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祚來 : 集權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戰爭

帝王們建國,都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制度,而僅僅是為了自己或族姓的權力。帝王嗜權與動物嗜血一樣,是一種政治本能,不可改變的本能。這樣,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審時度勢,既使自己的權力、利益最大化,也儘可能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並使他們得到權力與利益的滿足。

這種政治生態是一種叢林生態,必然造成先是天下角逐。天下既定,就會開始另一場戰爭,在朝廷內部統治者之間的角逐與血腥廝殺。

天下未定之時,劉邦想不想集權?當然想,但他彼時做不到。在戰爭中,他要做的是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推翻暴秦,然後才是新的國家權力分配問題,但並不是每一個將領都有耐心等待戰爭結束之後,再到宮廷里去座談權力分配問題。

通過戰爭奪取政權,功臣們必然要分享戰爭果實,而皇帝最終卻必須要獲得集權,功臣們的悲劇命運,也是「制度」造成的。但在戰爭過程中,統一戰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也屬必然。對於帝王來說,一切都是權宜之計,通過大叢林決鬥,奪得天下,然後又通過小叢林明爭暗戰,獲得集權。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劉邦驚慌失措,謀士酈食其提出了分封建議,這份諫言帶有某種政治妥協與分權的思路,酈食其說,「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這就是說,你劉邦要的是天下,而不是對被推翻的統治者家族斬盡殺絕,將六國的後代重新分封,這些人都會對你感恩戴德,這樣的統一戰線,會形成強大的力量,楚國就無法戰勝你了。

劉邦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要立馬刻印落實。

但這一方案遭到張良的反對,張良說,商湯與武王因為可以完勝於對方,所以才有分封其後人的懷柔之舉,你現在能完勝項羽嗎?你現在能放馬南山、牧牛北坡嗎?現在形勢如此嚴峻,如果你讓六國權貴都回到故國,將有大量的人力資源盡皆離你而去,他們都回到故國分享自己的權利去了,這時候你拿什麼與項羽決戰?最為重要的是,這麼多將士謀臣為你效力,你把天下分封給了舊權貴,戰爭結束後,你拿什麼分給為你賣命的功臣將士們?

一席話把劉邦說得飯都吐了出來,大罵酈食其是蠢儒,一個壞主意差點葬了劉家江山。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戰敗自殺;當年正月,在韓信、黥布、彭越等人的共同擁戴下,劉邦在齊地定陶正式登基當了皇帝。韓信等功臣為什麼急於擁戴劉邦為皇帝?因為他們要在最關鍵的時候,獲得自己的勝利份額,如果天下既定,大家卻被召集到宮廷里,那時候再去爭果實,可能就晚了。沒有多少人敢於向劉邦索要分封,韓信卻有資格。儘管有謀士建議,但韓信無意於自己獨立稱帝;項羽也曾派人來說服韓信:劉邦是個無情無義的流氓,你看我與他都說好了劃江而治,他卻發動不義的戰爭,現在我是他的敵人,待我的力量被減除,就會輪到你了。

韓信是一個單純的人,也是一個戰爭奇人,他被蕭何識中,破格提拔,出函谷關,敗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又大破魏軍,俘魏王豹,後又以微弱之力背水一戰,擊敗二十萬趙軍。韓信有自知之明,他與劉邦談帶兵,說劉邦只可帶一人,而自己無論有多少兵都可以帶。這就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來源。他的本意當然是讚美劉邦,只需要帶住一個將帥,就可以平定天下。但劉邦卻因此對他埋下了戒懼之心。

滅齊之後,韓信希望自己代理齊王之職,劉邦的流氓脾氣上來了:天下還沒有打下來,你就開始要官做了,豈有此理?張良在桌子底下踩了劉邦的腳,讓劉邦冷靜,如果劉邦一怒,引發韓信一怒,天下的局勢就很難說了,張良制止住劉邦,說,韓信滅齊,不用當代王,應直接當齊王。

韓信齊王的王座與其說是自己打來的,不如說是自己爭取來的。接著,韓信用十面埋伏之計,讓項羽聽到了四面楚歌之聲,被逼在烏江自殺,無臉過江東見自己的父老。

協力背信棄義的劉邦打項羽,韓信知道自己在行不義之事,但韓信既天真地相信了劉邦,更相信自己的實力,殊不知,天才的戰將,在宮廷里多是陰謀的犧牲品,他要得到齊王的位置,而戰爭結束之後,成為天下唯一王者的劉邦,擔心的卻也是齊王的位置。韓信的結局大家都看見了,先是被免齊王之位,使其籠於都城,第二步就是找個借口殺了他,以絕後患。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背後,韓信只是充當了一次戰爭的工具,戰爭結束了,工具就可以丟棄了。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中國歷史中膾炙人口的一段故事。圖為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劇照。圖片來自網路。)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其它人都在等待著分享勝利的果實,艱難的打天下之後,則是更為艱難的分天下,打天下之時,所有的人都同心同力對付共同的敵人,而分天下,則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對付眾臣。

那天劉邦在洛陽南宮見一些將領們散坐在沙地上私語,就好奇地問身邊的張良,他們會在聊些什麼呢?

張良故意把話說大:他們想推翻這個新朝代,因為他們為你賣命,卻什麼也沒有得到,不如推翻得了。

劉邦說,天下剛剛穩定下來,再搞動蕩,不得人心。

張良說,你得了天下,他們得到了什麼?稍不留神,他們還可能被以不同的罪名誅殺。所以,與其被殺,不如聯合起來動手。現在當務之急是使這些人看到希望,天下有限,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會得到滿意的封賞,我們要找到一位你平時嫉恨的人,讓這個人得到封償,其它人就會覺得,你會公平對待所有的人。

劉邦封了他平日里不喜歡的雍齒為什方侯,安一仇而服公眾,一時平息了人們的猜忌與不滿,使宮廷有了和諧穩定。但張良的計謀,不過是權宜之計,並不是致力於讓君臣們公平地得到真正的利益,這就像吃止痛藥而不治病根一樣,只是為宮廷更殘酷的行動贏取時間。

宮廷更殘酷的行動是什麼呢?就是集權,把分治的權力收回來,為了這個國的穩定,也為了劉家天下,仍然與戰時一樣,不惜殺人放火、堅持背信棄義。

第一場外戰對項羽勝利之後,劉邦接著就開始了內戰。第一個要降服的當然是用兵如神助的韓信,韓信先是被貶為淮陰侯,又後讓其長期居於京城,使其無所作為,另一個要征服的對象,就是陳豨,陳豨並不像韓信那樣,喜歡用兵且多多益善,他是喜歡養門客,且多多益善,他的門客多到什麼程度?有一次他回京城探親,路過趙國的都城邯鄲,帶的賓客有一千多輛車,邯鄲的旅館都住滿了,趙國相國周昌因此把他給舉報了,一個人擁有如此龐大的門客團隊,這對劉邦新政權構成潛在威脅,劉邦必當除之而後快。

可憐的陳豨,他本是想享受和平時代養門客之趣,因為他最羨慕的人是戰國時期信陵君,但劉邦與周昌們不這麼看。劉邦立馬派人對陳豨進行調查,最後,不想叛亂的陳豨,被逼成為叛反者,劉邦的猜忌之心,直接製造出自己的敵對勢力。劉邦如果知道真相了,會後悔嗎?不會,他需要產生敵對勢力,並嚴加打擊與清除,以此建立自己的威權,他與功臣們的對暴秦、對項羽的戰役,讓數以百萬計的百姓子弟捲入戰爭,而這次對權臣們的戰爭,則不需要勞師興眾了,靠一個計謀,就可以收復一片領地。

劉邦自己卻不知道,在他的身後,另一場戰爭也在拉開序幕,呂后為首的後黨,正在伺機奪取劉家的江山。

有學者說,劉邦將大片關東之地分給了韓信、彭越、黥布等人,以調動他們聯合消滅項羽。實際上是與韓信、彭越、黥布共同享有天下,也就是「共分天下」。而這是張良參與設計、劉邦親自許可的統治模式。

但共分天下只是劉邦的權宜之計,和平時代,只可能有共治天下,不可能有共分天下,共治天下是要與和平的賢能者共治,很難與功臣猛將們共治,為了穩定,為了不至於發生動亂,劉邦不得已而讓功臣們分天下。劉邦打天下可以徵招天下流氓入伙,但治天下之時,卻要有人文道德教化。劉邦的政治轉型過程中,卻充滿不義與血腥氣。

權力的爭奪是一場持續的戲劇性的或充滿悲劇的戰爭,某種意義上是一場豪賭。韓信以其戰功赫赫,完全可以成為一方之王,為什麼沒有一種制度來為共分天下提供契約或誓約保證?而韓信們為了得到一方王位,仍然聯合起來,擁戴劉邦為皇帝,然後讓皇帝來論功行賞,如果韓信這樣的老功臣聯合起來,成立一個元老院這樣的架構,在擁戴新皇帝的同時使皇權得到制約,不至於讓劉邦沒有底線地傷害、誅殺功臣。但這樣的政治智慧,在中國從未發生過。

那麼,為什麼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了這樣的制約體制呢?對比中西方歷史可見,公元前202年是羅馬與迦太基之戰(扎馬戰役),這場戰爭被視為影響世界史的百場戰爭之一,戰爭結果是簽定了一個條約,失敗者割讓海外領土、支付巨額的戰爭賠償金(分五十年還清),並不得擅自發動戰爭等等。當然,戰爭還會繼續,戰爭契約也不等於永久的和平協定,但從簽約內容看,西方文明中充滿了商業精神,戰勝者要什麼呢,並不要得到你的一切,而是要得到你的一部分領地,還有源源不斷的賠償金。

劉邦們要的是什麼呢?是天下,甚至具有精神意義的天下,不僅要空間的天下,還要時間上的天下,即對天下永遠的統治權。

象棋中的戰爭是楚河漢界兩邊之戰,楚漢戰爭結束之後,漢界這邊的帝王將士相之間還會有持續的戰爭繼續著,這場戰爭中,王侯們想守住自己的天下股份,而皇帝卻要一姓家天下。韓信們想得到的只是一已的王位,並沒有考慮到所有功臣元老們整體利益,當每一個功臣都只考慮自己的權位之時,每一個人都是一粒散沙、一隻果子,最後被皇帝分而治之、食之。當他們擁戴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之時,其實已經默認了皇帝的刀劍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順便提一句,這個時候,百姓在做什麼?人民在休養生息,宮廷裡面統治集團內部在分權與集權轉型過程中,百姓看不見,更參與不了。百姓將來會聽見故事與傳說。


推薦閱讀:

雜談:戰爭 人性
為什麼說中國戰略部隊會給解放軍戰法起到改革催化劑的作用?
以色列炸敘利亞核設施 這個故事可以好好談談
如果不用核武器,現代軍隊比二戰軍隊強多少?
美日之間有哪些航母的戰爭?

TAG: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