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係
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係,是夏宋關係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史學界對此研究或過於簡略,或就個別問題進行考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筆者不揣淺陋,特撰此文。
一
公元960年正月,夏州節度使、西平王李彝興得知趙匡胤代周建宋,立即派遣族子銀州防禦史李光yǎn@①奉表入賀,宋太祖大為高興,給彝興加官太尉。拓跋李氏政權對新建立的宋朝迅速作出友好反應,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是使得宋太祖趙匡胤喜出望外,立即授以高官。宋人陳師道說:「宋初職備三公者,內則趙普,外惟彝興,彝興以藩鎮領之,尤異數也。」[(1)]一語道破了二者之間的特殊關係。二是拓跋政權很快與宋朝建交,為以後雙方友好關係奠定了基礎,從此到李繼捧獻出四州八縣之地,雙方一直保持密切的關係。
(一)貢使往來不斷。公元962年4月,李彝興聽說宋朝缺乏戰馬,遣使以良馬300匹入獻,宋太祖為了喜獎彝興,親自讓工匠為彝興特製一個玉帶,並召夏使問「汝帥腹圍幾何?」當聽到使者說彝興腰腹甚大,太祖說:「汝帥真福人也。」遂遣使以帶賜之,彝興感服。[(2)](二)多次助宋抗擊或討伐北漢。960年(建隆元年)3月,北漢主劉鈞聯合代北諸部擾掠麟州,彝興奉太祖詔,遣部將李彝玉合諸鎮兵御之,劉鈞遂引去。按此為拓跋夏州政權第一次助宋抗漢。此後北漢主劉鈞「累遣使持幣由間道約以兵助,彝興不納,太祖聞之,厚賚之。」[(3)]彝興死後,其子克睿仍繼承臣宋抗漢的策略。976年(開寶九年)9月,趙匡胤以侍衛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率兵分五道伐北漢,定難節度使李克睿也率部到達天朝、定朝兩關,遣使說待黃河封凍後渡河進攻。10月,攻克北漢吳堡寨,斬首700級,俘寨主候遇以獻。979年(太平興國四年)3月,宋太宗親征北漢,定難軍留後李繼筠遣銀川刺史李克遠、綏州刺史李克憲率蕃漢兵沿黃河列塞,渡河掠太原境,以張軍勢。(三)世受宋朝冊封。公元967年(乾德五年)9月,定難節度使李彝興卒,宋太祖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夏王。10月,授彝興子李克睿為定難軍節度使。976年12月宋太宗即位,克睿因擊北漢功,加官檢校太尉。978年李克睿卒,授其子繼筠為檢校司徒、定難節度觀察留後。除了節度首領外,有時甚至連刺史都要宋朝任命。如970年9月,綏州羌作亂,刺史李克xiù@②子李丕祿討平之,節度使克睿令丕祿權知州事,表聞於朝廷,太祖詔授本州刺史。[(4)]
不過雙方雖然保持著密切友好關係,但在這種友好關係的後面,已經隱藏著一種不安定的因素,這就是宋初厲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特別注意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而夏州李氏政權具有地方和少數民族兩重性,在處理上採取慎而又慎的措施,基本上維持原來的「羈縻」統治方式。然而客觀現實不能不對夏州割據政權產生影響,《西夏書事》卷3載:開寶五年春二月,「光(克)睿聞太祖釋諸將兵權,罷藩鎮節度,內不自安,遣使貢獻,表請入朝。詔不許。」這件事反映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世居銀夏的拓跋李氏政權在試探宋朝的態度;二是宋太祖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需要北部有個安定的環境,除不攻取北漢外,還令夏州的拓跋氏、府州大族折氏、麟州土豪楊氏、豐州大族藏才氏、靈武士豪楊氏得以世襲,「以安定其部落」。在這種統一方略和民族政策下,太祖自然不允許克睿入朝獻地的。
公元976年(太平興國元年)宋太宗即位後,情況有所變化,一方面宋朝基本上統一了南方,開始把經略重點北移;另一方面用陰謀手段奪取帝位的太宗趙光義,為了轉移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積極對外用兵,「謀取燕薊,又內徙李彝興(當為李繼捧)、馮暉,於是朝廷始旰食矣。」[(5)]其實,內徙夏州節度早在李繼筠繼位時就已出現端倪。978年定難節度使李克睿卒,太宗改變五代至太祖的慣例,授其子繼筠為檢校司徒、定難軍節度觀察留後,而不任命為節度使。顯然,這是費了一番苦心的,如前所述,夏州拓跋政權帶有地方與民族兩重性,趙光義還不好直接下手,只能等待時機。
公元980年10月李繼筠卒,11月以其弟夏州衙內指揮使李繼捧為定難軍留後。次年8月,夏州地區出現了政治動蕩,《西夏書事》卷3曰:「銀州刺史李克遠襲夏州,不克。初,繼筠卒,子幼不得嗣,繼捧以季弟襲職,失禮諸父,宗族多不協。克遠素暴悍,與弟克順等率兵襲夏州,繼捧偵知,伏兵以待,克遠兵至,入伏敗死。」這時親宋的綏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乘機討好宋朝,於982年3月上言「繼捧不當承襲,恐生變亂,請遣使偕至夏州,諭令入覲。」這一請求對宋太宗來說,正是苦苦等待的,他錯誤地認為消滅拓跋李氏政權的時機成熟了,「克文表至,太宗遣中使持詔,命克文權知夏州,以西京作坊使尹憲同知州事,召繼捧來京。繼捧有難色,克文與詔使並促之,不得已率家屬入朝。」[(6)]
5月李繼捧等到達汴京,朝見於崇德殿。太宗輕而易舉地使夏州節度使李繼捧舉家來朝,喜不自言,賜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身不由己的繼捧只好「自陳諸父、昆弟多相怨懟,願留京師,遂獻所管四州八縣。」[(7)]太宗乃授繼捧為彰武軍節度使(虛銜),並遣使護李氏緦@③以上親赴闕。接著又令尹憲以重兵壓夏州,迫使權知夏州李克文和綏州刺史李克憲入朝。「克文應詔,摯其家屬入京,以唐僖宗所賜其祖思恭鐵券及朱書御札獻太宗,宴之崇德殿,嘉獎備至,授澧州刺史,賞賚無算」。李克憲接到詔書後,「偃蹇不肯行」,太宗又派袁繼忠持詔諭以恩威,「克憲遲疑久之,乃隨繼忠入京,授單州刺史,與克文並賜第京師。」[(8)]至此,夏州拓跋李氏政權一度中斷。
二
李繼捧舉家入朝後,定難軍都知蕃落使李繼遷與權知夏州李克文議不協,率部離開夏州,回到故居銀州。不久,詔使來護李氏緦@③以上親赴闕,繼遷得知「五州地盡歸朝廷」,便與其親信謀曰:「吾祖宗服滋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視一方,今詔宗族盡入京師,死生束縛之,李氏將不食血矣,奈何?」其弟繼沖認為,「虎不可離於山,魚不可脫於淵」,乘宋朝在夏州還沒有站穩腳跟,殺掉詔使,佔據綏州。謀士張浦則不以為然,「夏州難起家庭,蕃部觀望,克文兼知州事,尹憲以重兵屯境上,卒聞事起,朝發夕至。銀州羌素不習戰,何以御之。吾聞小屈則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聯絡豪右,卷甲重來,未為晚也。」繼遷以為善。當時宋兵壓境,為了擺脫圍追堵截,繼遷詐稱乳母死,要出葬郊外,將兵器藏在棺中,與數十人出城後往東北奔去,到達距夏州300里地的地斤澤,向戎人出示彝興畫像,「戎人拜泣,從者日眾。」[(9)]
李繼遷在地斤澤安頓好家室後,於公元983年遣使到麟州貢馬、駝等物,並上表太宗「世澤長存,祖功未泯,人心思舊,蕃部樂推,不望通顯皇朝,但假餘生戎落。」希望宋朝允許他留在銀夏,成為一個「不侵不叛之臣」。一心想徹底消滅夏州拓跋政權的宋太宗,遣秦翰賚敕招諭,「山陬海shì@④,盡一車書;日照月臨,罔非臣庶。」何況現在「同族共列王朝,何忍一夫遠居荒俗」,如果歸順朝廷,「寵秩有加,不失當躬富貴,恩榮勿替,永貽奕世箕裘,禍福分途,從違早計。」[(10)]
李繼遷此舉不僅是想通過和平方式取得世居的銀夏之地,而且也為對宋朝軍事鬥爭找借口,因而決不可能答應宋太宗誘逼的。他把秦翰留在帳中,出入無間疑,秦翰想乘機殺掉繼遷,「不得乃還」。這是李繼遷第一次正式對宋交涉。
繼遷得不到宋朝承認,「數寇河西,銀夏諸州無寧日」。983年5月與宋銀夏綏宥巡檢使田欽祚戰於葭蘆川,繼遷敗走。9月,又敗於三岔口。984年5月繼遷奔回地斤澤,不久被知夏州尹憲偵知,夜發兵偷襲地斤澤,斬首500級,焚燒400餘帳,繼遷的母親妻子成了俘虜,「繼遷僅以身免」。由於李氏長期統治銀夏地區,在党項羌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號召力,所以失敗不久,又在夏州以北的黃羊坪招聚羌眾,並利用同豪族大姓通婚的方式,和野利氏等建立起反宋聯盟,聲勢復振。公元985年2月,誘殺曹光實。「繼遷既殺光實,假其旗幟,襲破銀州,獲軍資器械無算,於是番部附者日眾。」[(11)]李繼遷自稱定難軍留後,以張浦、劉仁謙為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貴為蕃部指揮使,「其餘除授有差」。
這時宋朝和契丹正處於戰爭激烈階級,李繼遷利用這個矛盾,採取了「聯遼抗宋」的策略。986年(宋雍熙三年、遼統和九年),他向契丹稱臣納貢,契丹授其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諸州觀察處置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12)]並以宗女封義成公主許嫁(3年後成婚)。繼遷結契丹為援,如虎添翼,次年設伏王庭鎮,打敗安守忠的三萬宋軍,然後乘勝追到夏州城下,圍夏州長達兩個月之久,直到知麟州韓崇訓領大軍赴援時才撤圍。
宋朝在屢次用兵失利的情況下,採取宰相趙普的「以夷制夷」方略,起用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賜姓名趙保忠,讓其對抗李繼遷。這樣夏州出現了兩個定難節度使,一個是宋朝封的李繼捧,一個是契丹封的李繼遷。
李繼捧到邊鎮數月後,「上言繼遷悔過歸款,乃授繼遷官,然實無降心也。」[(13)]李繼捧歸降宋朝是迫不得已的事,現在宋朝讓他重返夏州,想乘機重新取得割據地位,「妄奏以示己功,訛君固位」。[(14)]因此他和繼遷既有相互鬥爭,爭奪割據地位的一面,又有相互聯合,矇騙宋朝的一面。李繼遷正好利用他這種心態,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公元991年李繼遷通過繼捧「奉表謝罪」,蒙在鼓裡的宋太宗立即授其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李繼遷之所以投降宋朝,除了上述和繼捧相互利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婚契丹,歲時貢獻悉取資於蕃族,財用漸乏」,而當時「陝西尚嚴邊禁,磧外商旅不通」。投附宋朝則可以通互市,獲得經濟上的利益。
「繼遷雖降宋,劫掠如故」。公元994年正月迫脅綏州居民遷往銀夏,又在沿邊圍攻堡寨。宋太宗決意攻討,命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為河西都部署,率大軍出擊,「保忠(繼捧)聞繼隆兵至,摯其家人吏卒壁於野外,遣牙將李光祚告保吉(繼遷)」。同時「上言已與繼遷解仇,貢馬五十匹,乞罷兵。」[(15)]然而,李繼遷為了自身利益,將繼捧使者李光祚縛綁起來,夜襲繼捧營帳,繼捧僅以單騎脫身,資財器物全部被繼遷奪取。在如此關鍵時刻,繼遷之所以出賣繼捧,一是他認為繼捧可以利用,但不必為其作出犧牲;二是本著「國無二君,民無二主」的原則,「欲並其眾」,和繼捧爭奪夏州割據權。不久,李繼隆兵至夏州,捕獲李繼捧。隨後宋太宗下詔削奪李繼遷所賜姓名,廢毀夏州城,把居民遷往綏、銀諸州。
李繼捧被捕後,李繼遷為取代其定難節度使的地位,頻頻向宋遣使和好。994年8月遣趙光詐、張浦到綏州見黃門押班張崇貴,求納款,「崇貴會浦等於石堡寨,椎牛釃酒犒諭,仍給錦袍、銀帶。」[(16)]不幾天又遣其弟廷信奉表待罪,且言違叛事出保忠,願敕勿誅。」把「違叛」事推到繼捧身上,其目的不言自明。宋太宗召見廷信,「面加撫慰,錫賚甚厚。」[(17)]11月,宋朝遣張崇貴招諭繼遷,賜以器幣、茶葯、衣物。復命繼遷為銀州觀察使,這與李繼遷所期望的相差甚遠。公元995年3月,又遣左押衙張浦貢馬駝,6月再遣使表宋,乞夏州。[(18)]好大喜功的宋太宗決不會把已「收復」的夏州輕易地讓給李繼遷,而是採取五代時後唐的做法,移鎮fū@⑤延,遣閣門制使馮訥、中使賈繼隆持詔,授繼遷為fū@⑤州節度使。「fū@⑤州(今陝西富縣)去延安止一小程,其城周圍二十里,二土山在其中,正當狗道嶺,靈夏並隔沙磧,川原平坦,繼遷以易受中國控制,不奉詔」。
李繼遷用和平的方式得不到夏州,復進擾邊郡,攻西蕃睡泥族,俘700餘帳,接著用兵清遠軍,以圖打通進攻靈州的道路。公元996年正月,宋政府派白守榮率部護送40萬糧草接濟靈州,繼遷於浦洛河擊敗宋軍,俘獲全部糧草,5月又進圍靈州,屯兵不去。宋太宗遂決定大規模攻討,親自部分諸將,李繼隆出環州,丁罕出慶州,范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張守恩出麟州,五路進攻,直抵平夏。李繼遷利用宋軍糧運艱難,隊伍步調不一,採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使宋軍找不到主力作戰,結果被拖得疲憊不堪,無功而還。
公元997年宋太宗死,真宗趙恆即位。史載真宗「方在諒暗,姑務寧靜」,一些大臣也要求採取「屈己含垢,以安萬人」的策略。[(19)]李繼遷以此為契機,再次「遣牙校李光祚至京修貢,表求蕃任,意不得夏州不已也。」[(20)]於是真宗答應李繼遷的要求,命內侍右班都知張崇貴為冊封使,授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復賜姓名,加食邑千戶,實封300戶。在繼遷的不懈努力下,歸屬宋朝達十五年之久的銀夏疆土又重新回到拓跋李氏的手中。但李繼遷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逐漸認識到宋王朝外強中乾,已不滿足對「故土」的恢復,而是在恢復「故土」後,進一步向外擴張割據勢力,把軍事鬥爭矛頭直指宋朝西北軍事重鎮靈州,腐朽的趙宋君臣則對靈州棄守舉棋不定,議論紛紛。公元1002年3月,宋朝援軍還在行進途中,李繼遷大集蕃部,一舉攻克靈州,易名西平府。他認為「西平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繕城浚濠,練兵積粟,一旦縱橫四齣,關中莫知所備。」[(21)]故都而居之。
攻佔靈州的第二年十月,李繼遷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揚言分屯駱駝、東箱兩路,入攻環慶,而暗中移兵攻取西涼府。繼遷攻下西涼府,不免志驕意滿,歸附宋朝的吐蕃大首領潘羅支乘其不備,向他發動突襲,繼遷中流矢,逃回西平,第二年因傷重死去。
三
李繼遷中流矢後,傷勢日重,他自度生命垂危,便召來兒子德明等叮囑後事,「爾當傾心內屬,一表不聽,則再請,雖累百表不得,勿止也。」[(22)]李繼遷臨終前之所以一反常態,要德明依附宋朝,確立對宋和好的基本國策,其一、他在幾年前就定下了向西發展,「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的方略,對宋和好後,方能騰出手來向西用兵。其二、他看到党項政權羽翼還未豐滿,其實力還不足以與宋、遼爭雄,暫時稱臣講和,以屈求伸。其三、當時夏境災荒,拓跋政權一度出現不安定的因素,如1003年9月,「夏州教練使安晏與其子守正來歸,且言賊境艱窘,惟劫掠以濟,又籍夏、銀、宥州民丁壯者於河外,眾益咨怨,常不聊生。」[(23)]對宋和好,既能取得經濟上的利益,度過災荒,又能阻止蕃部族帳的叛逃。其四、當時宋朝確立「以夷制夷」的方略,除了授吐蕃大首領潘羅支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與其結成攻夏聯盟,還「遣使諭秦隴以西諸戎,使攻李繼遷」。這種「以夷制夷」的方略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李繼遷就是被潘羅支射成重傷的,為了使德明能夠「負荷舊業」,必須與宋和好,破壞二者之間的聯盟,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河西吐蕃與沿邊蕃部的壓力,而且也有利於對其用兵,可謂一箭雙鵰。
就北宋而言,也同樣需要與西夏德明集團和睦相處。宋真宗即位不久,即從宋朝本身利益出發,大力貫徹太宗時已開始的「守內虛外」政策,以安定國內統治秩序為主要任務。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成立,宋遼關係出現重大轉折,在趙宋統治者看來,歲用銀10萬兩、絹20萬匹交換來的和平是廉價的,這不能不對宋夏關係發生影響。為了進一步貫徹「姑務羈縻,以緩爭戰」的策略,便迫不及待地向德明進行招撫。以上種種因素,構成了宋夏「景德約和」的條件。
「景德約和」訂立之前,雙方進行了一系列準備工作,1004年(景德元年)初德明嗣位,3月宋fū@⑤延鈐轄張崇貴移書德明,「諭以朝廷恩信」。德明雖急切需要同宋朝約和,但為了討價方便,「遣使報稱未葬,難發表章,請俟釋服稟命」。[(24)]既答應約和,又表現出不急於約和的樣子。隨後張崇貴又向真宗建議,派遣大臣到邊界召德明親信張浦等具體商討有關議和問題,真宗「旋賜詔德明,令張崇貴與汝期約商議」。[(25)]在這期間,德明為了進一步加重談判的法碼,遣使契丹,請求冊封;再次用兵西涼府,誘殺潘羅支,攻擾邊州,下宋朝青城。直到1005年(景德二年)6月,他才認為議和時機成熟,「謀之張浦曰:先王遺命,即應表聞,緣降之太易,彼將輕我,公兵復西涼,國威已振,請之,此其時也。」[(26)]乃遣王mín@⑥以繼遷遺言奉表入獻。
宋真宗見表後,賜王mín@⑥錦袍、銀帶,並遣侍禁夏居厚賚詔答謝,同時命閣門通事舍人焦守節告諭張崇貴,讓他向德明正式提出議和條件。據《長編》卷60景德二年六月辛卯條載,宋政府首先要求德明履行七事:(1)歸還李繼遷時佔據的靈州疆土;(2)德明居地必須限於平夏範圍,換言之,西夏政權不準向外擴張領土;(3)西夏遣子弟宿衛京師,即送親屬作為人質;(4)送還被俘的宋朝官吏;(5)解散西夏的蕃漢軍隊;(6)釋放被俘獲的宋朝兵民;(7)如果邊境上發生糾紛事件,要服從宋政府的處理。其次,在德明答應履行上述七項條件後,宋政府才能滿足德明五件事:(1)授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2)賜金帛緡錢4萬貫兩匹、茶2萬斤;(3)給德明發給內地節度使薪俸;(4)允許西夏進入內地貿易往來;(5)宋朝撤銷青白鹽內輸禁令。
張崇貴將議和條款提交給德明使者王mín@⑥後說,「如能順命,即降恩旨」。[(27)]德明心中很清楚,如果全部答應宋朝的議和條件,等於將西夏政許可權制在平夏範圍,完不成繼遷留下的向西發展的遺囑。因此「使張浦詣崇貴面議,但多邀求,不肯自為誓約也。」[(28)]其邀求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堅持「先賜恩命,徐議之」;其二、明確表示不同意歸還靈州和送子弟入質,但宋朝則堅持要求歸還靈州及遣子弟入質。這樣使和談一度出現僵局,宋朝「以趙德明誓約未定,即命向敏中自知永興軍改為fū@⑤延都部署兼和延州,使經略之」。邊界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儘管和談出現僵持局面,但雙方的努力並沒有中斷,德明頻頻向宋朝遣使,以表示對和談的誠意以及取得經濟上的利益。[(29)]在德明的軟磨硬拖下,趙宋君臣有些等待不住,宋真宗再次令向敏中招諭德明,既而向敏中等建議,「候其親弟到闕,並得誓章,則先許五事悉願與之,姑務羈縻,以緩爭戰可也。」[(30)]即放棄歸還靈州疆土的條件,真宗準備答應,「又慮德明空接續進奉,肆其徼求,在彼固無虧損,而我漸失機會,復賜敏中等詔,令亟圖之」。[(31)]
宋朝急於約和,已作了較大的讓步,在放棄靈州疆土條件的情況下,德明仍不滿足,多次遣人轉告向敏中,說「遣親弟宿衛,上世未有此例,其他則願遵承。」[(32)]並提出以良馬、駱駝千計入貢,言詞懇切。由於德明堅持不同意遣子弟入質,向敏中只將這一情況報告給真宗,沒有敢「請行封爵」,但真宗求和心切,下詔向敏中等,「如德明再遣人至,果不欲令親弟宿衛,則所乞回圖往來及放行青鹽之禁,朝廷並不許,然不阻其歸順之志也」。[(33)]1006年(景德三年)9月,德明就宋真宗允許的條款結成誓表,遣牙校劉仁勖來獻。10月宋朝批准德明誓表(議和保證書),授其為定難軍節度使、夏綏銀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封西平王,食邑6000戶,實封2000戶,給俸如內地節度使,並以fū@⑤延鈐轄張崇貴為旌節官告使、太常博士趙湘為副使,賜德明襲衣、金帶、金勒鞍馬及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茶2萬斤。經過多次討價還價,終於就「景德約和」的部分條款達成協議。
四
「景德約和」後,德明對宋朝基本上一直保持友好關係,「貢奉之使,道路相屬。」[(34)]公元1006年11月,遣使至宋,貢御馬25匹、散馬700匹、駝300頭,以謝朝命。次年(1007年)3月,獻馬500匹、駝200頭,謝給俸廩。宋制,貢物謝恩,只給來使緡錢,宋真宗因德明進奉頻仍,特加賜德明襲衣、金帶、器幣。4月,德明為了迎接宋使,於綏州建館舍曰「承恩」,夏州建館舍曰「迎暉」,500里以內,道路橋樑,整修一新。「聞朝使至,必遣親信重臣郊迎道左,禮儀中節,漸有華風。」[(35)]5月,德明嫡母@⑦氏卒,遣都押牙賀承珍到汴京告哀,宋真宗命殿中丞趙稹為吊贈兼起複官告使。6月,貢馬500匹,助修章穆皇后陵。1008年真宗東封泰山,德明遣使來獻。1011年2月遣使入貢,4月,貢馬賀祀汾陰。諸如此類,不勝例舉。
德明之所以頻頻遣使,與宋朝保持親密友好關係,除了騰出手用兵西蕃外,還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為了取得經濟上的利益。德明每次派往宋朝的使者,既可以得到大量的賞賜,又可以大做生意。「景德約和」剛一成立,他就請「因進奉使赴京,市所須物」,[(36)]真宗答應其要求。這些貢奉使者到汴京後,出入民間如家,任其交易所需之物。為了進一步羈縻德明,使其在經濟上不受損失,宋政府還規定,「夏州進奉外,有以私物貿易,久而不售者,自今官為收市」。[(37)]這一切都促使德明接連不斷地遣使貢奉。
二是為了不斷得到加官晉爵。史載「德明聞中國有大典,必遣使入賀,[(38)]而宋朝每次都必定要加官晉爵益食邑。如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10月,宋真宗東封,德明遣使來獻,禮成,加兼中書令,益食邑1000戶,實封400戶。1011年4月遣使貢馬賀祀汾陰,禮畢後,宋朝遣皇城使韓守殷、作坊使張佶為官告使,進德明中書令。1014年宋真宗到亳州謁太清宮,德明聞訊後遣使到行闕朝覲,宋加賜「宣德」功臣號。宣德,乃是賜皇子、皇親號也。1017年正月宋真宗改元,大赦中外,「會夏州使至,詔加德明守太傅,食邑千戶,實封四百戶。」1019年3月加賜「崇仁」功臣號,崇仁,乃賜親王重臣號也。1022年又加「純誠」功臣號。1023年宋仁宗即位,加德明尚書令。至此,德明共獲得推忠宣德崇仁保順純誠亮節守正翊戴功臣號、定難軍節度使、夏綏銀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傅、中書令、尚書令、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西平王等一系列官勛爵號。食邑1萬6千戶,實封5千戶,到其臨終前夕,食邑又增加為2萬1千戶,實封7千戶。[(39)]
德明之世,夏宋之間保持了20餘年的友好和平,兩國邊界地區「有耕無戰,禾黍雲合,甲胄塵委,養生送死,各終天年。」德明「朝聘之使,往來如家,牛馬駝羊之產,金銀繒帛之貨,交受其利,不可紀勝。」是夏宋關係最友好的時期。
參考文獻:
(1)(3)(4)(6)(8)(10)《西夏書事》卷3。
(2)《太賓士跡統類》卷2。
(5)《宋史》卷318《張方平傳》。
(7)《長編》卷23太平興國七年五月已酉條。
(9)《長編》卷25雍熙元年九月條及《西夏書事》卷3。
(11)(14)《西夏書事》卷4。
(12)《遼史·聖宗紀》。
(13)《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15)(18)《西夏紀》卷2。
(16)(17)《長編》卷36淳化五年八月丁酉條。
(19)《長編》卷42至道三年十月辛丑條。
(20)《西夏書事》卷6。
(21)《西夏書事》卷7。
(22)(24)(26)(27)《西夏書事》卷8。
(23)《長編》卷55咸平六年九月壬辰條。
(25)《西夏紀》卷4。
(28)《長編》卷61景德二年九月丁未條。
(29)見《西夏書事》卷8及《西夏紀》卷4。
(30)(31)《長編》卷63景德三年五月庚申條。
(32)(33)《長編》卷63景德三年八月戊子條。
(34)(36)《長編》卷65景德四年三月條。
(35)《西夏書事》卷9。
(37)《長編》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庚戌條。
(38)《西夏紀》卷5。
(39)《西夏紀》卷5及卷6引《冊元昊制書》。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日加嚴
@②原字王加秀
@③原字糹加麻
@④原字氵加下加巫
@⑤原字鹿加阝
@⑥原字曰下加文
@⑦原字門裡加芒
推薦閱讀: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與唐代名相姚崇墓地相鄰,但待遇天壤之別
※穿越到北宋教皇帝在北邊養大象打仗,可以改變些什麼?
※中國美術史:第二節 北宋前中期的繪畫
※【詩歌專題複習】——北宋中後期
※北宋的「老人政治」:70歲高齡仍要赴邊地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