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有哪些「普通話」
歷朝歷代都有「普通話」
語言作為最重要的社會交流工具,各朝各代都有公認的標準語音。這在夏、商、周、先秦時期稱雅言,以後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話。
孔夫子弟子三千,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如何聽懂夫子所言呢?《論語》說:「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夫子用的是「雅言」與弟子交流。
所謂雅言,就是當時的普通話。春秋時期的使節往來,諸侯會盟,他們交流的語言就是雅言。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張尚芳認為:「雅言」準確地講應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後建都洛陽,洛陽地區的語音成為全國標準音並沿襲了近4000年。
晉代五胡亂華,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話為標準音。
隋朝統一中國後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以建康話為主。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揚州話又接近建康話,因此在社會上也很流行。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以首都長安話作為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此外,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蘇州話也成為一種通行語。宋代在《唐韻》基礎上,制定《廣韻》。元代則以首都大都話為標準音。
明初之時,南京由於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南京話和北京話開始融合。
推廣普通話上溯至清雍正年間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話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 1421年,明遷都北京,從南京以及附近地區帶去了130多萬人口。這些人構成明朝北京人口的基礎,因而當時北京多數人說的是南京官話。
1644年,清建都北京。滿人帶來了關外的漢語方言,融合了北京方言,逐漸形成北京官話。由於南方部分官員說鄉音,上朝彙報工作聽不懂。 1728年,清雍帝發布「聖諭」,下令設立「正音書院」,在全國推行北京官話。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去日本考察學政,見日本推行國語十分成功,回國後寫信給官學大臣張百熙,建議學習日本「推普」經驗,推行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清政府似乎也意識到了語音統一的政治意義。1903年,清政府在《學堂章程》中規定:「各國語言,全國皆歸一致。茲以官音(即北京官話)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
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當時,以滿語作為「國語」的清政府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無奈採納了這個建議。
長期爭論,「北京音」最終勝出
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北京官話的標準音地位受到質疑。辛亥革命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滿清的官話還能成為民國的「國語」嗎?創造出漢字式拼音方案而蜚聲海內的教育家王照則堅持以北京話為漢語標準音。
1913年2月15日,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會上,南北之爭依然激烈。但在會前王照就提出了「逐字審定」的原則,不再執著於以哪種方言或官話為標準音,由此避免了南北之爭的進一步激化。
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會議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中的常用字審定了6500多個字的標準讀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國音」。
「老國音」推行不到兩年,又爆發了一場「京國之爭」的大辯論。當時很多學者都認為應以比較簡單的北京音為標準,修改國音,去掉「老國音」的尖音和入聲等語音成分。1932年,教育部公布 《國音常用字彙》,正式確定北京音以「新國音」為標準讀音。
新中國以推廣普通話為國策
新中國成立前夕,文字改革專家吳玉章寫信給毛主席,提出各地方要以較普遍的、通行最廣的北方話作為標準,使全國語言有一個統一發展的方向。毛主席對此十分重視。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吳玉章擔任該會主席,丁西林、田漢、李立三、何其芳、徐特立、郭沫若等78人為理事。當時的「文字改革」包括整理和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在內的國家「語言計劃」的整體。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任務是通過《漢字簡化方案》和推廣普通話的決議。教育部部長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就普通話以哪裡的方言為基礎產生了激烈爭論,最後大會決定採用投票辦法,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種。
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第2,獲51票;吳語(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第3,獲46票;粵語(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第4,獲25票。大會作出決議,建議首先在教育系統、然後在全國「大力提倡和學習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向全國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普通話推廣55年。今天,全國75%的人可用普通話交流。
推廣普通話,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有關方言是否需要保護、該怎樣保護的問題,今天成為很多人關注的話題。有人竭力保護方言,認為保護方言就是保護文化。有人認為方言根本沒有受到威脅,「拯救」方言的說法,是排外情緒在作怪。還有人乾脆認為,方言的消失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1958年1月10日,全國政協舉行報告會,周恩來總理在會上作了題為《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關於推廣普通話,周總理指出:「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
這應該是「推廣」和「保護」最重要的原則。
推薦閱讀:
※第26天: 舌尖後音【r】/ 普通話 百日訓練
※「念佛」念佛就是跟阿彌陀佛熱線通話保持聯繫
※普通話的由來
※原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是會說普通話的
※著名藝術家嚴順開主演電影《阿Q正傳》[漢語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