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易》導讀

《周易》導讀更新時間:2014-04-14瀏覽次數:

列印:6字型大小:T | T

《周易》導讀

黨懷興 劉銀昌

一、《周易》的性質 遠古,人們對自然、社會缺乏認識,產生了不少迷信活動,人們想通過各種方式認識、了解、支配社會與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況的記錄。周人主要用蓍草(民間稱蚰蜒草或鋸齒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況的記錄,它是貞人在對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礎上編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書。相傳上古占筮書除《周易》外,還有夏《連山》、商《歸藏》,所謂「三易」,但後兩易均已佚。 在性質上,《周易》本來是一部占卜的書籍,後來,由於《易傳》的出現,使它上升為一部特殊的哲學著作,後來又成為儒家的五經之首,從而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特徵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響深遠廣大。

二、《周易》的成書和編撰 按照傳統的說法,《周易》成書的過程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所謂「三古」也就是上占、中古、近古三個時代,所謂「三聖」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這三個聖人。 伏羲,又名宓羲、包犧、庖犧等,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伏羲的形象在傳說中大多是人頭蛇身。根據學者的研究,伏羲可能是原始社會中的一個部落首領。在《易傳》中就已經說他創造了八卦,後來的學者就認為八卦的符號是由他創立的,在他統治的時代,《周易》只有八個符號,沒有任何文字,有人把他創立的這種《周易》稱之為先天易學。 周文王是周族的首領,姬姓名昌。他因為反對殷紂王而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內),傳說在被囚禁時,他把伏羲的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並加上卦爻辭,因此史書稱文王作《周易》,這種說法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了記載。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又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按照傳統的說法,《易傳》是他晚年創作的。 以上的說法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伏羲畫八卦,只是一種傳說,沒有歷史文物證據。而關於文王演六十四卦與作卦爻辭的說法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在《周易》卦爻辭中記載了文王以後的史實,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錫馬蕃庶」等,如果傳統的說法是對的,那麼周文王如何會知道他去世以後的事情呢?關於重疊八卦而演化出六十四卦,歷來也有不同的意見,如王弼認為是伏羲,鄭玄認為是神農,孫盛則認為是大禹。總之,傳統所謂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並不可靠,但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周易》絕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周易》的卦爻辭應該是當初的占卜術士的經驗積累,由幾代貞人術士遞相編撰而成的。至於孔子作《易傳》,學術界也有分歧,肯定這種說法的,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論證《易傳》為孔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所作;有人則持懷疑態度,最早的如宋朝的歐陽修。肯定者以為在《易傳》中有「子曰」的字樣,因此認為是孔子所做,或者與孔子有關;其實「子曰」在古代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並非專指孔子。隨著簡帛圖書的出土,人們發現《易傳》的內容和孔子是有關係,但它的思想很複雜,既不是傳統的儒家思想,也不是純粹的道家思想,而是雜糅各家思想而成,這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現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周易》的六十四卦經文形成於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周文王與殷紂王時期的事情,六十四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辭是周公所作。大多數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它的作者不是孔子,可能是孔子的後學,《易傳》中的一些話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可能是孔子傳授《周易》時所述,它的學生根據孔子所講的記錄,加以整理、補充、潤色編纂而成。根據劉大鈞先生《周易概論》的考證,《易傳》為思孟學派(即孔子的後代子思和孟子)所作。孔子一定和《周易》發生了某些關係,因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地說過「五十以學《易》」,也引用過《周易》《恆》卦的九三爻辭「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司馬遷、班固在史書中也肯定過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帛書《周易》的出土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三、《周易》題解 《周易》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周易》一書為什麼被叫做《周易》,《易》到底是什麼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前人的重要說法約有如下幾種。(一)關於「周」字的解釋 1.「周」是朝代名,指周朝。 鄭玄《易贊》說:「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說:「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朱熹《周易本義》也說:「周,代名也。」 2.「周」是地名,指周地。 如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就說:「連山、歸藏並是代名,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這種觀點認為「周」指的就是周地岐陽,即今陝西省岐山縣。 3.「周」是「周普」、「普遍」的意思。 鄭玄《易贊·易論》:「《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包。」認為《周易》就是易理無所不包的意思,「周」為普遍、博大之意。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這種觀點也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可,並且他們引用《周易》中的話來證明:「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知周乎萬物」、「周流六虛」。在這種觀點中,他們還認為,《周易》一書的卦序也可以證明「周」字是「周普」的意思,《周易》現行本的第一卦是《乾》卦,乾就是天的意思,而天是籠罩萬物、無所不包的。乾為天,天覆蓋萬物,則《周易》之「周」自然是周普之義。(二)關於「易」字的解釋 1.「易」是「三易」的統一 這種說法較為流行。鄭玄《易贊·易論》引《易緯·乾鑿度》說:「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以六十四卦包括宇宙間一切天人的現象,以簡馭繁,這是「易簡」;占卜時以卦爻變化預示吉凶禍福,每次各有不同的卦、爻象,這是「變易」;「天不變,道亦不變」,《易》理是萬世不變的,這是「不易」。 2.「易」為「日月」之意 《說文》「易」下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易緯·乾鑿度》云:「易名有四義,本日月相銜。」漢代鄭玄在他的《易論》中也說:「易者,日月也。」這種說法比較符合《周易》一書的思想,因為早在《莊子》中就有「《易》以道陰陽」的話。這種說法揭示出《周易》是以研究事物的陰陽變化為根本任務的,「易」象徵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也有人從文字字形上來分析,認為「易」字很像是由上「日」下「月」兩部分組成,這種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不一定符合「易」字的本意。「日月為易」僅僅是許慎《說文解字》在解釋「易」字時所引的「秘書說」,許慎也以為是一家之言而已。3.「易」是生生不息的意思 《易傳》中說「生生之謂易」。這種觀點著眼於變化,認為這種變化是一種生命的代謝與生成。 4.「易」就是蜥蜴 這種說法見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易,蜥易、郾蜓、守宮也。象形。」因此有人認為「易」是「蜴」的本字,古文字的「易」字就像蜥蜴的形狀。蜥蜴的活動量很大,可以在水中,也可以在陸地,還可以隱藏在草叢裡,也可以攀緣在牆壁上。其形體或大或小,顏色或淺或深,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動物中最善於變化的莫過於蜥蜴。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蜥蜴「身無恆色,日十二變,以易名經,取其變也。」此說影響較大。近來反對者有南懷瑾先生,認為把中國老祖宗發明的偉大智慧《周易》說成是起源於一種叫「蜥蜴」的爬行動物,實在是對老祖宗的一種侮辱和褻瀆。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的辛介夫先生在考察了甲骨文和金文字之後說,這種說法比「日月為易」的說法更缺乏科學的依據,因為在現存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易」這個字還沒有被解釋為蜥蜴的,在古漢語中,蜥蜴都是作為雙音詞或連綿詞出現的,沒有單稱「易」的,並且在《說文解字·虫部》中也沒有「蜴」字,只有「蜥」字。結合以上的觀點,我們認為,《周易》一書是周代的占卜書,旨在研究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預示吉凶禍福。

四、《周易》的構成 《周易》由《經》與《傳》兩部分構成。 我們現在所說的《周易》一般包括兩部分,即《易經》和《易傳》。其中經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辭和爻辭,《易傳》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十翼」,共十篇,因為被附在經後用來解釋經,其作用和形式猶如鳥的翅膀一般,所以叫「十翼」。其實《易傳》只有七部分,即《繫辭》、《彖辭》、《象》、《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因為《繫辭》、《彖辭》和《象》分別為上下兩篇,所以加在一起就是十篇。《易傳》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研究《周易》的專著,它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應該是前人吸收各家學說集體編撰而成的,由於在易學史上它第一次把《周易》哲理化,所以其地位相當重要,以至於後來它也成為《周易》的有機組成部分。狹義上所說的《易經》是指不包括《易傳》在內的六十四卦卦爻辭,而廣義的《易經》則等同於《周易》。(一)《易經》 經在寫法、編排體例等都有自己的特點。 1.卦畫 —(陽)與--(陰)兩個符號是《周易》的基本卦畫符號。關於這兩個符號的產生,有以下觀點: 第一種比較有影響的說法來源於《易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種說法認為,八卦是聖人(伏羲氏)觀察外界事物的結果。引文中說到了河圖和洛書,但這兩個圖形出現的時間是很晚的,而且到底哪一個是河圖,哪一個是洛書,也有不同的看法。再者就是到底是八卦起源於河圖洛書還是河圖洛書起源於八卦,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種說法值得肯定之處在於:八卦是伏羲氏在觀察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啟發下所創立的。觀察的範圍包括天文、地理以及鳥獸動物的足跡紋理,遠處觀察的是外界事物,近處觀察的是人類自己的身體。這一說法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 第二種說法認為卦畫與遠古人們的生殖崇拜有關。即卦畫—(陽)與--(陰)受男女生殖器的啟發,即—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持這種觀點的人在《易傳》中也能找到相應的依據,「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夫乾,其靜也專(「專」在這裡假借為「摶」),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也。」「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結合上面的幾段話,有人分析,《周易》中的乾坤兩卦代表了陰和陽兩種事物,也就是陰陽兩爻所代表的事物。上面所引用的第一段話說明,乾卦也就是陽物,就是男性生殖器,坤卦是陰物,也就是女性生殖器。上面所引用到的第二段話則明確說明了乾坤兩卦所象徵的事物即男女生殖器官的形態屬性。上述引文的第三段話是說,坤卦是把門戶閉合起來,乾卦是把門戶打開,門戶這樣一開一闔就是變化,這樣不停的變化就叫做「通」。第四段引文的意思就更明顯了,天地萬物的產生,就像男女的交媾一樣。持這種觀點的人有章太炎、錢玄同和郭沫若。如錢玄同就說:「我以為原始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的東西,乾坤二卦是兩性生殖器記號。」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也說:「八卦的根底,很鮮明的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這種觀點和上面所引《易傳》中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一致的。第三種說法是結繩記事說。這種觀點認為,在《周易》符號產生的時期,人類尚未產生文字,人類使用的是結繩記事法,有一件事情就打一個結,兩件事情就打兩個結,或小事就打一個小結,大事就打一個大結。有人認為陽爻—是結繩的一大結,陰爻——是兩小結;或以為陽爻(—)是沒有打結的繩子,陰爻(- -)是打了結的繩子。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李鏡池、范文瀾等。卦爻符號起源與結繩記事是否有關,學術界還存在較大爭議。第四種說法是龜兆說。古時先民占卜要用龜甲,先是燒灼龜甲,然後卜師根據裂紋的不同形狀來判斷吉凶。《周易》的卦爻符號就是根據這些龜甲的裂紋形象畫出來的。余永梁、屈萬里等持這種觀點。研究表明,這種說法並不符合《周易》占筮的實際。第五種說法是認為卦爻符號起源於竹節、蓍草。比如高亨在《周易古經今注》中認為:陽爻—象徵一節之竹,陰爻- -象徵二節之竹。陰爻和陽爻是人們卜筮時所取竹節的象徵。但也有學者認為陰爻和陽爻起源於蓍草的排列,陽爻象徵一根完整的蓍草,陰爻象徵一根中間斷開的蓍草。第六種說法認為卦爻符號起源於古時候的土圭測日。這種觀點認為,「卦」字的字形可以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邊就是一個「圭」字,右邊是一個「卜」字,圭是古人用來測量日影的工具,「卦」字由「圭」和「卜」字兩部分構成,可見八卦起源於這種測量日影的方法,卦爻符號就是記載晷影變化的符號。此可備一說,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周易》受到古代天文曆法的影響。第七種說法,也是近年影響較大的說法,這就是卦爻符號起源於數字。從《左傳》的有關記載來看,當時就認為筮法與數字有某種聯繫,後來朱自清和聞一多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認為卦爻符號和數字有很密切的關係。再後來,張正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一些數字分析,認為這些數字就是一些數字卦,它們應當是《周易》卦爻符號的源頭。這一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目前認同的學者較多。以上種種說法,每一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還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卦爻符號到底是不是起源於一種具體的事物,是不是一時一人所創造,都還是一個問題。卦爻符號在被創造之初,它指代的是具體的含義還是抽象的含義,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2.八卦 八卦是構成《周易》卦畫的基本符號,八卦是由—(陽)與--(陰)兩個符號連疊三層構成:用這八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澤」、「風」等物象。 八卦的起源,有以下幾種影響較大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是伏羲受到河圖洛書的啟發而畫出來的。這種觀點最早出現在《易傳》中。這種說法基本上是一種傳說,沒有歷史文獻和考古文資料的證明,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第二種說法就是文字說。這種說法最早來源於《易緯·乾坤鑿度》,這本書認為,在《周易》八卦符號產生的時候,還沒有文字,我們所見到的八卦符號就是最早的文字,這些符號的對應文字就是八卦所代表的基本含義:天、地、風、山、水、火、雷、澤。宋朝的楊萬里也認為八卦符號不是卦,而是伏羲氏創造的文字。郭沫若、范文瀾也持這種觀點,認為八卦是從文字或圖畫導源出來的。第三種說法認為八卦起源於數字。又分為:其一、八卦起源於天地之數。《周易·繫辭上》說:「據其數,遂定天地之象。」那麼,是依據什麼樣的神秘數字呢?《易傳》中的《說卦》中又說:「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這句話明確指出了八卦設立的基礎就是數字,只不過這裡的數字被賦予了陰陽的屬性而已。韓康伯把參天兩地解釋為奇數和偶數,認為八卦是依據奇數和偶數來確立的,陽爻依據的是奇數,陰爻依據的是偶數。那麼,天地之數是什麼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天地之數實際上就是從一到十這十個數字相加之和,也就是五十五。其二、八卦起源於大衍之數。在《易傳·說卦》中明確記載了用大衍之數起卦的方法,也就是用五十根蓍草。第四種說法認為八卦起源於觀測外在的具體物象,最可能依據的是天象,比如說日月之象或者是星象等等,在《周易》中也有這樣的論述。但我們認為,八卦的符號產生,絕對不是依據某一種具體的事物。 第五種說法是太極兩儀說。這種說法也是依據《易傳》而來。《繫辭傳》很明確地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繫辭傳》中的這一段話其實說的是用蓍草演卦的過程,後來在《繫辭傳》中便把這種很具體的演算方法上升到一種哲學意義,使它表達了一種宇宙創生的模式,又有人乾脆把它看作是八卦形成的一個過程。從八卦的符號構成看,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因為有陰爻和陽爻兩種符號構成的八卦符號,如果按照三個位置排列組合而不計重複,只能有八種排列組合的方法,即2的3次方。這種由兩儀來生成八卦的思路是很符合邏輯的。以上見解,見仁見智,在沒有考古材料來證明之前,我們很難說哪一種是正確的說法。八卦的構成很有規律,可以根據它們的形象符號來記憶,前人歸納為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這首歌訣記載在宋人朱熹的《周易本義》上。意思是說,《乾》卦的符號就是三個連接的橫畫,《坤》卦的符號是六個斷開的短橫,《震》卦的符號就像一個仰面放置的盂盆,《艮》卦的符號就像一個倒扣的碗,《離》卦的符號中間是空虛的,《坎》卦的符號中間是充滿的,《兌》卦的符號上面破缺,《巽》卦的符號下面斷開。 3.六十四卦 《周易》一書主要由六十四卦構成。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爻構成,也就是說,可以看作是由兩個三爻的八卦兩兩重疊而成的。前人將三爻的八卦叫做經卦,六爻的六十四卦叫作別卦或重卦,一般認為,先有了八卦,然後是八卦重疊出六十四卦。為什麼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只能由六爻來構成?這個問題應該也是研究《周易》的一個基本問題,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加以解釋。如《易傳》講「兼三才而兩之」。從邏輯上講,如果六十四卦不是六爻卦,那麼就很難說它是由八卦來生成的,因為八卦的組合成卦,要麼是六爻卦,要麼是九爻卦,要麼是十二爻卦,如果是由八卦來構成六爻卦,就只能有六十四種組合方式,即8的2次方,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所以,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礎上形成的應該是可信的。古來傳說的「伏羲畫卦,文王重卦」雖不可信,但在八卦與六十四卦的生成邏輯和先後次序方面卻是很有見地的。而且,從六十四卦這樣嚴密的組合與系統化的排列來看,六十四卦也是遵循了相同的邏輯,是同時出現的。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是先有六十四卦,然後才有八卦,八卦是從六十四卦中提煉出來的。 (1)六十四卦結構 《周易》以「卦」為單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組成。 甲:卦畫(卦的符號),即由六個爻象符號組成,如:為大有卦。 乙:卦名,也就是寫在卦畫後面的文字,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大多是摘取卦辭中的一個字或詞而來的,本無深刻含義,後來學者以為卦名是對卦畫的簡要說明,是解釋這個卦的主題大意的,可備一說。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標題,也即卦名。《易》的卦名有時可以總括全卦內容,有時選取卦爻辭中的常見詞作卦名。總體上看,六十四卦一卦說一類事。 《周易》六十四卦的命名又是根據什麼呢?對於這一問題有下列幾種說法:一是取象說。這種說法認為八卦來源於對萬物的觀測,因此,卦名也是從萬物之象來的。二是取義說。這種說法認為八卦的卦象各代表一定意義,卦名就是由此卦象所代表的意義所規定的,比如《坤》卦,全部由陰爻構成,意義是柔順,而卦名坤就是順的意思。三是占事說。這種說法認為卦名和所佔問的事情有關,即和卦爻辭有關,比如據聞一多考證,《乾》卦的卦名實際上原來寫作「斡」,是北斗七星的別名,爻辭中的龍均指龍星,這一卦是占問節氣變化的,因為龍星出沒的情況表節氣的不同變化。四是筮辭說。這是高亨提出來的,他認為卦名都是從爻辭中選取某一個或兩個字來命名的。此說為很多學者所認同。 丙:卦辭,就是卦名後面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叫卦辭,卦辭是對一卦當中六爻含義總的說明。如《乾》卦的卦名後面有「元亨利貞」四個字,這就是《乾》卦的卦辭。 丁:爻辭,一卦共有六爻,即由六個爻象符號組成,每一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就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所以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的下面,六條爻辭以「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這樣的一種命名是源於演算卦象的過程中要用到四個數字,分別是六七八九,其中,偶數六和八代表陰爻,分別叫做老陰和少陰,奇數七和九代表陽爻,分別叫做少陽和老陽,因為《周易》是講究變化的,而在以上的四個數字當中,只有代表老陽的九和代表老陰的六才會產生變爻,所以陽爻用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每一卦當中的六爻自下而上來數,分別用初、二、三、四、五和上來命名。 下面以《乾》卦為例:(卦畫)乾(卦名),元亨利貞(卦辭)。 (以下是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以上這六條文辭即是爻辭,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別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其他的六十三卦的爻位排列均如此。六十四卦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但要一下子記住是不容易的,前人依卦序編為歌訣,句子整齊押韻,易於識記。如宋代朱熹《周易本義》所記口訣: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2)六十四卦卦序 六十四卦排列有規律可循。唐人孔穎達認為六十四卦的排列規律是「二二相耦,非覆則變」。所謂「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兩兩為對,共三十二對,如《乾》《坤》為一對,《屯》《蒙》為一對,按順序依次為對。所謂「非覆則變」,即今本六十四卦卦序排列有兩種情況:其一是相鄰兩卦卦象互為顛倒。如卦等,也就是把前面的一卦倒置來看,就變成了後面的一卦,這是「反對卦」,這種情況唐代孔穎達稱之為「覆卦」,後人也叫做「綜卦」。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六卦(二十八對)是這種關係。其一是卦象顛倒而沒有變化,如小過》等八個卦,但這八個卦可以構成四組,即《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兩卦的爻象是相反的,乾六爻全為陽爻,坤六爻全為陰爻,即六爻交互變化,這是「正對卦」,這樣的兩卦,孔穎達叫「變卦」,或叫「錯卦」、「旁通」卦。因此說六十四卦的排列是非「覆」即「變」。 (3)卦爻的排列、位置與象徵寓意 八卦(《周禮》叫「經卦」)相重,又構成六十四卦(也叫「別卦」),每卦六爻,計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六爻,從下往上數,第一爻叫「初」爻,第二、三、四、五依次而數,第六爻稱「上」爻。初爻若為陽爻,便叫「初九」,若為陰爻,便叫「初六」,最上一爻叫「上九」或「上六」,其餘的便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或「六二、六三、六四、六五」。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和符號系統本來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後來人們卻給它們賦予了非常豐富的意義。八經卦是由三爻組成的,古人認為每一卦的三爻都象徵著天地人,所謂「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互重疊而成,所以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只不過在六爻卦中,每相鄰的兩爻為一組,初爻、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周易》的「三才」之道。除了這樣的規定之外,古人還以爻所處位置代表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所遵守的處事原則是不相同的: 初爻:象徵事物的開始、發端;應當謹記:潛藏勿用。 二爻:象徵事物的嶄露頭角;可以適當進去。 三爻:象徵功業的小成;當謹慎行事,以防兇險。 四爻:象徵進入更高層次;謹慎小心,審時度勢。 五爻:象徵事物圓滿成功;切忌不要得意忘形,滿則溢。 上爻:代表事物的發展終極。物極必反。 以《乾》卦為例: 初九:潛龍(潛藏的龍,以示事物剛開始)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龍出現在田野,比喻事物嶄露頭角),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事物小成,防止驕傲,不斷奮鬥),無咎。九四:或躍在淵(進入更高的層次,審時度勢,可進則進),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龍飛在天空,大有作為,以示事物成功),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龍飛過高,代表事物終極)有悔。 人們還把一卦和人的身體對應起來,這樣,爻所處的位置就代表人身體的不同部位了: 初爻:代表腳趾(因腳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臉;上爻:頭。比如《艮》卦的爻辭就很典型:初六:艮其趾;六二:艮其腓(小腿肚子)九三:艮其限;六四:艮其身; 六五:艮其輔(面頰)上九:敦艮。 人們還以不同位置的爻來代表社會上的不同階層:初爻在下,代表士民,二爻居中,代表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諸侯;四爻鄰近五爻,為近臣;五爻在上居中,為天子;上爻最上,為宗廟,或指太上皇。除了以上的象徵意義外,人們研究《周易》還把卦爻分為不同的爻位,所謂爻位,也就是爻所居的位置。爻位有一定的規律:初爻為陽位,二爻為陰位,三爻為陽位,四爻為陰位,五爻為陽位,上爻為陰位,也就是奇數位置的為陽位,偶數位置的為陰位,初、三、五爻為陽位,二、四、上爻為陰位。在《周易》中,陰陽位與陰陽爻並非一一對應,即陰爻並非居陰位,陽爻亦並非居陽位。而多為陰陽雜居,也就是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所以《周易》中有當位、不當位(或得位、失位)的說法。一般來說,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為當位。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為失位,當位為吉,失位為凶。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六爻全部當位的卦是《既濟》卦,六爻全部失位的卦是《未濟》卦。此外,古人在解釋卦爻辭的時候,還認為爻所處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質事類。一般說來,二爻和五爻分別居於上卦和下卦的中間一爻,所以把這樣的爻稱為「得中」,以示行中正之道(即不偏不倚,無不過,無不及),所以《易傳》稱這兩爻多榮譽,多功績。也就是說,《周易》中第二爻和第五爻的爻辭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內卦之上,過中,故多兇險;四爻接近五爻,五爻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懼。初爻代表事物未成的狀態,上爻表示事物已經過頭了。卦、爻辭為何人所作?在古代有人認為是周文王所作,也有人認為卦辭是文王所作,爻辭是周公所作。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卦、爻辭的作者較難確定,文王、周公所作無法得到證明,卦、爻辭當作於西周初年(有人認為作於西周末年),作者是筮官。《周易》中的經較為廣泛地反映了西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我們研究西周社會、歷史、經濟、軍事、思想、文化、風俗、語言等問題的寶貴材料。(二)《易傳》 《易傳》產生於春秋戰國(秦漢),偽托孔子作的較早的釋《易》著作有七種十篇,稱為《十翼》,即為「經」的羽翼(經、傳原本別本單行,鄭玄合在一起)。《易傳·繫辭》,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稱之為《易大傳》,故後人稱《十翼》為《周易大傳》。《易傳》作者被後人偽托為孔子。今人多認為非一人一時所作。《易傳》為春秋戰國(秦漢)人所作,對《易經》的解釋往往脫離了《易經》的環境,而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賦予《易經》以新的思想。因此《易傳》是通過《易經》來宣揚儒家思想的一部哲學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的必讀書。 1.《彖傳》 《彖傳》,分上、下兩篇,是解釋六十四卦卦名、卦義、卦辭的。彖,是斷的意思,就是要判斷每一卦的吉凶。因為《周易》總共六十四卦,所以《彖傳》共64條,它的內容就是解釋每一卦的卦名、卦義和卦辭。以需》卦為例,卦辭為:「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彖傳》的解釋是:「需,須也(解釋卦名),險在前也(解釋卦象:上坎)。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根據卦象下乾上坎解釋卦義)。『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解釋卦辭)。」因為六十四卦分為上下經,所以《彖傳》也就分為上、下兩篇,即《彖傳》上和《彖傳》下。《彖傳》的斷定是根據整個卦象來進行的,所以《繫辭上》說:「彖者,言乎象者也。」也就是說按照卦象的組合來探討吉凶問題。這種解釋未必是卦辭的本義,在解釋過程中,《彖傳》往往把占筮性的卦辭加以理性化、條理化,有時還賦予卦辭以新的意義。 2.《象傳》 《易傳》中的《象傳》,隨上下經分為兩篇,即《象》上、《象》下兩篇,一共四百五十條。從解釋的對象來看,《象》又可分為兩部分:大象和小象。大象是釋卦象(主要是卦名和卦義)的,小象是釋爻象的。例如蒙》卦的《象傳》:「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以上是大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釋初六爻辭)。子克家,剛柔接也(釋九二爻辭)。勿用取女,行不順也(釋六三爻辭)。困蒙之吝,獨遠實也(釋六四爻辭)。童蒙之吉,順以巽也(釋六五爻辭)。利用禦寇,上下順也(釋上九爻辭。以上是小象)。」《大象》有以下特點,就是將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看做由兩個三爻卦(即經卦)構成,用經卦所象徵的事物來解釋卦象;然後又用「以天道來示人事」的方法用自然現象比附人類社會上的事情。比如上例,「山下出泉」是說《蒙》卦的上卦是《艮》,為山,下卦是《坎》,為水,這是解釋它的卦象;「君子以果行育德」則是從這個自然的卦象中得到啟示來比附人事,是說君子應該像山下的泉水流行一樣來做事為人、培養德行。《小象》解釋爻辭的方法也很特別,主要是以各爻所處的不同位置來解釋,《易傳》把不同的爻的位置作了很多規定,各賦予不同的含義,用這些涵義結合爻辭來比擬人事。比如《蒙》卦的「子克家、剛接柔」是說此九二爻為陽爻,代表剛,而緊接著它的是陰爻,代表柔,用陰陽和剛柔比喻男人和女人,所以這一爻暗示著男女結合,因此兒子能成家並支撐家業。 3.《文言》 《文言》,是解釋《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文飾《乾》《坤》兩卦之言」)的。《文言》文字不多。它裡面出現了六次「子曰」的字樣,所以有人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它的主要內容是講解乾、坤兩卦卦爻辭所蘊涵的關於天地之德以及天地陰陽變化之理、君臣之義、為人處世、安邦治國、修心養性等道理,這些內容,深化了《乾》《坤》兩卦卦爻辭所表現的思想,也對理解整個《周易》卦爻辭有所幫助。 4.《繫辭》 《繫辭》,分上下兩篇,相傳為文王、周公所作,繫於卦爻之下者,是《易經》的通論。關於《繫辭》的分章,歷來意見不一,一般說來,通行的有兩種分法:其一是分上篇為13章,下篇為11章;其二是分上篇為12章,下篇為12章。在《易傳》中它是最重要的一篇,相當於《周易》全書的通論。《繫辭》是對《周易》總的說明,它的內容博大精深,是學習《周易》的必讀之篇,它的主要內容是:闡述了《乾》《坤》兩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內在的根據,探討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書年代等問題,揭示了《周易》在認識事物規律、預知未來、道德修養、安邦治國、觀象制器等方面的作用;另外它還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並對其哲學意義作了說明,此外,它還解說了某些卦爻的品格,提出了一套哲學思想及觀點,諸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尊地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生生之謂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等等。這些思想觀念及術語,成為中國哲學文化的重要資源。 5.《說卦》 「說」有解說的意思,《說卦》就是系統地解說八經卦所象徵的事物。《說卦》一般被分為十一章,它主要說明八卦產生過程以及八卦的性質、功用和方位,另外還有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其中八卦的性質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基本事物是分析《周易》卦象與筮占應用的基礎。孔穎達說:「說卦者,陳說八卦之德業變化及法象所為也。」這是古人對這一篇的主要概括。另外,這一篇還提出了「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等重要思想。對於八卦象徵事物的闡述,其主要的原則和方法是類比,取象大都精當,但也有相互矛盾和過於瑣碎的地方。 6.《序卦》《易經》六十四卦先後排列,有一定的順序,《序卦》專門解釋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即事物向正面或向反面轉化的樸素辯證法。這一篇專門解釋《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及其客觀根據以及所蘊涵的道理。它以「有天地然後有萬物」來說明《乾》《坤》兩卦居於《周易》之首的原因,然後又以因果聯繫、物極必反、相生相成等觀點來解釋卦與卦之間的關係,處處以社會人事來比附,最後以「物不可以終窮」來解釋《未濟》為《周易》最後一卦的原因。這一篇解釋六十四卦的順序時體現了《周易》哲學的宇宙論、存在論、方法論、辯證法等思想。當然,《序卦》在解釋這種順序時也有牽強附會之處,這是應該清楚的。 7.《雜卦》 這是《易傳》的最後一篇,之所以叫《雜卦》,是因為它打亂了六十四卦的順序,錯綜雜揉六十四卦,把它們分為三十二對,兩兩相對,簡要地說明卦義。它對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因此,這裡的「雜」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一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例如:「《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從形式上看,它還是一篇形式整飭的韻文。 《易傳》作為現存最早、最系統的注釋《周易》的著作,它是我們學習、研究《周易》的必讀篇目。它從抽象意義上對《周易》作了注釋,將作為卜筮用的《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這種宗教巫術性文辭上升到一種哲理化的高度,從而淡化了《周易》的神密性色彩,賦予它一種理性的智慧,因此它的影響和意義都是深遠的。

五、《周易》的占筮 在《易傳》中有部分內容是專門論述占筮的,另外從《左傳》和《國語》所記載的春秋時人運用《周易》古經占筮論事的實例也可以看出,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用《周易》來推斷吉凶。文獻事實證明,《周易》本來就是一部占筮算命的書。但占筮算命只不過是《周易》的一個方面而已,不是《周易》的全部,《周易》實際上是一部利用占卜的獨特體系來闡發思想的特殊的哲學著作。因此,為了理解《周易》的深刻思想,我們必須了解《周易》的占卜方法與體系。 卜筮體現了人類希求預知未來以有效地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卜筮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預知未來的方法,卜用龜甲,通過用火來燒灼龜甲查看它的裂紋來判斷吉凶,因此,這是一種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純自然的方法。而筮則是用蓍草,它通過一定的法則來演算蓍草,最後由得出的數字來轉換成卦象,然後再結合卦爻辭來判斷吉凶。因此,筮佔加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理性的因素,所以它比龜卜要進步的多,在自然面前,它看重了人自身的力量。《周易》中的占筮方法,也就是大衍筮法,在《繫辭傳上》中有所記載: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天數五位,地數五位,天地之數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天數和為二十五,地數和為三十。天地之數總和為五十五。用以演算的蓍草是五十,即所謂大衍之數,實際用四十九根(不用的那一根象徵太極),將這四十九根蓍草一分為二,以象兩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於左手小指間,以象天地人三才。左右手之策以四為一組數之象徵四時。歸置左右手所余之數於手指之間以象余日而成閏月。五年中有兩次閏月,所以再一次歸餘策於手指間,而後經三變而成卦一爻。《乾》卦策數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數為一百四十四,《乾》《坤》策數共為三百六十,正好與一年三百六十天數相當。《周易》上下兩篇策數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正好與萬物之數相當。所以經過四道程序的經營而成《易》卦一爻,十八次變化而成一卦,九次變化出八經卦為小成,再引申其義,觸類增長,天下萬事無所不包。《周易》中記載的是最為詳細的原始筮法,在劉大均先生的《周易概論》中,有對這種方法的詳細解釋:用五十根蓍草,把其中的一根抽出來不用放在一邊,象徵著太極。然後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為兩份,左手中的一份象徵天,右手中的一份象徵地,再從右手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小指和無名指之間,象徵人。這樣,天地人三才就都具備了。完成了這一套程序之後,以四根蓍草為一份,先用右手一組一組地來分左手的蓍草,然後以同樣的方式用左手來分右手的蓍草,之所以四根為一組,是用來象徵四時的。分數完兩個手中的蓍草之後,每隻手中一定還會有餘數,因為是用四根一組來分的,所以餘數或者是一根,或者是兩根,或者是三根,或者是四根(餘數不能為零)。而且兩個手中的餘數有一定的規律:左手餘一根,右手必餘三根;左手余兩根,右手必余兩根;左手餘三根,右手必餘一根;左手餘四根,右手也必餘四根。所以,把兩個手中的餘數再加上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那一根蓍草,不是五根就是九根。這樣一的程序就叫做一變。在一變進行完之後,再進行第二變:也就是用第一變之後剩下的四十根或四十四根蓍草在手中再任意分成兩份,其方法完全和第一次的變化分法一樣,分完之後,再看兩個手中蓍草的餘數,兩個手還有一定的規律:左手餘一根,右手必余兩根;左手余兩根,右手必餘一根;左手餘三根,右手必餘四根;左手餘四根,右手必餘三根。那麼,兩個手中的蓍草餘數再加上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那一根蓍草,不是四根就是八根。這就是第二變。然後是第三變,就是把剩下的蓍草再按上面的方式進行分減,在用四分到最後,兩個手中餘下的蓍草加上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一根,不是四根就是八根。在把這些餘數去掉之後,兩個手中的蓍草會出現下列四種情況中的一種:餘下三十六根;或者餘下三十二根;或者餘下二十八根;或者餘下二十四根。然後再把這些餘下的蓍草用四來除: 36/4=9 這代表老陽,用陽爻表示; 32/4=8 這代表少陰,用陰爻表示; 28/4=7 這代表少陽,用陽爻表示; 24/4=6 這代表老陰,用陰爻表示。 在畫卦的過程中,要遵循「老變少不變」的原則,也就是說,凡是老陽和老陰的,在依據上面的規定划出陰陽爻外,還要進行變化,因為《周易》的精髓就是變化。變化的方法是各自向自己屬性相反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老陰本來是陰爻,要變化成陽爻;老陽本來是陽爻,要變化成陰爻。以上的三次變化得出《周易》的一爻,因為《周易》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所以要得出一個完整卦象,就要按照上面的程序進行十八次變化,這就是「十有八變而成卦」。得出卦象以後還不行,因為還要進行判斷。通過對《國語》和《左傳》中的占筮的例子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所用來判斷的依據主要是卦爻辭和卦象。關於使用卦爻辭進行判斷吉凶禍福,宋朝的理學大師朱熹在《易學啟蒙》中有一個歸納:如果只有一爻發生變化,就以本卦發生變化的那一爻的爻辭進行判斷;如果有兩爻發生變化,就以本卦發生變化的兩爻爻辭進行判斷,並且以上面的一爻為主要依據; 如果有三爻發生變化,就以本卦的卦辭和變卦的卦辭為依據進行判斷,並且依據不同的情況各有側重; 如果有四爻發生變化,就以變卦的不變的兩爻爻辭為判斷依據,並且以下面一爻的爻辭為主; 如果有五爻發生變化,就以變卦不變的那一爻的爻辭作為判斷的依據; 如果六爻都發生了變化,對於《乾》《坤》兩卦來說就以「用九」和「用六」的爻辭來判斷,其他的卦就以變卦的卦辭來判斷。 當然,以上的說法只是朱熹的總結。 不管是哪種方法,使用蓍草是很不方便的,一是這種植物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即使找到也不方便攜帶,而且變化了十八次才得到一卦,很是費時。所以到了漢代,就有人對筮法進行了改造,就是用三個銅錢卜卦的方法,叫「錢筮法」。相傳一個叫麻衣道者的人總結這種方法,編成一部書,叫《火珠林》,於是這種方法又叫「火珠林法」,流傳至今。這種占卜的方法,是用三枚外圓內方的銅錢,將沒有文字的一面作為陽面,另一面作為陰面,將三個錢亂搖一陣後丟下來,如果說其中兩個錢是陰面,一個錢是陽面,叫作「拆」,是少陰,相當於《周易》的「八」。如果卜出的錢是兩個陽面一面陰面,叫作「單」,是少陽,相當於《周易》的「七」。如果三個錢全是陽面朝上,作的記號是一個圈「」,這就叫作「交」,動爻,就是老陽,要變陰的,陽極則陰生。如果三個錢全是陰面朝上,作的記號是「○」,叫作「重」,這是要由陰變陽的動爻。這樣連續搖六次,得出六爻。裝卦的順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搖得的為初爻,第二次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後到上爻,這是目前社會上較為流行的卜卦方法。 到了宋朝的邵康節,又根據《易經》,另外產生了一套法則,解釋又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梅花易數》,完全是用《周易》的象數來占卜。可以根據數字來得出卦象,也可以根據顏色和聲音以及時間等來占筮。 和《周易》有關的占筮方法還有很多,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預知未來的吉凶禍福。那麼,這種方法到底該如何評價呢?對待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要非常的小心,因為《周易》占筮作為一種文化流傳下來,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對待的東西。我們至少應該有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周易》是利用占筮術來證明義理,《周易》所蘊含的哲理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精華,這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並繼承發揚廣大的。

六、《周易》與後世易圖 《周易》原書並沒有什麼圖,如果有圖的話,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圖。後世的很多易圖,都是根據《易傳》的有關論述來繪製的。《易傳》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話,後人根據這句話就說有什麼河圖洛書,並且說這兩個圖是《周易》的源頭,隱含有很大的奧秘,並不一定可靠。除了這兩個圖之外,還有太極圖、先天八卦圖以及後天八卦圖、六十四卦方圓圖等等,這裡簡要介紹幾個影響較大的圖。(一)河圖 河圖的出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的時候,華夏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對日月星辰,季節氣候,草木興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觀察和體悟。但是,這些天地之間的現象他始終沒有理出所以然來。有一天,黃河中忽然躍出了一匹「龍馬」,他發現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一直觀察到的天地自然的「意象」奧妙是暗合的,就這樣,伏羲通過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了八卦,這就是《河圖》。在《山海經》中還有這樣的記載:「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神馬負圖是遠古時代的傳說。但是河圖、洛書真正展現在世人面前是在宋代。這些圖都和宋代的華山道士陳摶有關,他把河圖、洛書和先天八卦圖等拿出來傳給种放,种放又傳給了李溉,李溉又傳給了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范諤昌最後傳給了劉牧,劉牧著有《易數鉤隱圖》,把這些圖收在書中,河圖、洛書才為人所知。但陳摶到底承繼於何人則至今仍是一個謎。 河圖 河圖是由一些黑白點組成的,其中白色的點的個數都是奇數,代表陽,黑色的點的個數都是偶數,代表陰,它的排列規律是: 天一生水,在北方屬陽;地二生火,在南方為陰;天三生木,在東方為陽;地四生金,在西方屬陰;天五生土,在中央屬陽。這五個數字叫做生數。除了生數之外,還有五個成數,天一配合中央的數字五,生成數字六,仍然屬於水,居北方屬陰;地二配合中央的數字五,生成數字七,仍然屬於火,居南方屬陽;天三配合中央的數字五,生成數字八,仍然屬於木,居東方屬陰;地四配合中央的數字五,生成數字九,仍然屬於金,居西方屬陽;五配合中央的數字五,生成數字十,仍然屬於土,位居中央。 因此,在河圖的十個數字中,從一到五是生數,從六到十是成數。這十個數字就是天地生成之數,其規律是一個生數配一個成數,而且這兩個相互配合的數字的陰陽屬性是相反的。河圖的數字可以這樣記住:下北為一六,叫一六共宗;上南為二七,稱二七同道;右西為四九,叫四九為朋;左東為三八,叫三八為友。這個於漢代就是「五行生成數」圖,是根據《易傳·繫辭》中的一段話來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河圖的含義有很多人做出了很多種不同的解釋。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二)洛書 洛書的出現也有一個傳說。據說自伏羲發現河圖以後又過了幾百年,中國發生了洪水災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的一天,發現一隻五彩神龜出現在洛水之中,龜背上的紋理形態就像文字一樣,上面數字的排列是這樣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大禹受到這種啟示就作了洛書,並且運用洛書的原理治理好了泛濫的洪水。洛書的起源與深刻含義還需要深入研究。研究發現,河圖和洛書都是由數字組成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它們都和中國古代的數學有關。據說,漢代的「九宮算」圖就是現在的洛書。漢代徐岳《術數記遺》中記載了這種演算法圖式,根據前人的研究,《九宮算圖》為(見下圖):   我們如果把這些數字變成黑白點,就是洛書了。從數學的角度來看《九宮算圖》,那隻不過是一個最為簡單的「數陣」,它是幻方當中最為簡單的一個,也就是三階幻方。因「九宮算」圖縱、橫、對角線三數之和皆為十五,這就與《周易》之中陽爻的代表數字九與陰爻的代表數字六、少陰八與少陽七之和為十五相一致,所以這個圖就與《周易》有了關係。洛書一共是九個數字,每個數字佔據一個宮位,其中,把中央五的這個宮位除外,八個數字的宮位分別配上八卦,這種八卦的方位就是後天八卦方位,我們在後面還要介紹到。我們把這種與八卦結合的洛書叫做九宮八卦圖。古人還把一至九個數字賦予五行和方位的屬性,其中,一、六為水,七、二為火,九、四為金,三、八為木,五為土,這其實是河圖的數字五行。「九宮」之法在中國文化中的應用是很常見的,尤其是神秘文化方面,可以說它和河圖構成了中國神秘文化的淵藪。漢代的「九宮占」、「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都是對它的運用。在建築風水和中醫的診脈、針灸中,洛書也被廣泛的應用。洛書 在洛書的圖中,白點表示奇數,為陽,即天數;黑點表示偶數,為陰,為地數。洛書分九宮,配成八卦。洛書表面看是方形的,但其所描述的本質之象卻是球體之象。《周髀經解》說:「洛書者,圓之象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它實際上是一個直徑為15的圓。與河圖聯繫起來看,河圖所描述的是整個宇宙的開放式的相對運動和發展規律,而洛書所描述的則是封閉的整體內部的平衡與不平衡的對立統一關係。洛書將天和地、時間和空間、五行的生與克、陰陽的消與長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 《易傳·繫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話,宋人在解釋這一句話時,就以具體的「河圖」、「洛書」去解說「聖人」(指伏羲)畫卦的過程。北宋的劉牧把《九宮算圖》中的數字換成了黑白圓點,作出了《河圖》,說這就是上古伏羲看到的龍馬從黃河中負出的河圖,伏羲根據這樣的圖畫出了八卦;又把「五行生數圖」和「五行成數圖」中的數字換成了黑白點,作出了《洛書》。南宋的朱熹在作《易學啟蒙》的時候,又說劉牧所謂的「河圖」應該稱之為《洛書》,劉牧所謂的「洛書」應該稱之為《河圖》。到底誰是誰非至今還是一個謎。因此,宋末元初的道士雷思齊在他的《易圖通變》中就不無諷刺地說:劉牧是「妄人」,而朱熹則是「妄人中之妄人」。不過,我們現在所說的河圖洛書,一般是以朱熹的說法為準。 關於河圖、洛書的研究還在進行,以後還會出現很多新的說法。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清晰,寓意深刻,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很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三)太極圖 太極圖有人稱為「中華第一圖」,這是因為這種圖形隨處可見,從孔廟大成殿樑柱,到白雲觀、樓觀台和三茅宮的標記物;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從中醫、氣功、武術中的一些標誌,到南韓國旗圖案、新加坡空軍機徽、玻爾勳章族徽等等,無不見到太極圖的影子。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習慣上稱之為「陰陽魚太極圖」。太極圖就是以黑白兩個魚形圖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術語,它的含義就是創始萬物的本源,這個詞出自《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圖形象地表達了陰陽消長、相反相成的哲理。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原理的一張很重要的圖,太就是初始、無上的意思;極有極限、標準之義。太極圖描述的是事物存在與運動的機理,它以旋機作為事物運動的形式,以圓融作為事物運動的品質。太極圖,闡釋了宇宙的至極之理。太極圖中的黑白二色,代表世界是由陰陽兩方面構成的,也可以指代天和地;黑白兩方的界限,也就是中間的S型曲線,是劃分、聯繫天地陰陽界的中介,可以指代人;白的一半中的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的一半中的白點,表示陰中有陽。因此,太極圖其實包含了三個層面,即陰、陽和陰陽的中介,這也就是所謂的太極圖「涵三為一」,按照《周易》的表述,就是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按照中國哲學的觀點,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太極作為一個宇宙創生的實體,它是運動不息的,按照宋朝人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的觀點,宇宙是在不停地運動的,運動就產生了陽氣,當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相對的靜止,靜就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天地宇宙才會運轉無窮。 這樣的一個簡單而深邃的太極圖,到底起源於何時何地呢?向來眾說紛紜。這一問題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太極圖是與《周易》相關的圖形中最簡單、內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形,它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它展現了一種對立的雙方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在中國文化當中,它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它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像「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它們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形成一種生動優美的組合,這些都受到了太極圖的影響。(四)先天八卦圖先天八卦圖中每一對相對兩卦的卦象都是互為錯卦的,即相對應的爻的屬性是相反的,如位於南方的《乾》卦與位於北方的《坤》卦,一卦全是陽爻,一卦全是陰爻,其他六卦也是這樣。先天八卦把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待關係。這一點來自於《易傳》中的《說卦傳》,作者將乾坤兩卦對待,稱為天地定位;震巽兩卦對待,稱為雷風相薄;艮兌兩卦相對,稱為山澤通氣;坎離兩卦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按照先天八卦圖的內容,先天八卦可以分為三個周期:第一周期指的是先天八卦圖的最內圈,即由八卦的初爻組成,從《坤》卦的初爻左行,表示冬至一陽初生,起於北方;從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陰初生,起於南方,這樣一寒一暑往返不止,表示太陽在一年的周期運動。第二周期由八卦的中爻組成,半圈陽爻表示白晝太陽從東方升起,經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陰爻表示太陽落山後的黑夜,這是記錄太陽一天運行的周期圖象。第三周期由八卦的上爻組成,半圈陰爻表示月亮運行的上半月,也就是朔;半圈陽爻表示月亮運行的下半月,也就是弦。由此可見,先天八卦圖可以表示日月運行的周期。先天八卦圖據說出自北宋的大理學家邵雍之手,因此有人把他的易學稱之為先天之學。(五)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顯示的四季變化、陰陽流行的情況。這樣的八卦排列出自《易傳》中的《說卦傳》: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意思是說:萬物生於(東方)震位,(萬物生長)吐穗、整齊於巽位,爭妍斗秀、顯現於離位,致役就養於坤位,欣悅於兌位,陰陽二氣沖盪交柔相接於乾位,勞倦休息於坎位,成就而又開始於艮位。萬物生於震,震為東方,整齊於巽,巽為東南方。齊,是說萬物整齊。離,光明,萬物皆相顯現。南方之卦。聖人面南而聽政天下,朝光明方向處理政務,取義公開、公正。坤為地,萬物都致役就養,所以說:「致養於坤。」兌,正秋季節,萬物皆喜悅(於收穫),所以說:「悅言乎兌。」相交接於乾,乾,西北之卦。說的是陰陽相迫。坎為水,正北方之卦。(也是)勞倦之卦,萬物(勞倦)需歸而休息,所以說:「勞於坎。」艮東北之卦,萬物在此完成它的終結而又有新的開始。所以說:「成言乎艮。」這裡的「帝」指華蒂,代表草木、萬物。它展示了萬物從生到死的一種規律,也就是從四時的推移和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從《說卦傳》可以看出,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個周期360天多一點,八卦各管45天,共360天,其運轉方向是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八卦每卦有三爻,共二十四爻,相當於一年二十四個節氣,這在後天八卦圖中是很明顯的。參見劉大鈞《周易概論》,齊魯書社1988年;辛介夫《周易解讀》,陝西師大出版社1998年。 據有些學者的研究,後天八卦圖明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在介紹洛書時我們已經介紹了後天八卦配洛書的情況,並且介紹了八卦的五行屬性。從後天八卦圖的排列可以看出,從《震》卦開始順時針旋轉,分別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關係。其中《艮》卦很特殊,我們把它併入中央。一般認為,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據說先天八卦圖是伏羲創造的,後天八卦圖是周文王創造的,後天和先天只是時間的先後而已,並不代表哪一個更為高深。事實上,在後世的術數運用中,後天八卦圖的運用要遠遠比先天八卦圖廣泛得多。

七、《周易》哲學與中國文化  《周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在性質上,它本來是一部占卜的書籍,由於《易傳》的出現,使它上升為一部特殊的哲學著作,後來又成為儒家的五經之首,而在道教的《道藏》中,也收有大量的《周易》類著作,所以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儒道文化中,《周易》都被尊奉為經典。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一些高僧也開始研究《周易》,他們用佛教的道理來註解發揮《周易》的義理和象數,豐富了原有的易學文化。《周易》之所以被如此的重視,是因為它深邃的哲學思想和特殊的符號體系。在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六十四卦經文談不上有什麼高深的思想,雖然它包含有當時的許多重要的思想文化觀念,而且這些觀念影響了以後的中國文化思想,但也只不過是吉光片羽,並沒有完整的體系性。我們所說的《周易》哲學思想,主要是包含在《易傳》中。《周易》的哲學思想和其他的中國哲學名著一樣,關注的是人的生存問題,也就是研究人的生命如何和社會宇宙融合為一體,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周易》把天地人看作一個統一的大生命系統,並且在《周易》中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的句子,它認為在宇宙之間充滿著一種勃勃的生機,天地之間的生命代謝是一種最大的變化。這種思想使我們直觀地領悟這個巨大的生命系統的「易道」,也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總和。《周易》的哲學,就是要使人在明了天道和地道的同時也明了人道,往往藉助於前兩者來說明闡述人道,並且啟示人們在行使人道的同時,要做到人際的和諧和天人的和諧。《周易》哲學的核心是「陰陽」問題,莊子早就說過:「《易》以道陰陽。」《易傳》對於陰陽的表述很是深邃:「一陰一陽之謂道。」它把陰陽上升到中國哲學的最高點——道的高度來理解,也就是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構成的,陰陽二氣的變化也就是道。從中國哲學的發展演變來看,陰陽思想確實是中國思維的最高範式。中國哲學中的自然(天)與人類、社會與個體、生理與心理之間的關係問題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三大問題,而這三大問題無一不是陰陽關係的問題。《易傳》中反覆強調陰陽範疇,陰陽模式從此成為中國哲學的基本思維模式,陰陽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概念中的基石。這種陰陽二分的思想既是一種思維方法,又是一種生命憂患意識的體現。如《繫辭傳》說「生生之謂易。」生命的變化其實就是陰陽的消長,在觀察陰陽消長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體悟到了大化流行的永恆,同時又體悟到生命的衰老與生滅,進而生出了一種生命的憂患意識。所以《易傳》又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就是這種生命憂患意識的體現。這種生命憂患意識構成了中國哲學永恆的主題。《周易》提出了許多在中國文化史上極有影響的範疇和命題:「彰往而察來」、「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消息盈虛」、「變通」、「太和」、「生生之謂易」、「神無方而易無體」、「立象以盡意」、「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無往不復」、「變動不居」、「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易窮則變」、「易與天地准」等等。 在《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的總序言中,有這麼一段話:「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它說的是《周易》哲學思想無所不包,像天文地理、音樂律呂、軍事兵法、數學算術、占卜數術、語言方面的音韻學,甚至於道教的煉丹養生術,都可以從《周易》中汲取營養。由此可見《周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以《周易》六十四卦經文、《易傳》和後世的「易學」為代表的《周易》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本質和核心就是「易道」。「易道」貫通了儒家和道家,甚至也包含了佛法的精髓,因此,它是中國文化的主幹。正如張其成所說:「中國古代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往往或援易為說,或援以入易,從而都或多或少地與『易』建立了一種親緣的關係。因而從『易學』入手,從『易道』入手,探討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探討中國文化各形態、各學科的思想來源、理論特徵,就成為必要而且可能。」

八、歷代《周易》研究概況  從《易經》產生起,就有了對《易經》的解讀和研究,這就產生了「易學」。易學是對《易經》所作的種種解釋。《易傳》是對《易經》的較早的系統的解釋與研究。因此,廣義的「易學」是包括《易傳》在內的。後來《易傳》由解經的文字上升到了經典的地位,成為了《周易》的有機組成部分,狹義的「易學」就專指《易傳》之外對《易經》的解釋。在中國古代,易學的影響範圍很廣,產生了相當豐富的文獻著述,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寶貴財富。在今天,易學依然有很大的影響,仍然是被方方面面很多學者研究的顯學。 1.兩漢易學 漢初,由於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五經」之首。作為一種學問,易學逐漸發展壯大,出現了一批致力於《周易》研究的學者。 西漢易學,就其學風而言,有三種傾向:其一是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官方易學,是漢易的主流,此派以研究卦象以及《易經》中的特定數字為主,此即後世所謂「象數派」。其二是以費直為代表的易學,此派據《易傳》解釋《易經》,注重義理的闡發,此即後世所謂「義理派」。其三是將易學研究與黃老之學相結合,形成陰陽亦易學說,代表人物為嚴君平、揚雄。嚴君平有《道德經指歸》一書,揚雄有《太玄》。到了東漢時期,易學的傳授系統,如《後漢書·儒林列傳》所述: 建武中,范升傳孟氏易,以授楊政,而陳元、鄭眾皆傳費氏易,其後馬融亦為其傳。融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 東漢注易人物,實以馬融、鄭玄、荀爽三人為代表。漢末重要易學家還有虞翻、王肅、魏伯陽等人。特別是虞翻易學,以卦變、旁通、互體、半象等方法研究《周易》,大大地影響了清代張惠言、惠棟等易學家。 2.晉唐易學 晉唐易學研究的特點是與老莊玄學研究相結合,將《周易》玄學化,《周易》成為三部玄學著作之一(其他兩部為《老子》、《莊子》)。以王弼、韓康伯為代表人物。此派以老莊解易,創立了「義理派」,一掃漢易中的象數之學,主張「得意忘象」,將易理進一步抽象化、邏輯化。此派對後世易學有較大的影響。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一·易類一·周易注十卷》所說:「弼之說《易》,源出費直。直《易》,今不可見。然荀爽《易》即費氏學。李鼎祚尚頗載其遺說。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弼注略近,但弼全廢象數,又變本加厲耳。平心而論,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者,弼與康伯深為有功。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庄者,弼與康伯亦不能無過。」 唐孔穎達奉敕編《周易正義》,基本上采王弼、韓康伯注,推崇玄學易學。當然孔氏並不是絕對的遵從,並不守門戶學派之見,其中的揚棄與發展隨處可見。唐人李鼎祚著《周易集解》:「采群賢之遺言,議三聖之幽賾,集虞翻、荀爽三十餘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李氏之書實是集漢唐象數易學之大成。 3.宋元明易學 宋代易學是易學發展的新階段,更加註重《周易》研究的哲理化。宋易始終存在象數、義理兩大對立的流派:劉牧、邵雍、朱震等為象數派代表,劉牧推崇河圖、洛書;邵雍著有《皇極經世》,朱震著有《周易集傳》,都注重象數之學的哲理化、數理化。義理學派源出胡瑗,以程頤、張載為代表,汲取王弼學說精華,拋棄以老莊玄學釋易。程頤《易傳》(《程氏易傳》)在易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構成宋代理學、使易學高度哲理化的代表性著作。程頤易學以是否合乎「理」或「天理」解釋《周易》的變化之道、吉凶禍福。在這一前提下,提出「隨時取義說」、「易隨時變易以從道」、「屈伸往來只是理」、「動靜相因而成變化」等命題,充分發揮義理,構築起了相對完整的理學哲學體系。張載(代表作為《橫渠易說》、《正蒙》)的易學也屬義理派易學,但張氏是氣學派易學的奠基人,張氏總結漢唐以來的陰陽二氣學說,建立起了以氣為核心的易學體系。南宋闡發義理之學的代表人物是楊萬里,其《誠齋易傳》發明程氏易學,但又深受張載學說的影響。朱熹是南宋大儒,理學大師,對北宋以來的易學進行了大的總結,廣泛吸取,博採眾家,兼取義理與象數兩派,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易學體系。朱熹易學著述十分豐富,有《易學啟蒙》、《周易本義》、《太極圖說解》,《朱子語類》中也有不少易學言論。朱熹提出了許多在易學史上影響極大的論斷,如「易本卜筮書」,《周易》經傳需區別對待,「易只是一陰一陽」的學說,等等。 元明易學基本上承繼宋代易學,是宋代易學的深入發展。重要的易學著述有:元吳澄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胡一桂的《易本義附錄纂疏》、《易學啟蒙翼傳》,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明胡廣奉成祖之命纂《周易大全》,基本依准程朱易學。明來知德有《周易集注》,對程朱易學既有繼承,又有否定和揚棄。來氏易學自成體系,提出了一些新的易例,主以象解易,成為明代象數之學的代表人物。明黃道周著有《易象正》,此書上承先秦兩漢易例,是清代易學的開山之一。 4.清代易學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儒,其易學頗多,要者如《周易內傳》、《周易外傳》等。王氏對宋元明以來的易學做了認真的反思和總結,討論了大量的易學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頗有影響的觀點。 清初易學名家有漢學先驅毛奇齡、胡渭等,他們從考據入手,對前代許多易學文獻提出了新的看法,對後來學者的影響極大。毛奇齡的《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河圖原舛編》等,毛氏申明漢易,不以空言說經,辯證圖書,攻擊宋易,影響較大。胡渭《易圖明辨》,為清初以來易圖辨偽之集大成,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易學研究上的神秘主義。 清代漢學流行,影響到易學,便是重視漢易,以漢易解經的學風來解釋《周易》經傳。吳派惠棟是漢易的倡導者,著有《周易述》、《易漢學》、《易例》、《周易古義》等。惠棟整理並註解了虞氏易學,張惠言則進一步加以充實(有《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等),二人對漢代其他易學家如荀爽,鄭玄、京房等人的學說進行了文字整理和輯錄工作。李道平著有《周易集解纂疏》,以註疏漢儒象數之學為主。皖派有江永的《河洛精蘊》,焦循的《易學三書》(即《易通釋》、《易章句》、《易圖略》),焦氏是清代象數易學的又一大家。 5.近現代易學研究 近現代易學研究指二十世紀至今的易學研究。由於西學東漸,新的理論方法的輸入,現代科技的發展,加上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新的文獻資料,近現代易學研究取得了較大成就。 二十世紀初葉學術界關於《周易》的一次學術大討論,標誌著近現代易學研究的發端。這一討論是由「古史辨派」發動的,基本傾向是否定傳統關於《周易》的種種說法。主要人物有顧頡剛,代表作為《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余永梁,代表作《易卦爻辭的時代與作者》;李鏡池,代表作《周易筮辭考》(李氏後有《周易通義》對古經作了系統的注說,其《周易探源》是作者的研究論文集,多有創見);錢穆,代表作《論十翼非孔子作》;錢玄同,代表作《讀漢石經周易殘字而論今文易的篇數問題》(皆收入《古史辨》第三冊);陸侃如,代表作《論卦爻辭的年代》;馮友蘭,代表作《孔子在中國之歷史地位》。而首次嘗試運用唯物史觀從事易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郭添若,其《〈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周易之製作時代》為代表作,對後來的易學研究影響較大。受這一討論影響,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高亨有《周易古經通說》、《周易古經今注》,後來又有《周易大傳今注》出版,對經、傳以及許多易學問題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近現代其他易學大家有: 蘇淵雷、杭辛齋、楊樹達、錢基博、聞一多、熊十力、尚秉和、於省吾、張岱年、金景芳、朱伯崑、嚴靈峰、黃壽祺、屈萬里、南懷謹、方東美、程石泉、高懷民、黃沛榮、張政烺、於豪亮、李學勤、呂紹綱、劉大鈞、唐明邦、余敦康、辛介夫、張善文、張立文、宋祚胤、廖名春、張其成等。 關於易學史,朱伯崑有《易學哲學史》(上中下),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有《周易研究史》,楊慶中有《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可參。


推薦閱讀:

《周易》掃盲
辟邵偉華、邵偉中《周易預測學講義》之謬6
周易與奇門遁甲 奇門遁甲的根在哪裡?如何學好奇門遁甲?
收藏!找准八字主線周易文化天地教你如何斷八字

TAG: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