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蘇制坦克與火炮裝備歷程

長期以來,對於我軍曾在50-60年代主要裝備的蘇制坦克自行火炮,雖然不少文章有過介紹,但大都過於簡單。由於這段歷史距今過於遙遠,筆者用數年時間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將我軍裝甲兵這段重要歷史挖掘整理出來。長期以來,對於我軍曾在50-60年代主要裝備的蘇制坦克自行火炮,雖然不少文章有過介紹,但大都過於簡單。由於這段歷史距今過於遙遠,筆者用數年時間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將我軍裝甲兵這段重要歷史挖掘整理出來,由於筆者搜集資料範圍有限、寫作水平不足,文章有這樣那樣的錯誤,還望廣大讀者指正。一、從搜集和繳獲起家的我軍裝甲兵裝甲兵跟我軍其他兵種一樣,在長期的戰爭年代,以搜集和繳獲敵人的裝備為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現代化兵種。1945年11月中旬,東北人民自治軍在瀋陽市原日軍坦克裝配修理廠(918工廠),搜集到2輛日制97式坦克,在撤離瀋陽開往撫順途中,被敵偽人員破壞其中的一輛,剩下的一輛轉移到瀋陽市東郊馬家灣子,這就成為我軍的第1輛坦克。東北我軍先後搜集了數百輛關東軍遺棄的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牽引車、工程車等車輛,為我軍以後的裝甲兵建設打下基礎。日本97式坦克隨後的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華北野戰軍在東北、華東、中原、華北戰場,以及渡江戰役中大量繳獲和接收了國民黨軍的坦克裝甲車輛。根據1950年6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公布1946年7月到1950年5月在解放戰爭時期戰績總公報,共繳獲國民黨軍坦克622輛、裝甲車389輛。這些車輛成為組建解放軍裝甲兵的物質基礎。到1949年10月我軍已經擁有兩個戰車師又兩個戰車團,總員額12697人,坦克375輛(多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美國M3輕型坦克,還有67輛美製水牛式水陸坦克),裝甲車272輛(多為是輪式裝甲汽車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帶裝甲車),工程車、汽車591輛。後來為了解放舟山群島和台灣,又在上海和青島修復了175輛美式水牛式水陸坦克。美國M3輕型坦克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受閱的人民解放軍官兵駕駛著數一百多輛繳獲的日式、美式坦克和裝甲汽車威風凜凜地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但是這些搜集和繳獲接收的坦克裝甲車輛的數量不僅跟當時540萬人民解放軍相比,顯得過少,平均每萬人還不到1輛坦克。至於質量更是較差,日式坦克裝甲車輛本來就是戰場遺棄品,美式車輛在國民黨軍中的保養也不很妥善。這些車輛完好率很低,配件來源斷絕,就連普通的訓練都無法保障,更不要說作戰了。1950年10月,總參謀部批准,全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512輛日式和美式各型坦克及77輛裝甲車開始退役。此後,全軍除一部分美式水陸坦克和水陸裝甲輸送車延至1963年退役外,其餘日式、美式坦克裝甲車輛均在1960年全部退役。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保衛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央軍委對於裝甲兵這個現代化兵種的建設非常的重視。1950年5月,遵照中央軍委決定,第2兵團司令員許光達率領第2兵團的22名幹部、戰士到北京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領導機關。6月,毛澤東主席任命許光達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張文舟為裝甲兵參謀長。9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軍委裝甲兵編製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其後,軍委裝甲兵政治部、後勤部、技術部、幹部管理處相繼成立(其中大多數部門在1950年8月1日就已經開始辦公)。二、進口蘇聯坦克裝甲車輛,參戰抗美援朝作戰早在1950年5月22日,裝甲坦克和機械化部隊首席蘇聯軍事顧問切爾卡斯基致函毛澤東、朱德,提出裝甲兵發展和使用的建議。8月23日,周恩來總理為聘請10名蘇聯裝甲兵軍事顧問,致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請求蘇聯政府派遣10名裝甲兵軍事顧問1950年9月來華工作。9月7日,軍委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根據中央軍委組建裝甲部隊總的意圖,給政務院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寫信,提出購買蘇聯坦克的建議。此建議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准。這也是首次提議購買蘇聯坦克裝甲車輛。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9月底,中共中央鑒於朝鮮戰爭的局勢,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但我軍裝備落後,跟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相比差距巨大。9月26日,毛澤東主席致函斯大林,請蘇聯幫助於同年11月末供應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486輛,各種卡車、牽引車、油槽車、救護車、修理車、工程車、充電車等2000餘輛,3個大、中修理工廠設備,各種武器、彈藥、器材、油料等,共19個項目。這是我國首次購買蘇聯坦克裝備的訂貨。1950年11月3日起,根據中蘇兩國達成的協議,從蘇聯購買的10個坦克團裝備,計:T-34中型坦克300輛,IS-2重型坦克60輛,ISU-122自行火炮40輛,以及蘇軍10個坦克團的官兵攜帶全部武器裝備陸續來華,分別與坦克第1、第2、第3師各2個團,坦克獨 立第1、第2、第3,訓練基地練習團進行一對一傳授技術。蘇軍幫助進行了3個月新裝備訓練,於1951年2月中旬完成裝備交接工作後回國。這10個團為當時蘇軍坦克團,完全按照蘇軍的編製:編製3個中型坦克連,每連10輛T-34中型坦克,一個IS-2式重型坦克連(6輛),一個ISU-122式122毫米自行火炮連(4輛),一個裝備衝鋒槍的摩托化步兵連,以及指揮連、修理連、運輸連、高炮連等,全團700多人。從上述編製看,這是1948年蘇軍新編製表中步兵師的師屬坦克團編製,並不是當時蘇軍戰略坦克部隊(坦克師)的坦克團編製。當時進口的三種坦克自行火炮,都是蘇聯在二戰中使用過的武器。蘇制T-34/85 1944型1943年秋T-34坦克開始改裝85mm火炮,增加了無線電通訊設備,並因此增加了一名機電員。T-34/85的炮塔隨裝甲和火力的提升。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產。T-34/85成為後期蘇聯坦克部隊的主要裝備,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戰時產量18650輛。戰後多次戰爭參戰的T-34坦克幾乎均為這一型號。前蘇聯的T--34/85是世界當時上生產量最大(連同戰後的生產,共53000輛),裝備國家最多(29個),服役時間最長(1940---現在2004年底)的坦克。至今仍有蒙古、朝鮮、越南、寮國、古巴等14個國家在服役使用。T-34/85坦克性能數據:長度/寬度 6.1m/3.00m高度 2.72m重量 32噸乘員數 5人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燃料載量 545升+270升附加油箱爬坡性能 35°涉水深度 1.3m越障高度 0.76m越壕寬度 2.5m主要武器ZiS-S-53 85mm坦克炮,54.6倍口徑身管,備彈55-60發,仰角-5°~ +20°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M機槍,備彈1920發(另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就是官方各種紀錄中,50年代我軍進口使用的都是T-34/85型坦克,但是在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卻有一輛T-34/76型坦克作為展品,是瀋陽、旅大蘇軍贈送,還是其他什麼途徑的來的,不得而知。蘇制IS-2重型坦克1943年10月31日,命名為IS-2重型坦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分別採用鑄造和焊接結構。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122mm火炮,火炮身管長為43倍口徑,可以發射曳光穿甲彈和殺傷爆破榴彈。在轉向機構方面也採用了新的技術,這種"二級行星轉向機"可以提高坦克的機動性,後來的T-54/55和T-62也都採用這種轉向機構。IS-2重型坦克一共生產了2250輛,連同改進型IS-2M共生產3854輛(1944-1945)。其火力優於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IS-2 重型坦克IS-2m主要性能數據戰鬥全重 45噸 車長 9.60m 車寬 3.12m 車高 2.71m 引擎 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41/210 km 乘員 4人 火力裝備 122mm D-25 Model 1943 L/43 ; 2x7.62mm DT MG ; 1x12.7mm DShK MG 彈藥 122mm:28發 ; 7.62mm:1000發 ; 12.7mm:945發 裝甲 19-160mm 爬坡度 36度 通過垂直牆高 0.99m 越壕寬 2.48m 涉水深 1.3m 蘇制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1943年,用IS-2重型坦克底盤生產ISU-122型122毫米重型自行火炮,ISU-122與ISU-152同時發展,功能上主要以反坦克為主。ISU-122與JSU-152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主炮,ISU-122配備一門A-19C型122毫米加農炮,通常使用2種彈藥,戰鬥室共裝有30枚炮彈。而ISU-152則配備一門相同炮架的ML-20型152毫米加農榴彈炮。ISU-122和ISU-152一同投入批量生產,1945年大戰結束前兩種車型共生產了4075門。ISU-122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鬥全重 46噸車長 9.02m 車寬 3.05m 車高 2.37m 引擎 Model 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306/133 km 乘員 5人 火力裝備 122mm A-19 ;12.7mm DShK-38 MG(AA) 彈藥 122mm:30發;12.7mm:1000發 裝甲 19-127mm 爬坡度 36度 通過垂直牆高 0.97m 越壕寬 2.49m 涉水深 1.34m 當時蘇聯雖然已經開始生產T-54中型坦克作為T-34/85的替代型號,以及裝備了數量不同的IS-3重型坦克(3211輛)、IS-4重型坦克(400多輛)、T-44中型坦克(1000多輛)。但T-34/85、IS-2/2M、ISU-122/152依舊是當時蘇軍主要裝備的坦克裝備。尤其是ISU-122/152重型自行火炮,蘇聯戰後在冷戰期間重新生產,1947-1952年新生產了3130輛ISU-122,1948-1956年新生產了2450輛ISU-152,作為蘇聯陸軍在核條件重要的地面突擊力量。在我國進口上述裝備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問題。主要是原本計划進口都是新的車輛,並按照新車輛付款。但蘇軍運來的都是正在使用的舊車輛,尤其是原定的IS-2M重型坦克,來的卻是遠東蘇軍使用過的IS-2的戰時早期生產型,有的T-34,炮塔上還嵌著德軍穿甲彈的彈芯,蘇聯人索性將它與裝甲焊牢,照樣支援中國。我部分官兵有些不同的意見。不過由於我國的訂貨很急,蘇聯根本來不及調配生產和庫存新車發運到中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現役坦克團的裝備整個運給中國,這也是戰時不得已的方法。1950年統計,我軍裝甲兵裝備中,舊雜式(日式、美式等)佔65%,蘇式佔35%。1951年2月,華東軍區摩托裝甲在徐州古山地區組織坦克第2師進行坦克師對既定陣地防禦之敵進攻戰鬥實兵演習。這次演習的目的是檢查坦克第2師換裝後,部隊的戰術水平、專業技能和技術保障等方面經過3個月突擊訓練的成效。同年2月4日,東北軍區摩托裝甲兵副司令員趙傑、坦克第3師師長孫三帶領49名幹部組成赴朝鮮先遣組,勘察預定戰場地形,了解敵情,為坦克部隊入朝作戰作準備。3月,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和第一批參戰的4個坦克團及2個工兵營、2個高炮營、1個步兵營及1個修理工廠先後入朝,總計4360人,坦克100輛,裝甲輸送車、特種汽車、牽引車、彈藥、油料、零件、給養等共計581車皮。1951年6月30日,志願軍戰車第1團以T-34坦克和122自行火炮各一輛,在九化里地區對敵縱深炮群試行間接瞄準射擊獲得成功。自1951年3月到1953年7月,入朝參戰的裝甲兵部隊先後有坦克第1師、第3師和第2師大部,坦克獨 立第1團、2團、3團、6團和步兵第32師、第33師、第46師、第47師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共14個坦克團,2個炮兵團,1個摩托化步兵團,3個高炮營,2個工兵營。首批蘇制坦克裝備的10個坦克團全部都入朝參戰,其中有3個坦克團兩次入朝,實際參戰過戰鬥的有8個坦克團。在兩年零4個月的時間裡共參加大小戰鬥246次,出動坦克998輛次,除配合步兵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外,共擊毀敵坦克40輛,擊傷34輛,擊毀敵炮20門,摧毀敵地堡工事864個。高炮分隊對空作戰1200餘次,擊落敵機109架,擊傷460架。志願軍坦克部隊戰鬥中傷362人,犧牲146人,損毀坦克9輛,戰傷26輛。榮立一等功14人,榮立二等功229人,榮立三等功5313人,榮立集體功的有197個單位(車)。三、完善編製體制,進一步建設裝甲兵部隊1951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從1951年開始,以兩年零5個月時間整編60個現代化步兵師。每個現代化步兵師編1個戰車團,戰車團由裝甲兵負責組訓。隨後從9月初起,陸續分批在華北、東北、華東組建步兵師屬戰車團。共組建了47個步兵師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使得我軍步兵師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1951年9月,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加強國防軍建設的方針,向中央軍委呈送報告,對裝甲兵建設提出了設想,其要點是:(一)1953年前計劃組建60個步兵師屬坦克團,並建立不少於20個團的戰略坦克部隊,此外再組建7個裝甲師;(二)建立坦克製造廠、修理廠和修理營;(三)培訓幹部1836名,乘員和修理工9784名。後來這項計劃由於朝鮮戰爭的結束和我軍整體戰略思想的改變而調整,大部分內容被擱置。1951年9月裝甲兵接收從蘇聯進口的4個步兵師師屬戰車團裝備(每團40輛坦克、自行火炮),計:T-34中型坦克96輛,SU-76自行火炮64輛。隨後又在1952年7月上旬、1953年6月、1954年1月分別從蘇聯進口數十個戰車團裝備。1955年2月,國防部批准組建第1機械化師,該師以陸軍第64軍步兵第190師為基礎,調入華北軍區獨 立坦克自行火炮團、第63軍炮兵第170團,並從各軍區裝甲兵部隊抽調222名幹部、636名坦克乘員、508名修理工,於4月15日在遼寧省旅大市組成。下轄3個機械化團、2個坦克團、2個炮兵團、1個高射炮兵團,隸屬軍委裝甲兵建制。1955年3月7日,遵照中蘇兩國政府關於旅順口海軍基地歸還中國的聯合公報,裝甲兵在旅大市接收蘇軍機械化師防務裝備。這次共接收各型坦克、自行火炮、坦克牽引車393輛,汽車493輛,工程車49輛。整個接收技術裝備器材摺合人民幣7500多萬元,接收工作於5月1日結束。 (本文來源:新華網 )
推薦閱讀:

自行火箭炮可以替代自行火炮嗎?
為什麼迫擊炮沒有多聯裝?
這是什麼炮?
四年式十五榴的日常雜談—葯筒的二三事
請問排長同志,1956年時,我國炮兵的觀察和校射是如何進行的?(若依然涉密請說明)

TAG:中國 | 裝備 | 坦克 | 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