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硃砂掌功》與鄒氏《紅砂手》辨偽

  我的「硃砂掌健身養生功」,溯其源頭,起自家祖世代傳襲下來的「硃砂掌功」。此功系武當內家功法,由於歷史原因,一直以口傳身授方式沿革,僅為家傳,範圍很小。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和人們對健康問題高度重視的今天,我感到這一有益於人類的優秀功法,如果任其沿老路往前走,不能廣泛發揮其社會效益是很可惜的,應當使之見於天下,產生其積極作用。於是從1981年起,我便將祖傳的「硃砂掌功」進行認真整理,以文字形式見諸報刊,告白於天下,後又經過調整、吸納、充實,擴展,衍化為今日之「硃砂掌健身養生功」。  將「硃砂掌功」奉獻於社會,原是我一番美好願望,沒成想此功發表後,出現了一些當初未曾料到的問題,令人心裡極為不快,不得不在此將有關問題予以澄清。  1982年,我寫了《武術掌功與氣》一文,先後刊載在《氣功與科學》、《武林》雜誌,其後,《武術健身》雜誌又較系統地發表了我的「硃砂掌功」以後,我收到許多熱心讀材的來信,其中詢問較多的是本功法與其他一些功法的異同問題,比如「硃砂掌」與"紅砂手」是一回事嗎?」、「此功法的一些式子與鄒錦堂的"紅砂手』基本功法相同,請問二者區別在何處?」、「少林七十二藝中也有硃砂掌功,這與楊老師的功法的淵源有何不同」等等。關於這類問題,我曾在不少氣功會上和辦班講課中都已談過,也寫過文章專門述及此事的由來、實質和真象,遺憾的是此篇文章未能及時發表,所以帶來了許多問題。  「硃砂掌功」初練的五個式子,是我在1981年應湖北氣功學會內部刊物《氣功理論與實踐》之約,匆匆寫成的。當時是從武術與氣功的關係考慮出發,所以命題為「武術掌功與氣」,副題為「簡介鐵砂單和硃砂掌」。文章發表後,《武林》雜誌在1982年第四期上轉載,《氣功與科學》雜誌也在當年第四期上轉載了此文。本來一切正常,沒料到《武林》雜誌於當年第六期上又刊載了高建農的「硃砂掌功練法」,其內容、式子、語彙、用詞等,均與我所發表者一樣,甚至我沒寫清楚之處也是一樣,使明眼人一看即知是怎麼回事。於是,我立即致信《武林》編輯部質詢,之後,編輯部將讀者寫給高建農的諮詢信件都轉到我這裡,請我處理。為此,我認為問題已經澄清,也就沒有再提此事。  然而沒有料到,事隔不久,1983年,《氣功》雜誌在第一期上又刊出了鄒錦堂的「紅砂手」。該公與高建農不同之處是搬出個老師夏玉民來,文中寫道:「為了不使這一絕技失傳,徵得夏老師同意,介紹於下,以饗讀者。」  我認為,中華武術、氣功博大精深,寶藏深埋,不斷出現一些新功法也不是奇事。然而一觀「紅砂手」之「功法」,不由我大吃一驚,其基本功法競與我所發表的「虎部」的五個式子何其相似,如出一轍。在認定該功法的出台應屬什麼性質之前,不妨先作一點比較。  在「紅砂手」的功法中,把我原來寫的練功中前後動作需遵循的相同要領,改成了「一、預備式」,把我一年前發表的五個式子,改為二、三、四、五、六,內容則毫無二致。至於其功法的功能和效用,一是把我原寫的詞句稍加改變,一是把原寫在後邊的搬到前邊去。整個內容,明眼人可鑒,今特抄錄幾段如下:  「硃砂掌功」中寫道:「所謂硃砂掌者主要是用內氣貫達雙手掌,使對方造成內傷,剛打上時不太明顯,數日後就呈現出硃紅色的手掌印。練此功者能強筋健骨,氣血周流,提高內臟功能,使之精力充沛,可防治疾病,益壽延年。」  鄒錦堂的「紅砂手」中如此描寫:「紅砂手功法能使雙手力大無窮,有強筋健骨、流暢氣血、提高內臟功能、卻病延年的功效。相傳紅砂手武術家貫內氣於手掌後,擊掌時會放出強大氣流,使對方造成內傷,剛打上時,對方沒有什麼感覺,幾天後,傷處就出現硃紅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  這裡所不同的是鄒錦堂加上了「擊掌時會放出強大氣流」,而這恰恰說明其不懂功法的道理,一個練功者掌上不可能發出強大氣流,並能使人內傷。我在《武林》1982年第十期上「答讀者問」中講到,造成對方內傷的是「暗勁踏傷」。  至於「紅砂手」中的五個式子,與我發表的「硃砂掌」中的五個式子相同,甚至在某些用詞、語彙上也是一樣的,在此也作一比較:  「硃砂掌」第一式原文是:「雙手下垂,兩掌朝下,十指朝前,吸氣要慢,進入丹田,呼氣時十指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意領氣走,氣自丹田貫達於掌向下按,如此49次。  鄒錦堂「紅砂手」這一式是:「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吸氣時要慢,進入丹田(臍下1寸三分處,同時,兩臂上收;呼氣時,腳趾抓地,提肛,小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徹雙手掌,兩手掌慢慢下按復原。如此做49次。  由於該公未必懂得武術功法,所以把「提肛實腹」改為「提肛,小腹外挺」,在武術功法中從未有過挺肚子的招式,實腹與挺肚子是完全不同的。  再看看第三式,「硃砂掌功」原文是:「兩臂向上直舉,手掌托天,吸氣入丹田,呼氣時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上推回原處,如此做49次。」  「紅砂手」是這樣寫的:「兩臂向上直舉,手掌托天,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上推回原處,如此做49次。」  這裡也因其不清楚功法內容,故出現「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之主語。實際上,吸氣時怎能意想貫氣到手掌呢?只有呼氣時才能氣貫手掌。  特別是第五式,因動怍較為複雜,內容變化多些,所以在文字上更不敢作改動了。 「硃砂掌功」是這樣寫的:「兩臂下垂,掌心向下:十指朝前,吸氣時身體以腰為軸先向左轉:腳的部位不動,上身轉至完生正面左向,左轉時雙手向里交叉帖身向上畫圓弧,當上身正面向左時,恰好雙手向上畫弧交叉在頭頂,然後左右手分開,掌心向外,此時由吸氣變呼氣,氣自丹田貫達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同時身體慢慢轉回原來姿勢,然後再向右轉,動作同左相同,如此做49次。」  再看「紅砂手」的寫法:「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吸氣時,以腰為軸,先向左轉,腳不動;左轉時,雙手向里交叉貼身向上畫圓弧;當上身完全朝左時,雙手向上畫弧,交叉在頭頂,然後左右分開,掌心向外,同時吸氣變呼氣,呼氣時,腳趾抓地,提肛、小腹外挺,意想氣自丹田貫達雙掌後,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身體逐漸轉回原來姿勢,然後再向右轉,動作呼吸同左轉,如此做49次。」  在這裡,為了消除一字不差照抄的問題,又把「腳趾抓地,提肛、小腹外挺」搬了過來,而在二、三、四式中均未提及,這不是很可笑嗎?因此,《氣功療法集錦》第四集在收錄我的「硃砂掌功」時,也附錄了「紅砂手」,在編者按語中是這樣說的,「因紅砂手有圖解,故附錄在這裡了。」  「紅砂手」的圖解又如何呢?請看第二式。其文是「兩臂朝前平行伸直,掌與肩平齊,手指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向前推回原處,如此做49次。」而其圖解中卻是手心朝上、十指朝前的動作,與其文「手指向上」完全不符。後來,《氣功》1986年第一期,以發表「紅砂手」三周年重複刊出此功時,又把此式原來寫的「手指向上」改為「手心向上」,這樣與圖解是一致了,但卻又與一、三、四、五式有相同規律的動作,成了格格不入的兩碼事。再加上什麼「小腹外挺」、什麼「吸氣時意想貫氣到手掌」等等一系列錯誤,這又怎樣叫人練習呢?  此文寫到這裡,明眼人已完全可以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我認為,抄襲他人的成果固然品德不算高尚,但為掩人耳目進行違背功法要求的篡改則會誤人子弟。知道行事有悖常理而及時收拾也就罷了,實際上情況發展更為嚴重,該公居然在9989年刊出了《紅砂手氣功函授輔導班》的招生廣告,上書「教材由鄒老師編寫,並解答疑難問題,本班每期兩個月,長期招生。」這樣做,又會誤多少人家子弟?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其實,「紅砂手」功法是早已有之的,它和「硃砂掌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功法。我所學的屬於內家功法,原是鍛煉整勁、內勁、暗勁的。《少林七十二藝》中也有朱妙掌功法,文介紹是「硃砂學為軟功內壯陰手足,又名梅花掌、紅砂掌。然又有稱黑砂手者則誤矣。」其練法也與我學練的硃砂掌不同,它是「先用一沙盤,滿盛細砂,手入砂中,用力摩擦之……如再繼續練,易細沙為砂子,易砂子為鐵砂,而至鐵球而後矣。」其實少林的硃砂掌就是紅砂手,這在前上海中西書局發行的《一指禪紅砂手真傳合刊》中已作了詳細介紹,在介紹到紅砂手時說:「是少林寺之秘傳,其法實脫胎於一指禪功夫者。」其習練用品有:「一、架……二、珠袋……三、沙包……四、豆槽……五、水盤……六、葯砂……」;練習紅砂手之預備有:「一、摩掌……二、推石……三、倒立……四、摩袋……」。顯然,紅砂手是少林功法,在少林功法中也稱「硃砂掌」。我發表的「硃砂掌」是內家功法,而鄒先生的「紅砂手」之名卻不知道出自何處。  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曾於1988年寫了一篇《硃砂掌功與紅砂手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功法》的文章,交給《武魂》雜誌,並把《一指禪紅砂手真傳合刊》複印本也寄交他們,沒想到該雜誌沒有發表我的文章,卻把《一指禪紅砂手真傳合刊》予以發表並署名「楊永供稿」,在第五、六期續登時竟又將「供稿」二字去掉,成了我寫的稿子了。這樣,在社會上反而造成誤解。(摘自楊永著《硃砂掌健身養生功》)
推薦閱讀:

平砂玉尺辨偽

TAG:辨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