的選擇,所以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水模式,不能一成不變。

4 其他綜上所述,風水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是生態學、心理學、地理學、環境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而形成的。其中一些理念被提煉出來成為目前世界上學術界的許多門類。風水學尊重天地,有「天為父,地為母」的理念,西方學者稱為「環境倫理學」;風水學認為宇宙大地有機,追求「人地和諧」、「天人合一」,成為今天社會向我們的號召;「有機建築」理論和風水文化在理念上的近似相同;風水理論為景觀設計提供了理論指導;......現在我們在工作與學習當中,對那些傳統的文化置之不理,甚至以偏概全不加選擇的批判,這是對我們祖先的一種不尊重,是對我們民族的背叛。我們應當在現在的學習與工作之中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理念,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去偽存真。讓它們的科學性和唯物性浮出水面。

推薦閱讀:

家居客廳布局的風水學原理
高層樓房住幾層最好 樓房風水學給你解答
擇日造葬風水學【下】
【風水學】城市樓房風水斷法
你一個姑娘 幹嘛要研究風水?

TAG:建築 | 風水 | 風水學 | 概念 | 建築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