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華子岡圖卷》-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詩意圖卷賞析

《華子岡圖卷》,明代,張宏,紙本設色,手卷,縱29.1厘米,橫280.5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華子岡圖卷》作於天啟五年(1625年),取材自於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山中與裴迪秀才書》的一段:「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逕,臨清流也。」寫輞川別業(陝西藍田縣輞口)二十景之一華子岡的夜景。幅中樹石皴擦短促,富有韻律感,而意境蕭瑟冷寞,正是文中所說「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的情境。

《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是王維在後期歸隱輞川別業時寫給友人裴迪的一封信。這時的王維,隨著其人生態度的漸趨消極、佛教信仰的日益虔誠而有了很大變化。他最欣賞生活中和自然景觀中與佛家寂滅思想、隱者闡遍心情相適應的恬淡、靜雅、凄清、冷漠的一面,並將其加以主觀情感的渲染。

蘇軾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段文字雖然不是詩的形式,卻有詩的意境,如「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好像月是主體,輞水為客,也呼應前面的「清月映郭」一句。除了月亮以外,文中敘述了一些具體的物象,如河水、山林、村落、路徑等,這些形象配上「清」、「寒」、「遠」、「深」、「疏」、「靜」等形容詞,增添了一股幽靜清寂的氣氛。

張宏擅以古詩詞作畫,用畫來表達詩意,他那種不拘泥於傳統文人筆墨,師法自然的寫景思維也從他的《華子岡圖》中反映出來。《華子岡圖卷》張宏按照王維詩中所描述的情景,依照自己的想像畫成此卷,畫中將王維的詩意完全地體現了出來,彷彿畫家本人親歷了當時之景一般。我們彷彿看到了王維夜登華子岡的情景,同時也聽到了岡下村莊中傳來了人語聲。

《華子岡圖卷》重現王維夜登華子岡的情景,讓熟悉此文的觀者有如參與此行,親臨其境的幻覺。畫卷前端有深林古木環拱,露出門階、高牆與樓閣,其間霧氣氤蘊,雜草蔓生,點出「寒山」的景象。渡過長橋,有岡陵高聳,形勢峻厚,山路沿著脊稜蜿蜒不絕,一直延伸到懸崖頂端,此處就是文中所說的華子岡了。山頭一人背向靜坐,兩僮僕侍於後,如實的描寫「此時獨坐,僮僕靜默」一句。山腳濱臨河水,天空遼闊而幽暗,寒月穿過雲層低垂在天際,則是寫「輞水淪連,與月上下」之景。

《華子岡圖卷》畫面下端村舍連楹,依稀可以見到人與犬的活動,正是「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鐘相間」的描寫。 至於幽靜清寂的感覺屬於抽象的層次,張宏利用枯樹、煙靄,及雲層與明月,遠山與丘壑的對比,營造出空曠遼闊的空間;樹榦的輪廓模糊,枯枝細密如草莖,土坡上也覆蓋細密的雜草,遮去石塊的輪廓。主山也沒有清晰的輪廓,皴染並無既有格套,而是順著山石凹凸橫斜的走勢,連皴帶染的塑造出自然的山體。
推薦閱讀:

酒中詩意
梧桐細雨何須愁(不為寄託,只因她有一身詩意)
見字如面,是漢字書寫最詩意的表達。
十件事情,陪你走過詩意之秋
如何用《楚辭》起一個詩意滿滿的名字

TAG:王維 | 賞析 | 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