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聊醫事:做個聰明病人

  《臨床醫生聊醫事:做個聰明病人》

  人人都會生病,去醫院是我們不可迴避的選擇。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醫院的資源;如何讓自己免受醫療傷害;如何處理好與醫生的關係……這不僅僅是衛生部要思考的問題,也不僅僅是醫院思慮的難題,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需要去醫院的患者及其親人,要面對的現狀。

  《做個聰明病人》中,一個臨床醫生用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為你開具了聰明病人的各級「處方箋」,由淺入深。引導你解開醫院裡曲曲折折的機關,讓你繞開紛繁複雜的醫療陷阱,使你能真正享有病人本該擁有的權利。

  你需要是個聰明的病人

  對待健康,幾乎所有人都是樂觀主義者——沒人會想到自己有一天需跟醫院打交道,更沒有人會想癌症的悲劇會搬演在自己身上。對我們而言,更多的時候疾病是天上掉下的隕石,落在誰頭上誰倒霉——於是平時我們肆無忌憚地透支著我們的健康,幻想著春暖花開的幸福生活。

  如果疾病真的離我們這麼遠,為什麼要去關心它呢!潛意識中,我們排斥著與疾病相關的一切概念:醫學常識、醫院、醫生……我們寧願追索千里之外一個明星昨晚的宿醉,也不願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下居家周邊醫院的情況,去了解一下一旦自己或家人發生意外,可以通過何種途徑找到及時而有效的醫療幫助。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走進醫院的病人都對自己即將面對的這一龐大機構一無所知:醫院是怎樣運作的;如何與醫生更好地溝通;如何找到有益的幫助;如何避免成為醫院這一「官僚機構」的犧牲品;病人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對醫院及醫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自信與盲從是大多數病人的「通病」。他們走進醫院時充滿恐懼和無助,在這紛紛雜雜、由無數通道組成的醫院中茫然無所適從,只能將一切決定權交予醫護人員——然而,並非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值得託付。

  在討論如何當一名聰明病人的過程中,我同行的反應遠超出我的想像。有些同行對此相當憤懣,認為教導病人「聰明」等於承認醫療行業有眾多的「潛規則」(即便這些「潛規則」真的存在,作為醫生,我們又有什麼必要站出來承認呢?);另一些同行則認為,鼓勵人們當一個聰明的病人就是鼓動病人不信任醫生,醫療行業是一個相當專業化的行業,治療疾病的前提就是病人信任醫生,討論這個話題,不僅僅損傷了醫患之間的信任關係,而且最終受損傷的還是病人。然而我始終對以下觀點深信不疑:目前的中國需要聰明的病人,聰明的病人不僅不會惡化醫患關係,相反,會更好地與醫生溝通,會更深刻地理解醫生的治療行為,會更積極地參與醫療決策;多一些聰明的病人,可以更好地監督醫務人員中的害群之馬,可以提防各種醫療騙局,凈化中國的醫療環境。

  我絕不認為揣著錄音機走向醫生診室的病人是聰明的病人,也絕不認為在整個診療過程中對醫生的所有做法都報以懷疑態度的病人是聰明的病人,相反,我認為他們是最笨的病人,或是最自以為聰明的愚蠢的病人!聰明是一種瞭然在胸的人生態度,不僅當一個病人需要聰明,你還需要當一名聰明的購物者,當一個聰明的愛人,當一個聰明的子女……真正的聰明絕不是斤斤計較、自以為是,而是一種對事物內部規律成竹在胸的智慧,是一種一切盡在掌中的大度。

  你需要掌握一些醫學常識(特別是一些急救常識,如心肺復甦術),同時你還需要當一個聰明的病人,因為這是一個成人的責任。你對你的父母有責任,你必須敬愛他們,讓他們有個健康的晚年;你對你的子女有責任,你必須讓他們有一個安全的家;你對你的愛人有責任,你必須讓他(她)感受到幸福。你需要當一個聰明的病人,因為它與你及你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息息相關,你承受不起醫療過程中的傷害,儘管在醫療過程中出現傷害有時在所難免,但你得確保它不發生在你的身上,或至少,你有能力把這種可能性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對於中國的醫療行業,我們當然很希望能夠完全地信任它,誰願意在自己飽受病魔折磨的同時還需要勞心費神去提防醫療傷害呢,但前提是,我們需要將那些為追逐利益最大化而喪失基本職業操守的醫院、醫生剔除出去。鑒於目前中國醫療大環境良莠不齊的混亂狀況,你尤其需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你當然希望毫無保留地去信任一個人,但前提是他值得你信任!無數血淋淋的教訓早已告訴我們,對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付出信任是何等危險的事。

  你需要成為一個聰明的病人,你更需要具備一個病人的聰明。在本書中,我會讓你看到一個聰明的病人應該需要什麼,一個病人的聰明應該是什麼。

  鄭佳鵬

  自我測試:你是聰明的病人嗎?(1)

  測試一

  ① 真事。我的一位很年輕很有前途的同事在體檢時查出了肝癌,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當醫生進行剖腹探查時發現癌細胞已多處轉移,失去了手術機會。如果你是我,聽到這一消息你會:

  ▲ 世事無常!人生苦短!還好這事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 挺可憐的!不過這種事如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命運!說

  不定哪天也轉到自己——轉到誰誰倒霉!

   人生許多時候並不能盡隨人願!或許我也要更多地關注

  一下自己的健康,自己擁有再多,沒有健康有什麼意義呢?

  ● 天啊!明天體檢去!我與他是同事,工作環境相同,說不

  定他是因為工作環境中的某種因素致癌!

  ② 你上一次體檢的時間:

  ▲ 體檢?為什麼要體檢?沒病說不定查出什麼病出來!

  ◆ 上一次跳槽時被強迫體檢,花了我幾百大洋,心疼!如果

  公司免

  費組織我就去!

   兩年前,被家人催著去的,之後再沒時間去了。

  ● 單位體檢一般不會錯過,自己定期一年進行一次體檢!

  ③ 報紙上不時有聳人聽聞的各種「科學報道」:某種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質,某種食物不宜多吃……看到這類新聞,你的腦中會閃出什麼觀點:

  ▲ 哈,我從來不看這類新聞!——這些所謂的「專家」除了

  會嘩眾取寵,像一群被狗攆的鴨子一樣聒噪,還能吐出點

  象牙來?

  ◆ 這類新聞看多了還是有免疫力的!不過,關注一下也無

  妨,說不定他們說的是真的呢!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好的食物就不吃唄!小心點

  為妙!

  ● 千萬不能再吃了!趕快打電話告知親友!

  ④ 最近熬夜多了一些,同事都說我眼睛有點黃:

  ▲ 熬夜眼睛能不黃?讓他們也熬幾天試試!錢難掙呀!

  ◆ 真的假的?照照鏡子去!不過,也是不能再熬夜了!這樣

  下去身體吃不消!

   眼睛黃?不會吧!先吃點退火的葯試試,看會不會好一

  點!今後打死不熬夜了!

  ● 眼睛黃?聽說眼睛黃可能是肝炎!明天就去醫院查一下!

  ⑤ 連續加班幾個晚上,牙齦有點腫痛。晚上一朋友請吃飯,有可能會鬧到很晚:

  ▲ 去!有吃有喝還有玩——給個不去的理由先?大不了明天

  好好睡一覺!

  ◆ 好朋友,叫吃飯不去似乎不夠意思,不過得想辦法及早逃

  逸——先編好個恰當的理由!

   推掉!拖個病秧子身體去捨命陪君子不值當!

  ● 當然推掉!先去取點葯再說!手機關機!

  作者點評:儘管我們試圖用以上問題來評價您對自己健康的關注度,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評價既無法精確,也無現實意義!——誰不關注自己的健康呢?正如第1題,誰在聽聞自己的朋友突患不治之症時不唏噓感慨健康之可貴呢?但又有多少人會將這種感慨轉換為積蓄健康的現實行動呢?我們不斷告誡自己,要善待生活,珍惜生命,但那顆渴望收穫的心卻總是將健康寄放在明天——明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明天開始,做一個健康的人!明天!或許疾病會在午夜來臨——而我們一直在期望明天!如果你的選擇中更多的是▲或◆,這無可厚非,您是個樂觀的人,您是期望明天的人,或許您的明天一如您所願!——這是我真誠的祝福!如果您的選擇中更多的是或●,您是積極的人,也是懂得儲蓄健康的人,雖然這並不能保證您與疾病絕緣——但我們相信,疾病離您可能會更遠些!

  測試二

  ① 你的親人最近老說胃部不適,你費了很大的勁終於說服他明天去醫院,你要陪著去,你會幫他做些怎樣的準備:

  自我測試:你是聰明的病人嗎?(2)

  ▲ 什麼準備?錢嗎?我帶啦!有病就去看,需要什麼到時再說!

  ◆ 錢當然要啦!對了,提醒他將以前的病歷帶上!

   錢!病歷!醫保卡!對了最好明早不要吃飯,說不定要做

  什麼檢查!還有,想辦法看看這家醫院是否可以七拐八拐

  地找個熟人!

  ● 今晚就在網上做功課,了解一下可能疾病的基礎知識;向朋

  友打聽哪家醫院,哪位醫生較為專業;動用朋友圈找熟人;

  然後整理一下親人的所有病歷資料,準備好可能用得上的東西。

  ② 請正確給以下行為排序:a.跟醫生初步溝通,b.做相關檢查,c.挂號,d.取葯,e.交錢,f.等化驗報告,g.聽醫生診斷,詢問相關信息,開處方。

  ▲ abcdefg

  ◆ cabegdf

   caebfged

  ● cabfged

  ③ 這事是假設的,希望這種事在你的人生中不會出現:你的親人有心臟病史,因為情緒激動,突然出現胸口劇烈疼痛,你會:

  ▲ 太突然了!趕快給家裡其他人打電話!

  ◆ 背起親人,跑下樓,立即上醫院!

   打120!同時詢問現在我該做些什麼!

  ● 立即拿出急救藥品幫親人服下,打120,在電話里詢問我還應該做些什麼,聯繫親人原來的醫生。

  ④ 你的一個親人手術完兩天,晚上你在床邊陪護,突然患者說手術傷口有點痛,你會:

  ▲ 手術後傷口是有點痛,不痛才不正常呢!

  ◆ 到護士站找護士來看一下!

   找值班醫生去!

  ● 打電話給主治醫生,跟他說一下情況。

  ⑤ 一個朋友生病了,而且病情比較複雜,涉及到外科及內科情況,於是經管醫生不時需要請人來會診,但是各科室之間經常互相推諉。今晚,朋友說吃了會診醫生開的葯不舒服,怎麼辦?

  ▲ 誰開的醫囑找誰去!

  ◆ 直接找他們主任!誰叫他們互相推諉!再不行,我還要找

  院長呢!

   先找經管醫生吧!畢竟他是最直接的負責人嘛!

  ● 找經管醫生,讓他去協調解決!他是直接負責者,人家會

  診醫生只是協助治療!經管醫生解決不了,我找主任去!

  作者點評:程序,醫院是充滿官僚程序的地方!儘管似乎它更應該與人性關懷或便利相關!醫生則是程序至上的一個群體,他們利用程序來保護自己!醫院及醫生的程序或許本身並不複雜,但對於一個焦慮及驚惶失措的患者而言,醫院是一個程序的迷宮!除非你是當地的高官,或是醫生的親朋,否則醫院不會輕易為你打破程序,這是現實!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很多醫患之間的矛盾其實只是雙方對程序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而且程序並非一無是處,往往正是程序保障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當一個聰明的病人,首先應該對醫院、醫生以及常規診療程序有所了解。如果你對以上各題有些疑惑,那我們為你準備了當一個聰明病人的初級處方,希望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醫院、醫生及其運作程序。

  測試三

  ① 中國是個人際關係社會,辦事找熟人幾乎是一致的辦事規則!阿彌陀佛,但願我們都不需與醫生打交道(這會使我的生存成問題!),但明顯這不現實!好了,假設你有一個關於一般疾病的疑惑想諮詢,你會:

  ▲ 去正規醫院挂號,諮詢一下!雖然我很討厭醫生,但誰讓

  我沒有這方面的朋友!

  ◆ 同事小王的愛人是個醫生,我讓他幫我問問!

   我有一個同學恰好是醫生,打電話問他!

  ● 有一個醫生死黨,我們隔三岔五就聚一下,這點忙他要幫

  不好,看我怎麼修理他!

  自我測試:你是聰明的病人嗎?(3)

  ② 不得不承認,在大多數人的就診經歷中,醫生的臉色沒有幾次好看過(欠他錢了?),問他任何問題他都愛理不理,說話跟古董似的,越少越值錢。你覺得為什麼與醫生交流這麼困難:

  ▲ 這樣的醫生真是欠扁,態度好一點會死呀!中國的醫務人

  員品質有問題!

  ◆ 醫生太忙了,門診的病人那麼多!但這種醫生的醫德也有

  問題!

   醫生處於技術壟斷地位,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病人只要

  按醫囑治療就行,醫學這麼專業,講了病人也聽不懂!

  ● 醫生肯定有問題,但病人也有責任:不具備起碼的基礎知識,詢問顛三倒四,不著邊際!

  ③ 「孕婦因丈夫拒絕術前簽字死於醫院」的事件發生後,我問了幾位身邊的非醫務人員,關於手術前談話,他們理解如下,你贊同哪一個:

  ▲ 手術前談話,純粹是醫院及醫生為了推卸責任,將風險

  轉嫁給病人!

  ◆ 我覺得這是醫生的伎倆,手術前向你渲染多可怕多可怕,

  等把你治好了,得,功勞全是他們的!萬一出了事,也有

  託辭逃避責任。

   這就是一個過場,一個醫療程序!手術前誰都得簽,大小

  手術都得簽,沒辦法!

  ● 其實手術前談話簽字本意是為了保障病人利益,知情同意

  權嘛,不能讓醫生為所欲為,但好好的一部經經常被念歪掉!

  ④ 現代診療過程中,大型檢查儀備(如CT、磁共振等)越來越多,醫生動不動就開出一堆檢查單來,我聽到的抱怨如下,你認為呢?

  ▲ 以前的郎中一號脈就知道你患的是什麼病,現代的醫生,

  離了機器啥都不會!

  ◆ 這麼多檢查,就是醫院的生財之道!哪些進口設備,就是從

  你口袋掏錢的工具!

   醫生的仔細查體越來越少了,他們太依賴機器了,不過,

  機器總比庸醫可信!很多病,還真是沒了這些儀器就診斷

  不清,而且往往越高級的檢查越能說明問題。

  ● 我覺得這些儀器還是很好的,關鍵是太貴了,還有醫生有

  時為了經濟利益亂開檢查單。

  ⑤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碰上過形形色色的病人,你猜如下的哪種人可以從醫務人員那裡得到最多的幫助:

  ▲ 拿著攝像機,威脅醫生看不好病就法庭上見!

  ◆ 對醫生讚不絕口,千恩萬謝!

   想辦法讓醫生知道他也懂得一些醫學知識,但不賣弄!

  ● 讓醫生了解他的來頭不小,是院長的某某關係。

  作者點評:以上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即使是第5題中拿著攝像機的病人,其實也是大眾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儘管沒有一個醫生會喜歡!醫患關係首先是人際關係,溝通是首要的。就我所經歷的種種醫療糾紛,真正有問題的少,大多是溝通不足所致!醫生不願有更多的醫患交流,病人則常會產生誤解!聰明的病人首先應該是善於同醫生溝通、善於獲得所需信息、善於保護自己的人。怎樣更多地得到醫生的支持,怎樣在就醫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獲得幫助,這將是我們在本書「中級處方」部分討論的問題!如果你選擇的更多是▲或◆,或許這部分內容對您的幫助會大一點。

  測試四

  ① 如果不客氣地說,很多中國的媒體都讓人不能信任!我的一個好朋友患上了糖尿病,他拿著一份當地的報紙,上面推薦一種新葯,赫然寫著「根治糖尿病」,另有「中國中醫研究院」「院士」「傳統秘方」等字眼,他問我:這葯能買來試一下嗎。你的答案呢?

  ▲ 這還真不好說!當然現在騙子很多,但萬一真的有效呢?

  自我測試:你是聰明的病人嗎?(4)

  如果沒有害處,試一下也未嘗不可!

  ◆ 報紙上、電視上騙子太多。真正的高手都在民間!我的一

  個鄰居糖尿病就是吃了成都的一個老中醫的葯好的!不要

  棒打一切!

   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那是騙人的!

  ● 我覺得騙不騙人暫不下定論,還是去正規醫院治療時順便

  問一下大夫再說。

  ② 生病就得吃藥——不吃藥怎麼算治療呢?藥物已經擠進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即使是健康的情況下也會吃藥(保健品)。對此,你認為藥物在治療疾病中的作用有多大呢?

  ▲ 應該是起決定性作用吧,很多病確實是藥到病除!

  ◆ 是葯三分毒,其實真正有作用的葯很少,大多數藥物只是

  醫療界欺世盜名、貪得無厭的招牌而已!

   生病的時候,藥物還是挺重要的,至於保健品,我看那倒

  沒多大必要!

  ● 藥物只是治療的一部分,有些時候起到關鍵性作用,但更

  多疾病治癒關鍵是病人的免疫力、好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

  ③ 藥品回扣已經成為只有國家執法部門「不知道」的秘密了!如果你拿著醫生處方到劃價處一看,冷汗直冒。你會:

  ▲ 不拿葯!到醫院外面藥店買買看!

  ◆ 再貴也得買,萬一門口的藥房買不到呢?萬一買到假藥呢?

   回去跟醫生說說,看能不能少開點!

  ● 打電話問一下醫生朋友,看哪些葯是可用可不用的。只拿

  真正起作用的。

  ④ 現在民營醫院正慢慢在壯大,一部分民營醫院已經走出了專治「性病」「不孕不育」的低層次狀態;對於鋪天蓋地廣告的民營醫院,你的態度是:

  ▲ 很多疾病,走了那麼多大醫院,都說沒什麼好辦法,說不

  定民營醫院真有秘方呢!

  ◆ 我可以去試一下,但仍舊要很警惕!

   民營醫院畢竟不規範,除非萬不得已,我不會選擇在民營

  醫院就診。

  ● 其實也沒有必要將民營醫院一棒打死,可能對於某些病種

  的治療,民營醫院會有優勢,但除非有證據讓我信任民營

  醫院的技術力量,否則,我仍會首選國營醫院。

  ⑤ 如果你的主治醫生對你態度很惡劣,讓你覺得在精神上受到了傷害,你會:

  ▲ 還是忍一忍吧,還在人家地頭上住院呢!跟醫生鬧翻了對

  自己治病沒好處!

  ◆ 出院後想辦法收拾他!

   私底下告訴他你的感受,希望他能尊重你的感覺!如果態

  度依舊惡劣,將把情況向主任或院長反映。

  ● 向科主任說明情況,要求更換主治醫生。

  作者點評:這5個問題反映了你保護自己免受醫療傷害的能力,如果你選擇的更多是▲或◆,或許你成為醫療傷害犧牲者的可能性會大一些!中國醫療環境的混亂既有深刻的體制原因,也有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缺失——儘管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對患者傷害的事件每一秒都在發生,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這其中包括經濟性傷害、技術性傷害及行為性傷害。大眾能保護自己免受醫療傷害嗎?其實很難,醫學是如此的高度專業,有如此多的「潛規則」,非醫學專業人員由於掌握知識的不對等,是無力保護自己的!改變這種現狀會涉及體制、社會以及行為道德規範等諸多複雜層面,實非個人能力所及。然而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做一些工作,為病人提一點建議、解幾分疑惑,這就是本書「高級、秘密處方」中的內容。請記住:當你無力改變社會時,你只能儘力保護自己!

  卷首

  選對醫院找對醫生,了解醫院的診療程序

  患者特徵:

  內心對醫院有莫名排斥,走進醫院最大的感覺是茫然和恐懼,不了解醫院的情況與基本的診療程序。

  常見看病誤區:

  對所在城市的醫療狀況一無所知,就醫時不加選擇或道聽途說,不能為自己找到適合的醫院及醫生。

  你最需要的建議:

  真誠地結交一個醫生朋友。掌握心肺復甦術。

  你最不該忽略的小事:

  在你居住的城市,離你最近、技術力量較好的急救中心是哪個?如果自己開車,你熟悉路程嗎?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1)

  當個聰明病人的關鍵:選對醫院找對醫生

  我們擁有選擇權——因為我們還未做出選擇!這句顯得很有哲理的話是相親中的男女發出的感慨!儘管我對所謂的哲理名言不是很感興趣,因為我知道這些看起來令人沉思的句子大多來自於幾個留長發、患有抑鬱症的青年,但是對於一個聰明的病人,或許以上的那句哲理名言甚為管用。病人在整個診治過程中從來不會真正的強大,病人最強大的時候在於他還未走進醫院之前,在於他還未做出選擇之前!聰明的病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會給自己選擇一個值得信任的醫院及醫生,而錯誤的選擇常常是一切災難的開始,當你選擇了一家不具備技術資質的醫院,當你選擇了一個不負責任的醫生,當你喪失了你的選擇權後,就意味著一場噩夢正要開始!

  看中醫還是看西醫

  在中國,傳統醫學是被提到與現代醫學(我們稱之為西醫)同等的地位,這是被寫入憲法的!儘管在現實的醫療實踐中,現代醫學已經佔據了中國大部分的醫療市場,目前的統計數字是:全國現有醫療衛生機構85705家,這其中中醫醫療機構僅有3009家;而且在這3009家中醫醫療機構中,真正從事中醫醫療工作的醫生只佔五分之一,這五分之一的所謂真正中醫師開出的處方有60%為西藥。有一個事實幾乎可以肯定,當你走進中國的任何一家縣或市一級的中醫醫院,如果這家中醫院把門口的牌子一摘,你絕對不會發現它和西醫醫院有什麼差別。然而,儘管如此,中醫中藥受到中國人民普遍歡迎,也在一些領域很好地補充了現代醫學的不足。

  於是就有一個問題擺到了中國普通大眾的面前:看中醫還是看西醫?

  人類的醫學從一開始就熱衷於編織謊言,如果你打開一位200年前的所謂醫師的藥箱(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你就會發現幾乎沒有幾種藥物有真正作用。他們深信不疑的放血及排除體內毒物(瀉下),對病人的可能幫助與潛在的傷害難分伯仲;或許他們最大的作用在於給病人一個已受到醫治可能將要康復的信心。他們的治療依據最大可能是來自於1200年前某位名醫的幾本醫書或許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經驗及臆想,這種情況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消除。從發達國家到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替代醫學(如正骨療法、順勢療法、中醫中藥、印地安醫學等)並沒有被完全地擠出歷史舞台,反而更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國,中醫中藥被法定為和現代醫學地位相同的主流醫學(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並列的國家,至於對錯,見仁見智)。在美國,正骨醫學是繼現代醫學形式之外的第二大醫學形式,甚至於1953年美國醫學學會也承認正骨醫生是另一種醫學專家。它的創建人安得魯?泰勒?斯蒂爾(Anderew Taylor Still)也是一名醫生,擁有一種「神的靈感」,他認為疾病是由一塊或多塊脊椎骨脫位造成。在西方國家,有順勢療法(這種療法認為應用小劑量的自然物質可以加強人的免疫系統功能,這種物質大劑量時會導致疾病,小劑量時卻可以治療疾病)、自然療法(這種療法的觀點是疾病起因於人體中生命力流動受阻,治療目的就是恢復人體能量的流動)、信仰療法(這種療法認為可以通過祈禱和篤信上帝的力量來促進治療),其他還有中醫中藥、針灸、印度油按摩術、日本的指壓按摩術等等(現在中國媒體經常將中醫中藥描述成在外國很受歡迎。其實,在西方國家,中醫中藥及針灸的市場並沒有正骨醫學、順勢療法、自然療法及信仰療法的市場大)。即使在最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會求助於這些替代醫學之一。儘管和國外的替代醫學一樣,中國的傳統醫學支持者的證據來源於個人觀察或對療效滿意病人的個體描述,而非科學實驗,但這是人們對現代醫學過度技術化取向、太非人格化、太體制化、太官僚化,在很多治療領域失望的一種反應。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2)

  替代醫學絕不是沒有價值的,也不能因難以用科學解釋就下個「騙子」的稱謂,它們很好地補充了現代醫學的不足,並在一些領域(如保健、人體功能失調等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然而正因為替代醫學很難用現有的科學手段來評定,所以就會有相當多的醫學騙子集中在這一領域。他們將目光集中在現代醫學沒有取得明顯成就的領域,如不孕不育、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毒性感染(乙肝、艾滋病)、慢性腎炎、晚期腫瘤、高血壓、糖尿病、股骨頭壞死等,或是利用現代醫學治療某些疾病方式痛苦,針對性地推出不開刀治療,如腫瘤、痔瘡、肛瘺等。

  這些騙子的目的當然只是錢財,反正現代醫學在這些領域也沒什麼好辦法,試試別的方法也不能稱得上是一種技術性傷害,充其量只是經濟性傷害。但問題是,如果他們的虛假宣傳,讓患者有意不選擇本來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取得很好療效的治療手段,而選擇了他們所號稱的可以「藥物治療」而讓癌症患者失去了早期手術的機會,號稱可以根治而讓糖尿病患者失去了通過正規治療可以控制病情的時機。這難道不是一種可恥的刻意傷害嗎?

  大家該說了,那你的意思是我們就不要選擇替代醫學嘍!不!相反,我也經常選擇傳統醫藥為自己或家人進行治療,而且自覺效果不錯。所以重點並不在於現代醫學與替代醫學誰優誰劣的問題,而是選擇,在什麼情況下選擇現代醫學會好一點,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選擇替代醫學。

  ●首先在疾病的診斷上最好選擇現代醫學。中醫的診斷講究辨症,即通過望、聞、問、切,綜合患者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四時五氣」,來辨別病人的虛實寒熱。儘管其具有整體思維的優點,卻失於精確,你完全可以想像,一個肺癌的患者如果首先就診於中醫,得出肺陰虛的結論對其治療是怎樣的傷害。現代醫學儘管被指責工於還原論,被指責離開了儀器就無法看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代化的檢查設備,如X光、CT、MR等極大延伸了診斷觸角,至少儘可能地避免了危重疾病的誤診。當然,現在你走進任何一家中醫醫院,你也可以發現這些檢查儀器,而且大多數西醫醫院有的檢查儀器,中醫醫院都有;你也會發現中醫醫師給你的診斷也是現代醫學的診斷,我想這是傳統醫學的進步而不應該飽受「西化」的罵名。在身患疾病時首先選擇現代醫學,最好能明確診斷,或至少排除可能的危重疾病,絕不能滿足於「某某虛」「某某實」的診斷,這些「虛」「實」的診斷下可能掩蓋的是致命疾病,如癌症。

  ●以下疾病首先考慮選擇現代醫學。危重病的急症(如突發昏厥、高熱、嚴重創傷及燒傷、藥物中毒、呼吸困難、心跳驟停等)、早中期腫瘤的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創傷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腸道傳染性疾病等)、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臟功能衰竭、慢性腎炎腎功衰竭、肝功衰竭等)、孕婦保健及分娩等,這些疾病的治療,現代醫學已顯示出明顯優勢,治療方案也較為成熟。

  ●以下疾病以現代醫學治療為主,可輔以替代醫學。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肺炎、肺氣腫)、中晚期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感冒、乙肝、艾滋病等),這些疾病中運用現代醫學正規治療一般可良好控制癥狀,但輔以中醫中藥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3)

  ●以下疾病以替代醫學治療可能會取得好的療效。診斷難以明確的疼痛(頭暈、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等)、功能性疾病(如月經不調、失眠、身體不適、便秘、胃腸道功能失調等)、某些皮膚病(如痤瘡、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日常保健、中風後遺症等,這一類疾病,現代醫學所取得的成績不多,以中醫中藥治療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明了中西醫的不同,我們又如何來界定好的醫院、好的醫生呢?好的醫院、好的醫生是否有一定的評判標準,如果有,這些標準又是什麼呢?

  中國醫院是怎樣分級的?

  一般老百姓肯定也知道一點兒好醫院,如北京協和、解放軍總醫院,可是你會說,我又不在北京。比如,我怎麼知道福建省的哪所醫院好一點?簡單一點,首先看醫院的級別,在中國,醫院的級別是這樣評定的。

  一級醫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區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服務的基層醫院、衛生院。二級醫院是向多個社區提供綜合醫療衛生服務和承擔一定教學、科研任務的地區性醫院。三級醫院是向幾個地區提供高水平專科性醫療衛生服務和執行高等教學、科研任務的區域性以上的醫院。各級醫院經過評審,按照醫院分級管理標準確定為甲、乙、丙三等,三級醫院增設特等,共三級十等。目前中國醫院最高級別是三級甲等,並沒有三級特等!一般來講,處在中國醫院頂端的都是各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及各省人民醫院,還有解放軍的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和各大軍區總醫院。在中小城市,一般是該市的人民醫院及駐軍的解放軍醫院技術較為全面。

  怎樣才能選對醫院,到哪裡去查找好醫院

  有的醫院綜合實力很強,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家醫院在各個領域都可達到如此水平。一家醫院的聲譽往往由優勢科室的實力而提升,比如一提到自身免疫性疾病,人們往往會想到北京協和醫院;一提到腎臟病的治療,人們往往會記起解放軍南京總院;一提到骨科疾病,人們會想起北京積水潭醫院;一提起消化道疾病的治療,就會想起廣州南方醫院……這些優勢科室的形成往往是幾代醫學專家勤勉一生的結果。這些優勢科室是怎樣形成的?首先有一位學科帶頭人,他擁有很高的學術威望。在他的帶領下,科室形成一套成熟的治療規範,一定的學術氛圍,並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在當地形成一定學術影響力,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結果來這裡治療的病人越來越多,病種也越來越複雜,這也為這一科室治療經驗的積累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最終,他們成為某一地區的專科中心,擁有良好的設備,最重要的是他們擁有治療該領域各種複雜疑難病種的成熟經驗和一批專業人才梯隊。

  對於這些優勢科室,他們的學術威望往往體現在這個科室的標牌上。在這些標牌中,最高級別是國家級的研究所或重點科室,再下來是省、部、全軍的專科中心,大一點的城市也會有各種市級的專科中心,這些中心往往代表了該地區、該省或全國的技術水平。

  評價一個科室的學術威望,還可以從這個科室學科帶頭人的學術地位上初步判斷。我們普通老百姓能評價一個專家的學術威望嗎?——是的!當然可以,只要你學會利用信息,而且這些信息現在你完全可以通過網路得到!當然,要很準確、很客觀地評價一個專家的學術威望,這辦不到,而且這連絕大多數業內人士也辦不到,但如果只是初步的、概貌的評價,這倒不難——而且對於普通病人早已足夠!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4)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中華醫學會,現任的中華醫學會會長是鍾南山院士。這是中國各專業醫生的聯合組織,相當龐大,而且分專業組分得很細。這麼說吧,全國的醫生聯合會是中華醫學會,其中全國所有的消化內科醫生的聯合會是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而骨科醫生的聯合會是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以此類推,幾乎各專業都有自己對應分會——這是全國的。中華醫學會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又有分會,比如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分會,這個分會又按學科分出很多專業組,比如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分會消化病組,總之一句話,可謂組織龐大,分支複雜——儘管我還沒發現這個組織幹了什麼替全國醫生爭取利益的事(我恰好也是會員之一,這沒有值得炫耀的,只要你是醫生,你又願意交會費,你就可以成為普通會員)。相對於中華醫學會,美國的醫學協會則是力量超級強大,儘管美國的醫學協會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似乎很不正面,因為只要是美國政府有一點想削弱醫學的權威、特權或想減少醫生收入的想法,美國的醫學協會就會站出來反對,而且絕大多數是協會取得勝利——這個協會的輝煌戰績是:在約40年的時間裡,美國醫學協會成功地阻止了所有威脅按服務收費體系的聯邦政府衛生保健立法或者提倡的國家健康保險的通過。

  那我們中華醫學會的作用體現在哪裡呢?好吧,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全國骨科醫師的聯合組織是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科分會每隔幾年都會選出這個分會的學術領導機構,也就是委員們及主任委員,一般而言,被選出的委員和主任、副主任委員在全國的骨科界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威望。比如你想知道中國哪些醫院的骨科好(說最好肯定不合適,沒有絕對標準),上網搜索一下。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現任主任委員是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的邱貴興教授,副主任委員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陳仲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骨科曾炳芳教授等,當然還別忘了各專業的「巨頭」——院士級人物,比如同樣是骨科,就有解放軍總醫院的盧世璧院士、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王澍寰院士、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的顧玉東院士、解放軍蘭州總院的葛寶豐院士等,這些「巨頭」所在的醫院不能說誰最好,但肯定代表我國骨科的較高水平。

  每個省都有中華醫學會各省分會各專業組,只要會用網路武器,查一下誰是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及委員,就可以大概知道哪個醫院代表了該省、該地區的最高水平。比如你想了解一下福建省哪個醫院的骨科好一點,你就上網查一下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分會骨科專業組主任委員是誰,副主任委員是誰,委員有哪些,就可以對整個福建省骨科的總體概貌有一個了解。

  當然中國沒有絕對的事——包括醫學會的選舉,並一定是被選中的就是最好,但做技術的有一個特點,你的技術比我好,我就佩服你,你的技術沒我好但地位比我高,我就不服氣。所以擠進各專業組的委員之列,不能說最好,但可以保證差不到哪裡去!

  另一個初步判斷一個專家學術威望的辦法是:看他是否擔任其專業領域學術期刊的編委等職務。說到中國醫學期刊的地位,確實可以讓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受一次打擊,因為經常聽到我的同行這樣評價我國的學術期刊:我們從來不看!當然,我相信即使是外國學術期刊也有弄虛作假的,學術腐敗當然不是中國獨有,但似乎中國人更喜歡滑頭一些,滑頭另一種說法是聰明,那麼還是說中國人比較聰明吧。實驗數據可以編造,病例數可以胡吹,結論可以臆想,遠比外國科學家老老實實、沒日沒夜養小白鼠舒服多了!科學素質、科學能力是一回事,但我想科學誠信、科學道德又是一回事!一個國家,科學落後點兒沒什麼好羞答答的,因為這不能完全賴中國的科學家不好好乾活;這還跟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有關,別人研製一個新藥費用需要幾億美元,你投個幾百萬人民幣也想搞出個一流新葯來當然不是太現實;這甚至還跟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有關,科研是一個探索未知的技術活,既然是未知,得不出成果也情有可原,但如果非得將論文當成是決定一個科學家職稱、住房、待遇等的功利性指標,結果當然是逼得中國的科學家一個比一個更會編文章!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5)

  在醫學學術期刊中,「泛濫」兩字當之無愧,醫學的每個分支都有數種至數十種的專業期刊。這些專業期刊一方面滿足了眾多醫生需發表文章評職稱的需要;另一方面讓雜誌社賺得盆滿缽溢(發一篇文章,作者都要交不菲的費用);最後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讓各醫院的圖書室顯得汗牛充棟。不過,這些專業期刊往往會請一批該領域的專家當編委,所以擠進專業期刊當編委的專家往往含金量較高,特別是以「中華」兩字開頭的專業期刊編委含金量最高。所以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下某一專業哪些醫院、哪些醫生的學術威望較高,還有一種辦法是上網查一下該專業的學術期刊,一般可以容易得到該學術期刊的編委名單及所在醫院。例如你希望了解一下在腎臟病診治方面的知名醫院、知名專家,你可以通過網路查一下《中華腎臟病雜誌》的現任編輯委員會名單,你將可以得到目前中國在腎臟病治療領域的頂極專家。如《中華腎臟病雜誌》的顧問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黎磊石、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王海燕、上海華山醫院的林善錟、上海仁濟醫院的錢家麒;現任總編輯是解放軍總醫院(解放軍301醫院)的陳香美。你還可以得到副總編輯及各編委的名單及所在醫院。

  這是個信息時代,只要用心,聰明的人總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信息,聰明的病人也不例外!

  病人眼中的好醫生

  對於醫務人員的道德要求,無論是中國的傳統觀念或是普通老百姓,都給予了聖人般的道德要求。我想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論大醫精誠》對醫生的職業描述將醫務人員的臉照得光彩閃閃: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然而,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手電筒將中國的醫師照過去,我們能發現有幾個不是青面獠牙的呢?

  一方面是我們長久形成的關於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光彩神話,另一方面當我們面對現實時卻發現我們理想中的好醫生越來越少,我們懷疑他們的技術,更懷疑他們的醫德——特別是在我們走到交費窗口時。

  這種對醫生群體的普遍不信任是醫患關係緊張的根源,也產生了一種就醫行為中極普遍的現象:找熟人!在我行醫的大部分時間是帶熟人看病,而且這些所謂的「熟人」大部分可能我從未見過面,都是親戚的親戚或朋友的朋友,儘管深受其擾,但也能諒解。「看病找熟人」這一普遍現象背後隱藏的是病人對醫生的普遍不信任,同時也說出了病人心中「好醫生」的標準。當一個親戚請求你帶他看個病,其實言外之意他希望你給他找一個醫生,這個醫生應該可以:1.看好他的病;2.對他態度好點;3.如果可能,幫他省點錢。

  或許不同的病人心中對好醫生有不同的標準,但我們大多數已經有足夠的理性認識到:現在的醫生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群道德宗師的人生體驗。儘管這種職業有遠高於其他職業的行業道德規範,但也不能否認作為一種職業,它需要有行業回報,沒有行業回報的職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發展壯大的!拒絕承認醫生應該有合理回報的病人已經是少數,於是我們漸漸降低了我們對於好醫生的標準,儘管細節不同,但總體而言,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醫生: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6)

  ● 醫術精湛,可以幫病人解決問題;

  ● 關心、愛護、理解病人;

  ● 為病人的經濟情況著想。

  好醫生都在哪裡

  應該承認,大多數病人心中的好醫生標準並不高,也並不脫離實際;然而幾乎我所碰到的病人多多少少對現在的醫療環境都有微詞,於是我們看個病都想方設法、七拐八繞地想找熟人。我們不禁問:好醫生在哪裡?或是什麼樣的環境能夠培育一個至少合格的醫生呢?

  ● 好醫生一般都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

  「祖傳秘方」「民間高人」都為大眾津津樂道,各種關於「民間秘方」的傳聞點燃了無數患者的希望。或許我們不能將這些所謂的民間郎中一棒打死,一概否認其價值。但事實是,現代醫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需要一定的科學素養,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報考醫學院的前提是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學醫的過程需要參與很多的實驗及臨床技能培養,這些都註定了醫師的培養無法在民間,無法通過自學成才獲得。而事實上,早在上世紀末,國家就已經取消了醫學類的自學考試,取得醫師資格都要求有正規的醫學教育經歷(各類傳統醫學醫師除外)。

  ● 高職稱與高學歷並不代表好醫生,但它們確實常常代表高水平。

  關於美國執照醫生的成長過程,特格博士(NBA活塞隊隊醫)這樣說,「如果想當醫生,必須先上完4年本科,然後是4年研究生,這樣才能夠拿到MD(醫學博士)的文憑。但是有了MD還不能當醫生,還要進行5年某個專業的研究,這樣就是13年了。13年之後,還有1年當Follower(就是給醫生當助手)。在美國當醫生,無論如何也要14年。」但在中國,要成為執業醫師則容易許多,在鄉鎮一級的衛生院,大多數的醫生可能只有中專或大專文憑。不過我們絕對有足夠的理由對某些中國培養出來的醫學碩士及博士的水平產生質疑,而且醫學博士成為醫院「定時炸彈」已經是行內的常見現象。這些博士們一般都是一路讀上來,本科、碩士、博士一路前行,他們的這個旅程很大可能都在與課本、文獻和小白鼠為伍,從未接觸過臨床。當他們博士畢業後,頂著光彩奪目的博士頭銜開始獨當一面,由於沒有臨床經驗的積累過程,他們常常會犯原則性的錯誤。不過,總體上說,高學歷一般代表著他們有著更開闊的學術眼光、更深厚的學術背景,特別是那些同時有著臨床經驗及高學歷的醫生常常是一個科室的學術帶頭人。

  職稱(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則更多的代表著一個醫生的經驗積累過程,儘管評職稱是大多數中國醫生心中的一絲隱痛,這過程時常與送禮、走後門等不公正現象聯繫到一起。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職稱是對一個醫生實際工作經驗的肯定及對以往做牛做馬辛勤苦幹職業生涯的補償。

  ● 好醫生一般都集中在大醫院,集中在優勢科室中。

  醫術是行醫經驗積累的過程。人生而不平等,環境常常決定著其生長方向,對於醫生這個行業更是如此。我經常能聽到一些醫生感慨:某某與其大學同學,學習也不出眾,但僅因為畢業分配,留在大醫院,十幾年後搖身一變,已經是專家了!事實正是如此,中國的大醫院集中了絕大多數的醫療資源,集中了最優秀的醫學人才,同時也集中了大多數危重及疑難雜症患者。原本同一層次的兩個醫學院畢業生,一個在大醫院工作,他學習到的是周圍高精尖的技術,每天面對的是不同的危重病例,每天都在積蓄前進的動力;而分到基層的畢業生,日復一日的面對相同的常見病、多發病,稍為危重的病人便轉院治療,他很難得到積累行醫經驗的機會。這二人的本質區別在於:一個一年可碰到100例危重病例,一個一年只碰到1例危重病例。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7)

  一個醫院優勢科室的形成,常常是幾十年、幾代醫生智慧及汗水的逐年沉積,形成了很好的常規和操作流程。在這樣的科室里工作,一個完全沒有臨床經驗、剛畢業的年輕醫生也可以很容易地按流程完成一次合格的診療;而且在治療經驗豐富的科室,不僅有資深的老專家為醫療把質量關,而且護士、同一級別的醫生也可以相互監督、相互提醒,能更大程度地減少醫療失誤的發生!

  ● 好醫生來源於他自身的道德修養。

  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一個醫生保持了他起碼的醫學道德?個人道德修養肯定起了重要作用!現在我們的所有輿論都傾向於通過建立一個完美的制度來解決現有的醫療危機,真誠地希望制度能解決一切,不過,就目前中國的現狀——制度絕不能解決一切!關於醫生禁止收受紅包及藥品回扣的規章制度還少嗎?一點都不少!但這麼多的規章制度也不能完全阻止醫生對經濟利益的渴望,特別是當整個社會都充斥著對金錢的渴求時,醫生階層並不能獨善其身。

  ● 好醫生來源於他所在工作環境的人文氛圍,來自於他的同行評議壓力。

  真正讓一個醫師恪守職業道德是他所工作環境中體現出的人文氛圍,更來自於同行的評議壓力。而現實的情況是,一個科室的工作氛圍決定了這個科室大多數人的工作態度,而一個科室的工作氛圍往往由科主任來決定。如果這個科主任一向是嚴謹治學、很注重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那麼,一般而言,這個科室內醫護人員的工作態度不會差到哪去,因為氛圍已經形成,如果其中的一個醫生開大處方、要紅包,他就會受到科室同行評議的強大壓力。相反,如果一個科室的主任本身就身不正影歪斜,那麼這個科室醫護人員的工作態度很難好到哪去,因為一個好財的科主任本身就沒有道德權威,他很難規範科室的職業道德。就我所知幾乎所有國內第一流的專業科室,都有個德高望重的締造者,都有一批老專家、老主任,他們的治學態度、醫德規範深深地影響著這個科室的發展,甚至他們退出工作一線多年,他們留下的工作氛圍還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醫學大家,他們治學嚴謹,醫德高尚,培養了一批同樣品質的接班人,他們的影響力往往決定了這個科室在國內學術界的地位。這一批人是我國醫學界的先驅,他們一個個離我們遠去,他們的專業知識離我們遠去並不可怕,他們的醫學風範離我們遠去,影響力漸微才是最可怕的!

  看病就要到大醫院,就一定要找主任醫師嗎?

  看病就要到大醫院,就一定要找主任醫師嗎?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偽問題,如同你問一個女孩,找老公就一定要找既帥又深情還有房有車的嗎?如果條件允許,誰看病不願意到大醫院,不願意找個名醫呢?

  但這又是很現實的問題,至少我看過很多的「專家」在信誓旦旦:看病要轉變觀念,不一定要到大醫院去,不一定要找主任醫師,多到社區醫院,多找年輕醫生。——我相信你在大醫院排一天隊掛不上號,很有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專家及決策者正在「走後門」。他們大聲號召大家去基層醫院看病(只是因為原來的決策者將全國大多數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然而自己有點小毛病,他們恨不得請來全國的專家來集體會診!而號召大家看病找年輕醫生,好讓他們有學習機會這更是無稽之談: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有義務成為別人積累經驗的犧牲品,如果年輕醫生沒有學習機會,那是因為當助手的時間還不夠!

  1選對醫院找對醫生(8)

  如果你處於這個社會的頂層(有權有勢,有門路)為什麼看病不去大醫院,不去找名醫呢?畢竟大醫院集中著最先進精良的設備,經驗最豐富的醫生,它保證著較少的誤診率!

  但或許你是大眾中的一員,這又變成實際的問題,到大醫院就診可能會遇到如下的實際問題:

  1.到大醫院就診麻煩,路程遠,病人多,掛個號就得排半天隊;

  2.大醫院,找專家就診費用高,不僅檢查費、藥費高出社區醫院許多,而且對於醫保病人,等級越高的醫院,報銷比例越低;

  3.到大醫院就診,服務態度普遍不好,被吆五喝六是尋常事;而在社區醫院,可能得到很好的服務;

  4.對於常見病種,大醫院普遍不重視,門診也是匆匆說幾句話就開出一堆檢查單或藥方;而在社區醫院,則可能得到精心的診治;

  5.大醫院(特別是教學醫院)大多數一線醫生是進修生或研究生、實習生,很多常見手術也是由以上人員來完成(教學的一部分);而同樣的疾病在基層醫院治療,則可以得到經驗豐富的資深醫生來負責。

  6.大醫院的一部分年輕專家一般具有高學歷,他們本科、碩士、博士一路讀上來,參加臨床工作沒幾年便成為「專家」,這種所謂的「專家」可能在本領域知識淵博,但沒有實際工作經驗,而且學歷越高往往視野越局限,只集中到自己專業的情況,而忽略專業以外的情況;但基層醫院的醫生一直在臨床摸爬滾打,各個專業都要涉及,儘管不深入,但往往考慮得全面。

  所以對於普通大眾而言,看病當然不一定非到大醫院,非要找專家不可。

  1.診斷到大醫院,找專家;治療到中小醫院,找普通醫生。當然我們知道常見病、多發病要到小醫院去診治比較方便,問題是,有誰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病症只是小毛小病,而不是背後可能隱藏著某種致命疾病的大病呢?大醫院的醫生往往經驗較為豐富,見多識廣,考慮的問題多,而且設備齊全精良,誤診率低,特別是一般不會漏診掉致命性疾病。而對於治療,一般而言,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案都很成熟,也就是說在大醫院及基層醫院所用治療方案大同小異,大醫院的優勢在於疑難雜症及危重病上,而在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上,大醫院性價比並不高!特別是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在大醫院明確診斷定下治療方案後,到基層醫院監測、複查、治療,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在大醫院做手術,到中小醫院術後康復;或疾病危重期到大醫院治療,康復階段到中小醫院。大醫院人滿為患,對於病情穩定的術後病人,或處於康復期的病人,往往顧不過來,或為了加快床位周轉,早期便要求病人出院。而在中小醫院則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3.常見病、簡單手術在中心醫院可以得到更多的醫療服務。簡單的四肢骨折、體表的腫物、闌尾炎、正常分娩或剖腹產等手術,大醫院的專家往往不屑於親自主刀,常常是低年資的年輕醫生或實習生進、修生主刀;而在中小醫院,由於經常做這類手術,他們的經驗甚至比大醫院的專家還豐富,而且一般是高年資醫生主刀,更重要的是服務好,費用低。

  4.對大醫院裡那些高學歷的年輕「專家」要有警惕。這些高學歷的年輕「專家」往往一路啃著書本前行,學歷牌上金光閃閃,有的甚至有留洋背景。但實際上,中國的醫學生在歐美髮達國家很難受到重視,他們往往沒有機會參與臨床工作,只能觀摩或參與基礎性研究,大多數國外鍍金回來的醫務人員在國外的經歷對其看病並無多大幫助,但這些人回國後常被委以重任,成為大醫院裡的「定時炸彈」。

  2醫院的診療程序(1)

  形如迷宮的醫院

  我在醫學院畢業後「有幸」分配到了出生地所在的城市,於是我成了幾乎整整一個鄉鎮常駐××醫院的「導醫員」——鄉里鄉親,力所能及也不好意思抱怨。但終於有一天,鄉親人認為我「看不起家鄉人」了,原因是有個老鄉不知道病理科在哪,要我幫他取張病理報告單,我拒絕了——可知那時我正在搶救病人,正在行心胸按壓!

  醫院,對於我那些老鄉而言是神秘而複雜的迷宮——對於普通大眾似乎也是如此,這才是我這位「導醫員」的職責所在。然而,診療程序大多時候並不如你想像的複雜——只要你在平時注意一下這些信息!聰明的病人是在走進醫院之前有所準備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準備工作是:了解整個診療程序——相信我,醫生也不願意將診療程序搞得很複雜,因為他們最不願意一天被問幾十次同樣的問題。了解診療程序是一個聰明的病人必備的技能,這將可以讓你走進醫院時更加自信,可以減少對醫務工作者不必要的誤解,也可以使整個診療過程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你將會以一個久病成醫的老手形象在醫生腦中形成,而這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在意和細心!

  一般而言,一個醫院主要由3個大系統組成,門診部(包括急診),住院部,輔臨系統(如檢驗科、放射科等等輔助科室)。這3個系統由一個醫院機關統一領導。

  走進醫院之前的準備

  ● 物質上:你得準備好你以前檢查所得的各種醫療資料,包括:你原來的病歷,化驗單,X光、CT或核磁共振片。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或為你的家人建立一個健康檔案袋,最好同一個醫院用同一本病曆本(我見的最多的情況是來一趟醫院買一本病歷,當然一本病歷沒多少錢,但你丟失了你所有的關於既往診治過程的最寶貴信息。最重要的是,你丟失了與醫院有過診療行為的最重要證據——萬一發生醫療糾紛,你除了就診病歷,你拿什麼來證明你曾經在這家醫院看過病,當時醫生的診斷、治療是什麼呢)。保存好你每次就診的病曆本,要求醫生將你的診斷與治療信息寫到病曆本上,將各種化驗單按時間順序粘到病曆本後面空白頁上。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醫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大致了解到你的既往病史(相信我,醫生們大多願意埋頭看文字也不願意仔細問你)。你應該將你的X光、CT或核磁共振片保存好,最好捲起來用報紙包好,放在防潮的地方。而且記住:去醫院時,一定將這些資料帶上,有可能用不上,但這是你既往病史中最有價值的資料。永遠不要以為只要帶上X光、CT或磁共振的報告單就可以,一個好的專科醫生只會對報告單瞄一眼,他們要看的是原始片子,一個好的專科醫生完全可以從片子上看出比報告單更多的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個神經內外科醫生看頭顱CT片的本領要比CT室的醫師強,一個呼吸科醫師看胸部X光片的本事要比放射科的醫師強——反之,你算什麼專科醫生!)

  物質上還有一點:如果你參加了各種保險,請帶上你的身份證及醫保卡!

  ● 心理上:你得初步將自己的病情先組織一下,至少你得預備回答以下問題:

  1.你有什麼不舒服?

  2.這種不舒服有多長時間?

  3.除了這些不舒服,還有別的癥狀嗎?

  2醫院的診療程序(2)

  4.你自己覺得引起這種不舒服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5.這些不舒服隨時間發展有什麼變化?

  6.治療過嗎?

  7.在哪裡,怎樣治療的?

  8.你自己覺得效果怎麼樣?

  9.你對這次治療有什麼樣的期望?

  這9個問題,你應該在進醫院之前回顧一下,並組織簡潔而完整的答案,在醫生的診療時間內,即使他可能不會問得這麼完整,你也可以自己一股腦兒地按順序說出來——因為這就是醫生應該了解的一個完整的疾病史信息!

  ● 身體上:最好在計划去醫院的當天早晨不要吃飯,不要喝水,也就是空腹,因為你得預備醫生可能要讓你做一些檢查,而很多檢查是要求空腹的,如肝腎功、空腹血糖、腹部B超。有些檢查要求憋尿,最常見的就是婦科B超,或是雙腎、輸尿管、膀胱的B超,如果有可能做這些檢查,那就盡量不要上衛生間。

  身體上的準備還包括衣著,不要帶貴重的飾品,也不要化妝。(相信我,生病時,仙女也是黃花菜,對醫生而言,健康是最美的,再說,看病需要盛裝前往嗎?你想幹嗎?)盡量穿寬鬆的衣服,牛仔褲是令醫生(特別是對骨科醫生)討厭的衣服之最,尤其是女性那種綳得緊緊的牛仔褲。很多檢查是要求解衣的,你可以把之提到隱私的高度來討論——有些身體檢查是必要的,不要因為牛仔褲難卷上去讓醫生省去了檢查的責任。(很多時候那是求之不得,不要以為醫生就巴望著要看你大腿,相信我,它們在醫院時沒那麼誘人!)

  走進醫院時你要做些什麼

  ● 挂號。挂號有兩層意義:一是你已經與這家醫院建立了某種業務上的聯繫,也可以說你們已經簽了某種合同;二是分診,也就是將病人按大概病情分一下,哪些病需要看哪一科哪一個醫師,不然大家都亂成一團了。至於挂號費嘛,中國的挂號費幾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這也是讓中國醫生最惱火之處,其實大多數醫院也從沒指望著能借著挂號費養活自己。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疾病應該掛哪一科的號好,一般在門診大廳有導醫台,你可以去問詢,大致將自己的不舒服說一下,她們會指導你掛什麼科的號。

  ● 與醫生會面。記住走進診室時帶上兩樣東西:尊敬和自信!如果你希望你可以得到醫生的尊重,請記住,你也同樣需要付出。一個尊重他人勞動與智慧的人是這個社會上層人士的標誌,我在工作中有這樣的體會:級別很高的人,常常會樂於表達他的尊重與感激;一個知識層次很高的人(或不同專業的醫學專家)總傾向於認真傾聽。相反,某些單位的小領導,一個小財主,卻常需用指手畫腳的張揚來粉飾他們的一些優越。與尊敬相關的是自信,你和你的醫生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在醫學領域,他掌握了比你多的知識,這也是你來求助於他的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凌駕於你,醫生也有他不熟悉的領域——如你的工作領域,你和他只是工作性質不同,沒有任何區別。你走進了醫院,你完全有權利得到合理的診療和合理的解釋,你沒有在麻煩誰,你只是在要求享受你應有的權利。尊敬與自信是你得到醫生儘力幫助的最好武器!

  在會面期間,醫生可能先會問一些你的相關病情,而且最大可能是會按你已經準備到的那9個問題發問,你也可以一股腦兒地將你已準備好的這9個問題的答案一起說完——這9個問題對於幫助醫生了解你的病情是必需的!醫生了解了這些信息後可能會對你做一些必要的簡要檢查,如用聽診器聽診或其他。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在了解病史與簡要體檢後一般可以有個大概的診斷,但他可能還要求你做一個檢查,一是進一步證實或排除,二是得到更多關於疾病的信息。

  2醫院的診療程序(3)

  ● 進行一些相應的化驗檢查。有一詞叫「物化」,是指現在醫患關係更多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多的是人與機器間的聯繫。當然,我們可以來指責現在醫學模式的機器面孔,冷冰冰,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現代診斷學的發展是現代醫學最輝煌的樂章,是認識疾病的火眼金睛。病人拿著醫生開出的檢查單所先乾的是:交費!交完費後拿著檢查單到醫學輔助科室進行對應檢查,檢查完等待檢查結果出來,記得,做X片、CT或磁共振這些檢查,不僅要拿到報告單,而且最好能夠拿到原始片子,一個有經驗的專業醫生,一般對報告單不會完全信任。

  ● 返回與醫生會面。這時的醫生已經得到了你的病史、查體情況以及各項檢查結果,這時需要他運用他的知識與經驗得出一個初步的診斷,並根據各種情況形成一個治療方案,如果病情複雜,可能還會要求你做進一步檢查或住院檢查治療。在這時,你可以參加臨床決策,而且這時你可以要求醫生將你的病情向你說明——這其中,當一個聰明的病人,需要掌握詢問的技能。

  其實,在我的工作中,我總希望可以讓我的病人最大限度掌握他的病情,但總有不少病人提的問題不著邊際。要記住一點,毫無重點的提問是會讓醫生心煩的。而一個有條理、重點明確的詢問會讓你從醫生那裡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這就是聰明病人掌握詢問技能後的結果。

  好吧,一個聰明的病人會問以下問題,請你記住,在走進診室之前記住它們,它們會幫助你得到關於你自己病情的完整信息。

  1.我所患疾病的自然史是怎樣的,病因是什麼?

  2.如果我不治療,疾病可能會怎樣發展?

  3.我現在有哪些治療方案可以選擇?

  對每種治療方案,你還需要繼續詢問:

  4.我採取這種治療方案,我受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5.受益的程度如何?能痊癒還是僅僅能緩解癥狀?

  6.我採取這種治療方案,受害的可能性有多大?

  7.可能發生的有害副作用究竟有多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嗎?

  8.是否還有這家醫院不能提供的治療方法,如果有,我在哪裡能得到這種治療?

  9.除了主流醫學的治療方案,其他替代醫學(如中醫)在這方面的效果如何?我可以採用嗎?

  10.為了戰勝疾病,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什麼?

  這就是一個聰明的病人應該諮詢的問題,這些才是關於你疾病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你七嘴八舌、天花亂墜的各種無關緊要的問題。詢問得法,不僅你會得到最完整的信息,而且醫生也樂於配合你;詢問不得法,除了浪費醫生的時間外(這時可能門口的敲門聲會向你表示你也佔用了別人的時間),也會讓醫生懶得回答你的問題。

  ● 定下治療方案,開取處方。醫生定下治療方案後可能會要求你住院治療或開處方讓你門診治療。在醫生開處方時,有一些信息應該讓他知道:

  1.我曾用過哪些葯,效果怎樣?

  2.我對哪些葯過敏?(一定要說!)

  3.我的經濟條件如何,是否有醫療保險?

  如果你的經濟條件一般,你希望醫生開的藥品是經濟合理的。我告訴你一個訣竅:不管你有否參加何種醫療保險,你只需對你的醫生講,我參加了某一種醫療保險,只有醫保範圍的藥品我才能報銷,請您盡理開些醫保範圍的葯!如果病情確實需要超過醫保範圍的藥品,請讓我知道,好嗎?

  我承認我是個大嘴巴的人,所以我說了這個訣竅。當然這在醫生當中倒不是什麼秘密,但醫生都不喜歡講出去,這其中的原因我知道,但我不說。反正,如果你確實經濟條件有限,害怕大處方,你就聽我的,沒錯!

  ● 交費,到藥房取葯。你取得處方後你得先到收費處交過費才能取葯。在藥房,你有權利向藥師詢問葯的用法及注意事項,回答這些問題也是藥師的責任,別忘了問!

  走出醫院後你要做的事

  ● 整理此次就診相關資料。保存好此次病歷和各項檢查資料,保存好發票,也請在此次病歷的空白處記上此次你就診的醫師姓名,出診時間,如果有可能,還有他的聯繫方式。

  ● 按醫囑服藥。這點其實很多病人都做不到,他們有自己判斷病情的方式,他們可能會自行停葯或加量——這是很危險的。當然對於一些起營養作用的維生素類藥品倒沒什麼,但大多數處方葯則不允許這樣,特別是一些抗菌素或激素類藥品,一定要嚴格按醫囑服藥,不可自行加量或減量,也不可自行停葯。這有個療程的概念,有時癥狀已經消失,但並不表示就不用服藥,比如感染性疾病一定要按時、足療程服藥,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而一些需服用激素治療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的用法一定要嚴格,不容半點馬虎,因為這是生命攸關的事!

  ● 評價治療效果,定期複診。在很多時候,藥物的治療效果自己都可以評估,但最好還是按醫囑定期複診。

  3急診面面觀(1)

  急診是幹什麼的?

  一般綜合性醫院都有急診科(或急救中心)的存在,負責急、危重患者的診治。急診的存在意義就在於其快速的反應及避免官僚程序。急診對於醫院的整個診療程序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急診科集中了醫院優秀的醫生(年輕、知識全面、反應迅速、溝通能力強)及精良的設備,一個醫院的急診水平常代表著這所醫院的整體實力。然而,在我國,急診一般是不被重視的一環,也是目前中國整個醫療體系中最具殺傷力的一個黑暗角落。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在於國內多數醫院的急診科極缺高素質人才,而高素質人才又不願到急診。一是急診累,風險大,常要值夜班;二是急診一般不受醫院領導重視,發展空間小,待遇差;三是急診醫師被認為沒有專業本領,樣樣懂,樣樣稀鬆。於是中國醫院的急診科醫生大多數是各個科室派下來輪流值班的年輕醫生,或是沒有好位置去迫於無奈才幹急診的醫生——對於危重病的搶救,時間就是生命,但時間卻往往被這些不專業的醫生用無盡會診、檢查、推託毫不留情地耗費掉!

  可能你難以相信這是目前中國急救事業的現狀——但相信我,這是事實!你我幾乎無力改變,而大眾唯一能做的就是遠離這樣的急診科!

  如果你有足夠幸運,在你所在的城市有一個稱職的急診科,它應該能起到如下作用:

  (1)對於急危重病人,能做到穩定生命體征(呼吸、循環),為病人的後續治療贏得時間。如果急診科醫生有絕活,那就應該是生命體征的維持本領。如一個重度腦外傷的病人,急診科的任務就是維持病人呼吸和循環的平穩,並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必要檢查,早期保護腦功能,為神經外科進一步治療贏得時間。為此,一個合格的急診科應該有必要的急救設備,如呼吸機;急診科醫生應掌握使用呼吸機的本領、可自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應有一套良好的急救程序,各相關科室間合作流程通暢,銜接緊密。有些大規模的急救中心甚至自己擁有CT、X光、B超等檢查,避免了病人因為奔波於各個檢查室而耽擱寶貴的搶救時間,有些好的急診中心甚至有自己的手術室,可開展緊急的開顱、開腹及各種創傷手術(如重慶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急診科)。時間就是生命,這最體現在急救中,正確而及時的急診處理往往是危重病搶救能否成功及愈後效果如何的最關鍵因素!急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的機會最大可能就是消失在等待會診、推向檢查室、等待檢查報告、不必要的官僚程序、各科室的推諉中。

  (2)能夠判斷出病人是否具有危及生命的風險。由於時間的短暫,要求急診能在短時間內明確病人的診斷是不現實的,一些疾病往往非常複雜,需要具備深厚的專科知識。然而急診科需要起到這樣的作用:雖然一時不能明確病人的診斷,但能發現病人的病情危重程度,是否具有潛在危及生命的危險,如果沒有,可予對症處理後囑病人去專科就診;但如果病人病情危重,急診則需發現並要求病人住院治療或觀察。急診的原則是:允許一時診斷不清,允許偶爾的漏診,但絕不允許讓具有潛在生命危險的病人回家!

  (3)能夠治療常見的一些急性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痛、腹瀉、藥物中毒、過敏及一些常見創傷的外科治療。

  3急診面面觀(2)

  哪些情況需看急診

  下例情況需看急診。

  1.急性外傷、腦外傷、骨折、撕裂傷、燒傷等。

  2.突然發生的急性腹痛。

  3.突發高熱,體溫超過℃。

  4.突然出血、吐血或有內出血徵象。

  5.有卒中癥狀或昏迷不醒。

  6.耳道、鼻道、咽部、眼內、氣管、支氣管及食道中有異物。

  7.眼睛急性疼痛、紅腫或急性視力障礙。

  8.顏面青紫、呼吸困難。

  9.急性尿閉。

  10.發病突然、癥狀劇烈、發病後迅速惡化。

  11.急性過敏性疾病。

  如果你覺得這些條條框框過於煩瑣,那麼看急診的情況就只有一條:你覺得你的病情不允許耽誤一分鐘,就去急診就診。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1):做急危重病的最早發現者

  ● 理解生命的最簡單方式

  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他應該掌握這樣的技能:我的親人,我的朋友,如果他正處於危險之中,那麼他所面臨的危險是致命的,還是非致命的;是需投以最緊急的關注,還是可以緩一緩、觀察一下再就醫。總之,在你的親人或朋友正有一絲的可能面臨生命威脅時,你應該是最早的發現者!

  首先,你對生命是怎麼理解的。DNA雙螺旋?腦神經?心臟跳動?血壓?太複雜了吧!我們再減減!我們將生命看成一個能量的代謝過程。一個生命的維持需要能量,就像你的汽車需要汽油一樣,沒有能量就沒有生命,這是生命的最基本形式,也是理解生命最簡單的方式。人類的生命能量來源於從呼吸道吸進的氧氣和從消化道進食的食物,至於這兩樣物質怎麼樣在人體中「燃燒」並釋放能量,這讓醫生頭疼去,我們不管,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體的能量代謝過程和一堆燃燒的柴禾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氧氣和食物需要被運送到全身,如果它們沒有被運送到全身,而是堆積在體內,那麼生命也不能維持。於是我們就將生命看成是三樣東西:氧氣、食物和運送它們的血液。

  在人體的所有器官中,大腦既是最重要的器官,同時也是最嬌嫩的器官,它的重量只佔全身體重的2%。但流經大腦的血流量卻占心輸出量的15%左右,全腦的耗氧量約佔全身耗氧量的20%。大腦很不耐受缺氧,腦血流停止5~10秒鐘後,人體即可發生意識喪失;停止5分鐘以上,腦組織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現在醫學上對死亡的定義大多就是基於腦死亡。腦死亡是指包括腦幹在內全腦功能喪失的不可逆轉狀態。不少國家過去一直把「心跳停止」和「呼吸消失」作為死亡的標準。但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都可以通過一系列藥物和先進設備加以逆轉或長期維持。但是如果腦幹發生結構性破壞,無論採取何種醫療手段均無法挽救患者。因此,與心臟死亡相比,腦死亡顯得更為科學,標準更可靠。

  我們可再次將生命的理解簡化一下。生命的核心問題是大腦,大腦的功能維持需要氧氣、營養物質,氧氣和營養物質被運送到大腦需要血液的運送(動力來自於心臟的收縮活動)。由於營養物質人體一般會有大量的儲備,也就是說即使人體不從外界攝入食物,單靠既往的儲備,人體也可以長時間生存(甚少72小時以上)。那麼,我們就可以再將短時間危及生命的主要因素再簡化成:大腦、氧氣、流動的血液(心臟是動力來源)!

  3急診面面觀(3)

  於是,我們得出了最簡單的生命存在形式。人體從呼吸道吸進氧氣,這些氧氣進入血液,心臟跳動將這些含有氧氣的血液送到大腦。這是生命的基本環節,其中的任何一環被破壞,生命就不能維持。換句話說,只要這三個環節可以維持,生命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得到保證!

  能夠導致一個病人急猝死亡的病因絕大多數就存在於這三個環節之中。對於一個急救醫師而言,神志(大腦)、呼吸(氧氣)、循環(流動的血液)永遠是在接觸任何一個病人時首先要關注的要點。他(或她)要有這麼一個專註力:能不被呼天搶地的哀號、血淋淋的車禍現象、病人漫無邊際的主訴所迷惑,他最先關注的是神志、呼吸、循環的情況,他的首要搶救措施也應該圍繞這三個環節的穩定而展開。

  任何對大腦的直接創傷都會危及生命,如交通車禍中的顱腦創傷,高處墜落時頸椎骨折,爆炸傷或槍擊傷等。任何顱腦的直接創傷均應被視為致命性的,而且這些創傷常常等不及醫護人員的到來就結束患者的生命。

  而人體對氧氣攝入的減弱或停止也是致命性的,如溺水身亡。在創傷中常見的死亡原因是呼吸道(喉嚨或氣管)被血液或異物堵住,病人短時間缺氧而死;在過敏性疾病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因喉頭水腫堵住呼吸;在年長的長期卧床病人中,常見的死亡原因也是因為病人濃痰不能咳出,堵在呼吸道中。

  而短時間致病人死亡最常見的因素是循環系統。創傷時大量出血(如腹腔出血、傷及大動脈等),人體沒有足量的血液來運送氧氣導致大腦缺氧而死;有心臟疾病史的病人,因為心臟功能不全,如嚴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臟停搏等,儘管血液量是足夠的,但因為沒有血液流動的動力裝置(心臟跳動),血液無法流動,無法傳送氧氣而致死。

  當然,從專業醫生的角度去看待緊急情況下的致命因素,這些仍顯得太簡單——但我們要的就是簡單;而另一方面,有很多專科醫生卻往往忽視以上這些最簡單的因素而誤診,如外傷時未清理呼吸道、光看到血淋淋的骨折傷口卻忽略顱腦創傷或腹腔臟器損傷等。

  ● 怎樣初步判斷一個人是否處在危急狀態

  即使對於一個專業醫生,早期的病情變化有時也很難覺察。對於非專業的普通人而言,客觀的判斷病情變化當然不是你的職責範圍,但這時你必須擔負的職責是:在你的愛人或親人出現生命危險的那個時刻,你會在醫護人員都不在場的那一瞬間覺察到,並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到場。對於你,一個非專業人士,你怎樣初步判斷一個人是否處在危急狀態呢?既然我們已經把生命簡化成大腦、氧氣、血液,那麼任何威脅這三樣東西的因素都是致命的。牢牢記住這六個字:神志、呼吸、循環!

  神志:不能對外界做出反應的一般是危重患者!大腦功能受損的最突出表現是:神志!

  所以,你首先是判斷一個人的神志,喊他的名字,搖搖他的身體,扇他耳光也行,他不哼不哈,沒有反應,或反應很遲鈍!這是危險已經降臨你的親人或朋友的最明顯徵兆!除非你可以肯定病人處於沉睡或是服用安眠藥,如果不能對外界的激劇變化作出反應,那一般就是危重病人,至少你一定要把他當成危重病人來對待。對於手術病人,麻醉術後常有一段時間的昏睡期,這屬正常,你應該警惕的是手術後長時間不能恢復神志,長時間的處於昏睡狀態,這時請一定讓麻醉師重新查看病人,直到排除危險!

  3急診面面觀(4)

  呼吸:患者是否正常攝入氧氣的外在表現是呼吸。現在你馬上回頭看一下別人,他們正常呼吸時是怎樣,記住了嗎?好吧!如果一個人大口急促地喘氣(像跑完5000米一樣),或呼吸很弱、很慢(那叫氣如遊絲),全身發紫(或口唇、手腳發紫),危急時候來了!就在你身邊!在所有的搶救措施中,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是最首要的,如果你身邊出現了危重的病人,你一定不要被血肉模糊的可怕場景佔據了你所有的注意力,你首要做的是查看病人的呼吸,可用俯身到病人的鼻旁聽呼吸的聲音,或用頭髮或棉絮放到病人的鼻孔旁,看頭髮或棉絮是否隨呼吸而擺動,觀察每分鐘的呼吸次數,過快的呼吸(大於30次/分)或過慢的呼吸(少於12次/分)常常意味著呼吸的不正常。出現這些情況首要的是保持呼吸道的通暢,而不是驚慌失措地跑向醫院。引起病人呼吸困難的最常見原因是氣管被痰或嘔吐的食物堵住,先清空病人口腔里的痰或嘔吐出來的食物(用手指摳出來),然後將病人的頭歪向一邊,然後呼叫醫護人員。

  循環:血液因素也就是醫學術語中的循環。對於手術後的病人,術中失血過多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引起術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對於病情危重的老年人,呼吸、循環衰竭也常常是最終的死亡原因。血壓是最常用的監測病人循環狀況的方法,正常的血壓常意味著良好的循環狀況,但並不是全部,而且對於陪護人員,血壓計一般不會隨手可得,即使有也一般不會用,即使會用了也不一定準——是這樣,來一個危重病人,護士會向我報告血壓值和氧飽和度,我信!但我還是親眼看一下病人,皮膚顏色如何,摸一下手或腳,好吧!如果全身蒼白、冰冷、出冷汗——不管護士報的數值怎樣,你一定要先當成是循環系統有問題的危重病人!全身蒼白、冰冷、虛汗對於普通陪護人員是容易覺察到的,而且常常比測驗血壓更有意義!

  總結一下,你試著當一下醫生,你一定要初步判斷你身邊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險。

  步驟 1:看神志(喊名字,搖身體,扇耳光);

  步驟 2:看呼吸,是否呼吸急促、全身發紫(或口唇、手腳發紫);

  步驟 3:看循環,是否全身蒼白、冰冷,出冷汗。

  如果你把握不準,那一定是危重病人,不管是不是,你先當危重病人處理,因為——你不是醫生。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2):學會尋求急救幫助

  儘管,中國的城市急救系統仍不完善,但畢竟普遍建立起來了,撥打120急救電話現在已經是大眾尋求急救幫助的主要方式,但可悲的是,很多人除了拔打120之外,別的急救自救方法卻一無所知。我們希望所有人掌握尋求急救幫助的方法——我一直相信掌握這些知識是一個成人的責任!

  ● 首先,熟記你所在城市救護中心的號碼(大多數是120,但也有個別地方不用統一急救號碼)。請在電話旁醒目的地方標註上,並教會家裡的老人及小孩向救護中心尋求幫助,這點尤為重要,發生危險的大多數時間成人並不在現場,一定要教會家裡的老人及小孩撥打急救號碼。

  ● 在平時花些時間大致了解你所在城市各醫院急診科的救治水平(得到這些信息絕對不難,只要你在和你的朋友胡吃海喝時留一些心眼)。儘管急診科如此重要,但在目前的中國並不被普遍重視,大部分醫院的急診科僅僅類似分診處及會診中心。急危重病人在急診科被耽誤致殘致死的事情並不是偶爾發生。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離這樣的急診科遠點!危重病人選擇醫院,一是就近,二是選擇技術力量強的急救中心,而在目前的中國,選擇好的急救中心似乎更為重要。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危重病人就近送到差一點的急診科,醫生沒有搶救經驗,於是四處請會診,將專科醫生從家裡的被窩拉來,等專科醫生來到急診科,又是一通檢查,一通等待,甚至有可能等到最後,這裡的醫生告訴你:不好意思,這個病人的病情危重,超過我們的技術力量,請轉院。於是又是叫救護車,七手八腳抬病人……最佳救治時間早過了!而好的急救中心可能遠點,但他們有救治經驗和必要的設備,有一套成熟的救治預案——早把在路途中耽擱的時間節省回來了!對於急危重病人,時間就是生命!

  3急診面面觀(5)

  ● 下面,我們在腦中來預演一下你身旁的親人突發猝死(我也希望這事永遠不要發生在你的身上,但你得在平時對此有所準備)。假設,你的親人突然在你身邊沒了呼吸,沒了心跳,趕快!趕快!奇蹟不會等你表達完了悲痛和愛意後才從容降臨!你要做的是馬上檢查病人發生了什麼事(不要超過10秒),大聲叫他(如果你想,也可扇病人一耳光)看病人有沒有反應,沒有。趴下聽一下病人有沒有呼吸,也沒有。這時你一方面要聲嘶力竭地喊出「來人呀!救人啊!」要驚動你所能驚動的所有人,並指揮他人打急救電話,打電話的人要鎮靜,不要慌張,準備問答以下問題:

  1.病人所處的位置,簡潔明確,可讓醫護人員在最短時間到達;

  2.事故發生地的電話(手機)號碼,讓救護車能準確地聯繫到你;

  3.發生了什麼事,是心臟病發作還是交通事故;

  4.病人的人數和一般狀況;

  5.已給病人何種急救措施;

  6.我還需要做些什麼急救措施,請救護人員在電話中指導;

  7.派一個人到樓下,或在可能讓救護車迷路的路口等待。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3):掌握心肺復甦術

  我一直相信,掌握心肺復甦術是一個成人的責任。你對你的父母有責任,你必須敬愛他們;你對你的子女有責任,你必須讓他們有一個安全的家;你對你的愛人有責任,你必須讓他們感受到幸福。如果你贊同我關於責任的說法,那麼,我一定得讓你知道,掌握心肺復甦術也是你的責任。當你深愛的人面臨死亡的危險(我也希望這種事不要發生在你身上),你不能是一個心愛的人在你懷中閉上了眼而你只能緊握他(她)雙手熱淚盈眶的人!在淚水中再一次深吻或掙扎地爬過去雙手交織在一起那是三流的言情電影才幹的事!而對於你,你必須做得更多,如果你此時只是一心想找些明星的走光圖,而連半個小時時間也不願意留出來讓我來給你講講心肺復甦術,而不幸的是若干年後,你心愛的人倒在了你的懷中,而你所做的只是讓淚水來宣稱你有多愛她(他),那麼請別讓我知道,否則,我真希望那時還有力氣揍你一頓!

  還記得我以前提到的「專業恐懼症」嗎?很多時候,我們對我們不熟悉的專業領域心存畏懼,總覺得術有專攻,還是讓專業人士高效地去完成吧。如我們將自己遠離犯罪傷害的全部職責交給警察,將在自然災害中逃生的希望全寄託於救災人員,將危急傷害的救治希望全託付於趕來的醫護人員。但是尚不說趕來的警察可能是腐敗無能的警察,趕來的醫護人員可能是連心肺復甦術都未能掌握的實習生,地震發生時可能最快的救災人員也需要一周後才能來到你的面前;單說你對自己生命的職責,你對家人的職責,你為什麼將自己、家人遠離危險的職責完全交給別人呢?有人需要對你的生命負全責嗎?沒有人!你的生命首先得你自己負責,別人只是幫助你,沒有人需要對你的生命負責!不會有一個警察因為你被罪犯傷害時未及時趕到而被判刑,也不會有一個醫護人員會因為沒有給你最及時的救治而被解職!自助者天助,你得相信這句話!

  關於掌握心肺復甦術是一個成人責任的想法,始於我尚是醫學院的學生時。我在醫學院算不上是好學生,甚至連教誨我的老師姓氏也沒能記好,但有些課還是記憶猶新。印象最深的是一堂關於藥物過敏的課,教授講了一個他讀博士時親歷的病例。大致是他在中山醫附一院讀博時,急診科里收了一個青黴素過敏的患者。一個女大學生,她感冒發燒了,她的父親——一個世上最悔恨走上行醫這行當的鄉村醫生,從他眾多的棕色廣口瓶中掏出了幾片青黴素類藥片,讓她服下了。等這位可憐的父親抱著心愛的女兒出現在中山醫附一院重症室時,她的女兒已停止了呼吸。當醫生向這位父親表示已儘力時,這位父親撞破重症室的玻璃門,甩開了幾個試圖阻止他的護士,堅信奇蹟的他親自對他的女兒行心肺復甦,直到一個多小時後他也昏迷在病房。在這一個多小時里,他不停呼喚著女兒的小名,在淚水中堅持盡量準確地施行心肺復甦術,久久不肯放棄。所有的醫護人員(包括我的老師)都含著淚在他旁邊等待奇蹟。沒有!奇蹟沒有出現,奇蹟不會這麼多!

  3急診面面觀(6)

  但我知道他盡到了一個當父親的責任!

  奇蹟不會這麼多,是真的,但心肺復甦卻給了人類很多奇蹟,儘管這樣的機會沒有給予那位痛不欲生的父親!相信我,學會它並不是很難。但即使再難,你也要強迫自己學下去,而且我有更好的辦法讓你很方便地掌握它!儘管絕大數人一輩子都不會用上,但你應該要會——因為那是你對所愛的人的責任。

  而且在心肺復甦上,你不能指望正在趕來的醫護人員,所有的指望全在於你。心臟停跳後,腦細胞馬上缺血缺氧。這種狀態持續4分鐘以上,腦細胞就會受到損傷;超過10分鐘,腦細胞損傷就十分嚴重,無法治癒,即使僥倖被救活,只會成為「植物人」,生活質量大為降低。專家指出,心跳停止者如果在4分鐘內正確實施心肺復甦,患者生存率大;4~6分鐘內施救,部分患者存活下來;超過10分鐘後,患者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當代心肺復甦術由美國匹茲堡大學國際復甦研究中心主任Peter Safer創造。他認為,讓廣大民眾掌握心肺復甦的技能,以在緊急時採用,能更為早期地實施院前急救,會大大提高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搶救的成功率。因此,在一些國家,把能否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作為取得汽車駕駛執照的一個條件,這使心肺復甦在普通市民中的普及率大大提高。而在我國,心肺復甦的知識普及遠遠不夠,由於很多人不懂急症處理知識,使我國猝死搶救成功的機率還不到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你發現你愛的人猝死在你面前,你急忙打120,等醫護人員趕到你家,為你愛的人行標準的心肺復甦術時,你愛的人復活的可能性不到萬分之一!

  你不能把保護親人的重任完全交給別人,這是我的想法!掌握心肺復甦術很難嗎?如果你翻閱最權威的《國際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那確實很難,因為那是寫給專業人員看的,寫得大家都看懂怎麼體現人家的權威性!如果你不把心肺復甦術當成你的飯票,那我們可以把事情看得簡單點:假設一個人發生猝死,他的身體發生什麼變化?猝死的最常見原因是心臟停搏,心臟停止跳動後,血液沒有流動的動力,不能把呼吸進來的氧氣傳送到大腦。而大腦是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同時又是最不能耐受缺氧的器官,缺氧5分鐘以上,腦組織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缺氧10分鐘以上,患者生存的機率就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救治他可以用什麼辦法呢?記住,你不能依靠任何儀器,你只有空空的雙手。我們這樣來理解這個難題,猝死的核心是大腦缺氧,搶救的核心是往大腦輸送氧氣,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最簡單的辦法是通過你的嘴往病人的呼吸道里吹氣,氧氣是否能順利進入病人肺內的前提是病人的呼吸道是通暢的。好吧,你已經順利地將氧氣吹入病人的肺中,氧氣通過肺泡進入了血液,又遇上了一個難題,心臟停止跳動,血液沒有動力將氧氣送入大腦。心臟是通過收縮將血液泵出,是否我們可以通過擠壓心臟讓它產生類似收縮的動作,只要心臟有收縮就可以將血液泵到大腦。如果我們一切如我們預想,我們就可以順利地將氧氣送到大腦。

  於是我們得出這個結論,救治猝死的病人涉及三個技術要領:首先要通暢呼吸道,只有呼吸道通暢氧氣才可能被吹入;其次,將氧氣吹入病人肺中;最後,擠壓心臟讓心臟產生類似收縮動作將血液泵到大腦!

  3急診面面觀(7)

  我們來看看這三個技術要領的具體細節。Peter Safer於1958年發明口對口人工呼吸,因為簡單易行、潮氣量大而被確定為呼吸復甦的首選方法;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發表了第一篇有關胸外心臟按壓的文章,被稱為心肺復甦的里程碑。口對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臟按壓的結合,配以體外電擊除顫法,構成現代復甦的三大要素。而對於你,一個非專業人士,心肺復甦就具體是ABC,氣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環(Circulation)。

  下面,我們在腦中來重新預演一下你身旁的親人突發緊急情況。假設,親人突然地在你身邊沒了呼吸,沒了心跳,趕快!趕快,奇蹟不會等你表達完了悲痛和愛意後才從容降臨!你要做的是馬上檢查下病人發生了什麼事(不要超過10秒),大聲叫他(如果你想,也可扇病人一耳光)看病人有沒有反應,沒有。趴下聽一下病人有沒有呼吸,也沒有。這時你一方面要聲嘶力竭地喊出「來人呀!救人啊!」,要驚動你所能驚動的所有人,並指揮他人打急救電話;另一方面,馬上使病人仰卧在堅固的平(地)面上,立即行心肺復甦(CPR)。

  1.開放氣道(Airway):昏迷時,病人的舌頭會下墜,把氣道堵死,這是病人昏迷時常見的情況。可用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並清除病人口中的異物和嘔吐物。方法是一手放在病人前額,用手掌把額頭用力向後推,另一手的手指放在病人下頦骨處,向上抬,使牙關緊咬,下頦向上抬(複雜嗎?好吧!電視里的某某衙內怎麼調戲良家姑娘?捏住人家下巴向上抬,對了!你只需同時用手掌把病人額頭往下壓)。別忘了,要將病人嘴裡的分泌物或異物,如嘔吐物、血跡清理出來,方法很簡單,用手指摳出。如圖1所示:

  2.口對口人工呼吸(Breathing):我看過不止三部愚蠢的喜劇在講述男主人公幻想著在經過精心設計的危險情形下,得到對心愛的姑娘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機會。但相信我,即使是急救醫師,他得到這樣浪漫的機會也不多;對於你,這絕對是嚴肅到關乎生命的事。如果你已經對病人做了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那麼趴下去聽一下病人的鼻里有無氣息(圖2)。如果沒有,捏住病人的鼻子,深吸一口氣,用你的嘴完全罩住病人的口,緩慢吹氣,要確實看到病人的胸部有隨著你的吹氣而起伏。每次吹氣持續2秒鐘,然後把手和嘴移開,讓病人自己完成呼氣動作,頻率約10~12次/分鐘(圖3)。在人工呼吸時,最常見的錯誤是吹氣時忘了捏住病人的鼻子,吹進去的空氣又從病人的鼻子中漏出;或吹氣結束時忘了鬆開病人的鼻子,氣體不能被呼出(圖4)。

  3.心胸按壓(Circulation):在行口對口吸呼的同時,你還要觀察病人的反應,醒了嗎?能掙扎嗎?當然你能夠專業到可以判斷病人頸動脈是否搏動或是否有心跳最好,但這並不容易,即使醫生也做不好,而且要命的是浪費大量的時間,所以《國際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已經不再把檢查頸動脈搏動當成一個診斷步驟。對於你,一個非專業人士,你需要通過檢查病人是否有正常呼吸,是否有運動反應來決定是否行心胸按壓,但評價時間也不要超過10秒,如果你拿不準,那還是開始干吧!首先記得病人要平卧于堅實的平(地)面上,再找按壓的位置,如果你知道人體胸骨的位置,那最好,按壓的位置就是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如果你對胸骨沒有概念,那麼我們也沒必要那麼精確,這個位置大約就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稍偏上。(圖5)一隻手掌放在這上面,另一手掌重疊在這隻手的手背上,無論你手指是伸直還是交叉在一起,記住不要離開胸壁,雙肘伸直,上肢成一直線,雙肩正對雙手,要求每次按壓的用力都垂直於胸骨,使胸壁下陷4~5cm,按壓頻率大約是100次/分。(圖6)不管你按壓同時有沒有人幫你向患者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你所做的是保持30次胸外按壓,2次人工呼吸。

  3急診面面觀(8)

  100,30,2,這些數字你記住了嗎?現在你當然記得住,但真正在危急時刻沒有人會記得住!相信我,這些數字只是一些專家定出來的,它們的最好作用是被用於醫學考試時作為填空題或選擇題——除此一無用處!真正臨床實踐中專家不會計算這些數字!為什麼是按壓100次/分,110次/分不行嗎?160次/分呢?我們考慮這個問題,心臟按壓是試圖模擬心臟的正常跳動,而人在危險時刻心跳會加快,而且心臟按壓的效率肯定達不到心臟的自然跳動所產生的泵血作用,於是結論是,在急救現場,你可以不理會數字,你只需知道心臟按壓的次數要快於你自己緊張時的心跳。同理你也可以得出結論,行人工呼吸的次數要快於正常人的呼吸次數。

  是的,還有更多的工作,更多更複雜的技術要求(包括體外電擊除顫),但還是把它們留給正在趕來的醫護人員吧,你所做的是不放棄地重複以上的動作,等待醫護人員,等待奇蹟,存著希望,存著祝福!需要指出的是,《國際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允許你在不願(或不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那有可能使你染上傳染病,但這機率極少),僅行心胸按壓術,但不能什麼都不做!

  很複雜嗎?平心而論確實是挺複雜,救一個人的性命絕不會是簡單的事!然而,你用盡一生的心血來保護你的家人,為你的家人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風吹雨打不辭辛勞,難道這點複雜你都不能承受嗎?

  心肺復甦術並沒有太多技術上的條條框框,將這項技術條條框框化絕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也是專家好心乾的壞事之一。心肺復甦術是一種理念,每個成人都要有這種理念,這種理念是:拯救生命是自己必須擔負的職責,你不能等醫護人員來幫你,心肺復甦的成功關鍵因素並不是你的動作多準確,而在於你開始行動的早晚。時間就是生命,是心肺復甦的精髓!

  好了,在我們完成這次不允許你有絲毫懈怠的生命之課時,我還想再重複一下。在你的親人面臨死亡時,擦去眼淚,立即動手,心肺復甦的最關鍵技術是:你沒有浪費一分一秒!不浪費一分一秒的及時動手比任何技術的要領更重要!

  急診注意事項

  ● 急診就診也需要挂號、就診醫生、開檢查單等一系列程序,這與門診就診程序是相同的。然而,如果病情確實危急,那麼你有權利要求醫生拋開一切官僚程序,直接就診,先予救治後再補交各種費用。

  ● 急診科有義務在任何情況下優先搶救危重病人,如果你身上沒帶錢,你也有權利要求急診科給予病人必要的急救措施。儘管這似乎有悖於現實,但這是急診科的義務!

  ● 醫院一般都有急診綠色通道,急診優先挂號交費,急診各項檢查一般也必須比普遍病人先出結果。

  ● 在搶救病人時,醫護人員必須儘力搶救,只有在已施行心肺復甦術30分鐘後,病人仍沒有自主呼吸,心電圖顯示沒有生理活動,雙瞳孔散大固定後,才能宣布病人死亡,停止搶救措施,並開具死亡通知單。

  4檢查和檢驗(1)

  對於解放前的教會醫院(如北京協和醫院等)的醫生而言,化驗病人的血樣或尿液是醫生的職責,但現在醫科大學培養出來的醫生已經不再具有這樣的本領了。醫院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產生了輔臨科室,產生了輔助醫生從事診療活動的技術人員。臨床化驗有檢驗科,X光、CT檢查有放射科,B超或彩超檢查有B超室,病理檢查有病理科,藥物管理及配製有藥劑科,收費計價有收費處。輔臨科室為臨床服務,延伸了醫生的診療方法。臨床醫生根據需要開具檢查單,病人付費後到相關輔臨科室檢查化驗,取得檢查報告後將報告呈給醫生。

  回報率最高的健康投資:體檢

  對現代常見的、與生活狀態相關的疾病,如癌症、冠心病等,目前我們的治療效果不令人滿意。但無論現代醫學將怎麼發展,預防對你我而言絕對是意義重大。預防的根本是重新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說得讓大家心寒一點就是,重新回到幾千年前人類的生活方式——確實是這樣呀,我們來看看所謂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什麼:我們努力創造一個沒有化學污染的天空、水源、食物;我們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且盡量減少精糧,多以粗糧為主;我們要減少動物性食物數量,減少油類,減少脂肪;我們要多運動,盡量讓自己多行走、奔跑、游泳;我們要心態平和,少些物質追求,少些心理壓力;我們要保證睡眠,不抽煙,少喝酒……這不就是幾千年前我們祖先的生活狀態嗎?

  但如果真要讓我們堅持以上的原始生活狀態也是不太人道……憑什麼要我們放棄我們努力得到的美好生活呢?憑什麼要我們放棄美酒美食呢?況且,有很多問題,我們個人根本無能為力,如環境污染問題是全世界性的問題,非我個人能力所及;而且很多疾病其實與生活狀況關係不大,如大多數感染性疾病。所以目前最高效的健康投資方式是——定期參加體檢!

  早發現早治療是任何一種疾病的原則,這個早發現確實我們也能做到,特別是癌症的早期一般都沒有癥狀,所以體檢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在指責現代醫學對癌症辦法不多那是指晚期癌症,其實現代醫學對早期癌症還是手到擒來,大多數早期癌症都可以達到治癒效果。我們當然指望醫學的發展,但我覺得指望於我們自己的早期診斷還是比較有盼頭。

  我參加工作後每年都有一次常規體檢,當然是免費的啦。但對你,費是免不了,但一年的體檢費還不夠你買一件稱不上品牌的衣服,所以我的態度是成年後盡量保證一年一次體檢,相信我,這不會花你多少錢,扎針抽血也不怎麼痛……這個絕對是心理作用的痛佔主體地位,而且不要去擠太熱門的醫院,也不會花你太多的時間,總之一句話:別的是借口,每年一次體檢才是王道!

  體檢什麼呢?怎麼體檢呢?這在美國有一整套推薦方案,我也很想把它抄下來了事,省事又顯得權威!但似乎對中國人要有自己的特色才叫具體,當然,我不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官員,我沒權力發表個什麼權威指南來。但我們可以取個巧,來看看醫生每年是怎樣為自己體檢的.

  首先是三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這三大常規其實可以排除很多常見的疾病。如血常規可以看看有沒有貧血,有沒有血液系統的惡性疾病(白血病);尿常規則可以初步判斷有沒有泌尿系統問題(感染、腎病等);糞常規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卻可以排除有無腸道寄生蟲,關鍵是現在的直腸癌發病率很高,有無大便隱血成為很重要的一個線索。

  4檢查和檢驗(2)

  三大常規是最基本的,沒查過乙肝的,還可以查一下乙肝兩對半;年紀大點的,還應該查一下肝功能和腎功能(這能排除絕大多數的肝腎臟疾病,如肝炎、急慢性腎炎);上了年紀(大於50歲)還可以查一下腫瘤標誌物(如AFP數值高可能意味著肝癌,CEA高則可能是消化道腫瘤)。

  再來是胸部透視(或拍X平片)。這能診斷肺炎、肺結核,關鍵是能發現絕大多數的肺癌。還有是腹部B超,這能發現出肝癌、結石、腎癌及少數的胃部腫瘤。上了年紀呢,要做個心電圖,一些心臟方面的疾病可以早期發現。

  如果是女同志,除了以上的檢查,還要加乳腺檢查和婦科檢查。乳腺可以拍鉬靶X片或B超檢查,以排除乳房長腫瘤的可能,每年一次的婦檢則可以排除婦科的常見疾病,如婦科炎症、宮頸癌。還有一個是必須的,子宮及雙附件的B超,可以發現囊腫、肌瘤、癌腫。

  好了,總結一下,所有成年人(男和女)的基本項目: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肝腎功、胸透(胸片)、腹部B超。上了年紀加:心電圖、腫瘤標誌物。以前沒查及乙肝兩對半的,要查兩對半。女同志另有:婦科B超、乳腺檢查、婦科檢查。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能每年花點時間做一次這樣的體檢,癌症和各種重大疾病將離你很遠,請你記住,一定記住!體檢並不關乎錢和時間的問題,是關乎你對自己健康的態度!你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當你渾身插滿管子在孤零零地等待死亡時,你又怨得了誰?

  利用檢查及檢驗排除重大疾病

  一種癥狀可能的病因會有好幾種,如很多疾病都會引起胃脹、胃痛,從普通的胃炎、胃潰瘍到致命的胃癌,然而在下診斷之前一定要先將致命性疾病排除出來。也就是說,醫生應該養成這樣的思維方式,一個病人來到你面前,病人有很多不適的癥狀,但你應該要列出引起這些癥狀最可能、最常見的疾病,同時也要想到引起這些癥狀可能的致命性疾病,在沒有證據排除致命性疾病的情況下一般不要隨便下診斷,因為漏診掉致命性疾病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我們經常聽到病人走出醫院時埋怨,只是胃痛,醫生卻一定要讓做胃鏡,可是檢查出來啥事沒有;或只是咳嗽,醫生卻非得讓拍片,可是只是普通感冒,這些醫生真是亂開檢查單。可是那些因為這些檢查發現早期胃癌或肺癌的病人卻從沒聽到他們的感恩戴德。或許這些檢查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浪費,多花了病人的錢,但如果確實有一部分人通過這些檢查早早發現了問題,如早期癌症,得到了治癒的機會,那麼,我們說,這些浪費是值得的!

  好吧,下面我們來羅列一下那些常見癥狀的背後可能隱藏的致命性疾病,如果有這些癥狀,一定要記得將那些致命性疾病排除後才可下診斷。

  ● 中老年人的胃部不適,腹脹、腹痛,返酸,一定要先排除胃癌的可能,胃鏡可以明確診斷。

  ● 長期慢性咳嗽、咳痰,肺部反覆感染,一定要排除肺癌或肺結核,肺部X平片可初步排除。

  ● 排便規律改變(如以前一直是兩天一次大便,現在卻沒有規律,有時一天一次,有時好幾天一次),糊樣黑便,便中有血,一定要先排除腸癌的可能,肛門指診或腸鏡可以排除。

  ● 小孩的出血難以止住,全身容易淤青,早上刷牙容易出血,要先排除血液性疾病的可能,如白血病,抽血查血常規或骨髓塗片可排除。

  4檢查和檢驗(3)

  ● 小便次數的突然增多或減少,晨起下肢或顏面部浮腫,口中有難聞氣味,一定要先排除腎炎的可能,抽血查腎功可以排除。

  ● 左胸前區胸悶、壓榨性疼痛,或絞痛,一定要先排除冠心病、心梗的可能,查一個心電圖可以初步排除。

  ● 中老年女性陰道無規律的出血,或絕經後的出血,一定要先排除婦科腫瘤的可能,查一個婦科B超可初步診斷。

  ● 成年女性,任何時候在雙乳觸及腫塊,一定要排除乳腺癌腫的可能,乳腺超聲或鉬靶乳腺攝影可以排除。

  ● 成年女性,有性生活,有停經史,突發的腹部疼痛,一定要先排除宮外孕的可能,腹部B超可以排除。

  ● 成年人右上腹的悶脹不適,面黃,消瘦,一定先排除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肝功及肝膽B超可以排除。

  ● 兒童突發的腹痛、嘔吐,停止排氣、排便,一定要先排除腸梗阻的可能,腹部立位X平片可以排除。

  ● 有過敏病史的,出現呼吸困難癥狀,一定要排除喉頭水腫可能,喉鏡檢查可以排除。

  ● 頭部有外傷史,出現噁心、嘔吐,一定要排除顱內出血的可能,頭顱CT可排除。

  ● 老年人,出現頭暈、頭痛,言語含糊不清或一側肢體麻木,活動異常,一定要先排除腦梗塞可能,頭顱磁共振或CT可以排除。

  ● 老年人突發的摔倒,神志不清,一定要先排除自發性腦出血或腦梗塞可能,頭顱CT或磁共振可以排除。

  ● 老年人摔倒後出現髖部疼痛,不能行走,一定要先排除股骨頸骨折的可能,骨盆X平片可以排除。

  ● 絕經後婦女出現全身性的疼痛不適,各項檢查未發現異常,一定要排除骨質疏鬆可能,骨密度測定可以排除。

  ● 育齡期女性出現皮疹、關節腫痛、皮膚怕太陽曬、臉上出現蝶形紅斑,一定要先排除系統性紅斑狼瘡可能,這需要到免疫科或皮膚科確診。

  ● 年輕人出現情緒容易激動、消瘦、心跳快,要先排除甲亢可能,查T3、T4可排除。

  ● 所有車禍病人,出現頸部疼痛,一定要先按頸椎骨折處理,不可隨意搬動,要由專業人員來指揮搬動,頸部正側位X平片可初步診斷。

  看化驗單誤區:數值異常就有問題嗎?

  幾乎所有人一拿到化驗報告就迫不及待翻看檢驗報告單,如同即將揭開一個驚世秘密。如果發現檢驗結果不在參考值範圍內,就提心弔膽,似乎已經同疾病搭上某種聯繫。那麼,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讀懂化驗單絕不是化驗數值在不在參考值範圍內這麼簡單,它需要更專業的知識——那是醫生的事,也就是說,化驗報告正常並不等於沒有問題,化驗報告異常也並不等於身體有問題!

  檢驗報告單是檢查所得出的客觀數據記錄。檢驗結果一般可分為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定性檢驗,是看送檢的標本中有沒有「待檢物」(即想要查的東西)。一般來說,有待檢物存在,報告為「陽性」,一般用「(+)」,用「(±)」表示「弱陽性」;反之報告「陰性」,用「(-)」表示。「陽性」或「(+)」可以提示或代表「檢查結果異常」。例如:尿常規化驗時,尿蛋白「陽性」或「(+)」,則表明尿液中可以檢測出蛋白,尿中有蛋白常見於腎臟疾病、心力衰竭、發熱性疾病和泌尿系統感染等,即檢驗結果異常,需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也有例外,如乙肝表面抗體(縮寫為HbsAb或抗-HBs)是一種保護性抗體,可中和乙肝病毒,抵禦再次感染。若乙肝「兩對半」檢驗結果為表面抗體「陽性」或「(+)」,則說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隱性感染史,目前處於恢復期;還可能是接種過乙肝疫苗的結果。接種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產生抗體,達到預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可見,這個目的「陽性」是好的。又如,ABO和Rh血型是與人類輸血關係最為密切的兩個血型系統,當一個人的紅細胞上存在一種D血型物質(抗原)時,則稱為Rh陽性,用Rh(+)表示;當缺乏D抗原時即為Rh陰性,用Rh(-)表示。我經常碰到病人看到自己的血型報告單上Rh(+)就極為緊張,以為有問題。殊不知,我國漢族人絕大多數人就是Rh(+)血型,Rh(-)所佔的比例極少,僅佔千分之三,屬稀有血型,血型Rh(-)的病人輸血常常找不到血源。

  4檢查和檢驗(4)

  當要表明被檢驗物質的多少時,即為定量檢驗的結果,則用「具體數值」的形式報告,並附有結果的正常參考值範圍,但不同醫院、不同方法檢測所使用的正常參考值可能略有差異。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數值高於正常」;以「LOW、L」等表示「數值低於正常」,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外,有些化驗報告單上還會用特殊的字體或符號(如「*」或「!」)給予著重指出,以提示醫生和患者注意。

  一般情況下,超出正常參考值範圍都可能屬於異常,如血常規里的白細胞(WBC)計數為定量檢驗結果,正常成人參考值範圍為(4~10)×109/L。白細胞增多常見於嚴重創傷、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減少常見於病毒性感染、嚴重敗血症、藥物或放射線損傷以及某些血液病等。參考值在不同醫院因為所使用的檢驗方法或檢驗試劑不同而不一定相同,所以,正常參考值會有些差異,應以原醫院所提供的數值為準,不能隨便聽人說,或上網查了資料,就開始疑東疑西。

  然而,即使檢驗結果不在參考值範圍,也並不一定說明就有問題。

  ● 首先,參考值範圍並不等同於正常值範圍。讓我們來看看參考值範圍是如何設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參考值是個數值,而且是人為設定的!既然是人為設定的,那麼它就是可變的,不是客觀的。目前大多數的醫學參考值是這樣設定的:假如有一項檢測項目,初設定者會去找一組正常人(如100人),分別對這一組人進行檢測,以95%的檢測結果範圍為參考值。於是完全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某人的檢測結果沒在這95%的範圍內,但他也是完全正常的(屬於另5%的正常人)。

  臨床中,即使是正常的體檢,也很難有人檢測的所有結果都在參考值範圍內,經常會出現幾個項目高出一點或者低於參考值一點的現象,於是檢測者常常很擔心,以為身體出了問題,很不放心地纏住醫生問個不停。一般而言,對於少數項目的檢測結果高出或低於參考範圍一點,絕大多數不具有臨床意義,也就是說仍是正常。

  ● 檢測結果與性別、年齡、生活環境,甚至是當日的情緒有關。對於一些研究比較深入的檢測項目,往往會把被檢測者的性別、年齡因素考慮在內,會分別給出男女、成人、兒童不同的參觀值範圍,如血常規里的血紅蛋白、紅細胞總數、白細胞總數等項目。但大多數檢測項目並沒有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只是給出一個籠統的參考值範圍,於是完全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成人屬於正常範圍的檢測結果對於兒童而言可能已屬異常,在男性屬於正常的檢測結果對於女性而言意味著某種病變。另外壓力、情緒、疾病、熬夜、喝酒、服藥等因素都可能讓檢測出現一過性的異常,但不意味著病變。

  ● 某些參考值範圍由於設定歷史久遠,已經不能反映現代人的正常狀況。如血脂、膽固醇等指標,在設定時由於當時生活水平較差,大多數人的數值較低,如果以此來衡量現代人,那麼得出的結果往往是現代人指標大多數超過參考值,但這並不一定表示其身體的異常。

  ● 醫學界及醫藥產業的「陰謀」。健康檢查的正常參考值的設定往往會偏窄,也就是說會刻意的將許多可能屬於正常的人群列入參考值之外,當然醫學界可能會振振有詞:這樣做是希望提醒民眾在疾病形成前,就提高警惕,迫使這部分潛在異常者多注意飲食、運動或服用藥物來防止情況進一步加劇。而這背後更有醫藥產業的「陰謀」:讓更多的人成為「異常者」或成為「病人」,並積極地開始治療,開始服用藥物,醫藥產業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如近年來的血壓、血糖參考值範圍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一方面使得大多數血壓、血糖稍微高出正常值者關注自己的健康,並積極地改變生活方式而獲益;但同時,也讓很多根本不需要藥物治療的正常人(但他的血壓、血糖數值高出參考值)開始服用藥物或保健品,這部分人正成為很多醫藥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特別是保健品行業)。

  若檢測結果與參考值範圍相差很大,則往往意味著需要重視,醫師常會要求患者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明確診斷。但還有一個可能:1加1在什麼情況下等於3,在算錯的情況下——檢測結果並不一定準確,而且出錯時有發生,這可能與標本污染、試劑或設備故障有關,所以如果檢測結果與參考值相差較大,又沒有相應的臨床癥狀,保險的辦法是,複查一次,或換家醫院再查一次!

  檢查及檢驗注意事項

  ● 很多抽血檢驗要求空腹,如化驗肝腎功等;腹部B超檢查要求空腹,因為腸道內食物會妨礙對腹部器官的觀察;膀胱或子宮附件B超則要求憋尿,膀胱充盈可觀察膀胱內壁,充盈的膀胱還可將子宮頂起以方便B超觀察。

  ● X光及CT有放射線照射,孕婦檢查應極為慎重;兒童也不宜頻繁檢查。核磁共振(MRI)具有強大磁場,裝有心臟起搏器禁止行MRI檢查,體內有金屬(如骨科內固定)也不宜行MRI檢查。

  ● 醫生應該在檢查單上寫清楚患者的大致病情,但令很多輔臨科室深惡痛絕的是:臨床醫生常常忽略這一點,他們的報告常常要結合患者癥狀及體徵才能精準。所以檢查時,病人可主動向檢查技師說一下大致病情。

  ● 化驗單及檢查報告並不說明一切!

  ● 各種檢查均有其適應症,並非越貴越好,也並非越高級越好!如X光對於骨折情況的觀察往往好於CT及MRI;腹腔臟器的觀察首選B超或彩超;肺部觀察首選胸部透視或X平片;頭顱檢查首選CT或MRI。

  ● 合格的專科醫生應該具有良好的閱片能力,如呼吸科醫生應該比放射科醫生更會看胸部平片;神經外科醫生應該比CT室醫生更會看頭顱CT;心臟內科醫生應該比心電圖室醫生更會讀心電圖。所以複診時,請不要單單只拿報告單,請將原始檢查資料(如X光片、CT片、心電圖等)交給你的醫生。

  ● 保存X光片、CT、MRI原始片的最好方法是將片子夾在兩層報紙之間,捲起來或裝在片袋中。請將所有化驗單按時間順序粘在病曆本後面——這一小舉措常常可博得醫生的很大好感。

  5處方葯常識(1)

  對大多病人而言,就醫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刻便是醫生明確診斷,然後拿起筆龍飛鳳舞地寫下處方。所謂處方葯是指需經過醫生處方才能從藥房或藥店得到並要在醫生監控或指導下使用的藥物。國際上通常用Prescription Drug表示,簡稱R(即醫生處方左上角常見到的R)。處方葯一般包括:

  ● 剛上市的新葯:對其活性、副作用還要進一步觀察;

  ● 可產生依賴性的某些藥物:如嗎啡類鎮痛葯及某些催眠安定藥物等;

  ● 藥物本身毒性較大:如抗癌藥物等;

  ● 某些疾病必須由醫生和實驗室進行確診,使用藥物需醫生處方,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心血管疾病藥物等。

  病人憑醫生處方交費後到藥房取葯,在他滿懷希望地大把將葯吞下前,他必須明確以下信息:

  ● 藥物並不是治療的全部,不要將希望全部集中在藥物身上。很多醫生不會告訴你,在大多數情況下,藥物對於治癒疾病僅僅起到幫助的作用,疾病的痊癒多數在於人體的神奇自愈能力。

  ● 在服藥之前,確信了解以下信息。藥物對於治療疾病的作用有多大;還有沒有別的治療方法,如理療、按摩、康復訓練等;平時生活應注意什麼。

  ● 到藥房取到葯後,用藥前做到「四看」。

  1.看葯袋上的姓名是否與自己符合,發葯是嚴謹的事,但發錯葯卻每天可能發生。

  2.看是外用藥還是內服藥,內服藥和外用藥分開包裝是藥房的工作原則,應有醒目的標籤做特別說明。

  3.看所服的藥品是否過期失效,這在包裝(或說明書)上可以查到。也可以通過查看藥品的「批號」了解這些信息。我國生產的藥品(瓶裝葯)在標籤上均有阿拉伯數字的「批號」,這些數字一般都由6位數或8位數組成。前兩位數表示藥品的生產年份;第3、第4位數字表示生產藥品的月份;第5、第6位數字表示生產藥品的日期;第7、8位數字表示生產藥品的有效期為幾年。例如「08032403」,說明這批藥品是2008年3月24日生產的,有效期為3年。

  4.看藥物是否變質、潮解。拿到藥品後,先看一下藥片是否有發黏、裂縫、體積增大、變色等情況;如果是藥水,則查看藥水是否有沉澱絮狀物,是否與原來的顏色不一樣,是否有特殊怪異的味道。如果出現此情況,可先向藥劑師詢問,除非藥劑師堅信這是正常現象,否則請他們更換藥品。

  ● 肝腎功能不全用藥應特別謹慎。大多數藥品的代謝途徑為肝臟解毒,最後由腎臟排出體外。藥物代謝速度與肝腎的功能緊密相關,如果肝腎功能不全(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炎等),藥物代謝速度慢,而藥品服用量又沒有適當減少,就會引起藥物在體內的堆積,又進一步影響肝腎功能。所以如果有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在服用藥物前,一定要向醫生及藥劑師說明自己的病情,謹慎用藥。

  ● 避免配伍禁忌。一次同時服用幾種藥物,就有可能出現配伍禁忌的問題。所謂配伍禁忌一般是指藥物的效果互相抵消,或降低,或增加其毒性。例如:維生素C由於它的酸性和還原作用,故不能與氨茶鹼、小蘇打、阿斯匹林、復方新諾明等藥物同服;服地高辛的人,不宜再服用鈣片……避免配伍禁忌不僅是醫生的責任,藥房的藥師也有責任對醫生的處方把關。所以病人從藥房領取藥物時,可向藥劑師詢問服藥期間不宜服用什麼藥物或食物,應注意些什麼。

  5處方葯常識(2)

  ● 選擇服藥時間。藥品最常見的服藥方法是一日3次、一日2次或一日1次。一日3次一般選擇在三餐前後服用;而一日2次一般選擇在早餐及晚餐時服用;一日1次的藥品則多選擇是晚餐時服用。有些特殊藥品醫生會要求患者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葯及降糖葯等,醫生會要求病人嚴格在一天的個別時段服用,病人不可自作主張,只有嚴格的服藥時間才能保證平穩的藥物濃度。有些藥物必須在睡前服用,如安眠藥。胃動力葯如胃復安、嗎丁啉,胃壁保膜葯如硫糖鋁等一般要求在飯前服用。而大部分藥物均可選擇在飯後服用,這樣可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性。

  ● 服藥時看清服法。最常見的藥品服用方法是口服,也就是和溫開水一同服下,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則溫開水是最通用而且是最保險的送藥液體。有些藥品要求咀嚼後服下,如治胃病的達喜片;另有些藥品要求舌下含服,也就是將藥片放到舌頭下,含著令其慢慢融化,如心絞痛的急救藥硝酸甘油。服藥時必須看清楚服用的方法和劑量,小葯袋分裝的藥片服法都寫得很清楚,如一次1片,一日3次。瓶裝藥水的服法也容易理解,如一次10毫升或每次1格,一日3次。

  ● 注意服藥劑量。平常大家都覺得葯服用的量大,療效就好,病好得就快,所以很多人在覺得藥物的療效不明顯時,最常見的做法是自行加量。這是危險的舉動。俗話說,「是葯三分毒」,口服的藥物由胃接納,進入血液,到達一定的血葯濃度後起效,很多藥物有峰值效應,也就是說,藥物濃度達到特定值後,再加量並不能增加療效,只能增加副作用。藥物大多由肝臟解毒、腎臟排泄,所以,藥物對肝、腎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病人擅自增加劑量,可能出現超過肝腎的功能極限,藥物在體內堆積,出現毒副作用。大多數藥物的起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差值很大,需要比正常服用量多好幾倍才會引起中毒,這些葯的安全性能就好一些;有的藥物如地高辛,其有效作用量接近於中毒量,如果不嚴格按要求服用,很容易引起藥物中毒,其中毒的早期癥狀是噁心、嘔吐等,如出現這些癥狀,應立即就醫。

  ● 服藥姿勢。服藥時最好是坐著或站立,同時飲不少於100毫升的溫開水。有些藥片如氯化鉀、阿斯匹林等,對食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如躺著服藥飲水又過少會引起食道炎。

  ● 服用藥物最常見的毒副作用是過敏反應,特別是抗生素、磺胺類葯、球蛋白和某些中草藥。過敏反應可以發生於用藥的瞬間、也可發生於用藥後數小時或幾天。最常見的過敏反應是藥物性皮疹及發熱;也有的病人出現哮喘、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最嚴重的是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造成死亡。青黴素是最常見的引起過敏性休克的藥物,反應發生於用藥20分鐘內,有時呈閃電式,可在數秒數分鐘之內發生,搶救不及時可引起死亡。所以一定要在醫生開具處方前再三重申自己是否有對何種藥物過敏。對於容易引起過敏的某些藥物(如青黴素、普魯卡因等)使用前需做過敏實驗。一旦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葯,並馬上選用非那根、撲爾敏等抗過敏藥物。若出現過敏性休克,必須迅速、及時、爭分奪秒地就地搶救。

  卷首

  更好地與醫生溝通

  患者特徵:

  缺乏基礎醫學常識,與醫生溝通很少,在治療過程難以參與決策,完全聽從醫生的,或相反對治療過程指手畫腳。

  常見看病誤區:

  盲從;或懷疑一切,不配合治療。

  你最需要的建議:

  擁有一個可以真誠地向你提供幫助的醫生朋友。

  你最不該忽略的小事:

  在與醫生的交往中,尊重醫生與自信同樣重要。

  1當個聰明病人之道

  「道」這個詞有時還真是難以表述明白,所以叫「道可道,非常道」。我想「道」應該就是一種宏觀的原則,在這個原則上你可以由此推導出各種細節。我是偷懶的人,對於一切事物,我總希望有個「道」可以抓住,這樣自己就可以不用被那些細枝末節困擾住!那什麼才是當一個聰明病人的「道」呢?也就是你掌握了這個「道」後,就可以抓住了怎樣當一個聰明病人的精髓,而不是讓別人今天10個建議,明天15個法則地醫得摸不著北!但我的確看過很多專家教大家在醫院如何當一名聰明病人的忠告,歸納得像規章制度!

  儘管沒有人會像我這樣口無遮攔地告訴你——這讓我這篇文章顯得很庸俗、很不上層次。但相信我,有一個好的醫生朋友比任何一個專家寫的就醫指南還管用十倍!你有一個很鐵的醫生朋友才是當一個聰明病人的王道!這個醫生朋友很可能並不是你所患疾病的專業醫生,但他受的教育讓他有一些基礎的醫學常識,這些常識可以幫你解答很多疑惑;他可以有很好的信息來源(有時這些信息普通病人不可能知道),這些信息來源建議你應該到哪所醫院會好一點,應該找哪個醫生會負責任點,應該怎樣才能省錢;而且他會有他的同行交際圈,七拐八轉的總能給你找個比較信得過的醫生。如果你擁有一個很願意真誠幫助你的醫生朋友,當你有疑問時,拿起電話——他的答案絕對會比我的具體而精確!

  好了,看到這裡,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是否可以打電話找到一個願意幫助你的醫生朋友。這個醫生朋友可以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他只要有一定的基礎醫學知識,有一群同行交際圈子,關鍵是:他會用心幫助你!現在你就回想一下,有嗎?如果有,其實我這一章你完全可以不用看,有事直接向你的醫生朋友諮詢就可以。如果沒有,那你是不是要檢討一下:為什麼你沒有這樣的朋友!你應該有一個好的醫生朋友,這在目前中國是最實用的方法,為什麼你沒有,不是因為你就那麼不幸運,周圍的醫生都和你八字不合。不是!是你根本就沒有那根弦——你平時不注意真誠地與一個醫生交朋友,你只想臨時抱佛腳!其實,你或許可以不用去結交政府部門的朋友,當然有更好,前提是如果你確定你會當一個好公民!但你平時不注意結交一個好的醫生朋友不行,為什麼呢,疾病肯定會在你或你的家人身上發生,你會在某一天需要醫生朋友的幫助,你的一生肯定會需要這個幫助。

  是不是很庸俗,我建議大家這麼有目的性的結交醫生朋友?不是,這是一個很開放的社會,一個美好的人生需要共享很多不同朋友的內心世界,而且相對而言,醫生仍是這個社會接受教育層次較高、道德素養較高的一個人群,我們完全可以很真誠地去交識一個醫生朋友,拋棄我們很有目的性的希望必要時可以找他幫忙的想法,我們只是去認識一個值得交往的朋友,很真誠地去交流,從與他的交流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醫學常識,可以了解神秘的人體世界,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

  而作為一個醫生,他也需要結識很多圈子外的朋友如我,在日常生活中,最開心的莫過於下班後與一大幫不同的朋友歡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好酒,分享朋友們從不同角度對事物的看法。只有這些友誼不摻雜利益,不摻雜刻意的付出或要求,才更顯美好。然而,不摻雜利益並不代表不互相幫忙,在我能力之外又在我朋友能力之內,我當然希望他會幫我解決;而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很樂意提供在醫療上的幫助,如接受諮詢、提供建議等。這些諮詢或建議,對我而言,或許只是動動嘴皮子的小事一樁,而有時對於我那些朋友,卻是預防醫療傷害的最重要手段;而我能提供的另一個,對他們而言,很重要的幫助是給他們引薦一個好醫生,然後以我的名義請求關照——其實這也沒什麼,我工作在醫院這個圈子中,有很多的同行,互相關照是很基本的禮儀。今天,你對同行介紹來的病人熱情一點,關心一下,常常意味著明天你介紹過去的朋友也可以得到如此的對待;而相反,如果你經常對同行介紹來的病人無動於衷,最終則意味著你被徹底排斥在醫療圈子外。而對於一個病人而言,可以得到一個醫生朋友的引薦,對整個診療過程的質量也許影響不大!然而,對於病人的心理影響卻很大,他可以很信任地與醫生主動配合治療,在診療過程中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憂慮,對治療更有信心——這還不足夠嗎?

  在交流這麼方便的現代社會,交識一個醫生朋友,這點肯定可以做到,只是你平時不注意去培養這段友誼,只是你不去多聯繫,多交流而已。你的同學圈中肯定有當醫生的,找機會聯繫一下;或者你在某個飯局上認識了一個醫生朋友,不要飯吃完了就算了,想辦法再聯繫一下,去他家串一下門,約幾個朋友再聚一下……總之一句話:不是你辦不到,只是你沒那個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你一定要想辦法擁有一個願意幫你的醫生朋友,這是當一個聰明的病人最簡潔最有效的辦法!

  2與醫生交流的基本功(1)

  聰明的病人已是現實

  聰明的病人當然已是現實,因為:

  ● 至少5%的公眾受教育水平不低於醫生,特別是年輕的中國人,幾乎有近25%受教育程度不低於醫生;

  ● 多數醫療衛生信息的內容是簡單的,只要稍加簡化,多數公眾可以理解;

  ● 多數醫療衛生信息普通公眾都可以從圖書館或網路上得到,醫生階層不再壟斷醫療知識;

  ● 病人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可以花大量的時間閱讀針對一個問題的相關信息,而一個全科醫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成百上千;

  ● 罕見病的患者或其家屬擁有的知識可能遠比他的醫生還多,這很正常,因為對於罕見病,醫生可能一生也難以碰上一個病人,而病人一般已經過多方諮詢,且查閱了眾多資料。

  儘管聰明的病人已是現實,但醫患交流一直都是一件令醫患雙方都感頭痛並抱怨多多的事。良好的醫患溝通在現實中並不多見。一方面,聰明的病人不再滿足於完全以醫生為主導的「父權社會」般的醫療模式,他們要求從醫生那裡更多地了解自己病情,並積極地想參與醫療決策,而且,現實中關於醫生的種種負面消息讓他們對醫院充滿警惕,希望了解更多的情況來保護自己。而從醫生方面,很多醫生仍不能接受病人過多參與醫療決策,他們認為病人不具備基本的醫學知識,很難對醫療決策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很多病人詢問不得法,糾集於瑣碎的醫學常識,溝通起來非常困難,往往期望講清楚一個問題,結果是牽扯出更多的疑問,讓醫生不勝其煩,特別是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

  醫生要正視聰明病人的存在,也應該接受這一現實,而且讓病人更多參與醫療決策甚至主導醫療決策對於減少醫療糾紛是非常有幫助的。未來的醫生可能更多的是一個建議的提供者及信息的整理者,而不是一個決策者。而對於普通病人,他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如何與醫生更高效地溝通,這是一個聰明病人的基本功。

  尊重與自信同樣重要

  醫患交往本質上仍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是醫患關係有其特別的一面,就是在目前的觀念中,患者是尋求幫助的一方,醫生是提供幫助的一方;患者一般不具有醫學知識,而目前的醫生則擁有對醫學知識的壟斷。這兩方面決定了醫患關係中的不平等,醫生似乎更高高在上。不管是何種人際關係,尊重仍是首要的,特別是對於尋求幫助的人。

  對於病人,一個經常的誤區是:我進入醫院,我是交了錢的,所以你們就是服務員,你們應該儘可能讓我滿意。從某種程度說,這個觀點也沒什麼錯,因為本質上醫療行業也是一種服務業,但它並不等同於一般的賓館或餐廳,特別是對於國有的大醫院,幾乎很難有醫護人員會將自己等同於一般的服務員。我曾多次在值班時被病人從睡夢中叫醒,原因是病人睡不著,他希望醫生陪他聊聊天——我的很多同事也碰上此事,他們一般對此的反應是:明早加開了1000毫升的液體,讓護士執行此醫囑!至於我是怎麼乾的,我就不說了!另有常見的誤區是自以為有些社會地位或小有財富,到了醫院後吆五喝六,從護士到住院醫生一概低眼下看,這種病人並不少見。而與之鮮明對比的是一些高層領導,他們往往很樂意向護士或下級醫生表示感激,也往往能得到醫護人員的尊敬和更熱情的幫助。另有一種誤區是小視下級醫生或護士的工作,有些病人往往對待主治醫師或主任醫師很尊敬,但對於護士或住院醫師,他們卻認為可有可無,經常一點小事就直接繞過住院醫生找上級醫師。其實醫院分工是很明確的,而且大部分醫療操作由護士及住院醫生來完成,主治醫師或主任醫師往往不直接執行醫療操作,所以如果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熱情幫助,尊敬所有為你服務的醫護人員是最基本的!

  2與醫生交流的基本功(2)

  與之相對應的是自信,有些病人一進醫院常常會將自己的所有權利交予醫院代為行使,有時甚至沒有自己的要求,錯誤地認為進入醫院,自己一無所知,那就一切交予醫護人員了,這當然是醫院最喜歡的「好病人」。然而,並非所有的醫院,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值得信任,對於完全沒有自我的病人,有的醫護人員常常會在基本的醫療服務上打折扣,反正這種病人沒什麼意見,好說話!有的醫護人員會在這種病人名下給自己的親戚開「隨風葯」,有的醫護人員喜歡通過這類病人來訓練新手,甚至讓沒有經驗的年輕醫生主持手術。儘管醫患之間存在知識差距,但並不意味著醫生就主宰著患者的一切,醫患之間是平等的。患者所交的費用是醫生生存下去的保障,甚至隨著中國的醫療衛生行業進入市場經濟,各醫院對病源的爭奪進入白熱化,有的醫院甚至打出「病人就是上帝」的口號,也就是說,現在的病人完全可以擁有更多的自信,可以更理直氣壯地要求自己的權利得到保障,可以要求自己的意願得到尊重。

  讓稱讚代替批評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碰上很挑剔的病人,他們似乎遠比普通的病人更容易不滿,對待這種病人,醫護人員常會進入一種所謂「保護性醫療」的工種狀態。儘管心裡很不喜歡這類病人,但表面上不說,醫療工作的首要考慮是不讓病人挑到錯,盡量地讓程序、讓別人來負起責任。於是就盡量讓病人做各種各樣的檢查,一點小事就叫會診,治療上盡量保守,以不出問題為前提。「保護性醫療」最終損害的是病人的利益。其實不僅在醫患關係,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讓別人更努力為你工作的最佳手段絕不是批評,而是稱讚!在醫患關係中,適時地表示稱讚和感激常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因為在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中,碰上的大多數病人經常以抱怨的口吻說話,如果可以得到偶爾的讚許,經常可以讓他們心情為之改變,就會以熱情的狀態來與患者交流,更真誠而耐心地解釋病情,也可以更積極地工作。稱讚對於護士或是低年資醫生的作用更是巨大,因為他們承擔了最繁重的工作,卻飽受批評,於是偶爾的稱讚常常讓他們更熱情且積極地為你服務。

  如果可能,盡量與醫生建立私人友情

  盡量與醫生建立私人情誼,如果從字面上理解確實很庸俗,但如果你是工作高手,你就會發現這種庸俗卻是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公司領導最常利用的工作手段,也極為高效。如果有可能,聰明的病人常常會利用各種機會迅速建立起與醫護人員超越工作關係的私人情誼,或是熟人介紹,或是同鄉關係,或是校友關係,或是更加庸俗一點:請客、送禮——其本質也是希望建立起一種私人情誼。與醫護人員建立私人情誼的好處顯而易見:更方便的交流,更尊重你的要求,更高的醫療質量。

  與醫生交流前先要做些功課

  從醫生的角度上講,醫患交流的最大障礙是患者對於醫學常識的一無所知,病人難以正確理解醫生的講話內容,對一些常規的工作程序不能正確理解。儘管醫生有義務耐心解釋,但實際情況遠遠做不到,特別是在擠滿病人的大醫院。如果希望與醫生可以較好的溝通,病人最好可以事先做些功課,如在網路上或圖書館找一下與之相關的基礎知識,醫學院學生的教材,如人民衛生出版社的衛生部統編教材《內科學》及《外科學》是最好的選擇。與醫生交流前做些功課不僅可以讓醫生更願意解釋病情,而且讓醫生認為你是具備有相關知識的人,不敢對你做出刻意的傷害!

  2與醫生交流的基本功(3)

  有條理地敘述病情

  醫患溝通的一個重要環節便是病人向醫生訴說病情,當然問診技巧是醫生應該掌握的內容;有經驗的醫生會引導病人說出他想了解的與疾病有關的信息。但現實情況似乎並非如此,特別是在大醫院的門診,醫生經常問幾個問題便開出眾多的檢查單,或是生硬地打斷病人的敘述——對此,醫生也有他們的抱怨:時間有限,或是病人敘述病情不著邊際,漫天跑馬。那麼,病人應當如何條理清晰又全面地敘述病情呢?

  ● 發病情況

  起病時間、發病時的環境、急緩、誘因或原因。例如:××年×月×日上午淋雨後,次日下午突然有寒戰,約半小時後發熱,咳嗽……又如:×年×月×日不知什麼原因感到肚子疼痛……

  ● 癥狀的特徵

  (1)癥狀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和程度等。以疼痛為例,疼痛的部位,是否放散到別的部位,性質是鈍痛、脹痛、刺痛或絞痛,疼痛的程度厲害嗎,是持續性還是陣發性痛,發作與間歇的時間等。例如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的疼痛常為右上腹發作性絞痛,右上肩可有牽扯痛,進食油膩食物後常會誘發。又如心絞痛,多為胸骨後壓迫、緊縮感及悶痛,向左肩及左臂放射,常在體力勞動時發作。

  (2)癥狀出現、減輕或加重與時間有關係嗎?如某些發熱疾病常有時間上的規律性,是每日還是隔日發熱,是上午還是午後發熱。例如肺結核多在每日午後發熱。

  (3)主要癥狀的變化是持續性還是發作性,是進行性加重還是逐漸好轉。注意描述緩解或加重的因素。

  (4)是否有伴隨癥狀。各種伴隨癥狀出現的時間、特徵及其演變情況,伴隨癥狀與主要癥狀之間的關係。如咳嗽與咳痰,發熱與寒戰,腹痛與腹瀉常伴隨出現。例如瘧疾每一次發作常先有惡寒或戰慄,繼則發熱,最後出汗三個進程。

  ● 診治經過

  發病後曾在何時、何處診治過;曾做過哪些檢查,結果如何,曾用過什麼葯、其劑量、療效如何。

  ● 一般情況

  病後的飲食、大小便、睡眠、精神體力狀態及體重增減等情況。

  ● 過去病史

  就診前的健康與疾病情況,重點應放在與現在疾病有密切關係的問題上。以前生過什麼病,治療情況如何,有無藥物過敏史(特別是青、鏈黴素過敏史),有其他過敏史,有無合併症或後遺症。

  ● 個人生活史

  包括自己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特別是有無煙、酒或其他嗜好;過去及現在的職業,特別是有無與毒物、動物或傳染病人接觸;女性的月經史,特別是有無白帶、有無痛經以及月經血量、色澤及其他癥狀。

  ● 家族史

  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狀況、患病病況及死亡原因。特別是親人是否有血友病、糖尿病、高血壓病、變態反應性疾病、結核、精神病等病史或家屬中有無相似病人。

  讓醫生清楚你對治療的期望及個人情況(如經濟情況)

  這點在醫患交流中很重要,因為一個完整的醫療決策,不僅要考慮到患者的病情,還要結合醫院的醫療水平、患者的期望值及個人情況(特別是經濟承受能力),清楚地讓你的醫生了解這些信息,不要讓他的意願主宰了你的期望;其實,醫生也很迫切地想了解這些信息。

  避免「謊報軍情綜合征」

  有一部分病人,喜歡誇大病情,希冀以此引起醫生的足夠重視,特別是手術後的病人,經常不經意地將主觀感受誇大,如將疼痛的嚴重程度誇大。這就是所謂的「謊報軍情綜合征」,這樣做儘管可以引起醫生對患者的注意,但並不利於整個醫療決策的制定,特別是多次這樣後,醫生會在腦中形成此病人喜歡誇大癥狀的印象,當病人病情惡化時,醫生往往不能及時做出反應。

  詢問要有重點

  不得法的詢問常常讓醫生覺得不勝其擾,在我的工作經歷中,確實很少能遇到會詢問的病人,很多病人經常會過分專註於細枝末節,如「我這病要吃些什麼呀?」「能不能吃魚呀?」等等。得法的詢問不僅可以讓醫生願意回答,而且可以確保病人可以得到完整的信息。以下就是一套完整的詢問過程。

  ● 我所患疾病的自然史是怎樣的,病因是什麼?

  ● 如果我不治療,疾病將可能會怎樣發展?

  ● 我現在有哪些治療方案可以選擇?

  對每種治療方案,你還需要繼續詢問如下問題。

  ● 我採取這種治療方案,我受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 受益的程度如何?能痊癒還是僅僅能緩解癥狀?

  ● 我採取這種治療方案,受害的可能性有多大?

  ● 可能發生的有害副作用究竟有多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嗎?

  ● 是否還有我們醫院不能提供的治療方法,如果有,我在哪裡能得到這種治療方案?

  ● 除了主流醫學的治療方案,其他替代醫學(如中醫)在這方面的效果如何?

  ● 為了戰勝疾病,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什麼?

  3知己知彼:了解醫生怎樣思維(1)

  福特汽車流水線上的醫生

  對於現代醫學,如果我們宏觀地看待它,可以得出怎樣簡潔的觀點?——那就是:現代醫學是大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在工業時代,標準化是一個核心問題,而在現代醫學中,標準化也是一個核心問題,不僅醫生的培養努力地標準化,而且標準化貫穿在整個治療的全過程——標準化是現代醫生思維的靈魂!

  現在醫學教育的目標並不是希冀培養出醫學大家,而是旨在培養出一些質量尚可保證的醫學技術人員,就像現代化汽車工業的目標並不是要精心打磨出幾十輛頂端的勞斯萊斯,而是要生產出幾千萬輛質量尚可保證的福特汽車。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最大可能地保證不要讓品質低劣的醫生進入專業領域(醫師資格考試),它希望讓標準化深深烙進每個醫生的腦中。診斷需要標準化,治療方案也努力標準化,治療的實施也標準化。同一個病人,醫學高度發達的美國如此診斷,可能在中國最邊遠的山區也得出同樣的診斷結果;而在治療上,可能具體的藥物或操作上略有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治療原則。

  一切按《操作規範》辦事

  如果我們能勉強公允,我們其實可以把現代醫學的輝煌部分歸功於標準化,正是標準化極大地避免了誤診和誤操作,保證了現代醫學較高的質量。中醫當然是很偉大的東西,但它至今也成不了主流醫學,不僅在國外是這樣,即使在國內,我們高嚷著中醫是醫學的未來,更多的還是我們一廂情願。儘管我們的宣傳上是「兩駕馬車齊頭並進」,但在實際操作中,中醫其實是不斷萎縮的,這其中就有無法標準化的原因。在中醫的診斷、治療上,主觀的因素很多,同一個病人,100個中醫師來看可能可以得出100種診斷,可以開出100種處方,那麼,我們有辦法來保證醫療質量嗎?我們用什麼來避免庸醫的誤診誤治呢?我們求診於中醫都希望找個老中醫,希望找個經驗豐富的朗中,可能如果你找對醫生了,治療效果很好,如果你沒找對人,就只能自認倒霉;而在現代醫學中,因為有了個標準化,可能大多數年輕醫生和老專家的診斷會是差不多的,治療方案也是大多相同的,那麼一個基本的質量就可以保證!為了求得標準化,於是就有《醫療操作規範》,於是就有各個專業的、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的治療指南。特別在一些常見病、多發病上,每隔幾年就會有新的治療指南出台,努力要求全國或全世界的醫生根據指南辦事。如果你按規範、指南行醫,即使出了問題也不是你的責任;如果你不按規範、指南行醫,即使你有天大的理由,有萬種的借口,出了問題那就是你的錯。就如在癌症的治療方案選擇中,或許一些家屬會發現,在小醫院和大醫院用的治療方案幾乎一樣,原因是,其實醫生自主的機會並不多,大醫院、小醫院的大夫碰上同一類病人,他們會用大致相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他們會去翻同一本書,會去選擇同一個方案,這就是標準化的魅力!

  排除,證實,再排除,再證實

  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每個醫生被迫刻意減少主觀判斷,努力尋求客觀依據,尋求客觀指標,並努力將一切指標數據化。現代醫生被責罵較多的也是檢查多,醫生只會依賴機器看病,一到門診沒問幾句,檢查單開了一大堆。在現有的診斷機器沒有發明之前,疾病的診斷在於接診醫生的經驗和猜測,通過病史及一些簡單的檢查(如尿檢或切脈)來得出診斷,於是就會出現同一個病人,不同的醫生有不同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即使同一個病人,同一個醫生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狀態下也可得出不同的診斷,那麼,診斷對錯何以評價?大工業化的現代醫學要求它的操作者(醫生)掌握這樣的工作思維:為自己的一切診療活動找到客觀證據。診斷什麼、排除什麼都最好有客觀指標,一切憑客觀證據說話。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感冒,醫生經常要求病人抽血或拍X光片,因為醫生是這樣思維的:以我的經驗可能只是普通感冒,但我怎樣排除是由於細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呢?可以用抽血化驗血常規來證實。如果懷疑是感冒並發的肺部感染,那我怎樣來證實呢?拍肺部X光片!

  3知己知彼:了解醫生怎樣思維(2)

  我們再舉個例子再看看現代醫生的思維方式吧!

  委屈一下你的父親吧,當然是假設!假設你的父親上腹部有點痛,偶爾而已,別的沒什麼,你帶他去看醫生,想開點胃藥,但醫生說:不行,要做一下胃鏡才好!你怎麼想?又要大檢查,又想賺我的錢!我想很多人會這麼想,特別是當檢查結果出來沒什麼大毛病時。

  但醫生是「對的」——他所有的教育都要求他這樣做!他是這樣思維的:排除,證實,再排除,再證實。

  上腹痛有好多種可能,當然最大的可能是胃的毛病,還有肝、心臟問題、肺的問題,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首先我排除,心肺聽診一下,大概沒問題,肝臟叩診一下,應該沒問題,那可能是胃的問題。對於上了年紀的人,胃的問題最要命的是胃癌,那我怎樣去排除呢,胃鏡!上腹部痛最大的可能是胃炎或十二指腸炎,那我怎樣證實呢,胃鏡!所以醫生一般會讓中老年患者行胃鏡檢查,如果胃鏡檢查結果正常,初步排除了胃的問題,他還會想辦法再去找證據,B超、心電圖等,盡量找到出問題的器官來合理解釋患者的癥狀。

  所以一個醫生的臨床思維是:運用他的所學及工作中的經驗,列舉出能導致患者所訴癥狀最常見的幾種疾病,並列舉出最致命的可能,首先想辦法排除最致命的可能,然後憑經驗列出能解釋患者該癥狀的最常見疾病,通過一定的查體及檢查證實這種疾病的存在;如果查體、檢查與所判斷的疾病不相符,那麼還要找尋能導致患者種種癥狀的另一種可能,必要時再做進一步檢查來證實,直到找到一種疾病能完全解釋患者的癥狀。當然每一種檢查都有適應症,那種漫無目的的大範圍撒網絕對是庸醫的做法,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很善於收集患者的病史,很注意細緻的查體,而不是病人還沒開口說兩句,就埋頭狠開檢查單。很多疑問從病史、查體都可以得到證實或排除。檢查的目的除了證實疑問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了解病情輕重,了解病變範圍。當然一個好的醫生可以從癥狀、查體中大概判斷病情的輕重和病變範圍,但他一般還是會努力用客觀檢查說話,一是避免判斷失誤,二是可以精確。

  當然他可能只是個小醫生,沒有那麼多的自信,需要用客觀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判斷;那如果一個專家呢,他可能臨床經驗很豐富,他可能憑經驗下的診斷把握性會比較高。但相信我,他即使有100個把握,他還是會讓你去檢查,因為,人是會犯錯的,可能機率是百分之一。可能從癥狀、體征,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可以有99%的把握斷定病人只是普通的胃炎,不是胃癌,但萬一這個病人就是那個1%呢,把胃癌當胃炎處理了,這是要命的!客觀檢查、機器也會犯錯,但比起人的主觀性的天馬行空似乎可靠性要好一點,而且如果沒有強調客觀檢查在診斷中的作用,我們如何約束醫生的行醫行為,我們如何初步保障自己不受庸醫的傷害?

  證據至上

  我們一直建議危重病一定要到一定規模的醫院去診斷,小診所的醫生如果沒有必要的設備一定要有根弦:患者的病情較為複雜,一定要得到明確診斷。我們甚至建議沒有明確診斷前盡量不要就診於中醫(當然現在的中醫院也大多已經有全套的現代診斷設備,這另當別論)。

  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專家教授沒有明確的證據(當然一般感冒頭暈可能不需要這麼嚴格),他說憑他100年的行醫經驗,給你打保票。你信嗎?我想,你還是告訴他:我當然信,我尊敬您,但您可不可以拿出診斷的證據來。醫生是這麼想的: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一切要證據,一切做法都要有依據!一如一個法官,明擺著疑犯鐵定有罪,即使這位法官從業幾十年,經驗豐富,有一萬個人說他包公在世,但沒有足夠的證據他也不能定罪!因為這是生命相關的事呀!別的可以有錯,但治病錯不得,別的錯可以撞了壁之後改,但治病不行!

  所以,拿證據說話,拿事實說話,拿數據說話!為什麼不呢,現代的診斷技術已經允許醫生盡量可能找到證據,不像100多年前,那時我們沒有這些設備,所以醫生的經驗很重要,但現代的醫學已漸漸指標化、數字化,再不是以前高深莫測、醫生說了算的時代了。患者應該有這種思維:醫生跟我說什麼,醫生跟我做什麼,你要讓醫生列出他說這個、做這個的證據。沒有客觀證據,你醫生沒有權力輕舉妄動,再怎麼好的專家也不行。這是我的身體,沒有一定的把握你別來,沒有確切的證據你別瞎做實驗。其實現代醫學也正朝這個方向發展,這叫循證醫學,這是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醫學的一個大發展,它要求醫生做任何決斷時最好有循證醫學的支持,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有證據,不能隨心所欲,經驗固然重要,但證據更重要。

  4更高層次醫患交流:參與決策(1)

  醫學權威迅速下滑的時代

  醫生和病人當然生而平等,但當他們建立工作關係後,再把平等掛到嘴邊,那就是強者安慰性的哄騙,或是弱者自欺般的憤慨。醫患之間的不平等是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造成的。醫學史上,醫生們總是試圖保持他們的權威!醫生的權威來源於他對醫學知識的壟斷。壟斷的程度越高,醫生的權威就越高,醫生的利益越有保證,醫學史上的一切階段都是如此,醫生總試圖保持對醫學知識的壟斷來保證他們的利益。在中國是這樣,古代中國的郎中總傾向於用很神秘的語言來表達病情,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得傷人」(《靈欞?百病始生篇》),「邪之所湊,其病必虛」(《素問?評熱病論》)。開的處方也傾向於神秘化,如讓魯迅先生深惡痛絕的原配的蟋蟀、經霜的蘆葦、人血饅頭等等;而西方也是如此,早期西方醫學的醫療文書是用拉丁文來寫的,這種文字其實很少有人能看懂。開的處方也盡量複雜化,處方中的很多藥物根本不大可能會配齊,如西方早期的醫生會開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動物毛髮來入葯,可能湊十年也不會收集齊一個藥方上的所有材料(這還有一個更深的伎倆:是你病人配不齊葯,如果不能治癒不是我的責任),而現在的醫生則傾向於把病歷寫得龍飛鳳舞,在向病人解釋病情時用高深的專業語言,這一切其實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持醫學的神秘和對醫學知識的壟斷。

  20世紀後期是醫學權威迅速下滑的時代,當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醫學文獻檢索服務(PubMed)向醫生和普通人同時開放時,意味著醫生壟斷醫學知識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翻身的家奴把歌唱。而網路技術的發展,更讓醫生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保持知識上的絕對權威。他們發現病人很容易得到他們需要的醫學知識;他們發現病人不再可以隨便解釋就打發;他們發現病人現在很容易就會發現治療上的過失;他們發現病人越來越傾向於希望參與醫學決策的過程;他們發現病人更容易發問,更容易質疑,所以他們開始小心對待每個有醫學知識的病人,盡量不犯錯,盡量不要讓病人逮到辮子。他們發現他們的權威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在慢慢下降,醫生的待遇在慢慢下滑,如美國歷史上,醫師和律師向來都是收入最高的職業,現在醫師平均收入卻已滑到IT從業者、金融業者之後。而醫學知識的普及則是病人權益得到保障的最根本方法,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病人權益越來越得到維護。

  所以整個20世紀後期是成就聰明病人的時代,以前醫學圖書館把普通人拒在門外,現在病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極力減少與醫生之間的知識不平等,積極地參與醫療決策,更多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個需重新審視醫患關係的時代!

  醫患交流的最大障礙:醫學常識缺乏

  我的工作經歷讓我相信,中國民眾需要更多的醫學科普知識的普及。對於病人而言,與醫生交流是困難的,這點其實對醫生而言也是同樣的,當然醫生需要努力盡量用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解釋病情,然而,病人對醫學知識的一無所知也是醫生不願意過多交流的主要原因。下面是一段典型的病患之間交流的情形:

  醫生:從我們目前的檢查情況看,你患的是膽囊炎。

  病人:膽囊是什麼呢?它在我身體的哪個部位?

  4更高層次醫患交流:參與決策(2)

  醫生:膽囊長在肝的下方,主要是儲存膽汁。

  病人:那我的肝在哪裡?這些膽汁又是哪來的?

  醫生:肝在你的右上腹,這些膽汁主要是肝臟產生的。

  病人:這些膽汁又是幹什麼用的呢?

  ……

  經常的情況是,醫生為了解釋一個概念,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釋更多概念,最後交流常常會變成一場醫學知識的普及課,然而門外還有眾多的病人在焦急地等待著,手頭上還有那麼多沒完成的工作,因此這種交流常常會讓醫生煩悶不已。的確,與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常識的病人交流是一件痛苦的事,這時醫生髮覺最好的辦法是避免與患者交流,而是直截了當地替他們做決定:你不要問那麼多為什麼,你就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後果你自負!——因為,與一個不具有醫學常識的病人解釋病情似乎也沒有多大必要,讓他們參與治療方案的討論更是毫無可能。

  沒有醫學常識不僅讓病人無法與醫生很好地交流,無法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無法理解醫生的治療方案而失去主動參與治療選擇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這麼多的醫學傷害,這麼多假醫、假藥的核心根源之一就是民眾對醫學知識的匱乏。而對於醫學科普知識的普及,我們的大眾教育或許應該負起更多的責任,難道還有另外一門知識比醫學還與人類自己緊密相關嗎?難道還有另外一門學問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嗎?沒有!可是為什麼我們從來不去重視醫學知識在學生中的普及呢?即使我們有生理衛生課,可是為什麼我們要讓這門課顯得那樣的枯燥與乏味呢?為什麼我們的宣傳部門會讓醫學科普市場這麼混亂呢?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所謂醫學科普內容,其中不是經過科學檢驗過的保健知識,更多的卻是迎合讀者心理的各種「保健秘方」、「神醫系列」,更多的是各種千奇百怪的「經絡」、「健康革命」……

  儘管,現代化知識傳播形式,如電視、網路的發展,讓醫學知識更加普及,讓病人幾乎可以和醫生擁有同樣多的醫學知識,甚至更多,如在一些少見疾病,病人確實可以通過無窮的求知熱情掌握比醫生更多的醫學知識。但病人卻很難有能力去甄別這些醫學知識的可靠性,特別是在目前魚龍混雜的網路時代。

  傳統的醫學知識獲取方式

  傳統的醫學知識獲取方式主要來源於親人或周圍朋友的口口相傳,如長輩口中代代相傳的治療一些常見疾病的經歷,或周圍曾發生過同類疾病朋友的治療經驗,這種獲得醫學知識的方式不僅古老而且效率低下,但這直至目前仍是我們社會中最主要的醫學知識來源,而且這種知識來源最受我們信任——儘管很多知識、很多方法可能只是千年以來的謬謬相傳。作為一名聰明的病人,這種傳統的醫學知識獲取方法並不是一無是處,特別是當他可以聯繫到曾患有類似疾病的病友時,這些病友治療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顯得特別重要,聰明的病人可以從他的病友身上學習到如何找到好的醫院、好的醫生,治療過程中有效的方法,或錯誤的經驗,特別是一些病友身上確實起到作用的日常保健方法。在網路時代,積累求醫經驗似乎並非難事,尋找曾患有類似疾病的病友也並非難事,如對於癌症患者,就有很成功的癌友俱樂部,慢性腎炎、乙肝、糖尿病等疾病也在網路上有很好的自發的病友組織,而且,一般而言,這些病友組織是相對純潔的,存在刻意欺騙的可能性較小,所提供的信息可靠程度較高,所以聰明的病人會利用網路時代人與人交流的便利,尋找這些組織,並努力分享病人們的求病經驗,分享病友們的醫學知識。

  4更高層次醫患交流:參與決策(3)

  另一個攫取所需知識的傳統方法是來自於醫學書籍,這種方法病人可以主動選擇,而且在一般的書城中,病人可以找到多種多樣的相關書籍,從以專業醫生為對象的專業書到以普通人為對象的科普書籍。專業書籍科學性高,但一般較難理解,科普書籍一般會以通俗的語言來傳播醫學知識,但參差不齊,有些所謂的科普書籍甚至刻意製造噱頭,故意語出驚人,片面誇大某種治療方法甚至宣揚錯誤的方法,而一般的老百姓則很難辨別。對於聰明的病人,怎樣做才能選擇到正確的醫學書籍呢?我想,首先了解一下醫學院學生的教材是個很好的辦法,如衛生部統編的《內科學》《外科學》等等。在這些醫學院學生教材中,病人幾乎都可以找到自己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一般較為全面、較為概括,一般都是很成熟的知識,不會存在爭議(醫學生的教材一般是經過嚴格實踐證明的相對權威的知識),而且也較那些大部頭的專業書容易理解。儘管醫學院學生教材也存在著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問題,但看此類書籍的目的並不是指望病人能完全理解它們,而是有個關於此類疾病的大概知識。有這些知識當基礎,在選擇相關的科普書籍時可以有自己的辨別能力,盡量地避免與教材觀點相左的科普書籍;而且在選擇科普書籍時盡量選擇有臨床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所著,避免那些語出驚人的所謂醫學暢銷書。

  從網路上獲取醫學知識

  網路最終會改變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也是醫學權威漸漸喪失的主要原因,在網路上普通人幾乎已經可以獲得關於疾病的所有知識,甚至是以前只有醫生才能接觸到的專業文章及循證醫學治療指南。網路已經成為成就一個聰明病人的主要工具,只要學會搜索工具,病人可以獲得關於疾病的基礎知識,可以找到好的醫院、好的醫生,可以找到患有類似疾病的病友並相互交流,甚至可以進入專業的醫學網站,獲取以前只有醫生才有權力得到的專業知識,可以得到關於疾病的循證醫學資料。網路可以讓病人從病患關係中的不利地位解放出來,可以有效監督整個診療過程,可以積极參与診療決策的制定,也可以很容易發現診療過程中的錯失而保護自己。然而,網路時代對於普遍病人而言,最大挑戰來源於病人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評估,病人需要有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這也意味著在網路時代,造成病人與醫生最大的不公平將不再是對醫學知識擁有的數量差別,而是對擁有醫學知識的利用能力,醫生因為具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可以很好地評估、整理、運用這些醫學知識,而病人卻很難做到,於是就又重新產生新的不平等。

  對網路上的醫學知識進行評估對普通病人而言是很困難的事,但接受錯誤的知識比起不了解相關知識更糟糕。一般而言,評估網路上的醫學知識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 所獲知識的來源。很顯然,從醫學類專業期刊或醫學教材上得到知識遠比在一般報紙上得到信息更為可靠,從醫學類專業網站,如「丁香園」,獲得的醫學信息的可靠性也遠比娛樂性網站所提供的信息高。在網路上,出自於醫學類專業期刊,特別是以中華兩字起頭的專業期刊的信息較為可靠,如《中華內科》《中華骨科》《中華普外科》《中華神經內科》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中華牌」雜誌,這些雜誌一般代表了我國醫學類期刊的最高水平,這些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也經常可以在搜索網站上找到部分摘要甚至全文。另外,一些非營利的國家衛生網站或民間網站上得到的信息也較有可信度,相反,一些以藥品宣傳或醫院廣告性質的信息則可信度很低,盡量不要相信。

  4更高層次醫患交流:參與決策(4)

  ● 所獲知識的質量。評估所獲知識的質量是很困難的事,即使是專業醫生也經常被虛假的信息所迷惑。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執著地追問我們所習以為常的那些治療方法是否客觀有效。它對所有知識的判定堅定地不再相信是否是由某一個專家所言,而奉信的是嚴謹的檢驗。循證醫學把醫學知識按臨床研究的證據、質量和可靠程度分為五級,一級可靠性最高,依次降低,五級可靠性最低。

  一級:經過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的系統性評述。

  二級:單個的樣本量足夠的隨機對照實驗結果。

  三級:設有對照組但未按隨機方法分組的實驗結果。

  四級:無對照的病例觀察。

  五級:專家意見。

  ● 所獲知識的適應性。或許我們可以通過網路找到最高質量的臨床知識,然而,並非所有的醫學知識都對自己適用。這個適應性既有個人的自身因素,如身體條件、經濟狀況,還跟所在地醫療條件的發展,甚至是國家的政策相關。比如,對於患有嚴重骨性關節炎的病人,所有證據表明,雙膝關節置換手術可能會有良好的效果,但這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病人,這既要考慮到個體的身體條件,對運動的要求,家裡的經濟承受能力,還應該考慮到當地的醫療技術力量,甚至是當地對這類手術的態度,如是否列入醫保範圍等。

  醫學知識的普及是病人權利運動的最終解決途徑,也是病人自我保護最強大的武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醫生階層壟斷醫學知識越來越難,民眾甚至可以擁有比醫生更多的醫學知識,因為普通病人只需關注與自己疾病相關的知識,只要他願意,他可以在醫學的一個極小範圍內無限深入了解。信息化時代甚至可能會讓醫生的工作職責完全改變,由現在的治療指導者和命令者變為醫學信息的提供者和整理者。

  醫學知識的普及最終會改變醫患之間的不平等關係,但這種改變同時也需要社會提供必要的幫助。如在英國,已經建成一個完備的患者信息服務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普通大眾可以查詢到很多相關疾病的循證醫學資料,並可以得到眾多的志願者(大多為在校的醫學生)的幫助,將這些專業的醫學信息轉換成大眾可以理解的通俗語言。儘管目前的中國不存在這樣的信息服務平台,但隨著網路的發展,醫學科普日漸成熟,只要方法得當,大眾已經有足夠的途徑去獲得所需的醫學知識。

  積極地參與醫療決策

  對於可以熟練使用網路工具並具有一定醫學文獻用語理解能力的這部分人而言(這部分人所佔比例正逐漸增加),他們可能比醫生擁有更多的關於某一疾病的知識。這完全可以理解。大多數醫生需掌握多種疾病的相關知識,而病人只需將其注意力集中在與自己相關的病種上。如果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將來的醫生可能會完全改變其在醫療決策中的地位,他可能不再擁有知識的壟斷,而成為幫助病人理解醫學信息、翻譯醫學信息的人,病人可能會成為決策的主宰。

  醫療決策的方式可分為三種。

  ● 醫生主導型

  ● 醫患協商型

  ● 病人主導型

  可能在10年前,很少人會認為病人主導型或醫患協商型會成為主流,然而最近美國的一項關於乳腺癌婦女醫療決策方式的選擇研究已經表明:

  ● 22%的病人希望自己選擇治療方式——病人主導型

  ● 44%的病人希望與醫生共同做出決定——醫患協商型

  ● 34%的病人希望由醫生做出醫療決策——醫生主導型

  儘管目前大多數的醫生仍難以接受在醫療決策中以病人的意願為主,但顯然現在的患者已經難以接受以往以「父權」為中心的醫生思維,他們正積極地參與醫療決策。哈佛大學的艾?馬利教授和傑克?溫伯格教授制定了四步驟醫療決策指南。

  ● 做好準備

  ● 治還是不治

  ● 採取哪種治療

  ● 開始行動

  做好準備:掌握與自己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與醫生溝通,完整而準確地獲得自己病情的信息;通過網路搜索新近的醫學文獻,在醫生的幫助下理解相關進展。

  治還是不治:在做出決策之前,病人應該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我的健康狀況如何;

  2.我面臨哪些選擇;

  3.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會有什麼結果。

  採取哪種治療:如果做出積極治療的決定,那麼還需確定獲得以下信息。

  1.每一種治療方式會帶來什麼好處;

  2.獲得這種好處的可能性有多大;

  3.治療會帶來多大壞處;

  4.發生這種壞處的可能性有多大;

  5.這些好處和壞處對我的意義有多大。

  開始行動:如果已經定下治療方案,則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既定目標,監督治療過程並將治療結果及時與醫生溝通。


推薦閱讀:

春天糖尿病人吃什麼好?多吃8種天然降糖葯
糖尿病人的飲食
老年糖尿病人為何好發嚴重低血糖
糖尿病人吃哪些粗糧有利於降糖?
命例,一個福薄命淺的肺癌病人

TAG:醫生 | 聰明 | 病人 | 臨床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