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念佛不能夾雜」這個話多少年來我們講多少遍!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3-17 10:22:20關鍵字:念佛,往生,戒殺放生,放生,覺悟,放下,供水,不夾雜,印光大師文鈔,文鈔,刀兵劫
【 點擊數:40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5集2014年3月15日講於香港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科】(一)教起因緣

  【科】一、明大教與凈土法門之興起。 

  修學佛法,佛法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先要把它搞清楚。

  【解】教起因緣者,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初明大教與凈土法門之興起。次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

  一層一層的來說明

  【科】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

  這一句是佛在大小乘經裡頭常說的。

  宇宙怎麼興起的、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都說是大爆炸。大爆炸講不通!大爆炸之前是什麼?什麼原因大爆炸?都講不清楚。為什麼說大爆炸?這些天文學家每天晚上觀察太空,太空有許多星球,看出一個什麼現象?星球都離我們太陽系往遠處飛走了,速度很快,好像是大爆炸這種樣子。佛不是這個說法。大爆炸這個理論還在存疑,只是目前是這個說法;究竟怎麼回事情,現在還是個迷。

  宇宙的緣起,佛法告訴我們「因緣生」。它有因、有緣才會產生效果;有因、沒有緣不結果;有緣、沒有因也不會結果。我們看到的現象,現象是屬於結果。

  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的,佛法也不例外。所以「大教之興」,這個「大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學。這個教學的興起因緣無量,很複雜、很多,不是單純的。

  【解】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無量因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我們先要知道這一點,最重要的。最重要就是「為一大事因緣」。什麼叫「一大事因緣」?下面就解釋了。

  【解】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是說明不單是釋迦如來,是所有諸佛。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也是無量無邊。他已經成佛了,成佛了到世間來幹什麼?為什麼要來?來幹什麼?這一句就說明白了,「唯以一大事」,就是這一樁大事情。為這樁大事情的緣故出現在世間,《法華經》上說的。

  【科】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

就這樁事情,我們看念老得註解:

  【解】《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佛知見」是一切眾生本有的,本有,現在閉塞了。好像藏在一個宮殿裡面,門關了,從來沒有進去過,不知道這裡有什麼,這叫「迷」!佛幫助我們把這個門打開。打開,我們就見到了,見到裡面的東西不認識,好像我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裡面陳列了很多東西,不認識!必須要有人為我們指示出來、為我們介紹,這一介紹我們就明白了,這就叫「悟」。

  「悟」了之後如何能得到受用?故宮只到「開」、「示」、「悟」,這東西你不能拿回去用,還是放那裡展覽。如果你得到了你拿回家,在日常生活當中都用上了,這叫「入」。這就是四個階段。佛對我們的貢獻是「開」、「示」、「悟」、「入」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佛法講「契理契機」。「契理」,講的人真開悟了、真成佛了,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講的人;聽的人要有能力悟入。沒有能力悟入,這個不是這個機宜,他不是當機的,雖然聽講,聽了一知半解,聽了沒開悟。

  佛當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開悟。他只能叫上根人徹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徹;下根人聽了可能完全沒有悟,把他所說的當做常識來看待,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古人的標準是在這一生當中能證果,這都是上根人;中根人這一生當中不能證果,要等來生後世;下根人,有些下根人真的要等無量劫、很長很長時間,生生世世接受佛法的熏陶成種子,才有這個機會開悟。

  佛陀當年在世講經教學,開悟的弟子有菩薩眾、有聲聞眾。菩薩眾要什麼等級才開悟呢?《華嚴》是圓教,《法華》也是圓教,都要到初住以,圓教初住以上開悟了。換一句話說,二乘、三乘菩薩都是「悟」,而沒有「入」;初住以上,這「入」了。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真得受用了!得什麼受用?出離十法界了,實報莊嚴土現前了,這得大受用!小乘清凈心也能開悟,小悟!他得的受用超出六道輪迴,永遠不再搞六道輪迴了,他入這個境界,這都得真實受用。如果我們來生依舊搞六道輪迴,那只是「開、示」,沒有「悟、入」。

覺悟的功夫全是放下

  大乘佛法裡頭所講的是平等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迷、悟,凡夫覺悟了就成佛了。覺悟的境界也千差萬別。

  怎麼覺悟?覺悟的功夫全是放下。你為什麼迷?因為你有執著,你迷了;你有分別,你迷了;你起心動念,你迷了。

  佛把我們的障礙,就是障礙我們不能明心見性的三大類的煩惱,起心動念就是「無明」, 「無明煩惱」,「無明」是不明了,就是迷了。那換句話說,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覺悟了。在哪裡修?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通達涅槃道(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明心見性),門門都通!所以大乘教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通往涅槃的方法,佛道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道」是道路,「法」是方法。

  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以來習氣種子不相同,這就造成我們根性不一樣。有人一看就明白了,有人一聽就明白了、一接觸就明白了。我們今天看不懂、也聽不懂,接觸還是不懂,看錯了、想錯了,於是說錯了、干錯了。這個錯誤裡面有善、惡。「善」感應的是三善道;「惡」感應的是三惡道。

  諸位一定要曉得,三善道、三惡道統統是錯誤,為什麼?根本就沒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假的。就好像做夢一樣,你做美夢、你做惡夢,醒了統統都是夢、都不存在了。所以善、惡是毫無意義的。在六道裡頭善、惡有,那個好夢跟惡夢不一樣;可是夢醒了就都沒有了、都等於零了。所以佛教給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法是善的、是美的,但是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老子也說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給我們講的就這個「名」而已,「道」之名、「善」之名,講個名相而已。實體呢?實體沒有,只有本性是實體。但是本性說不出來,本性你也看不到、你也聽不到、你也摸不著,它真有、它不是假的;現象是假的,物質現象是假的,起心動念、精神現象也是假的,自然現象還是假的。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修行的功夫,就在這些虛妄現象裡面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起心動念,就成功了。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干,有沒有學過也不相干,關係在「放下」。「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再受它影響。能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執著」心清凈了、染污離開了,在哪裡?眼見色,不執著色相;耳聞聲,不執著聲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境界相,知道境界相不是真的,所謂「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叫真相。如果再提升一層,不但不執著了,連分別心都沒有了,那恭喜你,你升等了,你從阿羅漢升為菩薩了。阿羅漢是清凈心;菩薩是平等心(平等一定有清凈;清凈未必有平等);再向上提升,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連清凈、平等都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那恭喜你,你成佛了,「無明」破了、「無明」放下了。

家裡供的佛像面前最重要的就是供一杯水

  所以學佛的同學們,家裡供的有佛像,佛像面前供養的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供一杯水。這個水的杯子最好用 玻璃杯(水晶的杯子),透明的,你能看得見。這水什麼意思?不是給佛喝的(他不會喝),是表法的,提醒我們你修什麼。要把心修到跟水一樣清凈,沒有染污;一樣平等,沒有波浪。所以這一杯水裡頭乾淨,不可以供一杯茶,茶有染污,它有顏色;一定要供水,供乾淨的水,它代表清凈、代表平等、代表覺。我們經題上「清凈、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個。「覺」,是一切通達明了,是智慧。

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

  智慧在哪裡生?沒有事的時候,心裡頭一念不生。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叫「三昧」,梵語叫「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禪定」。

  「禪定」兩個字的講法,「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外面不管什麼,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沒放在心上,這很重要!絕不放在心上,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叫「禪」;內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定到極處,「自性本定」。我們的心本來是定的,現在外面境界一動,我們的心就動了,這叫凡夫;外面境界怎麼動,心沒動,這叫佛菩薩。有定,就有智慧、就有神通,就沒有障礙。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修,穿衣,在穿衣上修;吃飯,在吃飯上修;工作,在工作裡頭修;在待人處事裡頭修,全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佛法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相」是什麼?「及相離相」,「離、即」同時,沒有先後。就在相上,不著相,這叫功夫;不是不接觸,不接觸有什麼用處?念頭還老想著,這沒用!不要說相離開,不在面前不想它,在面前也不想它,這叫大定,這功夫就成就了。

  所以先要曉得「自性」是什麼,《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講得非常清楚。他聽五祖講《金剛經》,他是從聽經開悟的;釋迦牟尼佛是菩提樹下入定開悟的,你看開悟的方法不一樣。方法沒有一定,無量無邊,觸動你的根源,豁然就開悟了。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我們才能得受用。真受用!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是智慧。智慧有兩種,一個是「體」,一個是作「用」,體就是「無知」。走這個路快!

  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次到這邊來,正好海賢老和尚這光碟跟資料都印出來了,都送給大家。他是什麼境界?他得「三昧」了、他開悟了。是不是明心見性?非常可能!他什麼都知道,他不說。為什麼不說?說出來沒人懂。上上根人可以跟他說,中下根人不必說。你看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連早晚課的課誦本他都不會念。別人早課念經、念咒,他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他開悟了,為什麼?古人有一句話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他不認識字、沒念過經,經裡頭講的他不知道,他沒有這種分別、執著;一句佛號,他心是定的,二六時中,無論他幹什麼,一切處、一切時,他所乾的全是在修大定、修「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凈」(自性是真心、自性是本體、自性也叫法性、也叫真如),他天天用這個,他是起「覺用」;我們是起「迷用」,為什麼?我們妄念太多了、雜念太多了。這就是什麼?心不清凈、不平等。幾時我們能把心擺平了?這個師兄弟兩個人都不認識字,所以心地清凈,沒有雜念、沒有妄想。老和尚教給他幾句話,那就是如來教學的總綱要,他就記住這個,他就能成功。這一句話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

  ……

海賢老和尚做到了得受用,我們真學他也得受用

  海賢老和尚生活在這個世間有意義、有價值、有目的。目的是什麼?是表法。他沒有白來,他教化多少眾生、影響多少眾生!我們要向他學習。怎麼學習?把外緣統統放下,一心專註念佛,也像他老人家一樣,嚴守「三皈」、「五戒」、「十善」、「六合」、「六度」,夠了,這就是菩薩住世了,哪有那麼麻煩!這幾條真正都做到了,佛菩薩再來;不是佛菩薩再來,他做不到。

  我們今天從哪裡做起?老和尚一百多歲的人,出生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我出生在1927年,老和尚大我二十七歲。我這個年齡,小時候還沾點傳統文化的光。那老和尚比我們就深得多了,雖然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不要緊!他知道「五倫」、「五常」。「五倫」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他知道,他跟人與人的關係處的非常好,懂得「五倫」,懂得「五常」。

  「五常」就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第一個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做到了,做的很圓滿;「義」,「義」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一條做到了;「禮」是禮貌,對人謙虛恭敬,這「禮」做到了;「智」是理智,不感情用事;最後有「信」,言而有信。你看「仁、義、禮、智、信」統統具足,「四維」、「八德」,你想想看,哪一個字他沒有?全有。不要多,真正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人家往來的時候,決定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決定與「三歸」、「五戒」、「十善」、「六合」、「六度」相應,他不是菩薩誰是菩薩?釋迦牟尼佛如是,他也如是,彌陀亦如是。

  我們知道了這些事情,就知道應該怎麼修法、怎麼學法,他得受用,我們也得受用。

念佛不能夾雜,這個話多少年來我們講多少遍!

  現前的社會,海賢法師處在這個社會裡頭,他跟在極樂世界沒兩樣,極樂世界一切都是善的、美好的不放在心上,這個地方一切不善的也不放在心上。他在這個地方表演給我們看,用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把我們的妄想、雜念、善、不善業統統換掉,心裡沒有別的東西,乾乾淨淨,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善,阿彌陀佛;惡,也是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這裡平等了。這就是他修行的方法,妙絕了,這叫念佛。

  他叫會念;我們念佛還要分別、還有執著,這是假念,不是真念。這個念法,念一百年、兩百年、三百年也沒用處,還是搞六道輪迴。

  念佛不能夾雜,這個話多少年來我們講多少遍!念佛有三要:第一個,不能夾雜;第二個,不能間斷,最好是日夜都不間斷;最後一個,不能懷疑,它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真正守住「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一個不成功的,而且成功很快。

  我們從《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去看,再從我們現前念佛功夫,念佛到往生,我們會發現,三年成就的人很多,三年一千天,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千天就是三年,三年能夠專心、放下萬緣,肯定得三昧;得三昧就決定往生,而且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可以去;想多住幾年,不礙事了。沒有壽命,阿彌陀佛會幫助你延壽。

  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我覺得不一定是他的壽命,可能他壽命早就到了,為什麼那麼長壽?佛給他延長的,他事情沒辦了。我們看到這個報告,最後他得到這本書,他不認識字,聽說這個書是《若要佛法興 唯有僧贊僧》,無比的歡喜。你看報告里說,好像是得到寶貝一樣的,盼望多年,這個寶貝終於到手了,穿袍搭衣,歡喜!拿到這本書,你們趕快給我照相。那是什麼?最後一個表法。這個表法完了,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他盼望這個表法是盼望了很多年,終於這一天來了。

  佛接引他往生,什麼時候他清清楚楚,他不告訴人,不需要人助念;選擇的時間是晚上,大家都睡覺了,他走了,沒人干擾。你觀察這個碟的時候,點點滴滴你細細觀察,你會發現這裡頭的奧妙,統統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相信。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殺放生之事,淺而易見。戒殺放生之理,深而難明。若不明其理,縱能行其事,其心決不能至誠惻怛。其福田利益,亦隨其心量而致成微淺。倘遇不知者阻誹,遂可被彼所轉,而一腔善心,隨即消滅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詞,用申其義。俾物類同沐慈恩,人倫各培福祉。以懇到之深仁,滅自他之殺報。同臻壽域,共樂天年。尚祈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則永出輪迴,高超三界。為彌陀之弟子,作海眾之良朋矣。閱者幸注意焉。原夫水陸眾生一念心性,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但以宿惡業力,障蔽妙明,不能顯現,淪於異類。遂致知識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無所知。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不唯毫無光明,即彼銅體,亦不顯現,直同廢物。忽遇智人,知是寶鏡具有照天照地無邊光明。遂日事磨礱,初則略露鏡體,次則漸發光明。及乎磨之至極,則照天照地之光,全體顯現。無智之人,方始貴重,視為至寶。須知此光,鏡本自具,非從磨得。雖復自具,倘無磨礱之緣,從劫至劫,亦無發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眾生心性,悉皆如是。由無始來,惑業障蔽,不能顯發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業。大覺世尊,知諸眾生一念心性,與佛同儔。因茲種種方便,隨機說法。普令修習戒定慧道,以期斷惑業而複本有,圓福慧以證法身。又令世人發慈悲心,戒殺放生。良以我與一切眾生,皆在輪迴之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生,展轉相殺。彼固各各皆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我亦各各皆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彼固頻頻由惡業力,或於人中,或於異類,受我殺戮。我亦頻頻由惡業力,或於人中,或於異類,受彼殺戮。久經長劫,相生相殺,了無底止。凡夫不知,如來洞見。不思則已,思之則不勝慚愧悲憫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於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為念佛迴向凈土,令得度脫。縱彼業重,未能即生,我當仗此慈善功德,決祈臨終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出輪迴,漸證佛果矣。且愛物放生,古聖先賢,皆行此事。故書有鳥獸魚鱉咸若之文,而文王澤及枯骨,況有知覺之物哉。至於簡子放鳩,子產畜魚,隨侯濟蛇,楊寶救雀。此固聖賢一視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動含靈,皆具佛性。展轉升沉,互為怨親,及將來決定成佛等義。迨至大教東來,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大明於世。凡大聖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為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古雲,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又雲,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是知戒殺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濟世良謨也。故陳智者大師,買臨海江滬溪梁六十餘所,亘四百餘里為放生池。請敕立碑,禁止漁捕。有偷捕者,動輒得禍。直至唐貞觀中,猶然如是。唐肅宗乾元二年,詔天下諸州各立放生池,敕顏真卿撰碑文,並書丹。有雲我皇舉天下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彷彿。宋真宗天禧元年,詔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蓮池大師立放生池於上方長壽二處。其戒殺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餘年以來,景仰高風,慈濟物類之緇素通人,何可勝數。或曰,鰥寡孤獨,貧窮患難,所在皆有。何不周濟,而乃汲汲於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亦當隨分隨力以行周濟。豈戒殺放生之人,絕不作此項功德乎。然鰥寡等雖深可矜憫,尚未至於死地。物則不行救贖,立見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類無盡,能放幾何。答曰,須知放生一事,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企其體貼放之之意,中心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則捕者便息。庶水陸空行一切物類,自在飛走游泳於自所行境,則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謂以天下而為池乎。縱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無量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不止一人乎。又為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圝[口裡欒],夫妻偕老之緣。正所以預行周濟,令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鰥寡等苦。長享受壽富等樂。非所謂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審思之。戒殺放生,畢竟是汲汲為人,抑止汲汲為物,而緩急輕重倒置乎。南潯極樂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復多年未浚,淤泥充滿。每有善士就河放生。雖發善心,生難獲益。其旦蒙放而暮復遭捕者,當居多半。若近大江,則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則斷非所宜。園林大師心有不忍,擬欲深浚其池,外築圍牆以為防護。俾放生有地,而盜捕無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開工,適普陀覺三大師至,一見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託,而己則放下萬緣,專修凈業焉。覺師纘承舊緒,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獨力難成。擬募闔鎮善信共襄勝事。祈予作序。(下略)(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 疏)

註解:

  ①惻怛(cè dá):懇切;哀傷;惻隱。

  ②俾(bǐ):使。

  ③臻(zhēn):到;達到;來到。

  ④磨礱(mó lóng):亦作「 磨礲 」。亦作「磨壟」。磨石;磨練;切磋。

  ⑤儔(chóu):同輩;伴侶。

  ⑥良(liáng):誠然,的確。

  ⑦迨(dài):等到;達到;趁。

  ⑧良謨(liáng mó):良謀。

  ⑨敕(chì ):帝王的詔書、命令。

  ⑩罄(qìng):顯現。

  ⑾揆(kuí):度(duó);揣測。

  ⑿緇素(zī sù):此指僧、俗。緇,黑色。素,本色;白色。

  ⒀恣情食啖(zì qíng shí dàn):恣情,縱情。食啖,吃。

  ⒁鼎俎(dǐng zǔ):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它食物的禮器。泛稱割烹的用具。

  ⒂團圝(tuánluán):團欒。圓貌;團聚。

推薦閱讀:

雪相法師關於「凈空老法師的功與過」一文留言的精彩回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七0一卷——第七一0卷
凈空長老開示
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3集

TAG:少年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這個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