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理財焦慮:四成藏私錢 三成曾受騙
本文由融360《維度》欄目獨家策劃,轉載請註明來源
「你們家裡誰管錢?」這個婚後必然面對的問題,卻讓很多人寧願迴避。能賺、會賺所以管錢?誰地位高誰管錢?對於許多城市中的婚姻家庭而言,事情並不總是如此簡單。
融360《維度》針對城市婚姻家庭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七成(70.59%)家庭男性比女性賺得多,但僅有不到兩成(18.30%)的家庭由男性管錢。
管錢之爭:財政大權傾向女性,理財權力與能力不統一汪先生家就是女性管錢的典型。汪先生工資比太太高,卻一點都不介意放權,因為太太是專業搞金融的,結婚幾年,又炒期貨又做海外投資,讓家底迅速變厚。
汪先生告訴融360《維度》,總有朋友調侃他是「妻管嚴」,但他不以為意:「願意被妻管嚴是因為娶到了好老婆,在外面能賺錢,回了家還能幫我管錢,表面上是她地位高,但明明是我賺了。」
融360《維度》最新調查顯示,城市婚姻家庭的財政大權偏向女性,且存在能力和權力不統一的現象。
調查數據顯示,城市婚姻家庭中,女性負責家庭財富管理決策的比例近四成(39.54%),而男性這一佔比僅為18.30%。
在夫妻雙方都不懂理財的家庭當中,女性以壓倒性優勢取得家庭的財政大權:33.34%,男性佔比僅為8.33%。在男性更懂理財的家庭中,男性管錢的比例僅為45.19%;在女性更懂理財的家庭中,女性管錢的比例為66.95%。
可見,城市家庭出現明顯的女性管錢傾向,且仍有相當一部分家庭,並未將財富管理權交給家裡更懂理財的一方。
「家裡的錢都歸我管,每月留給他800元午飯錢。」圓圓的理財很簡單:大額投P2P,小錢放餘額寶。
「他不願意我投P2P,因為踩過一次雷。可是錢不放P2P放哪兒?存銀行等著貶值?」雖然存在分歧,但圓圓的先生還是每月上交工資,圓圓對P2P也照投不誤。
此外,家庭財政大權的歸屬也受老人和孩子的影響。
融360《維度》最新調查顯示,家庭情況為「目前沒有子女且與父母同住」的家庭中,女性管錢的比例超過50%,而男性管錢的比例為0。可見,和父母共同生活,對男性而言,很可能意味著失去家庭財富管理權。
不過,對於男性而言,孩子或許是一個轉折點。家庭構成為「有孩子,且不與父母同住」的家庭中,男性管錢佔比30.36%,女性管錢僅佔比19.83%。
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女性在生育後,即便更懂理財,也會把更多精力轉移到子女撫養和教育方面,財富管理的任務由此落到男性肩上。但如果先生不如太太懂理財,就會造成理財能力與權力不統一。
藏錢之惑:超四成人婚後有「小金庫」,女性更愛存私房錢「不藏私房錢怎麼辦?兒子交學費都要向她借錢!」說起藏私房錢,沈先生有一整部血淚史。
沈先生上世紀90年代就投身商海,近幾年生意連續賠錢,從前一向對財政不管不問的太太提出要管錢,沈先生自覺理虧,就同意了。
沈先生和前妻育有一子,和現任太太又生一子,兩個兒子都讀貴族學校。太太接管財政大權後,早早交了小兒子的學費,卻一直勸沈先生把大兒子轉到普通學校。
「我和兒子說,安心學習,爸爸一定給你賺夠學費。可是錢從哪兒來?」沈先生只好向太太借錢給大兒子交學費,還立了字據。他告訴融360《維度》,自己現在特別注意存私房錢,還叮囑大兒子:將來結婚了,一定要自己管錢。
調查顯示,超四成(43.14%)已婚人士藏私房錢,33.33%的男性存私房錢,女性存私房錢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為51.74%。相比男性,女性藏私房錢的動機更多元化:除56.69%是為了自己花錢更自由外,還有34.02%是為了偷偷孝敬自己的父母,另有32.99%是因為對於婚姻關係缺乏安全感。
「結婚前就和老公說好了,他不能有私房錢。」小羽告訴融360《維度》,男人有錢就沒譜,她閨蜜的老公就是鐵證。
閨蜜的老公賺得多,雖然每月都自留一點,但因為會上交大部分,閨蜜也沒在意,畢竟男人要應酬,身上不能分文沒有——然而他的錢沒有花在自己身上,而是花到另外兩個女人身上。
「如果你家不是你管錢,你會留私房錢嗎?」
面對融360《維度》的追問,小羽坦言:「會。萬一以後過不下去了,離婚的女人總比男人吃虧,當然要給自己留後路。」
林太太在提及私房錢時,情緒很激動。她告訴融360《維度》,不存私房錢的女人沒有好下場。
林太太剛結婚不久,夫妻工資都不高,背著房貸車貸,還打算要小孩,日子過得十分拮据,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分錢花。林太太原本也沒有怨言,直到某天突然發現先生在淘寶有個小號,單看結婚後的購物流水,已經花了好幾萬。
「他給他自己買,給他爸媽和弟弟買,但從沒給我買過我任何東西,在他家裡,原來我才是最大的外人。」林太太表示,想到自己分文不存,每天在菜市跟小販為一毛兩毛討價還價,實在太心酸。
不過,也並非每個女性都會藏私房錢。鄭太太就對私房錢不屑一顧,結婚25年來,她和先生白手起家,從存第一筆錢起,所有賬戶雙方都知道密碼,投資理財共同決策。
「夫妻是一家人,就應該共同管錢,要是各管各的,藏著掖著,還不如不結婚。」鄭太太最後這樣告訴融360《維度》。
管錢之爭、藏錢之惑,都是家庭內部的理財障礙。即便在解決內部矛盾、一致對外後,財富管理的路上仍有一重重障礙等待著一個個家庭。
理財焦慮:有錢沒地方投,在欠發達城市更易受騙「錢就那麼一點,理財不理財,一個月無非差一頓飯錢,實在提不起精神。」
小韓今年22歲,和大學女友一畢業就結了婚。兩人都是北漂,手裡沒錢,畢業後花銷越來越大,每月發的工資就扔在銀行卡里,還沒捂熱就交了房租網費水電費……根本無從理財。
融360《維度》最新調查顯示,不同年齡段的家庭在理財方面均面臨著各自的焦慮。
數據顯示,對於3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而言,「家庭開銷越來越大,能用於理財的錢越來越少」是最大障礙,有53.45%的25歲以下的家庭、44.74%的26~30歲的家庭存在這一問題。
對於31~40歲的成熟家庭而言,「理財收益下跌,不知道該如何理財賺取更多收益」是最大障礙。有近半數(46.74%)家庭存在這一問題。以至於,一向被認為是「草根專屬」的餘額寶在富裕家庭中依然最受歡迎。
數據顯示,隨著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參與餘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的比例也越高:年收入3萬以下的家庭投資互聯網理財的比例僅為16.67%,此後逐層遞增,年收入越高比例越高,年收入30~50萬的家庭投資互聯網理財的比例高達57.14%。
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這首先是因為富裕家庭資金流動性更強,需要配置靈活的理財產品;其次,富裕家庭要為大額流動資金尋找相對安全的去向,貨幣基金可以滿足這一需求;最後,人們投資餘額寶等互聯網理財,很可能不是為了賺取利息,只是換了個利息更高的平台存活期存款。當然,這也與當下的資產配置荒有關。
陳兵和太太都三十多歲,小有積蓄,積極理財,卻依然焦慮。
「世面上的理財產品,但凡稍微安全的,給的收益都像哄小孩一樣。」陳兵為融360《維度》逐一分析:銀行理財和國債收益無非4%;基金、股票,永遠是賺的沒有賠的快;P2P看似收益高,其實搶標難、費用多、更別說還有暴雷風險。
陳兵和太太在2014年投資了多家P2P,完整經歷了2015年末的「跑路劫」,幸好他們懂得金融常識,選的平台都比較靠譜,除一家暴雷,其餘都平安到期。
「到期後我們趕緊把錢取出來,全投進了餘額寶,後來也一直沒動過。理財產品收益率太低了,懶得折騰。」
對於中老年家庭而言,「缺乏理財知識和方式」是最大障礙。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這是因為中老年家庭雖然積累了一定財富,卻因為時代和年齡原因而對金融常識和理財知識缺乏概念。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佔51歲及以上的家庭資產配置首位,80%的家庭購買銀行理財產品,30%的家庭購買國債。
除了資產配置荒和知識匱乏,在理財道路上,還存在一種更致命的打擊:被騙。
數據顯示,有近三成(28.43%)家庭在投資理財過程中曾有被騙經歷,其中一線城市被騙家庭佔比18.8%,在非一線省會城市和其他城市中,這一比例分別為34.62%和36.37%。
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金融騙局層出不窮,非法分子更易將觸角伸向金融不發達的三四線等城市,因為在相對發達的城市,家庭成員更易獲取理財和防騙信息,而中小城市的理財騙局隱蔽性更強,市民金融常識更缺失,更易被誘騙上當。
梁晨今年49歲,和妻子都是銀行職員,女兒還在讀研究生,收入穩定,在某三線小城有兩套房產。出身農村,多年艱苦打拚,使得梁晨對金錢極其渴望。他投資風格激進,總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投過股市、基金,也玩過餘額寶、P2P,吃了不少虧,但每次失敗總能馬上想辦法爬起來。
可是去年,在老鄉兼多年好友的力勸下,梁晨為高息所誘,將九成身家投入一項後被證實為詐騙活動的「互助盤」,血本無歸。
「清盤第二天,我帶女兒去補英語,學費兩千,我摸遍全身還差二十塊錢。」領著女兒回家的路上,梁晨想,自己拚命賺錢,不就是為了女兒嗎?不想最終和本心相背。
「或許是年紀大了,我看著女兒,覺得自己這一次爬不起來了。」梁晨告訴融360《維度》,他今生都不打算理財了。
不理財:兩成家庭不理財,婚後「啃老族」佔比最高今年是80後小邱結婚的第四個年頭,他在北京有車有房,兒子剛滿2周歲,夫妻年收入二十萬左右。前不久,他賣掉了北京周邊的兩套房子,在西城換了一套學區房。小邱的兒子明年上幼兒園,兩套房子加起來都不夠換一套學區房,現在每個月還背上了七八千的房貸。
「沒有孩子的時候,手裡有錢就會買理財,以後手裡可能沒有錢了。」小邱告訴融360《維度》,隨著開銷激增,他不僅沒有閑錢,還取出了不少P2P里的資金,恐怕最近兩三年都沒辦法理財了。
融360《維度》最新調查顯示,有兩成(20.92%)家庭不理財。家庭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家庭中,高達41.67%的家庭不參與投資理財,此後逐級遞減,不理財的家庭佔比例隨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家庭年收入30萬~50萬元的家庭中,僅有5.71%的家庭不參與投資理財,而年收入在50萬~200萬以上的家庭,全都有投資理財的行為。
此外,家庭構成對理財行為也有重要影響。數據顯示,有近四成(38.1%)目前沒有子女且與父母同住的家庭不理財,這一比例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家庭中佔比最高。
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這一群體收入普遍偏低,呈現出明顯的婚後「啃老族」特徵。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啃老族」從小備受家長溺愛,適應社會環境能力較弱,並且家庭負擔較輕,有了工作、結婚後在經濟上依然依靠父母,幾乎沒有投資理財的觀念。
融360《維度》發現,雖然年收入50萬~200萬以上的家庭全都有投資理財的行為,但在年收入200萬以上的家庭中,又有部分家庭不理財,這些家庭不理財,往往是因為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四十齣頭的岑永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管,結婚十餘年,早已和太太決心做丁克一族。在1999-2001年那輪牛市中,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後果斷退出股市,將大部分資金投向了北京的房產,就這樣,岑永在不惑之年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也有金融機構聯繫我,建議我做投資,買理財,但我都拒絕了。」 岑永告訴融360《維度》,他和太太不追求奢華生活,也沒有生存壓力和子女顧慮,沒動力去賺太多的錢,只要銀行利息能跑過物價,就不會為錢焦慮。
「我們的錢完全夠用,都存在銀行里,現在想的是怎麼花。」劉先生和劉太太今年9月送小女兒赴法國求學,至此也正式開始了二人生活。劉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在日本留學工作多年後返回故土,作為90年代初的「海歸」,他的待遇水漲船高,如今擔任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太太是房地產公司營銷總監,他們在海淀區和東城區各有一處房產。對於投資理財,兩人觀點一致:不理財。
劉先生有兩個女兒,一個在法國學習奢侈品管理,一個在美國學習精算。多年以來,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里佔比最高。提到女兒時,劉先生很驕傲:「我相信她們以後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所以不打算留任何積蓄。」
暑假裡,劉先生家剛剛結束了一次家庭旅行,這樣的旅行他們每年都要進行幾次,從美國到法國,從夏威夷到普吉島……劉先生最後告訴融360《維度》:「錢不是用來投資的,是用來享受的。財務自由中,我更看重『自由』。」
注重自由的劉先生一家,正在過減法式生活,收益率、資產配置荒……都已被從生活中減去,再不會挑動他們的神經。
結語
夫妻之間的信任與溝通、投資理財的資本和渠道,是幾乎每個家庭會面臨的問題。然而有問題的地方不一定有焦慮,有焦慮的地方不一定真的有問題。在掃清家庭理財障礙之前,最應該做的,是明白自己究竟在焦慮什麼。(註: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推薦閱讀:
※書里的焦慮
※韓寒怒懟「販賣焦慮」者|別讓別有用心者通過羞辱你牟利。
※海外科研,別讓恥感淹沒自己
※我保持不焦慮的經驗可以總結成4個詞:捨棄、看透、冷漠、躲藏
※不工作就焦慮的「病」,該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