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數思維方式的特徵及其影響
象數思維方式的特徵及其影響
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
內容摘要:易學象數思維方式,是中華傳統思維方式的元點和代表,具有重整體和合、輕個體分析的整體性特徵,重功能關係、輕形體結構的功能性特徵,重感性形象、輕抽象本質的形象性特徵,重循環變易、輕創新求異的變易性特徵。它給中華傳統文化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都是重大的、深層次的,可以說正是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審美意識及風俗習慣。當今中華文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課題應該是探討對易學象數思維方式的整飭、修正和提升。
關鍵詞:《周易》;象數;思維方式;陰陽五行
Character and Influence of the Symbol-and-Number Thinking Mode
Zhang Qi-cheng
(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100029)
Abstract The symbol-and-number thinking mode in I Ching theory represents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of Chin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entirety than individuality, functions than structures, the concrete than the abstract and changes in a circle than changes by means of innovation. It is the thinking mode that has decided the features and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values, the manner of conduct,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the customs and conven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I Ching theory; symbol-and-number thinking mode;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象數思維方式是易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是中華思維方式的元點和代表,它不僅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而且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審美意識及風俗習慣;不僅滲透到最深層面的民族心理結構,而且滲透到外顯層面的實用操作技術;不僅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社會科學,而且影響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科學各學科。
象數思維方式具有以下特徵,並在各自層面影響著中華傳統文化。
一、整體性特徵——重整體和合,輕個體分析
整體觀念是《周易》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周易》卦爻是一個整體,八卦、六十四卦為兩級全息系統。八卦是陰陽二爻三維組合體,六十四卦是陰陽二爻六維組合體。後者六個爻位上二爻為天道、下二爻為地道、中二爻為人道,天地人三才融為一體。卦爻符號模型是事物呈現運動模式,筮法數字模型是事物潛在運動模式,對天地的推演、時間的發展、宇宙陰陽規律的變化作整體模擬,對萬事萬物的生成、分類、變化、運動作系統描述。六十四卦模式以「六爻」、「六位」關係為基礎,以時、位、中、比、應、乘等為原則和標準,給人們提供一個從時間、空間、條件、關係全方位分析問題、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
易道的「一陰一陽」既說明人與自然具有對立性,也說明其具有和諧性、統一性。「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表示對立面的相互推移、相互轉化與相互依存。《易傳》提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認為不同事物只要同類就可相互感應、相互吸引,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反映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的整體觀念。《易傳》將「保合太和」看成是「易」的最高理想境界。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相互對立與和諧、感應與交流被《周易》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周易》的基本思維理念,開創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特徵。
歷代象數學家通過取象思維大大強化了這一特徵。漢易象數學家發明的卦氣說、爻辰說將天文、物候、節氣、時令等要素納入卦中,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八宮說、納甲說將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人倫等級、月體盈虧等視為一體;乾坤升降、卦變說以卦為本位,通過卦的化生變化,建立起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宋易象數派通過河洛圖式、先天易圖式構建世界的整體模式,將天時、地理、動植物、人體、器官、道德倫理、社會制度、歷史演變等等統統納入其中,以說明宇宙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普遍聯繫的整體;周敦頤的太極圖式將宇宙「太極」與人倫「人極」相聯繫,從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的宇宙生成論角度,把天地人有機地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太極」整體和諧系統。
象數學家在解《易》中,所採用的取象、取數的方法,正是反映整體思維的特徵。卦象、物象作為獨立的個體,看似互不關連的,《說卦傳》及象數學家把它們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建立起卦象與物象、物象與物象之間的普遍聯繫,把原本複雜紛繁、互不連貫的宇宙萬物加以整合,使之簡約化、系統化。
象數學家還對整體觀思想作過深刻的闡述。如邵雍在《觀物外篇》中以「萬」與「一」說明萬物合則為一體,分則為萬物:
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為分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認為萬事萬物是逐層分化而來,個體事物的發展是從單純到複雜,沒有止境的,它們之間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猶如根—干—枝—葉,只是「合」與「衍」的區別,所謂「合一衍萬」,即是整體思維的反映。
清代方以智提出「細統」說,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系統:
有質者皆地,而所以然者皆天,同時皆備,同時渾淪,此統本末也,幽明大小皆交汁為一者也。五行七曜,五方六矩,兩端交攝,相制相生,定盤推盤,有幾可研,此細本末也。統在細中,有統統,有細統,有統細,有細細,差別不明,則 無以開物成務,而釋疑辨惑者無從征焉。(《周易時論合編.繫辭上》)
認為天地是一個「同時皆備,同時渾淪」的整體,一切大小本末事物都在它的統攝之下,即「統本末」;這一整體的各部分存在差別,又存在相交、相生、相制、相轉換的聯繫,此即「細本末」。整體不脫離個體部分而存在,整體有「統統」和「細統」之別,部分又有「統細」、「細細」之別。在統一的整體中,事物的層次總是統中有細,細中有統,「統」與「細」相互蘊涵。
整體的思想對中國文化各層面影響極為深遠。就《周易》整體太和觀與儒道兩家的整體和諧觀相比而言,儒家強調「中庸」,偏向於將自然人化;道家強調「混沌」、「素樸」,偏向於將人自然化。而《易》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等感應、對等交流,又不抹煞各自的對立、獨立的特性。《周易》「太極」是陰陽整體對待和諧的最高概念,也是象數思維的理性提煉(宋明以後的陰陽魚「太極圖」是太極觀的形象寫照)。只是在後世的發展中,《易》整體和諧的一面被強化,而獨立、對待的一面被弱化。董仲舒強調「大一統」思想,經後代統治者的大力宣傳,「大一統」思維方式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主幹。隨著大一統思維的不斷深化,「太極」被視為至尊的「一」,世界萬物起源於「一」,全國定於一尊,就是皇帝,這種思維方式在調和矛盾、鞏固民族團結、穩定國家政治、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並促進統一、防止並結束分裂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民眾的鬥爭性、獨立性被遏制,迎合或促成了封建君主專制,形成了一元化政治結構。
整體、求同的思維偏向,重視主體作用,對問題的探討往往從內因、主體出發,只求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適應、協調、缺乏對外部世界的改造、發展。形成內向、忍讓、依賴的民族性格,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保守退讓、模稜兩可,缺乏獨立、競爭、果斷、直率。只求「隨大流」,個性、主體意志被削弱甚至泯滅。
就對傳統科技的影響而言,在中醫學中表現最為突出。中醫素有「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之認識。作為中醫理論圭臬的《黃帝內經》不僅將人體內臟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將人與宇宙自然看成是一個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大系統。其「五運六氣」說認為氣候的變化及人所處的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有重大影響。《內經》提出的藏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斷辨證學說等無一不是建立在以陰陽五行為代表的整體思維模式基礎之上。另如王充《論衡》依整體觀感應論解釋磁石引針,張衡在易學感應論啟發下發明候風地動儀,等等。當然整體性思維也給科技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那就是在關注整體、關係的同時、往往忽視對個體、局部、構成元素的細節、深層的研究,致使分析科學不夠發達。
上述影響雖不僅僅是《周易》及其象數學派所造成的,但象數整體思維尤其是陰陽五行觀念卻是其重要的深層原因之一。
二、功能性特徵——重功能關係,輕形體結構
所謂「功能」,指物體外部表現出來的性能和作用。功能原則是《易傳》提出來的。《繫辭傳》在論爻位的功能時用了「功」字,(《繫辭傳下》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三與五同功而異位」。)又稱為「德行」。《說卦傳》從功能原則出發,論述八卦所象徵的八大自然物,乾天為剛健不息,坤地為順天而行,震雷為振動,巽風為散入,坎水為陷險,離火為灼麗,艮山為靜止,兌澤為喜悅。義理學派依此闡發義理,一般不論及物理。象數學派依此研究事物之理、研究事物動態屬性及其相互關係。漢代象數學派將五行引入易學,以五行解說卦爻象與卦爻辭。「五行」亦由一個實體概念轉變為一個功能概念,水、火、木、金、土分別表示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五種功能群。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法則也就是功能群之間的關係原則。漢象數學家一經將卦爻與五行相結合,則使戰國鄒衍陰陽五行學說得以發展,也使功能性原則更加系統地得以貫徹。
功能是可以感知的、外現的,象數學派的取象即是依此原則。如離有炎上、外照的功能,所以火、日、電等皆歸為離「類」,離即是這一組功能群(「類」)的代稱。八卦可視為八組功能群。如虞翻解釋蒙卦象辭「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曰:「艮為山,震為出,坎泉流出,故山下出泉。君子謂二,艮為果,震為行,育養也。二至上有頤養象,故以果行育德也。蒙卦為上艮下坎,下互卦為震,虞氏以艮為山,又為果;以震為出,又為行,為育養。主要是從功能出發的,艮有靜止功能,故為山、為果;震有運動功能,故為出,為行,為育養。
歷代象數學派所依據的象數模型實際上是一種動態功能模型,無論是取象方法還是取數方法,都是以動態、功能的一致性為條件的。只要功能相同,即使是結構不同、形態不同也可歸為同類。這種思維觀念對中國文化尤其是科學技術影響深遠。
中國傳統醫學以表示行為功能的動態形象為本位,以形體器官和物質結構為輔從,將人體生理、病理的一切「象」都歸屬為陰陽兩大類。中醫五臟六腑、十二經絡都是依據功能、動態思想建構的。如「左肝右肺」,顯然與實體結構不符,但卻與肝主升、肺主降的屬性相符,也與河洛八卦左為震木為肝、右為兌金為肺的功能模型相符。
中國古天文四象二十八宿的排列、星移斗轉的周期,古地理分野坐標系統,曆法物候陰陽變化節律,古樂律律呂損益的法則,等等,都是遵循易學象數的動態、功能模型。
象數功能模型的代表是陰陽五行模型。陰陽五行不僅是中國古代自然觀的核心,也是傳統科技的理論基礎和理想框架。從漢代開始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以陰陽五行之氣為七大元素(「陰陽五行」被周敦頤《太極圖說》稱為「二五之精」。)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形成及其物質結構。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物理學、地質學、醫學等均受其影響。如開古化學先河的煉丹術典籍《周易參同契》即依鉛汞和水火的性能說明丹藥的煉養與形成,稱汞性為陽,鉛性為陰,汞遇火而升華,鉛遇火流為液體,二物融合為一體,即「覆冒陰陽之道」。說明陰陽五行七種元素各有自己的功能,天地萬物因稟受其性能的程度不同而顯現為千差萬別的事物。鉛稟受陰水的性能而為鉛,汞稟受陽火的性能而為汞。兩者的化合又產生新的物體即丹藥,此為「性情自然」。中醫對人體的考查則完全是建構在陰陽五行功能模型之上的(拙文《論中醫思維及其走向》、《生命的「二體三用」模型》對此作了探討,分別載《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6年第4期,《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就臟象學說而言,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五臟中肝為木、肺為金、心為火、腎為水、脾為土,其中心肺為陽,脾腎為陰,心為陽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內經》對五臟配陰陽說法不一,主要記載見《素問》的《金匱真言論》、《六節藏象論》,《靈樞.九針十二原》以及《甲乙經》、《太素》、《類經》等。)依據五行功能建立了五臟六腑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聯繫,以反映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況,並決定藥物和針灸治療。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生命科學就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人體功能學。
作為物理學家的方以智依據陰陽五行功能原則研究物質現象及變化規律。認為天地萬物由陰陽五行之氣所構成,物質現象的變化是由於各自所稟受的五行之氣所構成,物質現象的變化是由於各自秉受的五氣功能相互作用的結果,並指出中國的五行說優於西方氣、土、水、火的「四大」說。(參見方以智《周易時論合編.圖象幾表.兩間質約》、《物理小識》中的《氣論》、《四行五行》等篇。)
功能性原則是我國古代自然觀核心,由於象數學家、科學家(不少象數學家又是著名的科學家)的努力,終於形成了我國以功能論、氣論為特徵的傳統科學體系。從而與西方原子結構論科學傳統大有異趣象數思維重動態、重功能的傾向,又導致輕結構、輕靜態的偏差,致使中華文化形成重道輕器、重神輕形的基本格局。對中國科技造成的負面影響則是實證、實測科學不發達,分析科學不發達。
三、形象性特徵——重感性形象,輕抽象本質
《周易.繫辭傳》提出「設卦觀象」「立象盡意」的原則,並說明「觀象制器」的方法。「象」是《周易》最重要的範疇,它既指卦象,又指物象,物象中既有有形狀可見的「形」(或稱為「器」——「形而下者謂之器」),又有無形狀可見但卻可以感受的「象」。卦象、可見之物象與可感之物象,可統稱為「形象」。如上文所述,此形象不同於藝術活動中的形象,不帶情感色彩;此形象思維也不同於藝術形象思維,不是以事物形象為思維放射源。如「觀象制器」即認為古代聖人發明器物是依據卦象的結果,卦象成了思維的放射源。卦象還是「盡意」、「類情」的出發點。《說卦傳》在八卦之形象下類推出各種相關的物象。
在象數學家看來,卦象、物象是統一的雙重形象。在解《易》過程中,首先從形象出發,企圖建立起卦爻象與物象之間的必然聯繫,以證明卦爻辭完全是從物象出發的,是對卦爻象的說明。如象數學家解釋謙卦象辭「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為謙」:
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謙也。(《九家易》注)
乾來之坤,故下濟。陰去為離,陽來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也。(荀爽注)
若日中則昊,月滿則虧。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之道也。(崔憬注)
坤為鬼害,乾為神福,故鬼神害盈而福謙也……乾為好,為人,坤為惡也,故
人道惡盈。從上之三,故好謙矣。(虞翻注)
以上注釋均見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謙》。從這些解釋中可看出「象」的重要作用。謙卦由下坤下艮組成,象數學家從該卦中分化出乾卦(坤的旁通卦)、坎卦(謙的下互卦)、離卦(坎的旁通卦),這樣一共就得到五個卦象,然後從這五個卦象中得到了山、地、天、日、月、水、鬼、神等物象,再從這些物象中引申出高卑,下濟、光明、盈虧、好惡等功能意義。這樣一來經傳文就得到解釋了。
宋代象數學家同樣也是從「象」出發,但此時的「象」主要指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
圖等「圖象」。這些「圖象」被用來闡述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象」是一種直觀的、感性的、經驗的綜合體。從現象出發、從現象出發探討事物規律、重視現象,也是中國文化及科技的特色之一。古代科學家提出了觀察、測驗自然現象的方法。如沈括在《夢溪筆談.象數》中提出「測驗」說,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出「采視」、「試驗」說,張介賓《類經附翼.醫易義》提出「驗象」說,方以智《物理小識》提出「質測」、「通幾」說。可見「象」是中國科技思維的出發點和研究對象。《黃帝內經》不僅有《六節藏象論》、《陰陽應象大論》等以「象」命名的專論,而且最重要的是「象」是其反映內臟本質的外部徵象和建構人體生命理論的重要方法。中醫理論的核心是「藏象」學說,「象」即現象,「藏」即藏於胸腔內的內在器官,「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張介賓《類經.藏象第二》)。藏象學說即是基於內在形質而通過觀察外部徵象來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規律及其內外環境相互聯繫的理論。此外中醫的診斷學說、辨證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均離不開「象」,以至有人稱中醫為「唯象醫學」。
由於過分強調形象、現象的作用,因而在漢、宋時代對事物本質及結構的研究就顯得相對薄弱。這種局面到了明代才開始有所改觀。明代科學家將程朱的「格物窮理」引向探討「物理」的道路。以觀察物象為「窮理」的前提,以探求物理為「格物」的目的。開始注重探求事物的本質特徵、構成方式和變化規律。
以形象作為思維過程媒介的形象思維,由於它不脫離整體形象去認識事物,關注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橫向的聯繫,因而展現的是宇宙萬物的整體。雖然不能說中國傳統科學是不研究本質規律的直觀、經驗科學,但重視形象經驗,重視橫向聯繫,忽略形體結構,忽略縱向探討,卻是中國傳統科學的總體特色。這與功能性、整體性特徵又是一致的。「形象」往往是功能的、動態的、整體的表象。綜合地看,中國傳統科學是一種重視形象、功能、整體而輕視本質、結構、分析的科學。
四、變易性特徵——重循環變易,輕創新求異
變易是《周易》的最基本觀念。「周」、「易」二字可理解為「周環、循環」與「變化、運動」。《周易》可看成是專論宇宙萬物周環變易規律的著作。六十四卦是一個從乾、坤開始到既濟、未濟結束的變易周期。「未濟」表示下一個變易周期的開始。如此運動變化,循環不已。
《周易》文字系統在對卦爻符號的解釋中,明確提出周環變易的觀點,如《易經》泰卦九三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復卦卦辭:「反覆其道,七日來複。」《易傳》則反覆強調:「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繫辭傳》還列舉日月往來、寒暑往來的例子,說明「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易傳》將六十四卦的變易規律歸結為陰陽二元相反、相對、相摩、相盪的交互作用,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
象數學派通過「卦變」說強化了這一觀念。漢易象數學發明了之卦、升降、旁通、往來消息、互體等卦變體例。如虞翻卦變說,以乾坤父母卦變為六子卦,以十二消息卦變為五十二雜卦。後者分為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四陰四陽各類,每類的其他卦皆是該類消息卦爻象互易的結果,其體例皆以陰陽兩爻互易,主變動者止於一爻。就卦變圖而言,有代表性的還有李之才卦變圖、朱熹卦變圖、俞琰卦變圖,而以俞氏卦變圖最為合理,此圖以乾、坤、離、坎四卦居中,由乾坤兩卦上下升降而變出其餘六十卦。乾卦一陰生至五陰生的過程即是坤卦一陽生至五陽生的過程。一卦六爻,一陽則五陰,五陰則一陽,余可類推。
卦變說將卦象看成一個相互變化、相互生成的序列,啟發人們從變化角度掌握事物發展的總體過程。卦變說還告訴人們物極則反、循環往複的道理。在十二消息卦中,陽爻生長(陰爻消退)到極點時就會走向反面,即陰爻開始生長(陽爻消退),而到陰爻生長到極點時,又轉向陽爻的生長。如此循環不已。
變易觀及循環周期觀對中國科技影響重大。僅就象數學家的科學成就而言,漢易中的卦氣說,以六十四卦陰陽爻象的相互變易過程說明一年節氣、物候的變化周期。其中以十二消息卦代表十二個月,從復卦十一月陽生,到乾卦四月陽氣極盛,轉為卦五月一陰生,至坤卦十月陰氣全盛。說明一年寒暖(陰陽)二氣的交相推移過程。邵雍反對天體永恆不變說,依先天六十四卦運行規律,表達天體運行的周期觀念進而描述宇宙萬物生滅成毀的循環周期。張介賓以易學變易觀解釋中醫原理,認為人體臟腑經絡功能按五行生剋法則構成一循環過程,而且生克互相包涵,構成各器官的動態平衡。方以智《物理小識》認為氣、聲、風、光、形,都可以轉化。氣是本原,「氣」本身是「不壞」的,氣旋轉則為風、振動則為聲、聚發則為光、凝固則為形,彼此之間「相互轉應」,無始無終。
循環變易觀將物質看成是動態可變的,變化的形式是盈虛消長循環往複的,變化的根源是陰陽兩種對立性能的相互作用。這種觀點對整個宇宙宏觀世界來說是基本合理的,整個宇宙存在永恆的大循環,而各種物體也存在暫時的小循環。這種循環是以陰陽象數的對立轉化為基礎的,包含著不斷變化、「革故鼎新」的進步思想。同時也增強了中華文化前後承接的親和力和穩定性。其負面影響是過分強調了循環,輕視創新發展,將循環看成是運動的唯一形式而看不見其他形式(如直線形式、非升降形式等)。缺乏歷史進化發展觀念,從某種程度上維持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如三綱、五常的永恆性)。致使中化民族沿襲因循、模仿、重複的習慣思路,缺乏創造、創新精神,缺乏應有的活力,缺乏否定意識,造成了社會發展的緩慢,甚至倒退。
易學象數思維對中化文化的影響是深層次的,也是複雜的。如何整飭、修正象數思維的偏差,是中華文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課題。
推薦閱讀:
※影響女性懷孕的幾種婦科病
※這首歌,影響了一代人
※男女八字對雙方的影響
※[討論]肘部對拉攻球的影響(附視頻+圖解)
※淺談「包辦代替的危害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