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不是一個好教材
《二十四孝圖》不是一個好教材
張鳴
眼下,隨著儒學的再次復興,《二十四孝圖》也再次走紅,好多旅遊點,都張掛二十四孝圖,很多地方,為兒童講授儒學經典,不僅有《弟子規》,還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好多人眼裡,提倡孝道,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好事情。
魯迅先生曾經撰文,特意表達了對《二十四孝圖》故事的反感,特別反感這些故事體現的虛偽和殘忍意味。「老萊子娛親」,一個七十多歲的老爺子,為了博自己的父母一笑,身穿兒童綵衣,而且「詐跌」,做嬰兒狀啼哭。「郭巨埋兒」,僅僅因為家貧,做奶奶的把食物給兒子吃,做父親的就要把兒子埋了,幸虧挖到半截,挖出一罐金子,這才作罷。
這只是二十四孝圖中,最扭曲的兩個故事,其他的故事,其實也一樣帶有虛偽和殘忍,在人家的宴席上,揣幾個橘子,被發現了就說是自己母親愛吃,帶回去孝敬母親的。誰能證實呢?冬天裡,母親要吃鯉魚,這並非特別困難的事情,設法去撈可以,去買也行,脫光了躺在冰上,魚就破冰而出,這不是故事,而是神話。怕蚊子叮著父親,有錢買蚊帳,沒有錢可以用艾蒿熏,自己脫光了躺在父親床邊,就能夠讓蚊子不叮父親了嗎?他家那裡的蚊子,僅僅有一個小分隊嗎?至於雙親亡故,刻兩個木頭人頂替,妻子對木頭人稍有懈怠,就立刻休掉妻子,不僅不負責任,而且矯情。
在有皇帝的時代,王朝政府都希望臣民忠孝兩全,而孝子又是忠臣的基礎,所以,孝就變成了絕對化的孝道。不是奉養父母,給他們養老送終,而是非得變出許多新花樣來,才算是孝。二十四孝問世後的所謂孝子,每每要割股療親,父母病了,做兒子媳婦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熬成湯給他們吃。而跟孝道有關的烈婦和節婦,更是可怕。丈夫死了,最好是殉節,其次是守節,哪怕從18歲守到80歲,也必須守。這樣的孝子節婦,才是歷代表彰的典型,留下來的牌坊,大多是紀念這些古代英模的。
不僅如此,明清時代的法律,明確規定,父母對於子女,有絕對的支配權,可以買賣,如果父母認為兒子不孝,可以到官府告兒子忤逆,只要這樣的告訴發生,兒子不管是否真的忤逆不孝,都死定了。甚至,如果父親在追打兒子的過程中絆了一個跟頭跌死了,那麼兒子也要判死刑。反過來,即使父親無緣無故殺了兒子,也可以免死。
不消說,孝道被法律和政治強調到這個地步,原本基於人類一般情感的孝,就已經變味了,變成了殘忍和虛偽,一種不人道的社會道德。而二十四孝圖,恰是這種社會道德的圖解化的展示,而且從古至今,都是專門針對兒童的展示,顯然,在今天,這樣的展示,不僅不可能真的教會兒童孝順,而且會有很大的副作用。
其實,孝敬老人,是人類的一般情感,並不專屬哪個民族。父母年老,需要兒女反哺,贍養和照顧,在古代社會,本是一種常態。因為在那個時代,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欠缺,養老問題,只能靠養兒反哺來解決。針對相應的社會現實,提倡相應的社會道德,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把這種道德絕對化,強化到不近人情的地步,甚至充斥殘忍和虛偽,實際上,不僅孝作為普遍道德不會被人們認可,而且每每會走向反面。
推薦閱讀:
※文明禮儀校本教材
※有哪些比較好的豎笛教材嗎?
※國外好的概率論教材?鍾開萊 和Durrett的哪個好一些?
※紫微斗數教材:兄弟宮詳解
※面相教材--不同鼻型
TAG: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