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實修耳傳略釋《修心七要》—索達吉堪布講解 (7)
06-08
第七節課(2005年7月13日晚上9時)今天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最後一個問題——修心的學處。一般來說,學處和誓言雖然稱呼不同,但意思都一樣,而此處它們的角度略有差別,誓言主要從「破」的方面講,學處是從「立」的方面講的。也就是說,前幾天講的誓言是提醒我們在發了菩提心以後,有些事情不能做,而這裡講的學處則告訴我們有些事情必須要去做。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差別。這次的《〈修心七要〉耳傳略釋》講得不是很詳細,一方面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晚上講課的效果也不是特別好。但不管怎麼說,我們只有今天、明天兩堂課了,希望大家能夠善始善終、專心聽講。甲七、(修心之學處):【諸瑜伽攝一】「瑜伽」是指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攝一」就是全部歸攝於利他的菩提心當中。【我們還應當修學令修心之法不但不退失,而且要不斷增長的方法。所謂「諸瑜伽歸一」的意思,就是指修心者在修持包括飲食、穿衣等等在內的所有瑜伽中,都要以利益其他眾生的念頭攝持。】以前沒有生起菩提心的話,應想盡一切辦法使它生起,生起以後,不僅要讓它不退失,還要通過各種方法使它增長。怎麼增長呢?就是「諸瑜伽攝一」,即在平時的行住坐卧中,所有的威儀都要有利益眾生的念頭。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走路、睡覺,甚至包括上廁所,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行為,都要以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來攝持。比如說,早上起來,洗臉時應該想:「當願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吃飯時想:「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平時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益眾生。然而,現在大多數人恰恰相反,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第一個想到的絕不是眾生而是「我」,例如「今天我要出門辦事,請上師加持我順利」、「我在路上時,請保佑我不要出車禍」……這就是大多數人最不好的一個習氣毛病,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私自利的發心,這對於修行人來說,是非常不應理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原有的習慣,一切威儀都以菩提心來攝持。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往往記不得發心,或者在做事過程中把利他的心忘了,這些情況比較常見,但若能以正知正念長期串習的話,最後所有的行為都會不離菩提心的。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無論處於什麼環境和地位,都不會捨棄利他的菩提心。比如,當他被眾人恭敬讚歎時,不會認為我是多麼了不起;當他貧窮困苦,甚至被關在監獄裡時,也不會考慮個人的安危,考慮的只是眾生的利益,願自己所受的苦可以代替一切眾生的苦,而且在監獄裡還為眾生傳法,開示取捨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在整個世間,最惡劣的環境當屬監獄了,如果一個人身陷囹圄都能不舍菩提心的話,那在快樂或平庸時,也肯定不會舍離菩提心的。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的行住坐卧能不能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能的話,也用不著天天手拿念珠,嚷著非要閉關不可了。在這一點上,高僧大德與我們凡夫是不一樣的。以前我和上師如意寶去國外時,遇到一些風景優美的花園,他老人家似乎和大家一樣,也會對馥郁的鮮花、雅緻的環境讚歎一番,但與我們不同的是,上師對這一切毫不貪戀執著,而且還以菩提心攝持,將這種快樂迴向給一切眾生。由此可見,發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不管是在什麼場合下,都與普通人不相同,他們能把所看見的、所接觸的外境全部用上,沒有一個不是用來修菩提心的。他們痛苦也好、快樂也好,到漢地也好、到藏地也好,在城市也好、在鄉村也好,一天24小時從來沒有浪費過一分鐘,全部都在修菩提心。可我們呢?心情好的時候,能修上一段時間;心情不好時,就根本不修了,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較可怕的違緣時,不僅菩提心的影子找不到,而且修行的行為也可能會完全捨棄。這就是沒有修鍊的緣故。【遇違緣修一】在遇到違緣時,唯一應該修什麼呢?就是利他的菩提心。【我們在修持修心教法之際,如果出現因罹患疾病、魔鬼障礙、他人憎恨以及自己的煩惱更為猖獗等等,而令自己不想繼續修持修心教法的時候,就應當思維: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眾生都在承受著與自己一樣的災_NAN,從而對它們生起不可抑制的慈悲之心。】修行的時候,作為欲界眾生,不可能一生當中完全一帆風順,沒有任何違緣。有時會不幸患上癌症、肺炎、肝炎等疾病;有時會遭遇到人或非人的魔障侵害;有時心情沮喪,覺得每個人都看不起自己、歧視自己;有時候相續中的煩惱特別猖狂……遇到這些情況,很多人都不想修了,甚至認為:上師三寶一點兒都不加持我,像我這麼倒霉的人,未來又有什麼希望呢?還不如就此墮下去吧,算了吧……當自己對自己非常失望時,大乘修行人應該這樣思維: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眾生正蒙受著和我一樣的災_NAN,願我來代替他們的苦,使他們遠離災_NAN,永遠快樂。誠如《佛子行》中所說:「貧窮恆常受人欺,且為重疾惡魔逼,眾生罪苦自代受,無有怯懦佛子行。」講了這麼多天的修心教言,你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多多少少能用上一點吧!可是昨天剛講的內容,現在用不上的還是大有人在。剛才有個老年人給我打電話:「上師,我現在非常痛苦,又生病、別人又欺負我,您能不能給我找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呀?」其實,不要說是我,就算是諸佛菩薩,除了這個辦法以外,也沒有別的辦法了,於是我對他說:「你可以觀想自他交換,代一切眾生受苦啊!」那個老人聽後回答:「這個辦法也對,但我想……應該還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吧?不然的話,怎麼還這麼痛苦呢?」一方面可能是這個老人的業力現前,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沒有以這些修心的法要來調伏相續,總以為從別的地方吃點葯、得個加持,依靠某種物質的力量,就能消除自相續中的煩惱。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那正確的觀念是什麼呢?當身患重病、別人也欺負自己的時候,應當這樣想:「願一切眾生的疾病、痛苦,以及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讓我一個人來承受痛苦。」這就是《修心七要》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竅訣!有些道友這幾天聽了這部論以後,覺得對調伏自己的相續很管用,下課後紛紛來我面前致謝,感謝我能傳這麼好的法。我想的確如此,這麼好的法門,如果大家好好聞受修持的話,對自己一定是有幫助的。第一堂課我在給大家介紹無著菩薩時說過:無著菩薩的金剛語,沒有一句不讓人生起菩提心的,所以上師如意寶以前就非常想講無著菩薩的《入行論·善說海》;我剛來學院時,在一位堪布座下聽輔導,他老人家也很喜歡背無著菩薩的論典,常聽他贊道:「無著菩薩的教言對人們的相續非常有幫助,它能令我們很快就生起菩提心。」在座的道友,不知道你們這一次有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如果沒有,那能不能想到:「菩提心真是非常難得,雖然現在沒有生起,但是我一定要在不久的將來,想盡辦法讓它在自相續中生起來。」其實,世俗菩提心對我們來說,生起來也並不困難。如果是證悟勝義菩提心,或者通達無上大圓滿的光明覺性,這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是有點難辦,可世俗菩提心,只要你方法掌握了,在此基礎上反覆串習,我想在相續中產生也不會難如登天。【並進一步觀想:但願能將這些眾生的所有災_NAN全部聚集在自己的相續……從而修持自他相換。】當自己正在感受痛苦時,要知道,世界上還有成千上萬的眾生也在感受著和我們一樣的痛苦,此時應該發願:通過修自他相換的力量,誓願代一切眾生受苦。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曾轉生為匝哦之女,因踢過母親的頭,後來墮入了地獄,當他在地獄中感受鐵輪飛頂的痛苦時,他發願:「世界上無數和我一樣因忤逆母親而感受這種痛苦的眾生,但願他們的痛苦都由我來代受。」以此菩提心的功德所感,他死後轉生到了天界。這個公案充分說明,我們在值遇痛苦和災_NAN時,唯一能解救自己的,就是利他的菩提心。【初後行二事】「初」指早上,「後」指晚上,「二事」是指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或者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個頌詞的意思是說,無論早上還是晚上,我們都不能忘記修持這兩種菩提心。【在每天早上,我們應當以「今天無論如何都不能離開兩種菩提心」的動機來帶動所有的行為;在白天,也要時時刻刻以這種正知正念來攝持;晚上睡覺前,我們也應該對當天的行為加以反省,如果發現有違背菩提心的作法,就要狠揭猛批自己的過失,然後勵力懺悔,並且發誓:「今後一定要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沒有發現違背菩提心的作法,就應當在心中生起歡喜,並且發願「我今後仍然要像這樣修持。」】早上起來時,應該想:「今天所作的一切,最好不要離開菩提心,也不要做違背菩提心的事情」,以這種心態來帶動白天的一切行為。《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講到,早上的時候,我們不要像氂牛從牛圈裡爬起來一樣,馬上就起床,應該好好思維昨天晚上做了什麼夢,如果是善法方面的夢,就應隨喜功德並作迴向,如果是不好的惡夢,則要精進懺悔。在白天,也應時時刻刻以菩提心來攝持自己的言行。到了晚上,不要在無念的狀態中,倒在床上就蒙頭大睡,而應在臨睡前,坐在床塌上,想一想白天都做了什麼。如果一天的所作有違背菩提心、違背正法的,就要猛厲呵斥自己,並以慚愧心而進行懺悔;如果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他人的,則將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這樣的話,一天的所作所為就決定不離菩提心了。有些道友平時關在家裡,與人不接觸的時候,似乎菩提心修得還可以,但是一出門接觸人,很快就因為看不慣他人的舉動,而使自己的菩提心搖搖欲墜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乾脆不敢出來,誰也不願意接觸。其實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大乘的發心是利益眾生,在此過程中難免與人接觸摩擦,若想避免對人挑三揀四從而失壞菩提心的話,就應該像昨天講的那樣,唯一對他人觀清凈心、對自己觀過失心,一生起惡念,馬上就狠狠自責、勵力懺悔,發願從今以後一定要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倘若我們不僅沒有危害眾生,反而還幫助了他們,這時就要生起歡喜心,發願今後仍如此行持。前天我和齊美仁真堪布放生回來,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當時齊美仁真堪布已經很累了,但看到商店門口有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撿了很多紙箱子卻背不動時,他不顧自己的疲勞,馬上跑過去幫她背……雖然表面上看來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為,也就是世間人所謂的「學雷鋒」吧,但從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中,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心如何。世間的助人為樂,經常帶著很多功利色彩,比如,能給我帶來好處的人,我就願意幫他;而對我無利無害的人,則根本不搭理,但修行人與此截然不同,無論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只要眾生有困難,都願意無條件地去幫助。到了晚上,還應該反省一下當天的所作,看看自己在白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行為很不如法;有時候會覺得一天下來收穫很大,該背的經論也背了,該聽的法也聽了,沒有損害任何道友,還救了一隻瀕死的小螞蟻;有時候一天的行為都處於無記當中,除了一日三餐以外,什麼善事惡事也沒有做,一直是渾渾噩噩的……這幾種現象,哪些該取、哪些該舍,我們心中必須要有數。【二境皆應忍】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一旦出現後,就都要學會安忍。【在眷屬、財物等等十分圓滿富足的時候,我們應當不驕不躁地將這一切了知為如幻,並儘可能地將其轉化成利他的方便;】以下講了在我們面前將會出現的兩種對境。第一種是順境:由於前世的業力,或者今生的一些方便,有些人不僅眷屬眾多,財富、地位、名聲、權勢異常圓滿,而且也有無數的人對他恭敬讚歎,覺得他非常了不起。在這個時候,大多數凡夫人都禁不起外界的誘惑,覺得自己春風得意,進而生起傲慢心來。其實這是不應理的,要知道,現在的這點福報,若與以前的轉輪聖王、多聞天子相比,簡直如蟻穴般低劣淺陋,而且,福報的本性是無常的、有漏的,享受完後就消失無存了,既然如此,這些暫時的東西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所以在遇到順境時,應盡量將這一切觀為如幻如夢,並儘可能地以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地位來利益眾生。然而可憐的是,有些人儘管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卻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利益別人。前段時間,我和慈誠羅珠堪布去了一個地方,當地有個非常出名的有錢人,名下擁有幾十家豪華賓館,但他從來不供養三寶,也不修建學校,只是把賺來的錢不斷投資再建新的賓館,幾十年來一直樂此不疲。當時我想:「現在有那麼多孩子讀不起書,如果他願意拿出自己一個月的盈利,也能建一所學校,讓幾百個孩子有書讀。可惜的是,他根本不願意積這個福報,還在一門心思地只為賺錢,如今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如果再不抓緊時間為後世多積點資糧的話,一旦大限來臨,來世一定會非常可憐。」不僅有錢人如此,現在的有權人也是同樣,他們雖然擁有高官厚祿,但卻沒有想過利益眾生,所擁有的權勢僅僅是為了自己獲得今生的安樂而已。所以有時想想,法王如意寶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利用自己的名聲、地位、修證等,將我們這些可憐眾生從無明的黑暗中解救了出來,如果上師也像那些人一樣只顧自己的話,我們是得不到什麼利益的,如同天空中雖有太陽,但若被烏雲障蔽,地上的萬物也無法依靠陽光茁壯生長一樣。在座的道友中,將來能擁有名聲、財富、勢力的,肯定會大有人在。如果你們得到了這些,希望能有個很好的打算和安排,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以外,應該盡量利用這些名聲、財產來利益無邊眾生。這是最重要的!【在衰落頹喪到除了地上的流水以外,再也沒有比自己的處境更加落魄潦倒的地步時,也要了知這一切也是如同幻覺,並毫不畏縮地觀想由自己來領受其他眾生的沒落衰敗。】這裡講的是如何面對逆境:有些人儘管昔日非常風光,但是否有一天會淪落到除了地上的河水外再也沒有比自己更低下的人了呢?這很難說。假如真有這麼一天,也不能一蹶不振,而應堅強起來,了知這一切如同幻相,並毫不畏縮地觀想由自己來領受其他眾生的沒落與衰敗。在「文革」期間,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這樣,當他們被眾人批鬥時,依舊默默無聞地修行,觀想一切如夢如幻,並進行自他交換;批鬥結束後,他們又將剛才的功德,全部迴向給一切眾生。試問,當我們處於這種境地時,能否也有這麼大的勇氣?可能一般的世間人早就癱在地上,爬也爬不起來了,然而作為修行人,是絕不能退縮、畏懼的,應觀想世間所有眾生的痛苦,心甘情願地由自己代受。這種心態,不僅對出家人很重要,對世間人也同樣重要。世間人在生意、名聲等方面非常輝煌的時候,會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然而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聲譽敗落、公司破產等,他們便會想到自殺。叔本華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對生活的恐懼,超過了對死亡的恐懼,那他肯定會選擇自殺。」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的確,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再也沒有生存下去的勇氣了,那必定會選擇死亡。當然,對於一個修菩提心的人來說,這種情況就另當別論了,生意破產沒什麼,感情失敗也沒什麼,不管遇到何種打擊,都有將其轉為道用的竅訣,都有令自己重新站起來的力量。【捨命護二事】「二事」是指總的誓言(三種戒律)和分別的誓言(本論所講的修菩提心的戒律)。對於這兩種誓言,縱然捨棄生命,也應當儘力保護。【如果沒有總的誓言,尤其是如果沒有修心教法的誓言,今生來世就不可能得到快樂。因此,我們應當以生命來捍衛、守護這兩種誓言。】「總的誓言」在貢智仁波切的講義里解釋得比較清楚,即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這三種誓言在修行當中不可缺少;分別的修心誓言(前面已講過)也非常重要,倘若捨棄的話,就不可能獲得今生和來世的快樂。所以,我們應當以生命來守護這兩種誓言。以前有無數的高僧大德,縱遇命難也不捨棄這些誓言。《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引用過一個教證:「為了身體可以捨棄自己的財富,為了生命可以捨棄自己的身體,為了佛法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財產、身體、生命、佛法這四者相比,價值大小有一定的差別:一般來說,身體比財產重要,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我們可以不惜花費巨資,甚至傾家蕩產;生命又比身體重要,為了保住生命,情願截掉身體的一部分;最後是佛法比生命重要,為了護持正法,就算犧牲生命也願意。因此,為了守護佛法中的這兩種誓言,我們縱捨生命也應在所不惜。如何才是失毀誓言呢?在一切菩薩行中,「不舍眾生」是最關鍵的,如果捨棄了眾生,自己的誓言就不清凈了。所以,守護誓言的落腳點就是:寧捨生命,不舍眾生。如果修行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不是為了利他,這種心態就已經失毀誓言了。【當學三種難】應當修學以下三種困難。【在煩惱初生之際,首先能夠認知是非常困難的;中途制止、對治煩惱的過程,也是十分困難的;最後斷除煩惱的相續,就更是相當困難。所以,我們應當為了能夠在煩惱萌生之際便立刻察覺,中間以生起對治力而加以斷除,最後令這些煩惱不再生起而精勤努力。】這三種困難分別針對的是煩惱的三個階段。第一、在煩惱剛萌芽的時候,能認知它非常困難。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根本沒有認識到相續中還有嫉妒、貪心、嗔恨等毛病,就像世間人常說的:「別人臉上有隻小虱子,自己能看得出來;自己臉上有頭氂牛,卻不一定能看得出來。」這個比喻充分說明了,即使自己的過失再大,也不一定能認識得到;因此,在煩惱初生的時候,認識它是相當困難的。第二、煩惱生起來時,雖然認識到了,但採取措施把它斷除,也很困難。比如正在生嗔心的時候,觀菩提心不行,修大圓滿也不管用,由於平時的串習力微弱,此時什麼教言都排不上用場,對治起來異常艱難。第三、把煩惱的相續完全斷盡,就像燒壞的種子無力生芽一樣,更是難上加難了。既然初、中、後有這麼多困難,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煩惱初生之際,先要馬上察覺它,然後依靠正知正念的寶劍,將它消滅在萌芽之中,正如《佛子行》所說:「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剷除佛子行」;中間通過各種方法,加大力度與煩惱作戰,當然,對治煩惱最好的方法是大圓滿(認識煩惱的本性,將五毒轉為五智),其次是修自他交換,觀想所有眾生的煩惱集中在自己的相續,直接將貪心、嗔心轉變為利他的菩提心;然後就是根除煩惱的種子,令其一斷永斷,不再生起。斷除煩惱的方法是否都一樣呢?並非如此,《中觀四百論》云:「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余。」也就是說,有些煩惱是依靠往昔串習的同類因而生,有些是從與境相近的緣而起。從緣所起的煩惱容易對治糾正,比如離開這些外境緣,住在寂靜的地方等;而由因所引生的煩惱,若想真正斷除,只有在獲得聖地時方可。因此,煩惱的產生方式不同,對治的方法也不相同。【取三主要因】修菩提心時,不僅要學習三種困難,還要積聚三個主因。【修法的主因包括:第一是要能夠遇到具德的上師、善知識;第二是要讓自己的心能夠具有勝任的力量,以便自己能進一步如法地修行;第三是要聚集一切修行所需的順緣。】在修心的過程中,有三個主因必不可少:第一、依止一位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尤其是當我們修學大乘菩提心的時候,所依止的上師相續中必須要具有利他的菩提心。在座道友除了極少數的人以外,大家幾乎都見過法王如意寶,也親聆過他老人家的大乘教言,雖然上師現在示現了圓寂,但我們在有生之年,能遇到像他老人家那樣真正的大菩薩,這是非常有福報的,也可以說是具備了第一個條件。第二、讓自己的心具有勝任的力量。「勝任的力量」,就是所謂的心堪能,具體而言,是指對大乘教言有強烈的信心,能忍受修行中的種種磨難,並有戰勝一切煩惱的勇氣。有些人雖然皈依了多年,且每天都在聽法,但相續始終都會產生一些粗大的煩惱,或各種各樣的分別念,自己的心不能與法相應,這就是心沒有勝任的力量或者心不堪能。要想成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從自身的角度,心只有與法相應,才能堪為法器。我看在座大多數人應該都具備這一點吧,你們不僅對大乘行菩薩道的教言很有信心,而且也能在相續中完全接受,這就是第二個條件的特徵。第三、要聚集修行過程中所需的順緣,如飲食、住處、衣服、法本等等。如果這些不具足,修行也是非常困難的。比如,自己本來已經遇到了很好的上師,心也特別相應於佛法,但由於沒有生活來源,或者沒有住的房子,或者沒有學習的法本,以致無法在這個寂靜的地方繼續生活下去,最後不得不到城市中化緣求生,這就是不具備第三個條件所致。因此,如果真要修持菩提心,就應像《竅訣寶藏論》中所說的,必須具足一定的因緣和資具。什麼是因緣和資具呢?就是這裡所講的三種條件。倘若這三樣都已經具足,那麼修行人的基本條件,就可以說是圓滿了。常住的道友們也應該好好觀察一下,自己是否具足了這三種條件,如果已經具足了,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尤其是遇到善知識這一條,世間人幾乎都不具足,因為現在的邪師邪教太猖獗了,很多人根本不信佛教,即使信了,也不見得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就算遇到了善知識,但自心對佛法始終存有邪見,故而沒有機會成為法器;如果遇到了善知識,自心也與佛法相應,可又會因為沒有生活來源,而無法安心辦道,因此,我們若能圓滿具足這三個條件,就應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才對。【如果這三個主因自己都能具足,就應當心生歡喜,並祈願其他眾生也能具足這三個主因;如果自己不具足這三個主因,就應當觀想:在這個世界上,像我一樣因不具足這三個主因而不能修持正法的眾生實在是太多了!並繼而對它們生起強烈的大悲心。】如果具足了這三個主因,就應當心生歡喜,並發願祈禱:「但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像我一樣,有機會具足這三個條件。」發願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現在沒有發願,將來很多事情不一定能夠成熟。以前我說過,所有的大乘發願都包括在《普賢行願品》中,其實它還可以涵攝在利益眾生與弘揚佛法當中。利益眾生、弘揚佛法是什麼關係呢?從因明的角度來看,它們不是單獨的兩個他體,而是一本體、異反體的關係。只要利益了眾生,那就是弘揚佛法,沒有利益眾生的話,就不叫弘揚大乘佛法。因為佛陀除了利益眾生以外,根本沒有別的事業,所以大家在發願的時候,如果提到了「受持大乘教法」或者「利益無量眾生」,就已經包括了大乘的一切發願。如果不具備這三個主因,或者上師不具足,或者生活資具缺乏,或是心不堪能,無法成為法器,如整天生活在煩惱中,上師傳講教言的時候,每講一句,他都能生起一個邪見,看所有的道友就像敵人一樣,似乎周圍的人都在恨自己……這個時候可以觀想:「在這個世界上,像我這樣因不具足三個主因而不能修持正法的眾生實在是太多了!」進而對它們生起強烈的大悲心。【並進一步真誠地觀想:但願它們不具備三主因的過患全部能成熟在我自己的身上,使它們都能具足三種主因。】這種發心非常偉大,對一般人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沒有這種發心,即使你再有能力、再有勢力、再有智慧,也沒辦法利益眾生。人生極其短暫,希望大家以後不管遇到什麼環境、處於什麼場合,心裡唯一意念的,就是利益眾生。可是,只有一顆利益眾生的心還遠遠不夠,有些人成天坐在床榻上,翻著眼睛高唱:「我要利益眾生!為了度化一切眾生……」,但實際行動全部都在利益自己,這種發心就喪失了它原有的意義。所以,發了多大的心,就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做多大的努力,哪怕是一點點的事情,我們也要盡量做到。在這種智慧的前提下,「我」在這個世界上就會變得非常渺小、不值一提。以前有個道友問我:「上師,以後學院萬一沒有了,我該怎麼辦?您老人家要是不在世了,我又該怎麼辦?……」我認為只要有了利益眾生的心,學院沒有也好、我不在了也罷,對自己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相反,如果念頭裡全部都是「我」該怎麼辦,除了這個以外,怎樣利益眾生、怎樣弘揚佛法,想都沒有想過,就是最不好的心態了。你們有的人也許以後有弘法利生的因緣,有的人也許沒有,但即使你只是一個小小的尼眾,就算只能到自己的家鄉利益三四個人,也應該盡心儘力地去做。只要有了這顆心,今後佛法就一定會在很多地方遍地開花的。可是,有些人利益眾生的心根本沒有,他們念念不忘的只是:「如果學院沒有了,上師不在了,這個時候我的衣食問題怎麼辦呢?我生起煩惱的時候怎麼辦呢?我看不懂經文怎麼辦呢?……」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我」而進行。雖然作為一個凡夫人,有時也不得不考慮這些,但如果眼光僅僅盯在「我」的利益上,而沒有拓展到一切眾生,這就不是一個大乘修行人的風範。記得去年在講第二世敦珠法王的《教言精髓》時有這麼一句話:作為修行人,有眷屬也好、沒有眷屬也好,有名聲也好、沒有名聲也好,這一切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在沒有獲得佛果之前,千萬不能捨棄利他的菩提心。這一點,相信學了半年《釋迦牟尼佛廣傳》的人,應該都有深深的體會吧。大家住在學院的時間有多長,誰也無法確定,要想一輩子都像現在這樣能夠聽經聞法,也是不現實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各自不同的業力,業力的風一吹起來,自己必定會隨著它四處飄蕩。在飄蕩的過程中,如果你心中有一顆金子般珍貴的利他心,則無論飄到哪裡,都會發出閃閃的金光;反之,如果沒有這顆心,相續中只是遍滿了自私自利的話,將會像《忠言心之明點》中所說的「自欲樂生三界苦」,永遠都沒有安樂、解脫的機會。【修三無失壞成就三無離】應該修持三種無失壞:對上師的恭敬心不能失壞,對修心教法的信心不能失壞,對所承諾的誓言不能失壞。「成就三無離」指身、口、意三門不能離開一切善行。【因為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決於對上師的虔誠與恭敬,所以,我們決不能讓信仰恭敬上師的心念退失;又因為修心教法是大乘教法的心髓,所以,我們絕不能讓欣然修習修心教法的歡喜心退失;對於大小乘包括極其細微的學處在內的所有學處,我們都要嚴加守護,不令退失。】第一、不失壞對上師的恭敬心:不僅在金剛密乘中需要視師如佛,大乘顯宗在講菩提心的教言時,實際上也承認一切功德、加持的來源就是上師。對於這個問題,格魯派的格西用過一個很好的比喻:如果絨草和太陽之間沒有了火鏡,絨草便無法燃燒起來,同樣的道理,我們與佛陀之間如果缺少了上師,就不可能得到佛陀的真實加持。因此,歷代祖師的傳承、一切佛陀的加持,無一不是來源於上師,沒有上師的大恩加被,我們相續是不可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的。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已經為眾生轉了三次法 L,但若沒有上師如意寶的攝持,沒有上師給我們傳講大乘菩提心的要點,也許在座的各位就無緣皈依佛門,或者即使已經皈依了,也不一定有通達大乘菩提心竅訣的機會。因此,上師是一切功德的來源,我們對上師的恭敬心不能夠退失。第二、不失壞對修心教法的歡喜心:所有的大乘佛法中,修菩提心是最重要的精髓,如果能專修此法,其餘什麼法都不修也是可以的。華智仁波切曾說:「修心修心自修心,若以菩提心修心,無有一分身語善,解脫道外別無處。」意思是,我們一定要好好修心,而修心的關鍵就是修菩提心,只要相續中有了菩提心,即使身口一點善法也沒有做,這個人的結果除了解脫道外也沒有別的去處了,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大乘教法的精髓,是一切大乘教法的核心,倘若退失了對修菩提心的歡喜心和信心,那說明我們的修行肯定是有問題了。有些人認為,有沒有菩提心並不重要,修扎龍、生起次第,或者敲鑼打鼓地開個法會才比較重要。現在社會上的人特別喜歡一些熱鬧場面,但熱鬧不是真正的修行,噶當派的祖師們就不喜歡熱鬧。他們喜歡什麼呢?喜歡觀自己的心,默默無聞地讓內心成熟起來,從加行到正行之間,一直靜靜地修行,而不願意向外吹噓任何功德。我們以後在修行過程中,也一定要這樣隨學,別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關鍵是讓自己的利他心慢慢在相續中培養起來。關於這一點,我還要提醒大家:在修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修共同前行,比如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等等,這幾個必須要反反覆復地修好。沒有修好的話,表面上你可能會顯現一些境界,但這是不穩固的,以後遇到一點點違緣,它就會像肥皂泡一樣,終究必然破滅,一點實質也沒有。相反,如果把加行的基礎打好了,每個要點也觀修得非常深入透徹,密法的一些境界就很容易在相續中生起來了。所以,在座的道友啊,我們現在傳講《大圓滿前行》已經有半年多了,之所以講得這麼慢,就是想讓大家慢慢地把加行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打好了,其他的正行和理論方面的問題就很容易搞懂了。以前在「文革」期間,藏傳佛教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管遭到多大的摧殘,他們的心也不會退轉,原因是什麼?就是以前的加行修得好。如果我們也能把加行修得特別穩固,那以後即使遇到了再大的違緣,自己的修行也不容易退失了。第三、不失壞所承諾的誓言:這裡的誓言指的是戒律,包括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的所有學處。由於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嚴加守護,不令其退失。【我們還要分分秒秒不離開身、口、意三門的善業。】宗喀巴大師的一個弟子叫華吉沃西(大師的親傳弟子,如法依止了大師十二年),他所造的《修心七要·日光疏》中對這一句話是這樣解釋的:身體不離開磕頭、轉繞等一切善法;口中不離開持誦心咒、讚歎別人功德;心中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如此身語意三門時時要與善業相應。【於境修無偏遍且深修習】對於任何對境,不管是有情、還是無情,都應該平等無偏地修大悲心。同時,這種大悲心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面,而應在內心深處真正地修持。【對於外境的眾生以及非眾生的器世間,我們都要毫無偏頗、一視同仁地以修心法門應對;】對於人和非人等一切眾生,以及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器世間,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地修菩提心。有人聽了以後會問:「對於有情眾生,我是可以修菩提心和大悲心的,但是對四大等無情物,我怎麼修菩提心呢?」其實這裡的「修菩提心」,指的是依靠修心法門來對待。比如說,當自然界四大不調,出現一些嚴重災_NAN時,沒有修行過的人就會怨天憂人;前一段時間這裡下暴雨,有些道友的房子出現裂縫,就罵老天爺不長眼;還有冬天的爐子生不著火時,修行不好的人也會大發雷霆,抱怨一氣……對於這些情況,我們都要以修心法門來加以對治,這就是「於器世間修悲心」。【對於內心所出現的一切,都應當以修心來涵蓋,並且不能僅僅將這些停留在口頭上、言詞中,而是要深入徹底地將其融入心坎深處。】對於內心所出現的一切念頭,都應該做到以菩提心來攝持,不僅如此,還要將利他之心融入到心坎深處。以前恰卡瓦格西在接近圓寂時,突然說道:「有點不對了,我原來想的不是這樣!」並吩咐旁邊的色瓊瓦:「你趕快幫我在佛像前做供養,我要重新發願。」色瓊瓦聽後大惑不解,問及其中原因,恰卡瓦格西答道:「我本來想在臨死的時候,將所有眾生的痛苦變成一個黑團,融入自己的心間。可是剛才當我看到極樂世界時,竟然生起了想要往生的念頭,這是完全不對的,所以我要重新發願。」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們在臨死的時候,往生極樂世界的徵兆已經出現了,這時你們會怎麼樣?肯定會高興得不得了,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可是恰卡瓦格西卻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擺脫痛苦。在他的發願文中,可以看到:「凡是見到我、接觸我、聽到我聲音的所有眾生,但願他們能夠迅速圓滿如來正等覺的佛果。」他時時刻刻都在為了眾生而發願,所以當見到極樂世界的瑞相時,能毅然決然地捨棄自己往生,而選擇代一切眾生受苦。這種至高無上的境界,就是這裡所講的「將利他之心徹底融入心坎深處」。【於厲境恆修】面對嚴厲的對境,也應恆時修持菩提心。那麼,什麼是嚴厲的對境呢?【對於自己的競爭對手、勢均力敵的同伴、自己未曾加害對方,而對方卻來傷害自己的以及因業力牽引而讓自己打心眼裡討厭的眾生等很難讓自己生起慈悲心的對象,我們更應當特別地修習慈悲心。】對於自己的競爭對手,對於與自己等同的人,甚至對那些無端傷害自己的人,都應當專門修習慈悲心。有些道友可能是由於前世傷害過別人的原因,今世經常沒有任何理由,就被一些人特別恨、特別討厭,遇到這些嚴厲的對境時,我們更應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慈悲菩提心來對待他們。【對於上師以及父母等嚴厲對境,我們更是要斷絕那種傷害他們的想法和行為。】上師以及父母,這些都是嚴厲的對境,在顯現上不管他們對我們如何,我們也不能生起絲毫的嗔恨心,或者傷害他們的念頭。【不依賴他緣】修心的時候,不應該隨外在的因緣而轉。也就是說,外在的因緣如果具足,自己就好好修行,一旦不具足了,就放棄修行,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合理的。【我們不需要觀待擁有衣食等等資具,無有人與非人的傷害,以及身體健康等等順緣的具備。在這些順緣不具足時,我們就要以兩種菩提心而將這種不具足轉為道用。】修心不應該觀待外在的因緣。比如說,有些人吃的也有、穿的也不愁,既沒有非人的損害,身體也很健康,當這些順緣都具足時,修行會日進千竿,看起來非常不錯;然而一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人與非人天天加害自己,以至於百病纏身的話,原來的修行馬上就退了。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千萬不能這樣。按理來說,身體好的時候,應該修菩提心,身體不好的時候,更應該堅強地修菩提心,天熱也好、天冷也好,早上也好、晚上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都要始終如一地堅持修心,不應該隨著外境而轉。世間有種說法:「豐衣足食時是修行人,遭受違緣時是庸俗人」,這句話用在這裡也很恰當。前幾年學院遭受到違緣時,很多人都被嚇跑了,一直音信全無,至今已經三四年了,他們的房子、衣服還在那兒,但其本人卻生死未卜;相反,有一部分人在外面的違緣越來越猖狂的時候,修行不僅沒有退步,道心反而越來越堅固、越來越強盛了,這種經得起考驗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今當修主要】現在我們應當修最主要的。大家都知道,佛法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若想在短暫的一生中把它全部修完,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應當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最有意義的法門,作為一生當中修行的核心。【從無始以來,我們以業力所得到的所有身體都沒有絲毫價值,為了讓今生今世能活得有意義,就需要修持一個主要法門。】無始以來,我們得到過無量無數的身體,但都是讓它沒有意義地白白空耗了,阿羅漢、菩薩的境界,是一點點都沒有得到過,否則的話,煩惱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深重。今生,我們又重新獲得了人身,還遇到了大乘佛法,為了使自己活得有意義,就一定要修持一個最主要的法門。什麼是最主要的法門呢?從密宗的角度而言,修大圓滿是最好不過的,但在這裡暫且不談,先主要講如何修大乘菩提心。修心之前,先觀察自己的發心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眾生?若是為了自己解脫,修心的利益就不會很大,故應為了眾生而修。若為眾生修的話,那是為了他們即生的利益而修、還是為了來世的利益而修?應該是為了來世的利益而修。在這兩個條件的基礎上,以下還有幾個對比:【與現世的利益相比,正法是主要的;而在講法與修法二者當中,修法又是最主要的;而與其他的修法相比,修菩提心又是最主要的;在修菩提心方面,與依靠教理進行修持相比,依靠上師口訣而潛心修持又是最主要的;而與其他修行的威儀行為相比,坐在卧榻之上進行修習又是最主要的;與捨棄外境相比,依靠對治法又是最主要的。我們應當儘力修持以上這些主要法門。】第一、對我們來說,現世的利益重要、還是修持正法重要?當然是修持正法重要。現在很多世間人認為,今生髮大財、工作順利、家庭美滿等事情非常重要,其實學過經論的人都知道,這些瑣事並不重要,利用這個難得的人身,修持解脫正法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在修持正法當中,它又分講法與修法兩種,那麼給人講法重要、還是以菩提心攝持的修法重要?應該是修法重要。當然,給別人講授佛法,佛經中也經常讚歎功德,如云:即使自相續中沒有點滴功德,若能為人傳講佛法,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可真正與菩提心的修行相比,應該還是修行最重要。第三、在修行當中,修菩提心重要、還是修其他的法重要?所有的修法當中,除開大圓滿以外,當然是修菩提心最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法,比如修本尊、修金剛橛、修風脈明點……這些法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就會像《文殊根本續》中所講的公案一樣,修法徒成惡趣之因。第四、修菩提心時,上師的口訣重要、還是經論中的教理重要?當然是上師的口訣重要。如果依靠教理修持,《入行論》、《集學論》等論著中的教理那麼多,我們一生也無法學完,但若依靠上師的口訣來修(《〈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就是無著上師的竅訣),則可歸攝所有的大乘修行為一個要訣,使人輕而易舉地就能明白修心的關鍵所在。第五、在依上師的口訣時,坐在床榻上修習重要,還是其他的威儀重要呢?坐在床榻上修習重要。不然,在人群中一邊說話,一邊修菩提心,作為初學者,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初修菩提心的時候,最好採用閉關的方式,如果沒有這種條件,那每天坐一兩個小時觀修,對自己來說也很有幫助的。有些人非常喜歡坐禪,早上坐,晚上也坐,但你們的坐禪是不是入於一種無色界的定了?這就不好說。我認為這些不是特別重要,觀修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世俗菩提心如果生起來了,再在此基礎上念佛、坐禪,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第六、在床榻上修習時,捨棄外境重要、還是對治煩惱重要?對治煩惱更重要。《入行論》中說:「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盡制諸外敵,唯應伏此心,何勞制其餘?」意思是,為了避免腳被大地上的荊棘刺傷,愚笨的人需要足量的皮革遍覆大地,而聰明的人只需用一塊靴底那麼大的皮革墊在腳底,就等於蓋住了所有的地面。同樣,我們不可能將產生煩惱的外境全部剷除,只要降服住了自心的煩惱,就可以避免煩惱所帶來的一切痛苦。人生短暫,在座的道友,希望你們聽過這些教言後,不要當成耳邊風。什麼才是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修行法門?大家應該清楚了吧! |
推薦閱讀:
※【修心人】拉瑪那·馬哈希(RamanaMaharshi)
※【大學之道】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靈山只在汝心頭-修心言
※【大學之道】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大學之道】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