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三)
林靈真(1239~1302)為元代東華派主要傳人。名偉夫,字君昭,靈真為其法名。自號水南,人稱水南先生。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既長,博通經緯史傳、諸子百家及方外之書,而於四輔、三奇、陰符、畢法之旨,尤加精究。累舉不第,乃棄儒為道,舍宅為觀,拜提點戴煟為師,匾其宅曰丹元觀。嘗自謂:「予學道於虛一先生林公,東華先生薛公,於茲有年矣。幸造道域,參玄律,詎可韞所學而不濟於世。」「乃紹開東華之教,蔚為一代真師。以度生濟死為己任,建普度大會者不一」(《道法會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靈寶無量度人上道·靈寶源流》)。弟子甚眾,「在州里不下百餘人」,正一龍虎宗的董處謙,玄教大宗師吳全節都曾投其門下,「可謂一時授受之盛」。約在至元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291~1294),正一道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表薦林為溫州路玄學講師,繼升本路道錄。此後,閉門著述,對靈寶派濟度齋儀進行整理「盡三洞領教諸科,及歷代祖師所著內文秘典,準繩正正一教法,撰輯為《濟度之書》十卷,《符章奧旨》二卷」(《道藏》第七冊19頁)。正一教主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命雕板印行,以廣其傳;並授以靈寶通玄弘教法師、教門高士、住持溫州路天清觀事。
林靈真臨終前,貽書弟子林天任,命其嗣教。但據《玉清靈寶無量度人上道·靈寶源流》,林靈真之後,靈寶派的宗師為正一派龍虎宗的董處謙和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表明東華派此時已併入正一道了。
雷時中(1221~1295)為元代天心派的重要傳人。字可權,號默庵。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後家於湖廣(今湖北)之武昌金牛鎮,所居溪水,迴環東西二橋,故又號雙橋老人。幼年習詞賦,通詩經。後絕念功名,專註道法。理宗景定年間(1260—1264)於金牛鎮置壇祀事。一天,雷時中忽然宣布路真君下降,授「混元六天如意道法」。隨後,又有辛天君來告:「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師路真君也。」又稱:「吾奉昊天敕命,付卿開闡雷霆之教,普濟眾生」,「卿名在仙籍,七世為儒,三世行法,並無纖過,當大興吾教」(《道藏》第五冊446頁)。這位路真君乃晉代親遇太上老君授此法的路大安,而非宋人路時中。雷時中聲稱的這段經歷,意在藉以宣揚其道法來自神仙所授,以擴大其影響。同時也反映出雷時中所傳的天心道法,已與宋代不同:第一,不再祖述宋人饒洞天,而是以晉人路大安為祖師;第二,不稱所傳之法為「天心正法「,而稱「混元六天如意道法「,且要「開闡雷霆之教「;第三,專以《度人經》為主。可見雷時中編造上述神話,是意欲獨樹一幟,別開門戶。果然,此舉影響甚大,「四方聞其道行卓異,及其門者日眾」。他亦遵行以《度人經》為主之宗旨,「每化導世人及開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誦經,各獲果報。且嘗論《度人經》旨,以開後學」。並且博採儒釋二家,「貫徹混融歸於一致」。據稱,經此努力後,傳有「弟子數千人,分東南、西蜀二派。首度盧、李二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行乎四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混元之教,大行於世」(《道藏》第五冊447頁)。可見雷時中是宋末元初天心派的重要傳人。著有《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等。
張三丰,全真道武當派開山祖師。名全一,又名君寶,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子。在各種張三丰的傳記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南召縣誌》說他是南召縣(今屬河南)太山廟鄉人,生於淳祐七年四月初九(公元1247年5月15日),道籍說他永樂十五年(1417)仙逝,活了170歲。張三丰為元季儒者,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峰子,訛稱為「張三丰」。史書記載張三丰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據道教界推測,張三丰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代雖扶植正一道,但對全真道武當派尤其是張三丰皆禮敬有加。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下詔征張三丰入朝,不赴,於是又下詔命張三丰弟子沈萬三等恭請,亦未獲;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又遣使覓之不得。。成祖更是多次派人尋訪,並至書表達對張的仰慕渴求,但皆不遇。英宗天順三年(1459)詔封「通微顯化大真人」;成化二十四年(1486)憲宗詔封為「韜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封張為「清虛元妙真君」據張三丰的有關傳記:至正初,張三丰返故里掃墓,年已過百歲。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復至秦蜀,又游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台觀。至正十九年,張三丰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丰又結庵武當山。時已122歲。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於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雲、張振洋、葉陽、張景濤、孫碧雲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丰離開武當復作雲遊。洪武二十五年,張三丰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丰,正應「日後當於西南會面」之說。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於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張三丰曾撰《大道論》、《玄機直指》、《道言淺說》、《玄要篇》,後由清代李西月輯成《張三丰全集》八卷,收入《道藏輯要》。其主要道學主張是主張儒釋道「三教同源」,極力和會儒學,具有濃厚的理學氣味。張三丰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的內丹丹法,基本上屬於全真教北派先性後命,性命雙修一格。他的內丹丹法還有一個獨特的睡功,稱之為「蟄龍法」。張三丰的傳人有史籍記載的約二十多人,其中三大弟子是丘玄清(1327年—1393)、孫碧雲(1345—1417)和沈萬三(1307—1373)均被明廷加封過。
張三丰還是武當武功的創立者。其弟子中就有武當七俠:宋遠橋(1295-1380)、俞蓮舟(1303-1387)、俞岱岩(1306-1379)、張松溪(1310-1394)、張翠山(1313—1346)殷梨亭(1318-1403)、莫聲谷(1323—1357)。武當劍術和武當拳由他們傳承並發揚光大。加上金庸等人的小說,更是神乎其神。
明洪武十年(1377)開始掌教,為第四十三代天師。明洪武十三年敕受「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總領天下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勵修節以格神明,誥封其母包氏為清虛沖素妙善玄君,命建齋設醮於(南京)紫金山和神樂觀。庚午年(1390)入覲,降敕重建大上清宮。建文帝時,一度受貶,遂於鄉里黃箬峰下(今龍虎山東南十里處)構峴泉精舍居之。明成祖朱棣即位,入賀至闕,賜以緡錢修葺大上清宮。永樂四年(1406)敕諭編修道書。五年曾三次建齋篆於朝,帝有器物厚賜。六年、七年,兩次奉諭往武當山(今湖北均縣)尋訪張三丰。永樂八年羽化。著作遺世者有《峴泉集》十二卷(見《道藏》,《四庫全書》錄為四卷),《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四卷,及詩文序論等文章。並擅畫墨竹,精於蘭蕙,兼長山水。曾畫《秋林平遠圖》,洪武三十一年(1398)所畫的《夏林清隱圖》軸傳世,現存日本。
張宇初的道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1、申明道統源流,上攀先秦道家。其《道門十規》開首即言:「雖有道經三寶之分,而始自太上授道德五千言於關尹。」意味著他堅決以老子為道教宗源。但是,張宇初也不否定六朝以來的道教傳統。比如《道門十規》仍告誡道徒須誦讀元始天尊的《度人》,靈寶天尊的《定觀》《內觀》及太上的《道德》《日用》等傳統道經。2、張宇初順應時代潮流,提倡道、儒、釋三教合一。《度人經通義》卷一說:「元始道之元神也,寶珠即心也,儒曰太極、釋曰圓覺,蓋一理也。」提倡「三教同源」:「貫綜三氏,融為一途」。其著作《峴泉集》中之《太極釋》、《先天圖論》、《河圖原》、《辨荀子》、《辨陰符經》諸篇,皆有合儒者之言;《問神》一篇,悉本程朱之理。他在著作中,也大量附會佛學,如《靈寶鍊度普說》中,即借用佛教涅盤解脫之說以超度亡魂。3、在方術修鍊上,他也博採眾家,除熟諳其世傳的符籙齋醮術外,又向劉淵然學凈明法,還向丹鼎派學習內丹。其《硯泉集》中即有內丹詩文若干篇。他還在龍虎山築室修鍊內丹。他規戒道士注重內丹修鍊。認為內外二丹是仙道的根本,不可不學。因此,他承襲宋元間新符籙派的義理,將內丹術引入符籙派,使符籙咒術與內丹相結合,並強調內煉為本、性命雙修。《道門十規》中,他規誡各派道士都應該以「真功」為基本,注重內煉修丹,他在其他詩文著作中,也多涉及內丹方面的內容。他明確指出「坐圜守靜為入道之本」。他還痛斥當時流行的采戰御女之術,稱「必喪身亡命而後已」。強調必須性命雙修,反對單修性而沉空滯寂。4、內煉為本的齋醮道法。張宇初強調內煉為外法之本,一切齋醮祭煉、各派雷法,均須「明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如超度靈魂,必須要自己先內煉成丹,然後以己之真陽點化鬼魂的靈魄(見《道門十規》);如施道行法,必須要「性天道法」「心地雷霆」,然後才能「靜則金丹,動則雷霆」,達到祈雨求晴,誅妖降魔,禳災去凶等目的。(見《峴泉集》)5、倡導全真教初期的遺風,以此整頓正一道戒律清規。強調道士必須嚴格遵守戒律清規,將全真道初期踐行的艱苦儉樸風氣推廣到道教各派,包括正一道。《道門十規》中嚴厲規誡道士:「至若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敬,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夸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誡!」張宇初為正一道四十三代天師,總領天下道教事。在正一道貴盛之際,能夠自省,並向全真道學習其初期踐行的艱苦儉樸風氣,這是難能可貴的。
劉淵然(1351—1432)江西贛縣人,道教長春派創始人。幼為祥符宮道士,道號體玄子。先受業於「胡、張二師」,復師事江西於都紫陽觀趙原陽。趙原陽見他形貌清奇非尋常人可比,進而探其志存忠孝,認為是修道的「良器」,遂帶他到金精山,傳授予「玉清宗教社令烈雷,玉宸黃籙太極」等書,「呼召風雷,役活鬼物、濟拔幽顯,立有應驗。既而又受金火返還大丹之訣,棲神鍊氣,玄悟超然」。
明洪武二年(1393年),朱元璋慕其名,召至京城,朱元璋命其「建金籙大齋」,從而出現了「醴泉、甘露、鸞鶴」的祥瑞,贏得朱元璋的寵信。賜號「高道」,擢道錄司右正一,永樂初年升左正一。嗣因得罪朝中權貴,被貶謫至雲南,先後在真武祠和黑龍潭龍泉道院傳教,收門徒百餘人,創立長春派。該派的最大特點為注重符籙、驅邪趕魔、崇尚醫術等。劉淵然精通道教經典,道行精妙,「凡滇民有大災患者,咸往求濟,無不得所願欲。」並在龍泉道院以道教符籙大書「萬物滋生」大碑,因刻工和視覺關係,碑有立體感,故昆明人習慣稱之為凸字碑。原碑已毀,現碑為清嘉慶三年(1789年)重刻,為道教重要文物。長春派與呂洞賓為祖師的天仙派、丘處機為祖師的龍門派同為明清雲南道教的三大教派,尤以長春派在昆明流傳最廣。
仁宗洪熙元年(1425),劉淵然還朝受封,賜號「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演教長春真人」,誥加「庄靜普濟」四字,「領天下道教事」,成為全國道教領袖。劉淵然榮耀不忘第二故鄉昆明,奏請明仁宗皇帝,改真武祠為真慶觀,龍泉道院為龍泉觀。並奏請立雲南、大理、金齒(今保山)三道紀司,以植根其教派。宣宗宣德七年(1432),卒於金陵(今南京)嘗著《濟急仙方》一卷。
邵元節(1459—1539)字仲康,號雪崖,江西貴溪人(或謂安仁人)。幼年父母雙亡,遂於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出家為道士,師事範文泰,得《龍圖規範》之秘。後又師事李伯芳,盡得其術。嘉靖三年(1524)征入京,以「立教主靜」之說得世宗嘉納,備受恩寵:嘉靖四年(1525)令拜雨雪,有驗。嘉靖五年(1526)封為「致一真人」,統轄京師朝天、顯靈、靈濟三宮,總領道教,賜給紫衣玉帶及金、玉、銀、象牙印章各一枚。從此,長居京師,經常奉詔禱祈雨雪,累獲加封受賞。嘉靖九年(1530)班二品,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十一年(1532)敕建真人府於城西,每年給祿米百石,撥校尉四十人供洒掃,賜莊田三十頃,蠲免其租。以孫邵啟南為太常丞,曾孫邵時雍為太常博士。邵元節奏乞將永恩寺等改為道宮。准其奏,翻新後,賜額曰元福宮。又遣中使於江西貴溪建道院,賜名仙源宮。嘉靖十三年(1534)邵元節從龍虎山還朝,船行至潞河,命中宮迎入,賜新蟒服及「闡教護國」玉印。嘉靖十五年(1536),加號為「靖微妙濟守靜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誠致一真人」,賜玉帶冠服,又以其禱祀降生皇太子有功,拜為禮部尚書,賜一品文官服,其孫啟南官至太常少卿,徒陳善道亦封清微闡教崇真衛道高士。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節病逝,「帝為出涕,贈少師,賜祭十壇,遣中官錦衣護喪還,有司營葬,用伯爵禮。禮官擬謚榮靖,不稱旨,再擬文康。帝兼用之,曰文康榮靖」,可見世宗尊崇之深。敕授大宗伯,謚「文康榮靖」。穆宗即位後於隆慶初(1567),削去其秩謚。
邵元節作為正一道領袖人物,又總領道教,但在道教理論和組織建設上並無建樹,只會投帝王所好,勤勉恭謹,從事齋醮而已,史稱「元節無他方求,祗因帝好齋醮而元節勤事不懈,遂眷顧不衰。」(《明史》卷307「邵元節傳」)著作有《太和文集》,已佚。
陶仲文(1479—1560),初名典真,湖北黃岡人。少為縣椽,曾做過黃梅縣的縣吏,後由縣吏為遼東庫大使。喜好神仙方術,受符水訣於羅田萬玉山(《續文獻通考》),並與龍虎山道士邵元節相往來。後去京城,即住在邵元節的邸舍中。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世宗南巡,元節病不能從,以陶仲文代之。三月,授「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錫以誥印;九月,封仲文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領道教事,食正二品祿,父母及妻贈封如制」;十九年,世宗有疾,病癒後歸陶仲文祈禱有功,特授少保、禮部尚書,久之,加少傅,仍兼少保,食正一品祿;嘉靖二十年進少師,兼少傅、少保,明代歷史中,兼領「三孤」者,僅陶仲文一人。;二十一年(1542),世宗聽信陶仲文之言,移居西內,日求長生,君臣不相接,獨仲文得時見,見輒賜坐,稱師而不名;二十六年(1547),請度天下道士二萬四千人,許之;二十七年(1548)八月,復以聖誕加恩,給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經、王永寧為高士,並賜之印;二十九年(1550),以平獄功,封恭誠伯,歲祿二千石,其徒郭弘經、王永寧升真人。之後數年屢有賜賞,榮貴無極.由此可以想像世宗對他的寵愛。嘉靖三十年(1557年),陶仲文有疾,乞還山,許之,仲文即歸,帝念之不置,明年六月,遣錦衣官存問,故始終眷顧不衰。年逾八十,以三十九年(1560年)十一月卒,帝聞痛悼,葬特謚榮康惠肅。從嘉靖十八年(1539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去世,陶仲文成了明世宗身邊最受寵的道士竟達20年之久。明朝道士任官之最高、最久者莫過於陶仲文。
穆宗即位後,於隆慶元年(1567)追削陶仲文秩謚。據說,陶仲文其人雖然極受世宗的寵愛,但行事卻小心慎密,不敢恣肆,很少干預朝政,專心禱祀。這也許是他長年能受寵於世宗的主要原因。但同邵元節一樣,在道教理論和組織建設上並無建樹,只會投帝王所好,勤勉恭謹,從事齋醮而已。
陸西星1520—1606(1601),字長庚、號潛虛子,又號方壺外史,江蘇興化人。明朝全真道內丹東派創始人。《興化縣誌》說他自幼聰明,才華橫溢,工詩文,擅書畫。嘗為諸生,頗有名望。但早歲事舉子業,九試而不中,於是棄儒學道,入山隱居。數次遇異人,得受仙道秘訣。曾在《金丹就正篇·自序》自稱於與姚四溟「同被師眷」,呂洞賓降臨其北海草堂,住二十二日,親授丹訣,據此撰成《賓翁自記》與《道緣匯錄》。時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秋,年二十八歲。嘉靖四十三年四十五歲時完成第一篇丹道文章《金丹就正篇》。
陸西星的道教思想是融合三教,晚年參禪學佛,撰有《楞嚴述旨》、《楞嚴經說約》、《楞伽句義》等佛學著作。功法上主張「性命雙修,此本成仙作佛為聖之大旨」。陸西星是兩宋、元明道教房中術及內丹雙修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對《參同契》、《遇真篇》、《陰符》等的闡釋,頗有超過宋元注釋之處。他主張陰陽同類雙修,認為「男女陰陽之道順之則生人,逆之則成丹」。並撰成《七破論》,抨擊其他煉養之術。在金丹命術方面主張「真火無候、大葯無斤」,不應拘泥於繁瑣法度。撰有《七破論》,抨擊其它煉養方術。後世道士將他尊為內丹派之祖。
陸西星雖被尊為內丹東派祖師,但本人並未入道籍,因而其師徒宗傳記載不詳。著作有《金丹就正篇》、《賓翁自記》、《道緣匯錄》、《南華真經副墨》、《道德經玄覽》、《《玄膚論》、《參同契測疏》、《悟真篇注》、《三藏真銓》、《楞嚴述旨》、《楞嚴經說約》、《楞伽句義》等十多種道家和佛學著作。有些學者還認為長篇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陸西星著。明施有為的《明廣陵詩》卷二十二還收陸西星詩二十四首。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心隱子,後又號混虛氏、無始氏,世稱「三教先生」,福建人。出生於世代儒業之家,從小習詩書,但參加科舉考試卻三試未中,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在博覽儒釋道三教經典和訪遍有道之士基礎上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他認為,三教有許多共同點,如:都是關於心身性命的學說;都主張向內反省,發明本心;立身處世的原則相同,都提倡內外雙修,心身性命與綱常人倫不相妨礙;都主張「不爭」,而且三教體驗「道」的途徑相同。林兆恩就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頗具特色,龐大而完整的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逐漸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學術團體,人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一教主」、「三教度世大宗師。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林氏身為儒者,竟將儒學演變為宗教,而且產生如此之大影響,無論在道教史或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都有重要意義。即便在當今,仍有不少學者指出,以孔孟之道為基礎的儒家文化容納了墨子的對立理論,補充了老莊道家學說之不足,接受了佛教學說精華,又清除了神學成分,使之哲理化,加上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已臻至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合理的思想文化體系。實際上是林氏「三教合一」說的現代化和進一步發展。
林兆恩博學多才,學貫三家,著述頗豐。從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去世的45年間,幾乎每年都有幾種著作問世。見於記載的有《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林子會編》等,國內外現存的不同版本的林兆恩全集就有16種之多,分存於日本尊經閣文庫、日本內閣文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及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台灣中央研究院等處。其中《三教開迷歸正演義》以演義小說形式,宣傳三一教的宗旨。全書共二十卷一百回,明萬曆年間有白門萬卷樓刊本。
林兆恩卒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享年八十二歲。
婁近垣(1689—1776),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齋,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松江縣境內)人。祖、父皆為道士。自小從其父學道,弱歲從楓溪仁濟觀楊純一學道。因「慕龍虎之勝」,乃入龍虎山,師從上清宮提點周大經,盡習其三洞五雷諸法及諸家符籙。雍正五年(1727年),五十五代天師張錫麟循例赴闕朝賀,婁近垣隨行。途中張錫麟患病,行至浙江錢塘縣病勢增劇,無法赴京,囑咐婁近垣「待值京師,備員法事。」赴京覲見後其言談舉止,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初四日,雍正帝賜婁近垣御筆對聯一副:「靈函自秘金壇錄,仙牒常翻石室書」。雍正九年(1731)雍正患疾,命婁近垣設壇以符水治之,病始愈。當年多次賜婁近垣御筆、匾額和詩作。雍正十年封婁近垣「妙正真人」;十一年八月,命婁近垣為大光明殿開山住持,統領法官四十八員,焚修頂禮,禱雨祈晴,祝國佑民;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三日,授婁近垣晉秩三品,榮及祖、父、家人。乾隆繼位後,恩遇同於雍正:乾隆元年(1736)封婁近垣為通議大夫、食三品祿,帶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嶽廟。東嶽廟等處正住持,餘如故。乾隆二年四月初八,賜婁近垣御書對聯一副,御制詩御書一幅;乾隆五年七月,婁近垣上表奏請修理上清宮以及增修殿閣及香田歲額租谷事,旨諭「照依酌情辦理」。乾隆年間,龍虎山天師正一真人張遇隆的爵秩由二品降至五品,取消其朝覲、筵宴資格,而婁近垣仍為三品通議大夫,御封妙正真人併兼理道籙司,龍虎山提點司和多處宮觀住持。上清宮的一名法官的品秩、職務竟然超過了正一道領袖正一真人。雍正、乾隆兩朝,龍虎山地區宮觀宙宇的修繕事宜,基本上是婁近垣在操辦籌劃。
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辟穀數日,端坐而化,時年八十有九,賜金治喪,命葬龍虎山」(《松江府志》卷六十三《方外傳》)。
婁近垣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籙名世的道士,也是清代正一派唯一能以著述流傳後世者,但對本派的符籙道法無所闡揚。為了迎合雍正的禪宗思想,甚至將道教「鍊氣養真」稱為「皆妖妄之人藉以謀生之術」,在日常與名流交往中,又「不涉于丹葯怪迂之說。」有恭親王延至府邸,問婁近垣養生之術。他回答說;「王今錦衣玉食,即神仙中人」。因席上有燒豬,乃笑曰:「今日食燒豬,即絕好的養生術,又奚必外求哉!」恭親王十分佩服,贊曰:「婁公真學道者」。正是由於婁近垣對清廷的忠心,連雍正皇帝亦謂其:「秉性忠實,居心誠教」,對其大加褒獎「以表清修,以勵後學」。其著述有《南華經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一說十八卷),刪定《黃籙科儀》十二卷,校訂《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這些著述的主要貢獻是在道教科儀和道教音樂的整理彙編上。
在科儀上他整理出版了《黃籙科儀》。《黃籙科儀》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科儀法事集。婁將前代繁瑣的科範儀式,刪去重複,編成了在當時十分可行的科儀文書。該書計十二卷舉凡發奏、建壇、宿啟、拜表、早朝、午朝、晚朝、解壇、設醮等各項科儀等清代常行之法事,基本匯於此編。當今很多地方仍是沿用此科儀,如龍虎山、上海、蘇州等地之正一派宮觀。有學者將此書與稍早的由龍門高道王常月所編《龍門心法》並稱。
他在道教音樂方面也有貢獻《黃籙科儀》卷十二附有《金字經》、《川拔調》、《對玉環》、《清江引》、《園林好》、《十八指》、《隔凡》(即《中走馬》)、《浪淘沙》、《一封書》、《桂枝香》、《環山水》、《梅梢月》、《效丈》、《步步高》、《撲燈蛾》、《碧桃花》、《玉嬌枝》,婁近垣編的另一部科儀書《梵音斗科》後面附有《隔凡》、《青鸞舞》、《桂枝香》、《金字經》四首曲牌。《太極靈寶祭煉玄科》後面也附了幾首。這些珍貴的道樂曲牌在婁近垣的整理下,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此外,他在元代殘本《龍虎山志》的基礎上重修的十六卷本《龍虎山志》;留有詩稿,名為《妙正真人語錄》。共收錄了婁的《性地頌》五首,《心佛歌》、《快活歌》、《西江月》十首,《觸境會心倡》四首,《示後學》、《闡真篇》等一系列作品。其中的一些篇目被雍正帝的《御選語錄》所收入,所以又叫《御選妙正真人語錄》。有清之朝,能以文字進入《御選語錄》的道士,也只有婁近垣一人。
王常月(1522—1680),明末清初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長治人。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塵之心,即遍歷名山,參求大道。博覽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參師20餘位。中年師事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趙復陽,師見其學道誠懇,便密於天壇王屋山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並囑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切須掃除,依律精鍊,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又曰:「吾三百年來獨任(即律宗三壇大戒)之事,再傳於子,時至而興,大闡宗風」。王常月牢記其師振「宗風」之訓戒,毅然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辭師後,周遊神山仙洞。八、九年間參師二十多處,印證五十餘人。後隱居華山拜斗台,刻苦修道。
清軍入關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掛單于靈佑宮。順治十三年(1656)三月,王常月奉旨主講於北京白雲觀。先後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不僅發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獲清朝統治者的保護和支持。這對龍門派的復興具有重大意義。他為順治帝所器重,賜為「國師」,三次賜予紫衣。康熙皇帝曾從其受方便戒。康熙二或三年(1662或1663),王常月親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當山等地開壇授戒。一時之間,南方道士紛至門下。在王常月的努力推動下,沉寂了四百年的全真龍門派,開始呈復興之象,並成為全真道中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個支派。王常月因此被譽為全真教龍門派的中興之祖。王常月的弟子眾多,於各地形成多個全真道龍門派支派。有的直至現代還頗為興旺。
康熙十九(1680)九月九日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逝。享年159歲。徒眾將他安葬在白雲觀西偏殿。康熙皇帝聞之,賜號「抱一高士」,降旨築饗堂、塑法像,每年忌日遣官至祭。
王常月撰有講稿《心法正言》,後代弟子整理為《龍門心法》(又名《碧苑壇經》),另有《缽鑒》五卷、《初真戒律》一卷。
王常月認為他的三壇大戒,就是佛家的戒、定、慧:「初真戒」講的是個「戒」字,「中極戒」講的是個「定」字,「天仙戒」講的是個「慧」字。他批評世人五花八門的修鍊方法,「或以存思觀想,默朝上帝於三天;或以鍊度濟幽,超拔陰魂於九地;或以呼神招將、佩符篆以號真人;或以提氣開頭,運精氣而稱妙道;或諷誦經文而勤勞禮拜,或炮製丹藥而救病醫瘡;或煉服食以望飛升;或效陰陽而行採取;或房中鼎器呼吸,以神運真鉛而延生接命;或鼎爐砂火抽添,以燒煉茅銀而布施立功;或以身體衰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於有福……」,所有這些,都是「盲修瞎煉」,惟有戒、定、慧這「降伏身心意的工夫」,才是「無上至真妙道」。
既講修鍊次第,又講修鍊方法。他認為修真之法,歸根結底是「要將六根六塵掃凈,五臟五欲安和。使主人常住靈台」;「只要用志不分,凝神氣穴,栽培祖氣,溫養先天,致虛極,守靜篤,純一不二,神藏無極,極而太極,自然智慧光生,元陽來複。」如此「常清常靜」,「唯滅動心,不滅照心,則生可延;但囊空心,不凝有心,則命可保。」王常月內丹修鍊法,再次肯定了全真「先性後命」的修鍊思想。標榜「無相法門」,反對「看相修行」,破斥拘於煉化精氣的金丹命術。認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對煉化精氣以求卻病延年。
陳攖寧(1880—)原名元善、志祥,後改名攖寧,字子修,道號圓頓子。原籍安徽懷寧,世居安慶蘇家巷。幼承家學,熟讀儒典。十歲讀《神仙傳》,即萌生學仙之念。稍長,考中秀才。因患癆疾,從叔祖學醫,同時試做仙道工夫,逐漸恢復健康。1905年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學堂,兩年後癆疾複發而輟學。1908年起,為了學習養生方法,他離開家庭四處求師,得到一些丹法口訣,然未遇深諳丹道之鍊師,悵然而返。1912至1914年,住在姊丈喬種珊家,日往上海白雲觀通讀《道藏》,遂探得道教丹術之底蘊。為了有所比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華嚴大學閱讀佛經。旋赴北京,尋訪高道,未遇。1916年陳攖寧由京返滬,與西醫師昊彝珠結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國路自設診所行醫。1922年至1932年,陳攖寧與同道者數人在家中進行了數百次外丹試驗,終因軍閥混戰和日寇侵滬受到破壞,未獲最後成功。1933年,張竹銘醫師在滬創辦《揚善半月刊》,特辟「答讀者問專欄」,請陳攖寧主筆。陳攖寧利用這個陣地,大力提倡「仙學」,團結了眾多好道之士,使之成為當時全國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進攻上海,(揚善半月刊)被迫停辦。1939年,張竹銘醫師又創辦了《仙道月報》,陳攖寧仍為主筆之一。1941年夏,該刊又因上海局勢險惡而停辦。此後,陳攖寧仍然堅持仙學的研究,並傳授弟子。1961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文革」期間,中國道協被迫停止工作,陳攖寧深為抑鬱惶恐,心力交瘁。1969年5月25日,陳攖寧因肺癌病逝於北京醫院,終年89歲。
陳攖寧為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仙學」創始人。除大力宣傳「仙學」外,對道學和《道藏》整理也有功績,他將道藏書目重作分類,將七部十二類的舊名目一概取消,只就道藏原有1500種書的性質分為「道家、道通、道功、道術、道濟、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經、道誠、道法、道儀、道總」等14類,更為科學和便於檢索。其著作頗豐,涉及內容有丹道、史論等,共計有《黃庭經講義》、《道教起源》、《教理概論》、《靜功總說》、《老子第五十章研究》、《靜功療養法》、《仙與三教之異同》等近30餘種。另外對中華道教也有發起和組織之功。1956年,陳攖寧與各地道教界人士發起籌備全國道教組織。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後,當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1961年,當選為會長,並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推薦閱讀:
※為奧運賽場上的難民代表團點贊!
※比劫在八字命理中代表的人物類像
※青龍、白虎、玄武、朱雀代表的是什麼?是怎麼被刻畫出來的?
※世衛駐華代表為北京禁煙點贊(圖)
※面相中的山根代表什麼?從山根看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