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中醫治療概述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及腫瘤後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非傳染性疾病。中醫治療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癥狀,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中醫稱之為「消渴」。消渴之稱首見於《素問?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首立消渴專篇。仲景創立的白虎加人蔘湯、金匱腎氣丸,烏梅丸等為後世治療消渴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仍為現代治療消渴的常用方劑。《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世界最早的消渴病灸治案。早在《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上就有關於消渴針灸治療及選穴的介紹。中醫治療消渴方法多種多樣,臨床常用的有中醫辨證施治、針灸治療、耳穴貼壓、按摩治療等。

1.中藥治療

1.1古方加減焦氏運用金匱腎氣丸改湯治療消渴,與格列美脲(2mg,每日1次口服,具體劑量依患者血糖水平調整)對照,兩組納入病例各53例,以14天為1個療程。6個療程後,治療組顯效率45.3%,有效率47.2%,總有效率92.5%;對照組顯效率20.8%,有效率49.1%,總有效率69.8%,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P<0.05)。朱氏等以玉液湯加減方(生黃芪、山藥各30g,生地黃、葛根、知母各25g,丹參、天花粉各20g,西洋參、五味子、玄參、麥門冬各15g,當歸lOg)每日l劑,分2次口服,治療消渴氣陰兩虛兼血瘀型患者30例,療程8周。對照組口服鹽酸二甲雙胍0.25g,每日3次,餐前半小時口服,治療8周。觀察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在降低空腹血漿血糖及餐後2h血漿血糖方面,降低甘油三酯、膽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均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中醫癥狀積分改善情況,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56.6%,治療組對癥狀的改善更好。李氏等用玉泉丸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消渴,6周後治療組50例中顯效29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86%;而對照組單純應用二甲雙胍治療,50例患者中顯效18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7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雖無差異,但治療組的顯效率優於對照組(P<O.05)。李秀夏以消渴方隨證加減聯合二甲雙胍口服治療消渴患者82例,同對照組82例單純口服二甲雙胍患者治療8周後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5.4%、69.5%,觀察組療效優於對照組(P<0.05)。

1.2自擬方 馬氏認為,現代人患消渴病以氣陰兩虛兼血瘀痰阻型Ⅲ為多,以益氣養陰,化瘀滌痰為大法治療消渴。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單純口服鹽酸二甲雙胍治療,治療組5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祛胰抵方,每日1劑,分2次口服。祛胰抵方由生黃芪50g,生地黃、玄參、黃精、玉竹、黃連各20g,蒼朮、茯苓、制半夏、西洋參各15g,水蛭、蜈蚣lOg組成。治療1年後,對照組總有效率56%,治療組總有效率8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治療後,治療組空腹血糖、餐後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均較對照組明顯(P<0.05),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顯示祛胰抵方有確切的降糖作用。李氏認為,消渴當從脾論治,而久病必瘀,又需兼顧活血祛瘀,遂創健脾通絡方,標本同治。將216例消渴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10例,對照組106例。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西藥降糖、降壓、降脂基礎上加服健脾通絡方,藥用黃芪、山藥各30g,党參、茯苓各20g,白朮、葛根、生地黃、山茱萸各15g,薑黃、鬱金各12g,水蛭6g,隨症加減,每日l劑,分2次口服。治療30天後,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6%與7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總膽固醇、血液流變學指標中的紅細胞變性指數的改善優於對照組。

2.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消渴是根據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可以對失調的神經、內分泌代謝等系統具有良性的調整作用,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瘦素抵抗;調節脂肪一胰島軸的功能;保護胰島B細胞的功能。可以起到良好的降糖、降脂、減輕體重的效果。

2.1腹針針刺法腹針理論認為,針刺以神闕為中心的腹部穴位,可調節全身氣血運行,並可調節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促進新陳代謝,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韓氏等應用腹針(中脘,下脘,上、下風濕點,氣海,關元等)治療氣陰兩虛型消渴患者15例,每次40min,隔日1次治療,40天為1個療程。4個療程後,15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達93%。在1年隨訪期間,13例患者病情穩定。

2.2艾灸蒸臍法王氏認為,臍部隸屬任脈,與沖脈、督脈相通,總督人體陰脈及陽脈,將補益腎陰,活血化瘀中藥置於臍部再施以灸法,疏通了全身經絡氣血。將60例消渴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採用口服降糖葯或胰島素治療,治療組30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艾灸蒸臍法治療。艾灸葯餅由五靈脂、生甘草、石菖蒲、白朮、牛膝、菟絲子各lOg,紅花、穿山甲各3g製成。治療時間採用楊繼洲四時八節時辰安排法:立春巳時,春分未時,立夏辰時,夏至酉時,立秋戌時,秋分午時,立冬亥時,冬至寅時。將葯餅置於臍上,持艾條於葯餅上用溫和灸施灸,臍部產生熱感後用雀啄灸繼續治療,30min即可。治療後1年和3年,治療組較對照組空腹血糖及餐後2h血糖均有顯著降低(P<0.01)。

2.3針灸療法廖氏等將79例消渴患者隨機分為分為針刺組(29例)、艾灸組(24例)、針刺加艾灸組(26例),於胃脘下俞穴進行針刺、艾灸及針灸並用治療1個月後,3組總有效率比較無差異,但針刺加艾灸組顯效率達30.8%,顯著高於針刺組(顯效率17.2%)、艾灸組(顯效率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針刺和艾灸結合能更好的治療消渴。李氏根據消渴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的病機,以補虛瀉實為原則,運用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腎俞、肝俞、脾俞、太淵、太溪、中脘毫針刺法,膈俞刺血拔罐法,胰俞溫針灸法,20天1個療程,1個療程間歇3天。治療3個療程後,68例患者中顯效28例,有效39例,總有效率達98.5%。

3.耳穴貼壓

研究證實,耳穴貼壓可以影響糖的代謝,提高胰島素釋放的能力,降低血糖,明顯改善患者的糖耐量曲線。李氏對50例消渴患者在原有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配合耳穴貼壓治療,主穴為胰膽、屏間、阿是穴,根據患者不同症型,各臟腑虛損,配伍相應臟腑穴位。結果顯示不同症型均有療效,其中陰虛火旺及氣陰兩虛型療效最佳,有效率可90%以上。

4.按摩治療

按摩法刺激腧穴,激發經氣,達到調節機體陰陽平衡,起到治療消渴病的目的。孟氏運用自我按摩法治療消渴,選擇40例患者給予西藥常規治療為對照組,治療組40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自我按摩。按摩方法為順時針揉湧泉、太溪、足三里各180圈,逆時針揉合谷、曲池、行間各120圈,空拳輕捶腎俞180次,力度運用以局部酸脹為佳。治療6個月後,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優於對照組(P<0.05)。

5.小結

各醫家辨證治療消渴各有特色,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針灸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使得其成為消渴治療的重要手段;艾灸是非常重要的「補」的手段,適合消渴患者本虛的特點;耳穴貼壓及按摩療法指導患者操作,可不拘時間地點自行治療。臨床中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特點,可以選取一種或多種適宜的治療方法,通過多途徑、多層次、整體調整而達到治療消渴的目的。

中醫治療消渴體現了整體觀念,較西藥能更好的改善癥狀已得到共識。消渴病的辨證已不局限於陰虛燥熱、氣陰兩虛學說,從脾論治、從肝論治、從痰論治,從瘀論治等觀點也取得共識,臨床療效明確。現代研究認為,中藥提取物可通過抑制醛糖還原酶,抑制蛋白質非酶糖基化作用,改善血液流變性等方面降低血糖。針刺降低外周空腹血糖、胰島素水平等變化,與下丘腦中樞的調節,如調整室旁核(PV)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含量有關。動物實驗也證明針灸可改善胰島B細胞分泌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糖尿病能量代謝的中樞機制。耳穴刺激具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與在耳甲和支配內髒的交感神經節可能存在一條神經通路有關。

然而目前中醫對消渴研究方面仍有不足之處。中醫治療對消渴病理過程的生物化學機制的影響方面的研究,文獻報道較少,研究仍較局限,重複性研究較多。現有的文獻報道中所研究樣本量多數較少,有的研究隨機對照不足,對治療方案的選擇,療程與療效關係方面沒有統一界定,療效評價標準也有待統一。如耳穴治療消渴,既綠色安全,又簡單方便,且價格低廉,而臨床應用並不廣泛等。這些問題都是今後在科學研究及臨床工作中需要認真對待和不斷提高改善。相信通過一代又一代中醫工作者的努力,中醫治療消渴會取得更廣泛的認可,更加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胸肋屏傷推拿治療技術
鼻顱底外科 | 鼻內鏡手術治療鼻顱底神經鞘瘤:52例經驗總結
中醫治療:皮膚癌
帶狀皰疹中醫膏藥外敷治療

TAG:中醫 | 中醫治療 | 治療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