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項「導演」的藝術

如果說課室是個舞台,那麼學生就是這個舞台的演員,老師就是幕後的編劇與台前的總導演。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老師演的往往是獨角戲,一身兼數職,自編、自導又自演,而學生只是台下的觀眾與聽眾。一場戲下來,老師又苦又累,學生卻愛莫能助,因為在導演的劇本中壓根兒就沒有讓學生演的戲,這顯然是不利於學生學習和發展的。

如果把課室變成師生共同搭建的大舞台,師生同演一場戲,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在理想的舞台上,老師是總導演,學生就是不同角色的演員,他們可以在不同的時段表演不同的角色。無論主角與配角都由學生來充當,每一個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話語權。在舞台上沒有固定的台詞,而是根據表演的進展情況臨場發揮和即興表達。根據每節課的整個過程來看,老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導」字上。即幕後導「讀」,台前導「演」和台下導「思 1.幕後導「讀」:這裡所指的「幕後」即課前。老師在課前要為學生精心設計一份預習案(相當解讀劇本的提綱)。在預習案中以問題的方式呈現主要知識點,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帶著問題去閱讀與發現,並提醒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障礙。其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提前主動進入課中要表演的角色。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就相當於演員平時練基本功一樣,在上台表演前自覺去練好基本功,因為課堂上的時間主要是拿來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的。

2.台前導「演」:課中老師要指導演員如何根據導演預設的新情境去完成預定的表演任務(探究性活動)。在正式表演前給演員下達表演的程序以及表演的要求(時間、角色分配等)。在表演過程中要細心觀察演員的表演,認真傾聽演員對話中的「台詞」(意見、看法或觀點),並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提醒或幫助。每一個學習小組就是一個小劇組,小組長就是小劇組的組長,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機會在小組內進行表演。在小組表演結束後,總導演才安排個別小劇組代表在匯演上作最後表演。

3.台下導「思」:當一場戲表演結束後,導演要及時對演員的表演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並提醒演員及時進行總結與反思,肯定成功的地方與不足之處,以便進一步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功和綜合表演水平。(來源:樸實無華ztj的博客 )

推薦閱讀:

繁簡字體在書法藝術中能否混用
讓人感到愉快欣喜的畫作。
「藝術」時代,你被引誘了嗎?
侯擁軍書法藝術作品鑒賞
這本我看了一個月的書

TAG:藝術 | 導演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