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東棉花衚衕這個香港女生,就沒有《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流行文化曾風靡一時,領亞洲風氣之先。在本土市場式微之後,近些年來,大批香港導演、編劇、監製、戲劇人、音樂人、美術家、作家等,北上內地,尋求機遇。他們,找尋到了更廣闊的打拚舞台,也更加推動了內地文化行業之大發展、華語文化之大融合。藝綻君(ID:bjvariety)推出的「北上·文藝記」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是被冠以「內地古裝玄幻劇金牌導演」的林玉芬。

人物小傳林玉芬,1962年出生於香港,198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中戲導演系的第一個香港畢業生。曾在TVB執導過《刑事偵緝檔案2、3》《真情》等電視劇作品。1997年北上,陸續執導《仙劍奇俠傳》《步步驚心》《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劇作。

4月27日,是林玉芬的生日。當天,她執導的古裝劇《醉玲瓏》正在北京進行緊張的後期剪輯:這段時間每天上午十一點前,她都會一頭扎進剪片室,緊盯鏡頭的每一個細節——生日,註定是顧不上了。傍晚五點,剪片室依舊忙碌。工作人員推上小巧精緻的巧克力蛋糕,蛋糕上的桃花樹造型,恰源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樹邊上的卡通人偶,紅色羽絨衣、灰色大圍巾,雙臂張開,笑靨如花,正是片場的林導!

▲4月27日,林玉芬生日

看到蛋糕上寫著「四海八荒第一美少女生日快樂」,先前還沉浸在緊張工作狀態中的林玉芬,臉上的笑已和人偶一樣燦爛,一旁的工作人員則用手機記錄下這珍貴的畫面。林玉芬的笑,和她二十年前剛從香港北上內地拍戲時,並無二致。

東棉花衚衕走來香港女生東城區東棉花衚衕39號,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地址。1985年一個純屬偶然做出的決定,讓林玉芬和這家坐落在衚衕里的中國戲劇第一學府,結下了緣分。高中畢業後,「戲痴」林玉芬在香港搞了好幾年的話劇社,之後開始覺得自己「東西不夠」,想繼續深造。但當時的香港,並沒有專業的戲劇高等院校,林玉芬的老師給她建議:「一所台灣的國光劇藝實驗學校,一所北京的中央戲劇學院,你可以考慮,但國光不提供大學文憑,而中戲是

▲紅棉花衚衕59號,中央戲劇學院

「去北京的中戲!」林玉芬的選擇很果斷。怎麼和中戲聯繫上?她想到了新華社香港分社,但除了中戲的地址,其他的信息一無所獲。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林同學」給中戲的招生部門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想在導演系學習的意願。收到回信時,已經是1985年9月,過了中戲導演系當年招生的時間。幸運的是,負責招生的老師在信中答覆林玉芬:「你可以先來旁聽。」1985年秋,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迎來了史上第一個香港女生:「我叫林玉芬,請大家多多關照。」而在中戲85級導演系旁聽一年後,她正式考進中戲86級導演系。

▲中戲學生證上的「林同學」,眉清目秀

如今的「林導」,接受採訪時一口「港普」不自覺地帶著兒話音,提到北京菜,一句「原汁原味兒」更是字正腔圓。但當年自以為普通話不錯的「林同學」剛到北京時,過語言關甚是狼狽,因為「大量的北京俚語和土話根本聽不懂」。好在,班上同學對這位「香港女生」都特別照顧,熱心教她吐字發音,一起上台詞課,一起排練小品。於是,導演系的同學,成了林玉芬口中的「保護天使」,「沒有他們,我不會應適應得這麼快。」

克服語言關,生活習慣自然也要入鄉隨俗。北京的澡堂子文化,讓林玉芬印象深刻。1985年的中戲沒有澡堂,林玉芬就硬著頭皮和同學一起去王府井的「華清池」洗澡,「香港很熱,不可能沒有地兒洗澡,到北方後要在澡堂里站著洗澡,我畢生難忘。」很快融入集體寢室生活的林玉芬,旋即展現出香港女生獨特的一面:她覺得宿舍白色的牆不好看,就買了包裝紙貼了一牆作為裝飾,引得大家爭相模仿。

▲澡堂子文化,曾是北京的一道風景

在中戲學習的那幾年,林玉芬和上世紀80年代所有的大學生一樣,渾身被一種家國情懷所籠罩。旁聽那年,學校安排她住在中戲招待所,四人間,除了她的床位,其餘三個床位輪番換人,多是來中戲短暫進修學習的。「林同學」從她們口中聽到最多的,是「怎麼把『丟失的十年』,用自己的餘生努力彌補回來」。

年輕時的林玉芬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北京求學,林玉芬感觸很深的一點是,國家耗費很多錢來培養大學生,「一切都是國家給的,學校每個月發27元補助,還會定期發糧票。」那時物資匱乏,她曾和同學拿著糧票,到北京郊區跟人換洗衣板、簸箕、洗菜簍等日用品。而相比其他同學每個月70元左右的生活費,每月生活費高達200元的她,是同學公認的「富豪」,「我常會請大家搓一頓,宮保雞丁五元一大盤。

80年代的糧票,可是硬通貨了解國情,被林玉芬視作在京學習最重要的收穫,「這不是在書本上能學到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她也把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林氏古裝劇審美」,歸因於北京文化的熏陶,「當年在京學習之餘,看了大量畫展,今天的審美其實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

「心裡有團火」毅然出走TVB中戲四年,一晃而過。林玉芬至今還很感念1989年畢業時,時任中戲院長徐曉鍾教授頒發給她的那張文憑,這成了她順利進入香港TVB(香港無線電視台的簡稱)擔任副導演的敲門磚。

▲香港TVB大樓,當年招聘門檻頗高那個時代的TVB,正是黃金時代。要進TVB工作,香港本地人至少需要大學預科的學歷。憑藉中戲的大專文憑,林玉芬和許多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成為了同事。副導演一干就是四年,回首那段經歷,林玉芬的評價就倆字:變態。一個TVB副導演要負責服裝下單、找特約演員、安排群眾演員,要告訴演員們服裝怎麼穿,就連去外景地拍攝所需的車都要親自安排。而回家也成了奢望,通常的情況是,在電視台睡兩三個小時,第二天就又起來工作,睡袋、牙刷、洗澡物品都在台里。不過,也正是這樣一份林玉芬稱之為「大管家」的工作,成就了她在片場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做場記,約通告,無論有多少群眾演員都由她一個人去掌控。當時的副導演沒有監視器,她只能站在攝影師旁邊,對現場的把控都依靠詢問攝影師畫面入畫、出畫是哪個位置。多線型高強度運轉,如今憶及,林玉芬都不禁為自己點贊:「會覺得自己好厲害啊!」

▲如今在片場遊刃有餘的林導,當年在TVB打下了堅實基礎1994年從副導演升任導演後,林玉芬開始了一段「有月薪、不用想太多」的無憂歲月。只是這樣相對悠閑的日子並不長,1997年香港遭遇到經濟危機,TVB裁掉了一些女導演。這令林玉芬感到非常心寒:「我沒有被裁掉,但其中一個是我的好朋友。為什麼台里要這樣處理?她並沒有犯錯,他們是怎樣衡量一個女性工作者的價值的?」她意識到,如果還有下一波裁員,估計就會落在自己頭上,於是立馬遞交了辭呈,因為「內心有一團火,一定要離開」。其實,林玉芬並沒想好自己下一步去哪兒。1997年4月,正在內地蘇南地區拍攝古裝劇《鐵血男兒》的恩師李國立給林玉芬打電話,問她有沒有興趣來幫忙。得知林玉芬和TVB的合約還有三個月,李國立在電話那頭說:「你自己補三個月的薪水吧,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機會。」於是,補交完三萬多元港幣的「離職費」,林玉芬正式告別TVB。林玉芬的「恩師」李國立帶著些許衝動離開TVB,林玉芬無意中成了最早一批北上發展的香港導演。而二十年的內地拍戲生涯,她與TVB的交集其實無處不在。不少當年港劇的拍攝經驗被運用到內地電視劇的拍攝中。如今內地劇組隨處可見的通告,其實就來自TVB。而TVB成熟的流水線制度,至今讓她感慨頗深,「在這個制度下我只是一個螺絲,在這個流程下你會明白這個螺絲髮揮的作用是什麼,它的核心就是預算和製作的把控。」初到內地拍戲,林玉芬依然沿用TVB模式,製片人都來自香港或者新加坡,一個監製底下有兩到三個導演,「所有的成本控制都由監製掌控,一場戲拍的對不對好不好,要不要重拍,都是監製說了算。」不過隨著在內地的時間越來越久,林玉芬還是覺得,相比在TVB,內地拍戲的環境比較尊重導演,「給我一個總導演的稱號,也是在做一些以前監製要做的事情,當然我沒有所謂的成本壓力,只是常跟製片人去協商怎麼分配一些資源。」

▲橫店片場,林玉芬在審片當年在TVB以律政劇《刑事偵緝檔案2、3》聞名的林玉芬,卻用古裝偶像劇贏得內地觀眾的心。這跟她的性格不無關係,「大家都說我是少女心,其實我是一個蠻簡單、很容易開心、比較感性的一個人,比較愛幻想,看小說的時候會有畫面感。」不過,並不想被貼上「古裝玄幻劇導演」標籤的她,在忙完《醉玲瓏》之後,接下來一部戲是現代題材,「是時候換一下腦子了。」

▲出席影視論壇,林玉芬選擇了「少女心」腕錶現在影視圈很多東西都模糊化了許多和林玉芬合作過的內地演員,都形容她身上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這樣難得的優勢,在她看來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對內地的人情世故比較了解,因此融入內地劇組非常容易。」因為近年來在內地拍攝的大多是偶像題材,林玉芬和很多年輕演員產生了交集,她喜歡以大姐姐的口吻叫他們「小朋友」。當紅小花迪麗熱巴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飾演鳳九,談到與林玉芬的合作,她用了「特別舒服」四個字,「她讓你感覺被信任,同時也讓你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迪麗熱巴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飾演鳳九面對找不到情緒入口的演員,林玉芬採取的方法總是很溫柔,「不能驚動他(她)想要把這場戲演好的心」。很多時候她只是在一旁觀察,必要時給他們一些正面的鼓勵。然後她會私下和演員說表演上的缺點,絕不會當面讓演員難堪。拍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時,林玉芬親自幫助演員分析人物,打磨演技。劇中有一場戲,趙又廷扮演的夜華死在白淺懷裡。這場戲剛開始拍了好幾遍,林玉芬都不太滿意,後來她乾脆走到趙又廷身邊,告訴他人物的狀態應該是怎樣的。隨後趙又廷找到了感覺,眼眶泛紅,眼淚從眼角滑落,與他對戲的楊冪也沉浸在悲傷中。這個鏡頭拍完之後,一時無法齣戲的兩個演員擁抱了許久。

▲林導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片場給趙又廷和楊冪說戲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讓演技一度廣受質疑的趙又廷收穫了「整容般演技」的盛譽。而這部劇播出之後,楊冪對自己所飾演的四個角色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析,還寫成長文發表在網上,引發不少人點贊。

▲在林玉芬去年生日時,楊冪「調戲」導演在林玉芬近年的作品裡,由熱門IP(註:英文知識產權的縮寫)改編的劇佔了大半,比如《步步驚心》《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其實,這並非有意為之。挑劇本時,林玉芬更看重的是自己喜不喜歡這個故事,而很多時候更是偶然:接《微微一笑很傾城》,是因為她幾年前就看了這本小說,覺得「雙時空交錯這樣的小說拍成電視劇,會很好玩」;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卻是好勝心驅使,「既然已經拍了《花千骨》,就要挑戰一下難度更大的同類劇」。

▲林玉芬執導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縱觀行業,很多IP劇最後都淪為「挨批劇」,不過這樣的情況卻幾乎沒有在林玉芬身上出現過。她開玩笑說,這可能是因為自己是個慢性子,「可能看書只要花0.1秒的細節,我會用兩個小時去拍。」

▲"慢性子"林導在認真研究劇本林玉芬執導的電視劇,在內地觀眾心中已與精緻講究畫上等號,但她卻謙稱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並沒有刻意迎合內地觀眾的口味。能夠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的認可,她很欣慰,也會提醒自己再接劇時要更加謹慎,「我會想,自己的作品是否會對年輕人的價值觀帶來不良影響。現在的影視圈很多東西都模糊化了,但本來應該是黑白分明的。」如今,只要沒有拍戲任務,林玉芬都會回到自己香港的家,陪伴父母,「其實在TVB工作時我也很少見到家人,因為我收工的時候家人全都睡了,有時候我出門的時候家人都還沒起床,所以我現在很珍惜每一次回家的機會。」多年輾轉於內地和香港,疲累自知,但林玉芬已經坦然接受了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恰如她的新浪微博簽名:不是浪人的個性,過著浪人的生活。完你喜歡「四海八荒第一美少女」嗎歡迎轉發和留言給藝綻君
推薦閱讀:

《花千骨》經典語錄
手游與網文的痛苦聯姻

TAG:女生 | 香港 | 沒有 | 衚衕 | 棉花 | 花千骨 | 三生三世 | 這個 | 《花千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