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講稿】馬寧: 愛的藝術:父母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的話題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具體到我們每個家庭來說,孩子可以說承載了每一個家庭的希望。特別是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可以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不在少數。竭盡所能的為孩子創造好的條件,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把自己各種人生經驗告訴孩子,希望他們能夠吸收營養,掌握各種技能,以便於日後能夠在社會中立足,甚至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家長在付出所有心血的同時,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比如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胡鬧、不愛學習甚至討厭學習、對家長的話感到反感甚至專門和家長對著乾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孩子不聽話。

這個時候,家長總是很著急。其實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研究,去看一些書籍。家長可以說大致來說分為兩類,一類就是過度放養型,生怕管得太多太嚴,打壓了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有一種就是管教過多過嚴,現在的「狼爸」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把握教育中「度」的問題,其實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回歸到最最基礎的問題上,那就是了解。作為家長,您了解您的孩子嗎?您了解他的性格,他的想法,他身上的一些潛質嗎?我們忽略了只有充分了解了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才使得您後期的引導和教育成為可能。

今天我們就非常榮幸的為大家請到了資深的心理學、教育學專家馬寧老師,來給我們具體的介紹這方面的經驗,來為我們答疑解惑。

馬寧老師作為素質教育和心靈動力系統的研究專家,自19歲大學畢業十多年來,致力於將美國、德國、香港、台灣、印度等各種東西方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中國的本土文化,用簡單、易學易用的方式,應用於個人、家庭以及團隊的成長實踐。

她目前是國際EAP協會認證會員,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中國教育部及教育學會全腦教育十五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北京家有兒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特聘專家顧問,廣州三木心靈動力系統研究發展中心首席心靈導師。

她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教育系統獨立主持相關內容的講座上千場次,獨立組織父母、教師、學生小組輔導訓練工作坊有500多場,可以說在各地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受到了廣大學生家長的追捧,取得了非常的社會效益。

馬老師她還出版了很多人都非常了解的兩本書,《怎樣成為好父母1——戒掉愛中的傷害》、《怎麼成為好父母2—在愛中建立規則》,讓很多讀過的家長也感到非常的受益。

接下來就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馬寧老師為我們做《愛的藝術—父母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的講座,有請!

馬寧:諸位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看到我們這裡有限的場地來了這麼多的朋友,甚至我們的會場後面都到了這麼多朋友,還有站在這裡的,我非常的感動。我想今天一塊兒來探討親自教育的爸爸媽媽們,一定是非常愛你們的孩子,所以才願意在百忙之中抽一點時間,一起分享一下孩子成長教育的理念。

我個人這麼多年做了一些關於包括孩子在內還有成人教育的一些很多成長過程。在我個人的經驗當中,我講孩子教育的時候,可能會結合講一些成年人的現狀,跟我們小時候的一些關係。因為親子教育並不局限於一個小孩子在小時候的學習成績的好壞,影響到成年人未來的人際關係、婚姻關係,甚至影響未來事業高低的發展。

所以心理學界有一個說法,一個人在6歲以前甚至3歲以前原生家庭的互動關係,跟他成人以後的人際關係、性格模式有著非常巨大的關聯性。

我們今天探討成長話題的內容,目的是希望我們的小孩成為健康快樂成長的小孩,我們也希望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讓我們的父母擁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今天我們在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我們分享的親子經驗並不是某一位爸爸媽媽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個性化心得跟大家分享,而是說一些心理學系統的基本成長規律跟大家做一些分享。並且這些規律在過往有很多學習過的家長成功受益的結果當中已經看到一些成績。所以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根據我的說法一起回放一下,實際在家庭生活中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方式方法,和我們想像中要達到的最好的方法,這中間有一些什麼樣的差距?

我們在這裡提前說一下,我們都有一個夢想,我們都是想把小孩子教育的最好,我們也都夢想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大家是否知道,我們能夠給到孩子最好的東西之前,還有一樣東西是更重要的,那就是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目前的現狀和將來的目標之間的差距是什麼,同時要允許自己力所能及的成長,這一點很重要。

等一會兒我在給大家講述培養孩子力所能及成長講述中,我也希望家長對我們自己的培養孩子過程如何看待自己的培養孩子的成績,我希望這方面跟大家有一些分享和啟迪。

我們說父母的成長包括的是蠻多的,在我們的系統當中父母成長的理論基礎當中,比方說:

PPT:主要內容

父母成長的理論基礎——生命成長真相

10個生命成長的阻抗

5個生命成長的非自然動力

自我覺察、回歸自我

什麼叫生命成長的阻抗呢?我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一下?有沒有說見到陌生人有點害羞的?有沒有人說不太好意思像馬老師這樣站在這麼多人群面前和聚光燈下大聲說話的?有沒有做業務的時候說前期工作的鋪墊非常好的,最後要臨門一腳塵埃落定的時候就不敢往前踢了?

有時候我們成年人做一些事情,有時候並不完全是我們的力量決定我們當下能否做成這些事,還有一些能量是我們看不到的。比如說我們正在做一件事情或在和某人談話的時候,突然內心有一種很大的力量,告訴你這句話我說不出口,或者這件事我做不下去。這個內心說「不」的力量我們稱之為生命成長的阻抗,阻礙你的成長和發展。

生命的阻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每一個小朋友大概兩歲左右,他開始探索未來世界的時候,我們父母為了保護他們,我們認為他對物質世界危險性了解不夠多,我們會給他很多指令,這很多的指令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不,不要,別動,別跑,別鬧,別干這個,那個不能碰,全部都是否定的詞。也許當時我們並沒有在意,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在工作場合領導對你的工作性質一天說上十幾個「不」字,我估計你已經如坐針氈了。但是我們的小朋友在家裡面,一個爸爸一個媽媽,老人在身邊的話再加一個爺爺一個奶奶,一個姥姥一個姥爺,6個人在家裡隨時都可以說他。甚至出門在外,任何一個大人都可以對他的行為作出評價?你想想一個小孩子一天聽多少個「不」字,他還可以這麼快樂的活著,是不是他的內心素質都比我們強很多啊?

但是隨著他的成長,這些「不」字就慢慢的潛入他的心中,長了以後遇到這個事情就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做,那個話說不出來,卡住了。

所以我們把所有對成年人性格當中影響最大的阻抗總結出來就10條。今天我們的講座裡面,主要跟大家分享其中的2—3條,因為時間比較有限。

我也解釋一下什麼叫非自然動力,讓我們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成因。非自然動力是指什麼呢?比方說我們當中有沒有急性子的?有很多,中國的急性子非常多。急性子有什麼好處呢?一般我們事業上比較容易獲得成功,因為我們的辦事效率比較高。但是急性子的弱點是什麼呢,當人一急的時候,情緒一上來的時候,對什麼傷害最大?對身體的傷害是最大的!所以你看看我們中國人的一些中年以後的疾病,比較多發複發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你經常聽他說我一急血壓就上來了,一急就心慌,受不了了,這就是急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我們學了養生學,知道急對身體不太好,所以吃飯要細嚼慢咽,你有這個意識的時候可以做到,但是一急的時候,三下兩下就吃完了。什麼叫非自然動力呢,你知道這個東西有不好的影響,但是你自覺不自覺的就會這樣去做。

一個是急,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比方說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我們的情緒是不是經常受別人的影響啊?你感覺到別人不開心,你會怎麼樣?自己的心裡也有糾結的感覺,家人不開心你自己也開心不起來,這是人類同理心的一個表現,但是容易受別人情緒影響的人,會完全的把自己的情緒跟別人打包。

為什麼在座的每一個人性格不一樣呢?因為就是生命成長當中不同的阻抗和不同的非自然動力組合起來,變成了我們當下每個人不同的性格。

生命成長的非自然動力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一個小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到5、6歲左右的時候,尤其是上了小學總明顯了,我們的父母開始對他們提要求了。所以我們就跟他說,你要這樣,你要那樣,你必須要這樣,你一定要那樣,你要不這樣不那樣,怎麼樣?後面,後果很嚴重。

所以呢,慢慢的當孩子長大以後,就形成了一些思維定勢,自覺不自覺的。所以中國的父母第二個對孩子說的比較多的話是什麼?中國急性子的人很多,說的第二句話就是「快一點」。從你的小朋友上幼兒園開始,我們說的最開始的就是快一點。這是耳朵可以聽到的快,還有耳朵聽不到的快,但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提早的成熟。所以這個隱形的快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一個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心理臍帶脫落的階段,大部分父母都不了解,我們只知道肉體的臍帶脫落,不知道還有一個心理期待脫落的時間。

我們來分享一下生命成長的其中兩到三個阻抗,分享之前,還要給大家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愛和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最基本的養料,大家是否同意?有多同意?(掌聲)非一般的同意!

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關注孩子最多的是什麼?是關注的孩子的愛,還是關注了孩子的行為?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花一點時間,不斷的來看我們當下的一個狀況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愛很重要,我們非常關注孩子的行為。所以我聽到很多父母問的最多的行為就是我小孩子膽小、脾氣不好,不聽話、自私,這種情況該怎麼辦?遇到這樣情況的時候,到底怎麼辦?我們怎麼看孩子的行為問題?

在我們過去的教育方法上,無論是放養或是嚴養,始終都在糾纏孩子的行為問題來談。孩子的行為可以放鬆一點自由一點呢?還是行為要嚴格一點呢?你集中在行為問題上,這個問題就比較難談了。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是,你如果像調整一個孩子的行為,甚至包括成年人的行為,你最好首先先了解一下,他的行為原因是什麼?有一句話說我們普通人怕果,菩薩怕因。凡事都有因果,是什麼因導致了這個果?孩子的行為肯定有一個因。我們不願意看到小孩子哭鼻子,一個襁褓中的小嬰兒為什麼會哭?大家都知道關心他的需求,是不是餓了,是不是尿了,是不是害怕了。我們根據他的需要給他滿足,餓了給奶吃就不哭了。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懂得,我們從來沒有對嬰兒期的孩子說你不許哭,肯定沒有。當然當孩子長大了一點,我們似乎就忘記了這一點了,我們僅僅說你不能哭,你不能吵,你不能鬧,但是卻少了一個去了解他為什麼哭,為什麼鬧,為什麼吵?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是他內在狀況的外顯。到底什麼東西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影響呢?

內在問題:生命成長的三個中心點——身、心、思。

身—身體、心—德、思—頭腦。你培養孩子的時候,你認為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身體最重要嗎?頭腦重要嗎?德重要呢?情緒重要嗎?這三個部分同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比方說我今天身體不舒服,我的行為可能遲緩一點,我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技能不夠,做的行動也會出遲緩一點,不認同這個事情,也會遲緩一點。這三種原因裡面,什麼影響最大呢?

身體?頭腦?還是情緒很重要的?我覺得一個小孩子的心、情感影響最大的請舉手?這個手舉的更多。說明我們的家長一直都在學習和成長。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當中,始終是把學習和頭腦部分培養放在第一位的。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很重要的,但是這個的培養是由誰主體完成的?這是學校和一些技能單位,如果家長也變成了跟老師一樣的角色,完全著重於小孩子的成績,這個小孩子的心還有沒有管了?一個小孩子的心代表一個人的情智,一個人的情智對人的影響有多重要?你現在是一個有很多專業技能的人,你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這是身、心、思的哪一個部分影響你的工作?這是思的部分。如果太太今天打電話告訴你兒子離家出走了,你今天還能把工作做的像以前一樣的出色嗎?很難,這是情緒、心影響了你的工作。

真正關鍵點和轉折點上有最大影響力的都是情智部分的東西,現在講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情緒、心智,人在這個部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書裡面有曾經開篇的時候講了一個例子,一個人的心裡安全度最大程度的影響他的表象形成。

你知道我們要讓一個孩子長大,一個生命長大,他這一輩子要完成的兩件大事什麼?一個人活著,怎麼樣可以收穫他最大的幸福感?怎麼樣可以收穫他最大的成就感?你們想過沒有?這一輩子活著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一定要想明白,想不明白你教育孩子的是很盲目的,很短期的。怎麼樣一個人活著才是幸福呢?人的一生要的是什麼呢,諸位?

健康的身體,還有什麼?愛,愛的關係,愛的生活。還有嗎?做官?樂觀?沒有人的願望是做官的?那我們的國家和政府誰來做啊?還有呢?看起來在座的都不太喜歡錢的?要不要錢?我發現小朋友比成年人更真實,現場小朋友都舉手了。愛的藝術,愛和金錢是對立的嗎?愛和金錢不是對立的,我們在給企業做培訓的時候反而要談到這個問題。金錢是物質世界一個最大的最實用的中介體,它的存在為了使我們看不見的愛意通過物質的流動展現出來,你愛家人要買禮物給他,你需要什麼?你這個人有慈悲心,你要幫助很多窮困的人,要不要錢?我們要敢於面對自己真實的慾望,如果你能夠靜下心來去看,我們的人生幾大夢想:

健康、愛的關係、有錢有權,還有什麼沒有?不外乎就是這麼幾點了?還有快樂,不錯。如果你願意停下來看這每一樣東西的背後代表著什麼東西,你會發現非常的相似。第一,我們擁有健康會有什麼好處?你有了健康的身體可以得到什麼好處?我的身體是健康的,我可以幹什麼?尤其是老年人最有體會的,我的身體是健康的,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與此同時,當我的身體是健康的,我可以最大程度的照顧我所愛的人。你有錢,或是你有權的時候代表什麼,你可以幹什麼?我可以證明我有一些能力,我有錢的時候,可以用錢幫助我獲得一些途徑,做我想做的一些事情。同時,更好的愛我身邊的人,是否同意?權力也是一樣的,所以說來說去,錢和權最終是為愛服務的,你為什麼需要一個愛的關係?第一,你有機會給一個你所愛的人付出,第二是會有一個人,一直在旁邊陪著你,鼓勵你,讓你更好的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可以看到,所有物質世界的運作都是為精神世界的運作而服務的,你無論在物質世界需要什麼東西,無非就是最後精神世界的兩樣東西,第一是最大限度的獲得成就感和自由感。是不是財務自由?時間自由?這是一個人的精神自由,限制住我們的不是那個看得見的錢或是看得見的時間。

我具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方說一個男孩兒,他覺得我喜歡一個女孩兒,我想去求愛,我想去求愛的時候沒有錢,所以我不敢去對她好,我必須要有一個能買鑽石的錢的時候才送給她,才可以向她求愛,會有一些男孩子這樣想的。實際上你停下來想想,你買一顆鑽石代表了什麼?可能是一份永恆,可能是一份尊重,還可能是什麼?一種浪漫。同意嗎,諸位?我們每個人看待一樣東西,你的折射點是不一樣的,你必須了解你想要的東西的下面,你到底想給對方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知道需要這種感覺的時候,你有很多方法可以滿足她。我說明白了嗎?謝謝!

我回到這裡來講,剛才我們談到的一點是最大程度的成為自己。第二點就是能夠跟你心愛的人在一起,互相的愛慕,這是人生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做多少事情,人生最後的兩大目標無非就是這兩大目標。

為什麼要你的孩子學習好,有本領?就是第一條,讓他最大可能的成為他自己,更好的實現他的夢想。還有第二條希望他有更多的關係良好的朋友和相愛的伴侶,就是這兩點。

一個孩子怎麼樣能夠在這兩點上獲取最大的動力感呢?心理學經常講意向,用一些圖象做一些現實生活當中的折射,我書上講的案例就是,如果我們剛開始學爬行的小孩子,剛開始學爬行的小孩子,每一次往前爬的時候,媽媽一定會站在後面讓孩子往前爬,孩子往前爬的過程中,一定會回頭看看媽媽。所以這個時候,媽媽的反應決定了小孩子下一步的反應,如果媽媽的眼睛很安全的關注孩子,這個小孩子很安全的轉過身來繼續往前爬。如果這個小孩子轉過頭來,媽媽根本就沒有管他,人沒了,孩子肯定哇哇大哭,或是停在原地。如果發現媽媽在和別人說話沒有理他,他可能回來拉拉媽媽。

每個人成長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包括小孩子上學都是這樣是的一個過程,小孩子上學,要開始學著向前爬步了,我們有沒有給他足夠的心靈安全感陪伴?為什麼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出現哭鬧,情緒的一些變化?也跟小孩子往前爬的時候需要你的關注,還有小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想學了,也有可能感覺到父母原來挺好,現在不管他了,他感覺到對陌生環境的安全,同時父母在後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當孩子的安全度不夠的時候,就不敢向陌生的環境前進。

還有一個例子,人的特長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如果你小的時候,你唱歌不管唱得怎麼樣,旁邊的人不停的說,你唱歌真的很好聽哦,你在這個部分你得到了安全感,知道了支持度,就敢於不斷的唱歌,然後你的歌會在原有的基礎上越唱越好。可能你這個人唱歌很好,可能小時候一個比較大的事情,或是你的老師或是一個公然的場合有人對你說,你唱歌太難聽了,或是父母沒有時間聽你唱歌,說你像噪音一樣,你唱歌這個事情上,還有沒有安全感,我一唱歌就怕別人不接受我,我就不再敢唱了,你這方面的技能就不會發展出來了。你要讓你的小孩能夠把他的技能最大程度的發展出來,你就一定要注意他的心理安全度。這個部分的心理安全度是否足夠?

第二點,要建立一個有愛的關係,什麼樣的互動能夠給孩子帶來一種愛的關係,那就更簡單了,如果你能有安全感,就可以跟你說更多的化,如果在你這裡沒有安全感,就自然不願意跟你說話了。

最要命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給孩子安全感?你給孩子的安全感最主要的一個元素就是愛,愛是什麼呢?我們的愛到底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進行交流?我們了解嗎?我們是否了解我們跟孩子的互動模式?可能我們更多的時候都是隨著一種自覺在做,沒有細細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有的父母非常困惑,經常有些父母說我把心都掏出來給小孩了,小孩子小的時候很聽話的,大了以後怎麼這麼叛逆,有什麼事情不跟我講,背著我,還說我是暴君。

我不知道在座的父母你們的小孩子年齡層在多大?7歲以下的舉手?一半左右。7—12歲之間的呢?也不少。12—18歲之間,舉手?少一點,但是也不算少。

不同年齡段的人關注的孩子問題和重點不太一樣。小一點年齡段的父母現在還沒有這麼大的壓力,小一點的孩子相對還是比較聽話的,你跟他講道理,相對還比較願意配合的。但是一個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就越來越多的我們習慣叫做叛逆。實際上我個人不願意叫做叛逆,叛逆的由來是什麼?是這個孩子想和別人不一樣,是這個孩子想把獨一無二的自己呈現出來,我們看起來就叫叛逆了,對他來說,往往是他想印證人生第一點就是最大可能的實現自己。這裡面有一個衝突,剛才開篇的時候主持人講的一個衝突,到底是嚴管還是不管?

你的愛傳遞的時候,嚴和不嚴到底指哪一個方面?這個愛要傳遞給孩子的時候,讓孩子感覺到你愛他,跟你溝通有安全感的時候。繁體字裡面的愛,中間有一個顆心,上下是一個「受」。最重要的你要知道,他真正要的是什麼,他要的是什麼。愛的方式裡面包括幾個觀點。這幾個觀點有機會我們再慢慢的詳細往下講,這裡我們就在後面,在生命成長的阻抗當中,結合著具體跟大家做一些案例,讓大家做的更明白一點。

現在我們講親密度。

現在我來跟大家做一些互動,大家不用著急記筆記,你記筆記的時候就失去了跟我一起感受的機會,你們認為記住一樣東西重要,還是感受到一樣東西重要?假如我想成為埃及豔后那麼美麗,你把她如何的美麗背下來,還是穿上她的衣服現在感受一下她的美麗呢?大家以前的學習可能習慣記筆記學習,現在大家學習感受。

問大家第一個問題:我有沒有經常擁抱和親吻我的孩子?就是我和小朋友有沒有經常性的肢體方面近距離的接觸,有沒有?你們的小孩是媽媽做的比較多,還是爸爸做的比較多?當然是媽媽。爸爸有沒有,有的舉手?不錯嘛,我們現場有20多位呢,爸爸很不錯。剛才舉手的這些小朋友們,年齡12歲以下的舉手?12歲以上的再舉手?好少啊?諸位,其實孩子的成長,可不是那麼短就完了的。

所以我們現在談一下,你的心理臍帶是什麼時候脫落的?我們過往自從小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是很大的轉折點。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沒有要求學多少,但是一年級的時候學習規範,成績都有要求了。我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突然之間對孩子要求大了很多,你要長大成什麼樣的孩子。但是實際上,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不光是性格,他的習慣甚至某一個認知都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們說,如果一個小孩子的身體在媽媽的肚子裡面長10個月,才可以生出來,身體臍帶脫落,才算是一個健康的孩子。如果這個小孩子沒有足月生出來我們稱之為早產兒,體重偏輕,免疫力比正常的孩子弱。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小朋友還有另外的自己,就是心理的部分,心理臍帶的脫落也需要時間的。我們跟一個小孩子講道理,為什麼聽不進去呢?因為大腦的發育要到12歲的時候,才算是相對的比較完整的開始。你在12歲之前,你想完全用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按照道理來做,這是比較難的。與此同時,12歲才代表了他大腦思維開始進入一個軌道,到18歲之前,為什麼法定年齡是一個孩子要到18歲才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說,心理臍帶最起碼要等到孩子12—18歲這個階段過完了,我們才可以脫落的。我這樣說大家明白嗎?所以你妄想孩子小學的時候對父母一點點依賴的感覺都沒有,完全靠自己成長,那就是個早產兒,就會出現很多行為方面我們看不懂的東西。有一些孩子比方說愛打架,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網路上癮、早戀等等。都是因為我們早期親密度不夠,等一下我再跟大家談。

你們當中有多少關心網癮的?現場的朋友有多少關心的?關心度不多,我們就想看一下關心度比較多的問題。大家舉手,看起來不太多。早戀的問題呢?有嗎?關心嗎?也不太多。那你們關心什麼?關心學習成績的舉手,都舉了。我後面也會跟大家談學習成績,我很想跟大家講的是千萬不要僅僅關注於孩子的學習成績。我過往接收的很多孩子的案例當中,有一群人非常的典型,很多小孩子很小送出國了,而且往往都是非常優秀的一些小孩,不管是外形上還是國內時候的性格還是學習成績,還是家庭條件,都是非常好的。但就是這些小孩出國一兩年之後,心理出現問題。

有的可能在國外開始吃藥治療,但是還有一些可能就回到國內重新做這個部分的調適,原因是什麼?大家知道嗎?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要有學習成績,還要有什麼?還要有生活當中很多很多其他的需要,比方說他跟小朋友的人際關係,比方說他跟老師的人際關係,遇到困難時候的挫敗感,有沒有人理解他跟他溝通,這些都沒有面對的話,出去以後又是一個文化差距很大的地區,自我的狀態會存在一個很大的問號,對孩子的成績關心是很好的,但不要僅僅於關心孩子的成績問題,一定要全面的了解孩子。

你們當中有沒有孩子看電視成癮的?小孩子打架的有沒有?沒有?我就不相信7、8歲沒有打架的男孩子?或是女孩子沒有投訴在學校裡面有男孩子打她?要覺察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覺察你的小孩現在在生活中需要什麼?雖然有的孩子這些問題並不是特別的明顯,但是我們要有一個眼睛,要有一顆心感受小孩子成長的階段遇到了什麼困惑。

再問大家第二個問題,你跟小孩子對話的時候,有沒有用眼睛很關注的看著孩子的眼睛?還是你一邊拖地一邊跟孩子說話,你說嘛!可能我們很多時候在家裡是這樣子談話的,這樣的肢體語言讓孩子感覺到我們之間並不是足夠的那麼重視他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我們有時候會不會不自覺讓孩子感覺到不太願意陪伴他或是滿足他。有時候可能是無意的,比如說你在炒菜,油煙上來了,小孩子跑過來說媽媽快給我幫忙做一個事情,一般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你沒有看到媽媽忙著嗎,一邊去。但是我們也許不知道這些簡單的處理方法,你是那個孩子,你聽到這樣的話,你的感覺是什麼?你可能隱隱的感覺到我爸爸媽媽不太想管我的事,甚至被拒絕多了,可能覺得我對於我的父母沒那麼重要和重視我。有時候我們無意識中推開了孩子,但是我們不知道。當我們自己靜下來想了解孩子了,去問他,你最近怎麼樣了?那個時候,他就不想說話了,因為他之前已經有了一個自己的預測,他擔心其實我們並不是真的想要了解他。

這個部分,給大家提供一點就是,稍微能夠覺察一下孩子現實的狀況。

剛才第一個問題,我補充一點,有一些朋友包括我們的媽媽們,也是經常擁抱,和小孩子之間做親密的肢體接觸,大家都會做了。但是大街上也有這樣的圖象,兩個小孩子玩得很開心,但是媽媽過去抱著小孩子又摟又親的,你們有沒有看到?覺察一下生活當中,是孩子需要我們去擁抱他,還是我們需要擁抱孩子。有時候孩子專心的做一件事情,媽媽過來又摟又抱,實際上打擾了孩子,這時候誰有需要?是我們自己有需要,如果我們自己有需要代表什麼?我們自己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一些親密度。對於媽媽來說要增加親密度應該找誰? 對了,她應該去找爸爸,而不是孩子。這也是我們有時候沒有覺察到的情緒轉移,現在我們都在談一個問題,家庭教育當中,為什麼媽媽和孩子的關係特別特別的親,好像有的時候,父親的角色有一點缺的。今天講座的最後這個部分,我還會對這個跟大家做一個闡述。

這個部分我也稍微的停一下,如果小朋友如果感受到媽媽對他有所情緒的需要的時候,他會怎麼樣?小孩子生來都是會愛的,生來都會滿足別人的,所以他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比爸爸更能夠滿足媽媽,他就會自覺不自覺的成為母親情緒的照顧者,他們說孩子是貼心小棉襖,各位,這個詞需要注意了,這是由孩子照顧我們,這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更需要一個貼心大棉襖,如果我們需要被理解,我們應該找誰?去找誰?當你需要被了解和理解的時候,應該找誰?我們應該找成人世界自己的同盟,你的愛人、朋友、父母、其他的成長團體,然後大家用所有的力量更好的支持孩子的成長,這個方向不能錯的。當然,我們說一個小孩子長大了,也想有回饋父母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不是現在,讓他完全的成人長成自己,將來再回饋也來得及,而不是現在。

我再講第二點,你的親密度,除了剛才的那個部分無意當中我們可能會推開孩子,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們跟孩子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是否了解孩子的各種感覺。我們說影響行為最大的是內在的心理需要,你一定要通過情緒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需要,情緒和感受是一個人深入內心的窗口。當一個人開心的時候,你就知道做這個事情是他想要的,你帶小孩子今天去遊樂場玩了一點,他今天好開心了,那就是他需要的。當一件事發生了,他感覺到不開心,說明這裡面有他不想要的東西。我們有時候很少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更多的關注他情緒之後表現出來的行為,我們應說你不應該在這樣的場合哭,對嗎?我們只是說不應該有這個行為,卻沒有關注他為什麼哭,同意嗎?

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比方說兩個小孩子發生了衝突,其中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的作業本昨天上課的時候被某同學畫成這個樣子,把我氣得,我真想今天上課的時候也把他的作業本畫成那個樣子。我們大部分會教導他,他這樣做不對了,你再這樣做就更不對了。我們只是教導了一個行為,但是忽略了這個孩子在過程中的一個感受。當一個人的感受沒有被了解的時候,他感覺自己整個人沒有被接受了。我們要是了解說,當你能夠觸摸到一個小孩子,或是一個成年人感受的時候,他才能真正的感覺到原來當下他和我在一起,我們了解這個方法很重要。你既然要了解深入感受,你首先要知道,這些感受存在有沒有意義。我們過去把這些叫負向情緒,生氣、害怕、恐懼、難過,都是叫負向情緒。但是每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有它的力量所在。比方說快樂的就不用講了,大家都知道,高興的時候什麼事都會做。一個人對學習有快樂,不用教他就會自己去學各種各樣的途徑,他自己會很努力的通過各種途徑學習,一個人快樂的時候,願意把自己最好的東西跟周邊的人分享,他自然的懂得愛人。一個人憤怒的時候有沒有好啊,像剛才這個孩子回來說他把我的本子撕壞了,我也要把他的本子撕壞了,孩子憤怒好不好?如果你說不好就壞了,那些社會不良團體帶他走的時候,他沒有反抗和界限都沒有。適度的憤怒是保持一個人界限和尊嚴的力量。比如一個女孩子說:「他逼我,我退了一步,他還逼我我又退了,他把我逼我角落裡面了,他太過分了」。一個人把自己的憤怒丟掉的時候,就會埋怨別人。既然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要盡最大的全力成為自己。所以有時候別人不知道我們的界限在哪裡,別人「逼」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什麼?要有權利學會(拒絕),不是反抗,而是什麼呢?是拒絕。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最難拒絕的還不是看得很清楚的傷害,最難拒絕的是看起來是愛的東西。諸位是否同意?你身邊有人幫你,但是指手劃腳,你的腦子完全被他搞亂了,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我們都知道是好意,所以小孩子這種情況下,大人都會這麼講,別人對你是好意,你為什麼拒絕人家?你為什麼對人家這麼凶?

這裡有一個問題,我有一次寫了一個案子,對比了我們培養一個小朋友小時候如何對待親人對他的愛撫和一個成年女性如何對待別人對他的求愛的過程,對比一下,你們看看中間有沒有很類似的地方。

經常你會看到,有一些大人想過來親吻這個小女孩,小女孩可能害怕,哭、躲、閃。大家說他是喜歡你的,你再躲就太小心眼,太小氣了。結果有一次我發現一個成人關係裡面,一個成年女性問我,有一個人追求我,我不太想跟他出去,我知道他是喜歡我才邀請我去玩,可是我偶爾不出去的時候,他說我這麼喜歡你才跟你玩,那這麼一說我就糾結,然後我就出去了,但是這樣關係越走越深,但是這不是我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以後成為了一對兒,以後的關係怎麼處啊?

我教大家一個方法,遇到這樣的情況,你的拒絕我可以接受對方的好意,但是我可以拒絕他送過好意來的方式。現在開始要教你來了解感覺的一個目的就是,把你的感覺和感覺之後的行為分開。也就是說,我了解你的感覺是想來愛我的,對於一個小孩子我要親他,你可以幫孩子說說這個感覺。叔叔是喜歡我們的,是想對我們好的,但是同時你把孩子的感覺也要說出來,但是還不是太熟悉還不是太了解,還不太接受你用親我抱我的表達你的愛,你不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叔叔表達自己的愛呢?一個小嬰兒也有權利拒絕,這個權利由爸爸媽媽保管,爸爸媽媽如果沒有力量,這個小嬰孩從小就沒有界限了,所以我們很需要這一點。

你的憤怒的部分,剛才小孩子說媽媽他我我的作業本撕掉了,明天我也要撕掉他的,這個憤怒的力量如果有用,我們如何利用也一點呢?你是理解他,還是嚴管他?這時候就出現了矛盾點。你現在記住,把理解和約束這兩樣東西分開。對什麼理解呢?對他的感受理解,同時,對他的行為約束。他要撕別人的本子是因為有一個情緒在那裡,情緒是憤怒的。我們把這個話聯起來就變成這個樣子了,你的同學把你的本子撕了,你的心裡肯定是很生氣的嘛,對不對?但是你又把他的本子撕掉這當然是一個方法,但這是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呢?當孩子感覺到你理解他的需要的時候,你願意談這個事情,比較願意跟你一塊兒面對。我們過去只是講行為的時候,孩子感覺我的需要你不知道,你都不知道我的需要,我為什麼跟你談呢?有感覺嗎?諸位?

第一種方式,爸媽說撕本子不對的,你不能這樣做。第二種媽媽說你的本子被別人撕掉了,你當然很生氣,你當然想保護好自己的本子,但是你撕他的本子是一種最好的方法嗎?你聽,跟孩子溝通是很簡單的,他感覺到被體諒,他會對自己的行為做總結的,我們大人總是不相信孩子,總是覺得孩子不懂。其實你只要把孩子的感受讀出來,同時之後,再對孩子的行為我們雙方加以探討,這樣你會發現,其實小孩子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聽話。小孩子自身本身有思考和總結的力量的。

這是關於憤怒的。

關於悲傷有沒有好處?我聽說有的小朋友家裡養狗養鳥,小狗、小鳥去世了,孩子特別的難過,我們會怎麼說?有的時候我們出於對小孩子的愛,我們不希望小孩子難過,我們會說什麼?不就是一隻小狗嘛,不就是一隻小鳥嘛,下次媽媽再給你買一隻。這個話諸位聽得很多吧,對於孩子來說,那個悲傷的感覺,為什麼我們說有些話叫慈悲?悲傷裡面孕育了大量的慈悲和善良,對於一個生命的離開,小孩子在小的時候保有著總原始的那種共情感,如果我們大人不允許他悲傷,是扼殺了他的愛心。

社會上出現多少案件,嬰兒出生了以後護士覺得沒有搶救價值扔到廁所裡面去。還有一個小孩子被車撞了以後,幾輛車開過去,我們對於一些幼小的生命沒有真正的共情在一起,有時候反而不是我們教孩子,是我們花一點心思跟孩子的感覺在一起,像他們學習一些人類最原始的愛是什麼樣子的。

甚至我還可以給大家講一個案例。我之前經手的一個成年女性的案例,她出現的一個問題很難跟40、50歲的人打交道,特別喜歡老人,不喜歡小孩,也不喜歡40、50歲的人,就是喜歡老人。導致的結果就是她沒有辦法結婚,和這樣年齡層的人沒有辦法打交道。我們探討一下她從小成長的影響過程,我們發現一件事情對她的影響非常大,她爺爺去世的時候,她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和家裡所有的親人掉過一滴眼淚,她跟爺爺的感情非常的深厚,那時候她還小,十多歲,這時候她的心靈對人間、人情產生了很多的問號,我的爺爺照顧了這麼一個大家庭,離開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留一滴眼淚,所以他對40、50歲以下的,父親母親年齡段和這個年齡段以下的人都沒有信任度,唯獨對爺爺離開的時候那個年齡段的人有信任度。

你看不到愛,不代表沒有愛。也可能成年人壓抑自己的情感能力非常強,也可能覺得父親去世太悲痛,不願意把這種悲痛表現出來影響自己的女兒,但是一個小小的孩子眼中不理解這一點,你如何讓你的愛在你的眼中流淌呢?12歲以下的小孩子看人更多的是通過父母的情感狀態了解父母的心理狀態。悲傷是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團體,彼此有凝聚力,有悲憫之心的一種力量。如果一個團體裡面沒有悲傷,這個團體就是一團散沙。悲傷還是一種思考的力量,為什麼憂思?有一些悲傷和憂傷,才可能更深入的思考一些問題。有一些人天天都在笑,你會發現領導交給他一些工作,可能在某些細節上無法深入的做好。每一種力量對我們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悲傷。

我再講兩點,大家就更明白了?為什麼說人和人之間,悲傷是一種很大的凝聚力。大家看看流行了這麼多年的老歌當中,情歌是否是最容易流行的一種?張學友的情歌流行了多少年?當中的特點是什麼?悲、憂傷,裡面的東西特別可以打動人。

我們發生了地震、天災人禍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多人集中在一起面對那個困難,原因是我們產生了什麼?悲痛,因為這種巨大的悲痛,才可以把這麼多不相識的人凝聚在一起,悲傷有沒有力量,悲傷很有力量。當你的小朋友以後對周圍的一些事情感懷的時候,別怕,你讓他去體驗這個世界,別怕,他是鮮活的,別怕,去欣賞他落淚的那種美,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愛的孩子。這是關於悲傷。

恐懼,恐懼有沒有好處?恐懼當然也有好處啊。我們擔心孩子太膽小,膽小一定有錯嗎?不一定有錯,而且你得看孩子是哪一方面膽小,如果一個孩子天不怕地不怕那是什麼事都可以做出來的,膽小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謹慎。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去那邊做心理援助,當時工作人員在機場接我的時候說馬老師你終於來了,我特別高興,你趕緊把我的恐懼去掉吧,我坐在凳子上都感覺到晃,特別害怕。我一開篇就問你們是不是很想我把大家的恐懼去掉啊?大家說是,我接著說,現在餘震不斷,如果餘震來了,我把大家的恐懼去掉了,你跑還是不跑?大家都聽懂了。恐懼是一種安全的界限,你走在懸崖邊上會感覺害怕,你才不會掉下去。所以對於孩子,適當的競爭是需要的,非洲的羚羊跑得快,就是因為她一睜開眼就覺得要被獅子吃掉,所以要跑得快。

如果我們感覺到孩子有情緒,我們應該高興,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的怒、哀、懼很少,那麼他的快樂也會表現的很少。

接下來我們玩一個遊戲好嗎?叫小蜜蜂。每一位朋友右手大拇指向上,左手伸開放在旁邊人的拇指上,我說小蜜蜂,你們就說嗡嗡嗡,我說「抓」的時候,就抓住別人的右手大拇指,而且把自己的右手跑開,看到誰又能抓又能跑。你們發生了什麼?我一點兒都沒有說抓的時候,你們不停的在抓,我明白了,你們一定是想跟旁邊的人多一點愛的連接是嗎?重要的不是多少人可以成功,各位,遊戲玩的開心不開心?太開心了。這個遊戲有沒有一點兒緊張?三分之一的朋友有一點兒緊張?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害怕的?小朋友舉手了,寥寥無幾,只有三個小朋友舉手。

各位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在說這個遊戲快樂不快樂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舉了,因為你們感受快樂的能力有很強。但是我說有沒有緊張的人呢,至少還有三分之一的人舉,如果你沒有緊張的話,剛才有一些人的手是怎麼去抓別人的手的?如果你沒有緊張的話,你怎麼醞釀情緒抓別人的手呢?如果你說沒有害怕,你怎麼醞釀你的情緒讓你的手從別人的手中逃開呢?聽懂我的意思了嗎?你了解情緒,學習情緒,還需要一個了解的過程。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情緒了解都不是很多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見得了解得這麼准。既然了解情緒這麼重要,它只是一個開始,從今天開始我們更多的感受一下,今天在某一些時刻,我有沒有特別開心的時候?今天某一些時刻我有沒有特別不開心的時候?然後覺察一下那個時候我是什麼情緒?順便想想今天我的小朋友有沒有不開心的時候?甚至說,最簡單的女士們你回到家,你發現老公一聲的坐在哪裡,看著電視不停的摸遙控器,然後貓過來踢貓,狗過來踢狗,孩子過來踢孩子,你時候你會怎麼說?一般就說,你看,我好不容易回家,你板著臉給誰看?我們現在學習了解,每一個人彼此之間,你改變他的行為之前,了解他當下的某一種感受是什麼?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看某一個人的行為從你的角度特別不入眼,或者比較大的範圍說不太正常,比方說老公回來不說話,板著臉,不是屬於你想要的那個範圍狀態,你就要知道他知道在情緒當中了。當一個人在情緒中的時候代表什麼呢?一個人在情緒當中的時候,我們經常貼個標籤,他亂髮脾氣,他脾氣不好,什麼叫脾氣不好,脾氣就是一般人表達自己內心的方式,說明自己內心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當一個人特別生氣,你的孩子生氣、你的先生生氣,你的太太難過害怕的時候,背後一定有一個沒有滿足的需要,我們是一家人,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家是我們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呵護的地方。所以,諸位男士們設想一下,假設你就是我剛才假設的那個男主人公,太太說老公你半天沒說話,看起來心情不太好,是不是在外面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兒了?先生們感覺一下,你們回饋我的感覺什麼呢?氣消了一大半了,是嗎?是否需要?每個人都需要這種被理解。小朋友同樣也是一樣,一回家把書包扔在沙發上,坐著噘嘴不說話的時候,要嘗試孩子的內里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嘗試用自己的愛化解孩子內里的不開心的事,愛和了解,是最基本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渠道。

以上是我談的關於感受的問題。

接下來談一個問題,關於孩子不聽話。如果你跟孩子的親密度建立的越好,你對他的了解越好,孩子就比較願意跟你交談他的問題,你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一致。我們再來談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小孩和你之間就是有衝突,你怎麼看呢?你的小孩和你不是同一個人,畢竟和你有不一樣的經歷,你幾十歲,他只有幾歲十幾歲。

第一個問題,孩子是否就應該聽大人的話?不一定是嗎?什麼情況下該聽,什麼情況下不該聽呢?由誰來決定什麼情況下該聽?什麼情況下不該聽呢?(觀眾:原則問題該聽,不是原則問題不該聽)哦,誰來定什麼是原則問題呢?其實還是大人在定。

第二個問題,我是否對於孩子有了一些標準或是期望,然後我必須要求孩子按照這個標準或是期望去成長?

第三個問題,如果孩子沒有滿足我對他的期望,我是不是對他感覺到一種失望?要覺察你的感覺,有時候會有一種失望。你有沒有把這個過程中的信息傳遞給你的小朋友,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失望呢?父母們有時候無意識當中,我們知道小孩子都很善良的,所以我們幹了一件事——用我們的情緒控制小孩子的行為,用我們愛的關係控制小孩子的行為。我們覺察一下,有沒有我說的這個話,比方說我們有時候可能會講,你要再不好好做,媽媽就不愛你了。你怎麼是這樣的,你真不像我的兒子,我怎麼生出你這樣一個小孩子來呢?你們有過嗎?沒有,沒有就最好,我知道過去經常會有。所以我說我們的家長都是成長型的。

還有一些時候,可能沒有言語,你的那種失望可能會表現在當他沒有滿足到你的期望的時候,你會怎樣?你不再理他,有沒有?然後有時候我們還會用一種什麼樣的懲罰方式呢?這件事既然你一個人做錯了,你就一定人承擔吧,有時候也會有。我們做這樣的行為的時候,我們都在無意識的,我們覺得這樣對他可能有一些影響效果,實際上我們在用愛的關係的斷裂做了一場交易,讓孩子改變了一下行為,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事情有多嚴重,可能孩子感覺有什麼呢?被遺棄的感覺。

有什麼一些小孩子長大了以後不敢認錯,包括一些成年人在生活當中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錯了?因為小的時候,他有這樣的一些經驗,當他一旦出錯的時候,父母會把他一個人放在一邊,從心理上跟他斷開,讓他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我在書上也說過,不要用樣懲罰小孩,小孩的心理臍帶不是這麼早脫落的,18歲成人之前,父母同樣有監督權,一個小孩有了行為問題,有了我們想像不到的出乎意外的結果,我們要跟孩子共同承擔。

尤其是青春期的小朋友同樣如此,小孩子人跟別打架,把別人的玻璃打碎了,父母去跟人家道歉,真對不起,我兒子真不象話,把您家的玻璃打壞了。這看起來是道歉,實際上是脫離關係了。你要給孩子一個感覺是什麼呢,養不教,父之過。這個事情沒有做好,你沒有成年,是需要父母一起面對的,父母去道歉應該說什麼呢,很抱歉這個事沒有做好,我也有我教育的責任。所以孩子的成績也需要孩子和父母一起面對,如果你的孩子行為方面沒有足夠的達到完美,我們也是需要共同面對的,這個對小孩子特別重要。

我看到很多小孩子到青春期以後,行為比較封閉起來,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什麼呢?一旦出錯,父母就完全跟他撇清關係,只要做錯事就完全的撇清關係,你自己想,你自己去跟人家談,你要是不聽我的,你自己承擔後果。結果孩子因為害怕出錯,就不敢於嘗試,越是不敢於嘗試,就縮在家裡,不敢出去探索,包括跟同學的人際關係、老師的關係等等各個方面。有的孩子休學是因為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不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拿關係的斷裂要挾孩子讓孩子自己處理,這是最需要重視的。我們可以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但是一定要告訴孩子,你永遠是他的爸爸媽媽,要永遠的孩子面對一些事情,這樣孩子才可以健康的成長,也願意承擔一些問題。

如果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爸爸媽媽之前和孩子有一個商量,你這樣做下去,可能會出一個大的差錯,可能有一個什麼樣不好的影響,但是你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一定要試,試完了以後,結果出現了,然後爸爸說,看到沒有,你自己的結果自己承擔,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承擔。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呢?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呢?害怕!小朋友說的最清楚。如果這個時候爸爸說,孩子,這個選擇是你做的,但是爸爸也同意了,所以呢爸爸也有一定的決定權,所以這個結果我們一塊兒擔當,我們一塊兒學著這次沒有做好,下次我們一起做好,不怕的,你再看看小孩子的反應。

我教這種說明的方式,希望給大家一些借鑒,記住我們小朋友犯錯的時候,要學會跟小朋友一起面對,這樣一來,小孩子的安全度會好很多,面對外部世界的勇氣也會好很多,會在這個外部世界當中走得更遠,這是不是我們需要的?

在這個部分,有幾句話想跟大家說。我們過去講的一個概念,學是為了不學,教是為了不教,如何真正的用在我們的家庭教育當中呢?我們剛才說了解你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以前有一些經驗。你開車的時候,一方面要看導航儀,還要看路況,你這個路才可以走。我們過去的經驗代表著導航儀,剛才我教大家簡單的一些通過孩子的感受了解他當下的一種現狀,那是了解路況。一邊看著導航儀,一邊看著路況,這樣的話,你就知道這個路更清楚的知道怎麼往前走。

第一點,分享但不要求。我們跟孩子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經驗分享。有一個爸爸說某些價值觀取向不一樣的時候,原則問題的時候要聽我們的。什麼是原則問題,這不是父母和客觀事實判斷的,當孩子的行為對父母沒有直接的影響,比方說這個小孩子想跟小朋友出去玩的時候,想穿一個什麼樣的衣服,對我們有沒有影響,沒有影響。當然大人可能說穿得不幹凈會丟我們的臉,那是我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如果僅僅是改革的需要,我們可以分享,但是不要求他。你可以說,根據我的經驗,你穿成這個樣子,一定會被別人笑。但是你不要要求他,不要求他改變。你可以這樣要求,你跟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可以自己去做,但是跟媽媽出門的時候,你會影響我,你要借鑒媽媽的經驗。原則不是大人定的,是小孩子的行為是否真正的影響了大人。孩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應該有自己的自由。我們的審美觀不是與生俱來的,女生第一次化妝一定不像樣子,但是越來越好。小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肯定也不像樣,但是以後會越來越好。如果你什麼都做好了,他還有沒有創新力?

第二,強制但不壓制。我們有一個規定,但是孩子就是不願意麵對規則性的事情,我們一定要透過需求了解孩子背後的需要是什麼呢,如果滿足了這種需要,這種行為就沒有了。還有,比如說老師規定每天讀半個小時的英語書,就是不讀怎麼辦?管不管?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我們最近的一些親子教育概念當中,大家都在談給小孩子自由,但是如果如果一個小孩子心理沒有一點約束的話,長大了以後心理上總有一種吃不飽的感覺。我的建議是情感上無限的理解,行為上要有一定的約束,這時候才可以讓小孩子更好成長。我們一定強制他,如果以後這個事必須按這個方式來,我剛才說了,對孩子有必須的要求時,可能對孩子形成生命成長的非自然動力,孩子出於對父母的愛,將來的行為都在這個部分受限。世界上有沒有百分之百的必須得做的事情?沒有。我可以強制你,但是我不壓制你,這個概念是什麼呢?爸爸媽媽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但是你又沒有提出一個合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如果這個問題必須解決,那就先用爸爸媽媽的方法強制解決,這叫強制。什麼叫做不壓制呢,如果你將來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你可以用自己的解決方法,這叫不壓制。強制是為了自製,一定不要養成一種慣性,強制就是將來一直的依賴你,強制是為了自製,是為了將來更好的放手。你如果現在沒有更好的方法,要聽爸爸媽媽的,如果你將來有了更好的方法,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方法。孩子就可以站在我們的經驗之上,而超出我們的經驗。過去大家經常講的就是說,父母真的不需要給孩子一些期望值,父母真的不能夠給孩子一些管制性的東西嗎?我記得一個話說很多的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父母經驗肯定有限,但不代表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如果我們的經驗不給你的小孩,小孩子自生自長,能長多高就是多高,如果把孩子放在我們經驗的肩膀之上,至少可以超出他自己的身高,同時如果我們再對未來不設限,你將來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以不同於方法的方式,他就可以有一個更廣闊的未來。這就是教育的連接,允許當下的有限,也允許未來有無限的開放性。也不是說我現在經驗有限,教不好孩子,乾脆什麼都不教了,這樣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的經驗。

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概念,生命的成長是好幾代人一代一代的往下成長的,每一代人都要比上一代人成長的好一點,我們這一輩子沒有做好的事情,也許我們的孩子身上會做的更好,他們的孩子會比他們過得更好。把我們的焦慮情緒放長一點,不要說我現在跟孩子講的話他沒有聽到,我覺得他沒有聽我的,我這樣到底做有沒有效果?只要你發自內心的愛這個小孩,人的變化不是電腦不可以立即顯示,人的變化後期慢慢的顯現出來的。有的小孩子從來不幫媽媽做家務,但是成家以後特別的會打理家務,而且都是用爸媽曾經用過的方法。百年樹人,要給自己時間,也要給孩子時間,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

第三點,挫敗但不失望。他沒有做成這個事情,可以挫敗,但是不要失望。希望對人有多重要?一個人幸福指數的高低,就跟希望有關,如果你沒有了希望,你的幸福指數是很低的,我們一定要對未來有希望,怎麼看待挫敗呢,就是要給自己和孩子時間,當下做不到的,我們再努力的去做,我們總會做到的。諸位是否同意?

PPT:

第一方面:愛和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最基本養料。

第二方面:親密度是開始安全感的閥門。

第三方面:家長的世界觀對孩子的影響。

下面講第三個方面,我需要三位家長,最好有男士有女士,大家親請上場,歡迎大家。

首先謝謝這三位願意為我們大家呈現這樣一個體驗的環節。是這樣的,我假設你們三位是一個家庭,這個家庭當中一定要爸爸媽媽和女兒,好謝謝。你們三位家長要選擇一位做媽媽,一位做爸爸,一位做女兒。我們說了半天,是一個人跟孩子的對話,大部分當中我們是一個環境當中的,最簡單的就是夫妻兩個對一個小孩,複雜一點的加上婆媳關係、丈母娘關係,老師跟孩子的關係,很複雜。

假設有一天,女兒考試沒有考好,考了50分,這個時候老爸從外面回來了,聽說女兒只考了50分,來氣不來氣?表現是怎麼的?爸爸生氣是怎麼表現的?

爸爸:什麼,50分?怎麼回事!

馬寧:有時候假設你忙了一天了,外面很辛苦很困難,今天心情本來就不大好,你的表現是什麼?

爸爸:什麼,才50分?我平時怎麼教你的!!!

這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幕,這種情況下媽媽怎麼辦?

媽媽:為什麼,怎麼這一次才50分啊,什麼原因。我首先跟爸爸說先別著急,再去問女兒到底怎麼回事,拉過來坐在自己的身邊。

媽媽:她爸,你先別著急,孩子這次考50分,肯定有原因的,我們要搞清楚,孩子現在需要我們的陪伴和支持,我們要把真正的原因找到。

爸爸的感覺怎麼樣?

爸爸:那你先了解了。

媽媽:先跟女兒站在一起,或是坐過來,首先是感受孩子的感覺,寶貝兒,這次考50分,你怎麼感受的?

女兒:肯定是害怕啦。

換另外一組觀眾:

假設小朋友有一次沒有考好,考了50分,爸爸非常的生氣。

爸爸:怎麼搞的,才考50分,爸爸平時怎麼教你的?

學生:不怕。

媽媽:卷子拿出來,這個昨天晚上講了,怎麼還作錯啊?這麼簡單的題作錯了還好意思笑!

學生:又不是真考。

換一組觀眾:

媽媽:怎麼不說話呀?怎麼了?

學生:沒考好。

媽媽:卷子拿出來,才50分啊,昨天讓你好好複習又不複習,怎麼搞的啊?

學生:考試一緊張,忘了。

馬寧:生活當中,一般來說,首先發怒的是家裡的誰?一般都是爸爸,孩子在家裡跟媽媽會磨的。我們還原那一幕,一般一個家庭當中爸爸首先發火,發火以後媽媽會怎麼樣?

女兒:跟著發火,跟著爸爸一起,然後兩個人雙打。

馬寧:大部分的問題是因為孩子的問題變成夫妻之間雙打。

爸爸:才50分,怎麼上大學?孩子媽媽管教管教?

媽媽: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啊?都已經考出來,把卷子拿出來,不好的地方補一補吧。

孩子:我感覺對媽媽還內疚,媽媽平時很辛苦,我才考50分,覺得對不起媽媽。

馬寧:對爸爸什麼感受?

孩子:對爸爸沒有感覺。

馬寧:家庭關係當中,其中一個跟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協助這個部分的角色,如果沒有做好的話,會怎麼樣?我們旁邊的這個角色沒有做好的話,我們會出現的狀況就是我們直接走在了愛人和關係的當中,變成自己跟孩子有關係,孩子跟另外一個愛人沒有關係了。孩子的回答很真實,我跟爸爸沒有什麼感覺,我知道媽媽對我很關心。

馬寧:爸爸聽到這個孩子這麼說,什麼感覺?

爸爸:很失望,我對她這麼好,她只對媽媽好。

馬寧:對太太什麼感覺?

爸爸:怎麼只是把孩子攏到那邊去了?我把當外人了。

馬寧:如果這是真實發生的,先生會離這個家庭越來越遠,感覺自己說話的分量越輕就越遠,最後就怎麼樣呢?不管了。男性也不完全是工作忙,也可能中間這個角色沒有連接好了,所以使得男性角色淡出。當然如果家庭當中這個角色調換的話,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媽媽不僅是體諒孩子,還要體諒先生。家是一個什麼東西呢?第一個字是家,家是怎麼寫的,是一個寶蓋頭,一個點,一個橫樑代表屋樑,寶蓋頭下面的這個偏旁就是「小豬」的意思,小豬的頭可以伸出去,形成一個點,這就是家。如果這個點伸不出去了,就是「冢」就變成墳墓了,這個家就漸漸的冷了。如果小孩子跟爸爸的關聯度不夠的話,一個小孩將來能夠做多大的事業,一般來說跟父親力量的連接是非常重要的,跟母親關係的連接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能力。真的要教育好一個小孩,要整個家庭都是民主的氛圍,所以你要經營的不僅僅是愛這個孩子,而且是家裡的每一個人都要相愛。

我們剛剛上來的那位朋友,有沒有愛到?體諒到了先生的著急,先讓先生了解,我們兩個是共同了解孩子的,先消消火再跟孩子談,就是說我們這個家是兩個人共同教育孩子,而不是他一個人。我們也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協助孩子之間建立關係。比如剛才這位女士問女兒話題的過程中,也讓女兒意識到爸爸這種情緒存在的必要性,讓女兒跟父親有一個關聯性。

最後一句話:親子關係不是簡單的母子、父子關係,是一個團體共同教育孩子的過程。

今天講座的部分,到這裡結束了,大家可以記一下我的郵箱,suemeen.cb@vip.163.com,還有我的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maningxinling

提問:我的小孩子在學校裡面當學生會幹部,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有老師比方說選拔一些主持人學員的時候,有老師開後門要把自己的孩子塞進來,孩子覺得老師的孩子不符合這個團體的標準,孩子回來跟我講,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為什麼學校跟社會是一樣的。學生會的幹部都不認同,老師還要說這是某某的兒子、女兒,或是學校某個老師的孩子要關照一下等等。

馬寧:我表面上看是一個個案,後面透露的一個問題就是小孩子怎麼去看世界上有一些並不是完全在我們可控範圍之內的事情。對於這樣的事情,大人怎麼看呢?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一些,比方說你競爭一個崗位,你看到你的崗位出現這樣的競爭狀況,你是怎麼處理呢?

觀眾:我也是不認同的。

馬寧:不認同之後怎麼辦呢?

觀眾:我就是不懂得怎麼處理,所以才請教。

馬寧:小孩的問題往往投射大人的困惑。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個人成長的過程,老師不是要給你一個絕對的答案,是給你一種思路,你可以用這種思路解決問題。我生活當中有很多不滿意的東西,我可以說不滿意的是什麼呢,但是比較難的是我怎麼樣可以滿意。如果你的這個東西被別人做一些小動作拿走了,我怎麼能讓自己滿意呢?我們大家可以一塊兒幫她想想,我們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後面都有我們關注的問題的。

觀眾:沒辦法啦。

觀眾:讓我們內心成長,再強大,讓小孩子也內心成長,再強大,為了更好的拿出心態去面對。

馬寧:僅僅是面對嗎?面對的具體結果是怎麼呈現呢?

觀眾:講具體一點吧,這個問題。你可以跟學校的班主任聯繫一下,把你小孩的問題交給班主任,班主任可能會想一些辦法,跟你的小孩子解釋清楚。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社會問題,中國是一個人情大國,孩子的班主任肯定可以從一個側面跟孩子解釋清楚。

馬寧:這也是一個解決方法,有沒有人同意這種方法的,有人不同意,如果是班主任的小孩怎麼辦呢?

觀眾:解決的方法既不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又讓這個孩子的心裏面媽媽說的答案就認了吧,讓孩子的心裏面有一個平衡。

馬寧:孩子有一個不舒服的感覺,其他要的是什麼?

觀眾:公正。

馬寧:不對,公正之前是什麼?

觀眾:獲得認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權力被侵犯了,他是學生會部長。

馬寧:對了,認可,獲得認可是不是只有一種途徑呢。大家大聲告訴我?獲得認可一定不是只有一種途徑。獲得認可最後誰說了算?是自己。我們有時候可能受外界的一些評判影響,但是對於我們父母考慮的是一件事,在你的孩子心理放兩桿秤,一個是外界對於這個事情的評價,你的小孩認為他做這個位置和那個位置有一個能力高低的評判。同時在他的心裡給自己放一桿秤,自己怎麼看待自己?還要給自己一個更大的選擇空間,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些事不是我們控制的話,有沒有其他的途徑一樣可以得到認可。

我認為剛才這位先生的建議,也不妨是一種建議,我們的溝通有時候可能處於單向的思維當中,老師可能也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我個人認為適度的溝通還是必要的。

我分享一個個人的案例,我的小孩子在學校,早期的時候她的老師非常的嚴厲,很有名的。比如說排練很久了,要演出了,因為衣服沒有穿對,就臨時取消了演出的資格,對孩子來說打擊蠻大的。平常學校教什麼,缺了什麼老師會打電話,孩子早上去就去了,下午4點多才演出,老師也沒有打電話說缺了什麼,小孩子有點冤。

怎麼辦呢?我的博客上面有一篇文章,怎麼引導孩子面對外界,你先理解孩子,先理解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失望的感覺,孩子的願望是什麼?練了那麼久很希望上舞台,我告訴孩子說,舞台是不是只有一個,你上不了這個,我們還有舞台。我們後來很多朋友的聚會,每一次聚會我都會讓孩子上去給大家表演這個節目,孩子很開心。孩子了解到一個概念,不僅僅有學校這一個舞台,世界很大。

第二步,孩子的情緒疏解以後,你還要回頭看這個事情,這個過程當中,是不是自己一點兒責任都沒有。無論再大的舞台,這個舞台還是不想丟,那就總結經驗,而一次怎麼不要丟掉這個舞台,讓你的女兒抗壓,下次有更出彩的能力回到這個舞台。要跟女兒總結,下一次有這樣的情況怎麼自救,比如說跟另外一個班級穿同樣衣服的人換,女兒可以有自己很多方法,不要怕,成長有很多可能性,不要僅僅的盯住一個獲得或是獲取的東西。

提問:謝謝馬老師下午的精彩講演,我們獲益兩多。對於一兩歲的寶寶思想和心理教育有什麼很好的辦法?比如說對有危險的東西,比如黏人等等,無法講很多道理,溝通很困難的時候。

馬寧:讀孩子的感受,給嬰兒換尿片有一樣的效果。小孩子可能喜歡一些東西,會亂動,一方面你要不停的花時間建立一個規則,同時也可以改變環境改變孩子的規則,孩子就是喜歡摸插座,他就是好奇,你怎麼說都沒有用,第一時間不如直接那膠布全部粘上,你改變了環境,可能比你怎麼說更有用。

提問:馬老師您好。我小孩學習不是很自覺,媽媽在家裡就說我這裡做完了就給你看。

馬寧:我忘記這一塊了,我說要教大家一些方法的,我的書《戒掉愛中的傷害》裡面有一章專門講用發問的方式啟發孩子的學習成長規劃。孩子把作業寫完了,你覺得是糊弄的,很潦草。很多媽媽直接把字擦了,說字太亂了,重新寫。孩子的感覺是你完全的忽視我的努力,我努力了半天你給我擦掉了,母親干涉的越多,孩子跟你對立越厲害。

我們的方式應該是讓小孩子自己總結,我也教過媽媽這種方法。讓孩子自己去看,你覺得今天的作業寫得怎麼樣,這樣的作業交上去,你的老師明天怎麼看?會不會過關?有的孩子會總結的,有的時候孩子不會總結的,不會總結的時候怎麼辦?寫作業是誰的事?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家長要簽名的,我的女兒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女兒一年級的時候最明顯的,背課文熟不熟?大人評判她很不服氣。你問她今天背得怎麼樣?還可以。明天老師考核能否過關?她想一想說可能不會。那怎麼辦呢,自己再去背兩遍。還有時候,字寫得不好,找一個好的出來,這個字寫得很好,這個呢?她自己就會說,不好,自己就去寫了。但是有時候她說實在累了,不想寫了。我允許她不寫,但是我會跟她說,我允許你這樣交上去,但是媽媽很不滿意你這樣的結果,我會在簽名的時候寫上家長的意見。女兒說媽媽不要寫,孩子也知道媽媽寫了意見會不好。女兒說媽媽今天實在累了,下次一定不會這樣了。我要幫孩子一起成長,簽名交上去了,但是老師寫了評語「請認真書寫」。下一次孩子有自己的壓力,有老師的壓力,有我這一關,她就認真寫了。

提問:如果老師不認真看,孩子覺得我又何必認真寫呢?

馬寧:老師沒有需要,你有這個需要,我覺得你應該跟老師溝通。(跟老師說)老師,我的孩子最近書寫不認真,我說話不管用,我覺得你說話應該比較管用,希望您可以督促一下。這個應該有是有作用的。父母和老師的溝通當中,無論老師做法當中有一些我們認為不滿意的地方,首先是感謝。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你的小孩從上學開始,每天至少有六個小時的時間和老師在一起的。所以老師很可能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不低於我們。第二,一個老師帶幾十個孩子,老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個孩子照顧得這麼周到。我們要本著感謝和理解的心,去跟老師探討你的需要。不要說老師我來指導你工作,這是不對的。包括我跟我女兒的老師談話(他也不知道我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只是告訴老師,我知道你的工作非常重要,女兒特別的尊重你,你對她的影響力非常非常大,你說的每一句話都願意聽,我需要你幫我做一些什麼事情。只要人有理解有尊重,溝通是可以進行的。我這樣回答可以嗎?

主持人:時間關係,要不然今天?

馬寧:最後一個問題吧,舉手的家長比較多。這位女士。

提問:下午聽了馬老師的講座受益良多。我有一個比較苦惱的問題,兒子上二年級七歲半了,從小在老家跟爺爺奶奶呆了一年半的時間,不到兩歲回老家的,三歲多回來了。養成了一個比較不好的習慣,比較喜歡動小孩子,跟小朋友開始玩得非常好,後面可能不開心結束,比如說打人家一下,推人家一下,搞得小孩子不開心了,現在二年級還有這個習慣,進步已經很大,但是還沒有徹底的改變。小時候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老師有這樣的反映,兩三年了。

馬寧:平常跟大家玩的時候沒有問題,玩一段時間就有比較躁動的動作是嗎?你能感覺他後面的情緒嗎?

提問:他保護自己的心理比較強,不讓人家欺負這種心理。

馬寧:我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建議。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有這種親子分離的過程需要特別處理的,往往我們的父母不太注意這個問題。我們很多都是外地移民的父母,要特別注意這個部分。很可能孩子回老家再回來,孩子回老家一般老家不太懂,但是從老家回來,父母一定要學習,你是親爸親媽,這一年多的分離孩子會產生很多的分離焦慮,表現得不像小時候這麼聽話,不這麼親。我們這時候不要對他的行為進行指導,而且要連接跟他的心的安全度。我家小孩也有這樣的階段,她小學中間也斷斷續續的,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最明顯的,你會感覺到她的想法不一樣,我們說什麼她也不愛聽,我們心裡非常著急,覺得為孩子好孩子聽不進去,這時候你要了解,寧可對孩子放縱,寧可孩子不聽你的,但是一定要把孩子內心確的那一部分補上。你再看孩子發生躁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他跟小孩玩的過程中,對方說了什麼話,出了什麼事,產生什麼矛盾的時候,才會產生這樣的動作。他不會無緣無故的。

提問:他在家裡一般有時間我都會陪他到我們小區跟很多小孩子玩,總體的話還是比較好的,只是偶爾的有這樣的情況,但是有個問題,現在在學校裡面,老師反映他有時候會動一下人家,特別是拉一下女孩子的頭髮、弄一下人家的衣服,也不太願意跟他玩,最近家長投訴這個問題,老師怕他動別的小孩,在下課的可見就讓他到老師的辦公室去,不讓他接觸別的小孩。

馬寧:在這個問題上你產生了焦慮。

觀眾:是的,我在這個問題上比較焦慮,在家裡我會盡量的多跟孩子溝通,我今天聽了馬老師的講座,我會了解孩子的感受,溝通他的這種行為。還有跟孩子一起在朋友圈子裡面,怎麼跟孩子的孩子溝通。但是現在在學校裡面,目前的一個狀況,他在下來課的時候,是在老師的辦公室裡面的。幾乎就是很少有機會去跟別的孩子溝通去玩,現在老師有反映,他一有時間就溜出老師的辦公室,跟其他的孩子玩,可能因為孩子長期這樣子,心裡也不舒服,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情緒,如果別的孩子動了他,就會很厲害的還手,前幾天老師反映咬了別的孩子。

馬寧:你比較擔心,小孩子也承受了不少的壓力。你應該跟老公和周圍的團體溝通一下,先把自己情緒緩解一下。時間有限,我簡單的提一個建議,你的焦慮緩解一些,再這樣做是有效果的。

我以前接到這樣一個案例,老是被投訴孩子打架,老把家長叫到學校裡面去。當時孩子在現場,聊了幾個對話,就了解了孩子的原因,一個是電視成癮,一個是打架。喜歡看什麼,喜歡看奧特曼。請問各位,奧特曼代表什麼?(觀眾:暴力)。我們大人覺得暴力,但是孩子覺得奧特曼很勇敢,別人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別人。我說阿姨猜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你,就這麼一句話,8歲的孩子一下子哭得很厲害。他說是的,我想跟他們交朋友,他們覺得我打他們。男孩子可能喜歡這樣,喜歡用手扒拉人家,其實是想跟別人交朋友,我問他別人怎麼回應呢?他說別人打我。還手了嗎,他說沒有,因為我真的想跟他們交朋友。多善良的孩子,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是壞孩子。我們現場做了幾個小角色互換,把這些動作放在他身上,他也不喜歡。小孩子成長可能是先用動作,長大了以後才慢慢的轉到語言上面的。

第三步,我猜你要跟他的老師談談,前提一定要紓緩你的焦慮以後,你再跟老師談談,因為你也需要老師的支持,你需要支持幫助你了解這個孩子。老師可以面對很多孩子,你要先紓緩自己的情緒,然後再跟老師溝通。

家長:我還有青春期早戀的問題。

馬寧:時間關係,成長的問題不是一節課就解決的,一定要慢慢來,今天的新華書店拿了我的書,在座的朋友可以先從書裡面了解一下青春期早戀的問題,不夠的話,有博客和郵箱,我們回頭還有機會。

主持人:非常感謝馬老師的精彩演講,下期文化大講堂我們再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吉大法學落選雙一流?
了不起的孩子 總是知道些沒用的東西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的發展為什麼差強人意?
警察如何找女朋友?我們警察有特殊渠道,脫單狗現身說法
父母意識到這些,孩子自然優秀!

TAG:教育 | 孩子 | 父母 | 藝術 | 轉載 | 愛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