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然界的「六淫」和人本身的「七情」

  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的合稱。「淫」有太過之意。風、寒、暑、濕、燥、火本指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合稱六氣。若六氣太過、不及或與季節時間不符,超過人體所能適應的限度,則成為致病因素,這種情況下的六氣即成為六淫,或稱六邪。六淫和六氣是相對而言的。相同的氣候條件,對發病的人體而言稱為六淫,對不發病的人體來講則屬於六氣。現代認為六淫致病還包括某些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物理和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病理表現。此外,某些並非由於外邪而主要由於體內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疾病,臨床表現與六淫所致疾病的特點相似,為加以區別,乃將前者的致病因素統稱內生五邪或內生五氣,即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熱)。六淫邪氣多經體表皮毛或口鼻侵襲人體,其病多與季節、氣候及居處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故多風證,冬季寒冷,乃多寒證,暑夏季節氣候潮濕或久居潮濕環境,則易患濕證,秋季乾燥,則患燥證等。六淫之中任何一種邪氣,既可以單獨使人發病,如中風、傷濕,也可兩種或兩種以上邪氣同時作用人體而發病,如風熱感冒、風寒濕痹證等。另外,六淫邪氣之間在一定條件下還可相互轉化,如寒邪可轉化為火邪,溫邪可轉化為燥邪等。風、寒、暑、濕、燥、火各淫邪的性質、致病特點及主要臨床表現見表。 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合稱。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太過、不及或與季節時令不符時,影響到人體的調節適應機能及病原體的孳生傳播,成為致病的邪氣,屬於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及傳染病)的病因。   六淫致病,或從口鼻,或從人體皮毛肌膚,自外而入 ,出現表證,故又稱外感六淫。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和居處環境有關。如春多風病,冬多寒病,夏多暑病,長夏或居處潮濕多濕病,深秋多燥病。六淫侵人,可單獨致病,亦可二、三種病邪同時犯人致病。六淫致病尚與體質、內臟、生理狀態有關。如陽虛則易感寒邪,脾虛易感濕邪,火旺者不耐燥熱之邪。六淫在致病過程中,不僅可相互影響,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也轉化。如寒邪不解,可入里化熱;濕邪久羈,可化燥傷陰。此外,臨床上還有非體外侵入,而由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的類似六淫證候的邪氣,稱之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 七情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七情做為致病因素,有別於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作用。 一、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係 人體的情志活動,必須以氣血作為物質基礎,氣血來源於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而臟腑所以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須依賴於氣的溫煦、推動和血的滋養。如《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個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變化。由此可見,氣血是臟腑生理功能所必須的物質基礎,而情志活動又是臟腑生理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所以,情志活動與臟腑氣血的關係非常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點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 (一)影響臟腑氣機,七情致病,主要影響臟腑氣機,使氣血逆亂,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其中主要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二)直接傷及內臟。七情過激可直接影響內臟生理功能,而產生各種病理變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三)情志波動,可致病情改變情志活動的異常,既然能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那麼,對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響,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惡化,甚至導致死亡。 人有七情,屬於精神活動範疇,包括喜,怒、思、憂、悲,恐、驚等情志情緒的變化。通常情緒的波動一般不會危害人的健康。但強烈的情緒波動,或長期消極情緒能引起過度的或長期的精神緊張,使人的健康受到影響,並可引發一些疾病。 中醫認為:七情與人的五臟密切聯繫,與五髒的生理、病理變化相關聯,喜與心、怒與肝、思與脾,憂悲與肺、恐驚與腎—一相對應。七情波動能影響人的陰陽氣血平衡和運行。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處於平衡狀態,保證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劇烈的情志變化,可以使陰陽平衡失調,影響人的氣血正常運行,導致氣血功能紊亂。正如《素問·舉痛論》指出的:「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中醫認為七情分屬於五臟,為五臟所主。正常情況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為脾志,悲(憂)為肺志,恐(驚)為腎志。 情志太過之時,則損傷五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 1.喜。喜為心志,心能表達人的喜悅之情。心能主血,喜悅時人體氣血運行加速,面色紅潤,禦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腦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悅時,思維敏捷,想像力豐富,創造力增強,考試時也能有超常發揮,運動員易破紀錄;心其華在面,喜悅時會神采飛揚,面帶笑容,喜形於色,熱戀中的情侶越發嬌美動人或瀟洒英俊等;心開竅於舌,高興時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語言流暢動聽等; 由於心與小腸相表裡,故人在高興時也胃口大開,久則心寬體胖等等。 喜傷心。過喜的異常情志可損傷心,常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健忘,多汗出,胸悶,頭暈,頭痛,心前區疼痛,甚至神志錯亂,喜笑不休,悲傷欲哭,多疑善慮,驚恐不安等癥狀,可導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發生,嚴重者還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時造成中風或突然死亡,中醫稱之為「喜中」。 2.怒。怒為肝志,肝能表達人的憤怒之情志活動。怒是個人的意志和活動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達到時,所表現的、以緊張情緒為主的一種情志活動。怒既有積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戰前動員要鼓舞戰士的土氣,包括激起戰士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使之在戰鬥時化為巨大的戰鬥力;怒又有消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消極和不良的影響。暫時而輕度的發怒,能使壓抑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緩解緊張的精神狀態,有助於人體氣機的疏泄條達,以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 怒傷肝。大怒、過怒易傷肝,表現為肝失疏泄,肝氣鬱積,肝血瘀阻,肝陽上亢等病證。出現胸脅脹痛,煩躁不安,頭昏目眩,面紅目赤,有的則會出現悶悶不樂,喜太息,曖氣,呢逆等癥狀。人體發怒時可引起唾液減少,食慾下降,胃腸痙攣,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血中紅細胞數量增加,血液黏滯度增高,交感神經興奮。長此以往,會使人患上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對患有心腦血管病者,可導致病情加重,誘發中風、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3.憂(悲)。憂(悲)為肺志,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這主要是因為肺開竅於鼻,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過多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憂(悲)傷肺。人在悲傷憂愁時,可使肺氣抑鬱,耗散氣陰,出現感冒、咳嗽等癥狀。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悲憂傷肺,還可表現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膚病上。情緒抑鬱,憂愁悲傷可以導致蕁麻疹、斑禿、牛皮癬等。 4.恐(驚)。恐(驚)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驚恐是人對外界突發刺激的應急反應。人在受到劇烈驚恐之時,會出現大小便失禁,這與腎主前後二陰,腎主兩便的功能相符。腎藏精,生髓充腦,人受到驚嚇後,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與腎藏精,生髓充腦有關係。驚恐在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是有一定的益處的,可以引起警覺,避免機體遭到危害。 恐傷腎。驚恐過度會耗傷腎氣,使得腎氣下陷,二便失禁,遺精滑泄,嚴重的驚恐,還會導致人的死亡。這方面的例子並不鮮見。 5.思 恩為脾志,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牌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在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思傷脾。思為脾志,因而過思則易傷脾。傷牌可以表現為氣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現頭昏,心慌,貧血等癥狀。有的還可出現曖氣,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癥狀。 精神狀態對於人的陰陽、氣血、臟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樣當人的陰陽、氣血、臟腑發生問題時也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人們常說的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也就是這個道理。補益有利於健康長壽,在補益的過程中實施精神補養很重要,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調整到最佳狀態。


推薦閱讀:

美在自然(瀑布奇觀)
跟我一起去草原:原來你是這樣的草!
艾灸師:「節氣灸」養生保健自然治未病
被吃掉的「爸爸們」
奇特大自然(組圖)

TAG:自然 | 自然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