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綜藝的資本升級:今年我們笑什麼?

同事們提出這期的封面故事做季播喜劇綜藝的時候,我在內心裡其實倒吸了一口涼氣,跟我們這本雜誌倡導的趣味相匹配的笑點難道不應該是紐約老頭兒伍迪·艾倫嗎?怎麼來研究每年只在看春節聯歡晚會時才進入視野的小品呢?

我是一個80年代出生的瀋陽人,見證了電視晚會小品的興起、黃金時代和衰落。在我小時候,春節娛樂最期待的是趙本山的小品,一度是同樣劇本有兩個版本,地方台先演一版尺度大、笑點多的,央視上演打磨多次的版本,看完他的小品,再吃了餃子,才覺得過年的儀式完成了。可隨著互聯網越來越紮根生活,感覺吐槽春晚和編段子才是除夕之夜的歡樂源泉,小品既不好笑,也顯得土氣過時,而且總有一種刻板印象,它大多洋溢著濃郁的東北鄉村氣、二人轉風。我親身體會過南北笑點的巨大差異,有東北小品演員參演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上映的時候,我們正在昆明出差,整個影廳坐得滿滿的,卻鴉雀無聲,只有我和同事兩個瀋陽人在笑。

學術界也印證了我的主觀感受,近年來關於小品的論文,主題大多是討論小品的衰落。原因是審美情趣低俗、好劇本和後備人才匱乏,觀眾分流到其他種類綜藝節目,以及觀眾都去上網不看電視了。更雪上加霜的是,CSM50城的數據顯示喜劇電視節目的觀眾大部分是45歲到54歲的男性。這不是個要爭取的核心消費層啊,除非你是賣手串兒的。

正火熱的季播類綜藝喜劇卻徹底改變了小品的形象:王寧和陳赫的小品演的是我們小時候玩的電子遊戲《魂斗羅》,王寧還演過大腸桿菌搭檔鄭愷演白血球,賈玲演過哆啦A夢,更不用說韋小寶和小玄子,聶小倩和寧采臣,周芷若和張無忌,這些影視人物成為小品的主角,人物關係和笑點設置都來自我們的成長經歷,我們這一輩人的文化背景。我看到的不是簡陋的電視晚會小品,無論故事、風格還是舞台表現更像是在小劇場里看的那些舞台喜劇的縮微版。

為什麼一夜之間小品跳出窠臼,成了城市青年趣味呢?我先找的是三檔最受歡迎的季播綜藝喜劇「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笑傲江湖」的製作公司歡樂傳媒,總裁董朝暉是綜藝行業的大佬,我和周圍的同齡人都是看著他製作的「歡樂總動員」長大的。董朝暉是一副老式商人的做派,穿著西服套裝彬彬有禮地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接受採訪,雖然身處流行文化行業,卻沒有隨著強勢的互聯網時髦地穿上黑T恤,做出一副親切隨和要跟來訪者打成一片的樣子。他的生意邏輯也是老道理,綜藝題材一直是輪番流行,在這一行做了快20年,幾乎所有的題材都涉足過,只是這一輪流行到了喜劇。他也留意到了小品的衰落,在歡樂傳媒之前,若干家衛視新上的喜劇綜藝都沒做起來,因為小品給人的感覺是低俗的,廣告商不埋單。

董朝暉的訴求是生產出廣告商願意付費的內容,那就得吸引到20歲到40歲的核心消費人群。具體到喜劇題材上,最明顯的區別是「歡樂喜劇人」。這檔節目的形式和結構類似於「我是歌手」,由「德高望重」的行業大咖們上台比賽分出高下。那麼如果按照小品領域的輩分,第一季的舞台上應該是郭達、蔡明團隊,黃宏團隊,潘長江夫婦,鞏漢林夫婦,還有晚輩的小瀋陽、宋小寶吧?這樣的節目會比「春晚IP的周邊」我最喜愛的春晚節目(語言組)評選更精彩嗎?

董朝暉組了一台邊界模糊的比賽,第一季里老牌的小品隊伍只有遼寧民間藝術團,開心麻花是舞台喜劇的老牌子,白眉工作室做的是喜劇影視劇和舞台喜劇,賈玲雖然上過幾次春晚,但是去年的「女漢子」才算把形象立住,高曉攀、喬杉、修睿都是喜劇愛好者領域裡的名人。但他們的作品風格和受眾群體都是「80後」「90後」。經過兩年的「洗用戶」,根據艾漫數據中心2016年9月的一份報告,喜劇類綜藝節目的觀眾中,「85後」佔86%,專科以上學歷人群佔77.2%。

跟歡樂傳媒一樣在這撥兒喜劇熱里引人注目的是東方衛視,它是「笑傲江湖」和「歡樂喜劇人」的播出平台,今年還研發了情景喜劇節目「今夜百樂門」、話題喜劇節目「笑星闖地球」。東方衛視的訴求是保住一線衛視的地位。廣電系統有「雪山效應」之說,意為廣告投放猶如山頂積雪,基本不覆蓋到中間位置,所以要生存必須擠入一線集團。東方衛視獲得全國話題的「中國達人秀」已經是5年前的事情了,而這些年浙江、江蘇、湖南在各種題材上都有全國影響力的綜藝節目。東方衛視這幾年來集中打造「喜劇矩陣」,看中的是喜劇題材在綜藝里還是藍海,還沒有頭部內容產生。

最新加入這個領域的還有「80後」創業者孫聞的「千秋歲」,他看重的是這一輪綜藝節目「大片化」的市場空白。孫聞的公司做得很好,抓住的就是這一輪綜藝節目升級的機遇。他發現綜藝節目像好萊塢大片一樣,只有高投入,才有高產出,所以,他把公司的技術都往服務於大片後期方向提升。到現在為止,他做過國內幾十個投資上億元的節目後期。他同時以綜藝發達的韓國為參照,覺得國內的綜藝水平和數量目前只是開了一個頭,這樣的市場,如果只做後期成長空間有限。業務向前端延伸,他也看中了還是藍海的喜劇題材。今年他的公司同北京衛視合作了「跨界喜劇王」,讓公司進入了能夠全案製作一檔投資上億元的綜藝節目的俱樂部,估值翻了3倍。

如果把喜劇小品看作一種產品,從前它們終極的揚名舞台只能是電視晚會,現在則多了前面這些節目作為新渠道。兩季「歡樂喜劇人」里,潘斌龍、崔志佳和喬杉、修睿都屬於面孔陌生但實力很強的組合,其實他們都來自一個電視欄目「愛笑會議室」,那個節目雖然在喜劇迷里有口碑,但收入太少,幾個人逐漸離開去演舞台喜劇和網路劇謀生。這一次在高收視率的節目里,終於被更廣範圍的觀眾所熟識。葉逢春和馬朋是去年春晚語言類節目的熱門話題,他們因為參加「笑傲江湖」而被電視喜劇圈認識,有機會進入春晚節目的選拔,在此之前,兩個人已經在夜場里演了十幾年的小品。

對於已經成名的演員和團隊,這個新渠道是打品牌、推新人的機會。開心麻花上過幾次春晚了,可紅的是郝建這個角色,在綜藝喜劇的舞台上,艾倫、常遠、王寧陸續保持著曝光度。賈玲成立大碗娛樂之後,也把張小斐推成「一姐」,喜劇綜藝里多了很多表演機會。團隊標籤也在這個舞台上通過密集的門派比武和演出輸出給觀眾。賈玲的合伙人、編劇孫集斌對我說,長期磨合的團隊一定比單打獨鬥臨時湊成的搭檔表演質量高,因為有默契,審美趣味相投。更理想的狀態是形成穩定的風格,那證明團隊已經很成熟了。遼寧民間藝術團、開心麻花和德雲社是人丁興旺的大門派,從前只認識他們的頭牌明星,可頻繁地上喜劇綜藝讓他們的表演風格也給人留下了印象。潘斌龍在接受本刊採訪的時候就說最大感受是各大門派在切磋武藝,「大家都能看出來,這個包袱是開心麻花的,那個一看就是德雲社的包袱,這個則是『愛笑會議室』的」。

有了新渠道,小品演員多了展示舞台,我們就能說小品復興了甚至是「中國喜劇元年」嗎?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不是一個線性邏輯。宋丹丹有句名言:「喜劇不好走,我估計你們走不長。」從小品創作規律來看,周播頻率對演員和編劇的消耗非常大,即便對於劇本積累豐厚、配合默契的沈騰、馬麗組合,都吃不消。馬麗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決賽那一場,直到節目錄製之前兩個小時,劇本還沒出來,幸虧是最後一個表演,他們用這三個小時改出了劇本。小品名作《不差錢》的編劇尹琪,給遼寧民間藝術團上央視春晚寫過7年劇本,他認為,好作品再天馬行空都是要有一個真實事件做底子的,再加包袱,周播頻率很多時候只能靠靈機一動。這一輪綜藝熱里,他只給老搭檔宋小寶寫了劇本,主業早就轉嚮導演影視劇。孫集斌也強調,剛開業的大碗娛樂不是一個演小品的公司,而是做關於喜劇的一切。那些在綜藝喜劇舞台上紅起來的新明星們,也很快進了劇組,或者演出舞台喜劇了。

靠喜劇吃飯的行內人比「吃瓜群眾」對這輪綜藝熱謹慎多了,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以此為階梯通向成熟的影視劇、戲劇市場。一個節目的生命周期大約是四季,如果想在綜藝市場上把喜劇題材持續下去,製作公司和電視台都得找到可操作性的機制。歡樂傳媒和千秋歲走的是自建創作隊伍的路。董朝暉擅長資源整合,把喜劇新人和有潛力的編劇招入麾下,給資源給空間,他說,未來他的喜劇團隊也能自成一派。孫聞簽了接近30個有綜藝喜劇製作經驗的編劇形成了一個團隊。東方衛視向國外的常青節目學習,在中國喜劇小品創作規律之外,嘗試一條工業化的新路,好笑不好笑最後得看收視率。

喜劇小品能不能形成行業,綜藝喜劇是不是一個常青的生意,這才剛開了個頭。我們這期封面採訪了風口浪尖上的所有團隊和製作班底,就想讀者在看節目之餘,再看點門道。

本文來自鳳凰號平台,僅代表公號觀點。


推薦閱讀:

對貴州衛視《非常完美》綜藝節目有什麼評價?
伊一參加哪些綜藝節目?
《檔案解密》抗美援朝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朱茵做客《魯豫有約》談與周星馳分手?
探索發現古墓全集中無主皇陵墓室中的疑點有哪些?

TAG:喜劇 | 綜藝 | 資本 | 升級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