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食品營養標籤

如何閱讀食品營養標籤

以同一廠家的兩款麵包為例,營養成分表和配料表能告訴我們許多健康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比較不同配方面包營養品質的高低,從中選較健康的一個購買。如果我們讀懂多種麵包的營養標籤,那麼就能對麵包這類食品的營養品質做出整體評價,進而決定是否要經常吃麵包。

上圖是同一廠家生產全麥麵包(上)和奶棒麵包(下)的標籤。我們先看營養成分表中列出的5個項目,即能量、蛋白質、脂肪(包括反式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和鈉。每一項都有2套數據,一套是「每100克」麵包中所含各項數量「,另一套是達到「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兩套數據都很有用,下面會一一道來。

1.能量

能量雖然不是什麼營養素,但它是評價其他營養素含量的基礎。在飢餓、貧窮的年代,如何增加能量攝入考驗著我們的生存能力。但如今我們徜徉在食品超市中,能量攝入必須要控制,以預防肥胖以及其他與能量過剩有關的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脂肪肝等。因此,雖然我們不能得出麵包「含能量越少就越健康」的結論,但如果有可能,我建議選能量較少的麵包。954千焦 PK 1491千焦,全麥麵包勝出。

能量的「營養素參考值%」一個是11%(全麥),另一個是18%(奶棒),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數據其實是用954千焦和1491千焦計算出來的,即分別除以8400千焦(能量的參考值,是國家標準規定的)。一般地,可以把8400千焦大致理解為一個成年人每天的能量需要,「11%」的意思是,如果你吃100克(2片)全麥麵包,那麼它所提供的能量相當於你全天需要的11%;「18%」的意思是,如果你吃100克(2.5條)奶棒麵包,那麼它所提供的能量相當於你全天需要的18%。當然,還是奶棒高於全麥。

2.蛋白質

麵包中的蛋白質絕大部分來自麵粉,很少量來自添加的奶粉、雞蛋等。因為蛋白質是最重要的營養素(沒有之一),所以雖然我們不能絕對地說「蛋白質含量越多越好」,但一般仍建議選蛋白質含量高的麵包比較好。9.1克PK10克,兩者相當或奶棒麵包勝出——如果你得出這樣的結論,就錯了。

準確結論是全麥麵包(9.1)勝出!接下來講的道理會有點兒繞,需要點耐心。關鍵是要理解一點:我們吃食物主要不是吃重量,而是吃能量,而且基本原則是要在能量適宜(別過多)的前提下,攝入較多的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換言之,我們更喜歡「能量少而蛋白質多」的食品。全麥麵包正是這樣的食品,而奶棒麵包則不是。何以見得?

全麥麵包蛋白質的「營養素參考值%」為15%【吃100克即2片該麵包獲得蛋白質相當於成年人全天需要的15%,15%是用9.1克除以60克計算出來的,60克是國家標準規定的蛋白質參考值】,其能量「營養素參考值%」為11%,這就叫「蛋白質比能量多」,是比較好的。而奶棒麵包蛋白質的「營養素參考值%」為17%(貌似比15%高),但其能量營養素參考值%」為18%,這就叫「蛋白質比能量少」,是比較壞的。

當我們對比兩種同類食品蛋白質含量時,很多時候可能不會有如此戲劇性的結果,那麼就要掌握一個基本的方法才行。方法就是計算兩種麵包蛋白質的「質量指數」(INQ)——我本不想引入更多的專業名詞讓讀者迷惑,但這個詞當仁不讓,繞不過去。幸虧計算方法極其簡單,用某食品的蛋白質「營養素參考值%」除以其能量「營養素參考值%」的商就是該食品蛋白質的INQ。一般地,蛋白質INQ≥1比較好,INQ<1比較壞;同類食品,蛋白質INQ越大越好。全麥麵包蛋白質的INQ=15%÷11%=1.4;奶棒麵包蛋白質的INQ=17%÷18%=0.9。1.4PK0.9,全麥麵包勝出!

3.脂肪

麵粉中脂肪含量極少,故麵包所含脂肪絕大部分來自添加的油脂,如人造黃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精鍊植物油。因為這些油脂總體都不怎麼健康(與通常的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油相比),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認為麵包「脂肪含量越少營養越好」。1.7PK10.6,全麥麵包勝出!

當然,如果你想更認真一點,也可以計算脂肪的INQ,就是用某食品脂肪的「營養素參考值%」除以其能量的「營養素參考值%」之商。但要記住,因為脂肪不是我們「渴求」的營養素,這與蛋白質不同,所以脂肪的INQ越低越好。

反式脂肪酸過多對心腦血管系統有害,它主要來自人造黃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添加的油脂,根據國家標準,只要某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每100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不超過0.3克】,即可標註為「0」。因此,標註為「0」也並不意味著不含有反式脂肪酸。對反式脂肪酸,《美國居民膳食指南2010》的建議是「越少越好」(as low as possible)。

4.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也稱糖類,包括麵粉中的澱粉和添加的白糖、糖漿等。它們是麵包能量的主要來源,幾乎沒什麼可說的。

5.鈉

麵包中的鈉主要來自添加的食鹽(氯化鈉)及其他各種含鈉化合物。過多鈉攝入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鈉含量越低越好。356PK209,全麥麵包輸一局!

較專業一點的PK方式是,把麵包鈉的"營養素參考值%"與其能量"營養素參考值%"相比,如果鈉多能量少,則認為是高鈉食品,不好(比如該全麥麵包);反之,如果鈉少能量多,則比較好(如該奶棒麵包);而且鈉(營養素參考值%)超過能量(營養素參考值%)越多,則越不好。

考慮到能量有時候很可能是較多脂肪(不健康,如上)提供的,所以把鈉與能量相比結論也未必恰當,此時可以把麵包鈉(營養素參考值%)與蛋白質(營養素參考值%)相比。鈉比蛋白質多就比較壞,鈉比蛋白質少則比較好。

不論如何比較,麵包中鈉含量都很值得關注。

小結:

本文主要是想說明如何解讀食品標籤營養成分表,而不是為了說明全麥麵包就是好。簡單地說,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是好的,脂肪通常是壞的(不是絕對),鈉是壞的,而碳水化合物和能量是中性的。能量是我們比較其他營養素含量高低的參照物。


推薦閱讀:

【全民營養周】每天吃2~3種穀物更營養
關於健身飲食的一些Q&A
增肌期,這麼吃最長肌肉。
最近想在家自己學習下製作鮮榨果汁,求推薦一些既美味又營養的配方?
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於小冬提上褲子裝清純

TAG:食品 | 食品營養 | 營養 |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