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

論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大力倡導自主創業,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只要創業有了方向,就業有了出路,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有了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就充滿活力,社會就安定有序。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向世人描繪了一幅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從理論上講,構建和諧社會與發展經濟這二者之間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改革實踐中,在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過程中,這二者完全是可以統一起來的。  最近20多年來,我國在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引起世界矚目。這些成就與我們國家實行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分不開的。這項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領域,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一個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建立。改革開  放所奠定的物質基礎正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出必要的社會經濟條件。  經濟改革的過程既是一個經濟利益調整過程,又是一個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保住了屬於他的既得利益,有的人失去了原來的利益,有的人不僅為自己而且為整個社會創造出了更大的利益,有的人損壞了國家的或他人的利益……由此,整個社會的利益格局改變了。在新的利益格局中,有的人富裕起來了,有的人陷入了貧困。而且,隨著人口的膨脹,加入到財富分配和消費領域的人口也大大增加了。於是,整個社會的貧富狀況變得複雜起來,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在這種急劇變革的社會經濟轉型期,人們嚮往富裕生活,以貧為恥,這與改革開放以前的狀況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改革開放所造成的分配格局的改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現實的社會需求。  儘管具備了必要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社會需求,但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畢竟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的道路還很長,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我們現在所取得的經濟成就還只是初步的,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差距。如果在「十一五」時期,我們不抓住這個重要的歷史機遇,不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不排除一切干擾,而是片面理解和諧社會的真實涵義,把社會和諧曲解為追求收入均等,把人們的注意力從創造社會財富轉移到分享既得利益上來,那麼,改革開放的歷史車輪就有駛離正常軌道的危險。  鄧小平同志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數千年滄桑歷史客觀地印證了這個道理。經濟發展,則民富國強;反之,經濟衰落,則國弱民貧。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度里,什麼貧富均等,什麼社會和諧,全都是奢談。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十分英明的決斷。  從發展的觀點出發,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把重點放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上。只要我們聚精會神搞建設,把更多財富創造出來,並且不斷鼓  勵更多的人投入到社會財富的創造上,那麼,貧富差距就必然能夠在社會財富增長的過程中逐步縮小,由於貧富差距所造成的社會矛盾也必然能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由於過大貧富差距導致社會不和諧,這屬於「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只要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這些矛盾就可以化解。在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什麼呢?是就業問題,是飯碗問題,是工作出路問題。解決一個成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就有可能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一個青年的工作出路問題,就有可能給一群青年帶來生活希望。正因如此,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實際上,擴大就業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以後建立起來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能不能為解決就業問題、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提供製度保障呢?回答是肯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非公有制經濟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令人十分高興的成就。統計數據表明,在1991年到2002年間,非公有制經濟提供的就業崗位年均增長11.8%,比全社會就業年均增長速度要高的多。2004年,個體私營經濟新增就業崗位600萬個。這樣的成就還是在國家實行宏觀經濟調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受到某些抑制的情況下取得的。事實證明,非公有制經濟不僅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消除社會貧困、增加就業,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中共十六大以來關於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都是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從發展經濟和促進社會和諧的大局出發而制訂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僅不能排除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而且必須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大以來關於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正確方針和政策,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十一五規劃建議書中指出,「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  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建設等領域」。這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更充分的現實條件,使非公有制經濟利國利民的經濟本性和內在潛力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各有優勢,它們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它們之間的協調與發展完全可以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統一起來。那種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與社會分配不公聯繫起來,甚至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看作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因素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完全符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也同樣需要以人為本,需要轉變發展觀念,需要創新發展模式,需要提高發展質量。總之,非公有制經濟也和公有制經濟一樣需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走和諧發展之路。  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不能僅  僅把希望寄托在少數掌握國民經濟重要資源的強勢群體(如壟斷性的大中型企業)身上,因為這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民經濟中的弱勢群體儘管從單獨的個體來看其力量十分弱小,但是從整體上看,他們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卻可以發揮舉足輕重的重大作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的大量中小企業就屬於經濟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這類弱勢群體是各國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因為它們不僅可以為擴大就業做出貢獻,而且可以活躍市場,促進競爭和繁榮,推動技術進步,增加外貿收入。在我國,中小企業這類弱勢群體大多屬於非公有制經濟範疇。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根據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社會弱勢群體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注重社會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等等。這些舉措對於促進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在一個人人充滿自主創業激情的社會中,就業問題和收入分配調節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這種充滿活力的創業局面難道不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嗎?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大力倡導自主創業,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只要創業有了方向,就業有了出路,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有了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就充滿活力,社會就安定有序。在此基礎之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其他相關方面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等都將順利實現。「倉廩實,則知禮節。」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哲已經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了正確的預言。讓我們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地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吧!


推薦閱讀:

香港若要發展需停「佔中」
歐盟發展能否「和而不同」
五台山唯識學的傳播與發展(王化倫)
女鞋發展的趨勢有哪些?

TAG:社會 | 經濟 | 經濟發展 | 發展 | 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