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缺知音

以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為標誌的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質電視節目,在全國成規模熱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缺知音

央視推出的《朗讀者》中,濮存昕(右)演繹老舍的《宗月大師》,姚晨(左)演繹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資料照片)本報記者 黃啟哲開年以來,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掀起一股古詩詞熱潮,接棒的《朗讀者》更上一層樓,不僅收視率直線上升,各地陸續開出的「朗讀亭」更是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排隊人流。人們手執詩書而來,也帶著生活中與傳統文化相伴的故事與情感而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電視節目達20檔,觀眾涵蓋老中青三代,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視頻網站彈幕引發「刷屏」熱潮。最新統計顯示,《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已吸引近12億人次觀看,而新浪微博上「CCTV朗讀者」這一話題閱讀量更是達到10.1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業界人士認為,這些守望傳統文化的汩汩清流,贏得口碑與收視的雙豐收,滿足了大眾的精神需求與情感認同。而這也恰恰印證了不論在哪個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缺少它的知音與追隨者,缺少的是緊貼時代、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說書人」。而如何說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本大書,考驗的不僅是創作者的文化積澱和視野創意,更考驗創作者的文化擔當和與觀眾親近的謙恭之心。彰顯文化大美內涵、引領文化傳承之先眼下,在央視和全國各地衛視,都能看到聊著傳統文化的「說書人」。黑龍江衛視推出的《見字如面》,以名人朗讀書信的方式,透過或平實或真切的語句,展現著歷史與個體命運的互相交織,展現著家長里短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節目中,老戲骨張國立、歸亞蕾念出了韓愈、蕭紅等古今名人書信中所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而林更新這樣的青年演員朗讀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封家書「黑夫家書」,雖將木牘上的秦隸古文轉譯為現代文朗誦,可戰場上兩兄弟在家書上反覆寫下的「急急急」,卻仍能跨越千年,讓人心靈為之一顫。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遠不止於文字。東方衛視的 《二十四節氣》 選擇節氣這個細小切口,以清新不失格調的水墨畫風,展現農耕文化里祖先的智慧和中華大地上的風物民俗;東方衛視的另一檔紀錄片 《人間難得幾回聞》 以「中國樂器」為原點和文化符碼,從樂器製作手藝、演奏特點、旗幟人物及其代表作入手,讓民樂在影像這個載體上立體起來。透過這些節目,漢字美、詩詞美、古典美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而引發觀眾感慨「美哉」的,不只是節目背後的歷史情懷,更是蘊藏在節目每個細節中的中華傳統美德與價值觀念。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每一位中國人文化基因密碼。通過這些電視節目,人們封存的文化記憶得以跨越年齡、職業和生活背景,在這一刻產生新時代的共振。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優質文化電視節目的接連出現,並非偶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電視媒體在彰顯文化大美內涵、引領文化傳承之先上做了大量工作。以創意打開年輕人的「朋友圈」信息爆炸時代,酒再香,也得從深深的巷子里走出來,方能香飄萬里。想讓傳統文化在當下「鮮活起來」,同樣需要引入當下觀眾熟悉的形式和手段,用好的創意贏得觀眾尤其是「90後」、「00後」年輕觀眾的認同。《中國詩詞大會》熱播同時,微信朋友圈一款「定製你的私人詩詞」的H5互動遊戲流行起來。把「私人定製」的概念用在文字之上,契合網生代彰顯個性的特點。詩詞熱之下,《葉嘉瑩先生:詩覽眾山小》《蒙曼品最美唐詩》《王立群品經典宋詞》等一系列學者品讀詩詞的有聲書在網路上走紅。而彈幕網站中網友自發將節目視頻剪輯出說唱版本,錄製方言朗誦版,是在娛樂之餘,引發傳統文化在網路上的裂變式傳播。有意思的是,時下的不少文化類節目組已把眼光放在線下活動上。比如《朗讀者》就萌生出在城市街頭設立實體「朗讀亭」的創意,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這個僅容得下一個人,貌似電話亭的「朗讀亭」流動起來了。而《見字如面》欄目則重拾「紙筆傳情」的美好,讓成長於快速發展社會中的「00後」孩子們感受到沉靜的力量。一位北京四中的初二女生看完節目後,在課堂作文里寫下這樣的感慨:「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恬淡字句,驚艷了不少網友。時代在變,生活在變,而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與嚮往始終未曾改變。
推薦閱讀:

孫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圖解
田園耕讀與中華傳統文化
華夏傳統二十四個典故,現代人恐怕連一個都沒聽說過!
108式傳統楊式太極拳拳理探秘(六) - 天下武林網
傳統楊氏太極入門之一 貓步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優秀 | 中華 | 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