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機贏不過結構性崩塌:李隆基平衡的失敗

殺母之仇:李隆基的童年陰影

長壽二年(693年),宮中傳出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皇嗣李旦的兩個妃子劉氏、竇氏被武則天召入宮中,最終竟然被杖殺,屍體被隨便埋葬。

消息傳來,大家都很震驚,而皇嗣李旦更是悲憤不已,但他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此時正值武則天大搞酷吏政治之時,告密成風,人人自危,政壇可謂極其險惡。

此番大禍來自一個叫團兒的奴婢的誣告,她向武則天舉報說劉氏、竇氏用巫術詛咒皇帝,所以引發了武則天的憤怒。有人說團兒是因為勾引李旦未遂,所以報復。還有人說她是想借這股告密之風為自己牟取私利。不管怎麼樣,李旦的兩個愛妃是死於非命了。

李旦根本不敢在武則天面前表現出任何悲痛,行為舉止都與平常一樣。而此時比他還要悲痛的,應該是九歲的李隆基了,因為竇氏是其親生母親,他幼年喪母,而且父親還被嚇得戰戰兢兢不敢吭聲,這對李隆基來說是一個怎樣險惡的環境啊。

李隆基可能從小就對自己的祖母沒什麼好感,對於李唐被篡權更是耿耿於懷,七八歲的時候他就勇敢地展示過自己的反抗精神。有一次他來上朝,帶著車騎隨從。武家子弟武懿宗看見這個孩子的隊伍很整齊威武,於是想挫一挫他的銳氣,便站出來呵斥車騎隊伍。

這個武懿宗是武家子弟中的「極品」。他的祖父是武則天的伯父,他本人算是武則天的侄子,不僅相貌猥瑣,而且品質極壞,常濫殺無辜。所以李隆基見他就生氣。見武懿宗呵斥自己的隊伍,李隆基立即站出來指責說:「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舊唐書》卷八《玄宗上》)

我家的朝堂,干你什麼事?你敢罵我的人?請注意,這事發生於天授年間,武則天已經掌權,李隆基卻說「吾家朝堂」,誰家?李家唄。這孩子的話實在是膽大包天。武則天要是抓住這句話追究起來後果不堪設想,但是武則天可能念其年紀尚小,不懂事,並沒有深究。據說武則天對李隆基還不錯,他還在宮中生活過一段時間,但是這個殺母的仇恨卻深深埋在他的內心裡了。

高力士迫害李白:有無其事?

這裡我們還需要分析一件事,這件事常被人看作高力士一生的污點,也是高力士在戲台上被人描繪成丑角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他是否給李白脫過靴,並因此而陷害李白。

《唐才子傳》描繪過一個生動的故事,說的是李白曾經騎著一頭驢路過華陰縣,衝撞了華陰縣長官,縣令喝問:你是誰啊?李白回答說:「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唐才子傳》卷二)皇帝用他的手巾給我擦嘔吐物,親自為我調過羹湯,貴妃為我捧過硯台,高力士給我脫過靴子,天子門前我都被特許騎馬,怎麼到你這華陰縣就不讓騎驢了?縣令聽了嚇得趕緊行禮:原來是李翰林。李白大笑而去。

故事很生動,但是這事兒是真是假呢?

記載高力士脫靴之事的主要有三條史料,分別是《唐國史補》《酉陽雜俎》和《舊唐書》。

故事都大同小異,說李白在當翰林待詔的時候,經常喝酒,唐玄宗有一次召見李白,讓他寫詩,李白趁著酒興,大筆一揮,寫得興緻盎然,然後有點得意忘形了,舉起腳來對高力士說:「脫靴!」高力士當然十分不願意,可是想到這是皇帝喜歡的詩人,於是也就蹲下來給他脫了。後面的故事呢?三條史料都說唐玄宗一見李白這個做派,很不高興,覺得李白舉止輕佻,李白因此而失寵。

這三條史料內容相近,結果也類似,應該是有共同的史源。其實我對此表示高度懷疑:李白不過是翰林待詔,這在當時僅是個供皇帝消遣的職位,他即便是醉了,是否就有膽量讓高力士脫靴?李白看似性格狂放不羈,實際上是很小心翼翼的人,從他對待其他官僚的態度就能看出來,所以我認為他沒有這個膽量。

另外,范傳正給李白撰寫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記述此事時說:「他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他指出那一次李白的確喝醉了,皇帝命令高力士把他扶上船,沒提到脫靴一事。這是墓碑,要比其他人的記述更可靠。明人鍾泰華《文苑四史》也對脫靴故事表示懷疑,認為所謂脫靴「恐出自稗官小說」,不可信。

既然脫靴之事尚且存疑,那麼與此相關的所謂高力士陷害李白就是無稽之談了。

根據《松窗雜錄》記載,有一年春季牡丹盛開,李隆基和楊玉環在興慶宮沉香亭賞花。美景美人,賞心悅目,皇帝很高興。有人提議彈奏一曲,李隆基說如此美景,豈能用舊曲調,應該譜一首新詞,於是他遣人召李白入宮,讓他填一曲新詞。

李白當時酒還沒醒,趁著酒勁大筆一揮,寫就了《清平調》三章。這組詩很有名,尤其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成了經典名句。唐玄宗命人把這組詩做成新曲,親自吹奏,楊玉環翩翩起舞。

本來一切和美,但是高力士對楊貴妃說:李白這首詩有問題,這是罵您呢,您看「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清平調》)這兩句,等於是把您比作漢代的趙飛燕,趙飛燕是漢成帝皇后,她陷害忠良,那是負面人物啊。楊貴妃一聽,從此對李白懷恨在心,並慫恿唐玄宗將李白趕出了長安。

宋代牟子才建立李白祠時曾刻字題碑說:「白之斥,實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報脫靴之憾也。」(《宋史》)此事假如為真,那麼毫無疑問是高力士的罪過,可是問題在於此事到底是真是假?現代學者主流意見是:此事純屬虛構。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時間有誤。《松窗雜錄》記載此事發生於開元年間,而李白任翰林待詔是天寶初年的事,甚至在此之前他都沒有長住長安,開元年間的唐玄宗怎麼會找他寫詩呢?而且楊氏被立為貴妃的時候,李白已經離開了長安,他怎麼能寫出此詩呢?

第二,和李白同時代或者稍晚的人未提到李白撰寫過這三章《清平調》,而是一直到晚唐才出現這個說法。

第三,李白在歷史上的確遭過陷害,但施害人不是楊貴妃,也不是高力士。李白好友魏顥《李翰林集序》記載說誣告李白的人是張垍。張垍是中書舍人,也曾供奉翰林,他和李白有矛盾,誣告過李白,導致李白被皇帝棄用。那麼所謂李白遭到貴妃和高力士陷害也就是無稽之談了。

第四,李白本人也要對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負一定責任。李白一直想當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是皇帝的筆杆子,很重要的職位。唐玄宗很欣賞李白的才華,但為什麼不授予其此職呢?主要還是因為李白性格豪放不羈,又愛飲酒,有史料說:「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後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溫室樹」典出《漢書》,漢代有個叫孔光的大臣掌機要,嘴很嚴,家人打聽溫室殿旁種何樹,孔光竟然一言不發。

這一點李白顯然做不到。當官和當詩人畢竟不是一回事,當官需要的是嚴謹小心,這方面李白肯定不合格。所以捨棄他是唐玄宗不得已的選擇,這一點也和高力士、楊貴妃沒關係。

第五,以當時高力士的權勢而言,整治李白實為小事一樁,大可不必大費周折再假借貴妃之手。

有關高力士的生平,在以後的章節中還會繼續講到,因為他實在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我認為,高力士不是完人,也不是壞人,所謂宦官弄權更與他無關,他在皇帝無比信賴、弄權條件成熟之時還能保持底線,還能以大局為重,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唐玄宗統治前期所面臨的危機,有政治上的,也有經濟上的。他怎樣化解這些危機,怎樣展現他的智慧,都是我們下一講將重點講述的內容。

李白的婚姻狀況如何?

婚姻家庭對於一個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中國也經常講一句話:「家和萬事興。」要想干成事業,家庭內部的和睦是相當重要的。那麼李白有怎樣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說,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內心訴求的影響。李白內心訴求什麼呢?即通過婚姻為自己的仕途打開道路。《李翰林集序》稱,李白一生有過四段婚姻,其中有兩段在當時來說算是正式的,兩段非正式的。

1.第一段婚姻:入贅許家

李白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川,開始了自己遊歷天下的歷程。他的家鄉山清水秀,是個好地方,但李白有著雄心壯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經容納不下他,所以他要進擊天下,用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

李白一直很欣賞漢代司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馬相如盛讚雲夢澤,便慕名前去遊覽。雲夢澤位於江漢平原,李白到了位於今湖北境內的安陸,恰逢前任宰相許圉師家招上門女婿,李白就來到了許家,娶了許圉師的孫女為妻。這位許圉師曾在太宗和高宗時期為官,此時已經去世了。

李白為何要入贅許家呢?畢竟,那個時代盛行大男子主義,雖說唐朝婦女地位高,卻也是男權社會下的高。在男權社會裡,入贅被看作丟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贅也一定不是經濟原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李白極有可能是想依靠許家的實力幫助自己實現抱負。身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沒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許家作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脈資源是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白入贅到了許家。

許氏應該是一個比較賢惠的女性,而且兩人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後來李白周遊天下的時候,屢次提起夫人挂念他,催促他回家。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女兒叫平陽,兒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

雖然入贅許家,但李白內心還是很不安,所以他寫詩說:「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少年行》)體現出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通過個人努力換取功名,而非依靠姻親。李白和許氏的婚姻維持了十年左右。後來許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帶著一雙兒女遷居到今天山東境內的記載,那麼許氏去了哪裡?估計是去世了。

有人會質疑說,既然去世了為何不見李白寫悼亡詩呢?古代詩人每逢親人病故不是往往有悼亡詩的嗎?這個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頗多,但是流傳下來的詩歌只有九百餘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個唐朝都是如此。

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術還未普及。清朝編纂《全唐詩》,費盡心力也不過搜集了不到五萬首詩,其中還有一些是偽作。唐人三百年就寫了這麼一點詩,平均每年不到兩百首?這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吧?所以說李白不可能不寫悼亡詩,只是沒流傳下來而已。

2.第二段婚姻:結識劉氏

許家看起來沒能給李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李白帶著兒女來到兗州郡瑕丘城,此處距離曲阜很近。在這裡他又和一位姓劉的女子結識,然後住在了一起,這極可能是非正式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這段婚姻時沒有用「娶」字。

這段婚姻後來是不歡而散的。劉氏與李白之間看起來感情並不好,而且劉氏極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為那時候還盛行官本位主義,做官是最高追求。劉氏見李白遲遲當不上什麼大官,便開始著急了,大概沒少夾槍帶棒地嘲諷李白。

李白後來接到皇帝詔書,讓他入京擔任翰林待詔的時候曾經寫過《南陵別兒童入京》這樣一首詩: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裡面用的典故「會稽愚婦輕買臣」很明顯是影射劉氏。「買臣」指的是朱買臣,西漢吳人,家貧卻心氣高,其妻經常嫌他不務正業。一日,朱買臣一邊擔柴走路一邊高歌,妻子覺得十分羞恥,不斷制止,朱買臣不聽,妻子求休妻。

朱買臣說: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多了。你不要著急,我會給你富貴的。妻子怒曰:像你這樣,早晚一起餓死在溝里,談何富貴!於是朱買臣被迫放其妻離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買臣背著柴草,見其可憐,便與現任丈夫一起招呼朱買臣吃飯。

後來朱買臣因獻計滅東越國受到漢武帝賞識,拜為會稽太守。朱買臣懷揣太守印回歸郡邸(即各郡在長安的辦事處,主要供上計吏使用)。朱買臣落魄時曾經在此蹭飯,所以群吏均看不起他,無人搭理,自顧自地吃飯。

朱買臣也跟著一起吃飯,偶然露出印綬,有小吏看見大驚,於是報告掾吏,那些高級官吏一聽哈哈大笑,都認為不可能。但是又不放心,所以派人去驗看,發現是真的太守印,舉座震驚,全體推擠著在庭院中列隊拜謁新太守。

後來朱買臣威儀赫赫返回吳地,當地官員發動百姓清除道路以示歡迎。朱買臣看到被徵發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現任丈夫,於是將他們帶入府邸並給予酒食。一個月後其妻自殺。

這個故事中朱買臣的所作所為是不值得提倡的,很明顯是殺人不用刀,他這是對他妻子在其困苦時離他而去表示不滿。而李白呢,在這首詩里用了這個典故,很明顯是以此來影射劉氏,可見劉氏大概沒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許氏對李白更多的是關心愛護,所以這第二場婚姻對於李白來說實在是失敗的婚姻。

後來兩人雖然離異,但是劉氏也不是省油的燈,很可能散布了不少有關李白的流言蜚語,讓李白很生氣。他寫有一首《雪讒詩贈友人》,裡面說:「彼婦人之猖狂,不如鵲之強強。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

這是借用《詩經》里的句子,意思是你們不要聽那個淫昏婦人的讒言。這首詩常被人用來證明李白遭遇過楊貴妃的陷害,尤其是「淫昏」二字,被認為是諷刺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緋聞,但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指出,此婦人指的是劉氏,劉氏與李白離異後,曾在李白友人處播弄是非,這首詩就寫在此時。

後來李白可能還曾納妾,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裡納妾不算結婚,而且這個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連姓氏都沒留下來,魏顥在《李翰林集序》里只簡單地用了「魯一婦人」這樣一句話。這個妾為李白生了一個男孩叫頗黎,這是個乳名,頗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燒制玻璃的技術很不發達,玻璃器皿被視作寶器,所以給孩子起這個名字是把他當寶貝看。

再後來,李白還迎娶了一位妻子宗氏,這也是李白的最後一段婚姻。此時是李白離開皇帝身邊,離開京城比較落寞的時候。宗氏是唐中宗時期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也是個識大體而賢惠的女子,但李白的胸懷抱負、宗氏的出身決定了兩人婚姻也並非一帆風順。

與李白坎坷的婚姻歷程相比,李白的政治生涯也充滿曲折,這其中又有哪些事情發生呢?我們留待下講。

高力士推薦楊玉環的動機何在?

高力士推薦楊玉環的動機我想主要有兩個。

首先,楊玉環的美貌和才華足以替代武惠妃。

高力士懂唐玄宗,知道他喜歡什麼樣的女性。哪個皇帝不愛美女呢?唐玄宗也不例外,他的王皇后、武惠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都是美女。楊玉環的美貌自不待言,所謂四大美女之一不是浪得虛名。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成都返回長安,半路上專門派人去馬嵬驛尋找楊貴妃的屍骸,結果只有一堆枯骨和一個香囊。《新唐書》記載說唐玄宗回到長安後,命令畫工畫了一幅楊貴妃像,掛起來日夜對畫緬懷思念。

唐玄宗曾寫過一篇《王文郁畫貴妃像贊》,看來這幅畫就是王文郁畫的楊貴妃像,唐玄宗在文中提到這樣一句話:「憶昔宮中,爾顏類玉。」說楊貴妃長得像玉一樣溫潤美麗。《舊唐書》也說她「姿色冠代」,意思是在當時無人可比。

而且楊貴妃的美還很符合唐朝的審美觀——以胖為美。唐代文化的特點是氣魄大,城市大,建築大,連人也「大」。其實這是北朝遺風,北朝游牧民族文化崇尚健壯、肥白。今人對「肥」字特別忌諱,但那時可不這樣,肥白意味著美,所以您翻開那時的史書,經常會看到用「腰帶十圍」來形容人長得好看。唐代也是一樣,女性以肥白為美。

香港范家偉先生專門研究過古人身體觀,他搜集了大量史料,得出結論:「唐代女性以肥白為美的形體審美特徵,女性肥白是健康和生育能力強盛的象徵。」(《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身體觀與婦人病》)也就是說那時人認為胖美女生育能力強。

還有一點,唐代以胖為美,並不意味著那時都是胖人,相反,正因為那時候營養水平和今天沒法比,胖人數量一定不多,所以才以胖為美。任何時代,稀缺的才是美的,遍地都是的就不算美。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唐代留下來的壁畫、陶俑中胖的也有,瘦的也有。藝術本來就是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理想的女性是胖的,寫實的女性則是胖瘦均有。

當然,唐代以胖為美也有一個發展歷程。唐前期還是一般的胖,身體相較之下纖細一些,臉比較胖圓,但越往後越崇尚胖,晚唐時期基本到了痴肥的地步。

而開元、天寶年間呢,正是中間階段,崇尚的是豐滿,楊玉環剛好代表了這種風尚。《長恨傳》里這樣形容其體態:「纖穠中度。」意思是胖瘦中等,不胖不瘦。《開元天寶遺事》也說她「素有肉體」,也就是說她有肉,不瘦。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報道,1944年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去四川大學做客座教授,在講授胡漢交融問題時,有一位同學好奇地問楊貴妃體重若干。陳先生順口回答:「135磅。」(約合61.5公斤)當然,我們不知陳氏所據為何,估計只是一個揣測而已。不過楊貴妃可能只是豐滿而已,否則若為雍肥,其舞姿大概不會那麼曼妙了。

除了美貌之外,高力士還考慮到楊玉環音律舞蹈方面的才華。唐玄宗是風流倜儻之人,而且酷愛音律,他會演奏各種樂器,也會作曲。

根據唐楊臣源《吹笛記》記載,唐玄宗平時龍袍內都懷揣玉笛,經常手隔衣服摁玉笛的孔眼,外人看起來覺得唐玄宗似乎坐立不安,實際上那是在默念複習曲子呢。他還愛打羯鼓。羯鼓是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鼓槌擊打,據說唐玄宗練習時打壞的鼓槌可以裝幾大柜子。

唐玄宗還對音樂教育做出過巨大貢獻。他設置了梨園,選了三百弟子,親自教習音律。據說這三百人一起演奏,誰若彈奏有誤,就能立即被唐玄宗發覺,這簡直可以和三國周瑜的「曲有誤,周郎顧」相媲美了。所以後來戲曲界將唐玄宗奉為行業之神。

梨園造就了一大批音樂家,比如宋龍袞《江南野史》記載有位姓尹的女子嗓門了得,有一次與女伴在重陽節登上終南山,尹氏張嘴唱歌,「聲逗數十里」,號稱「尹氏之歌聞於長安」,所以被選拔入宮成為「唱歌供奉」,因祖籍永新被稱為「尹永新」。唐玄宗每次宴會,假如眾人喧鬧,則命尹永新大喝一聲,必鴉雀無聲。再比如李龜年、黃旛綽等,都是當時梨園培養的鼎鼎有名的音樂家或表演家。唐朝的音樂在唐玄宗時迎來了繁榮大發展。

所以說,高力士明白,要想給唐玄宗選妃子,精通音律這一點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要善於跳舞,當年武惠妃就是以舞姿迷住唐玄宗的。楊玉環毫無疑問符合這一要求,她不僅精通音律,而且尤其擅長舞蹈。在唐朝歷史上,楊玉環假如不是一個貴妃,恐怕也會以女性舞蹈家的身份留諸史冊。楊玉環入宮前大概就接受過良好的音樂舞蹈訓練,後來當了貴妃,她又以跳《霓裳羽衣曲》和胡旋舞而著稱。

以上是高力士推薦楊玉環的第一個動機——看重楊玉環的美貌和才華。

其次,高力士推薦楊玉環還有政治考量。

皇室婚姻,才貌從來都是其次,政治才是第一位的,所以高力士推薦人選也不可能脫離政治因素。我認為兩個原因促使他覺得楊玉環是一個政治上信得過的人。

第一,單純。楊玉環性格單純,在當時是典型的小女人,無野心,無政治慾望。其實一個人是否有政治慾望與其性格密切相關,了解了性格,便能對其政治慾望有大概的了解,因此楊玉環還未進宮高力士就能知道她的單純。這一點很重要,唐玄宗一生最怕女人干政,前期就不斷和女性政治集團展開鬥爭,掌握大權後又廢掉了那個希望自己成為武則天第二的王皇后,後來的武惠妃,又是因為干政把自己嚇死了。所以高力士明白,必須找一個無野心、單純的女子,皇帝才能放心。

第二,家族符合要求。唐代婚姻,尤其是皇室、貴族婚姻,非常重視門第。武則天當年想當皇后,遭到眾臣激烈反對,理由之一就是嫌其門第低。楊玉環的生父是楊玄琰,本身官職不高,而且很早就去世了,但其先祖是弘農楊氏,所以楊玉環也算是有門第之人。

另外,這裡面有一個關鍵人物——高力士,他與武則天一派關係密切。陳寅恪先生指出,高力士身份特殊,一方面,他是唐玄宗最信賴的人,另一方面,他從小就和武家關係緊密。

而楊貴妃呢?她出身弘農楊氏,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是同族,可以被看作武家大集團出身。高力士之所以推薦楊玉環,一則當然是因為楊氏美貌,可以撫平唐玄宗的傷痛,二則是因為可以鞏固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這是一個靠婚姻維繫在一起的利益集團,也正是這個原因,陳先生說:「世人往往以貴妃之色藝為當時大唐帝國數千萬女性之冠,鄙意尚有疑問,但其為此集團中色藝無雙之人,則可斷言,蓋力士搜拔之範圍原有限制……」(《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他的意思是楊貴妃固然美貌,但她只是這個集團內最美貌者,不見得是整個唐王朝最美麗的女子。

於是在高力士的運作之下,唐玄宗在華清宮接見了楊玉環,要看看這個女子真實面貌如何。按說,楊玉環嫁給李瑁是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而此時是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既然楊玉環當唐玄宗兒媳已經五年了,他怎麼會不知道楊玉環長什麼樣子呢?的確有這個可能性。首先,就禮法而言,皇子納妃,皇帝不一定要到場,也就是說唐玄宗在李瑁大婚各個環節中可能都未參與。

其次,每逢元日拜賀等節日活動,楊玉環可能隨丈夫進宮見過唐玄宗,但那是集體活動,而且是大場合,大殿之上,唐玄宗即便見過楊玉環也是匆匆一面,且有可能是遠距離。所以要想深入了解某人,尤其要了解其為人、性格,必須要單獨安排見面。唐玄宗一生心思縝密,不會貿然接受一個不知底細、不知其秉性的女性。

《長恨傳》記載說唐玄宗看到楊玉環如此美貌,龍心大悅,還特地令人奏起《霓裳羽衣曲》,這大概帶點考試的意味在裡面,因為唐玄宗很看重女性的舞蹈才華嘛。此情此景之下,估計楊玉環也一定少不了翩翩起舞吧。這個曲子配上舞蹈,據說飄飄然有仙氣。

這一年唐玄宗五十六歲,楊玉環二十二歲,二人年齡差距很大。唐玄宗對楊玉環可謂一見傾心,還贈送首飾作為定情物。至於楊玉環的心理,史料沒有任何記載。想必她剛接到赴華清宮的諭旨之時一定十分震驚,心情估計也是很複雜的——皇帝是個五十多歲的老人,自己正風華正茂,而且和丈夫年齡相仿,更何況她和皇帝還有那一層眾所周知的關係,所以她當時的顧慮應該是很多的。

但是唐玄宗多才多藝,性格外向活潑,很有生活情趣,一句話,有女人緣,更何況皇帝的命令無人敢違抗,必須接受。所以此次見面,楊玉環的心情大概是惶恐、不得不接受,再加一點點憧憬吧。

唐玄宗決心要將楊玉環納入宮中。當然,最大的障礙就是壽王李瑁。對於李瑁來說,這幾年的重磅打擊可謂接二連三。首先是母親武惠妃去世,然後是母親和自己所希冀的太子之位被李亨半路奪走,現在自己的王妃眼看又保不住。

李瑁性格溫厚,不是那種咄咄逼人之人,也懂得保護自己。父親和母親都很強勢,現在母親已經去世,父親又對諸位皇子充滿戒心,三位皇子之死可謂殷鑒不遠,假如有所反抗,父親一定會認為自己是對沒當上太子不滿而藉此發難。所以對於李瑁來說,他只有默默地接受。李瑁後來的生活可謂小心翼翼,波瀾不驚,於唐代宗時期得以壽終正寢。

唐玄宗為了掩人耳目,讓楊玉環以為唐玄宗的母親竇太后追福為理由出家為女道士。時間大約是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年初。《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很多史料都是這麼記載的。唯獨《舊唐書》不一樣,它說:「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悅。」這裡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它對楊玉環曾是壽王妃一事避而不談;第二,它強調楊玉環見唐玄宗時已經是女道士。這就與其他史料不符,原因何在?

《舊唐書》是五代時寫成,人們批評它說文筆不好,史料揀選不精,行文中甚至出現把唐朝皇帝叫作「今上」的情況,也就是說寫的時候比較粗糙,大段摘抄唐代史料原文,沒有加以仔細的選擇。但是這個缺點同時也是優點,因為它能保留很多唐代史料的原貌。我認為上述那段記載就是唐代官方史料的原貌。官方史料忌諱說楊玉環曾是壽王妃,所以閉口不談。而強調楊玉環初見唐玄宗時就已是女道士,也是為了掩人耳目,讓大家以為楊玉環是先出家離開了壽王李瑁,然後才見到了唐玄宗。

還有個事情也是例證,楊玉環幼年時父親楊玄琰就去世了,她是被叔父楊玄璬養大的,但是當楊玉環入宮當了唐玄宗妃子後,唐玄宗只追贈其父親的官職,對楊玄璬卻沒有絲毫的賞賜。個中緣由還是為了搪塞眾人,因為以前在給壽王李瑁娶妻時唐玄宗曾發布《冊壽王楊妃文》,裡面已經將楊玉環稱為「楊玄璬長女」,所以假如再給楊玄璬賞賜,就等於告訴大家這位新皇妃就是原先的壽王妃。

至於官方為何大費周章篡改事實,想必也是基於以下原因:首先,在那個沒有報紙沒有網路的時代,不明情況的人很容易被各種混亂信息混淆視聽,所以編出一套官方的說辭,至少這樣可以隱瞞住一部分世人;其次,皇帝還要考慮史書會怎麼評價這件事,至少讓後世人對此事不明就裡。當然,他這個隱瞞並不算成功,否則我們是怎麼知道這層關係的?

楊家三姐妹:都不是省油的燈

一、虢國夫人

《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上》記載說:「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

楊氏三位姐妹中,就數虢國夫人最為高調,也最為強勢,同時也最為人詬病。虢國夫人曾嫁與裴氏為妻,裴氏早逝。妹妹楊玉環得勢之後,虢國夫人也跟著風光起來,受封為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外向、高調,從不知掩飾。雖然她的榮華富貴來自妹妹楊玉環,但是她對於妹妹很不服氣,認為自己長得比妹妹好。當時婦女盛行化妝,而且妝容很濃,但是為了讓皇帝記住自己,虢國夫人決心素顏去見皇帝。張祜《集靈台》(其二):「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說的就是此事。當然,她也不是完全不化妝,而是淡淡地畫了眉就入了宮。後來她和韓國夫人、秦國夫人都與唐玄宗有私情,這一點在當時社會上頗受訾議。

當時唐玄宗在距離興慶宮較近的宣陽坊賜給楊氏姐妹豪宅。秦國夫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三姊妹的住宅是緊緊相連的,據說她們的屋瓦可以連成一片。楊國忠得勢後,住宅也在宣陽坊。皇帝每年冬季攜楊貴妃去華清宮,楊家兄弟姊妹照樣陪同。他們在華清宮外也有住宅,也是比鄰而居,其規格不亞於他們在長安城內府邸的規格。

順便提一句,在宣陽坊以北的平康坊里,有宰相李林甫的住宅。南邊的親仁坊里,有天寶後期特別受寵的安祿山的住宅。他們距離興慶宮都很近。唐玄宗看來是有意將自己所親信的人的住宅都安排在距離自己不遠的地方。而且,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郭子儀的住宅竟然就在安祿山宅附近,真可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以虢國夫人高調的性格,她的屋宇不可能不豪華。根據《全唐詩》鄭嵎《津陽門詩》的自註記載,虢國夫人裝修屋子時請的是最好的工匠,造價高達萬金。

但即便如此,工匠在酬金之外還額外索取賞賜,虢國夫人又給了絳羅五千段,出手闊綽到這種地步,但工匠仍不屑一顧。虢國夫人問為什麼,工匠回答說:為了修這座房子,我把畢生的技藝都使出來了,我裝修的房子可以說毫無瑕疵,比如這地面,這窗戶,都是嚴絲合縫,您可以找些螻蟻蜥蜴之類的試一試,把它們放到屋子裡,但凡它們跑走一個,我都可以分文不取。虢國夫人聽了之後很高興,於是又厚加賞賜。

虢國夫人平常的生活更是揮霍無度,揮金如土,其奢侈程度,可以說幾乎與帝王家無異。比如,虢國夫人和她的姐妹每次出遊,馬隊都是花枝招展,就連最低等的奴婢都是金玉滿身。據說她們馬隊走過,掉下來的首飾比比皆是,有人甚至專門守在路旁等著撿。

除此之外,虢國夫人還有其他斑斑劣跡,在此列舉三個:

1.強買民宅

《明皇雜錄》記載說,有一天,已故前任宰相韋嗣立的家人正在家中休息,忽見門外停下了一個步輦,一位衣著華麗的貴婦人從步輦里走下來,身後隨行婢女有數十人。只見這貴婦一副旁若無人的表情,一張嘴就問:聽說你家房子要賣,不知價錢幾何?韋家人趕緊回答:這是先人留下的房子,我們沒打算賣。話還沒說完,只見一大群工匠湧入韋家,上房揭瓦,還將韋家人連同書、琴都丟到了大街上。這位貴婦不是別人,正是虢國夫人。事後,她甩給韋家人十幾畝地,而房子本身則是一個子兒也沒賠償。

2.舉止輕佻

《唐會要》卷七四載:「楊國忠為右相,兼吏部尚書……於宅中引注。虢國垂簾觀之,或有老病醜陋者,皆指名以笑,雖士大夫亦遭詬恥。」楊國忠當了吏部尚書後,每次注錄官籍的時候,常把官員叫到私宅里。虢國夫人就在帘子後面觀望,一旦看見某個官員長得丑,或者身體有病,或者年老,她就指著人家哈哈大笑。官員們都覺得這是莫大的羞恥。這也就解釋了後來馬嵬兵變的時候,虢國夫人已經逃離了現場,為何還會遭到地方官的堵截,她的行為舉止早已讓人恨之入骨了。

3.私生活混亂

虢國夫人的私生活比較混亂。她和唐玄宗有私情,和自己的從兄弟楊國忠也有私情,而且毫不隱諱,幾乎是人盡皆知。有關她的私生活,還有一個故事。

《說郛》《玉芝堂談薈》都記載了一個達奚盈盈的故事,據說來自唐人筆記。天寶年間長安城有個貴人的妾名叫達奚盈盈。有一次,貴人病重,某官員遣派自己兒子前去看望。

這個小夥子任職千牛衛,可能是一表人才,所以盈盈一見傾心,竟然將小夥子留在身邊,悄悄過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未曾想小夥子的失蹤,在外面引起軒然大波,小夥子的父親還向官府報了案,由於父子二人均為官人,甚至還驚動了唐玄宗,唐玄宗命人全城搜索,一時間鬧得不可開交。

達奚盈盈知道再也藏不住了,於是準備讓小夥子走。小夥子擔心出去被人責怪,達奚盈盈教導他說,皇上若問你去哪兒了,你就說被一美婦人藏匿起來了,這個美婦人長什麼樣,家裡是什麼樣的擺設,吃的是什麼樣的食物,等等。小夥子牢記心中。出去後,小夥子被帶到唐玄宗面前,皇帝詢問究竟,小夥子按盈盈所教敘述。唐玄宗聽了後一笑了之。

過了幾天,虢國夫人進宮,唐玄宗開玩笑說:你把小夥子藏得可夠深的。虢國夫人其實根本沒聽明白唐玄宗說什麼,但是她平常可能風流債甚多,藏小夥子的事情沒少干,所以哈哈一笑,結果唐玄宗就以為她承認了,這事兒就這麼稀里糊塗過去了。達奚盈盈為何能有這樣一番妙計?估計是因為她去過虢國夫人家,住什麼樣的

房子、吃什麼樣的食物、有什麼擺設都知道,而且知道虢國夫人風流債多,所以就使了這樣一個障眼法矇混過關了。此事來自北宋名臣晏殊家所藏的唐人寫本。這事情的真偽已不可知。即便是假,也可見當時唐人對虢國夫人私生活的評價——風流韻事多。

二、韓國夫人

楊玉環的大姐韓國夫人雖然沒有虢國夫人那麼高調,但也絕非省油的燈。她的富貴權勢不亞於虢國夫人,《舊唐書》卷五二曾說:「時韓國、虢國之寵,冠於戚里。」

韓國夫人有一個愛好——給皇子皇孫和那些達官貴人家保媒拉縴,然後再收取高昂的報酬。那些人由於畏懼她的權勢,不得不聽從。

後來,唐玄宗特地下令將韓國夫人之女崔氏嫁給了皇孫廣平王,並生有一子。但是有其母必有其女,《舊唐書》卷五二形容這位崔氏「挾母氏之勢,性頗妒悍」,即仗著母親的勢力,非常彪悍。但是,當馬嵬兵變韓國夫人被殺之後,崔氏失去了靠山,逐漸被丈夫冷落,而她的丈夫廣平王不是別人,就是未來的唐代宗。崔氏後來鬱郁而卒。

三、秦國夫人

秦國夫人是楊氏姐妹里結局較好的一位,她是在安史之亂前病故的。秦國夫人也是楊氏姐妹里相對低調的人物,但是她仍不乏劣跡——她曾間接害死了大臣楊慎矜。

楊慎矜,隋朝宗室後代。這個人是個能臣,富有才幹,但是和李林甫一黨不和,雙方曾多次展開過較量,最終是秦國夫人間接導致了楊慎矜的失敗。

當時據說楊慎矜父親的墳墓上有草木流血,估計是某種植物的紅色汁液,但是古人迷信,認為此事不吉利,所以楊慎矜請了一位還俗僧史敬忠來做法事。

事畢,楊慎矜將自己的一個婢女明珠贈送給史敬忠。這個明珠美貌非凡,史敬忠帶著她駕車路過秦國夫人家門口,被秦國夫人看到,剛好秦國夫人認識史敬忠,於是問:哪裡來的車和美人?史敬忠不敢不回答,老老實實地說是楊慎矜送給他的。秦國夫人覺得這裡邊有貓膩,就不動聲色地說:請把車上這位美人送給我吧。史敬忠也不敢抗拒。

第二天,秦國夫人特地帶著明珠入宮面見聖上,讓她一五一十將楊慎矜在家中做法事的事情交代清楚。唐玄宗勃然大怒,因為大臣私自請術士作法是大罪。而此事隨即又被李林甫知道,李林甫立即抓住大做文章。

當時楊慎矜在財政等方面頗具才幹,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直逼宰相之位,而李林甫可不希望有一個同為宰相的對手,所以便勾結了一個與楊慎矜有矛盾的大臣吉溫構陷楊慎矜。在嚴加拷打所謂的楊慎矜同黨的同時,吉溫還將已經聞訊出逃的史敬忠抓回來,逼著他誣陷楊慎矜謀反,妄圖恢復隋朝舊業。最後楊慎矜兄弟三人被賜自盡。

楊氏三姐妹的風光在當時可以說令人側目,眾人對於楊玉環的不滿,實際上很多來自對楊氏姊妹的不滿。白居易《長恨歌》說:「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就是當時社會對她們的評價,是一種反諷。

李林甫得勢全靠拍馬屁嗎?

李林甫這個人,史書說他口蜜腹劍、陰險狡詐。但有意思的是,他同時也是一個頗具威望之人,當時朝野上下對他就是一個「服」字。比如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擔任國子司業期間,根據《封氏聞見記》的記載,「頗振綱紀」。國子司業基本相當於最高學府的副校長,他這樣一個低文化水平的人,在這種高層次的文化機構里幹得有聲有色,著實令人刮目相看。

李林甫當宰相期間,大權在握,與我們印象里弄權、貪污的奸臣不一樣,在一般情況下,他能保持做事公平,行為舉止皆有法度。

《舊唐書》卷一〇六《李林甫傳》說:「自處台衡,動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也就是說李林甫是個小心謹慎之人,尤其是在人事任免這個敏感問題上,可以做到基本的依法辦事。因此朝野上下對他也是敬畏有加。

關於李林甫的威懾力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天寶年間安祿山得勢,被拜為大夫,但安祿山是個粗人,再加上皇帝寵信,所以十分傲慢。李林甫決心挫一挫他的銳氣。

當時和安祿山同為大夫的還有王鉷,此人是李林甫的人,他們二人聯手給安祿山上了一課。當時安祿山、王鉷一起來拜見李林甫。王鉷見到李林甫之後,疾步快趨,畢恭畢敬地行禮,遠遠超出了一般下級對上級的那種恭敬,是一種戰戰兢兢的恭敬。安祿山見到王如此恭敬,原本還直直的腰桿不由自主地也跟著彎了,而且彎得比王鉷還厲害,旁邊人看了都樂。

另外,李林甫手下耳目眾多,經常打探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行蹤。他又用此招對付安祿山。安祿山每有什麼舉動,有什麼打算,李林甫都心知肚明,而且故意對安祿山當面點破。安祿山不明就裡,以為李林甫有通神的本領,所以此後每次見李林甫,就算是隆冬臘月也能出一身汗。

後來安祿山到地方上當節度使,每次有使者入京歸來,他都要問:宰相有沒有說什麼和我有關的話?使者如果回答說:宰相說您幹得不錯。安祿山就歡呼雀躍。一旦使者說:宰相說了,要你小心行事。安祿山就向後一仰,拍著椅子說:啊呀,我要完蛋了,我要死了。有人把此事彙報給唐玄宗,唐玄宗聽了只是微微一笑。其實,唐玄宗一生都在追求群臣間的平衡,有個人能與安祿山制衡,他自然樂見其成。

有關安祿山對李林甫的懼怕,《劍橋中國隋唐史》是這樣評價的:「雖然他力量強大,但他個人仍非常畏懼李林甫,這種關係在這些動亂的年代裡對維持朝廷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謂「動亂的年代」指的是天寶時期的多事之秋。此時安祿山還未謀反,但很多不確定因素在發酵,在這個微妙的時刻,只有李林甫能鎮住安祿山,這就叫惡人還需惡人磨。李林甫死了以後,楊國忠當權,安祿山看楊國忠不過是軟弱無能之人,所以他也就肆無忌憚發動兵變了。


推薦閱讀:

連衣裙這樣穿, 整條街都是你的秀場, 姑娘你的小心機暴露了
紅樓夢未完之鳳姐兒如何擊潰小三兒
為什麼你在合照里不上鏡?還不是因為你身邊有這種心機Girl!
揭秘I心機婊是如何一步步看透你的
誰是露肉心機女 過膝靴滿足你冬日晒腿情節|過膝靴

TAG:心機 | 失敗 | 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