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效閱讀經驗:讀透1本勝讀百本(乾貨值得收藏)

互聯網時代、信息時代,甚至是未來的概念時代,獲取信息、資源的方法和途徑實在繁多、便捷。

首選是人,其次是書。

前者對鏈接的成本和資源要求更高,而後者書,卻幾乎人人可以買得到、也人人可以買得起。

對於書籍,有不同維度的分類。工具書、專業書、視野書、潮流書是一種分法,虛構類書籍、論說類書籍是一種分法,青春文藝、人文社科、經濟管理、勵志成功等也是一種分法。從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的角度出發,我將它們分為:

-類別1:娛樂消遣型書籍

-類別2:實用乾貨型書籍

-類別3:心智成長型書籍

第一類書籍,它們有趣,閱讀主要用來滿足自己一時的娛樂,消磨無聊的時光,或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我們走馬觀花,粗讀、略讀即可,這類書也不在本次「如何高效閱讀」的討論範圍之內(不是說這類書沒有可讀性,有趣多重要啊!能讓我們開心大笑、輕鬆片刻也是一種價值)。

第二類和第三類書籍,它們有用,閱讀是為了成長、收穫和增值。如何閱讀這兩類書就是我要詳細分享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高效閱讀

我們會有這樣的困惑和錯誤做法:

1、「海面式」思維,老師、領導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思維。

2、模糊隱約地覺得對方表達得不對,但無法系統、專業、有說服力地進行反駁,缺乏批判性思維和自己的思考框架,只能幹著急。

3、被微信、微博等碎片化信息,和別人斷章取義的二手、三手,甚至四手信息長期侵蝕,不系統、不嚴謹,越來越缺乏自己的系統性細微,大腦充斥著碎片思維和有趣段子。

4、做事情不開竅、毫無章法。

5、越是不開竅越是碰壁和被碾壓,越是著急要讀很多書。元氣滿滿制訂了一年100本的讀書目標,拿起一本還很享受閱讀的當下,滿足於獲得的心理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但讀完1本書,甚至是100本書之後,就蒙圈了,我剛看了什麼?為什麼過目即忘?

結果就是:明明讀了很多書,但不能系統性的理解問題、解釋問題,更不用說解決問題(業務和專業的區別),所以過不好這一生。

人的大腦好比硬碟,而且是容量無限的硬碟。會讀書,就是建立給硬碟分區並建立索引,然後再往裡面放資料。否則把吸收進來的知識亂放,結果就是一團漿糊。

所以,我們需要高效閱讀,讓一本書真正地屬於你

1、堅持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時間和精力有如此寶貴,一去不復返,不是每本書都值得精讀,但是一定有值得你認真閱讀的書。高效閱讀,快速、精準、深刻地掌握乾貨尤為重要。

2、讀書重在質量,類型要豐富,而不是追求數量多(有些人讀很多書,但一直停留在讀觀點而不是批判性思考、實踐運用的層面)。讀100本書,還不如把一本書讀通透。

3、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將更懂生命,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畢竟人間有許多問題是沒有解決方案的。

4、對於閱讀過好書,讀懂過好書的人,內心深處會覺得閱讀是件快樂而且重要的事情。

5、尊重每一本書籍,尊重每一位參與者(作者、編輯、排版、出版甚至是寫手、組稿人)的付出。

6、做一件事的效果很大部分上取決於你的主動性,讀書也一樣,你越主動,這本書帶給你的認知就會越深。

7、很多書,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很多書賣得很差其實也挺有意思,值得一讀。

8、有時候看一本書覺得受益很大,也許只是因為書的某一個觀點與你改變臨界點相契合。看書只是打開思維忙去,要改變還是要行動。

二、如何高效閱讀:快速、精準、深刻地掌握乾貨

前提:我們需要知道你讀的是哪一類書,以及你為什麼讀這本書。

不同類別的書有不同的讀法,不同的讀書目的也有不同的讀法。根據前面的分類,類別1的娛樂消遣型書籍大多粗讀、略讀即可,幾乎是用來打發時間的所以,不必花精讀、研究性閱讀。類別2的實用乾貨型書籍和類別3的心智成長型書籍就需要用到這些方法了。

方法:閱讀有八個層級,又分為四重境界

第一層境界:知道並理解作者講了什麼

第二層境界:能結合作者的經歷、自己的經歷和閱讀目的,來思考作者講述的內容,並融入到自己的思維框架中去

第三層境界:在實踐運用,將知識慢慢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植入潛意識形成習慣,變成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反覆運用

第四層境界:能對外輸出分享將知識,並擁有能預判未來問題的力量,能夠防微杜漸。

具體來說

第一重境界:由了解到理解

1、這本書講了什麼?

2、嘗試用一段話簡短地概括這本書。

3、找出核心的觀點,試著與作者達成共識。

4、從目錄、標題或是重要篇章中,設法分析本書的邏輯架構。

5、試著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寫作背景、性格特徵等會更有利於理解。

第二重境界:由思考到融合

1、找出作者寫本書的目的,或是要解決的問題。

2、這本書寫的對嗎?全部對?還是部分對?為什麼?

3、這本書和你的經歷、和你閱讀的目的有什麼關係?

第二重境界重在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在歐美國家高中教育中就已經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而國內還比較欠缺。沒有批判性思維就會造成人云亦云,開始思考和「批判」,就不再輕信、不再盲從。必須能評論,甚至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閱讀。

甚至,有時候,在科學理性的「批判性閱讀」過程中,還能體驗到秒殺作者、碾壓作者的樂趣。

第三重境界:由運用到自覺

1、本書提出的問題作者在書中解決沒有?用了哪些方法?

2、我目前是什麼狀況?原因是什麼?可以哪些書中的方法解決?

3、哪些觀點、感受和方法讓你產生了共鳴?列舉自己的經驗。

4、多次運用方法解決問題,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方法論和思維邏輯。

第四重境界:由分享到預見

1、在第三重境界的基礎上,以讀書筆記、演講等形式對外分享

2、在自我實踐、對外分享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內化閱讀所得

3、形成洞察趨勢,把握規律、預見走勢的能力(描述的玄乎,其實就能能夠預判,做到未雨綢繆)。

如何做讀書筆記:

1、先通讀,第二遍再做讀書筆記。

2、主要思路:先介紹作者(社會地位、經歷、寫作時間、目的,時代特點等);再分享精彩片段,過程中可以結合自身經驗;還可以總結本書價值,適合人群、涉及領域的深度等。

關於做讀書筆記或分析本書邏輯,或是完善自身邏輯可以用到的方法:

可以參照某讀者對柴靜《穹頂之下》演講的邏輯分析方法、步驟、後期運用內化的經驗,《穹頂之下》的演講結構可以用麥肯錫顧問的《金字塔原理》里的SCQA結構解釋。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衝突(Complication):這會帶來怎樣的矛盾?

問題(Question):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最後,如果要構建或是完善自己在某領域的結構化思維、體系化思維,最好的方法就是主題閱讀。

1、確定一個陌生的,想要精專的領域;

2、先找一本經典書籍,形成一個初步的框架;

3、在至少看10本同主題書籍,有結構化、體系化的書籍,也要有細節、概念化的書籍,更要有前沿最新發展趨勢的書籍,反覆讀幾本,仔細判斷專家的看法,吸收新東西、正確的東西,摒棄錯誤的東西,不斷衝擊、不斷完善慢慢得出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思考框架。

4、要明白: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就必須先建立專家一樣的視野和格局來思考整個領域。

最最後:

1、工具書:選擇好的版本來讀。

2、專業書:自己要研究的一個方向一定要主題閱讀,經典+最新趨勢,長期跟蹤。

3、視野書:一定要看,只有一種專業思維的人最可怕。

4、潮流書:跟潮流當休閑看,也可以分析他們的思維。

5、好書:摘錄觀點,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內化成自己的思維。

6、壞書:差在哪裡?為什麼只能寫出這樣的書?思維缺陷在哪裡?我應該如何避免?

7、越是使用技能類的書,越需要和實踐結合起來閱讀。

文內主要來源於讀以下兩本書的心得,《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司考經驗 給論述題目開個處方
做事經驗
比較盤中的婚戀關係經驗談
四六級又沒過?這是我最後一次搶救你了(碾壓四六級最全經驗)
老園丁經驗分享,濕養法,植物長得好,不爛根,還省時省力

TAG:閱讀 | 經驗 | 收藏 | 乾貨 | 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