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意象與詩詞鑒賞

2014-03-23 22:59閱讀: 落花意象與詩詞鑒賞摘要:古典詩詞創作中的各種意象昭示了我國詩詞鑒賞中意味無窮的審美特徵,成為民族審美心理的物化表現。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徵,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種傷感,落花不僅僅是傷春、惜春的情緒,進而成為韶華即逝、容顏不再的深惋悲戚。對悲歡離合、世事無常的人世滄桑的慨嘆,成就了對人這一生命主體的終極關懷。而把握住落花這一重要意象,在詩詞鑒賞中成為一個理解詩詞創作主題的捷徑和鑰匙。關鍵詞: 意象 落花 暗示 象徵在古典文學意境營造中,意象是情景的統一,心物的渾融。意象是意象思維物化的結晶,或者說就是主體通過感觀接觸外物之後所引發的想像、體驗而形成於心中的意象。先秦的《禮記·樂記》最早從心物交感的角度來論述音樂的本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質在人心之感於物者也。」強調的就是物對人的感發作用。鍾嶸《詩品》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他們講的這樣一種心物交感過程中的感物興會、情以物興的詩之生成方式就是詩的意象思維的特徵。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更加深入一步地闡釋了心物交感、「睹物興情」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一方面是「情以物興」,作者的情因物的感觸而起興,在觀察或接觸外境萬物之時,物引發作者的感受、誘發他的想像,物是起主導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物以情觀」,從「物」的角度看,它不僅僅為了表達自身,而且是作為「情」的體現者而出現的。感物的意象生成作用,決不僅僅是「物」本身,而且它的指向與根本意義還在於物所蘊蓄或所激發的情思。他還進一步地闡述了「隨物婉轉」的意象思維規律:「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意象的虛實相生而形成的意境的空靈之美是意象意境化的一個主要特徵。一般認為,意境的形成是諸多藝術因素相生的結果。主要由意象及其表現的藝術情趣、藝術氛圍以及可能觸發的藝術聯想所形成。簡而言之,由「象外之象」而生成「象外之境」。這種虛實相生的詩學觀有著久遠的思想淵源。《易經》的乾坤感盪,陰陽相推的觀點,老子的「有無互立」、「大音希聲」的思想,荀子的「形而具神生」的主張,至魏晉哲學中的「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玄論,都是意象與意境虛實轉化論的哲學思想資源。詩歌的意境實際是由意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象組合而生成的實境與虛境的結合。如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一中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文學意象是我國古典文藝理論中一個富於民族特色的理論範疇,它是創作主體傳達思想情感的有意味的象徵性符號。袁行霈先生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說:「意象是融人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它既有自然物象的個別特徵和屬性,更有作家賦予的所謂優患意識,是指人們從憂患境遇的紛擾中體驗到人性特殊內涵和情感意蘊。詠花是古典詩詞創作的一個不朽的題材,無數的詩人吟詠歌嘆,藉以抒發憂思。落花詩又是全部詠花詩作中最重要的一支,落花詩中曾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意蘊深長的佳作。落花的意象由來已久,「裳裳者華,其葉湑兮」;(《小雅·裳裳者華》)以花的枯黃隕落來傳達瀕危履艱的生命搖落意識,如「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小雅·苕之華》)在《詩經》中,花意象被賦予了生命盛如花,亦衰如花,盛衰遽變只在瞬息之間的哲理意味。《詩經》亦曾出現了對燦爛生命進行禮讚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一千古名句(《國風·周南·桃夭》)。再如屈原《離騷》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將包括落花在內的「草木零落」之景與生命搖落意識明確地聯繫在一起。《詩經》、《離騷》開啟的落花意象中,《詩經》主要是抒發一種對生命必將遲暮的哀愁,而《離騷》更傾向於哀嘆生命流逝而功業無成。前者是一種莫名的哀愁,見芳草萋萋而思其終將枯萎,看花紅葉綠而嘆其必將落英繽紛;而後者則是把落花與經國大志的破滅、美人遲暮生命衰逝聯繫起來。這都是後來文人吟詠落花題材的重要類型。在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實踐中,落花無疑是一個起源極早的原型意象。《詩經》以後,落花意象的這些意味被不斷發揮拓展,逐漸形成一種積澱特殊心理內容的意象,使他們形成了強烈的悲劇意識和深刻的悲劇審美觀照。《古詩十九首》中「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亦以花之姣好喻人之盛年韶光,奈何嫁不及時,青春蹉跎,實則悲嘆士不遇也之詞。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的瀟洒飄逸,亦有」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雜詩八首》)到的落花意象的暗用。到南北朝蕭繹《蕩婦秋思賦》「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再到唐代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雲:「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難在。」更進一步將落花意象與女兒命運聯繫在一起,形成了特別的象喻意味。詩聖杜甫的名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嘆息的是人生變幻莫測,際遇因時而變。小杜在《金谷園》中也有「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之佳句,一代佳人墜樓以身殉情,如同落花一般玉殞香銷。五代之後,宋詞元曲亦無例外。李清照詞亦多以花為主體意象,如《好事近》「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再如「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花自飄零水自流」。以上所舉皆是,以落花譬喻自身之生命。朱淑真的「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謁金門》)恰切的反映了詩人悲寂寥落的心情。朱淑真另有一首題目即為《落花》的詩作: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催。願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相傳因朱淑真所適非偶,婚嫁極不如意,終日抑鬱寡歡,後歸家,竟以亡終。其詩詞作品描寫了個人寂寞生活,抒發了內心的苦悶和彷徨,我們可以分明的看出朱淑真「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那份對愛情的決絕。回顧漫長的文化積澱過程,落花意象有以下兩種尤為突出的意蘊,首先從花開到花落,這自然界的演變過程,同人世的滄桑變換、榮枯無常、生涯浮沉的規律相契合,從而成為生命盛衰的象徵,富於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開有時。是以落花常以替代女性。自然是人類永遠的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自然的形式豐富多彩,人類對美的擷取也無窮無盡。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落花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但在我國古典詩詞創作中卻不斷賦予了這一意象以情感和生命。歸納起來,「落花」意象有如下幾種意蘊:首先是把落花作為單純的一種自然景物來描寫,構成一種優美的意境。試舉詩作為例:「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寒食》),春光燦爛,春風和煦,花姿搖曳,在風中輕揚曼舞,「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伴隨著天籟之聲,落紅點綴,滿地繽紛,可以想見春天的美好。「落花吹欲盡,垂柳折還長。」(王翰《子夜春歌》)春色滿園,春光明媚,表現的是牽手春遊之樂。「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人閒情逸緻,看到落花與流水,並沒有因之傷感起來,而是覺得春色濃如許。其次是面對落花唏噓感嘆,嘆的是年華易逝,容顏不再。試舉幾則詞作為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從中可以看出國破家亡之恨,無可奈何之緒。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詩詞的表意容量,使得詩詞蘊味深厚,情思邈遠。張先的《天仙子》:「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月落紅應滿徑。」晏殊的《浣溪沙》:「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些詩句都是表現傷春、惜春的情緒。唐張泌的《寄人》詩:「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宋晏幾道的《臨江仙》詞:「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這些都是表現對離人的追憶、留戀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抒發了詞人的鬱悶之情,相思之苦。題為徐君寶妻的那首有名的詞作《滿庭芳》「長驅入,歌台舞榭,風卷落花愁。」則抒發的是一種家仇國恨,胡虜長驅而入,好似風卷落花,大好河山慘遭蹂躪。何等的凄切,何等的悲涼。「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中一句,暗含自己的命運還不如落花,道盡了心中深沉綿切之悲苦。林黛玉《葬花吟》中尚有「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樣讀之令人觸目驚心的詩句。則完全將花之命運等同於人了,花落之日,便是人亡之時。最後還有一種是以落花寓意昂揚向上的精神。「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詩人寧可在鬥爭中粉身碎骨,也不願委曲求全同流合污。「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間考生俞樾在禮部複試,以此句為詩開頭,寓意希望在人間。清人龔自珍有名篇《西郊落花詩》與《己亥雜詩》其中的一首「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均借落花意象暗喻自己內心的不屈不撓,雖然不為世所用,但依然充滿豪情。吳調公在《詩詞欣賞與審美感情》如是評價:如龔自珍兼取於一壯一優之美的劍氣簫聲。從廣闊的歷史背景說,它反映了啟蒙詩人呼喚時代風雷的身影,但與此同時,還可以看到這一位神往六代風範的詩人因為「攬轡澄清」之志未酬,深心中縈迴著凄厲飆發的幽怨。深入到這一奧區,我們也就能聆聽到詩人的心聲了。」的為確評,通過詩作我們可以體驗到詩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由此,不僅可以窺察他們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傾向,還能洞悉其氣質風度。據筆者利用工具粗略統計,《全唐詩》中出現「落花」的詩句即有近三百之多。韓愈、白居易、李商隱等大詩人均有題為落花的詩作。石田先生沈周竟然有《詠得落花詩(三十首)》,而唐寅則有和作《和石田先生落花詩(二十首)》,文徵明亦有和作。「落花」所代表的時令恰好為暮春時節,「傷春悲秋」亦是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主題。「落花」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無數經典意象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它從本義、比喻義到引申義、象徵義的多重變化,正表現了漢語的模糊性,並造就了中國古典詩歌深邃而又清新的審美意境。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具有暗示性和多義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意象的存在。意象是在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創作習慣和接受慣例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由於意象本身在流傳、沿襲、接受的過程中,意義不斷地擴充、附加、衍生,所以自身便具有了話語蘊藉的特點,並對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和多義性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也為詩歌批評和詩歌創作提供了契入點和學習借鑒的範例。因此,鑒賞中國古典詩歌必須抓住詩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而話語蘊藉、多義性和暗示性正是作者、讀者審美經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落花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作品中的出現,它不只停留在意義的表層,而是具有了更深的含義,即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說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春花凋零,便悲嘆韶華即逝,芳齡不再傳達對春天的惋惜、哀傷,對離人、戀人的思憶、眷戀,對悲歡離合、世事無常的感嘆,都含有對人這一生命本體的關懷。對於唐宋詩詞中頻頻出現的落花意象,日本學者青山宏先生分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什麼會產生傷春、惜春之情,這是因為春天原來是一個快樂和美麗的季節,人們希望它能長久的延續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樣的無情,而且最明顯的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這種通過落花來暗示春天消逝,傳達傷春、惜春的感情,是中國古典詩詞語言具有暗示性和多義性的例證。可見,意象是創作者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運用聯想等藝術手法表現出的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意的統一,是讀者在閱讀接受中通過語言文字所感受到的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意的統一。它有情景交融、寓意象徵的特性,它立象以盡意,追求神似,講求多義性和獨創性,在對其內在品質的挖掘中體現出寬泛的意蘊。以上通過對」落花」意象意蘊的梳理與分析,並輔之以美學上的觀照,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古典詩詞魅力無限,意象的蘊意也許就是其魅力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古典詩詞也許有了意象意義的深層潛伏,使得詩詞的意蘊咀嚼不盡、欣賞不完,它們的藝術價值也必隨著時間之水的淘漉、洗濯而更顯其如月的光華和如花的嬌美。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正是由於對意象、意境的創設,才產生了深厚的意蘊。青春韶光在落花的紛飛飄墜中得到細細的體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意與境二者而已。」只有領悟意象寓意,才能把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主旨,進入詩歌意境,感知詩人情感。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對詩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對詩歌產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才會有深摯的審美情感。關鍵就在於創造意象世界。這是一切藝術形式都必須遵循的法則,更是詩人創作的追求。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宮中調笑·團扇》?
    【詩詞原創】雅韻輕飄 | 七絕·網名嵌字詩
    酒不戀人人自戀
    【廣西詩詞】祁壽星專輯 肯將借予三分韻,我便秦准做大王
    用「曹雪芹做紅樓夢」做對聯的話特徵應該有什麼?

    TAG:詩詞 | 鑒賞 | 意象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