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昔日嗜血妖魔 今日柔情仙姝 | 閑話骨子老戲《白蛇傳》及其嬗變

傳統京劇講究應節戲,到什麼傳統節日演什麼對應的傳統戲。端午節前後,過去在京的四大徽班中之春台班班主俞菊笙編了一出神話戲《混元盒》,演張天師擒拿蠍子、蜈蚣、蛤蟆、白狐、紅蟒等五種精靈的故事,上天入地,文武帶打,當時很叫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民間認為五月為毒月,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必須預防或擒拿他們,所以編了這出連台本戲。後來俞菊笙將這齣戲帶到新成立的福壽班,聯合了王瑤卿、余玉琴、許蔭棠等好角共同推出這出應節戲,依然上座不衰。到了上世紀20年代初,楊小樓、梅蘭芳、王鳳卿、陳德霖、錢金福等名伶還出演過該戲,分四天演完。之後,梅蘭芳與姜妙香又在端午節前後單獨演出其中一本戲:《金針刺蛇》。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末,由於該劇占人多,時間長,排練耗力,才漸漸淡出梨園,代之以京、昆「兩下鍋」的《白蛇傳》作為端午應節戲。

世人誰不曉《白蛇傳》。尤其頭些年香港影星趙雅芝、葉童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張曼玉、王祖賢、李連杰等主演的電影《青蛇》上映後,億萬觀眾對這位溫柔善良、賢淑慧敏的蛇仙憐愛有嘉,甚至肅然起敬。其實,美麗蛇仙出現在人們面前不過是近一二百年之事,她的原始形象可是個張著血盆大口的吃人蛇妖,大概在四五百年前才變得人妖各半,以至被完全賦予了人性,這中間有個漫長的嬗變過程。

出現白蛇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唐代。宋代短篇小說集《太平廣記》收錄的唐傳奇《博異志·白蛇記》,據說是最早的白蛇故事。這裡面出現的幾個故事,都是年輕男子與白色巨蛇幻化而成的貌美白衣少婦邂逅相逢,最後歸來慘遭橫死。還有明嘉靖年間洪楩編印的《六十家小說》,其中收錄的《宋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敘述的是宋孝宗年間,岳飛麾下奚統制官之子奚宣贊在臨安遇到三個女子,其中一個著白衣的美貌婦人與奚成婚二次,卻是一個吃人心肝的白蛇。後奚宣贊的叔叔奚真人請來神仙將白蛇等三個怪物用三個石塔鎮於西湖中。從這些故事的內容和結構中不難看出一點《白蛇傳》的影子,有今天京戲的一些早期形態。據此,一般認為在南宋時《白蛇傳》這出傳統劇目就具備了一點雛形。

今天談《白蛇傳》,必然要引出明末馮夢龍編著的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其二十八卷刊載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的內容就更接近該劇了。故事講宋朝時,有千年修鍊的蛇仙,化為人形,起名白娘子,與西湖千年青魚精(而非青蛇精)化為的丫鬟小青,在西湖相遇藥商許宣,二人互相愛慕結為夫婦。後歷經許多危難是非,許宣乃知二人俱是妖精,十分恐懼,便拜法海禪師為師。法海將兩個妖精收於缽內,鎮於雷峰塔下。數年後許宣坐化而去。這還是一個警世後人、宣傳因果報應的佛教故事,但終於有了完整跌宕的情節,而白蛇也被賦予人的七情六慾,有了一定的人性。其來源,有人說來源於唐傳奇《白蛇記》,有人說來源於宋話本《西湖三塔記》。更為奇特的還有一說:講北宋時河南湯陰(今鶴壁市)許家溝有個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一條白蛇,為了報恩這條白蛇幻化人形嫁給許家後人牧童許仙,並用草藥治病,因而影響了金山寺的香火,使黑鷹轉世的法海和尚迫害白娘子,後面的許多情節與今日之《白蛇傳》故事大同小異。金朝南侵,此故事向江南一帶傳播,並且深受「喜話本」愛聽故事的宋高宗趙構的喜愛,並說「這就是宋、元時期『白蛇』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還有明朝一個叫田汝成的官僚文人,官做的不大,但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著名作品《西湖遊覽志》,不僅詳細介紹了西湖上雷峰塔的歷史,並也提到「俗傳湖中有白蛇、青魚兩怪,鎮壓塔下」。此說早於馮本《警世通言》。

然而,白蛇妖氣漸褪,變得頗有人間情愛而發生了質的飛躍,應該是從清初的幾本傳奇開始。一是乾隆三年(1738年)黃圖珌所著《雷峰塔》,故事完整,結構順暢,共32本。但內容仍是白蛇、青魚興風作浪,許仙求助法海降妖,最後看破紅塵剃髮出家的陳腐之言。該本雖然推上舞台,但由於不受廣大看客歡迎而演出不多,劇本流傳不廣;二是當時著名崑腔演員陳嘉言父女合著的傳奇劇本,稱為梨園舊本,未見刊刻,未睹全本,據說今仍演出的崑劇《水斗》、《斷橋》兩出,就是出於陳本;三也是最主要的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創作的傳奇,共34出。此劇本有極高的水平,而最令後人擊節讚賞的還是他將白娘子塑造成了一個溫柔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可愛形象。而許仙也不再是那個一味負心的自私男人,而頗有些人情味。特別是對法海的刻畫——多管閑事,憎恨美滿婚姻,心理是扭曲的,所以讓人對這老和尚產生一種厭惡感。正由於方本重塑了這幾個人物的性格,且是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的,所以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雷峰塔》傳奇在20世紀中葉被評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中國戲曲通史》載文曰:「……方本才使得白蛇故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悲劇,並以其悲劇衝突的深刻性和獨特性,光照於當時的劇壇,征服了廣大觀眾。」也正因為劇本光彩奪目,當時被推上舞台後,還被朝廷的高官和淮商聯合推薦晉京,「……令商人於祝嘏新劇外,開演斯劇,祇侯承應」,為了給乾隆皇帝和皇太后看好戲新戲,《雷峰塔》傳奇得到了吹捧。

還有彈詞寶卷,也是白蛇故事的源頭。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彈詞《義妖傳》,又名《白蛇傳》、《雷峰塔》。後又有多種版本。到了清同治年間,有署陳遇乾原稿,陳士奇、俞秀山評定之本。在彈詞的流傳中,白蛇的妖氣已經越來越談,人情味、平民化的品格已經取得決定的地位。白娘子對愛情忠貞,小青對友誼執著,所以當許仙、白娘子的幸福家庭遭到法海破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同情。同時,為了給許仙一再負心而神通廣大的白娘子竟然全不知曉找出根據,彈詞寫出了原因:白蛇出於對前世恩人的報恩!彈詞開頭即說:「元仙上界,蕊芝仙姑弟子素貞,系白蛇修成。得王母指點,下凡往臨安找尋前世恩人報恩。經鎮江與黑魚精黑風大王結為義兄妹,在錢塘江口收伏青蛇為婢,取名小青,結伴同行。」後在西湖果遇前世恩人,即是許仙。而《浙江杭州府錢塘縣雷峰寶卷》中也說:「一千七百年前,呂泰從乞丐手中救出了白蛇,呂現名許漢文,白蛇不害生靈,修鍊有道,但必須酬恩報答,才可位列仙班。」

綜上所述,白蛇的故事,無論從唐筆記、宋話本、明小說,還是到清乾隆年間的崑腔傳奇、彈詞寶卷,千餘年間完成了由吃人惡妖到多情善良妖仙的嬗變。

既然從宋到明白蛇的故事都與雷峰塔有關,筆者也要講講這個塔。雷峰塔在杭州西湖之南夕照山的雷峰上,為吳越國王錢俶因得子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所建。但由於明嘉靖年間倭寇擾境疑塔內藏有明兵,放火將塔檐等木結構件焚毀,空留下一座殘缺的五層磚塔,使昔日每當夕陽臨湖,塔影婆娑而被譽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也大煞風景。更不幸的是,當地人誤以為塔磚可以避邪去病,於是挖磚偷磚不止,終於在1924年9月一聲巨響磚塔倒塌。當時在群塔孔內發現藏有《寶篋印經》,開卷印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記」。隨著雷峰塔的崩塌,西湖十景只剩九景。然七十多年後,政府又在2002年在原址上重修外觀五層(實際七層)的雷峰塔,不但十景復全,而且壯觀高雅。最為人樂道的是塔下地宮中包括鐵舍利函等八件珍貴文物的出現,有些是舉世罕見。可惜沒有找到白蛇和許仙婚戀的任何痕迹,可見這絕對是編造的神話故事。

下面,便著重談談這齣戲。最初演出的《雷峰塔》傳奇當然是崑劇。年代久遠的演出狀況已難詳知。光緒末年,也即上世紀初,據老顧曲家吳藕汀講,清道光年間創建於蘇州的全福昆班演出過《下山》、《收青》、《游湖》、《借傘》、《燒香》、《水斗》、《斷橋》、《合缽》諸折,這是文班,而《盜庫銀》、《盜仙草》,由全福武班來演。稍後,1931年在上海成立的仙霓社是經常演出這齣戲的。「傳」字輩的好角全樑上壩,朱傳茗的白娘子,張傳芳的小青,周傳瑛的許仙,鄭傳鑒的法海。在上世紀初唱這出《白蛇傳》還有一個特點,便是以京劇、崑曲雜糅演出。包括一些已經成名的京劇藝術家,唱其中的《水漫金山》、《斷橋》兩折時,往往是不唱京劇而唱崑曲。有「老夫子」之稱的陳德霖和著名刀馬旦余玉琴在演唱這兩折昆戲時,一扮白蛇,一扮青蛇。陳德霖在程長庚的四箴堂科班學藝,崑曲是必修課,有很深造詣;余玉琴是安徽潛山人,自幼在蘇杭一帶學藝,對崑曲早已耳濡目染,所以這兩折戲頗獲觀眾青睞。青衣巨擘梅蘭芳唱紅後,曾向陳德霖及崑曲名宿喬蕙蘭學習這兩折崑劇。上世紀30年代梅蘭芳遷居上海後,又從崑曲名家丁蘭蓀、朱傳茗再深造,其中也包括這兩折《白蛇傳》的折子戲,主要是研習身段,後又和崑曲泰斗俞振飛共同拍曲研討唱腔。經過反覆提升,梅蘭芳扮演的白蛇,妖氣蕩然無存,換之以一身正氣,英姿逼人,飄飄欲仙,宛然一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姝。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梅蘭芳、俞振飛、梅葆玖三位名家聯袂演出崑劇《斷橋》,梅蘭芳塑造的白娘子,一般人難出其右;梅葆玖正逢青年,一派青春氣息,怒目含嗔,正合青兒當時的憤恨心情;俞五爺的許仙,曾向全福班前輩沈月泉問藝,驚怕中又有一種呆傻之氣曲曲傳出。梅先生愛徒言慧珠曾這樣評價她畹華師:「先生的唱、念、做、打都為劇中人的感情,而不是賣弄。例如某次與小俞五爺合演崑曲《斷橋》,坐在石凳上唱[金絡索]『怎不教人恨』時,有一指的身段,是表現白娘子對許仙又恨又愛的複雜感情。那天先生下意識地指到許仙的額角上,俞五爺趁勢往後一閃,先生用手一扶。像這種即興動作,真是神來之筆。」誠然,現在演《斷橋》,無論昆、京,必有這傳神之舉。

刊印的《菊部群英》,寫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聯袂演出。例如第一折戲叫《雙蛇斗》,白蛇、青蛇二蛇,白雌青雄,青蛇要與白蛇結為夫妻,白蛇不允,雙蛇鬥法,青蛇戰敗,甘願化為婢女小青,姐妹結拜後雙雙下山。該劇是清末民初著名武旦、刀馬旦演員余玉琴和武凈名家李順德的好戲,余扮婀娜多姿的白蛇,李扮彪悍兇猛的青蛇,開打激烈,出手迅捷,雙劍飛舞,翻跌驚險。同時舞台上佐以布景、新式道具以及火彩烈焰,神話色彩很濃,惜已絕響多年,唯川劇《白蛇傳》尚在第一場保留這二蛇旦與凈鬥法的情節。

完全用京劇演唱全本《白蛇傳》大概始於民國初年,且從南方開始。上海的周信芳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唱京劇《白蛇傳》從《斷橋》始,中經《產子》、《合缽》、《祭塔》等關目,劇本可能是新編的。周信芳扮演許仙,首創以大嗓唱小生。白娘娘由他的老搭檔王靈珠扮演,青兒由當時的名旦高秋顰扮演。據《周信芳演齣劇目綜錄》載,該劇首演於1921年6月2日。老本京劇《白蛇傳》,經常上演的是易名《雄黃陣》的《盜仙草》、《祭塔》和易名《雙斷橋》的《斷橋》等折子戲。《雄黃陣》文武並重,占人很多,場面很大。許仙勸白蛇酒,唱不少。盜草要先到瑤池,白蛇先和青龍、白虎等四帥打一通,再到仙山和鶴鹿童打一通,最後南極仙翁率領金、木、哪吒三兄弟和伽藍等眾神將大擺雄黃陣,與白蛇及眾蛇妖大開打,所以是一出京劇武旦的重頭戲。經常演這齣戲的有班世超、閻世善、宋德珠、李金鴻、冀韻蘭等武旦翹楚。白狀元《祭塔》是京劇獨有的戲,唱工繁重,有大段的唱,為三十八句一氣呵成的[反二簧]唱段。唱詞的內容,是白蛇對前來探望自己的已中狀元的兒子許仕林的哭訴,既有對兒子的思念,更有對往事的追憶,對丈夫許仙忘恩負義的譴責,特別是對法海妄施奸計的憤恨。此戲過去是旦角的開蒙戲,後來成為青衣名伶胡喜祿、陳德霖、孫怡雲的拿手傑作,梅蘭芳、尚小雲青年時期也經常露演此劇。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張君秋的拿手佳劇。京劇老本的《斷橋》,常常和《金山寺》《水斗》一起連演。「四大名旦」除荀慧生愛演首尾俱全的全本《白娘子》外,梅蘭芳《金山寺》唱崑曲,《斷橋》唱京劇;尚小雲多唱全部《雷峰塔》,從《斷橋》起,到《祭塔》完。有意思的是,1932年1月的某一天,荀、梅、尚在幾個不同的戲院全唱的是《白蛇傳》。如果不是程硯秋準備去西歐考察,他一定會唱他程派的《祭塔》,那就是在北京一天有四個白蛇出現了。還有為人樂道的,1936年,北平戲劇刊物《立言報》主辦「四小名旦」選舉,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被選中,在當時的長安大戲院聯袂合演全部《白蛇傳》。毛的《游湖》、《借傘》、《結親》、《酒變》;宋發揮他的武技特長,演《盜庫》、《盜草》、《水斗》;李的《斷橋》、《合缽》;張展示他的鐵嗓鋼喉,墩底《祭塔》,反響甚佳,載入京劇史冊。

然而全本《白蛇傳》享譽海內外,還是在田漢改編的劇本排演以後。那是在1943年,田漢應四維平劇社之約創作了這個劇本。約田漢的是著名紅生小三麻子李吉來的胞弟、曾經在浙江杭嘉湖戲班中任武生的李紫貴,當時他是四維劇社的導演兼教師。據說紫貴先介紹了傳統京劇《白蛇傳》的內容和表演,還提供了一個草稿,田漢在此基礎上,對劇本做了很大的創作性的改動。改編後,該劇雖然仍舊是蛇人戀,但將白蛇故事中那些殘餘妖仙的邪惡、恐怖氣氛一掃而光,賦予白、青二蛇以美麗、純真、善良、摯愛的人性內涵;而昔日那個許仙也被給予溫柔、體貼、儒雅的人文情懷。通篇文字極富文學色彩,清新流暢,唯美凝練,呈現一派詩情畫意。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雖在人妖之間,又歷盡一波三折,但最後演出的卻是二人一場感天動地的真情摯愛,使觀眾同情和感動。改本命名《金缽記》。1950年作者再修改,再次更名《白蛇傳》,由中國戲曲學校演出。在王瑤卿校長的指導下,排出最佳陣容,劉秀榮飾白蛇,張春孝飾許仙,謝銳青飾青蛇,王榮增飾法海,由於全體師生通力合作,唱做不苟,武打齊整,展現「一棵菜」精神,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繼之中國京劇院又排出以杜近芳扮白蛇、葉盛蘭扮許仙的《白蛇傳》。杜近芳正逢盛年,嗓音甜美,扮相靚麗,佐以小生泰斗葉盛蘭扮演的許仙,演唱激情四溢,身段瀟洒邊式,深受觀眾點贊。葉後又輪換李少春扮演許仙,他吸收周信芳創造的大嗓許仙的技巧,也獲得觀眾的喜愛。此外,演《白蛇傳》頗富盛譽的還有名旦趙燕俠,她扮的白蛇感情奔放,極富生活化。在《合缽》一場,田漢專為她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徽調三眼]「小乖乖」,由名琴師李慕良譜曲,唱腔哀婉悲催,催人淚下。

盛世梨園

推薦閱讀:

閑話聊聊
閑話六十甲子與配偶
回望兩千年:閑話漢朝(續二)
[梅璽閣上海閑話] 上海到底姓什麼?

TAG:白蛇傳 | 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