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前腳轉動的虛與實

太極拳前腳轉動應該是實腳還是虛腳,這在現代太極拳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有主張實腳轉的,有主張虛腳轉的,兩種不同意見者中都各有楊澄甫先生的後人、親屬,都各能說出充分的理由。主張實腳轉的人認為,實腳轉既符合實戰又有強身健體的作用,虛腳轉是錯誤的。而主張虛腳轉的人認為,虛腳轉是太極拳特徵性的傳統,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對攬雀尾轉單鞭也有虛腳轉的敘述,太極拳前腳實腳轉是錯誤的。這兩種不同意見究竟誰是誰非?我談談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1.實腳轉是所有武術一種共性的動作  所有武術都具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武術實戰中許多情況下移步都必須前腳實腳轉,實腳轉屬於所有武術一種共性的動作,太極拳也不例外。上述兩種不同意見的人也都承認楊家太極拳套路中左蹬腳接轉身右蹬腳是實腳轉,可見太極拳中存在實腳轉是不可否認的。因此,實腳轉是太極拳的一種重要步法,否定這一事實是錯誤的。有的人實腳轉而發生膝、踝等部位扭傷,這是由於方法錯誤造成的,不能認為這是實腳轉的弊病。  2.不能死扣著近代書籍辯論實腳轉與虛腳轉的是非  拳術套路雖然是對實戰的模擬,但又是一種模糊的模擬。同時,套路為了將不連環的單個拳式銜接起來等,有些動作被典型化與擴大化了,在實戰中是不能完全照搬的。楊式太極拳套路中的攬雀尾接轉單鞭與摟膝拗步上步這兩個拳式動作,往往被當作虛腳轉的典型實例,但是這兩個拳式同樣不能原樣照搬應用於實戰。如單鞭在實戰中的捋勾往往轉圈幅度很小,幾乎不可能出現套路中這種大幅度的捋和兩手如此張開的形態,所以這是一種幅度擴大化了的拳式;而摟膝拗步在實戰中的一手往後捋也不一定非得提到耳朵旁邊,雖然這一手提到耳朵旁邊在實戰中是有可能發生的,所以這是一種典型化了的拳式。太極拳的用法並不是一個拳式一個招式、一個招式一個用法,楊澄甫先生就多次指出太極拳每個拳式的用法可以千變萬化,近代書籍對這兩個拳式用法的介紹,僅僅是許多用法中的一種,所以不能死扣著這些用法介紹去辯論應該是實腳轉還是虛腳轉。  3.太極拳有兩種「實腳轉」  外家拳的「實腳轉」,膝蓋幾乎沒有任何後移,比如「功力拳」中的「三環套月」,在連續兩個向前輪環砸拳中的進步就是身軀和膝蓋都毫不後移的腳掌碾地的實腳轉動,表現為不斷的攻擊前進。這種轉腳僅就腳而言,與太極拳中左蹬腳接轉身右蹬腳的腳掌碾地的實腳轉動大致相同。但是,太極拳中如摟膝拗步等拳式的「實腳轉」大多數都是腳跟碾地,而且都有身軀和膝蓋的略後移,被作為「實腳轉」範例的傅鍾文、楊振鐸和趙幼斌等先生的錄像、視頻都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情況。可見太極拳中的「實腳轉」既有腳跟碾地和腳掌碾地這樣兩種區別,又有身軀和膝蓋毫不後移與身軀和膝蓋略後移兩種區別。  4.身軀和膝蓋略有後移的「實腳轉」與「虛腳轉」沒有本質區別  傅鍾文、楊振鐸和趙幼斌先生等的錄像、視頻中的「實腳轉」,是身軀和膝蓋略有後移的。然而董英傑、濮冰如、楊振基、鄭曼青等先生的錄像、視頻則明顯反映摟膝拗步等拳式的前腳轉動時身軀和膝蓋後移的幅度較大,這種情況在現代太極拳界被稱為「虛腳轉」。如果以虛、實來表示,這種「實腳轉」就是前腳掌略虛了一下,而「虛腳轉」就是前腳掌大虛了一下。顯然,這種「實腳轉」與「虛腳轉」的「虛」無非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實質是一樣的,與身軀和膝蓋毫不後移腳掌碾地的「實腳轉」是不同的。外家拳中沒有這種身軀和膝蓋略後移一下之「實腳轉」的。所以,從虛、實角度看,這種「實腳轉」與「虛腳轉」是同一種反應的不同表現而已,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其體內的反應也是一樣的。定步單推手可以證明這種情況。在這種推手中,我以兩腳前後分開、身軀居中的步形站立,當對方向我身軀正中攻擊時,某些情況下我的身軀可能轉動幅度很大,身軀後坐很多,前腳幾乎伸直,外形上表現為前腳大「虛」了一下;某些情況下我也可能身軀轉動幅度很小,甚至幾乎沒有轉身,身軀幾乎沒有後坐,前腳膝蓋僅略微後移一下。兩種情況雖然外形上差別很大,其實身體的內在反應是一樣的,從體內著力而言,往往此時前腳都承擔著體重,使得後腳隨時可以提起,也就是說前腳都是「實」的。在有些情況下,前腳也可能不承擔體重,是「虛」的而準備後撤。也就是說,腳的虛實有兩個認定標準。其一是從外形上來講,以與身軀中軸較近的一腳為實腳,與身軀中軸較遠的一腳為虛腳;其二是以體內勁力與實際對體重的承擔而言,體重主要承擔與勁力發生的腳為實腳,另一腳為虛腳,也就是說身體實際重心垂線落在或偏於哪一腳,哪一腳就是實腳。  人體的重心情況很複雜,不僅肢體形態,而且肢體發生的力量也可以影響重心的位置。在外形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兩腳的用力有變化,也會影響到兩腳承擔體重的不同,甚至可以使得一腳幾乎全部承擔體重而另一腳可以提起。由此可見,步法的虛實應該從外形與實際兩個方面去分析,外形反映的虛實與實際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相反的。這是「實腳轉」與「虛腳轉」沒有本質區別的內在機理,而與膝蓋毫不後移的「實腳轉」相比較,外形上膝蓋有「虛」一下而略有後移的所謂「實腳轉」也可以理解為就是「虛腳轉」。  5.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屬於太極拳的一種步法  董英傑先生是1926年拜楊澄甫先生為師的,他的練拳錄像反映了楊澄甫先生南下之前的太極拳轉腳情況;濮冰如、鄭曼青兩先生是楊澄甫先生在上海最早的第一批弟子,又是一直跟隨楊澄甫先生六七年至楊澄甫先生逝世為止在上海跟隨楊澄甫先生最長久的弟子,他倆的練拳錄像則反映了楊澄甫先生南下至逝世的太極拳轉腳情況,可見「虛腳轉」無可辯駁是屬於太極拳的一種步法。當然,膝蓋毫不後移與膝蓋略有後移的「實腳轉」也肯定是屬於太極拳的一種步法。其實如上所述,膝蓋略有後移的「實腳轉」與「虛腳轉」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無非是外形上的身軀與膝蓋後移幅度大小不同而已,外形上前腳都是有「虛」一下的。也正因為如此,所有近代太極拳家都沒有分什麼「實腳轉」與「虛腳轉」,也沒有什麼「實腳轉」與「虛腳轉」的說法。  6.「實腳轉」與「虛腳轉」實際上可能都是實腳  對於任何武術而言,在弓步時身軀毫不後仰和後移而前腳能夠迅速提起尤為重要。比如「功力拳」之「三環套月」的弓步,就必須在身軀毫不後移和後仰的情況下屈膝提起前腳,以避開前方敵人向我弓腿橫掃、勾踢等攻擊,並能夠隨時儘快反擊敵人。另外,任何武術都需要在弓步情況下前腳再繼續前邁。太極拳也是如此。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說:「且記進者先進前腿,退者先退後足為標準。」所以,太極拳的弓步在向前攻擊時其後腳都是「實」的。對於步形的實際「虛實」之個中三昧,董英傑先生在《太極拳釋義》中寫道:「言弓腿為實、後腿為虛則錯矣,不信者可以試驗。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實前腿,後腿變虛,自己考慮:自己站立穩否與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力否?細思當自知之。」所以說弓步的前弓腿為實、後腿為虛,僅僅是就弓步需要提後腳時的情況而言的,其他則是就外形表象而言的,大多數情況下弓步實際上是前弓腿為虛、後腿為實的。實際上,太極拳弓步的前腳轉動,前腳承擔體重與不承擔體重都有可能,也都需要,但大多數情況下無論外形上是「實腳轉」還是「虛腳轉」,前腳都是承擔體重的,因為此時後腳都是有可能需要提起的。  7.太極拳套路鍛煉應該以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為主  外家拳破壞對方攻擊的方法,除了躲閃跳離外,往往就是使用強行用力的橫格、上架、下壓等頂抗。而使用橫格、上架、下壓等頂抗性的方法,是不需要身軀後移的,這時所表現的前腳轉動就是身軀和膝蓋毫不後移的「實腳轉」。然而太極拳是沒有這種硬碰硬情況的。太極拳套路中絕大多數的單個拳式都表現為先順著敵人攻擊方向沾黏連隨地化解對方攻擊的引進,然後發勁攻擊對方。而順著敵人攻擊方向沾黏連隨的引進、使其落空都是需要有身軀有略微或有較大後移的,前腳也必然表現為或小或大的「虛」一下,所以,每一個拳式在開始時外形上前腳「虛」一下是太極拳特徵性的最主要的重要步法。由此可見,如果否定了套路中的「虛腳轉」,就是將每個拳式的沾黏連隨基本上否定了,也就是將太極拳基本上否定了。因此,否定太極拳之「虛腳轉」,認為摟膝拗步這一類的拳式不應該「虛腳轉」,是十分錯誤的。實際試驗還可以證明,摟膝拗步這一類拳式的沾黏連隨化解與單推手化解相同,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前腳大「虛」一下的,前腳小「虛」一下不屬於主流;而膝蓋毫不後移的「實腳轉」雖然也是太極拳的一種步法,但不能用於摟膝拗步這一類的拳式。所以,從沾黏連隨這一角度而言,太極拳套路鍛煉對於摟膝拗步這一類的拳式應該以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為主。  學練太極拳如果有武術鍛煉的目的,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與前腳小「虛」一下的「實腳轉」都是必須要練的。如果僅僅出於健身目的,則固定地練任何一種都無妨。 點擊下面網頁更多太極拳教學視頻、演練視頻及太極理論知識延伸閱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6/11/7916197_220506093.shtml
推薦閱讀:

太極拳總論
內功解秘:楊式太極拳 老六路_龝實
談談太極拳的修練
陳小旺大師論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