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跟著古人過「大年」

跟著古人過「大年」2010-02-12 15:05

唐雲、來楚生合作的《歲朝圖》在東南亞地區,我看到一些華人後裔過新年的隆重,他們對天地和祖先的虔敬,來自傳統中國的祖先承傳,一切都令人追思千古感慨不已。中國古人是怎樣過大年的呢?翻開華夏歷史,讓我們跟著古人代腳步一起走進被遺落的記憶吧。中國大年本名「元旦」漢代的《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正月初一:古稱履端、元旦。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說:「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說:這一天是新年的開端,新季節的開端,新月份的開端。中國傳統曆法勝於西曆現代通用的公曆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周所需要的時間365.24219天(即一個太陽年)為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公曆符合太陽運行的情況,但是它存在一個大缺點──與月亮的變化無關。公曆中每個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圓之日 。中國傳統曆法,即現代人所謂的「陰曆」,據說發明於夏代,所以稱"夏曆"。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因為它的制訂是兼顧太陽和太陰──月亮的運行情況。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追求陰陽調和,夏曆的制訂就必然地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情況。它以月亮圓缺一次的周期為一個月,並把其中的朔日規定為初一,這樣每到望日(即十五或十六)這一天,就一定是月圓之日。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二個月,為354或355天。這樣就比太陽年大約少了11天,所以每十一年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實際上就有十三個月,為383天或384天。通過平年與閏年的搭配,這樣就最終與太陽年保持一致。夏曆內專門設計了「二十四節氣」,與太陽年完全保持一致,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是太陽直射線位於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和南回歸線的時刻。由於同時考慮太陽與月亮各自的運行情況,所以夏曆的新年在單純依據太陽的公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但正月初一的日期在公曆上的不固定,並不說明中國傳統曆法不科學。中國人祖先強調和諧,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中國的曆法對太陽與月亮並重。這種曆法對於指導農事更科學準確,也更直觀地體現天象與人間的對應變化與互動。到了中華民國時期,改稱西曆一月一號為元旦,取代了夏曆元旦,而原來中國人千百年所熟知的「元旦」被泛稱為新年。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新年在大陸被改稱為「春節」。更有甚者,試圖完全取消夏曆,同化西曆。真如此,不但傳統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將被取消,元宵節、中秋節等等與月亮有關的團圓節也都會被取消,因為我們總不能在公曆的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這些月相不定的日子去「團圓」啊!那炎黃子孫就真得 徹底失掉了祖先的衣缽,成了過繼給西人的子孫了。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的損失和悲哀。正月初一「拜」天地人在本朝建立之前的數千年,正月初一這一天幾乎都是一樣的。開門炮仗。正月初一早晨,炎黃子孫家家戶戶大都是男女老少黎明即起,歡聚一堂,拯速衣冠,點香燭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開門大吉。開大門放炮仗後,設齋果茶酒於庭,拜天、地、祖先,稱「新年開門大吉」;然後晚輩向長輩作揖拜年,長輩賞給幼小晚輩紅桔、花生、糖果等等。吃「年飯」。大年初一,很多地方有早餐素食的習慣,主食米飯,用除夕夜備好的米飯(除夕夜按次年月數量米,閏年13升,平年12升),稱為吃「年飯」,取吉利之意,謂之「年年有餘」。開膳時頭一碗敬奉長輩吃,長輩夾菜給晚輩,寓意尊老愛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出行」拜年。初一至初三,三天早晚放鞭炮,小孩穿上新衣服,跟隨長輩出門(又叫「出行」)訪親拜友,稱為「拜年」。親友賞給小孩熟紅蛋(2或4顆)或花生、糖果類。新年的拜年與賀年傳統元旦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處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其中包含著拜年和賀年兩種:拜年是向長輩叩歲,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賀年是平輩相互施禮道賀。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是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拜年之風的流行演變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宋朝時,興起「飛帖」之風。因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大戶人家就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士大夫為節省時間和精力,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不能親自去的朋友處代為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類似於現今賀年卡。士大夫用飛帖、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可以說是現代新年贈送賀年片、賀年卡的鼻祖。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成為時尚,盛行不衰。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占歲看年景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東方朔在武帝時期並不被重用,而他的《歲占》影響深遠,是因為歲占的內涵來源於道家私饟。當時社會崇尚黃老道學,東方朔的歲佔在實際生活中靈驗有效,因此才廣為流傳。為什麼正月初一是雞日呢?因為雞在中國古代,被視為「五德之禽」。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翼》中記載雞有五德,漢代博士韓嬰在他的《韓詩外傳》中也採用此五德說:雞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韓嬰的私饟是漢代人的普遍認識,文武勇仁信五德配合五行學說,體現中國古人對盜的的完美追求。這是雞被放在一年之首的主要原因。貼畫雞中國民間至今仍保留著新年在門窗上畫雞或者貼剪紙雞的習俗,古人把雞作為吉祥物,可不是因為它的發音跟「吉」接近,而是用來驅鬼怪邪氣。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度朔山上的天雞,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新年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預示著新年的開始。老華裔過新年我有幸在泰國看見華裔過新年的場面。泰國是中國潮州人的天下,雖然很多華裔子孫已經不會中國國語,也不懂潮州話了,但是仍然保留著船筒中國的禮儀。過年那天,我見過他們在公司門外場地上,立起一個臨時的香台,一陣鞭炮過後,年輕的男男女女一起跪拜,這大概是跪拜各行業的祖先了。正月初一,老年人在家裡接受兒孫的跪拜和祝福,然後全家拜祖。一位70多歲的老華人說,他是很小時候就到了泰國,兒女多數都不會國語。每年都要按照中國的傳統過年,他父親是這樣,他也是這樣,不能忘記祖先。「一輩留一輩,這是老一輩的責任。」他說的很平和,我卻有流淚的感覺。老華人還記得傳統,如果是當代大陸出去的,自己都不會跪拜了,拿什麼傳統b留給子孫呢?怎樣尋根問祖呢?結語新年的鞭炮即將響起,讓我們等待祖先和神明的降臨,雙手合十,懺悔過去一年的罪過,虔誠地祈禱,願神賜給我們善良和勇氣,願神賜予我們平安幸福!

推薦閱讀:

古人詩與酒的神交
古人的自稱
禮:古人吃飯時的規矩
和古人一起看月亮爬上來,那些與月亮有關的古畫
古人詠月詩圖

TAG: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