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空海法師開示(十九)

空海法師開示(十九)2010-07-29 18:07

【幻燈片】  什麼叫做二元對立的世界?「二元對立」是我們凡夫、眾生所造成的夢幻世界。我們一般人都是站在「我的」,這是我的立場、我的角度,然後攻擊排斥另外一個的立場,排斥另外的「非我」,認為這跟「我」不一樣,這個跟「我」不同。如果我們的視野胸襟能夠往上提升、慢慢去看,會看到大家事實上是一體的。包括說你所不愛的境界,很不愛、很嗔恨的、很不想要,你想要逃離的世界與你想要的世界,你能不能看到他們是一體兩面?當你能夠看到這些,就能夠包容一切。  這是一面鏡子,我是站在鏡子前面拍照,這個是凹凸鏡,也就是哈哈鏡。一個人在照凹鏡的時候,是形成又矮又胖。這面鏡子就像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鏡子,當你的鏡子是彎曲的,你不知道、不容易察覺,是因為沒有反觀,沒有覺察就不容易察覺。當你不容易察覺你是這樣一個凹凸的鏡子,你看這個人就是又矮又肥的形狀,你有沒有看到他真實的身高多少?有沒有看到他真實的面貌?你看到的是你彎曲的心態。如果你的心態沒有改變,你是依著你彎曲的心態在看待這個世間,你就看不到實相,就是不能夠「如實觀、如實見」。  這是眾生所站的一個角度,這是我、我的,這是他、這是你、這是他,這是我要的,這是我所不要的,這是我所趨樂,我所總要抓的,這是我所厭惡,我所要排斥的……,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這是我的地盤、這是我的宗教、這是我的國家,這不是我所要的,這是我所排斥的,這是跟我敵對的……,都站在一個小小的地方、小小的一個角度。包括說這個國家,我是一個國家、我一個國王,我要并吞你這個國家,或是說我這個國家要攻擊你,因為你跟我是世仇、仇敵,都是在「二元對立」。  眾生在這裡,就像蝸牛角上面的一個細菌,如果視野心胸是這樣的狹隘,就會有很多「非我」、「非我所」的排斥,就是在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我們學佛就是要把視野、心胸、知見,逐漸的拉開、拉高,當你慢慢拉開、拉高,去看到全體的時候,就不會再去攻擊他人,不會再去嗔恨他人,你會愛護自己、也愛護每一個人,「身見」才會真正破除,嗔心才會真正破除。學佛修行就是要不斷打開我們的心胸,提高我們的視野,這樣「止觀雙運」,才能夠去看到實相、看到全體。  如果你沒有提升視野、開闊胸襟,就在茫茫人海裡面,一直奔波、一直追逐,在名利堆中打滾,沒有提升到一個比較高層次的境界,就是這樣忙忙碌碌過一生。眾生就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當你認同這個黨的時候,就會排斥另外一個黨。你認同、支持他的時候,就會排斥跟他所對立的另外一個黨,所以「世間」、都是二元對立的,眾生如果不能夠去了悟,你落入在哪一邊,就是在趨樂避苦、抓你所要的。人家在當總統的時候,你不斷在那裡批判、攻擊,但是有一天當你當總統的時候,人們也是一樣在批判、攻擊你,「世間」就是這樣不斷的互相攻訐,這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眾生不斷的在那裡抗議、抗爭,但是「世間」就是靜靜在看著世間的演變,看著眾生的起起伏伏、浮浮沉沉。  什麼叫做二元對立的世界?運用一個實際的場景讓大家體會。這裡是一個坑、一個坑,每一個坑裡面都有一隻蟻獅,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吃螞蟻、小昆蟲的動物,本來地上是這樣平平的,但是如果它在這裡,就開始躲到裡面一直挖,土把它推掉、推掉,到後來這裡就形成一個凹度,就是一個漩渦,它是小昆蟲、螞蟻的死亡陷井,它就躲在裡面,然後當螞蟻或是小昆蟲爬到這裡,因為這裡有一個弧度,就會掉下去,因為這裡是沙土,再想爬上來,就會掉下去,想爬上來,就會掉下去……,沒辦法爬出來,就會一直掉下去。它裡面會有震動,當蟻獅有感受到震動,就出來把小昆蟲吃掉,所以它就是一個螞蟻的死亡陷阱,就是一個漩渦。  也就是凹洞裡面躲著一隻蟻獅,它要吃螞蟻。如果我想要做一件善事,幫忙螞蟻解除死亡陷阱,但是對這一隻蟻獅而言,是怎麼樣?它不一定死,因為它還會逃跑掉,不錯!當你同情螞蟻,你覺得是做了一件善事,但是面對另一方呢?你是它的仇敵,你是它的壞人,對它來講,你是做了一件壞事,當你是螞蟻的救命恩人,你的螞蟻的「佛」,卻是另外蟻獅的仇敵,蟻獅的「魔」,這就是二元對立的世間。當你站在哪一邊,你是這一邊的救命恩人,就是另一邊的仇敵。  很多人認為歷史上的關公很厲害,很崇敬關公能夠過五關、斬六將,勇猛無比。但是那些被關公殺死的人呢?那些跟關公敵對的國家呢?關公對他們來講是什麼?是惡魔啊!是頭號殺手啊!所以,我們要從這裡面慢慢超脫出來。我把一些凹洞填平,一些讓它空著,讓大家來看看,很多我們以為沾沾自喜,以為做了一件好事,我做……,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是有沒有去看到?對另一面來講卻是壞事,這就是「二元對立」。  樹皮上面白白的,是白蟻所做的房子、它們的窩。因為它們要咬樹皮下去混合去做,所到之處都會變成這樣,如果它們做越多、整個都做起來,這一棵樹就會死掉。於是覺得這一棵樹很可憐,會被白蟻吃掉,我慈悲啊!就把蟻窩除掉、弄掉,對這棵樹是做了一件善事,救了這棵樹,但是對白蟻而言呢?你是在傷害白蟻啊!你是這棵樹的救命恩人,但是卻是白蟻的惡魔,這就是「世間法」方面,永遠是利弊、得失、對錯、是非、好壞……,它都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從原來二元對立的世界慢慢超越。  這是剛出生的小老鼠。有的人很嗔恨老鼠,看到就會想把它弄死。有的人就認為我們要慈悲啦!不要把它弄死,用牛奶去喂它、養它,讓它活下去。但是可知你的慈悲,讓這些老鼠不斷繁衍長大,若是因此帶來一些瘟疫、漢他病,到底你的慈悲是善、還是惡?以前有人在田裡工作時,看到老鼠,會認為自己是素食者,不要把老鼠弄死,把老鼠拿走丟到別區的田裡就好了,放到別的地方去。  表面上,你是一種慈悲,把老鼠放到其他地方去,但是老鼠是沒去咬你的農作物,卻去咬別人家的農作物。「世間法」是沒有絕對的好、壞,包括說有的人對於該如何處置蚊子,也很痛苦啊!認為我們受持一條戒「不可以殺生」,因此都不可以打蚊子,但是卻常常因為蚊子干擾得很苦惱。表面上是持一個「不殺生」戒律,不殺蚊子的「戒」,但是內心卻常常被蚊子干擾的境界,感到很痛苦。於是,你是持這個戒相,但是內心是苦的,而這個戒條有沒有讓你解脫呢?  「世間法」是沒有絕對的善、絕對的惡,在我們學佛之後,要衡量怎麼樣在善、惡之間,做一個平衡的考量點,怎麼樣讓「弊」的方面減到最少?有一個重要的抉擇出發點,如果你從慈悲心出發,大致上就是不錯。所以,在發生兩難取捨的時候,它是一個很好的考量點,由於殺不殺蚊子,都會有苦,到底要不要殺?就看每個人覺得該怎麼樣做,你的苦會比較減少一些。考量怎麼樣做,你的苦才會比較減少。  曾經有人問:「到底可不可以殺蚊子?」我給他一個沒有答案的答案,他覺得這樣還是沒有講出真正的答案,到底可不可以殺呢?我是跟他講:「你就是要參考你怎麼樣做,你才覺得說你的苦會比較少,答案是在你自己,不是我告訴你一個固定答案」。這是煙草拔掉之後,所開的煙草花。這是一般的長壽煙,香煙到底是善?還是惡?如果以一個農人的經濟作物而言,它是農人的生財之道。但是,如果站在一個國民健康的立場來講,它是在傷害國民健康。以一個喜歡抽煙的人而言,煙草、香煙卻是他的提神興奮劑,他非常需要它,這是他的樂、可意境。然而,對一個不想抽煙的人,卻是苦啊!煙草本身有沒有罪過?它沒有罪過啊!不是境界來系縛你,而是我們自己在貪愛、嗔恨。  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我是「大中至正」,我做得很公正、做得很好,包括一般的政治家,不是特定在批判任何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裡面的主角,只要我們還沒有解脫,都是在這裡面的主角。自認為是「大中至正」,我做得很公正、我是好人,但是有沒有看到一個「禁止跨越」的標誌?有一部連續劇「雍正王朝」,所謂「伴君如伴虎」,尤其是政治方面的一位皇帝、領袖,有他相當嚴苛的思想領域範圍,如果你違背了、超越了他的思想領域範圍,你的命就不保啊!國內、外都是如此,歷代的君主當他要掌權,就會要剷除異己,最初伴隨他之時,你是得寵的,後來若是思想跟君主不合,超越君主的邊界、邊線,讓他不能容忍,所謂「伴君如伴虎」,隨時就砍、隨時就殺。「雍正王朝」戲劇裡面,這些情節都可以看到。  所以,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好,但是卻有一個框框,禁止你去超越啊!很多人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覺得「大中至正」,很疼愛小孩,但是你還是一樣有你的框框,小孩子如果超越這個框框,你就打罵、責備,小孩子沒有順你的意,一樣啊!所以,父母親的愛本來是很單純,但是我們要無條件、無所求的協助小孩子成長,而不是把小孩子當作一個慾望的投射。很多父母是把小孩子當作自己慾望的投射,你自己做不到的,卻要透過你的小孩子去做,小孩子未必有興趣。就像說你不是當醫生的,但是你就覺得當醫生很好,就會逼著小孩子一定要念醫科,於是小孩子就念得很痛苦,成為父母親慾望的一個投射。因此,處處要去體會我們會有很多的框框,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框框。  譬如,鄭成功對台灣人來講,他是一位反清復明的民族英雄。對明朝而言,也是一個中流砥柱的功臣。但是他對清朝來講呢?卻是一個叛將,是一個要除掉的對手。鄭成功對台灣人而言,他是一個民族英雄,但是對荷蘭人來講呢?他是什麼?所以,每一件事情是看你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它都是利、弊同時存在,都是屬於二元世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夢幻世界裡面。  這是牛糞,這是狗屎,這是羊屎、百草丹,中藥叫做百草丹。透過這樣的畫面讓大家體會,牛糞是代表大家不想要的境界,你所排斥、不想要的。一說到大便,大家都討厭,都不想要。那些是代表很多你不想要、你所在逃避、你所抗拒的境界。但是能不能看出來?當你不想要的時候,你就把它貶得很不值,你就嗔恨、排斥它。但是,牛糞、大便,卻是這些草的營養份、肥料。你不想要的,對它們來講,卻是它們的佳肴美食。狗大便對草來講,也是它們的養分。所以,實相世界本身沒有好、壞,它是中性的。因為你不喜歡,於是你才把它判為是不好的、是壞的,但是在實相世界裡面,它卻是中性的。  每一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我們能不能以等同的平等心來面對、來對待它們?你可以覺得說不適合,所以不要吃它們,這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把它們排斥、嗔恨,你以等同的平等心來尊重它們,同樣的以此來推展到其他的方面,你所不想要的境界,我們能不能以平等心來對待?包括說你所嗔恨的人,你所很不想要的境界,你所不想要的黨派,你所嗔恨的國家、種族,宗派、宗教,他們都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能不能以平等心來對待他們?所以,這就是實相世界,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好、壞。好、壞,是我們人類把它添加上去的。  這是滾糞龜,這就是牛大便。滾糞龜會去用牛大便揉成一團、捲成一團,因為這是它的食物。人類所不想要的,卻是它的美食。所以,你很不想要的境界,然後它卻是其他眾生的可意境。我們能不能以平等心尊重眾一切境界?從二元對立的世界,從喜歡、不喜歡,要、不要的那些,漸漸超越出來。  你不想要的世界,你會站在這邊排斥那邊。如果能夠提升你的視野,你會知道這是一體的,有一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慢慢把你的心胸視野打開,慈悲心、無量心,就是讓我們的心胸視野逐漸擴展,原來障礙你的世界就會跟你溶為一體,這個跟「身見」的破除,關係非常大!所以,要證初果,「身見」一定要破,能夠越提升越高,你的胸襟越來越寬、越無限,能夠包容整體,到後來就能夠溶入一體的世界,是這一本書後面第34章敘述體證實修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面,一定有好人、就有壞人,有對、就有錯,有利、就有弊,宇宙中有白洞、就有黑洞,有黑洞、一定有白洞,有生、就一定有死,有苦、也會有樂,有樂、也一定會有苦。所以,每一樣事情都是同時存在的,利、弊、苦、樂都是同時存在。如果你覺得說「我只要這個,我不要這個……」於是你把它分開,是你自己想分開的,但是實相呢?它卻是一體,實相世界是一體。  這是太極圖,所謂的實相世界,它是一體啊!而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所以,從前面你所分開的這些,要能夠溶合、等同尊重。你所想要的世界是這些,你所不要的世界是這些,當你慢慢體會、了解「無常」,就會從二元對立的世界超越出來,能夠包容這是一體,超越二元對立。眾生因為不了「無常」的法印、真理,所以會逃避「無常」;因為不了解「無我」,所以會逃避「無我」。「無常」本身是中性,「無我」本身是中性,台灣這一塊陸地是靠什麼而形成?是靠板塊的擠壓,也就是靠地震而形成,沒有地震就沒有台灣,這樣地震是好、還是壞?  我們本來很怕地震,本來很怕「無常」,當你慢慢去了解實相世界之後,你會接受一切的。地震有好、有壞,颱風有好、有壞,這個含意很深,以後會陸續再深入解析。颱風一樣有好有壞,颱風是大自然氣壓的調整。太陽不會分辨你是好人,我才多照射你一些;你是壞人,我就對你就少照射一些;你是我不喜愛的人,我就不照射你;你是我喜愛的人,我太陽就多照顧你一些。所謂的愛不愛,都是我們眾生自己在分別,我們的胸襟能不能像大自然、像太陽這樣普照大地?從愛與不愛、喜愛與嗔恨的世界超越出來?像陽光普照大地,能不能?  一個解脫者的世界,他的心如陽光普照大地,心如大地承載一切眾生、接受一切眾生。你的心要打開,心花朵朵開之後,就能夠如實知、如實見,到後來就能夠解脫自在。所以,我們的心胸一定要打開。  《金剛經》所講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方面是你要看到實相,一方面你要看到前景,還要看到背景。去看到前景,也要看到背景,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諸相非相」,你能夠看到這一層,就能夠見到實相,即「則見如來」。  這一張是玫瑰花,焦距在這裡很清楚,後面它的背景就很模糊。這一張則是背景很清楚,前景就很模糊,這個含意很深,我們以後再來分享,裡面隱藏著很多的深義。這個叫做七玄竹,它每一枝跟每一節都不一樣,很奧妙啊!而且它這個條碼像電腦的條碼、電腦密碼,它們每一節都有它們的密碼存在。是誰令它們這樣?以後大家慢慢去體會,緣起甚深啊!要看到活生生、很深奧的緣起法。  當深層去體會的時候,才會體悟到「無常」跟「無我」的深義,才不會怕、才不會抗拒,深層的「自我」才會放開,你看!很奧妙啊!藏著玄機啊!藏著緣起的法則、甚深法則。這是瑪瑙石,由木頭轉變為石頭,外形本來是很巨大的木材,埋到深層地底下,經過一些因緣變化,然後因緣具足之後,它形成瑪瑙石。它為什麼會這樣轉變、變化?慢慢去看到緣起甚深。你要能夠看到緣起甚深,才能夠更深一層去體會到涅槃、空、無為,甚深極甚深。所以,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大家先看到「無常」、看到「苦」,體會到「無我」……逐步上來,將來大家就可以體證到「空」,這樣難不難?不會困難。大家走在正確的聞思解脫道上,就一定可以體會、可以實踐。  這是一枝草,這是厚厚的柏油路,而且柏油路至少鋪上有兩年。兩年後,一枝草,把柏油掀開呢!柏油已經鋪兩年以上,一枝草這樣可以把柏油掀開,你說草有沒有生命啊?所以,有的人以為說「我吃素,我就沒有殺生。那些不吃素的人他們都殺生」都是不正確的論斷,植物也是屬於生物,都是有生命,你看一枝草都能夠顯現出這樣的力量,這個柏油至少有兩公分厚,它可以把這樣的一個柏油,像發糕一樣,把它撐開、破出,讓它生長出來,這就是「緣起法」的甚深,我們以後再深層去體會。  這一張是燕窩、燕子巢,是燕子所做的窩巢,但是它的形狀像什麼?像貓。燕子竟然能夠把窩做出像貓的形狀,你看這是貓的腳、貓的尾巴、貓的嘴、貓的鼻子、貓的眼睛……,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燕子它們能夠做出貓的形狀,讓我們體會很多的奧妙。所以,緣起法則不是死板板的,它是緣起甚深非常深。只要我們能夠好好的聞、思、修,就算你的心像鐵一樣,鐵樹也是一樣可以開花,這是鐵樹開花。  我們把過去的那些都放下,歸零、歸零,重新以一個零,一個求真求證,來了解、來探討,那就很快!就可以實修實證而證果。Love、Yor、Forever永遠愛你,這張幻燈片裡面蘊含很深的含意,以後當你真正體證解脫自在的時候,就會體會到這方面。當你真正上到涅槃彼岸的時候,就會展現知足、感恩、大慈大悲,展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於是你會普愛一切眾生,但是這個愛裡面,跟一般眾生的愛,是不一樣的。  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像小孩子一樣,要慢慢去感受到這個愛。所以,生命不是苦的,是在於我們不了解實相的時候,你是背道而馳,於是「苦」就產生。當你在成長過程中,要慢慢去體會到,當有一天你長大、解脫自在的時候,你是這樣的一位母親,你在普愛著眾生。  有關於「吃素」的問題,如果回到原始佛法來講,佛陀本人也沒有吃素,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實相,後代很多大乘方面的,認為一定要吃素,吃素才能夠怎麼樣……。事實上,從歷史實際上而論,佛陀本人在《阿含經》裡面,也都沒有講到說你要吃素才能夠成佛,而且他本人也沒有素食這方面的問題。因為他們以前實行托缽制度,托缽制度是怎麼樣?人家供養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供養什麼、就吃什麼。只是他會吃所謂的「三不凈肉」,不要自己去殺、不要叫人家殺,但是他們以前都是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  今天的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那些南傳的比丘,他們有沒有吃素?沒有啊!包括西藏的體系,一樣沒有吃素。像南傳方面,他們還是實行托缽,所以沒有這些問題,反正人家供養什麼,接受眾生的供養。他們不是為了吃的問題,才去托缽,一方面當然是解決色身的這些苦,一方面透過跟眾生托缽,做有關於法上的一個傳法,一個善緣的接觸,他們也是透過托缽跟眾生結善緣,然後可以度化眾生。  有關於吃素方面,當然在印度,後來也有一些派系認為說要吃素,但是傳到中國,這方面貫徹的比較嚴謹,這跟政府的介入也有關係。當政府介入之後,變成佛教要自己處理伙食問題,我們中國的出家人要自己煮食,反正不買葷、不吃葷、不殺生,於是就變成漸漸走向吃素方面。至於印度方面,也有部分的人喜歡吃素,但是佛陀是尊重。後來傳到中國,才把吃素方面,做一個更明確的確立。但是,若以此而堅持說,吃素才能夠修行,則不是原來佛陀所講的那些,但是我們尊重。  吃素跟你能不能究竟解脫是無關的,而是說你個人覺得吃素比較好,你就吃素,但是不要說你吃素,然後就排斥其他吃葷的人,也不要說我喜歡吃葷的人就說「佛陀本來就沒有吃素、葷素不拘,你們有吃素的這些人都太執著去戒禁取,你們在執著那些……」這些都是落入見諍,沒必要!所以,怎麼樣做,你覺得比較好就自己選擇。如果你喜歡吃素,你就吃素;如果你覺得說吃素下來,苦會比較少,你就吃素;如果說你很在意,一定要吃得很清,鍋子沾到葷就不行,戒律死守的很緊、很緊,這一條戒就會造成你很多的牽掛、很多的不自在。  所以,最主要就是吃東西的心態才是最重要,不是在吃的外相上面,而是在心態方面。如果沒有以慈悲心在吃,都是用「欲貪」在吃。如果以慚愧心在吃,感恩之心在吃,就不一樣!以後我們再深入解析「四種食」。因為素食只是第一個階段的吃而已,那個不同層次的吃,你要去看到。依次為「粗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四種食,要去看到深層裡面在吃。如果看不到,你在葷素方面打轉,沒辦法看到深層裡面一直在吃,這些要去看到,以後我們會再逐步深入。第四章 慚愧心  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慚愧心」會讓我們增長清凈道,對於我們邁向解脫道,會有很正面的協助、正面的幫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當你真正發出慚愧心之後,會積極要脫離生死輪迴,就會一路一直向解脫道邁進,於是「永閉生死門」,生死輪迴的門就已經關掉了,會一路一直向解脫道邁進。所以,在我們整個修行的次第來講,慚愧心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如果慚愧心沒有真正發露出來,就很不容易走上解脫法,那一種用功修行,往往都是在「有為法」的「世間法」裡面繞,很多的修行變成是在抓他所要的、實踐他所要的。  因為,在「世間法」的名利方面,也許爭不過別人,就想換一個跑道進入佛門。原來在公司處處要看總經理、董事長的臉色,如果剃了光頭、出了家之後,就成為法師,人家就可以要供養我、尊敬我,事實上是後來演變成的錯誤觀念,然而現在很多以錯而習以為常,以這種錯誤觀念變成很多人走上修行之門,是為了「鹹魚翻身」的這一種想法,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一開始修行學佛,都沒有用慚愧心來出發,都是不正確,因為是想透修行來實現你的慾望,只是換一個跑道而已,然後還是繼續一直在抓名、抓利,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在正式切入「五蘊」、進入實修以前,要把前面的觀念釐清楚,建立正知正見的基礎,否則修行不會純正,無法真正走在解脫道上。  (第三節)「常習慚愧心,此人實稀有;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慚愧心會讓我們遠離諸惡,然後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  第五節的前文是講「無慚無愧」,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便不可能去恭敬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你要跟他講「出世間法」,因為跟他原來所要抓取的,是背道而馳,所以他聽不進,不喜歡這些。原始佛法是要講去體證「無常」,你要放下,要去體證「無我」。但是,如果一個人一直要緊緊抓著名、要抓著利,然後一直要追逐他所要的這些,跟他講這些他是聽不進的。所以,如果慚愧心沒有生起來,跟他講正法方面,他不相信。他認為這是自了漢的,這是自私自利的。  當因緣慢慢成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一個修行人「有慚有愧」,便會「愛恭敬」,因為他的身心已經柔軟下來,便「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會慢慢建立正知正見,於是信心就會漸漸產生。當你有信心之後,再進一步跟你講深一層的「出世間法」,更具體去深入探討「三法印」跟「四聖諦」,你就會進一步去正思惟。「正思惟」是在聞思之後,你再進一步深度的去思惟、去求證。「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經過正思惟之後,就會建立正知正見。  如果沒有深厚的法義聞思基礎,縱使你再怎麼用功修行,很容易走偏差而不知道,盲修瞎練也不知道,因此我們要「解行合一」啊!以個人而言,我是覺得「解」要在「行」之先,你先了解之後,然後再行,這樣才不會錯。  「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為什麼?「護諸根」就是守護六根。但是「守護六根」不是把身體的身、口、意,這樣包裹得很緊,而是我們本來都習以為常的六根,一直都在向外攀緣、向外抓取,我們身、口、意的衝動,原來習慣性的一直衝動,都向外抓取、向外衝動,現在經過聞思、深觀法義,身、口、意必須要能夠靜下來,「守護六根」就是要漸漸減少向外攀緣,如果你的外緣太多,就沒辦法靜下來修行。修行是不會跟正常工作有所衝突,該做的、你一樣去做,真正走在修行之路,對工作是不會怠忽職守,當下該做什麼工作,你就會去做,而且是認真負責去做。  每一個當下都是認真負責,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眾生,絕對不是投機取巧,每一個當下都是認真負責,而且你會篩選過濾掉不必要的應酬,不必要的攀緣就會漸漸減少。本來我們的心靜不下來,就會想去找人聊天,或是找人喝酒、打牌,那些都是在殺時間,事實上就是殺我們的生命,生命一直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今天聞思佛法之後,覺得真的要找尋出解脫道,把生死大事弄清楚,這樣才能夠真正出離苦海。當你具有這樣的認知之後,就會放下很多的外緣,不必要的外緣也會過濾掉。有必要的你會去做,但是經過這樣的篩選,一半以上的外緣都可以去除掉。  「守護諸根」就是過濾掉很多的外緣,不必要的攀緣就會因此減少,身心漸漸地澄靜下來,有時間就以放在法上的聞、思、修為主軸,除了工作、上班之外,就是以聞、思、修,以走上修行解脫之道,為你的第一順位,這樣的成就會很快。能夠護諸根,再來就會進入戒、定、慧的實修實證,於是「護戒、不悔」,「不悔」就是因為你有持戒的基本原則,把握住「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一個重要原則。  記得!不管有幾百條的戒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從你的慈悲心發露出來,能夠掌握到這兩句戒律的精神,才不會執著在戒條上,被戒條束縳得死死的。所以,你就能夠「護戒、不悔」,然後「歡悅、喜、止、樂、定」,因為在不斷止觀下來、進入實修,都是已經進入實修,能夠進入「止觀雙運」,就能夠「見如實、知如真」,再來就能夠照見到往昔的顛倒夢想,看到過去的愚痴無知之後,就會厭離過去的愚痴無知,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  所謂的「厭、無欲」,就是照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於是會放下那些,當一個人的智慧漸漸成長,對於過去的很多抓取,他就會漸漸地放下。所以,「厭、無欲」都是積極的,而且正確而深入體悟之後,才能夠真正做出來,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這樣就能夠逐漸解脫,到最後趨向究竟涅槃。  慚愧心生起,一定有它的先決條件。一個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虛心學習,若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才會願意、可能跳出狹小的框框。注意!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很容易被我們的我是、我能、我慢這些遮障住,一個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修行路上的最大敵人是自己。所謂的「我是」,就是我們會有很多的「我是……、我是……」,例如說「我是一家之主、我是董事長、我是總經理、我是縣長、我是行政院長、我是總統……」,一個「我是」出來,背後深層裡面都是一種炫耀:「我是怎麼樣、我是怎麼樣……」。「我是大學士、我是博士……」不是說做博士不好,而是我們背後那一種炫耀之心出來,有沒有去看到「慢心」潛伏在裡面?要慢慢去照見到。  我們在行、住、坐、卧、言談舉止之中,有很多的「我是」,再來就是「我能」,「我能夠……,我很能、我很行……,我要證明我……,我要很多的……能力,我不服輸……我……,我吞不下這口氣,我一定要證明……,我能夠……、我能……」。還有,當你擁有一項成就之後,也會很沾沾自喜:「喔!我能夠……,我能夠……」當然,這樣不是說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夠有這些心態,就好像變成消極悲觀,什麼都不能做……,絕不是這樣的。  我們會做所該做,認為做這樣的事情,對自己、眾生有意義,你會無條件、無所求默默去做。但是,當有所成就之後,你不會搶功勞,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因為你會看到今天的成就,背後是由很多的因緣聚合而成,不是身為一個經理,所能夠獨自完成。所以,在成就的背後,你會更謙虛、更感恩,而不是一種「我慢」。同樣的,如果默默做一樣事情,背後是展現我是、我能的「慢心」,這樣別人對你的嗔恨、忌妒,也會跟隨而來。如果一個人在他有所成就,更是謙虛的把這些功勞回饋給大家,這樣反而是會得到更多的愛戴、更多的尊敬。所以,把「我」能夠更淡化,會得到更多的尊敬、更多的愛戴。  所謂的「我慢」,就是處處展現「我能夠……,我能夠成就……,我能夠……」但是你沒有照見到「我能」的背後,是由很多的因緣條件支撐著,這個你要看到。如果沒有看到這些,你會認為說「我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於是在很多員工的面前,會以「我慢」之心來訓話,或認為「是我董事長在養員工,我要生氣,你們就是要看我臉色……」這是一個人的「我慢」。  如果你身為董事長、主管,會深度去考慮一個公司的成就,是整體團隊默默努力奉獻,大家智慧的貢獻所形成,覺得今天公司的成就不是我個人「我能」,是大家一起努力得來,你背後的「我是」、「我能」會大大降低,反過來是一種感恩之心。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轉換,只是初層在斷「我慢」,更深層要斷「我慢」,要去看到生命的存在,背後有多少的因緣在支撐著。以後我們講述到「界分析」章節,會再深度解析。  如果沒有去看到我們生命的存在,背後有多少的因緣,亦即所謂的「緣起」,要去看到深度的「緣起」,沒有去看到「緣起法」,很多「我是」、「我能」的心態就會產生,「喔!我是偉大的科學家,我是偉大的發明家,我是偉大的企業家……」以後我們講到「五蘊」,要先解開、解析出來,再來看到「六界」,我們就會去解析生命的存在,要有哪些因素所形成。當你慢慢去體悟到,感恩之心就一定會出來。  一個人的視野心胸沒有打開,就會有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這樣就沒辦法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的視野胸襟逐漸拉開,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他就會虛心學習。如果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才會願意、才有可能跳出狹小的框框。  譬如「自我」在中心,再來一層一層……,佛陀把它歸納出十層,也就是我們修行所要斷的十個結,從外圍比較粗淺的「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看一下書本第235頁,我們對十個結要清楚知道,修行證果不是越修越展現「我能」,而是把我們這十個結一一斷除。「十個結」--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貪慾、嗔恚,這是「五下分結」;再來,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我慢,無明,這是「五上分結」。  「初果」就是斷前面三個結--身見結、戒禁取、疑結。「二果」就是斷前面三結,再加上貪、嗔這兩個結,漸漸的淡薄。「三果」就是斷前面的五個結,也就是斷「五下分結」,但是後半的「五上分結」還沒有斷除。「四果」就是十個結全部斷,貪、嗔、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不再顛倒夢想,契入無為、無學位。所以,十個結就是我們畫的這十個圈圈,用現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比喻,就是十道「自我」的防衛體系。  有的人會說「奇怪!我怎麼有這些?我覺得我沒有啊!」那還是很遲鈍啊!不知不覺啊!只要你不是解脫者,這些結都一定都有,只是粗細大小這樣而已。我們今天修行就是要你去照見到,這十個結也可以說是十層的面具。我們是帶著十層的面具、十層的保護網,把「自我」在這裡保護著。本來宇宙的實相存在是「無我」,但是眾生就是很怕「無我」,一直不敢去面對,於是用十道防衛體系,把「自我」鞏固著。然而,不管你再怎麼鞏固,只要你還有「自我」,就會有「我慢」。  所以,「我慢」是屬於「五上分結」,只要還有「我慢」,就表示還有「無明結」存在,「我慢」跟「無明」是一體的,只要有「我慢」存在,死神就一定跟在後面,於是他就要不斷再繼續逃、繼續逃,當有一天整個「自我」消失、「我慢」消失的時候,死神也消失了。當「我慢」消失,死神也隨之消失。十個結、十道防衛體系,也就是十個框框,都把自己套在裡面,但是我們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如果你能夠覺察到,就好辦了!你能夠覺察到,就會虛心的學習,然後設法把一層一層的障礙去除掉。你能夠去除掉前面三個結,就能夠證到初果,再來去掉前面的五個結,就能夠證到三果,再來到後面「五上分結」,算是進入到我們生命的核心,進入到「自我」生死存亡的關鍵,非常不容易突破。但是,只要你繼續再深觀進去,真正為解開生死之謎,為了悟生死大事,你會繼續面對「自我」再挑戰,因為最後的敵人、這個「自我」,你一定要能夠清楚覺察出來,然後願意大死一番。  當「自我」大死一番之後,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這時候「自我」都消失了,你會體證到「空」,體證到「涅槃」,所有的框框都沒有了,所有的框框都消失了,就是溶入一體的世界。  另外,在修行路上常常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就容易志得意滿、「我慢」生起、想為人師,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名利的腐蝕性很強、很大。大家要慢慢體會名利的腐蝕性很強、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會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貪染、慢染,這方面大家也要慢慢去求證,在此只能點出一個原則,很多宗教師都是落入這裡面打轉、打滾,但是都不容易覺察到。所以,佛陀就會叮嚀交代我們,不要去偶像崇拜。


推薦閱讀:

佛教電影一輪明月(弘一法師) 濮存昕主演
《徹悟禪師語錄》之一 第4講 大安法師
佛法與婚姻--了幻法師著
勸大眾勿造口業(曇影法師)
凈空法師:來佛寺印志法師祈請我在講經時宣布一樁事情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