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前399)是土生土比的雅典人,他的父親是個雕刻匠,母親是一個接生婆。蘇格拉底賴以成名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正是精神上的助產術―即他的辯證法。他在年輕時代,曾親歷了雅典的輝煌,由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失敗,民主制衰落了,在斯巴達人的扶植下,三十簪主主政雅典,其後,雖有民主制的復辟,而此時的民主制早已不復以往的生氣。歷經了多次政治風波的蘇格拉底本人對政治並不感興趣,他尊重的是城邦的法律而不是制訂和執行法律的個人。因此,無論是對民主派還是三十簪主,蘇格拉底都勇于堅持真理,絲毫不在乎是否會招致牢獄之災。他的正直與勇敢為他贏得了朋友,也樹立了為數不少的敵人,他在七十高齡時仍被送上法庭並最終被處以極刑。蘇格拉底忠於自己的母邦及其法律,寧肯選擇死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他的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是後世哲學家乃至全體人民的楷模。蘇格拉底的思想是由他的兩個弟子:柏拉圖和色諾芬記載下來的。

「認識你自己」,最初並非由蘇格拉底提出,據說它是鐫刻在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的一句神諭。蘇格拉底由於常年在市場上同各色人等探討哲學問題而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一個相當莽撞的朋友突發奇想,想知道蘇格拉底是不是世上最聰明的人。於是,他就貿然跑到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去求神問卜,出人意料的是,阿波羅神的女祭司竟然以神的口吻肯定蘇格拉底是世上最聰明的人。這一驚人的消息傳到蘇格拉底這裡之後,蘇格拉底本人也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很多力面都是非常無知的,然而神又是不會騙人的,苦思冥想之下,蘇格拉底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去找一個比他本人更聰明的人,這樣他就可以帶著這個人到神的面前去質詢她為什麼要這樣說。於是,蘇格拉底就開始了尋找的歷程。他首先找到了人們公認的最聰明的人,一個政治家。然而,一番談話下來之後,蘇格拉底發現,這個政治家遠不像他本人和其他人想像的那麼聰明,他只不過是假裝的聰明,強不知以為知而已。於是,蘇格拉底轉而到詩人們中間去尋找聰明人,可是當他請詩人們解釋了他們的詩歌中的那些睿智的言辭時,他們竟然不知所措。這使蘇格拉底意識到,詩人們也沒有真正的智慧,他們憑藉的,恐怕只是靈感而已。最後,蘇格拉底又找到了工匠,毫無疑問,工匠在他的專業領域內是有智慧的,但遺憾的是,他們因此而覺得自己在所有的方面都聰明過人,假裝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也有智慧。總而言之,在經歷了一番蘇格拉底自詡為赫拉克勒斯式的艱苦的尋找歷程之後,他恍然大悟,原來神之所以說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並不是因為他真有多少鉀慧,而是因為他知其無知,並坦率地公開承認這一點,而其他的人卻不僅不知自己的無知,還假裝有知。因此,僅僅是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比別人都聰明。對於蘇格拉底來說,這次探究的旅程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事情卻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簡單。許多人,尤其是許多有權有勢的人,對蘇格拉底一直懷恨在心,因為他常常當眾戳穿他們的偽裝,揭露他們的無知。隨著這種怨恨越積越深、愈演愈烈,終於,他們找到借口將蘇格拉底告上了法庭。

在今天看來,蘇格拉底自認的無知是一種真誠的無知,他真正想做的是通過無知的起點進一步達到有知,這是人類對自己的認識的一個起點,標誌著哲學發展史上由早期的關注世界本原的自然哲學轉向了人本身。我們知道,蘇格拉底年輕時曾遊學於自然哲學家的門下,一度以研究天上的事情為己任。然而不久他就意識到,研究自然哲學有兩個重要的問題無法解決,是自然哲學的問題因太過宏大而無法最終解決,二是即使是解決了自然哲學的問題也並不能給人的生活帶來直接的好處。因此,與其研究這些無法解決、也無實際利益的問題,不如把目光轉向人自身,關注更為切近的問題。對此,蘇格拉底是有著親身的經歷的。但是,雅典的一般公民可不這麼看,他們更多的是受到了阿里斯托芬的喜劇《雲》的影響,而把蘇格拉底看成一個像阿那克薩哥拉那樣的自然哲學家。在這出喜劇中,蘇格拉底被描繪為一個研究天上和地下的事物的怪人,他教出來的弟子個個古怪無比,毫無道德。雖說這僅僅是一出喜劇,但它對一般不明事理的市民還是產生了一定影響。蘇格拉底被指控的罪名就是研究這些事物而不敬神,同時顛倒黑白、敗壞青年。在法庭上,蘇格拉底首先強調指出,他不僅不關心自然哲學的問題,也從來不曾把這些事情教授給任何人。其次,單就人的認識問題而言,智者們也予以了相當的關注,但蘇格拉底認為,智者們所擁有的智慧同那些所謂的聰明人的智慧是一樣的強不知一以為知,他們最多擁有―用柏拉圖的術語來說―某種程度的意見,而絕不是知識。第三,研究自然哲學的方法通常是觀察加想像,智者們雖然在論辯時採用了邏輯的方法,但論據多半仍然來自觀察,而蘇格拉底認為,觀察的方法本身並不可靠,因此由其得來的知識本身也不可靠,單靠觀察只能導致人的無知。第四,蘇格拉底或許是無知的,但蘇格拉底從來沒有否認過有真正的知識,也從未否認過人通過種種努力最終可以達到―至少是某種程度上的―真正知識。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跟智者們截然劃清了界限。因為在後者看來,由干感官的局限性、個體的相對性等等原因,人類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知識。

那麼,蘇格拉底所謂的認識你自己,究竟是要認識什麼呢?可以肯定的是,蘇格拉底的無知是相對於某種真正的知識、真正的智慧的無知。這種無知不同於所謂的聰明人的那種假裝有知的無知,也不同於智者們陷入相對主義和懷疑土義的無知,它畢竟有著比較確定的內容。

首先,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自然哲學的內容械然不是蘇格拉底關心的對象,依此類推的話,認識你自己所要認識的肯定不會是自己的身體,而應該是自己的靈魂。事實上,在蘇格拉底看來,身體不過是條件,靈魂才是真正的原因。按照希臘的傳統,只有認識了原因,才算是真正的認識。因此,對於蘇格拉底來說,認識自我就是認識自己的靈魂,靈魂的原則是其他一切的原則。此外,蘇格拉底說過,神說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人,而蘇格拉底又是無知的,這說明神是借蘇格拉底之名來暗示整個人類,暗示整個人類的最聰明者相對於神來說也不過是無知的,因此可以說,真正的知識是屬於神的,而對於人來說,由於他惟一具有神性的東西即是共靈魂,所以也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探究人類的靈魂才能達到真正的知識。

對於蘇格拉底來說,真正的知識是關於靈魂的,但是,這種知識並非是關於靈魂的本質、結構等等的認識,而是對於靈魂應該追求什麼的認識。在蘇格拉底看來,靈魂是在追求德性,而德性的最高境界是養。在希臘文中,德性本來並不是一個倫理名稱,它指的是事物的本性,事物完全實現或發揮出了自己的本性,它就是善(好)的,比方說,一匹馬的德性在於跑得快,一個醫生的德性在於能治病救人等等。在這裡,蘇格拉底就是把事物所朝向的這種目的加以抽象,並賦予了它雙重的含義:既是一個倫理的概念,同時也是事物最終的目的。在明確了靈魂所追求的對象之後,蘇格拉底進一步指出,德性即知識的另一重含義是:無人有意作惡。這個極為不合事實的命題必須同德性即知識聯繫起來才能理解。德性即知識意味著人的道德行為是建立在道德知識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一個人首先得知道什麼是善,才會去行善,而不知道什麼是善的話,即使是做出了某種善行,也不能說他是善的。但是,知道了什麼是善就一定能行善嗎?對此,大致可以做如下論證:無論做什麼事情,每個人都願意把事情做好(do good),因此,除非不知道什麼是好,否則就一定會行善(do good)。

德性即知識這一命題強調的是清醒的認識對道德的決定性作用,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也是這個道理。蘇格拉底本人正是這種思想的忠實的實踐者。當陪審團以比判他有罪時多很多的票數判他死刑時,他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判決。原因正像他本人指出的那樣,沒有人真的知道死後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所以我們沒有道理害怕死亡。蘇格拉底決定以自己的生命實踐自己的人生理想。

???


推薦閱讀:

大'義'滅親?義大利黑手黨頭目竟對自己女兒下追殺令!
30條一句話經典語錄: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他燃燒自己,留下兩個驚艷影史的角色,這部紀錄片看得我滿眼是淚!
女人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TAG:自己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