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 放開你的孩子,讓規則接手吧!
社區分享回放——
時間:2017.5.14
分享人:33老師
分享主題:貓貓果兒的時間、空間和物權以及自主性培養
貓貓果兒創始人之一33老師最近剛好在杭州,適時扛起文化村社區分享的接力棒,在江南驛青年旅舍大廳和其他爸爸媽媽們進行了一次圍繞規則和孩子自主性培養的話題討論。
(關於貓貓果兒的介紹,詳見這篇:回溯教育本源,他們已在路上)
圍著聊天,最舒服~~~~
從貓貓果兒最常提到的三個詞說起——時間、空間和物權,分別什麼意思呢?
時間觀念,便是讓小朋友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比如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
空間觀念,是指在相應場所要遵守相應規則,比如沒屋頂的地方可以撒歡,而有屋頂的地方需要注意音量和動作;
物權觀念,便是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可以決定如何使用,哪些東西又是別人的,不能隨便亂動亂搶。
1歲以前的小朋友可以不用急著灌輸太多概念,以滿足需求為主,填滿小心臟們的安全感。1歲以後的孩子可以引導規則意識的建立,爸爸媽媽們除了是保護者,還應是規則之下的陪伴者,讓規則成為最高權威,而不是父母自己。
那如何生成規則?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規則,沒有範本,只有不同的合適。由大人和小朋友一起參與規則的制定,不要變成父母的一廂情願,規則一旦出來,對大人和小孩的約束力便是一樣的,不能說,小朋友違反了規則要承擔後果,而大人卻找借口推脫,這樣置規則的顏面於何地……
規則應盡量簡單,比如有屋頂的地方就小聲說話,然後在生活場景里不斷重複,在這樣的過程中,規則漸漸就會成為小朋友的生活習慣。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爸爸媽媽會禁止小朋友去做,比如隨便翻媽媽的包、爸爸的辦公抽屜之類,那在給小朋友下禁令的同時,記得給他們提供第二方案,疏堵結合,比如給小朋友一個專屬小包,以後不能亂翻媽媽的包,但你可以盡情使用自己的小包。
現場家長也提到說,孩子長大後,社交也越發頻繁,而當他們去到別人家時便會發現與自己家不同的規則,貓貓果兒便有一個易子而教的例子可作分享:
貓果育兒話題 | 外出日和邀請日
即到別人家便遵守別人家的規則,如果小朋友也要把別人家的規則帶回家的話,也可通過全家人商議的形式來決定是否更改,一旦更改,便集體遵守,規則可以變化,但必須有集體意願和集體遵守的前提。
有些爸媽會覺得孩子淘氣,難哄難帶,有可能是因為爸媽們一直在用情緒來回應孩子們的情緒,而不是規則。情緒是易變的,要麼讓孩子覺得爸媽毫無底線,可以無限索取,要麼覺得爸媽難以捉摸,沒有安全感,不敢表達。現場家長提問說,建立規則,是不是意味著要心狠一點,如果過了這個點沒吃飯,就不給他吃飯,狠心讓他餓肚子,而不是一再心軟。其實,心狠也是種情緒啦,當規則意識在家庭內建立後,全家人的行為都是根據規則行事,而情緒還是可以正常流動的。當孩子違反規則餓肚子的時候,家長完全可以表達自己難過、不忍心的心情,但同時要和孩子說清楚,因為他違反了規則,所以必須自己承擔後果,媽媽陪著你難過,但幫不了你。
這裡,又涉及另一個問題,便是情緒處理。33老師說,父母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就算在孩子們面前也要誠實。如果今天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心情低落,回到家不必對孩子強裝笑顏,剋制著努力去做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媽媽或爸爸,你可以試著對孩子坦白,媽媽今天有點累,不開心,但不是因為你的關係,是因為媽媽自己沒有處理好事情,媽媽現在想自己一個人坐一會兒,可以嗎?孩子其實比想像中更有理解力,這時的抒發,比起悶著堆疊起情緒,在未來某時意外爆發來的傷害要小很多,而小朋友對爸媽的忠誠會很容易將爸媽的不開心歸結到自己身上,生起不必要的陰影。
會正確表達情緒的父母也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情緒表達是一門功課,是需要正確引導的。小朋友的情緒其實很豐富,小時候的表達可能是哭了又哭。現場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太會哭了,一哭就停不下來。很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孩子一哭,家長就會上去哄,或者用其他辦法來轉移注意力,好像一個不哭的孩子才是正常的、應該的。但,哭並不是一種壞情緒呀!情緒沒有好壞之分。33老師說,在貓貓果兒,老師會一點一點問小孩子現在的情緒,當老師說對了那個情緒的時候,小朋友豆粒大的眼淚就嘩啦啦地留下來,那一刻小朋友的情緒得到發泄了,哭過就好了,若這個時候,大人一直不停地勸,反而會適得其反。孩子情緒上來的時候,其實爸媽的陪伴便是最好的安慰,抱抱孩子,了解他的情緒,哪怕不說話,孩子也知道爸媽會一直在的。流動的情緒才是健康的,對成人如此,對孩子也如此。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愛子心切的爸媽有時會自我放大孩子的問題,對孩子來說也許是芝麻大的小事,結果在爸媽眼裡變得耿耿於懷。相信孩子的自我復原能力比想像中要大得多。許崧老師補充了一個原則叫「不求助,不干預」。
另一種相反情況是,爸媽會把孩子眼中天大的事情看成小事一樁。比如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別的小朋友想玩,爸媽就馬上拿去給別的孩子玩了,剩下自己的小孩生悶氣。這便是父母對孩子物權保護的忽視。爸媽站在成人的角度,認為分享是美德,要對別人客氣,但在孩子的眼裡,分享概念其實是小學以後才會習得,現在在他眼裡,自己的東西就像成人眼中一幢房子那麼重要,怎麼可以說送就送?既然自己的東西能隨便送,那別人的東西也可以隨便搶咯?當自己的權益沒有受到尊重的時候,家長怎麼能奢望他們去尊重別人的權益呢?所以,33老師說,在玩具的爭搶上,爸媽首先應該保護自己的孩子,如果要分享,也要詢問過孩子的意見,物權概念的保護應在提倡分享之前。
33老師推薦了一本書,叫《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
好想看~~~~
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59379/
此書的一個核心是,在家庭關係中,可以歸類出三種問題:孩子自己的問題、父母自己的問題、共同面對的問題。像孩子不按時吃飯,這個是孩子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便是,家長不要伸手過長,拚命追著趕著喂著,把孩子的問題便成自己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默認這些都是家長的事情,依賴家長去完成,佔用家長時間,還嫌棄家長做得不夠好。上述的工作負面情緒便是爸媽自己的問題,爸媽負責自己解決,不要主動波及孩子。共同面對的問題,看現場家長舉的一個例子,每天早上媽媽都要送孩子去學校,然後自己趕點去上班,但孩子的磨磨蹭蹭老是讓媽媽趕不上時間,這個情況便是媽媽和孩子共同面臨的事情。在分類清楚的家庭里,孩子的刷牙洗臉吃飯是孩子的事,無論他完沒完成,時間一到,媽媽便會帶著孩子按時出門,這是一種解決方式,另一種是讓孩子早起一個小時,給他足夠的磨蹭時間,無論是哪種方案,父母都不會去干預或代替完成孩子的事情,一旦規則界限清晰,孩子便有機會擁有獨立性,而父母也會多一些自己的時間。規則可以幫助父母避免成為一個嘮叨的、情緒化的家長,嘮叨和啰嗦是家長最容易犯而最不應該犯的溝通誤區。
最後,提一個閉環反饋,比如當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時,要麼不要干預,若干預,不要做做樣子,隨意責罵幾句,就草草了事,這樣的行為不是一個閉環,只是放任,閉環的教育是會給到孩子一個明確的反饋,讓他真正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錯在哪裡,一次次的反饋才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導向。
推薦閱讀:
※《每日一卦》古代皇帝的奇葩死法
※女士點簡訊鏈接查孩子成績 銀行卡內10萬元沒了
※告訴孩子,你最棒!
※3歲左右的孩子如何選擇益智類玩具?
※陪著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