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20歲,年輕作者已成博導

轉載自澎湃新聞 記者 石劍峰「出版社不能亂出書,一定要有自己的準則,不能只做翻譯書。原創著作更重要,這是我們自己的著作。『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是原創圖書的核心叢書。三代編輯做這套書,成長了無數學者。」三聯書店出版社前總經理董秀玉說。

「三聯· 哈佛燕京學術及出版論壇」座談會現場。22年前,當時的三聯書店出版社總經理董秀玉遇到了哈佛燕京學社社長韓南,一個出版人,一個學者,他們希望合作在中國國內出版一套有價值的學術叢書。董秀玉回憶說,「我們談了20分鐘就把這事情談好了。」這20分鐘的交談促成了「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持續20年的出版,到今年已經出版15輯近百種。10月20日,「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出版論壇在北京舉行,叢書發起人、已經退休的出版人董秀玉和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以及10多位叢書作者出席了這個論壇。迄今已推出了15輯,近百種圖書創辦於1928年的哈佛燕京學社一直重視學術出版工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曾出版《哈佛亞洲學報》,在燕京大學出《燕京學報》,在哈佛大學出哈佛東亞研究叢書。雖然這些年哈佛燕京學社有很大的變化,但裴宜理說,「我們還是非常重視學術出版工作,無論在中國還是亞洲。」22年前,當時的燕京學社社長韓南教授希望做中國學術原創,但要求是,「完全跟國際學術規範符合,獨立評審。還要組建學術委員會。」董秀玉說,「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去做。因為要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同,有國際學者做評論,建立獨立的學術評判很重要。所以這不只是資金的支持。」在做叢書之外,董秀玉還希望這套叢書能對建立中國學術隊伍有幫助。「韓南老師非常強調學術專家匿名評審的方式,在國內,當時幾乎沒有。」 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說,燕京學社最初找到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但都沒能合作,20多年前這樣的中外合作很難, 「我問過韓南老師,認為自己做哈佛燕京學社社長的時候,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他馬上回答,是幫助建立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這個項目。」 今年初,韓南教授去世。從1994年推出第一輯開始,這套三聯書店和哈佛燕京學術合作出版的以學術新創為主旨的圖書,推動學術為目的,嚴格評選,鼓勵創新,提倡開放,迄今已推出了15輯,近百種。20年前出版的第一本是石昌渝的《中國古代小說源流論》,「能成為『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的第一本書的作者,我覺得非常幸運,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石昌渝說,「從1994年至今二十年間,中國的人文科學演進,經歷了不平凡的變遷,商品經濟的潮流推動了商業出版的發展,也給學術價值帶來某些負面的衝擊。」在第一輯中,還包括了中國社科院教授趙汀陽的《論可能生活》。趙汀陽說,「我是做哲學的,哲學脫離生活、脫離實際。我們都用形而上學的方式研究一些概念。以前我一直想,我們是否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研究生活問題,所以我寫了《論可能生活》,並在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一輯出版。這是我第一次用形而上學方式分析生活問題的嘗試。現在看起來太有激情了,當然也有人喜歡。有些人喜歡我年輕時的作品,說比較激情,現在寫得像個老頭。」1991年,周濂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2001年,周濂在《南方周末》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秘密書架》,裡面提到三本書,第一本就是趙汀陽的《論可能生活》,「1995年,我還坐在北大一教自習室中,剛剛下過雨讀了這本書,我讀得非常興奮。它給我敞開了全新的哲學分析視野和方法。第二本書是陳嘉映老師的《海德格爾哲學概論》,第三本是慈繼偉教授的《正義的兩面》,『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給我起到了觀念性的影響。20年前我讀到《論可能生活》、《海德格爾哲學概論》、《海德格爾與哲學天道》這樣的書,感覺進入了中國學術界的萬神殿。」2008年5月,「三聯·哈佛燕京叢書」出版了周濂以博士論文為基礎創作的《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三聯·哈佛燕京叢書的編輯曾誠回憶,周濂的《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書稿是2006年提交到出版社,然後送到匿名評審,並提了修改意見。「周濂修改了一年零兩個月,交給我時,跟初稿有很大的不同,改變了原來博士論文的面貌。」據周濂的觀察,「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共出了18本左右的哲學類著作,在2001年之前,這些哲學類著作基本上聚焦現象學、分析哲學和儒學,其中多本著作直接推動了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在中國的發展。「但以2001年《正義的兩面》出版作為標誌,此後百分之七、八十的篇幅側重於政治哲學,這跟中國當代學術變遷的脈絡是同步的,而且一定程度上引領中國當代學術變遷的潮流。即將出版的第16輯《羅爾斯的公共政治辯護思想研究》,仍然是政治哲學打頭。我認為這反映了『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編輯獨到的眼光,始終站在學術前沿,領導學術整體的發展。」楊念群的《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由「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於1997年出版,這套叢書,他最看重的是「混搭的、眾生共存的品質。」楊念群說,現在大家學術研究越來越專門化,搞政治史的不搞文化史,相互好象不理睬,但現在的學術恰恰是一個越來越開放、整合,相互混搭混融的過程。「在1990年代以後確實出現了越來越專的趨勢,可能學術有進步,但專門化之後學術的靈氣和動感、浪漫、激情失去了,這恰恰是學術的動力。所以我感覺『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一開始就有這樣的自覺,把學術當天下公器,當成眾聲喧嘩、相互交融、相互配合、互相影響,這樣一個系統的體系來看待 。」「以青年學者為主,是考慮到社會具體情況」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學術委員劉世德回憶,經過他手的著作有4本,「我經手的第一部、也是叢書第一輯第一部,是石昌渝教授的《中國古代小說源流論》,這部作品講中國小說源流,彌補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空白;第二部是劉躍進《門閥制度與永明文學》,這是一本研究南北朝古代文學的專著,它在微觀的基礎上進行宏觀的研究;第三部是黎湘萍《台灣的憂鬱》,研究台灣文學作家陳映真先生和台灣文學;第四部是趙稀方《小說香港》,是研究香港小說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力作。從這四部著作就可以說明,這套叢書是比較全面,全方位的。」叢書初創當時都是北京社科院和北京大學的作者,後來漸漸拓展到國內各主要高校和主要研究機構,近十年身在海外的學者包括港台、北美的學者也越來越多見,真正做到了創始時的宗旨海內外中文學界出書。劉世德認為,這套叢書以青年學者為主,也是考慮到社會具體情況,「很多青年作者出書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定了青年作者為主。一開始我們也提出是否以各高校的博士論文為主,後來我們認定,目前高等學校博士學術論文良莠不齊,不能全部吸收,即使是博士論文也要選優秀的著作,主要以學術質量為主。另外選稿的過程中,以學術質量為主要的標準。」

「三聯· 哈佛燕京學術叢書」20年已出版近百種圖書。「三代編輯做這套書,成長了無數學者」已經退休的董秀玉,在回憶三聯書店歷史時,總是會提到這個「叢書」,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里的作者,在三聯出版其學術著作時,都是三十幾歲的年輕學者,現在也都50多歲了。董秀玉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說,「我特別重視的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學術力量,不能只是做翻譯。後來很多人投博士論文過來,我們絕對不要,我們只要學術專著。三代編輯做這套書,成長了無數學者。」「看到將近一百卷的書出版,是很開心的,經過了二十年,經過了這麼多人。這套書最重要的還是作者,我們說這是一套學術作品中很有分量的圖書。憑什麼呢?就是憑作者名單。大家看看作者名單就會認同這個觀點。我看了作者名單也很興奮,那麼多的原創力量和優秀學者都可以幫助我們一起完成叢書的推進,真是非常難得的事。」 董秀玉說,「我現在很老了,做第2輯的時候,還不太老,後來再開會,90%以上的作者都是博導了,門下有很多學生,還有不斷的更新的學術著作在出來,我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們有那麼好的作者隊伍,如果放棄這個,追隨潮流,三聯就變質了,所以這是我們重要的基礎。」在董秀玉看來,「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三聯品牌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我從來覺得,出版社不能亂出書,一定要有自己的準則,有自己的結構,我們不能只做翻譯書不做原創學者。原創著作更重要,這是我們自己的著作。三聯一直在做翻譯書,而『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是原創圖書的核心叢書。」曾誠是「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三任責任編輯,據他介紹,即將出版的叢書第95種是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師田天的《秦漢國家祭祀史稿》,80後的田天也是叢書迄今為止最年輕作者。而第16輯計劃於2015年出版,有5種,出齊後叢書就會達到100種。點擊左下閱讀原文,下載電子書《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1994-2014》和友人交流,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閱讀更多文章,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訂閱三聯書情微信,公眾號ID:sanlianshutong
推薦閱讀:

《清史稿 》 卷二 本紀二 作者:趙爾巽等
略論清代的藥性劇 ——兼談《草木傳》的作者問題(3)
一些偽經(作者:釋觀清)
【詩詞欣賞】(作者:醉江南)
《我欠你一首紅葉編舞的詩》作者:草率高菡

TAG:學術 | 年輕 | 20歲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