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伯溫的道緣①

劉伯溫的道緣①作者:張宏敏

  一般人聽到「劉基」這個名字總是感到十分陌生,不過若是說起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劉伯溫」、「劉軍師」,那可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小說家筆下乃至野史稗文中,如《英烈傳》、《翦勝野聞》、《龍興慈記》、《高坡異纂》等所描述的「劉伯溫」就像《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一般神奇,能掐會算,「上知五百年,下曉五百載」,是一位未卜先知、呼風喚雨的活神仙,並與一些神仙高道有交往。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歷史誤解,與歷史上真實的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文成南田人,元明之際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形象相差甚遠。鑒於此,筆者通過詳細梳理劉基傳世文獻《誠意伯文集》二十卷,以「劉基與道士之交遊」為契入視角以考論劉基的「道緣」,藉此澄清民間傳說中對劉基道士形象的誤讀。   需要指出的是,劉基與道士之間順利交往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客觀因素得益於元明王朝實行的扶植髮展道教的宗教信仰政策。蒙元時期,自丘長春被召雪山講道,全真道得以大行其道;自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應召北上,南方道教發展迅速,龍虎宗、玄教、茅山宗、神霄派、東華派等道派並起。同時,「元代中後期,道教中興,道觀成了官僚大臣們祈禱之所」。{1}朱元璋登基稱帝伊始(1368),即召杭州道教正一派高道冷謙入廷並拜授為協律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又宣召道士鄧中修入京,主祈詞事。{2}這說明朱明王朝對道教信仰採取了扶植政策。主觀因素是劉基本人與老莊道家、道教之間有諸多的情感糾葛,{3}與元明之際江浙一帶的高道羽客多有交遊,尤多詩詞歌賦之應酬對答。據筆者統計,《誠意伯詩文集》之中提到的與劉基有交往的高道羽客至少有14人,{4}筆者擇要介紹之:   一、張玄中   張玄中,生卒年待考。劉基與張玄中的交往,緣於劉基被元廷羈管紹興期間(1354),應會稽寶林寺別峰上人之邀遊玩寶林寺,恰逢尋訪別峰上人而告歸天台桐柏觀的道士張玄中,別峰上人遂約劉基撰文相送,盛情難卻,劉基作《送道士張玄中歸桐柏觀詩序》:   道士張玄中,年少氣方銳。   從師桐柏宮,餌術啖松檜。   黃冠紫霓衣,赤舄青組帶。   翩翻辭故居,汗漫遊方外。   北窮燕幽都,南盡越吳會。   泛海超東溟,尋河極西兌。   驚霆霄砰軋,濁霧晝晻濭。   凄凄風薄裳,泄泄雲擁蓋。   ……   振衣赤誠岑,漱齒白鶴瀨。   餐霞煉精魂,洗髓去埃(土盍)。   晨朝玉宸高,夜醮金景(日蓋)。   偓佺授寶訣,列缺助禳檜。   ……   息心觀群動,清耳聞眾籟。   窗虛琪樹明,幕靜鸞羽翙。   枸杞藤蔓潛,松苓菟絲薈。   我欲往從之,逍遙解沉昧。   ……{5}   劉基在詩中,一方面,對這位年輕道士的求道遠遊經歷進行了勾勒記述;另一方面,對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台赤城「桐柏金庭洞天」,尤其是道觀道士齋醮、授道、修鍊場景予以刻畫。從劉基對張玄中道士所在道場景緻的讚歎之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內心世界的追求,即嚮往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間,「我欲往從之,逍遙解沉昧」。   二、宋濂{6}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等。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在目睹蒙元王朝腐敗不堪、「國將不國」的情形之後,宋濂辭絕元朝翰林院編修而不仕,入浦江仙華山修道長達十餘年。戴良《送宋景濂入仙華山為道士序》:「金華宋景濂先生,通古今學,有史氏長材,當至正中,嘗以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征之。固辭不起,後竟寄跡老子法中,入仙華山為道士。」{7}劉基在悉聞摯友宋濂入仙華山修道,「則大喜,因歌以速其行」,特作《送龍門子入仙華山辭》相贈:「青山崔嵬兮,煙雲杳冥。回溪鬱紆兮,岩谷晦明。修篁雜樹兮相蔽虧,洞壑窈窕兮人不知。……憩牛渚兮泛靈槎,乘回飆兮以還家。美人兮歸來,山中兮其樂無涯。」{8}在這篇辭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基本人對神仙修道生活的思慕與眷戀,並有「先生(按:宋濂)行,吾亦從此往矣。他日道成為列仙,無相忘也」的企盼也顯得合情合理。   仙華山又名仙姑山,位於今浙江省浦江縣城北9公里處,相傳因軒轅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得道升天而得名。《浦江縣誌》載:「仙華山為浙婺名山,浦邑第一勝景。」宋濂遁入仙華山為道後曾贊仙華山「實天地間秀絕之區也」。呂祖謙、謝翱、吳思齊、柳貫、吳萊,包括劉基在內的詩文大家都曾到此,留存詩文題詠逾百篇,摩崖石刻多處。故仙華山「第一仙峰」之譽絕非虛名。   劉基對於好友入仙華山求道的經歷,曾賦詩謳歌多篇,寄寓自己對道教神仙境界的嚮往與慕求:其一,劉基在《寄宋景濂四首》之中,曾把宋濂喻為「美人」,即得道成仙之人。「我思美人,乃在仙華之山,……山中有奇樹,一華一千球。美人何不折寄我,使我嘆狠長凝眸。……嗟哉美人誰與儔!明年定約赤松子,與爾群峰頂山游。」{9}這篇詩作,一方面,透露出他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他通過刻畫「美人」形象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對修道成仙的渴望。   其二,劉基在《青蘿山房歌寄宋景濂》詩作中對宋濂修仙之道場——仙華山亦有描寫:「仙華傑出最怪異,望之如雲浮太空。……幽泉發竇鏘玲瓏,六月赤日收蘊隆。……有時皇初平清夜,騎羊朝帝君瓊蕤,羽蓋冰玉珮,華月閃爍光成虹。……山有芝,隰有蘴,石鑿鑿兮水郤郤。猗若人兮美且充,飢食倦息兮可以保我躬。逍遙兮棲遲,又何必訪廣成於崆峒。」{10}在劉基心目中,仙華山確是一處絕佳的道場仙境。   其三,劉基在上清道士方從義{11}作《潛溪圖》後,應邀賦詩《潛溪圖歌為宋景濂賦》,再次抒發他願與摯交一起前往潛溪龍門福地修道的期盼:「金華山水天下希,潛溪龍門尤絕奇。群峰峻極河漢上,一峰獨立芙蓉陂。先生結廬在其下,文追班揚兼賈馬。遂令此山增壯觀,野有樸樕皆梧矰。上清道士方方壺,乘興為作《潛溪圖》。丹崖翠麓神仙居,東望日出樹如蘇。溪流穿林還度谷,十里一達五里伏。龍湫吐景生白虹,藤蘿振雨松呼風。卻憶往時清夜月,帝女乘雲下天闕。鍾鏞鏗惸蕭鼓發,霓裳羽衣飄滅沒。……山有蔬,水有魚,幽澗有泉清可晙。何時上疏乞骸骨,寄聲先遣雙飛鳧。」{12}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渴慕成仙以任逍遙的心境。   三、張雨   張雨(1277—1348,一說1283—1350),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元代茅山派道士。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嗣顯,別號貞居,又號句曲外史。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會靈》二卷,《尋山志》十五卷,皆不存。又著《玄史》,即《玄品錄》五卷,現存於《正統道藏》中。   據劉基撰《張伯雨墓志銘》記載,{13}張雨生性狷介,渺視世俗,年二十棄家,遍游天台、括蒼諸名山。年三十登茅山,禮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弟子周大靜為師,受《大洞經籙》,豁然開悟。又從杭州開元宮師玄教道士王壽衍,命名嗣真。皇慶二年(1313),隨王壽衍入京,居崇真萬壽宮。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學士,如楊載、袁桷、虞集、范梈、黃潽、趙雍等,皆爭相與之交遊。後離京返杭之開元宮。至治元年(1321),開元宮毀於火,次年回茅山,主崇壽觀及鎮江崇禧觀。惠宗至元二年(1336)辭主觀事,日與友人飲酒賦詩以自娛,「不與世事接耳目」,終羽化於開元宮之齋居。   劉基於至正己丑年(1349),任職江浙儒學副提舉時,在杭州結識張雨,「一見即如平生歡」;張雨羽化之時,劉基為元廷闈事所棘,未能「執紼送行」,頗感遺憾;張雨曾立遺囑求劉基為其親撰墓志銘,劉基為不負囑託,在尋訪事迹於張雨道徒而未得之後,承張雨生前摯交濮陽吳叡{14}提供寫作素材而成《張伯雨墓志銘》。


推薦閱讀:

奇門遁甲秘笈大全 | 奇門遁甲秘笈大全 卷二 | 劉伯溫著 |
為什麼劉伯溫沒有像張良一樣全身而退,而是不得善終?
劉伯溫的後人有多牛?風水龍穴他卻一眼看出問題,結果百年後應驗
劉伯溫一計保江山,數百年無人能解,一農民看破,明朝不久就滅亡
劉伯溫裝死躲過了一劫,無意間卻救了很多人

TAG:劉伯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