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改寫糖尿病終身吃藥的中醫法門作者:劉國軒 2

第六章專家解答【山草安唐】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知識

1.糖尿病相關知識類:

1.1.為什麼要重視糖尿病?

答:糖尿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世界三大頑疾之一,其死亡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與癌症,發病率居三大頑疾之首。如不及時正確治療,勢必叢生併發症;而糖尿病併發症是導致糖尿病致殘、致死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

1.2.世界糖尿病患者有多少?

答:據WHO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統計,按目前糖尿病的增長速率,到2020年全世界糖尿病人口將由1995年的1.3億達到3億多,其中發達國家將由5100萬增長到7200萬,增長率為42%,而在發展中國家將由8400萬增長到2.3億,增長率達到了170%,也就預示著在發展中國家糖尿病將成為社會巨大的負擔。

1.3.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如何?答: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1980年為1.0%,1994年為2.5%,1996年為3.2%,2003年為5.5,2009為9.2%,部分城市高達11.6%。中國的糖尿病人數已超越印度、美國成為全球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

1.4.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有多少?

答:據2010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專家統計,我國已有9200萬糖尿病患者,是原先估計人數的兩倍還多,糖耐量受損患者約1.5億,每年新增患者約180萬。我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超過印度和美國)。

1.5.我國糖尿病醫療支出是多少?

答:據國家衛生部初步估計,中國目前每年的糖尿病治療費用約為1734億元人民幣,而未來10至20年內,隨著約1億多患者對糖尿病及腎臟疾病、中風和失明等併發症進行治療,糖尿病治療費用將會飛速增加。

1.6.國際糖聯對中國糖尿病狀況的評估如何?

答:國際糖聯在2010年的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中指出,糖尿病治療費用佔據了中國醫療總開支的大約13%。國際糖聯又指出:「未來20年,隨著目前未診斷出糖尿病的中國人尋求治療,同時他們以及現已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開始出現併發症,與糖尿病有關的醫療支出將會迅速增加。」

1.7.糖尿病患者及死亡人數是如何分布的?

答:IDF(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數據顯示,全世界糖尿病人中發達國家只佔1/9,而發展中國家則佔了8/9,亞洲約佔6/9。幾乎80%的糖尿病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顯示了糖尿病的關鍵問題是行為認知問題!

1.8.我國最早提出糖尿病的人是誰?

答:是甄立言,生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於唐貞觀年間(627)。立言醫術嫻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見到。他所引進「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關於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1.9.《黃帝內經》關於糖尿病有論述嗎?

答:有!《黃帝內經》中《素問》和《靈樞》均有關於「消癉」和「消渴」的論述,這對指導今天的糖尿病防治,仍具有驚人的指導意義。糖尿病開始於行為研究,又回歸到了行為研究;以《黃帝內經》為指導的糖尿病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為國外媒體所報道。

1.10.中國古代經典文獻中關於消渴病的論述有哪些?

答:《黃帝內經》指出「此肥美之所發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隋代《諸病原候論》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導中直接指出了運動與進餐時間安排問題:「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唐代《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複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明代《景岳全書》中進一步強調了營養改變和生活方式變化的問題:「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清代醫學著作《辯證冰鑒》描述了進食對解除消渴的意義:「得食則渴減,飢則渴尤甚」等。

1.11.中醫對治療糖尿病還有哪些辦法?

答:中醫如同其它學科一樣也存在著學術爭論。但中醫治療消渴病的方法眾多,除了以上方法外,也有追求通過藥物的偏性(古稱毒藥)來治療的。如張仲景用石膏、孫思邈用鉛(密陀僧)、龔居中用人蔘等,深深影響了身後的莘莘學子。而金元之後流行的《三消論》,尤其是後來的上中下三消理論,也是自成一派。這種不甚確定的療效讓很多中醫失去了信心,以至於積極吸收西方糖尿病技術,使本病欲難以治癒。

1.12.外國媒體聚焦中國中醫技術治療糖尿病說明了什麼?

答:2010年7月14日,路透社發表了題為「Dr. Nie Wentao』s New Method of Diabetic nutrition interventions」的報道,全世界各大生物醫學網站、主流媒體紛紛轉載這一消息。全世界的媒體聚焦中國中醫治療糖尿病技術,這不僅僅是技術突破本身的問題,更代表了世界對中醫學態度的變化;也顯示了中國中醫藥理論和技術在解決重大疾病上仍然具有優勢。

1.13.消渴病和糖尿病有什麼不同?

答:消渴理論是針對高消耗疾病提出的中醫理論,而糖尿病理論是針對尿糖、血糖與合成激素提出的理論。當把這種疾病看成是消渴病的時候,解決的路徑成為避免高消耗應激和提高代謝調節能力;當把這種疾病看成是糖尿病的時候,解決的路徑就成為提高合成速度或阻止碳水化合物吸收,這一差別所導致的不同結果關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1.14.西醫治療糖尿病都有哪些理論主張?答:在當今世界為解決糖尿病而提出的理論主張中,有從胰島細胞入手的、有從胰腺功能入手的、有從胰島素敏感性入手的、有從遺傳基因入手的、有從生活方式入手的、有從身心疾病分析入手的等等。這些理論都揭示了糖尿病的一些重要現象,同時也都存在著無法解釋的問題。現代中醫學從功能平衡入手分析和解決問題,目前具有最好的解釋。

1.15.什麼是兩個西方著名的糖尿病研究結果?

答:ACCORD研究是由美國國立心肺及血液研究院發起,項目數據分析監控委員會經過仔細分析後發現:強化血糖控制死亡率明顯增高,相對風險增加22%。

UKPDS研究是由英國牛津大學Robert Turner等專家團隊所作的「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結論是:強化控制血糖併發症及死亡率降低21%。

被無數中國醫生推崇備至的歐美醫學研究在不到10年內公布的兩個結果竟然有天壤之別。問題是:我們是否還敢相信這樣的西方醫學研究?或者說西方的研究者、西方的醫學規範,是否存在人道主義問題?

1.16.為什麼說現代營養學創造了現代人?答:人類本來不適應的營養方式,不僅製造了大量營養性疾病,更為嚴重的是造就了大批新營養適應者。比如在長期超量補鈣的情況下,會造成大量缺鈣的患者;而這些患者因為已經逐步適應了高鈣補充,就如同吸食毒品一樣,每當補充大量的鈣以後癥狀就會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這種營養學創造的現代人,因此更加信服現代營養學。

1.17.為什麼說失衡是一種鍛煉?

答:生命習性的改變、適應能力的提高、生命過程的前進,都是從失衡到新的平衡的過程。失衡的確可能引發各種疾病,但是適度的失衡,往往正是對生命能力的強化手段。所以,應該放棄那些讓生命處於更優越環境的想法,而反過來研究人種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的種種適應性,來保持生命那種應對營養匱乏和營養過剩的能力,保持生命恢復疲勞的能力,保持其應對劇烈運動的能力,保持其抵禦疾病的能力。這種保持和提高的訓練方式稱為素質培育。

1.18.現代醫學是怎麼回事?

答:現代醫學基本是以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體系,一般稱之為生物-醫學模式。現代醫學,可以把哈維的《血液循環論》作為開始的標誌。哈維用解剖的真實所見,使醫學衝破了神學的束縛,而成為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而後以伽利略和羅馬宗教事務所的鬥爭方式為樣板的現代科學思維,再一次加深了解剖和實證的研究方式。這種方式至今仍然是醫學科學的探索方式,所以我們可以把現代醫學理解為解剖和真實所見的醫學。

1.19.現代醫學的現狀怎麼樣?

答:每一屆的諾貝爾醫學獎從未缺席,但是所有最新醫學科技的進展,永遠都預告著將來的某一天,人類有機會解決某一個慢性病。實際情況是:除了外傷性疾病和傳染病以外的各種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尿毒症、紅斑狼瘡……以及各式各樣的癌症,多數只能控制而不能治癒;可見現代醫學完全能治癒的疾病並不多!

1.20.什麼是古中醫學?

答:古中醫學以彭子益為創始人,彭子被尊為「中醫復興之父」;是繼醫聖張仲景之後第二位醫中聖人。他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徑》、《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從頭緒紛繁的古醫經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體觀」、科學實用的中醫系統科學,其厥功甚偉!

1.21.中醫學的系統認知是什麼?

答:中醫學,乃人身與宇宙共同整個氣質運化學;氣乃大氣,質乃大氣中的物質,運乃運動,化乃化合,其原理出於河圖。河圖的圓運動,大之表示一個宇宙造化的個體,小之表示一個細胞的個體,一個人的個體。中醫的陰陽五行,乃宇宙造化的大氣圓運動的物質。運動圓為生理,運動不圓為病理,運動不圓用藥以回復其圓為醫理。

1.22.什麼是現代中醫學主張?

答:現代中醫學所要堅持的是漢醫方法論,這將區別於以解剖和實證為特徵的現代醫學,也將區別於東漢以後追求神秘的方術醫學,同時還要區別於把五行學說理解為樸素唯物辯證法的當代學院派主流中醫學。現代中醫學要復興的漢醫,是要恢復神農軒歧學術精神,復興西漢以前諸如《素問》《難經》所蘊含的生命哲學。

1.23.為什麼要喚醒醫學界認識生命的理性?答:需要提醒一切熱愛自己生命的人們,不能有效解決臨床問題的任何精彩理論都可能隱藏著深刻的錯誤。還需要提醒尋找健康法則的專業人士,倚重可以看到的生命現象、之所以經常不能提供有效的臨床手段,是因為對這些現象背後生命運動的無知。

1.24.尊重民族傳統的意義是什麼?

答:中華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人種的適應性進化,短時間內完全執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不適應人群;由此引發了行為方式疾病的流行。根植於民族深處那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應該因為隨時可能出現的醫學猜想而放棄,否則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2.糖尿病西醫知識類:

2.1.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認知歷程是怎樣的?

答:1797年,英國醫生Rollo發現尿的結晶物質是葡萄糖,從此這個疾病被叫做糖尿病。控制血糖成了全世界醫生的治療目標。1889年Mering和Minkowski發現切除狗的胰腺後發生了類似人類糖尿病癥狀。1921年加拿大外科醫生Banting成功提取了胰島素;醫學界一直把這種發病率很小的糖尿病當成了最普遍的糖尿病,並由此發展了大量的降糖藥物和激素製品。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內分泌專家Reaven發現,糖尿病患者存在大量的胰島素分泌正常甚至水平超過正常的情況,由此產生了Ⅱ型糖尿病及胰島素抵抗的概念。

2.2.現代醫學關於糖尿病的定義是什麼?

答:糖尿病(DM)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及/或胰島素作用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征。(默克診療手冊第17版)這說明現代醫學關注的焦點是胰島素和血糖。

而根據傳統醫學的認識觀念,主張把這種疾病定義為能量代謝障礙引起的血液中熱源(葡萄糖)增高和相關組織可利用能量缺乏綜合症,簡稱為能量代謝障礙綜合症。

2.3.美國內分泌專家Reaven對糖尿病的分類意味著什麼?

答:1988年,由於Reaven提出的Ⅱ型糖尿病概念和胰島素抵抗論,獲得了美國糖尿病研究的最高獎項班廷(Banting)獎。Reaven對糖尿病的分類意味著:切除胰腺製造的病理模型對最廣泛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是不適用的。換言之,以往採取的糖尿病治療手法應進行慎重的反思。

2.4.糖尿病分類的胰島病理是什麼?答:Ⅰ型與Ⅱ型病理變化不同。Ⅰ型中大多呈胰島炎。胰島數量和β細胞數大減,提示絕對性胰島素缺乏。Ⅱ型中尤其是肥胖者早期胰小島大於正常,β細胞多於正常;呈特殊染色,切片顯示β細胞顆粒減少。當糖尿病發生5年以上後,則胰小島數、大小及β細胞數均見減少,直至死亡後解剖見幾種典型變化。據Warren等分析811例各種年齡糖尿病人胰島病理結果如下:正常33%,透明變性41%,纖維化23%,水腫變性4%及淋巴細胞浸潤1%。

2.4.1.這種胰島病理現象說明了什麼?

答:Warren的分析結果說明,甚至在不限制年齡和病齡的情況下,糖尿病人的胰島病理狀況也有1/3是正常的,另有大於1/3的人為透明變性,簡單地說處於一種病變的過度階段(胰島澱粉樣變),而這種病變多見於40歲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得病10年以上者。最後不足1/4的人為纖維化者,尤以老年人或幼年型病例多見,且胰β細胞常<10%。在Ⅱ型病例中胰島纖維化常伴胰腺泡纖維化與胰內血管硬化。這為我們分析糖尿病的病變過程及分階段解釋、解決疾病提供了依據。

2.5.西醫將糖尿病分為哪四種類型?

答:1)胰島素依賴型(IDDM Ⅰ型):胰島功能完全消失,依賴外源性胰島素補充以維持生命,以少年兒童為主。

2)非胰島素依賴型(NIDDM Ⅱ型):胰島功能受損或抵抗,不足以滿足身體需要,需用藥物或胰島素補充調節。

3)妊娠期糖尿病(GDM Ⅲ型):為妊娠糖尿病,即懷孕期間的糖尿病,用外源胰島素治療。

4)繼髮型及其它:如胰源性、內分泌性、胰島素受體異常、遺傳綜合症、葯源性及化學性等。(註:本文所提及的區別於Ⅱ型糖尿病的Ⅰ型糖尿病,嚴格說來為繼髮型糖尿病)。

2.6.西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答:以往西醫的醫藥干預包括刺激胰島素分泌、激活胰島β細胞、阻斷血糖吸收利用、胰島素補充、胰島細胞移植、切除十二指腸、胃轉留手術、基因診斷治療等。這種醫藥干預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雙重障礙。

2.7.西醫治療的結果和前景如何?

答:按目前西醫的主流療法,最好的結果是通過合理用藥、延緩病情的加重,延遲併發症的出現;同時發展對付各種併發症的醫療手段,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2.8.為什麼西藥越用越多,病情卻不見好轉?

答:這與西醫關於糖尿病的理論指導有關,也與醫藥領域的商業運作有關。總的說來還是對病理的研究有問題,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至少Ⅰ型糖尿病與Ⅱ型糖尿病不是一個病,對大量的Ⅱ型糖尿病採用對付Ⅰ型糖尿病的辦法是無法收到理想效果的。

2.9.什麼是「仿製葯」?

答:仿製葯就是在藥品專利期過後,由非藥品研發廠家製造的藥物。仿製葯的價格只有原來專利期時價格的30%-50%。有很多公司專門生產仿製葯,因為藥品的研製開發是需要耗費巨額資金的,只有大型藥廠才有這個能力。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與使用的藥物密切相關,在治療的用藥方面應儘可能使用品質高、療效好的葯。

2.10.西醫診斷糖尿病的方法和指標是什麼?

答:依據衛生部疾控司編寫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採用WHO(1999)診斷標準:

1)糖尿病癥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血漿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OGTT(口服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PG水平≥11.1mmol/l(200ng/dl)

4)金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值,(國際糖尿病聯盟)的標準為>6.5%。

註:標準的制定是依據絕大多數的情況而言,故僅具有參考性;例外的情況是完全存在的。

2.11.什麼是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及OGTT?

答:空腹血糖指8-9小時內無任何熱量攝入時的血糖值,《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8-14小時。「餐後2小時」是指食用2兩的饅頭並從吃第一口時算起。OGTT是檢測空腹血糖後,隨即將75克葡萄糖粉以200-300毫升溫開水沖開,5分鐘內飲完,再在飲水後30、60、120及180分鐘分別抽靜脈血檢測血糖。

2.12.為什麼空腹8-9小時測血糖比較好?

答:為了使患者在經常性的血糖監測中避免低血糖刺激而改用8-9小時,測試時間為早上8時以前。一般家庭晚餐在6時左右,睡覺在10時左右;若晚餐進食量偏少,可於睡前半小時少量進食。這樣早上6-7時測血糖正好,同時也避免了晚間可能出現的低血糖傷害(註:這是防治的主要對象,見3.3.3.)。

2.13.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值,為什麼是金標準?

答: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的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並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由於不受外界影響,故稱糖尿病檢測的金標準。

2.14.血糖升高的生理動機是什麼?

答:空腹血糖微微升高,意味著人體對低血糖或相對低血糖刺激產生應激;餐後血糖升高,或口服葡萄糖後血糖升高,意味著血糖升高衝動的滿足或者部分滿足。總之,進一步發展成的糖尿病是一種消耗水平提高的疾病,而不是消耗水平不足的疾病。2.15.糖尿病檢測方法有無誤診的可能?

答:有!糖尿病的診斷以血糖升高為依據,問題是人體在許多生理衝動下會出現血糖升高:

1)應激事件和心理應激沒有解除而誤診為糖尿病;

2)餐後時間過長而誤診為糖尿病;

3)少量進食後誤診為糖尿病;

4)過量運動之後誤診為糖尿病等。

2.16.西醫藥物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有那些?

答:採用了兩大類方式:阻止糖吸收和補充胰島素。阻止糖吸收的食物方法為控制飲食,藥物方法為雙胍類葯和葡萄糖苷酶抑製劑類葯。補充胰島素的內源方法為磺脲類葯(刺激分泌),苯甲酸衍生物類葯(促分泌)等;外源方法為胰島素注射。

2.17.西醫採用哪幾類藥物治療糖尿病?

答:第一類:雙胍類,如二甲雙胍(美迪康、格華止、迪化糖錠)。第二類:磺脲類,如甲磺丁脲(D860),格列齊特(如達美康),格列喹酮(如糖適平),格列吡嗪(如美吡達、迪沙片),格列苯脲(如優降糖),以及格列美脲(如亞莫利、伊端)氯磺丙脲。第三類:苯甲酸衍生物類,有阿卡波糖(如拜糖平、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如倍欣)兩種。第五類:噻唑烷二酮類,有羅格列酮(如文迪亞),吡格列酮(如愛汀,瑞彤)。

2.18.「羅格列酮」為什麼被叫停?

答:2010年10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和衛生部決定加強羅格列酮及其復方製劑的使用管理。並要求有心衰病史或有相關風險因素的患者、有心臟病病史尤其是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患有骨質疏鬆症或發生過非外傷性骨折病的患者,以及存在嚴重血脂紊亂的患者,應停止使用羅格列酮及其復方製劑,並考慮在控制血糖的情況下調整用藥方案。

2.19.西藥的主要副作用有哪些?

答:雙胍類葯:可引起消化道反應,如食慾下降、噁心、嘔吐、腹瀉等。磺脲類葯:可引起低血糖反應(造成死亡)、頭痛、頭暈、嗜睡、皮診、皮膚瘙癢、視物模糊、共濟失調等症;可誘發冠心病患者的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消化道反應類似雙胍類藥物;所有藥物均對肝臟、腎臟有較大傷害。而且肝功能在惡化初起沒有任何癥狀,當癥狀明顯時,已為時過晚。

2.20.胰島素是如何分類和製成的?答:胰島素製劑按照來源不同可分為豬胰島素、牛胰島素及人胰島素。動物胰島素是從其胰臟提取的;人胰島素並非從人體內提取,而是藉助人工基因技術合成的。其結構、功能與人胰島素相似,主要的生產方法有:

1)將動物胰島素進行化學處理,而使其轉變為人胰島素,如將豬胰島素B鏈30位的丙氨酸換成蘇氨酸,即為人胰島素。

2)DNA重組技術:是一種可以無限制合成胰島素的化學過程。具體說,就是用一種在實驗室培養的特殊類型的細菌(大腸桿菌),並在這種菌內加入含有人胰島素基因的片段,通過複製、發酵等一系列化學過程,最終合成人胰島素。這是目前最常用的合成人胰島素的方法。

2.21.胰島素有沒有副作用?

答:當然有!胰島素屬於激素類,除了不得不使用以外(如Ⅰ型等),應避免過早使用或長期使用,以免干擾體內激素的正常分泌。1985年,美國RW Stout博士的調查結果證明胰島素對心血管系統具有破壞作用。而且胰島素還可以直接導致凝血物質增加和纖溶能力降低,這正是多發性壞疽、靜脈炎等外周血管問題的發生原因。

2.22.激素適宜慢性病治療嗎?

答:人類從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的鬆開始,到現在合成人類胰島素,激素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尚沒有一種激素可以宣稱解決了某類慢性疾病。這是因為,當人體注入外援激素後,基於人體對自身激素水平的評價,體內的同種激素分泌就會減弱,同時肝臟滅活該激素的能力被激活。這種生命的基本反應,使激素的正向作用迅速被消解,而反向作用則日漸突出。

2.23.大多數西藥為什麼會失效?

答:西藥的失效源於抗藥性和耐藥性。抗藥性多指由病原體引起的疾病,當藥物不能殺死或抑制病原時,藥物劑量失敗或藥物耐受。而耐藥性則亦指因長期服藥,造成相同劑量卻不如當初有效的情況。

2.24.西藥有多少已被淘汰了?答: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從西藥產生到現在總共生產了10000多種西藥,現在用於臨床的西藥僅有1000種左右,有9000多種西藥已經被淘汰退出歷史舞台,佔90%以上;而且這種被淘汰的西藥還在不斷的增加。高速淘汰、高速產出,是西藥發展的特點。

2.25.磺脲類藥物失效意味著什麼?

答:Ⅱ型糖尿病治療中,口服降糖葯失效是經常碰到的問題;但是對於磺脲類藥物的失效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此類藥物的療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胰島β細胞的功能狀態,反過來說,此功能狀態的惡化才顯現出磺脲類藥物的失效。在胰島病理切片可見β細胞數量在治療前後的變化(見2.4.)。這意味著患者通過治療已經向器質性病變的Ⅰ型糖尿病(繼髮型)轉化。也意味著患者已由行為醫學糖尿病分類中的α2型轉化為α3型(見3.1.5.)。

2.26.什麼是糖尿病西醫的階梯式治療?

答:糖尿病西醫的一般治療模式為:先吃一種葯,效果變差後再換一種葯,效果再變差後再採用兩種或數種葯同時吃,效果均變差後即注射胰島素、或胰島素與西藥同時服用,且為終身使用,故稱為階梯式治療。這反映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病情不斷惡化的現象;現代醫學應當追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而不是重複無效的治療。

2.27.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嗎?

答:糖尿病的徹底恢復在國外一些權威網站上是被確認的,如美國默克製藥公司在《默克診療手冊》中就承認早期糖尿病患者康復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國內鮮有報道。所以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但是在醫不對症的治療下,糖尿病的康復非常渺茫。西醫藥幾十年的臨床結果也正實了這一點。所以,探索真實的致病理論,尋找新的治療方法,是科學應該具有的精神。

2.28.Ⅰ型糖尿病能轉為Ⅱ型糖尿病嗎?

答:這本是個不可思議的問題,但臨床確實存在。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絕大多數已經死亡(>90%),僅存的那麼一點胰島β細胞不可能擔當起獨立提供胰島素的工作,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2010年,瑞士日內瓦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揭示了其中的奧妙。該報告的題目是「胰島α細胞能夠自然地轉化為胰島β細胞」。報道如下:「當試驗鼠幾乎所有胰島β細胞受到破壞後,胰島α細胞能夠自然地轉化成β細胞並生成胰島素;再生的β細胞是由α細胞重組而來的。導致Ⅰ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並不傷害胰島α細胞,所以從理論上講,胰島β細胞有很大的後備軍。問題是怎樣完成這種轉換併產生胰島素,是今後研究的重點」。有關論文發表在《Nature》雜誌及網路版上。這個研究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人體自愈能力的神奇遠非藥物所能及!說明了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不一定就不存在!還說明了:即便是Ⅰ型糖尿病,其康復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更何況Ⅱ型糖尿病了。

3.糖尿病行為醫學知識類:

3.1.什麼是行為醫學和行為干預?

答:行為醫學是研究與人的行為有關的醫學,屬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興起的健康心理學範疇。具體地說,是從行為入手,揭示人的生命活動、健康與疾病的本質、規律,探索診斷、治療、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行為科學技術和方法。行為干預包括生活習慣干預、飲食干預、運動干預、認知干預等。行為干預不但對糖尿病、對所有慢性疾病的康復都有指導意義。

3.1.1.行為醫學的思路是什麼?

答:在沒有認識疾病本質的情況下,也可能依靠人體自身的潛能而戰勝疾病。行為干預對糖尿病併發症的恢復價值,經常遠超越藥物所能達到的水平。這實際上是生命的自我修復潛能遠遠超越了單純化學成分的結果。

3.1.2.行為干預為什麼能恢復生理功能?

答:人體在完成生理目標的過程中,會調動身體的各種能力,通過各系統的配合來完成全部生理過程。因此,人體被訓練的過程中,代謝功能提高之前,各系統功能的調用和配合能力已經得到提升,於是出現併發症先恢復而後血糖逐步平穩的生理現象。

3.1.3.為什麼說行為醫學最適合康復糖尿病?

答:糖尿病本身為生活方式病,而行為醫學研究的是與人的行為有關的醫學;行為醫學中的飲食干預、運動干預、認知干預等也非常適合醫學界對糖尿病康復的要求。另外,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的康復採用非藥物療法要比藥物療法優越得多。

3.1.4.行為醫學下糖尿病是如何分類的?

答:一種是人體在升高血糖的衝動下發病,可以稱之為α型糖尿病;另一種是人體在無能力降低血糖下發病,可以稱之為β型糖尿病。根源於人體主動升高血糖的糖尿病,都是胰島α細胞工作興奮的結果;其中胰島β細胞隨之工作興奮的就是Ⅱ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同時受到抑制的就是Ⅰ型糖尿病。而胰島細胞因為各種原因造成損傷或死亡的,就是繼發性糖尿病。

3.1.5.行為醫學下糖尿病分為哪兩大類型?

答:α型糖尿病:α1型:胰島α細胞功能亢奮,胰島β細胞功能受遏,胰島素缺乏:免疫介導性、感染、特發性等。α2型: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旺盛。α3型:以胰島素分泌不足伴胰島素抵抗:是α2型的後果。β型糖尿病:β1型:胰腺外分泌病變:胰腺炎、創傷/胰腺切除術後、胰腺腫瘤、胰腺囊性纖維化、血色病、纖維鈣化性胰腺病及其它。β2型:內分泌腺病:肢端肥大症、Cushing綜合征、胰升糖素瘤、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生長抑素瘤及其它。β3型:其它原因妊娠糖尿病(GDM)。

3.1.6.行為醫學治療原則和代謝恢復的目標是什麼?

答:採取與《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同樣的原則:糖尿病的治療應是綜合性的治療。「綜合性」的第一層含義是:糖尿病的治療是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認知教育和藥物治療。「綜合性」的第二層含義是:應是包括降糖、降壓、調脂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戒煙等措施的綜合治療。3.1.7.行為醫學的「綜合性」解釋是什麼?

答:1)「綜合性」的第一層含義中,行為干預列在藥物治療之前,標誌著行為干預更重要。2)「綜合性」的第二層含義中,明確有很多因素需要與血糖一起考慮,不能單純降低血糖。3)恢複目標是指非藥物控制下身體所達到的目標。在行為醫學觀念下,身體自我調節下的空腹血糖8.5mmol/L遠遠優於大劑量胰島素控制下的空腹血糖7.0mmol/L。

3.2.生命的運動方式——生命陣勢是什麼?

答:生命的主要運動方式是全身心的配合運動,包括主動行為和適應性行為,宛如受到統一指揮的陣勢,我們稱之為生命的陣勢。生命的陣勢存在,說明首先應該注重研究生命的各種功能,其次是結構。生命的各種平衡也是生命的各種能力的平衡,也就是說在很多情況下知道解剖結構和不知道解剖結構對解決問題來說區別不大。

3.2.1.人體器官是如何按新陳代謝歸類的?

答:第一類是生命物質合成與滅活的器官,或者稱為物質改造器官,如肝;第二類是推動物質循環的器官,或者稱為生命動力器官,如心;第三類是促進人體接受新物質的器官,如很多消化腺體;第四類是推進代謝的器官,或者稱為推進物質分解的器官,如吸入氧氣的肺;第五類是排泄和再生器官,如腎,如性腺。我們這種大致歸類,完全是以新陳代謝為主線進行的。

3.2.2.區分人體主動發病的意義是什麼?

答:用人體被動發病和主動發病可以替代原有的急慢性疾病劃分。急性疾病應理解為人體被動發病,慢性疾病應理解為人體主動發病。如果人體通過疾病來實現心身平衡,那麼「直達病所」的干預就會不斷被人體消解,從而使疾病呈現出慢性特徵。因此,人體發病的性質說明:1)主動發病是一種調理的過程;2)干預主動發病將造成病情的滯留。

3.2.3.激素在生命陣勢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答:激素是對生理活動的調動信號,而引起人體生理活動的絕不只是激素這種信號;任何一種生理活動都會引起生命陣勢的變化。由此可以認定,所有激素的變化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激素和激素外物質的協調變化。依據生命內部的矛盾衝突來認識這些激素和體內信息物質的作用、並得出結論:「對這些信息物質的直接補充對多數疾病是非根本性的治療」!

3.2.4.激素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調節的?

答:激素是通過體液形式來調節的。體液調節就是機體某些細胞產生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藉助於血液循環的運輸,到達全身各器官組織或某一器官組織,從而引起這器官組織的某些特殊的反應。許多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各種激素,就是借體液循環的通路對機體的功能進行調節的。例如,胰島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能調節組織、細胞的糖與脂肪的新陳代謝(合成),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內環境血糖濃度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穩定,主要依靠這種體液調節。

3.3.糖尿病的新定義是什麼?

答:現代中醫學認為:糖尿病(Ⅱ型)為能量代謝障礙引起的血液中熱源(葡萄糖)增高和相關組織可利用能量缺乏綜合症,簡稱「能量代謝障礙綜合症」。其病因的激素解釋為:由於胰高血糖素首先升高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雙高綜合症,簡稱「雙高綜合症」。

關鍵詞:胰高血糖素、代謝障礙。

3.3.1糖尿病新定義的臨床價值是什麼?

答:1)改變了糖尿病的治療方向。新定義把血糖升高和胰島素分泌水平降低看成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此只把治療方向集中在血糖和胰島素上不能治好糖尿病的。

2)改變了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從改善能量供給、合成、調動的角度來解除糖尿病。這是對現代醫學數百年來的靶點式的治療方式的重大修正。

3)改變了治療糖尿病的目標。提高人體耐糖能力和恢復血糖自我調節能力。人體耐糖能力提高後,高血糖對人體的損害被弱化和終止,最明顯的標誌是各種感覺癥狀消失。

3.3.2.治療方式的轉變有什麼意義?

答:當把這種疾病看成是消渴病的時候,解決的路徑成為避免高消耗應激和提高代謝調節能力,這就是一個可以恢復的疾病;當把這種疾病看成是糖尿病的時候,解決的路徑就成為提高合成速度或阻止碳水化合物吸收,這就是一個終身的疾病。

3.3.3.「雙高綜合症」說明了什麼?

答:

1)糖尿病發病的根本原因是代謝功能衰退與應激;

2)糖尿病的根本問題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

3)糖尿病的控制目標不是降低血糖,而是避免血糖增高;

4)糖尿病康復途徑為訓練人體代謝功能;

5)外援胰島素會引起體內胰高血糖素升高,從而造成雙高綜合症。

3.3.4.「雙高」狀態與生命陣勢的關係是如何?

答:雙高狀態絕不只存在於胰島素和高血糖素之間。對生命本來應處於相反過程的兩種激素調節,會因為人為補充其中一種激素導致兩方面作用激素同時保持高濃度而出現雙高狀態。雙高狀態破壞了人體的生命力和諧,使生命陣勢發生變化,從而製造了新的不健康。一切生命不認可的狀態都會在生命陣勢的變化中不斷地調整,無論最後是走到了疾病還走到了健康和諧。

3.3.5.為什麼說Ⅱ型糖尿病應該更名為「代謝病」?

答:通常所說的糖尿病似乎是Ⅰ型糖尿病,而實際發生的糖尿病卻是Ⅱ型糖尿病(佔90%)。這種在交流辭彙中的混淆,導致了病理概念上的混淆,甚至導致了治療方式上的混淆。Ⅱ型糖尿病除了有一些Ⅰ型糖尿病的表象外,其本質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病。所以,為了從概念上區分,為了從情感上區分,也為了從治療方式上區分,應該將Ⅱ型糖尿病更名為「代謝病」。代謝病的治療應當從提高代謝能力上入手,而不是從降糖和胰島素上入手。

3.4.胰島細胞中有那些激素?

答:人類胰島細胞主要分為A細胞(α細胞)、B細胞(β細胞)、D細胞及PP細胞。A細胞約佔胰島細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占胰島細胞的60%-70%,分泌胰島素;D細胞占胰島細胞的10%,分泌「生長抑素」;PP細胞數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3.4.1.胰島細胞中激素的相互作用是什麼?

答:胰高血糖素可促進胰島素和生長抑素的分泌,胰島素只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註:糖尿病人不能抑制了);生長抑素抑制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多肽的分泌;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是一對作用基本相反的激素。

3.4.2.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做什麼用的?

答:胰島素是合成激素,可將血液中葡萄糖轉變成肝糖原或脂肪,致使血糖濃度減少而呈現降糖作用的(多分泌人會發胖)。胰高血糖素是分解激素,通過對肝糖原或脂肪的分解並轉變為葡萄糖,從而提高血糖濃度的(多分泌人會消瘦)。

3.4.3.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間是怎樣的制衡的?

答:兩種激素分泌狀況的調整,最主要依據是血糖濃度,其中主要是人體對血糖濃度下限和上限的生理預期。血糖高的時候,胰島素的分泌開始增加;血糖低的時候,胰島素的分泌開始減少,同時胰高血糖素開始增加。何時體內開始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取決於身體對血糖濃度底線的生理預期。當血糖濃度低於這一底線的時候,胰高血糖素分泌開始增加。

3.4.4.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什麼?

答:胰高血糖素是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用以動員體內供能物質。胰高血糖素能強烈促進肝糖原分解和糖異生,故使血糖明顯增高;還能促進脂肪的分解,使血中遊離的脂肪酸增多;還可使氨基酸加速進入肝細胞,脫去氨基,經糖異生途徑轉化成糖。上述效應的產生來自肝臟,肝臟是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去除肝臟後這些效應消失。

3.4.5.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的原因是什麼?

答:人體在多數情況下是需要高血糖的,血糖濃度的升高是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完成的;既將肝糖原分解入血以提高血糖濃度。如果此時代謝能力弱化,不能及時分解出葡萄糖來,血液中缺少能量的告急就不斷發出,也就不斷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另外,頻發低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以及外源胰島素介入等都能導致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增強。

3.4.6.胰高血糖素升高有什麼證據?

答:Ⅱ型糖尿病發病時胰高糖素水平普遍升高,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被證實的結論(見2.1)。而衛生部老年病研究所柳暉對54名Ⅱ型糖尿病發病患者的測試結果證實,餐後胰高糖素水平繼續升高;而健康人餐後胰高糖素分泌水平是降低的。

3.4.7.胰島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本質是什麼?

答:胰島素對胰高血糖素的所謂抑制,實際上並不是胰島素的濃度升高而導致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胰島素對胰高血糖素的抑制,是來自胰島素分泌的時候β細胞的工作影響了周圍α細胞的興奮造成的。換句話說,人工補充的胰島素沒有胰島β細胞參與工作,也就根本不抑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3.4.8.為什麼外援胰島素會引起胰高血糖素升高?

答:外源胰島素注入後,人體的激素平衡作用被激活,對立激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會相應增強。胰島素是促進合成的,胰高血糖素是促進分解的。這兩種激素同時增高,使人體合成和分解速度都在加快,並引起感覺神經的紊亂,從而不能真正阻止併發症的出現。

3.5.高血糖的生理意義是什麼?答:血糖是人體的能源,是保持正常生理活動必不可少的動力。血糖濃度是隨著人體需要隨時升降的,這是一種生命整體運動的形式。高血糖在很多情況下對人體具有保護意義。不僅如此,那些經常處於高血糖狀態的人,只要餐前血糖處於11mmol/L以下,就很難確認高血糖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

3.5.1.人體升高血糖的原因是什麼?

答:糖尿病發病的根本原因是代謝功能衰退與應激,所以,糖尿病康復途徑應由幫助人體代謝轉變成訓練人體代謝功能。糖尿病是分解運動帶動合成運動的結果。分解運動的後果是體內大量製造葡萄糖,因而使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維護措施應由努力降低血糖轉變成為避免刺激血糖升高。這樣,糖尿病康復途徑和維護方式都發生了轉變。

3.5.2.血糖應該聽命於降糖藥物,還是聽命於人體狀態?

答:血糖的自我調節機制,是用來呵護人體的,需要建立在對身體狀態變化的敏銳反應基礎上。如果用其他手段強制血糖降低,血糖監控機制就會逐步失去作用。因此,在降糖藥物作用下,血糖逐步聽命於藥物而不是人體狀態,人也就不可能康復。也就是說:「試圖製造一種新的生命秩序是不能使人恢復健康的」。

3.5.3.糖尿病人的血糖濃度生理下線為什麼比正常人高?

答:對健康的人來說,每個人的血糖濃度生理下線是接近但又不同的。對糖尿病人來說,血糖濃度的最低生理下線要明顯高於健康人。這是因為在長期胰高血糖素的頻繁刺激下,人體已經逐步適應偏高的血糖狀況,並導致了血糖濃度生理下線的上移。而上移的血糖濃度生理下線,又使糖尿病的血糖濃度保持在高於正常人的水平上。

3.5.4.血糖濃度生理下線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答:糖尿病人的血糖濃度生理下線不但不同、而且離散性要大得多,這說明了:

1)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範圍要高於正常人;

2)不同的糖尿病人其血糖濃度控制範圍可能差別很大;

3)血糖濃度生理下線的高低基本反映了病情的輕重。

這為正確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了依據,為正確判斷病情的程度提供了依據,也為解釋糖尿病人普遍存在的低血糖傷害提供了依據。

3.5.5.如何理解血糖不低卻已經出現低血糖傷害呢?

答:這是糖尿病人很可能遇到的情況,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自己已經是糖尿病人,自己的血糖濃度生理下線已經高於正常人了;而血糖的控制還在按正常人來進行。這種表面正常的血糖濃度可能已經產生了低血糖傷害,從而引發身體拉高血糖的生理活動;即Somogyi現象。

3.6.什麼是Somogyi現象?

答:Somogyi現象是糖尿病患者普遍發生的,也就是短暫低血糖之後出現的高血糖。這提示,高血糖很多時候來自低血糖刺激。這給傳統的藥物治療帶來了難題,強行降低血糖實際上等於更牢固地培育了高血糖病根;升高血糖又可能使高血糖進一步加劇。其中解決的辦法只有區分血糖性質,並進行有選擇地控制(見4.3.)。

3.7.什麼是應激反應?

答:應激是指機體突然受到強烈有害刺激而產生反應的狀態。應激只有在環境需求超過了個人處理需求的能力之時才存在。如果某人應對能力很強,應激便不會產生;反過來講,如果某人應對能力很弱,應激就會產生,即使在旁人看來這種需求會輕易解決。這反映了心理因素對糖尿病康復的重要影作用,尤其對於現代人來說。

3.7.1應激的生理機制是什麼?

答:大腦皮層接受刺激後,把信息傳至下丘腦,下丘腦遂分泌一種物質叫促腎上腺釋放因子以激發腦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度應激會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的加強,使身體處於充分動員的狀態。人若長期處於過度應激狀態,則對健康不利,甚至遭致危險。

3.7.2.應激的破壞作用有哪些?

答:加拿大生理學家謝爾那(G.sELYE)1974年曾提出:應激狀態會持續能破壞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從而使人降低抵抗力,易受疾病的侵襲。一般認為過度應激對健康的消極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降低或破壞人的抵抗力而加重已有的疾病;二是通過某些器官的脆弱性(即疾病的易感性)而誘發疾病。

3.7.3.什麼是氧化應激?

答:氧化應激是指機體在遭受各種有害刺激時,體內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產生過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氧化系統和抗氧化系統失衡,從而導致組織損傷。

3.7.4.氧化應激是如何導致疾病的?

答: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從另一角度說明了糖尿病的致病和發展過程:

1)胰島素抵抗源於氧化應激。胰島素抵抗可以先於糖尿病發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島素代償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當胰島素抵抗增強、胰島素代償性分泌減少或二者共同出現時,疾病逐漸向糖耐量減退和糖尿病進展,血糖開始升高。

2)氧化應激損傷胰島β細胞。β細胞也是氧化應激的重要靶點,β細胞內抗氧化酶水平較低,故對ROS較為敏感。ROS可直接損傷胰島β細胞,促進β細胞凋亡;還可通過影響胰島素信號轉導通路間接抑制β細胞功能。

4.糖尿病食物干預治療類:

4.1.生活干預能治療糖尿病嗎?

答: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的正確干預是康復的基本方法。以行為醫學、健康心理學、中西醫相關理論為指導,以生活習慣干預、飲食干預、運動干預、認知干預等為內容,理解生命的真諦,順應人體運行的自然法則;同氣相求,順勢而為;糖尿病的逐步康復不但是能夠做到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4.2.為什麼行為認知是糖尿病康復的首要問題?

答:對於糖尿病的認知,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理論到臨床,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有些理論和治療甚至完全相悖。現今的醫療領域,均以西方現代醫學研究的結果為主導,形成了占統治地位的醫療干預體系,甚至形成了一種文化。這個文化旨在告訴人們,糖尿病是不可治的,終身服藥是必需的,其它方法是不可信的等等。如果人類對疾病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這樣一個水平上,那麼醫學將如何發展,科學將如何發展,人類將如何生存!健康是人類追求的基本目標,如果連這個目標都不敢追求,那麼等待人類的將是什麼?

事實證明,西方最初的行為研究把糖尿病研究引向了錯誤的軌道;西方有積極意義的行為研究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節儉理論提出開始的。八十年代後期,美國內分泌專家Reaven對Ⅱ型糖尿病的定義,從某種意義上看幾乎完全否定了之前的做法。而後來的研究為什麼沒有進一步揭示問題的真像呢?也許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無論怎樣,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糖尿病理論的相對統一隻是個時間問題;人類擺脫藥物的束縛也只是個時間問題,只要我們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即可!

4.3.為什麼說區分血糖性質是治療的首要問題?

答:目前,糖尿病最簡單直接的判定辦法就是測量血糖,西醫治療甚至嚴控的最終目標也是血糖。而血糖本身又確實有良性升高和非良性升高的情況。所以判定其性質就成為是否進行藥物干預的首要問題。如果在血糖良性升高時採取藥物干預迫使其降低,這就是典型的低血糖傷害。如果在血糖非良性升高時沒有及時治療,又對康復不利。

4.3.1.五種有益的血糖升高是什麼?答:有助於維持生命、恢復體力、抵禦疾病、平衡血氣的血糖適當升高,稱之為良性高血糖。1)低血糖刺激下的血糖升高,是為了維持生命存在;

2)健康人的血糖升高——焦慮、飲酒、大量運動之後,是為了恢復體力;

3)感染、高熱、慢性疾病下的血糖升高,是為了戰勝疾病;

4)放開穀物後的暫時血糖升高,是為了平衡血氣;5)一些不能明確找到原因但有利於維持生命、恢復體力、抵禦疾病、平衡血氣的血糖升高,也應視為血糖良性升高。

4.3.2.生活中有哪些血糖良性升高?

答:如餐後血糖的升高,是為了完成食物消化、吸收、輸布與合成;用腦時的血糖升高,是為了給大腦和神經系統提供大量葡萄糖的需求;焦慮緊張狀態下的糖尿病升高,是保障神經系統、肝臟免受傷害以及幫助肝臟解毒;低血糖傷害之後的血糖升高,是人體保護性應激反應、為了避免中樞神經損害、及相關器官的損害;氣溫降低時的血糖升高,是為了增加能量、抵禦嚴寒、維持寒冷環境中的體熱平衡。至於人體在競技、運動、疲勞、酒後、病後等的血糖升高,是為了適應身體狀態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生理變化。

4.3.3.三種有害的血糖升高是什麼?答:有損於維持生命、恢復體力、平衡血氣的血糖升高,可稱之為血糖的非良性升高。

1)在各種情況下出現的血糖過高,如血糖超過33mmol/L就具有出現高滲昏迷的可能性;

2)錯誤的營養方式造成的高血糖;

3)降糖藥物失效或胰島素抵抗加劇出現的血糖升高,是威脅人體血氣平衡的血糖升高,需要通過改變降糖方式來解除。

4.3.4.什麼是血糖性質區分量表?

答:這是一種全新的血糖性質判斷方法,可以大幅度避免降糖危害並提高臨床治癒率!

1)如果一天內的最高血糖≥25mmol/L,為避免繼續升高的風險,直接視為血糖不良性升高,必須加以控制;如果一天內最高血糖≤15mmol/L,可直接視為血糖良性升高。

2)如果表中各項總分≥3,視為血糖良性升高;注意糾正體征,觀察血糖變化,不必急於降低血糖。

3)如果表中各項總分<3,視為血糖不良性升高,應控制。

4.3.5.「嚴控血糖有害」的說法有什麼根據?

答:美國衛生部直屬國立心肺及血液研究院ACCORD研究數據表明,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健康人水平經常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強化血糖控制死亡率明顯增高,相對風險增加22%。劍橋大學Hales教授的調查顯示,低血糖出現在高血糖之前。目前研究者普遍關注的是相對低血糖損害。實際上,相對低血糖損害已經成了併發症產生的重要因素。德國的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控制飲食的患者壽命遠低於不控制飲食的患者」。

4.3.6.什麼是低血糖損害和相對低血糖損害?

答:低血糖損害是血糖濃度低於生理下線或血糖不能滿足良性升高時所造成的損害。如頻繁的飢餓、酗酒、西藥和胰島素的過量使用、血糖良性升高時的強行降糖、任何方式下的快速降糖等。所謂相對低血糖損害是血糖值並不低,甚至高出7.0mmol/L,但因為不能滿足人體對高血糖的需求而發生的損害。這種損害和絕對低血糖損害一樣是末梢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等多種併發症的發病因素。這也說明了糖尿病人的血糖濃度生理下線是高於正常人的。

4.3.7.如何理解嚴控血糖下病情穩定的現象?

答:強制干預下的血糖平穩仍然會出現併發症,這是中外專家已確定的研究結果,是指一般情況而言。但是,這種併發症的發生率會因為其他因素的作用呈現出懸殊的差異。一些遠比血糖更有影響意義的因素左右著嚴控血糖的結果:第一,病理因素;第二,文化因素。這將直接導致行為和心理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同樣嚴控血糖下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了天壤之別。

4.4.糖尿病人治療時的血糖控制範圍是多少?

答:由於糖尿病人的血糖濃度生理下線高於正常人且離散性較大(見3.7.3.),故一般情況下建議分階段控制在以下範圍。空腹血糖:7-9mmol/L,餐後血糖:10-15mmol/L。其適用範圍:初期治療的病人且血糖普遍偏高者選上限左右;治療一段時期後(約3-6個月),血糖控制範圍選中限左右;恢復一段時期後(約0.5-1年),血糖控制範圍選下限左右。年齡偏大、體質偏弱、病期偏長的患者應適當延長階段治療期。

4.4.1.為什麼要選擇高於西醫標準的血糖控制範圍?

答:糖尿病的形成是一個及其緩慢的過程,一般發現後其病情的演化已經經歷了數年甚至十餘年的過程。其高血糖的基礎因素如代謝功能弱化、血糖濃度生理下線上移等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身體也在這種變化中逐步適應這種偏高血糖的狀態平衡。要想在短期內打破這一平衡並適應這種平衡是不現實的,也是非常不穩定的。所以只能循序漸進,由高到低慢慢恢復。

4.4.2.選擇7-9mmol/L調控的臨床依據是什麼?

答:1)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一般都較高,如果高於7-9mmol/L這個範圍,則作為調控目標對治療有利;即便血糖在這個範圍內,進行少量的藥物干預按下限調控亦可。

2)當糖尿病確診時,其雙高癥狀已比較嚴重,也就是說在胰高血糖素水平長期居高的情況下,身體血糖濃度的生理下限偏高,所以控制範圍也要抬高,以免出現低血糖傷害;

3)由於糖尿病是低血糖和高血糖的交替損害,而初期治療主要的問題是嚴防低血糖傷害,以免產生高血糖應激;所以,此時制定較高的控制範圍有利於血糖的真正恢復。

4)一般人血糖值在9.2mmol/L時即開始出現尿糖,通常的腎糖閥值在8.8-10mmol/L,故控制上限選9.0mmol/L比較合適。

4.4.3.如果血糖已經低於7mmol/L,可以放任其升高嗎?

答:不必這樣。血糖已長期控制在7.0mmol/L以下,說明病情已經有了很大的緩解,就沒有必要按照7-9mmol/L放任其升高了;可以考慮更嚴格的標準調控,比如6-7mmol/L。如果是停葯後採用其它干預形式控制的血糖,就更沒有必要放任其升高了。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治療了一段時間、甚至相當長時間的患者身上;應增加行為干預並緩慢地進行脫葯訓練。

4.4.4.如何理解血糖在凌晨時升高的現象?

答:這是一種低血糖刺激下的血糖升高。晚間停食時間較長,當身體出現血糖供應不足時即動用異生糖生產線。即通過胰高血糖素分解,將肝糖原或脂肪等分解為葡萄糖入血;致使血糖濃度升高。如一部分患者凌晨3-8時的血糖增高,就是這種分解供糖的結果。前文提到糖尿病人空腹血糖測試定在8-9個小時,即是防止此類現象的措施。緩解的辦法就是在臨睡前進行少量的食物補充,這是糖尿病人預防低血糖傷害的有效措施(見2.12.)

4.4.5.血糖升高時對身體有利還是有害?

答:這要看血糖是良性升高還是非良性升高,要進行血糖性質的區分。良性升高一般情況下對身體無害或有利;而血糖的非良性升高則一定對身體有害。當身體獲得能量後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是供應身體各器官的最低生理需要;當身體有能量富餘時會做什麼?會進行身體排毒或修復等生理工作。此時會出現血糖的適度增高,也會顯現以前未有的病症或出現原病加重的現象,這是一種自我修復的生理現象,或是一種人體主動發病的現象(見3.2.)中醫的冥眩反應既是如此。

4.4.6.尿糖陽性反應的真實含義有那些?答:1)人體在不需要維持高血糖狀態時,腎臟會減少血糖的重新吸收從而導致尿糖呈現陽性增強,表明血糖升高的應激緩解,這個時候患者會感到身體舒適。例如在充分補充穀物之後,很多患者會出現尿糖陽性增強而身體好轉的情況。2)血糖異常升高,導致大量的血糖進入尿液,形成尿糖陽性,表示糖尿病癥狀在加重,這個時候人體會感到不舒適。3)在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控制下,人體升高血糖的衝動不能得到緩解,就會出現節約尿糖排放的生理反應,因此尿糖可以在血糖仍然很高的情況下而呈現陰性。

4.4.7.糖尿病出現反覆是怎麼回事?

答:糖尿病機體總是在不同生理狀態之間不斷轉化的,並且在這種轉化中使身體得到調整。如果除去不良干預(如焦慮、緊張、熬夜、多食、煙酒、氣候、疾病等)或偶然事件,此時的血糖升高多是維護器官正常功能的,或者說是器官功能恢復所必需的,是一種好轉現象(人體主動發病,見3.2.2.)。當人體各生理功能得到穩定的恢復後,血糖自然會恢復到正常的水平;而新一輪的調整又在醞釀之中。要區別這種反覆是否屬於正常,是否是機體周期性的生理調整,要重視自己的真實感覺。無視這種反覆或錯誤地理解這種反覆,都會造成治療上的茫然和前功盡棄。

4.5.食物干預採用的是什麼辦法?

答:食物干預採用的是葯食同源的產品「山草安唐」(以下簡稱山草或特食)。「山草」採用的是葯食同源的「葯食物」,如山藥、西洋參、蓮子、金銀花、砂仁、珍珠、百合、螞蟻、血竭、黃連等,按特殊配伍組成;具有「養陰清熱、扶正補益氣、活血化瘀,化濕醒脾」的調理功效。可逐漸恢復糖尿病患者的臟器功能,逐漸增強糖尿病患者的代謝能力,逐漸擺脫西藥及胰島素的干預,使糖尿病患者恢復到正常人的狀態。「山草」臨床顯效率在95%以上,是目前國內不多的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特殊食品製劑。

4.5.1山草」含不含西藥?

答:不含!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山草」是採用食物干預理論康復糖尿病的,如果加入西藥,則必然走入西醫治療的老路。山草也不是中成藥(如消渴丸,每10粒含有2.5毫克的優降糖),山草是不含西藥的特殊食品。大量的臨床證明,山草對五臟尤其是肝、腎功能有良好的培補、調理作用。服藥一段時期後的檢測報告可以證明,如尿白蛋白很快轉陰,部分老年人頭髮轉黑現象等。另外,按照食物干預提高代謝能力的觀點,正常人也可以服用;而此時的血糖檢測並無較大的降低,更不會出現低血糖現象。

4.5.2.食療的理論根據的是什麼?

答:明代著名中醫學家龔居中指出,自然食物「盜天地之精萃發妙,以衛吾之生,去吾之患,長吾之年。」行為醫學已有結論:即葯療適用於急性病,食療適用於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行為干預(包括食物、運動等)對其併發症的恢復價值,經常遠超越藥物所能達到的水平。「人類代謝能力的衰退或增長一定來源於具體的食物代謝過程。這包括食物結構、進食方式、進食狀態等」。劍橋大學Hales教授指出:「亞裔人士生活方式西方化是導致糖尿病激增的原因,」也證明了這一點。

4.5.3.「山草」的治療機理是什麼?

答:在久別的食物中蘊含著解除代謝性疾病的資源。「山草」運用現代中醫學理論,採納葯食同源的特殊食品(包括降糖、升糖、雙向調節、耐飢性食物等)作為食物代謝訓練的誘導物。其意義在於調動人體特殊的工作方式,喚醒人種與生俱來的處理複雜食物的能力,喚起身體對各種代謝反應的敏感性和控制力,因而導致一系列的生理運動(如獲得免疫);導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物質代謝功能的恢復;導致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甲狀腺素等代謝激素的平衡,使得人體代謝調節能力得到提高。

4.5.4.代謝功能的恢復一定要用「山草」嗎?

答:廣義地講,凡是有助於喚起人體生理健康記憶的食物,凡是能夠激發起人類主動消化、吸收、合成與分解的食物,均能使代謝能力提高。按行為醫學的觀念,即便是你不服用任何藥物,如果採用上述生活干預的方式,一樣可以逐漸康復糖尿病。在這裡,「山草」的干預只是起到引發調整的作用,或稱為「食引子」,從而使調整的速度加快。

4.6.「山草」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答:分兩步走,第一步:先用山草替代原西藥及胰島素;第二步:逐步減服山草直至停葯。

1)原治療方式不變,從少量服用開始,每日從1-3袋增加,飯前飯後均可,以血糖微降為度。當空腹血糖降至7-9mmol/L時,減服原西藥1/4-1/3,緩慢調換,持續1-2周。

2)對於既服西藥又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在減完西藥後開始減胰島素。胰島素若分多次注射的,以晚上、下午、上午的次序減除;每次減量1-2個單位,持續時間視血糖變化而定。

3)西藥和胰島素減完後,即進入無西藥干預下的調理期。當空腹血糖降至7-9mmol/L時,緩慢減服山草,最好半袋/次,直至基本減除。持續時間視血糖變化而定(數月至年余)。

4.6.1.服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答:糖尿病人過量服用可能出現低血糖現象,正常人則不會。這是「雙高現象」的具體體現。所以服用量一定要按照要求一步步地進行,不要一開始就日服3袋。盡量將出現低血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以免出現低血糖傷害。服用期間如有便秘可配生白朮10克/日煮水喝;如有大便過稀可配炒白朮10克/日煮水喝。如治療期間有輕度的不適感,不必太在意,這是調理過程中的現象,過幾天即可消失。如果治療期間偶有輕度的血糖升高,只要不是非良性升高就不必太在意,區分血糖性質,多觀察幾天看變化趨勢。

4.6.2.「山草」每日服用量如何確定?

答:服用的原則是「緩慢介入,微降為度」。當你服用1袋即血糖微降時,就不用服2袋;當你服用2袋血糖微降時,就不用服3袋等。當你服用3袋時血糖沒什麼變化,就多服幾天觀察;直到血糖開始下降時,再按4.6.的程序進行。減除西藥及胰島素的原則同樣,當你減除了一點西藥或胰島素後,血糖基本沒有升高,那就比較合適;如果升得多了,那就是減得快了,多恢復幾天,下次少減點即可。總之,要「因人而異,緩慢撤出」。

4.6.3.西藥減除快一點然後再慢慢恢復行嗎?

答:不妥!這是因為身體在長期西藥、胰島素的干預下,已經處於一種適應、平衡的狀況。突然打破這種平衡有可能出現不適的癥狀。即便是沒有不適的癥狀也不適於快速減除,這是為了儘可能地避免身體可能出現的應激反應,以產生恢復原有生理狀況的傾向(內應力)。另外,快速降糖本身也是一種低血糖傷害,因為它超出了身體所能適應的程度,應嚴格避免。

4.6.4.如果胰島素減除快了會出現什麼情況?

答:一般來說,出現反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這是因為慢性疾病的康復是以身體機能的不斷恢復,或功能性器官的不斷恢復為基礎的。而這種康復常常是階段性的,或是螺旋式發展的。長期外源胰島素的干預,人體出現了激素干預狀態下的平衡;過快的撤除會造成新的不平衡,造成身體恢復原有狀態的應激傾向。當一些負面因素產生時,即可能誘發反覆的出現。解決的辦法是減少山草的服用量,使減除胰島素的速度慢下來。

4.6.5.哪類人服用「山草」後恢復得比較快?

答:一般來說,胰島功能基本正常、或損傷不太嚴重的患者;或者糖尿病治療前期的、平時比較注意正確生活方式的患者,或者行為醫學分類中的α2型患者(見3.1.5.);均能較快地收到良好的效果。臨床上,患病時間較短的患者,比患病時間較長的患者好治療;較少服用藥物、尤其是西藥的患者,比經常服用西藥的患者好治療;採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比採用純西藥治療的患者好治療;生活規律、善於保健的患者比生活不規律、比較隨意的人好治;喜歡鍛煉的患者比不喜歡鍛煉的人好治療;性格開朗的就比性格內向的好治,甚至較清閑的人比較繁忙的人好治等等。

4.6.6.服用山草後效果不理想是怎麼回事?

答: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絕大多數胰島分泌功能是正常的,尤其在患病初期,胰島素分泌量甚至高於正常人。但是隨著西藥治療的深入,既長期刺激胰島分泌或使用外源胰島素干預等,胰島功能將逐漸弱化。當減弱到原有功能的1/4左右時,將發生質的變化。(註:內臟功能衰弱到原來1/4就很難恢復正常了;日牧田善二《糖尿病就得這麼治》p14)。按行為醫學分類,此時的糖尿病患者或已從α2型(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旺盛)轉變為α3型(胰島素分泌不足伴胰島素抵抗),這是α2型的後果(見3.1.5.)。或者說「Ⅱ型糖尿病後期胰島素分泌不足正是治療方式造成的功能退化」。此類患者臨床表現為,服用磺脲類葯無效或效果不明顯。這充分顯示了胰島功能的嚴重受損,已呈現器質性病變的特徵,其恢復的時間自然比較長。

4.6.7.為什麼要進行C-肽的測定?

答:糖尿病是由於人體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缺乏引起的。想知道自己到底能生產多少胰島素,是絕對缺乏還是相對缺乏,通過C-肽檢查就能準確了解(若可同時做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更好)。為什麼呢?因為C-肽是胰島β細胞的分泌產物,並與胰島素分泌呈等分子關係。也就是說,分泌幾個胰島素分子,同時必然分泌幾個C-肽分子;血C-肽濃度即可間接反應胰島素濃度。C-肽不受肝臟酶滅活,半衰期比胰島素長,經腎臟直接在尿中排泄,且不受外源胰島素的影響,故可準確地反映胰島的功能狀況。正常基礎狀態下,C-肽水平為0.4±0.2納摩/升。Ⅰ型糖尿病C-肽水平極低(<0.2納摩/升),Ⅱ型糖尿病胰島功能減退者餐後C-肽升高的幅度常低於3倍。最新研究顯示:C-肽與糖尿病諸多併發症直接相關,或可成為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有效措施。

4.6.8. α3型(Ⅱ型後期)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治療?

答:由於α3型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受損嚴重,故在治療時要兼顧兩方面因素:其一,控制血糖的問題;其二,功能性器官恢復的問題。這兩方面問題只有同時考慮才能顯現有效的恢復。此時血糖控制只能採用胰島素,因磺脲類葯已無效,雙胍類及葡萄糖苷酶抑製劑類葯阻糖入血,不利於康復。器官的功能性恢復用九草,每日3次,每次1袋。血糖控制範圍不能太低,還是在7-9mmol/L;至於選下限還是上限,原則為「先上後下、先易後難」。待血糖緩慢下降時,再緩降胰島素。治療時間一般要數月至1年左右。如果可能,可做「葡萄糖-胰島素釋放試驗」或「C-肽試驗」,以確定治療前後的體內胰島素分泌情況。

4.6.9.對療效欠佳的患者採用什麼輔助療法?

答:對於療效欠佳的患者要分清原因,穩定情緒,採取對症的輔助治療方法。如對於脾胃虛寒的,可輔之以醒脾開胃的辦法;對於肝火旺盛的,可輔之以疏肝理氣的辦法;對於緊張失眠的,可輔之以安神養心的辦法等。另外也可輔之以胰島素治療的辦法(見4.6.8和第四章之第七節);輔之以與「山草」同類的產品「加強型」的治療辦法;輔之以經絡穴位的治療辦法(見4.11.2.);輔之以「拉筋拍打」的鍛煉方法(見4.16.)等等。

4.6.10.治療一段時間出現反覆是怎麼回事?

答:糖尿病康復過程中,最常見的是出現血糖升高現象,或稱為反覆。如果除去不良干預(如焦慮、緊張、熬夜、多食、煙酒、氣候、疾病等)或偶然事件,此時的血糖升高多是維護器官正常功能的,或者說是器官功能恢復所必需的,是一種好轉現象。糖尿病機體總是在不同生理狀態之間不斷轉化的,並且在這種轉化中使身體得到調整。人為地干預這種生理變化,如將此時的血糖良性升高用藥物強行抑制,將使恢復的動力不足,從而使恢復失效或不徹底;導致病情的真正反覆(參4.4.5.)。

4.6.11.如何理解糖尿病的能不能治癒?

答:糖尿病的治癒和治癒後的永不再犯完全是兩回事,就好像感冒可以治癒但不能保證不再犯一樣。人們總想一攬子解決疾病問題,但是如果導致疾病的原因不能免除的話,疾病的再犯也是不能免除的。不要說得過糖尿病的人,就是沒有得過糖尿病的人,只要存在導致糖尿病的原因,一樣可以得糖尿病。所以,最終的解決方式是始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4.7.穀物與糖尿病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

答:現代醫學從知道糖尿病是尿中含有葡萄糖開始,對穀物的限制即成為基本治療原則。而中國歷代名醫對穀物的記載,大都有止消渴、治消渴的說明。如「得食則渴止,飢則渴尤甚」等。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西方出現了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錯誤指導,這在隨後的行為調查中是被證實的。西方有積極意義的行為研究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節儉理論」提出開始的。到八十年代末,劍橋大學Hales教授的研究證明:亞洲人西方生活化後Ⅱ型糖尿病發病率迅速升高,歐洲人的發病率則沒有明顯變化。這說明,飲食結構改變造成了Ⅱ型糖尿病的爆發。糖尿病不是因為穀物吃多了而導致的,而是穀物吃少了。2007年,中國聶文濤醫生提出穀物保護主張,指出糖尿病患者應「飯吃八分飽」的進食標準。2009年,德國拜耳公司在中國啟動了健康主食教育計劃,提出糖尿病患者應保正每天不少於400克的主食供應。

4.7.1.高血糖的性質及意義是什麼?

答:糖尿病人的高血糖主要不是來自食物,而是來自體內的異生糖。當人體穀物攝入不足時,為了滿足能量的需要,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通過生化反應把肝糖原、蛋白質、脂肪等轉化成葡萄糖。而攝入充足的穀物,有利於減少異生糖的產生,緩解人體升高血糖的衝動。

4.7.2.穀物保護的意義是什麼?

答:1)把食物代謝過程和食物代謝結果嚴格區分開來;穀物不等於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在進食穀物後會感到解渴,而在進食高純葡萄糖後卻經常口乾,就是這個原因。

2)人體血糖究竟要通過消化系統供給,還是通過物質分解的途徑供給?這後一條補給線也就是身體內部的異生糖補給線;這對研究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7.3放開穀物有什麼臨床證據?

答:本世紀之前,關於糖尿病食譜從未作過放開穀物組與控制穀物組的對照研究。2008年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抽樣調查顯示:在57名伴有口渴、虛汗、乏力等糖尿病不適癥狀的患者,放開主食和以穀物作為零食保障後,45例患者癥狀消失,8例沒有明顯變化,4例繼續發展。這說明,即使在心理作用無法消除的情況下,放開穀物也是完全正確的。這一切,結束了Rollo以來200多年恐懼穀物的歷史。

4.7.4.糖尿病患者可以隨意吃東西了嗎?答:不能!糖尿病是從飲食結構改變而來的,不注意飲食結構的合理性,不要說糖尿病人,就是正常人也會逐漸患糖尿病的。放開飲食的控制指標,是為了使患者獲得充足的營養,有利於疾病的恢復;並不等於鼓勵過多攝入高熱量食品或高糖食品。例如水果中的新疆哈密瓜、含高麥芽糖的普通啤酒,都應慎重食用。蘋果、梨、草莓等水果,可以自由食用,但也不主張過量食用;建議一般在中午以前食用為好。

4.7.5.糖尿病飲食干預的三個重點是什麼?

答:1)主食充足,以避免人體過分製造異生糖。

2)避免飢餓,飢餓會導致低血糖,然後引發高血糖。人在餐前沒有飢餓的時候、正在飢餓的時候、飢餓過後會有三個截然不同的血糖值。而所謂餓過頭了,人體的血糖大都會微微升高。所以,檢測餐前血糖要區別上面三種不同情況。

3)防低血糖,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指導運動和飲食,也適用於胰島素或降糖藥物的使用。可以在餐後三個小時左右少吃一點麵包、餅乾、饅頭之類的食物,可以吃一點水果,這時不要吃肉蛋奶。必要時加點夜餐。

4.7.6.糖尿病人的食物控制原則是什麼?

答:1)飯吃八分飽;2)尊重原有的飲食習慣;

3)基本的營養配置改進(主食應做到雜與精的平衡、干與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葷素搭配平衡。葷菜方面,既要有四條腿的豬、牛、羊(任選其中一種),又要有兩條腿的雞、鴨、鵝,還要有一條腿的魚類;素菜上要照顧到根、莖、葉、花和果類蔬菜都要有,還要配有豆類、菌類和藻類。總之,食物不要太單一,一天內或一星期內達到平衡即可)。

4.8.運動干預對糖尿病康復的重要性有那些?答:運動能促使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產熱,消耗更多的能量,加速了血糖的分解代謝,提高器官的功能及協調配合。體育鍛煉還會改善心臟功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並減小腰臀比例或減少腹部脂肪。有研究人員作過試驗,組織糖尿病患者以中等速度行走1小時後,再檢查血糖和血壓,發現所有病友的血糖均有明顯下降,而且血壓並不升高。但是鍛煉強度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適可而止。

4.8.1.糖尿病人應如何進行運動干預?

答:糖尿病患者運動的目的不是消耗血糖,而是為了提高骨骼肌的緊張興奮程度,從而有利於人體尋找到血糖的平衡點。因此要做到「少量消耗、一日多次、肌肉興奮」這三點。

1)避免大量消耗引發低血糖。人體在每次低血糖過後,都會出現相當一段時間的升高血糖應激。骨骼肌運動每次三五分鐘,以能夠使全身肌肉充分緊張為佳(飯前更好)。

2)一日多次,是為了反覆刺激骨骼肌,加強人體血糖轉化能力;建議每天三次以上運動。

3)肌肉興奮,骨骼肌充分緊張興奮,可以提高人體糖轉化能力,避免低血糖應激造成胰高糖素的分泌亢進。運動形式可以包括體操、簡化太極拳、八段錦、秧歌舞、跳繩、游泳、迪斯科、模擬拳擊、俯卧撐、吊單杠、仰卧起坐、廣播體操等。

4.8.2.運動干預的持續理論是怎樣的?

答:哥本哈根肌肉研究中心的F·Dela博士認為,每周鍛煉三次、每次半小時可減少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量。大多數開始運動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可減少抗糖尿病藥物的劑量。因此,鍛煉結合合理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途徑。但Dela博士又說,「運動所導致的胰島素敏感性升高僅能維持5天。如果Ⅱ型糖尿病患者停止運動5天,那麼他的胰島素敏感性又恢復到原先水平。因此,應該把鍛煉作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一個長期治療策略。」

4.8.3.運動干預是如何量化的?

答:我國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增加體育活動可以降低46%患糖尿病的危險。在這項研究中,年齡大於50歲,無心臟病和關節炎的人被要求每天參加4個單位的體育活動量。(註:一個單位的體育活動量,輕度:慢走、逛街、收拾屋子,30分鐘。中度:快走、下樓梯、騎自行車、洗衣服、跳慢舞,20分鐘。強度:慢跑、爬樓梯、跳老年迪斯科、玩撞球式乒乓球,10分鐘。超強度:跳繩、打籃球、游泳,5分鐘)。以上活動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可以輕度和中、強度搭配。研究發現,通過參加每天4個單位的體育活動量,即使體重沒有減輕,但也可以有效地預防糖尿病。

4.9.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有那些?

答:糖尿病併發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涉及全身的急性或慢性病變,其後果相當嚴重。足病、腎病、眼病、腦病、心臟病、皮膚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主要有三大類,即神經性病變、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發病原因是這三個器官均為毛細血管密集區。

4.9.1.併發症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答:現代醫學認為高血糖是造成併發症的原因,但是又解釋不了為什麼嚴控血糖不能避免併發症的出現、有些人血糖偏高自覺癥狀卻減緩的原因。可見高血糖之外另有導致併發症的元兇。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中頗有成果。如日本著名糖尿病專家牧田善二提出,導致糖尿病併發症的主要原因是AGEs,既「糖基化終末產物」(見《糖尿病就得這麼治》P63),並得到了世界性的好評。現代中醫學認為:糖尿病併發症是病因的放大,並不是高血糖的結果,高血糖只是伴隨癥狀。相對低血糖完全可能是製造併發症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當血糖被控制在較低水平之後。身體內部的異生糖補給線也許是導致併發症的最大元兇(參見3.4.4.,4.7.2.)。

4.9.2.三種常見併發症的發病率及年限是多少?

答:在三種糖尿病併發症中,糖尿病神經病變最早出現。通常神經病變出現在3-5年,發病率為70%。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時還是吸煙者,還有因動脈阻塞而加速硬化和產生壞疽的危險。視網膜病變5-7年出現,發病率30%;腎臟病變5-7年出現,發病率為30%。

4.9.3.糖尿病神經病變有哪三個階段?

答:1)初期:癥狀表現為:指(趾)尖偶爾有麻痹、刺痛或不適等感覺,且左右對稱;另外常出現小腿肚抽筋現象。

2)中期:麻痹感覺加重,並轉化為疼痛,且夜間更甚;如是抽煙者,還有壞疽的危險。出

現性功能障礙、頭暈、胃腸疾病、以及汗液分泌障礙等。

3)末期:麻痹、疼痛感消失,此為神經系統麻木所致,如壞疽者,已無感覺。

4.9.4.什麼是糖尿病腎病:

答:糖尿病腎病是一種以血管損害為主的腎小球病變。當糖尿病併發症導致腎臟受損時,最先變化的是尿微量白蛋白值(尿有泡沫)。一般尿微量白蛋白值在18毫克/升以下視為正常,如果在301毫克/升以上,就說明患者糖尿病腎病已經發展到較為嚴重的地步了;如果出現浮腫癥狀,則糖尿病腎病已經惡化到難以治療的地步了。

4.9.5.什麼是酮症酸中毒?

答:即有害物質酮產生過量,在體內聚集,是血液變為酸性狀態(異生糖的副產品)。由於酮體是在分解脂肪過程中產生的,因此穀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一般都會抑制脂肪分解,從而有利於酮症解除。在人體升高血糖的內驅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穀物補充也可以讓人體獲得高分解的動力,此時補充穀物仍然是緩解內驅力的根本,只是必須結合胰島素治療。如今,酮症發生時吃穀物已經成為醫學界普遍接受的做法(見3.4.4.)。

4.9.6.如何早發現糖尿病及其病發症的癥狀?

答:糖尿病癥狀:喉嚨乾渴、飲水量非常多、夜間去廁所的次數多、體重下降、飯後易困、小便泡沫多、容易疲勞等。

併發症癥狀:手指、腳趾尖有麻痹感,且居對稱性;感覺腳底附著著什麼東西,小腿肚抽筋、浮腫、視力模糊、視力下降等。

4.9.7.防止併發症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答:低血糖、酸性尿、營養不良是破壞糖尿病患者健康的三大問題。是形成各種併發症的最主要原因,其危害程度超過高血糖。這種結果的證實方式很簡單:解除這三大問題,很多併發症就可以會消失;這三大問題存在,即使胰島素控制血糖仍然不能阻止併發症的發展。對已經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患者及時地進行「九草」調理,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但對於急症患者,應在控制住病情的前提下逐步實施。

4.10.糖尿病康復的四個標誌是什麼?

答:[1]典型癥狀消失,說明肌體新陳代謝進入相對穩定狀態;[2]肌肉力量增強,說明身體機能的逐漸恢復;[3]耐飢餓能力增強,表明人體的合成與分解能力得到了修復;[4]自覺癥狀消失,表明營養對延緩修復併發症及保護肌體的作用顯現。

4.11.中醫對糖尿病的認知有那些?

答:中醫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的論述較為詳細。雖然中醫學內部對消渴病的認識也有學術分歧,但一般認為主要是由於素體陰虛,五臟柔弱,復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病延日久,而導致腎陰虧虛,肺胃燥熱。病機重點為陰虛燥熱,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滯,血行澀滯而成瘀。中醫的治療方法也很多,除了與行為醫學相似的辦法外,還有很多獨特的方法,可以作為糖尿病的輔助療法加以應用。

4.11.1.與糖尿病有關的臟器有那些?

答:中醫的精髓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學注重人體各種綜合力量對一個生理功能的影響。糖尿病問題出在胰臟,但與其它臟器關聯甚深,故綜合論治非常重要。比如中醫認為,胰屬脾,脾屬土,生甘味;脾主口,脾在志為思;都道出了糖尿病與脾相關的特性;因此糖尿病先應「從脾論治」不無道理。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肝旺則脾弱,木旺則土固;肝功能強健與糖脂代謝關係甚密。而腎屬水,水養木,水多淹木,水多克土,如何適度?就要用火(心)來調節水的多少和寒熱程度。肺屬金,肺主氣,火炙水升騰,水隨氣入肺,又潤肺。所以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以平衡五臟入手;這也是「山草」調理的根本。

4.11.2.與糖尿病有關的穴位有哪些?

答:與五臟六腑關係最密切的穴位是什麼呢?是原穴、背俞穴和募穴;故有「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之說。治療中這些穴位自然是考慮的重點。肝經的原、俞、募穴分別為:太沖、肝俞、期門;腎經的此三要穴為:太溪、腎俞、京門;肺經的三要穴為:太淵、肺俞、中府。胃經的三要穴為:沖陽、胃俞、中脘。與糖尿病關係最密切的脾經的三要穴為:太白、脾俞、章門。可在治療中針對患者不同的體質、癥狀採用相應的穴位按揉或刺激即可。

4.11.3.輔助治療常用的穴位有那些?

答:脾經上的「地機」穴,是近來發現的治療糖尿病的首選穴之一。有學者認為此穴直接與胰腺相通,刺激它有助於恢復胰島功能並激發胰腺分泌。「胰俞」穴,是治療糖尿病的第二個首選穴。此穴在「針灸穴點陣圖」中有位無名,屬經外奇穴(在至陽穴與筋縮穴之間)。由於多數糖尿病人此處有壓痛感,且針之有降糖效果,故定義為胰俞。不過由於在後背不方便使用。再就是足底的湧泉穴,可晚間熱水泡腳後各按揉100下,對「三高」的治療均有益。

4.11.4.其它輔助治療方法有那些?

答:中醫範疇的治療方法很多,比如單味葯能降糖的就有:「地骨皮」、「翻白草」「生麥芽」 「肉桂」降糖的功效,糖尿病治療中,葯膳的辦法也很好。有一款「黃精玉竹茯苓粥」更適合老年人和體虛的患者食用:將黃精50克、玉竹、茯苓各20克洗凈切碎,加水1500毫升上砂鍋煎取700-800毫升藥液;濾去渣,加入洗凈的小米300克和水,熬至米爛即可食用。

4.12.高血壓是什麼病,如何治療?

答:高血壓病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以器官重塑為特徵的全身性疾病。我國約有1.6億患者。臨床上很多高血壓病人特別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約50%),而糖尿病也較多的伴有高血壓,因此將兩者稱之同源性疾病,既代謝紊亂病。糖尿病人由於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損,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壓。由此可知高血壓與糖尿病都與高血脂有關;因此,防治高血壓病與糖尿病都應該同時調節血脂。

4.12.1.西醫是如何治療高血壓的?

答:西醫治療高血壓同樣是針對癥狀採用的緩解辦法,其藥物治療有以下幾類:

1)利尿劑類,是通過多尿來降低血液中的水分從而降壓的;

2)血管擴張劑類,是通過擴張血管而使壓力相對降低的;

3)神經阻斷劑類,是通過阻斷神經通道與各種細胞受體間的聯繫來降壓的;

4)鈣拮抗劑類,是通過阻斷鈣通道、使鈣進入不了心肌細胞從而降壓的等等。

4.12.2.特食干預調理高血壓有什麼好辦法?

答:高血壓的食物干預原理與糖尿病類似。患者可採用與調理糖尿病的「九草唐安」同類的特殊食物「山草平壓」來調理,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對同時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患者,療效更佳。服用方法參照4.6.的內容,只是將監控對象由「血糖」變為「血壓」即可。調節方法同樣要循序漸進、分階段進行;首先以140/90mmHg為調節目標,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後,再按照130/85mmHg的目標調節,然後再按照120/80mmHg的目標調節。

4.13.高血脂是什麼病?

答:高血脂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是指血中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現代醫學稱之為血脂異常。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膽石症、胰腺炎等眾多相關疾病。其指標為:血脂,血漿總膽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為臨界;≥6.2mmol/L為過高。血漿甘油三酯<1.7mmol/L為理想;1.7~2.3mmol/L為臨界;>2.3mmol/L為過高。

4.13.1.我國高血脂患者的狀況如何?

答:高血脂是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2002年衛生部公布的《中國居民健康與營養狀況調查》顯示,中國血脂異常的患病率為18.6%,18歲以上血脂異常患者已經達到1.6億,這與高血壓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數相當(分別為18.8%和1.6億);而且血脂異常在中、老年人之間非常接近,城鄉差別不大,並日趨年輕化。多年的血脂異常防治情況不容樂觀,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4.13.2.特食干預調理高血脂有什麼好辦法?

答:「山草安唐」加強型是由人蔘、靈芝、枸杞、百合等組合的基礎類調理食物。以培補五臟、提高免疫力、激發人體代謝功能為主,進而排除體毒、血毒、腸毒,凈化內環境,促使疾病的康復。非常適合免疫力低下,血脂異常的人群、以及體弱多病者或老年群體。尤其在採用特食干預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的過程中,適時地使用「山草安唐」加強型,可以有效地促使內環境的轉變,提高靶向疾病的康復速度。在疾病的恢復期,又是一款鞏固療效、預防反覆的佳品。

4.14.維生素有無輔助治療的功效?

答:國外研究顯示:維生素可以用於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如維生素B1有抑制AGEDS產生的作用,因此有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功效;維生素B6(其成份吡哆醛),有減緩尿微量白蛋白的功效及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維生素B12對神經病變有一些療效。維生素E是最重要的抗氧化劑之一,長期服用不但能降低血糖,還可以治療脂肪肝。維生素C有助於Ve的抗氧化作用,同時服用效果更好,並能降低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

4.15.生食療法能治療糖尿病嗎?

答:生食療法在國外有100多年歷史,其推動者中不乏著名專家、博士、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其基本理論為: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生化素,這是防病、治病、延緩衰老的珍貴寶藏;是防治許多現代「文明病」的最佳方法。新鮮果蔬不但能治療糖尿病,還能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效果神奇!比如適合糖尿病的蔬果有洋蔥、生葵花籽、食用蘆薈、柚子等。又如高血壓患者,每日清晨空腹食用1-2個西紅柿,也會有顯著療效等。

4.16.拉筋、拍打能輔助治糖尿病嗎?

答:能!拉筋、拍打也屬行為醫學範疇,並結合了中醫經絡理論之精華,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簡便易行的祛病大法。該法不僅對防治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有效果,對脊椎相關病更是奇效無比;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問題出在肝脾腎三臟,而拉筋正好拉伸了大腿內側的這三條經洛,使其氣血貫通、濡養增強,自然對祛病有益。另外,拉筋還疏通了後背的督脈和膀胱經。督脈乃諸陽之會,督脈通則腎氣足;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又是臟腑俞穴之所在;拉筋既排除了體毒、又激活了臟器,對疾病的康復作用可想而知了。先平衡血氣而後病自祛!無怪乎僅通過拉筋拍打,短期內即可見效;嗟乎!「中醫有道、道法自然,人氣通天、天道難違」!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了這其中的真諦,又何必在尋尋覓覓中苦熬!

4.17.想給糖耐量受損者說點什麼?

答:糖尿病前期患者稱為糖耐量受損或減低(IGT),我國IGT人數龐大,約1.5億;這些人的病情轉向對於糖尿病的防治意義重大。有研究表明,IGT患者在5~10年內,有1/3可轉變為糖尿病病人,1/3可恢復正常,1/3仍維持不變。有專家建議採用阿卡波糖作為糖耐量受損患者的治療藥物。這種做法妥當嗎?阿卡波糖是憑藉抑制α-糖苷酶、延遲碳水化合物在腸道內的吸收從而直接降低餐後血糖的。從行為醫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可取的(見3.5及4.3)。2002年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阿卡波糖可使IGT患者發展至糖尿病的危險只降低36%(並不高)。同樣是西方(瑞典)報道,飲食(減少糖和脂肪)加運動,經5年隨訪,糖尿病的轉化率僅為11%。由此可見藥物干預對於IGT來說遠不如行為干預安全有效。其實,只要改變IGT人的生活方式,按照本文闡述的行為干預方法去做,95%以上的人都會很快恢復正常的。

4.18.想給糖尿病朋友說點什麼?

答:糖尿病患者在我國已有九千多萬,如果您被確診為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建議您在治療前先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知識;了解西醫的也行,了解中醫的也行,了解糖尿病患者也行,了解本文也行。總之,慢性病的治療不在乎十天半月的時間,了解清楚了再下手也不晚!如果您真的按本文所說的進行了「山草安唐加行為干預」,那麼您也許什麼葯都不用吃,自己就會痊癒。如果您是個病齡不太長,又比較關愛自己的人,採用行為干預再加一些特食調理,很快也會康復。如果您是個老運動員,又幾乎遍體鱗傷,同樣採用行為干預再加一些特食調理,也會逐步好轉;只不過時間也許會稍長點。如果您還有其它更好的治療辦法,那麼衷心地祝福您;不過還是別忘了——【山草安唐】加行為干預!

4.19.錯誤的醫學觀念使患者誤入歧途

病人耽心血糖過高會引起心臟病與腦中風,這是西醫給大家錯誤的觀念,目的是要引起大家恐慌,如此它西藥廠才能得逞,大賣其害人早死的控制血糖的西藥,大賺其黑心錢,讀者不要耽心,我們人體非常的精密,任何心臟病或是中風,其發病之前必有預兆,主要預兆就是沒有原因的失眠,讀者如果出現無俚頭的失眠,此時就要注意了,你將有高風險會得到心臟病或是中風,此時請就近找中醫來治療,也只有中醫知道如何預防你會得到心臟病與中風,千萬不要以為將血糖控制好,就可以避免得到這些病,你就大錯特錯了。

5.評 論

人類會生病就是因為禍從口入,所以糖尿病只要知道正確的飲食方式,就可以改善體內的血糖量,一但出現問題時,如口渴無法控制,食不知飽,等消渴癥狀出現後,就立刻找中醫來治療,不用去驗血,病人只要能正常吃喝,能安睡,雙足發熱,體力正常,就是常人,每個人都需要多多運動,多多出汗,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如果只去思考如何控制血糖,而不去修正生活與飲食方式,任何人都會生病的,如果大家按照西醫所說的方式來做,你一生就會被西藥控制,到後來西藥無法繼續幫你控制血糖時,你就走人了。

數十年來我一直對西醫學所謂糖尿病的研究認為是錯誤的研究,這個錯誤的研究再加上錯誤的使用西藥來控制血糖,於是雪上加霜,病人花費許多冤枉錢來買葯,結果卻是越治越短命,我們家拿台灣的前總統蔣經國先生為例子來證明西醫學是錯的,大家有聽嗎?笨蛋還是笨蛋,還是繼續使用西藥來控制血糖,現在完全可以說明了,降低血糖所造成的生命風險,比藥物的副作用還恐怖,讓病人死的更快,大家看看,這就是你們相信的西醫學,我說你們笨,是想救你,生命是寶貴的,相信西藥廠就是跟魔鬼打交道,你只有死路一條,毫無生機。

6.總結:中醫對糖尿病的看法很簡單,我們稱之為消渴,病人如果口渴又尿多,飲水一杯就小便一杯的癥狀出現時,我們只需使用一些能生津止渴的藥物就可以治好這種癥狀,同時替病人做檢查,看身體內失去平衡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替病人做全身的調理,於是病人自然就恢復正常了,這是非常簡單的治療手法,一般中醫應該都會,經方中的【桂附地黃丸】就是為此而設計的處方,當然還有其它的處方可用,因人而異,至於高血糖會引發心臟病與中風,根本就是胡說八道,真正會引起心臟病的是西藥與硬降血糖造成的,因為被降下來的血糖,並未離開身體,而是停積在雙腳上,於是造成下焦寒濕,而下焦寒就是製造血塊的來源,這才是真正造成心臟病與中風的根源所在,簡單說就是如果你的雙腳是溫熱的,就沒有機會得到心臟病與中風,如果是冰冷的,就非常容易得到心臟病與中風,經方中的【芍藥甘草附子湯】就是為此而設計出來的,因此這處方就是最好的能夠預防病人得到心臟病與中風的最優經方了。

生理功能在經常被動發揮中衰退,在經常主動發揮中加強。「食物調節——代謝能力提高——擺脫代謝疾病」,這為代謝疾病指出了食物調節康復的途徑。

7.編後語

要發展創新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就要繼承前人寶貴的醫學理論和豐富臨床經驗。本書所闡述糖尿病的醫學原理和診療原則,是我學習和研究的途徑,涵蓋了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術經驗和行為醫學法則,突出了【山草安唐】運用陰陽五行解釋生命與疾病現象,與經方、草本、腧穴、針灸、養生自成系統,可供交流,便於參閱和運用中醫文化,對糖尿病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熟讀可啟迪和拓寬治療糖尿病的思路,提高臨床效果。希望在你們花費學習和閱讀本書的時間裡能夠領悟到【山草安唐】的真諦,掌握治療糖尿病的核心力量,實施與行為醫學相結合,發揮大醫精誠,大愛無限的精神,讓患者走出誤區,走向健康,為努力改寫糖尿病人士終身吃藥的歷史而貢獻!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敬請杏林同道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胯是大拳頭(轉載)
(12)[轉載]風  水  的  特  殊  配  置
[轉載]納音的用法
[轉載]干支陰陽取用
陽宅百竅 [轉載]

TAG:中醫 | 糖尿病 | 吃藥 | 轉載 | 改寫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