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槍口」為何瞄準日本?

2014-07-14柳葉刀格上理財

導讀:中國經濟奇蹟的秘密在於,中國可以戰勝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置換掉它們在歐美的市場份額,同時取代歐美低端、中低端產業在發展中國家的份額。現在中國開始超越並取代日本,日本之上,還有美國、德國,美國強在金融和科技創新,德國強在製造。近期,為什麼習大大、李總理先後訪歐,英美法三國領導積極回訪中國?中國為什麼和韓國大幅接近?除了地緣政治,還有什麼因素?眾所周知,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但是,較少有人去探究,政治往往是經濟的延伸。自安倍上台以來,中日軍事衝突潛流不斷,釣魚島事件、日本解禁自衛權事件、美國重返亞太背景下日美新同盟……借軍事之名,安倍打贏了近期幾大政治戰爭。比如,在以前,日本央行在一年內放任日元貶值30%一定會引發全球性抨擊,美國會首當其中、韓國也不會落伍,但是,這次沒有;如果在以前,TPP這樣的經濟協議會動搖日本農業的根基,在國內的反彈一定讓安倍舉步維艱,但是,這次沒有;如果在以前,要解禁日本軍隊自衛權,其同盟內部就會分裂,但是,這次沒有,公明黨反常合道地站在了安倍一邊……表面看是藉助對外的軍事衝突實現政治訴求,根本上卻植根於經濟需求。為什麼?小冰川時代的「一張大餅」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全球經濟仍處於「小冰川期」:2013年全球GDP增速只有2.4%,同比放緩0.1%,顯著低於近20年均值,根本沒有明顯復甦;去年,全球工業生產增長只有2.7%,放緩0.9%,發達國家增速為0%;同年,世界貿易增長也僅有2.7%,增速同比持平……其它諸多數據都顯示,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技術紅利、人口紅利、自由貿易紅利都在迅速萎縮,在冰川期。GDP是一張大餅,這個大餅現在擴張速度下來了,由於空間逼仄、競爭性日益增多,合作空間則日益減少,全球競爭越來越趨向於「零和遊戲」。這種情況下,中、美是最大的贏家。2013年,中國的GDP增速為7.7%,增加9600億美金,相當於一個土耳其、接近一個印尼,增量佔全球當年1.16萬億美金的82%;而同期,美國零售支出增長4.4%,拉動GDP增量達到5500億美金,佔全球增量的47%。對,你沒看錯,以美元計,二者增量佔比超過100%! 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受美國GDP計算方式調整影響,以及日元當年大幅貶值導致日本美元計價GDP大幅減少的因素(減少約1萬億美金)影響,但是,去除掉這些影響後,仍然可以看到中美是最大的獲利者。與之相比,曾經的金磚國家中,巴西、俄羅斯、印度2013年累計的GDP增量只有1145億美金。國家間的競爭和企業間的競爭本質上很相似,如果整個市場規模不增長、或者增長速度太慢,市場份額就會此消彼長,很難共贏。中國能夠取得優勢在於,中國可以戰勝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置換掉它們在歐美的市場份額,同時取代歐美低端、中低端產業在發展中國家的份額;而美國的優勢則在於,美國在IT、金融產業具有壓倒性優勢,2013年不斷繼續擠占歐洲和日本的中高端、高端產業份額,相關數據有籍可查,同時本土的頁岩氣革命讓其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生產大國、大大降低了工業成本,連帶性強化了化工等傳統產業優勢——這是叢林法則。兩張榜單上的中日競爭在這個大格局下,我們再看中日經濟競爭,很多問題就容易理解了。中國目前的產業格局是:低端對東南亞有所流失、長期會加速流失,對手是越南、孟加拉等,要釋然;中低端佔據全球絕對優勢、但擴張速度減緩,對手是馬來西亞、墨西哥等,要防守;中高端有所突破但亟待擴大,對手是日、韓、德、法等第二世界發達國家,要進攻;而高端市場處於局部突圍、整體劣勢階段,對手是美國,總體上衝突還不激烈,需要耐心。可見,宏觀上看,在經濟戰場中國的主要對手已經是「第二世界」,低端和中低端已經不能持續拉動中國發展。但是,這時候,中國不可能全面進攻,一定是遠交近攻:政治、軍事、經濟上日本都是對手,而與歐洲、韓國是政治友好、軍事中立、經濟「競合」。從微觀看,《財富》500強榜單和《福布斯》2000強榜單集中反映了這種競爭格局。在2014年《財富》500強中,美國企業128家,中國企業數量達到100家(只計算大陸和香港則為95家)、增加7家,日本企業則為57家、減少5家,此消彼長;但是,如果我們把視線拉長,看看2014年《福布斯》2000強,情況就大為不同了,美國企業高達629家,日本企業為225家,中國大陸和香港企業為207家,中國和日本仍然是非常膠著的對手,而且是第一大對手。其它國家中,英國為92家、法國為66家、德國為52家,合計實力也只相當於日本;中東、非洲、拉美、大洋洲的2000強企業合計只有111家,優秀企業太少,不足為慮。如果再細分,從產業結構看,英法德雖然也有汽車和機械等競爭性產業,但是金融、化工、消費品佔比更高。日本則不同,57家500強企業中,僅汽車業就有10家,電子電器計算機類的10家,加上日本四大商社和鋼鐵機械企業,幾大產業佔據半數以上,而這些領域也正是中國企業進一步自我突破的絕對對手。比如,家電和電器領域,中國的海爾、格力、美的、TCL總營收已經或者正在達到150億美金以上,但是,距離索尼、松下的700-800億美金區間還有較大距離,距離夏普(290億美金)、NEC(303億美金)卻有趕超希望,需要通過全球化、產業鏈向上延伸來實現。再如,汽車和零部件領域,千億美金級的豐田、本田、日產三大廠商優勢巨大,但是率先追趕三菱汽車(229億美金)、馬自達汽車(269億)、鈴木汽車(293億美金)也是中國汽車產業趕超的必由之路。其中,自主車銷售額最佳的長城2013年營收為89億美金,而比亞迪、吉利自主車和奇瑞乘用車則僅有40-50億美金之間(吉利汽車因收購沃爾沃轎車部門,2013年營收達到258億美金),還有巨大差距,但是又不得不去突圍。相比之下,德國三大汽車品牌中,寶馬、戴姆勒賓士都是豪車,競爭性相對較低。企業強則國強。經濟競爭是現在國家競爭的主旋律,大規模軍事、乃至政治衝突的空間並不大,這種背景下,中日矛盾、乃至中美矛盾究其實都可追溯為經濟矛盾、特別是微觀上的企業競爭——與日本企業競爭,是未來10年、特別是未來5年的產業主旋律,鋼鐵、造船競爭仍會繼續,電子電器正逢其時,汽車、貿易則箭在弦上。利益之外,沒有政治。來源:21世紀明天日報 作者:柳葉刀
推薦閱讀:

中國進行漢字拉丁化的時候,日本有沒有類似的運動,為什麼?
城市 03 | 當一隻大阪貓,總歸是好的
不會日語的人想結伴去日本自由行有可能么?
飢餓鯊進化破解版聖誕礁鯊寶寶怎麼樣?
東條英機:剃刀將軍

TAG:日本 | 中國 | 瞄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