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由清華簡《(耆)夜·樂詩》看周公的巫祝身份

作者: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付林鵬

【保護視力色】

【列印】  【字型大小大 中 小】2010-08-20 11-12

伴隨著清華簡的整理,一些新的學術問題引起了學界的重視。如公布的《耆夜》一篇,對上古歷史、文學史以及音樂史的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方面,《耆夜》記載了周武王伐耆(即黎)勝利之後,在「文大室」舉行「飲至」禮的情況。為周武王伐「耆」的歷史事件提供了新的材料。文學史和音樂史方面,是簡文記載了幾首不見於今本《詩經》的樂詩,並言為武王和周公所作。其中周公所作之詩最多,以致有人認為「《夜》敘述的中心人物卻是周公」(劉光勝:《由清華簡談文王、周公的兩個問題》,《東嶽論叢》,2010年第5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周公有著獨特的身份,即身為巫祝之長。這由簡文中幾首樂詩的內容和周公在「飲至禮」中的身份可證。

細研《樂樂旨酒》一詩,其主要內容有二:其一是表達飲酒盡歡的主題,即所謂「樂樂旨酒」、「嘉爵速飲,後爵乃從」都奠定了宴會歡樂祥和的基調。其二是表達兄弟同心,有撫慰的成分在內。樂詩言「樂樂旨酒,宴以二公」,據李學勤先生解釋,「二公」是指畢公和周公(李學勤《清華簡〈(耆)夜〉》,《光明日報》,2009年8月3日版)。燕飲畢公自在情理當中,因其為伐耆主將,這一宴會的舉行主要是為他,這也可從其為「客」的身份看出。但宴飲周公,卻頗有費解之處。若言兄弟,召公亦其兄弟之一,簡文言「召公保睪(奭)為夾(即介)」,在宴會中擔當輔「客」行禮的角色,但在《儀禮·鄉飲酒禮》中,有「介西階上立,主人實爵,酢於西階上介右」之類的記載,說明也是主人獻酬的對象。說明釋召公為「二公」之一也不無道理。但通讀簡文,有武王致周公的樂詩,說明「周公」是燕飲的另一主角。但周公為什麼會成為這場宴會的主角呢?這與他的政治地位和巫祝身份有關。

周公在周初歷史上有著很高的政治地位。《左傳·定公四年》言:「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大宰」相當於後代的宰相,《周禮·天官冢宰》言「大宰」之職是「掌建國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文王受命而王……名相官曰宰。」《史記·周本紀》也言:「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說明周公旦是僅次於武王的第二號政治人物。因此,在宴會中,周公具有輔助武王的職責。從他致畢公的樂詩看,也表達了對畢公的讚美和飲酒盡歡的主題。「英英戎服,壯武赳赳」是對畢公英姿的讚美,與周武王誇其「方壯方武」的口徑相一致;「毖精謀猷,裕德乃究」則是對畢公謀略的誇獎,說明其在伐耆的戰役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暗合了整個宴會的中心思想。「王有旨酒,我弗憂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四句明顯表示了周公替武王勸侑畢公,以慶祝伐耆的勝利。

這也說明了周公在宴會中擔當著「命」的職責。簡文言「周公叔旦為命」,有學者認為其職責是「侑(宥)酒之命辭」(馬楠:《清華簡〈夜〉禮制小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很有道理。除簡文中「既醉又侑」之說是其內證外,《左傳·庄公十八年》有「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王引之《經義述文》卷17以為「如賓酢主人之禮以勸侑於王」,說明周公也有酬酢武王的禮節,而簡文中的《明明上帝》是其明證。簡文言:「周公或(又)夜(吒)爵醻王,作祝誦一終。」

「作祝誦一終」,證明周公具有「巫祝」的獨特身份。《說文》釋「祝」為「祭主讚詞者。從示,從人、口。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左傳·桓公二年》言:「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認為師返後,君主「應親自祭告祖廟,並遣祝史祭告其餘宗廟。祭告後,合群臣飲酒,謂之飲至」。《孔叢子·問軍禮》也說:「用備樂饗,有功於祖廟,舍爵策勛焉,謂之飲至。」而周公正以其獨特身份擔任了祝史這一職責。

而《明明上帝》一詩的內容,也顯示具有祝嘏辭的特點。李學勤先生以為《明明上帝》或許就是《逸周書·世俘》中提到的「《明明》三終」。但其內容與《詩經》中的《小明》、《大明》有相似之處。如:

《明明上帝》:「明明上帝,臨下之光。」 《小明》:「明明上天,照臨下土。」 都是言上帝挾其光輝降臨下方。 《明明上帝》:「丕顯來格。」 《大明》有:「不顯其光。」 不、丕古通用,丕顯即顯也,《明明上帝》以此言上帝降臨時的情形。「不顯」一詞在金文中亦十分常見,多用以誇耀祖先。如單白昊生鍾言:「不顯皇且刺考,逑匹先王。」虢吊旅鍾:「不顯皇考惠吊,穆穆秉元明德。」說明是西周成詞。 《明明上帝》:「(歆)是禋明(盟)。」 是言通過禋祀的形式使上帝降臨。禋祀是通過燒柴升煙以告天的一種祭祀形式。 《明明上帝》:「月有城(盛)(缺),歲有(歇)行, 一言月之運行規律,一言歲星的視運動,即通過星體運行的永恆性來表現王朝的「萬壽亡疆」。《詩經》中也有類似表述,如《小雅·天保》言:「如月之恆,如日之升。」而「萬壽無疆」一語更是青銅銘文中常見的「嘏辭」,《詩經》中凡六見,5次集中於《小雅》之中,青銅銘文中多用「萬年無疆」,如蔡姞簋、虢季子白盤、大克鼎、小克鼎等。

另外,通過《明明上帝》也的演奏方式,也可見其作者的巫祝身份。簡文中的樂詩如《樂樂旨酒》、《(輶)乘》、《(英英)》等的演奏方式均為「作歌一終」。李學勤先生認為「古時詩均入樂,演奏一次為一終,『作歌一終』便是作詩一首的意思」。通過《儀禮》等典籍可知,燕飲等禮儀中,「作歌」多以瑟伴奏。

而「作祝誦一終」比較複雜,按李先生的思路,既然言「一終」,《明明上帝》應該也是可以入樂的。祝誦合用,在甲骨卜辭中已存在。如:冊用。高祖夔祝用,王受又。召祖乙祝,祖丁用,王受又。(粹1)羽,丁亥,宙上甲祝用。(前、731、1)

郭沫若在《殷契粹編考釋》(第一片)中認為「用當讀為誦,若頌,言以歌樂侑神也。」確有一定道理。在《詩經》中祝、誦沒有連用的情況,如《小雅·楚茨》:「祝祭於祊,祀事孔明」、「工祝致告」;其實「祝」是不入樂的,《儀禮·少牢饋食禮》有:「祝受以東北面於戶西以嘏於主人曰:『皇屍命工祝,承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受祿於天,宜稼于田,眉壽萬年,勿替引之。』」其詞以「致告」為主,《毛詩傳箋》言:「鐘鼓既戒,戒諸在廟中者,以祭禮畢,孝孫往位堂下西面位也,祝於是致孝孫之意,告屍以利成。」既言「鐘鼓既戒」,自不可能入樂。

但「誦」卻是可以入樂的。在先秦語境下,一作名詞,在古代字典如《正字通》、《康熙字典》中讀為yōng。如《詩經》屢言誦是一種詩體,如《大雅·烝民》說:「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大雅·崧高》說:「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小雅·節南山》說:「家父作誦,以究王訩。」《毛傳》釋《崧高》云:「作是工師之誦也。」孔穎達疏:「詩者,工師樂人誦之以為樂曲,故云『作是工師之誦』。欲使申伯之樂人常誦習此詩也。」簡文言「作茲祝誦」,其實就是作「誦」之意,因礙於四言詩的成例,故以「祝誦」代之。一作動詞,讀為cóng。如《墨子·公孟》有「誦詩三百「之說,表明」誦「是一種演奏方式。《禮記·文王世子》又有「春誦」之說,鄭玄注為:「誦謂歌樂也。」孔疏則言:「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意為徒歌,要求「以聲節之」(《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鄭注),說明「誦」不以琴瑟伴奏,但需要以樂器為節。古文字中頌與庸是相同的,而誦詩是對儀式頌詞的表現形式。因此,誦詩時,極有可能是以鏞鍾作為伴奏的。

這可通過《詩經·周頌·清廟》的演奏形式推出。宗廟祭祀之樂,有重聲不重樂器的傳統,《漢書·禮樂志》言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大祝迎神於廟門:「……乾豆上,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管弦亂人聲,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清廟》之歌,是用以祀周文王的。其伴奏樂器,各書多有言之,《大戴禮記·禮三本》言:「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縣一罄而尚拊搏、朱弦而通越也。」《史記·禮書》:「《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縣一鍾尚拊膈,朱弦而通越,一也。」其雲「朱弦」就是指瑟,但據《漢書·禮樂志》其實瑟是不奏的,又《隋書·音樂志下》也言:「《大戴》云:『清廟之歌,懸一磬而尚拊搏。』又在漢代,獨登歌者,不以絲竹亂人聲。」所引《大戴禮》文字直接略去瑟的存在,更說明了歌《清廟》時瑟是不奏的。但其樂懸,《大戴禮》作「縣一罄而尚拊搏」,而《史記》則作「縣一鍾尚拊膈」。其實《史記》的記載更有道理,拊搏均為打擊類樂器,鄭注為:「拊搏,以韋為之,充之以糠,形如小鼓。」因其發音單調,很明顯是用來節樂的。鍾之大著為鏞,《爾雅·釋樂》:「大鐘曰鏞。」多單獨懸掛。周代的鏞鍾最多只能發兩個音,不能演奏複雜的樂曲,故常用來節樂。而且《詩經·商頌·那》言「庸鼓有斁」,更明證祭祀樂歌中有「庸」伴奏。

而且,巧合的是,《清廟》亦傳為周公所作。《毛傳》言為:「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王褒《四子講德論》:「周公詠文王之德而作《清廟》,建為《頌》首。」說明是清廟演奏之所是洛邑的文王宗廟。而《明明上帝》之作是在「文大室」,也是祭祀周文王的宗廟,可以推測兩地的樂懸應該是相同的。所以《明明上帝》的伴奏樂器也很可能是「庸」跟「拊搏」。

因此,《明明上帝》雖是周公「醻」武王的樂詩,卻具有祭祀樂歌的特點,而在宴會中由周公作出,也恰恰證明了周公自身的巫祝特點。現在學者雖也偶有言及此的(如郝鐵川《周公本為巫祝考》,《人文雜誌》1987年第5期;過常寶《周公攝政與周初政教關係初探》,《史學月刊》2002年第5期),但都是根據傳統文獻進行的推斷。清華簡《(耆)夜》的公布,又為這一論斷,提供了新的證據。

——刊於《中國文物報》2010年8月20日第6版

推薦閱讀:

評清華簡《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
評黃懷信教授清華簡《金縢》校讀(二)
與清華簡之緣
【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文白

TAG:身份 | 清華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