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的《白鹿原》與丁玲的「一本書主義」
遐邇
陳忠實去世了,沒有見過他的人再也見不到他了,見過他的人從今往後也只能懷念了。
說起陳老人們記得的似乎只有獲得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其實,他的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但是,《文學報》前主編陳歆耕說「新時期文學有《白鹿原》和沒有《白鹿原》高度是不一樣的」,而且,陳忠實是「人品文品俱佳」的。我國學者范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中國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或許,對《白鹿原》的讚譽過高了。但是,在我國每年生產上萬部長篇小說的今天,茅盾文學獎至今已頒發9屆已有40多部長篇小說獲獎,人們仍然記得《白鹿原》,足以說明《白鹿原》是中國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在人們愛用「著作等身」讚譽作家成就的當下,作為著名作家沒有幾部幾十部長篇小說是說不過去的,然而,陳忠實的長篇小說僅《白鹿原》一部,即使加上其他作品也算不上「著作等身」,但是,這並不影響陳忠實是著名作家的美譽,因為作品數量往往與作品高度不是一回事,現在的網路文學作家中也許就有「著作等身」者,卻沒有一部作品獲得茅獎。同樣,魯迅也沒有創作過一部長篇小說,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卻幾乎無人能及。
有《白鹿原》這樣的長篇小說一部足矣,太多了也是一種浪費。由此,有評論說,上世紀50年代作家丁玲曾經提出過「一本書主義」的觀點,也就是作家要認認真真寫出一本足以傳世的好作品,而不必追求在作品數量上你追我趕搞大躍進。其實,「一本書主義」不是丁玲的原創,丁玲只是「轉售」者和為此接受批評的人。丁玲在多種場合說過類似的話:「蘇聯作家愛倫堡認為:作為一名作家,就是應該向讀者獻出自己最好的作品。鞋子要一百雙差不多的,不要只有一雙好的;而作家的作品相反,不要一百部差不多的,只要有一部好的也行」。也許有人不理解,創作不是多多益善嗎?
事實上,文學創作還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是能提供多種藝術享受的,或許還能將就著看,但一個人創作的作品下一部作品總有上一部作品的影子,或思想方面,或藝術方面,有水平提高的,也有不如上一部的,作品都是精品的作家沒有。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能創作一部讓人喜歡看又有價值的作品就很不容易了,多了就有浪費別人時間的嫌疑了。況且,即使你創作了無數作品,但真正流傳下來的也是最優秀的作品,對作家來說,沒有流傳下來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白創作」了。陳忠實只創作了一篇長篇小說《白鹿原》就夠了,曹雪芹創作了《紅樓夢》也夠了,丁玲創作的不是一部長篇小說,但最著名的除了那本早期的《沙菲女士的日記》,其餘的都幾乎「大浪淘沙」了。創作一本書,可能無法養活你一生,但在多數人都是業餘創作的情況下,也「無傷大雅」。
陳忠實走了,很多人都在紀念他。我以為,作家們和文學愛好者在紀念陳忠實時,也應該學習學習丁玲的「一本書主義」,作為一名作家,就應該向讀者獻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哪怕一部也好。陳歆耕說得好,一個寫作者,如果一輩子能夠寫出一部,讓人搬家時不願捨棄的書,也就該滿足了。我的感受也一樣,要達到這樣的標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家好當,但寫出一部好書一篇好文章難,更別說是一部傳世的作品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紀念能創作出好作品的優秀作家。陳老,一路走好。
推薦閱讀:
※陳忠實:到《白鹿原》中找我去
※馬嵬驛和白鹿原旅遊景區的遊客為什麼日益銳減?
※白鹿原上最好的作家走了
※《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前六房媳婦是怎麼死的?
※陳忠實:寫《白鹿原》,使的就是這個「豪狠」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