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佳的生存智慧是恰到好處
06-08
人的潛意識中,往往都有追求極致、巔峰和圓滿的衝動,都有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的傾向。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格品行更完美,可我們還是會常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我們會說錯話,會做錯事,會執著地追求,也會久久不能走出失敗的陰影。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聰明,可我們還是會遭遇瓶頸,不知道如何化解矛盾,不知道如何疏散坎坷遭遇帶來的鬱悶。我們羨慕那些在職場和商場遊刃有餘、自在自如的人,想著自己哪一天也能夠像他們一樣活在完美的狀態里。我們也常常感慨:為什麼人生如此艱難,為什麼我努力那麼多,卻總也這麼平凡,像一粒沙一樣漂泊不定,無法把握自己的人生?於是,我們開始修鍊。修鍊可不是佛家或宗教的專有詞。人生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不停修鍊的過程——道德的培養、情感的淳化、品格的淬礪、性格的磨鍊,不都是在修鍊人生嗎?好吧,既然人生如此,這大概也並非什麼難事。它不就是生活,就是說話,就是交友,就是衣食住行,就是為人處世嗎?不就是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有點追求,有點氣勢嗎?可是,事情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我們總是會發覺,總有那麼一點點微妙的的東西難以把握。我們因此而困惑了。到底該怎麼修鍊?修鍊的精粹和關鍵又是什麼?答案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度」者,「適中」也。亦即:上下左右取適中;東西南北取適中;雅俗美醜取適中;義利取捨取適中。凡事不可只求某一種極致而厚此薄彼、枉廢其餘。無論做什麼事,都力求一個恰到好處。一件事情,我們既要做到適度,又要有為事的氣度,還要有一個承受的限度,更要懂得如何去逐漸地把控維度,對於任何是非也必須確立一個衡量的尺度。這就是為人處世的最合適的標準。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發展,都有個「度」。「量變到質變」是辯證法告訴人們的最重要的自然法則,人生修鍊也就必然要遵循著「量變到質變」的自然法度;必然要恪守「中庸」。「中庸」即「適度」,這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樸素的辯證法的精彩表述。放眼世界,有什麼事物是不講「度」的呢?自然界是如此:水果要熟,熟了才甜美可口,但不能過熟,過熟則爛,則不堪入口;魚要水清,水清了魚才不會被污染,才能生長,但水不能過清,過清了魚則難於生存。人文領域也如此:人必須自愛,不自愛就會淪為下賤,但如自愛得過火,只知自愛,而不知愛別人,那就成了自私;人必須自重,不自重就會妄自菲薄,但如自重得過度,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那就成了自大;人應該有情,也可以多情,但不能濫情;人也應該有朋友的,也可以多交朋友,但不能濫交朋友。「濫」就是過度,就是失度。……所謂物極必反。盈後有虛,樂極生悲,花盛極而謝——歸結如上,道理都是一樣的:任何優點,發揮到極端,就成了缺點。所以說,最為智慧的生存策略往往不是登峰造極,而是為人處世能夠恰到好處。不講「度」,難有良好的修為,或事倍功半,或南轅北轍,或捨本逐末,甚至越練越沒了人形。逾越了「度」,難免背道而馳,有違初衷,陷入褊狹與譖妄,猶如練功若不掌握火候,難免走火入魔一樣,這又豈能修得人生正果?來源:張珍林/怡然《百度修鍊》感悟: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思想。就是「度」和「分寸」的問題。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無不滲透著火候的掌握。掌握好為人處事的度和分寸,是獲得好人緣的第一準則,也是左右逢源、獲得成功的第一要務。文/單眼老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生需要怎樣的智慧去抉擇?
※從雙11看智慧生活正在如何朝我們大步走來
※今日,臘月二十二,恭迎文殊菩薩成道日,見者增福消業!聞者智慧增長!
※【 忍的智慧 】
※會做減法,才是終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