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守力《周易詮釋》:繫辭上傳第四、五、六、七章(顏回與《易傳》的關係)

李守力《周易詮釋》:繫辭上傳第四、五、六、七章(顏回與《易傳》的關係)

2012年11月16日——22日完成既濟卦解讀,2012年11月24日——11月27日開始本篇,期間身心疲憊,難於研讀,卧床休息亦不能解決,甚為疑惑。28日讀既濟卦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象》曰「三年克之,憊也。」《彖》曰「終止則亂,其道窮也」,有所覺悟,於是繼續解讀未濟卦。2012年11月29日——30日未濟卦解讀完畢後,身心漸安頓,回過頭來解讀繫辭上傳第四、五、六章、七章,兩日即告成功矣。

未濟卦和本篇的解讀,發現了顏回與《易傳》的重要關係。

2012年12月01日——

2012年12月02日19:55:22字數:6651

2012年12月03日23:35:21字數:6688

2012年12月12日19:52:26字數:6739

2014年8月26日17:32:52字數:6867

2015年1月18日06:00:36字數:6892

第四章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白話】

《易》與天地齊准,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則。仰而觀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道幽隱與光明的道理。追原事物的起始,發展到最終又朝原點回歸而重新開始,於是能知曉死生流轉的道理。精氣言精神的物質層面,遊魂言生命變化的精神層面,因此而知曉鬼神的情況。

【解讀】

○《易》用卦象模擬天地萬物,用爻數模擬天地變化,故《易》與天地齊准,彌綸天地之道。幽明:明,可見之物也,幽,言理之不可見也。原始反終:反同返,天地萬物之起始、變化,最終總是朝起點回歸而呈螺旋式發展,此發展或是進化,或是退化。「原始反終」可用太極圖表示。精,物之精微者也;氣,精之精微者也。遊魂,神靈也,氣之精微變化者也。精為物質,氣為能量,神為信息。精屬陰,象陰爻;氣屬陽,象陽爻;遊魂象爻之比應變化。天地鬼神,無非陰陽二氣之流行也。

○我推測,顏回是孔子編輯《易傳》的主要助手(另外就是商瞿)。《繫辭傳》闡述《易》「性與天道」之理,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孔子弟子中唯有顏回可與夫子論道,《繫辭傳》文中多有顏回明引或暗引與夫子論道之言。

顏炳罡、陳代波《從顏氏之儒的特點看其與易學關係》(《周易研究》2004年第03期)考證:從顏氏之儒特徵來看,它與《繫辭》、《大象》、《彖傳》、《文言》有著內在的聯繫,有可能是顏氏之儒的作品。

《孔子家語·顏回篇》記載:

顏淵問於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達於情性之理,通於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原,若此可謂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若乃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說苑·辨物》略同,唯後面幾句不同:

顏淵問於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達乎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源,若此而可謂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身以禮樂。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論語·憲問》子路問成人,孔子對子路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可見每個人的根器不同,其成人標準也不同,孔子認為子路的成人標準是義,而顏回的成人標準則是通達性與天道。

「達於情性之理」即《說卦傳》「窮理盡性」也,「通於物類之變」即《繫辭上傳》第一章「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即言《易》也。「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原」即「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亦即「達於情性之理」也。

「既知天道」,則仁智自然具備,故曰「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這就是以下段落和第五章所言「仁智」主題。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白話】

《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能周知萬物的情態,它的法則益於天下,所以不偏離萬物。全面遵行而沒有流弊,(通易道者)樂行天道,通達天命,所以心無所憂。安於所處之境,敦行仁道,所以能懷愛心。囊括天地的變化而不偏離,成就萬物的表裡而無遺佚,能通明於晝夜陰陽而盡知其道,所以「神」沒有固定處所而《易》不定於一體。

【解讀】

○本節「與天地相似」,上節「《易》與天地准」,似,即准也。上節言生死之究竟,故知鬼神之情狀,本節言人生之境界,故言「知」(智)與「仁」。第五章則繼續論述「仁」與「智」。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白話】

一陰一陽就是道,承繼它就是善,成就它是性。仁者見了它說它是仁,智者見了它說它是智,百姓每天都在接觸它卻並不了解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見的了。《易》道顯現所有的仁德,含藏所有的功用,催生萬物卻不像聖人那樣尚存憂患之心,盛德大業可以說是達到極限了!富有就是大業,日新就是盛德。生而又生就是《易》,擔負成象之職的就是乾,具有效法之能的就是坤,窮盡蓍草之數以測未來之事就是占,貫通變化就是事,陰陽變化難以揣度就是神。

【解讀】

○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曰「《易》以道陰陽」。

繼之者善也:人被動地學習道,得到的是善,此賢人也,或偏於仁,或偏於智。

成之者性也:人與道合一,則為見性悟道,此聖人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易》統諸仁與諸智,用即智也。《易》道無心,無為而治,而聖人尚有憂患之心,針對不同的時代,或以仁治,或以智理,或仁智並用。

大業: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最富有的事業就是《易》。《易》曲成天地萬物故曰富有,《易》範圍天地之變化故曰日新、盛德。

生生之謂《易》:其不言死,陽之死,陰之生也,生死相循環也。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此互文見義,以乾坤為六十四卦代表也,皆成象、效法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量子力學」中有「測不準定律」;從《易》的角度看,此定律之所以謂「測不準」,正是由於宇宙間萬物時刻都在矛盾對立中變動(《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一輯《序》引李政道語)。

○聖人「樂天知命之無憂」與「樂天知命有憂」:

《列子·仲尼》:

仲尼閑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子貢不敢問,出告顏回。顏回援琴而歌。孔子聞之,果召回入,問曰:「若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孔子曰:「先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孔子愀然有間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為正也。汝徒知『樂天知命之無憂』,未知『樂天知命有憂』之大也。今告若其實: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亡變亂於心慮,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也。曩吾修詩書,正禮樂,將以治天下,遣來世;非但修一身,治魯國而已。而魯之君臣曰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吾始知詩書禮樂無救於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雖然,吾得之矣。夫樂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謂樂知也。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故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為。詩書、禮樂,何棄之有?革之何為?」顏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貢,子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寢不食,以至骨立。顏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門,弦歌誦書,終身不輟。

《論語·述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大意:

孔子在家中閑坐,子貢進來侍候,見他面帶愁容。子貢不敢詢問,出來告訴顏回。顏回便一面彈琴一面唱歌。孔子聽到了琴聲,果然把顏回叫了進去,問道:「你為什麼獨自快樂?」顏回說:「老師為什麼獨自憂愁?」孔子說:「先說說你的想法。」顏回說:「我過去聽老師說:『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規律,所以就沒有優愁。』這就是我快樂的原因。」孔子的臉色變得凄然,過了一會兒說:「有這樣的話嗎?你的理解錯了。這不過是我以前的言論,請允許我用現在的話來糾正吧。你只知道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而沒有憂愁的一面,卻不知道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有很多憂愁的另一面。現在告訴你關於這個問題的正確看法:修養自身,聽任命運的窮困與富貴,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慮不會被外界改變和擾亂,這就是你所說的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而沒有憂愁的一面。過去我整理《詩經》、《尚書》,訂正《禮經》與《樂經》,準備以此治理天下,流傳後世,並不是只修養自身、治理魯國就滿足了。而魯國的國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喪失秩序,仁義道德一天天衰敗,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這個學說在一個國家的今天還行不通,又能對整個天下與後世怎樣呢?我這才知道《詩經》、《尚書》、《禮經》與《樂經》對於治理亂世沒有什麼作用,但卻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這就是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的人所憂愁的事情。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明白了一些。我們所說的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並不是古人所說的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不追求樂,不追求知,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知;所以沒有不快樂的事,沒有不知道的事,沒有不憂愁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詩經》、《尚書》、禮制樂律,又喪失了什麼呢?又為什麼要改革它呢?」顏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說:「我也明白了。」他出來告訴了子貢。子貢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顏回又去開導他,然後才回到孔子門下,彈琴唱歌,誦讀詩書,一生也沒停止過。

愚按:

孔子與顏回(字子淵),以其通達天道而能獨善其身,故「樂天知命,故不憂」,以其用詩書禮樂治天下而不能兼善天下故有憂。最終二人通達《易》道(孔子七十歲,顏回臨終前四十一歲,「朝聞道,夕死可矣」言顏回最為契合),超越相對,不執一端,「窮神知化」,入「德之盛」,「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之謂神」也。故「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此即《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唯有孔子與顏回達到了「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為」的境界。子貢為了成就孔子與顏回的境界,深思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此子貢所以說「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見《論語·公冶長》,孔子自嘆不如顏回,故顏回亦聖人也。)

帛書《繫辭》異文:「聖者仁,壯者{用/力}(藏諸用),鼓萬物不與眾人同憂」,帛書將「聖人」改為「眾人」,此帛書流派不能領會聖人之意也。《繫辭傳》本屬於傳本《易傳》,不知何故《繫辭傳》傳於帛書流派(或即子夏學派),《繫辭傳》講卦象、爻象和筮數,非帛書《易》說之特色,帛書解易的特色是只談德義,罕言卦象、爻象和筮數,這可能是帛書將傳本《繫辭傳》全部的「象」字徑直改為「馬」字的主要原因(傳本《繫辭傳》共有39個「象」字,帛書《繫辭》沒有「大衍之數」章,共有35個「象」字)。

《北堂書鈔》百三十七引《韓詩外傳》:

孔子使子貢,為其不來,孔子占之,遇鼎。謂弟子曰:「占之遇鼎,皆言無足而不來。」顏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也何哂乎?」曰:「回謂賜必來。」孔子曰:「何如也?」回對曰:「乘舟而來矣。」賜果至矣。

薛據《孔子集語》引《呂氏春秋》,有此占,另有不少權威文獻引用這個筮例(如《藝文類聚》、《繹史》引《衝波傳》),足證顏回精通卜筮,其斷卦能力甚至超過孔子。顏回為何斷子貢一定會回來呢?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貢本字為贛。鼎卦上離下巽,離為文明、為貝,賜、貢(贛)從貝,贛從章,皆離卦之象,下卦巽為舟,故顏回說子貢「乘舟而來矣」。可見顏回精通卦象,其必得《易象》真傳,是孔子編輯《易傳》的主要參與者。

魏人曹髦《顏子贊》:「用行舍藏,與聖合契,聽承微言,罔有不諭,序之於《易》,以彰殊異。」晉人李軌《法言·問神卷注》云:「顏淵弱冠與仲尼言《易》。」晉人庾闡《蓍龜論》言:「神明之道,則大賢用之暗室,蓍龜之用,豈非顏子之龍燭哉!」可見魏晉人尚知道顏回與《周易》的密切關係。

顏回有「極數知來」、「通變」的占事能力,更有「陰陽不測之謂神」、「窮神知化」、「知微知彰」的能力。

《荀子·哀公》:

定公問於顏淵曰:「東野子之善馭乎?」顏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三日而校來謁,曰:「東野畢之馬失。兩驂列,兩服入廄。」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顏淵!」顏淵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馭,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顏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另見於《孔子家語》《呂覽》《韓詩外傳》《新序》)

大意:

魯定公問顏淵(顏回)說:「東野先生車駕得好嗎?」顏淵回答說:「好倒是好。雖然這樣,他的馬將要奔逃了。」定公面色不高興,對左右隨從說:「君子也會有陷害別人的。」三天以後,養馬的官員來拜見,說:「東野畢的馬逃跑了。在旁邊駕車的兩匹馬掙斷韁繩跑了,兩匹中間的馬回到了馬棚中。」定公離開坐席站起來說:「趕快套車去召見顏淵!」顏淵來了。定公說:「前天我問您,您說:『東野畢駕車,好倒是好。雖然這樣,他的馬將要奔逃了。』不知道您憑什麼了解到這一點?」顏淵回答說:「我是根據政治上的原則來了解到這一點的。從前舜善於役使民眾,造父善於驅使馬。舜不使他的民眾走投無路,造父不使他的馬走投無路,因此舜沒有逃跑的民眾,造父沒有逃跑的馬。現在東野畢駕車,登上車子手握韁繩,馬嚼子和馬身都端正了;慢走快跑驅趕賓士,朝廷所規定的禮儀全部達到了;經歷各種險阻而到達了遠方,馬的氣力也就用光了。然而他還是要求馬不停步,因此我知道他的馬會逃跑。」定公說:「好!您可以稍微再進一步說說嗎?」顏淵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鳥走投無路了就會亂啄,獸走投無路了就會亂抓,人走投無路了就會欺詐。』從古到今,還沒有使臣民走投無路而能沒有危險的君主啊。」

《孔子家語·顏回》:

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將有生離別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回竊以音類知之。」孔子使人問哭者,果曰:「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之長決。」子曰:「回也,善於識音矣。」

大意:

孔子在衛國,一日清晨,顏回在身邊侍候。遠處傳來哭聲,孔子問:「回!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哭嗎?」顏回答曰:「這非但是死別,還要生離!」「為何?」顏回答:「我聽過桓山上有一隻鳥的叫聲,它生了四隻小鳥,鳥長大之後,要離開父母飛到四海遠方,這隻母鳥哀傷鳴叫的聲音,就與這哭聲相似。」孔子請人去問哭的人。那人果然說:「我的父親死了,由於家貧,我把兒子賣了,好把父親葬了。」孔子說,顏回善於識別聲音的奧妙。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白話】

《易》,廣啊大啊!談及其遠則沒有止境,談及其近則寧靜而端正,談及天地之間則一切完備。乾,就其靜止而言,是圓的,就其運動而言,是直的,所以大就產生了。坤,就其靜止而言,是閉合的,就其運動而言是開張的,所以廣就產生了。廣大與天地相匹配,變通與四時相匹配,陰陽之義與日月相匹配,易簡之善與至德相匹配。

【解讀】

御,止也。邇,近也。翕,音xī,閉合。辟,開。

傳本《周易·繫辭》「夫乾,其靜也專」,帛書《周易·繫辭》作「夫鍵,亓靜也圈」。愚按:專(專)通團(團)。團,《說文》「圜也。從囗專聲。」圜,《說文》「天體也。」圜同圓,指天體。乾為天為圓,圓、圜、團、圈音近義通。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白話】

孔子說:「《易》,那可是至高無上的呀!《易》,是聖人用來增崇道德而開拓事業的。智慧貴在崇高,禮節貴在謙卑,崇高是仿效天,謙卑是取法地。天地創設了上下尊卑的位置,《周易》的道理就在其間變化通行。反覆涵養保持悟到的本性,這是步入道義的門戶。」

【解讀】

成性存存:成性,即《繫辭上傳》第五章「成之者性也」,成性是指從從善如流到仁智完備,《本義》:「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義。」不斷涵養蘊存之義。此即悟後起修之義,見性之後方可得修心養性之正也。

《繫辭上傳》第七章言「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與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呼應,我認為第一章至第七章是一個大的章節。

推薦閱讀:

《周易》與中醫淺談二
《周易》中最重要的四句話,至今仍是真理,讀懂改變一生!
周易術數探討(二)天干地支2
家居風水攜帶羅盤和魯班尺走進網路時代(2)_風水文化__風水師--風水|風水師|周易|易經...
四書五經之《周易》釋注版

TAG:周易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