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天之驕子扎堆在此出家,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龍泉寺
大洋新聞時間:2013-03-22來源:廣州日報作者:武威、李穎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北鳳凰嶺下的龍泉寺,據說「清華、北大學生扎堆」,被外界賦予了「清華北大分校」、「中國素質最高的寺廟」等名號。
這座寺廟的方丈學誠法師同樣不簡單,他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個人微博「粉絲」總計46萬餘人,微博常以中、英、日、韓、俄、德、法、西、泰等九種語言同步更新,引人稱奇。
帶著外界的種種疑問,記者近日實地探訪了龍泉寺。經過一番爭取,記者有幸採訪到了學誠法師及數位僧人,他們說,「清華北大分校」的名號乃外界炒作誇張而來,寺廟僧眾的學歷從初中到博士不等。
在學誠法師看來,大學生出家並非避世,而是「更有進取心、責任心」的表現。
文、圖/本報記者武威、李穎
3月14日,北京天氣晴朗,記者來到了龍泉寺。這座千年古剎背山而建,到城區只有一班公交車,古樸的山門外,坐著兩尊小石獅子,紅牆已經斑駁,露出白色的底;寺廟後鳳凰嶺上的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巨大的「道德」二字。寺內古樹森森,用石板鋪成的金龍橋下,流淌著一條寂靜的山溪;耳邊時時傳來悠遠的鐘磬之音,寺廟由此更顯清幽。
有幸在這座著名寺廟裡修行的,究竟是些什麼人?47歲的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告訴記者,學歷是其次的,但從發心出家到真正剃度,要先經過一番「考察」。
漫長的「實習」
勞動+補習傳統經典
學誠法師說,如今龍泉寺實行人才的「梯次培養」,無論一個人在俗世學歷多麼高、成就多麼大,想到龍泉寺出家,都要按照另一套標準接受考察。
「發心出家者,首先以義工身份上山常住;然後申請出家者組班,成為準凈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其中的合格者得以與僧團共住,成為凈人。再按照出家人的日常作息接受一段時間的鍛煉,其中的合格者得以剃度出家,成為沙彌;待因緣合適時,沙彌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至此,他才算真正出了家。」
在學誠法師看來,剃度之前的階段,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寺院對發心出家者進行教育、磨鍊、培養和選擇;發心出家者重新認識自己,了解出家生活,慎重選擇往後的人生道路。
考察方式很簡單:勞動。「勞動,磨鍊人的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只有意志堅定又能吃苦的人,出家的路才能走得長遠。特別是在如今這樣一個物質豐富、生活安逸的時代,很多同學都缺乏這方面的鍛煉。上山以後,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品性慢慢得到補充和完善,也能為未來的出家生活積累很多福報。」
除了勞動,對年紀輕的出家人,學誠法師還特別安排他們學習背誦《弟子規》、《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這些並非佛教經書,學誠法師對此的解釋是:「當今社會,德育水平和人們的古文基礎很差,需要事先補習傳統文化,作為學習佛法的基礎。儒、釋、道相通。」
學誠法師並不反對僧人還俗:「出家以後再還俗的,大家會對他有偏見。我們的原則是:出家從嚴,還俗從寬。出家就好好出家,不出家就回家為眾生服務。」
清苦的生活
沒有工資,按需分配
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的即心法師(應其本人要求化名)向記者描繪了龍泉寺的生活:「就像大學的宿舍那樣,我們幾個人住一間,我非常喜歡這種生活方式。不發工資,個人不拿錢,需要的物資都可以到庫房去領取,『按需分配』。我們飲用的是山上引下來的泉水,吃的是自己種的有機蔬菜。」說起有機蔬菜,即心很知足:「能吃上真正的有機食品的人,應該很少,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相比於我們,『在家人』倒是挺清苦的。」
即心一天只睡6個小時,他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4:00起床;4:30集體做早課;5:30晨讀;6:00吃早餐;7:00-7:30打掃衛生;8:00-11:00編輯校對《南山三大部》;11:10吃午餐;12:30-13:15午休;13:30-14:30集體拜佛誦經;15:00-16:50編輯校對《南山三大部》;17:00-17:50集體做晚課;18:00吃晚餐;19:40班級內上課(內容包括戒律、《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學誠法師開示);22:00休息。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的由悟法師(應其本人要求化名)說,他的生活規律和即心相似。
學誠法師告訴記者,龍泉寺訂有規矩,出家人非公事所需,不拿手機、不用電腦、不上網。有公事者,可提出申請,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使用上述設備。
清華北大分校?
有博士生也有初中生
外界一度盛傳,龍泉寺只招收清華、北大的學生,它因而被冠以「清華北大分校」的名號。學誠法師卻不以為然:「來龍泉寺出家的人,各種學歷、各種閱歷的都有,有博士,也有初中畢業生;有年輕人,也有見過很多世面的。佛門對人才的要求和選擇,與俗世間有所不同,每個人的善根和因緣也並不與學歷掛鉤。出家修道的路上,低學歷的人並不見得比高學歷的人差,有時可能剛好相反。」
但他並不抗拒高學歷的出家人,他說,這個時代越來越趨於知識化和專業化,社會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僧人團隊。現在,龍泉寺的一些僧人專註於對傳統佛教典籍進行系統的校勘、注釋與整理,另有一些僧人已經獨立開展學術研究,涉及傳統文化、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等領域。
學誠法師並不認為龍泉寺的青年才俊選擇出家是消極避世:「大家在這裡通力協作,服務於社會,並獲得自身價值的實現,是更有進取心和責任心的體現。」
由悟也說,「清華北大分校」的名號乃外界炒作,過分誇張,但他從中體會到了一份關注與期待。
出家學子:
「現代人不快樂是因為要求太多」
記者:你們在出家之前是優秀的大學生,選擇出家有沒有覺得可惜?
即心:出家能夠更專業地學習佛法,能夠像師父那樣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問題。成佛是我的終極目標,而出家能幫我更快成佛,我覺得我的人生路就該這麼走,沒覺得可惜。
由悟:不感到可惜,反而慶幸。從世俗的角度看,國家、社會、家庭培養了多年,到了應該承擔責任的時候卻遁入空門,可能會覺得可惜。而在我自己而言,出家正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作用。
記者:家裡人是否支持你們的選擇?
即心:做出這個選擇時,只有我姐知道,她很支持。我擔心家人會反對,起初沒說,後來通過我姐告訴家人。
由悟:當時家裡並不知道,家裡人來找過幾次,也曾經被家人拉回家,但我又返回寺里。家人從堅決反對,到無奈接受,再到逐漸認可,經歷了大概三年時間。他們為了找我,接觸了龍泉寺,看到寺里做的慈善事業,感受到了法師、義工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就不再干涉與反對了。五年過去了,他們感覺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記者:年輕人離不開互聯網,你們出家後接觸網路的機會很少,如何適應?
即心:跟很多同學不同,我念大學時從沒玩過網路遊戲,也不太喜歡看電影,對音樂也不感興趣,這些都便於我更快地適應出家生活。出家後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我對體育的熱衷,出家人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要做,365天都在忙還忙不過來。
由悟:出家是為了修道,現在網上信息很亂,不良信息防不勝防,對人的影響很大,對出家人更是如此,會嚴重影響修行。龍泉寺規定不得隨便上網,這是師父和道場對出家人的慈悲保護。
記者:龍泉寺被外界稱為「清華北大分校」,作為大學生,教育背景對你們修行佛法有怎樣的作用?
即心:這幾所大學和龍泉寺同處海淀區,離得比較近,「近水樓台先得月」嘛,一些對佛法感興趣的同學會經常來寺里訪問交流,對佛教以及出家人的了解日積月累,其中有的人因緣成熟了,就會選擇來龍泉寺出家,這很正常。假如龍泉寺離我學校很遠,那我可能就不會來這裡,也不會在龍泉寺出家。教育背景只代表世俗的成績,對於修學佛法來說,信心是最重要的。
學誠法師:
寺廟商業化「是可忍孰不可忍」
記者:您在微博上有數十萬粉絲,在與粉絲的互動中,您有哪些體會?
學誠:微博代表著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傳播方式,我在新浪、騰訊的「粉絲」累積已有46萬人。我開微博,目的是給大家提供接觸、了解佛教的便利。另外,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的負面信息、不實信息和垃圾信息,嚴重污染了現代人的精神空間,需要更多有責任心的人發布一些優質的內容,注入一股正面的能量。
目前我的微博,每天會以中、英、日、韓、俄、德、法、西、泰,共九種語言更新,這九種語言基本上涵蓋了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去年,我們還把它(微博)編成了一本書,叫做《龍泉寺的365天》。
在「文化自強」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積極主動地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利用高科技手段向外傳播是一條捷徑,這是我們做多語種微博的原因。
記者:您在今年「兩會」上痛批宗教商業化引發輿論關注(新華社曾做專題報道),比如佛教名山上市。寺廟是不是被商業無奈地綁架了?
學誠:目前,「寺廟承包」等商業化行為嚴重損害了宗教界與廣大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和宗教感情,對於社會良知的底線構成了嚴峻挑戰,已經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寺廟承包」的亂象,是由一部分人刻意混淆「宗教活動場所」與「宗教旅遊場所」的區別而造成的。根據法律規定,只有宗教活動場所才可以接受宗教性捐獻,運營宗教性經營項目;然而,一些屬於旅遊場所性質的寺廟,不與宗教界發生任何來往,卻開展了某些宗教性的經營項目,成為一種「准寺廟」或「准宗教活動場所」。
寺廟的商業化現象之所以存在,而且在局部地區蔓延開來,關鍵在於經濟效益,在商業資本追逐暴利之本性的驅動下,各種非宗教行為主體打著宗教的旗號,利用體制不健全,大肆撈取非法利益。
這些「准寺廟」的背後,大多有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令其非法經營行為得不到有效規範。深層次原因,則是當今社會崇尚物慾,自私自利思想「主流化」、「制度化」,歸根究底是人類的心靈危機。
所以,要解決寺廟商業化等問題,既要依法管理、整頓,更要弘揚「正信」的佛教,以抵擋個人中心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等負麵價值觀。
記者:我聽說寺院每天都組織人手到北京西客站施粥?
學誠:人本身就有善根、善心,只是沒有機會,善根被埋沒了;如果有好的環境,好的外緣,內心的善根就會得到啟發。
我們的「仁愛慈善基金會」在北京西客站、清華科技園、朝陽商務區開辦了「仁愛心棧」,2008年至今一直開展「奉送愛心粥」活動,義工和志願者們一年365天風雨無阻,為都市忙人們提供免費的早餐粥。
此外還有捐衣項目,為社會大眾搭建了一個沒有門檻、人人可行的行善平台,我們根據每位貧困地區受助鄉親或災區居民的性別、年齡和身高等信息,配備衣物並組織志願者送達當地。
近些年自然災害頻發,我們積極配合政府減災抗災,先後趕往安徽雪災災區、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舟曲泥石流災區等災區,聯合各界力量,共同行動。
轉載自: 《廣州日報》
我的更多文章:推薦閱讀:
※國際婦女節的真實含義
※我的中醫之路(絕非抄襲和杜撰,全部真實)9
※【李向東】判斷一個男人最真實的人品
※真實的逆襲,從群眾演員到《愛情公寓》副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