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有多少座富可敵國的王府?(2010-02-08 00:01:49)

北京有多少座富可敵國的王府?

(2010-02-08 00:01:49)

標籤:肅親王 攝政王 王爺 多爾袞 王府 洪燭 北京 中國 文化

北京有多少座王府?僅1920年(已是清帝退位後第八年)的《北京實用指南》,就記載了其時有名有姓、建築尚存或可查的王公府邸合計74所。還不包括那些已廢棄、湮滅或失傳了的。最出風頭的是順治年間攝政王多爾袞的睿親王府,位於南池子北。有人說當時實際上的統治中心並不在紫禁城內,而是在攝政王府中,形成了「七載金滕歸掌握,百僚車馬會南城」的熾盛局面。說起雍和宮,人們往往只知其為喇嘛廟,而不知其曾是王府——雍王府。遵照皇子成年後要搬出皇宮、封王分府的規矩,康熙的第四個兒子雍正做世子時,就住在這裡。恭王府和醇王府,屬於晚清最著名的兩大王府。說起恭王府,人們往往只知其為王府,不知其曾是和坤的私宅。醇王府最早是康熙年間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是其長子)宅邸。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被和坤據為別墅——因昔日大學士的後裔得罪了當朝的大學士,而被罰沒了家產。

舊時王府堂前燕 洪燭      北京的王府多——當然,那些氣沖牛斗的王爺早已不在了。就像紫禁城裡,皇帝不在了一樣。  皇帝是諸王之王(王中王)。而諸王的地位,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王府的規模與豪華程度,也就僅次於皇宮。楊東平在《城市季風》一書里讚歎:「曾遍布九城、建制宏大、精美考究的王府宅第是四合院民居樣式的珍品,也是北京建築文化遺產中的無價珍寶。京都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拓城始,修造了多少王府,已不可考。明代的王府今日已不可得,尚存的舊京王府基本是清代的。按清朝規例,皇帝之子成年後封王分府,根據不同的王位品級,按規定形制建府……」

皇帝妻妾成群,其子孫自然形成龐大且複雜的根須,譬如僅康熙就有35個兒子,乾隆的兒子也多達16人。龍子龍孫,如此繁衍下去,確實成燎原之勢。更別提其他性質的皇親國戚了(七姑八舅、三侄六甥、公主駙馬呀什麼的)。真正稱得上是華麗的家族!這種依靠血緣關係所構築的集體榮譽感是牢固的、繁華的,達到了令人目眩的程度。甚至八旗子弟與之相比,都稍稍隔了一層,頂多算是遠房親戚。八旗子弟的尊貴與奢侈就已經夠出名了,但若是跟「龍生貴子」的王爺們相比,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  《紅樓夢》里賈、史、王、薛四大家族,風光一時:「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鐵。」這富甲一方的四大家族,不過是跟皇族攀個親家呀什麼的,就沾了這麼大的光。而王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地位,註定比之有過而無不及。曹雪芹粉飾描繪的榮、寧二府,哪能跟血統純正的親王府、郡王府相提並論!大觀園裡有再多的公子哥兒、淑女名媛、舞榭歌台、奇花異草,也趕不上藏龍卧虎的王府的區區後花園。自然,更趕不上紫禁城裡皇帝獨步的御花園了。  滬上女作家陳丹燕,寫過一部暢銷書,叫《上海的金枝玉葉》。我總懷疑:舊上海的富家子弟、名門小姐,能算得上金枝玉葉嗎?不是我瞧不起——十里洋場,有真正的金枝玉葉嗎?有三代以上的貴族嗎?所謂的金枝玉葉,不會全是用美元英鎊堆砌起來的吧?不會全是靠巴黎香水澆灌、義大利口紅塗抹出來的吧?藉助一雙舶來的高跟鞋就高人一等的摩登女郎,其氣質與胸襟是無法與天生尊貴的「還珠格格」們比較的。瞧人家「小燕子」(瓊瑤電視劇里的女主角),伶牙俐齒,熱血豪情,甚至在「皇阿瑪」的龍顏面前也收放自如,不改「可愛的淘氣鬼」形象,真夠本色的。再加上那對天下無雙的大眼睛(明眸善睞吧),能把你的靈魂都看化了……上海灘雖擅長美容術,也培養不出這麼大的眼睛來。更培養不出這麼大氣的女孩,「還珠格格」們兜里從來不帶錢包的(也不會精打細算),更不需要考文憑、駕照呀什麼的。

所謂「格格」,其實指王爺的女兒,她們是帝國的掌上明珠,一出生就擁有了五花馬、千金裘,以及「高幹子弟」性質的特權。  要想重溫金枝玉葉的遺迹,還得到北京來。北京的金枝玉葉,可都是世襲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相當於「根紅苗正」吧。靠祖上的基業就足以汲取無盡的肥料。「老子英雄兒好漢」的道理,怕是從明清時期的北京就流傳的。  北京的王爺多,王子多。北京的「格格」多(其實「格格」屬於北京的土特產)。北京的金枝玉葉,多如牛毛,這說法稍微有點誇張,但可想見其興旺。  難怪北京的王府多呢。僅1920年(已是清帝退位後第八年)的《北京實用指南》,就記載了其時有名有姓、建築尚存或可查的王公府邸合計74所。還不包括那些已廢棄、湮滅或失傳了的。  

當然,北京的金枝玉葉,早已離散或失蹤了(偶爾在電視熒屏上,有其迴光返照)。借用毛澤東的詩句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糞土當年萬戶侯」。北京形形色色的王府,也一律依偎於西風殘照,要麼已多年失修、塵埃滿面,要麼則改作民居或國營單位辦公地,而有些運氣好的(譬如什剎海西岸前海西街17號的恭王府),修復後開放,供遊客參觀,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公園。  我覺得,要想身臨其境地了解清史,除了故宮之外,昔日王府也不可不看。那荒蕪的台基、傾頹的殿堂、褪色的樑柱,可以幫助你想像:大清王朝的皇親國戚們,是怎樣在這偌大的庭院里錦衣玉食、生老病死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原本是描寫南京的朱雀橋、烏衣巷的,描寫紈絝子弟的破落、名門旺族的衰敗。以之來給北京的諸多王府作解說詞,一樣很貼切。舊時王府堂前燕(包括「還珠格格」化身的那隻「小燕子」),如今已飛到哪裡去了?王府堂前的燕子,是否也以「愛新覺羅」為姓氏(與其主人一樣)?穿著世襲貴族的黑色晚禮服?  北京也有「烏衣巷」。  北京的王府多(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甚至其最熱鬧的一條商業街道,也是以王府井命名的。王府井大街確實是有一口井的,如今已用鐵鏈圍擋了起來,並且加了一面銅鑄的井蓋(像一枚巨大的銅錢)。我沒查找到有關史料,不知這口大名鼎鼎的井原初屬於哪一座王府,那位王爺絕對想不到全家飲水之用的井,日後會成為一條著名的商業街的特徵與符號。  僅王府井周圍,就有好幾座王府,可謂一脈相承。  

最出風頭的是順治年間攝政王多爾袞的睿親王府,位於南池子北。有人說當時實際上的統治中心並不在紫禁城內,而是在攝政王府中,形成了「七載金滕歸掌握,百僚車馬會南城」的熾盛局面。但爬得高摔得也重,多爾袞死後,因罪削爵,被抄家了。不可一世的睿親王府,改建為「瑪哈噶喇廟」,後又變作普渡寺(乾隆賜名)。據說直到20世紀60年代前期,還有喇嘛居住;「文革」期間改作庫房……多爾袞之冤案,後來得到「平反昭雪」。乾隆發下聖旨:「復還睿親王封號,……其爵世襲罔替。」

由其養子多爾博之六世孫淳穎嗣位承襲。並在東單牌樓北大街石大人衚衕賜予新府。其子孫後代終於抬起了頭,搬進新建的睿親王府,重續被中斷過的榮耀。直到民國後,被私立大同中學購為校舍。今為第二十四中學。王府的沉浮,不僅標誌著家族的盛衰,而且最鮮明地體現了命運的變幻莫測,那確實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左右著人間的悲歡離合。王府啊王府,如同月亮,也有陰晴圓缺。  東單三條,有多爾袞的同母弟多鐸為第一代的豫親王府。清亡後賣給了協和醫院。如今,只見醫院而不見王府。許多排隊挂號的病人,並不知自己是在某王府的遺址接受門診。  御河橋東今正義路一帶,有始主為皇太極長子豪格的肅親王府。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肅親王恰恰是被多爾袞革爵幽禁、逼死獄中的。直到多爾袞身敗名裂,被剝奪的爵位才得以恢復(由豪格之子承襲)。王道成、吳永興曾評論:「自從豪格的沉冤得到昭雪之後,他的子孫憑藉他的餘蔭,過了兩百多年的安富尊榮的生活。隨著清王朝的衰敗,肅親王府也一天天地走下坡路。」

庚子之變時,因末代肅親王善耆支持義和團圍攻王府附近的列強使館,肅親王府遭到火燒與搶劫。當時有人賦詩追懷:「巍巍肅邸富收藏,劫火銷為瓦礫場。骨董圖書盡拋卻,窖金千萬剩空坑。」原詩尚有註解:「肅親王府鄰近英國使館,珍藏寶石書畫古帙,為都下首屈一指,富聲甲諸皇族,今為洋兵所佔,付之一炬。」

八國聯軍依靠火與劍,強行將肅親王府圈入使館界——被日、意兩國使館佔用,日本還在其中設置了耀武揚威的兵營。祖傳的豪宅被異族的鐵蹄佔據,末代肅親王也就無家可歸,只好乖乖地搬遷到東西牌樓船板衚衕,新家已非王府規制。看來他也只能這樣湊合了。  正義路西,有康熙第七子允的淳親王府。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後,在英國公使額爾金的要挾下,用作該國「駐京之館」。東交民巷原努爾哈赤之孫岳樂的安郡王府,也因同樣的原因成了法國使館。  東單北極閣三條,還有康熙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第四子的宅邸,寧郡王府。現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倉庫。  以王府井為圓心,畫小小的一圈,就搜索出如此之多的親王府、郡王府。可見北京城的王府之密集。又有哪一座王府井裡沒有井呢?北京城啊,南北東西,四處皆有王府,四處皆有王府井。只是不知道,從這古井裡是否還能汲得出水來?不會已經枯了吧?想當年,這清冽的井水滋潤過王爺們的雄心劍膽,梳洗過「格格」們的花容月貌……  前面提及的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皆屬於「鐵帽子王」。因入關有功而「世襲罔替」、蔭護子孫的「鐵帽子王」,共有八位。這八大親王是大清創業的台柱子,各霸一方,身後延續著八大家族。而八大王府里又繁殖了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僅從第一代睿親王、肅親王的下場就可看出,所謂雷打不動的「鐵帽子」,有時又像瓷器一樣脆弱,說摔碎就摔碎了,當然,說補也就能補起來。說到底,皇帝才是真正的鐵匠,手持重鎚,而且很擅長掌握火候。

譬如多爾袞剛死時,順治命全民服喪,「親奠於野」,哭寫詔書:「太宗文皇帝升遐,諸王吁戴攝政王。王固懷為讓,挾立朕躬,平定中原,至德豐功,千古無二,不幸仙逝,朕心摧痛,中外喪儀,合依帝禮。」

可僅僅5年後,感到自己的江山坐穩了,便翻臉不讓人,又推出一份詔書:「當睿王攝政之時,誅降濫賞,摒斥忠良,任用奸貪,國家錢糧恣意耗費,以致百姓嗟怨。」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看來金口玉言也有不可靠的時候,不能全信。皇帝說話是從來不會臉紅的。而到了乾隆那裡,話又說回來了:「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  

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戴著一頂「鐵帽子」去見努爾哈赤去了,榮辱皆忘。八大親王府,風水輪流轉。  「八」似乎是老北京的幸運數字。還有八旗、八廟呀什麼的。甚至後來前門外的「紅燈區」,也要以「八大胡同」為總稱(共有八條妓院林立的衚衕)。  除睿親王府、豫親王府、肅親王府外,另5位親王府的變遷也很值得逐一介紹:  西四南大醬坊衚衕,有努爾哈赤第二個兒子代善的禮親王府。1927年,由蔡元培掛銜興辦的華北大學入主該地。今已闢作某機關宿舍。  西單大木倉衚衕,有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為始主的鄭親王府。1925年租賃給中國大學(創辦人是孫中山)作校舍。現為國家教委辦公地點。  平安里太平巷,原為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的承澤親王府,其子博果鐸承襲後改號庄,始稱庄親王府。1900年被八國聯軍摧毀。原址東北角,今有解放軍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  西城區新文化街,有努爾哈赤二子代善之長子岳托的克勤郡王府。清亡後被熊希齡掏腰包購買。今為某小學。  太平橋大街北端路西,有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府。曾為軍閥張作霖以7萬兩銀元強行買去,作為「大帥府」。現由全國政協使用。  這八大「鐵帽子王」的府邸,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應該說僅次於其拱衛的紫禁城(皇宮)。帝制被推翻之後,樹倒猢猻散,諸多王府的金字招牌也就摘了下來,曾經門庭若市的豪宅,彷彿一夜間就腐朽了,只好「揮淚大甩賣」。那些末代的王爺及其後裔,都搬到哪裡去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園」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容易淪落為破落戶的,往往是當初的暴發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王府啊王府,不過是膨脹了兩百餘年的大泡沫,最終靠一根手指就能捅破。  連大清帝國的江山都非鐵打的,更何況其麾下八大親王的家族呢?所謂的「鐵帽子」,僅是形容詞而已。  黃金鑄造的皇冠都被震裂了,諸王的「鐵帽子」,同樣也是易碎品。  

王府樑上的燕子,恐怕也能感受到氣候的演變。古詩里描繪過的燕子,是有生命的「溫度計」,測試著世態炎涼。「20世紀上半葉王府的衰敗和荒廢有兩大契機。一是1900年的庚子事件,一批曾支持過義和團的親王的王府被八國聯軍搶掠燒毀。二是辛亥革命後,尤其是20年代後停發旗人俸餉,無以為生的皇族顯貴抵押變賣房產,而致凋謝。而在20世紀下半葉的前30年中,王府的命運和境況具有共性……」(楊東平語)

假如說王府毀棄於舊時代的內憂外患,而其遺迹,也一度被新思想視為封建殘餘。有一個時期,小學生在老師率領下參觀蛛網密布的王府(跟展覽地主罪惡的「泥塑收租院」性質是一樣的),是為了上一堂露天的政治課:瞧一瞧,剝削階級是如何奴役勞動人民的!這是王府的「原罪」,所以它總是籠罩著令人毛骨悚然的陰影。  於是,王府不僅承受過八國聯軍刀兵水火的拷打,也沒少挨無產階級專政的鐵拳,「破四舊」的紅衛兵小將,把一種類似於復仇的情緒,渲泄於搖搖欲墜的門樓、殿堂、牌匾、雕刻,以及所有舊社會的遺物。  其實作為建築形式的王府,本身是無辜的。可直到近20年,國人才恢復了一顆平常心,把王府當作文物 (而不僅僅是「反面教材」)保護起來,並且欣賞到它所具備的美感。  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澆鑄在這苔痕斑駁的一磚一瓦里了。  

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共九等爵位以封宗室(均可遵制建府)。其中親王的地位最高,府邸仍很簡樸,不過是「正屋一座、廂房二座,台基高十尺。內門一重,在台基之外。均綠瓦,門柱朱漆。大門一重,兩層樓一座,及其餘房屋,均於平地建造。樓、大門用筒瓦,余屋用板瓦。」  可入主北京後,王侯將相們的物慾空前膨脹了,甚至在蓋房子方面也比闊鬥富,豪華裝修。雖有明文規定:「王府營建,悉遵定製。如基址過高,或多蓋房屋者,皆治以罪。」也屢禁不止。譬如鄭親王府工程「超標」(台基越制,並擅用銅獅龜鶴等皇室吉祥物),不過被罰點款(白銀2000兩)了結,並未殺頭呀撤職呀什麼的,有什麼可怕的呢?  後來還是最高領導(皇帝)妥協了,不得不改善身邊這些「老幹部」們的待遇,提高其住房標準,放寬對「精裝修」的限制。

從順治九年(1652年)開始,允許親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圍牆。正門廣五間,啟門三。正殿廣七間,前墀周圍石欄。左右翼樓各廣九間,後殿廣五間。寢室二重,各廣五間。後樓一重,上下各廣七間。自後殿至樓,左右均列廣廡。正門、殿、寢,均綠色琉璃瓦。後樓、翼樓、旁廡,均本色簡瓦。正殿上安螭吻,壓脊仙人以次凡七種,余屋用五種。凡有正屋、正樓門柱,均紅青油飾。每門金釘六十有三。梁棟貼金,繪畫五爪雲龍及各色花草……凡旁廡樓屋,均丹楹朱戶,其府庫倉廩廚廄及祗候各持事房屋,隨宜建置於左右,門柱黑油,屋均板瓦。」(轉引自王道成、吳永興《肅親王府話滄桑》一文)

還未包括花園部分在內,那屬於自由發揮的餘地,估計只要別超過御花園就可以了。這絕對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五星級賓館了。  僅隔十餘年,親王府的「建設指標」就發生了如此之大的變化。兩相比較,真讓人有「人間天上」之感慨。從中可以管窺:統治階級是如何由尊尚樸素而趨於追求華麗,如何由健康而走向腐化……  

從「住房改革」,王爺們嘗到了打江山的甜頭,更何況還有暴殄天物的滿漢全席呀什麼的。卻絲毫不曾察覺:骨質正在變得疏鬆,意志正在變得疲軟,一代代的傳人,每況愈下,逐漸喪失了風餐露宿的豪情、野戰騎射的膂力。巨人往往是在溫柔富貴鄉里萎縮為侏儒的。

創業容易守業難啊。終有一天,黃粱夢破:「辛亥革命成功後,諸王公貴胄權勢均告結束,加之他們長期養尊處優,不事生產,坐吃山空,漸至債台高築,變賣家產。鄭親王后裔紹勛,以鄭王府第為抵押,向西什庫天主教堂息借銀兩維持生計,時間久了債務積累漸多,無力償還。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紹勛與天主堂因債務問題發生訴訟,鄭王府為京師地方審判廳所查封。」 (趙乃基語)

拿家傳的房地產抵債,真夠給祖宗丟臉的。讓人不敢相信鄭親王的後代會如此窮途末路。第一代鄭親王濟爾哈朗,乃八旗之鑲黃旗主,在槍林彈雨中立過無數戰功。可惜他只給後裔留下貴族的勛號以及一座王府(總面積80餘畝、房屋900餘間),而一腔英雄氣概卻絲毫未能遺傳。  親王府、郡王府尤如此,何況等而下之的眾多公府、貝子府、貝勒府、將軍府、公主府呢?它們不約而同地都將經歷一次由豪奢至破落的「雪崩」。它們都將成為自己的犧牲品。  說起雍和宮,人們往往只知其為喇嘛廟,而不知其曾是王府——雍王府。遵照皇子成年後要搬出皇宮、封王分府的規矩,康熙的第四個兒子雍正做世子時,就住在這裡。他登基後,作為「龍潛地」的雍王府,改為雍和宮,一半作為行宮,一半捐出,成了黃教的上院。  

而說起恭王府,人們往往只知其為王府,不知其曾是和坤的私宅。和坤的名氣夠大的了——當然,是臭名。「乾隆朝幾個宰相,納親橫;于敏中貪;付恆奢;和坤則集橫、貪、奢於一身,寵冠朝列二十餘年。」(引自鄧之誠《骨董瑣記》)

這個正紅旗下的三等輕騎都尉,平步青雲,逐漸由總管儀仗、御前侍衛頻升為戶部侍郎、軍機大臣上行走、總管內務府大臣、大學士,最終戴上了一品朝冠,莫非乾隆看走眼了?應該說,乾隆的寵愛無意識地培養了一個大貪官。小人得志,總有原因的,有靠山的。直到乾隆駕崩後,和坤才被革職、抄家、賜自盡,據說查抄充公的財產合銀價幾萬萬兩。

前海西街的這處豪宅,不知在其資產中佔了幾分?總之是用貪污受賄的贓款堆砌起來的。被沒收後,賜慶郡王永麟為老慶王府。咸豐元年成為恭親王奕忻(道光第六子)的府邸。奕忻既是皇弟,又曾任軍機大臣,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集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

晚清的歷史,和恭王府的關係較密切。尤其英法聯軍入侵後,是直接和奕忻談判,簽訂《北京條約》的。  恭王府佔地面積超過100畝(與今中山公園大小相當)。在西郊還有花園「朗潤園」,後與醇王府的花園「蔚秀園」一起,併入北京大學校園。王府前面的馬廄和草料場,後來成為一個文豪的樂園,即今「郭沫若故居」。  恭王府在什剎海西岸,北岸則有醇王府,醇親王是恭親王奕忻的弟弟。哥倆好啊,毗鄰而居。  

醇王府最早是康熙年間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是其長子)宅邸。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被和坤據為別墅,因昔日大學士的後裔得罪了當朝的大學士,而被罰沒了家產。

和坤垮台後,又被賜予成親王永磷為府第。

直至醇親王接手,加以擴建,佔地達80餘畝。醇親王的次子載入繼咸豐帝為嗣子,後繼承帝位,年號「光緒」。醇親王本人又是慈禧的妹夫。他死時肯定無法預料到:自己的孫子溥儀又將成為宣統小皇帝……「如此顯赫的親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趙迅語)  因為溥儀繼位的緣故,醇親王的另一個兒子載灃,被慈禧封為「監國攝政王」。故醇親王府又稱攝政王府。

青年汪精衛曾在什剎海小橋埋設炸彈謀刺這位攝政王,未遂。但不管怎麼說,革命黨的炸彈,畢竟曾經埋到了攝政王的家門前。夠嚇清王朝一跳的。或許它聞到了末日的氣息。  1912年(民國元年),孫中山來北京,曾訪問醇王府,會談的地點在寶瀚堂。其時清帝已退位,載灃也非攝政王了,頂多是在幫忙料理一下後事。  醇王府的西花園,解放後由孫夫人居住,即今「宋慶齡故居」。園內有兩棵古樹,據說是一代詞人納蘭性德親手栽種的。  恭王府和醇王府,屬於晚清最著名的兩大王府。  

至於清中葉的王府,較有代表性的是鐵獅子衚衕(今張自忠路)的和親王府。雍正的第五個兒子弘晝,是第一代和親王。直奉戰爭後,和親王府改作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發生流血的「三·一八」大慘案。抗戰時期,這裡是日軍華北駐屯司令部。今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史,確實值得好好研究!  和親王府西側,尚有和敬公主府。這位公主,想來也是和親王爺家的「格格」?查史料,方得知她是乾隆的三閨女。不知是否跟「還珠格格」一樣的打扮,一樣的脾氣?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很討皇上喜歡的,才會在這麼好的地段賜予這麼好的府邸。我每路過總有心跳的感覺:深宅大院,畫棟雕梁,曾棲息過清朝的又一隻「小燕子」……  類似的心跳尚有許多。我在寬街的板廠衚衕住過,黃昏散步途經衚衕深處一座破落的四合院,發現苔痕剝落的灰牆上鑲嵌一塊文物局立的牌子,走近細瞧,居然是僧格林沁王爺的舊府,而當時我恰恰在讀這位驍勇善戰的蒙古王爺的傳記。真令人感慨於世事莫測:想當年這裡肯定門庭若市、貴賓如織、大紅燈籠高高掛,如今卻蛛網密布,門可羅雀。若隨便在街上問一個年輕爺們,他恐怕還不知道僧王是誰。他甚至可能反問一句:僧王與我有何相干啊?  話雖這麼說,我紛飛的思緒,還是被樑上空結的蜘蛛網給粘住了,怎麼也無法擺脫。是我在打撈著蛛網,還是蛛網在打撈著我?


推薦閱讀: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時還請求過和談, 你知道崇禎是怎麼應對的嗎
北京需要慢下來
大家對鏈家是何種看法?
北京晚報
北京燒麥哪家好吃?

TAG:北京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