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並不僅僅是分離焦慮
改變拖延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體驗
素雨的相貌和打扮很不相符,這是我第一次見她的感覺,清秀的臉,高挑身材、皮膚白皙,頭髮又黑又長,根本不像四十歲的女人。
而她的打扮,卻根本不像這個年代的:
土黃色呢子大衣,土黃色褲子,我差點都看不出她圍巾上一大塊的油漬,因為圍巾也是暗黃色的,腳上卻是雙紅色高跟鞋,極為刺目。
我聞到了一股餿味,是的,從她身上傳來的,不禁皺了下眉,「素雨」,我喊了聲,好聽的名字,彷彿不像眼前這個人的,「坐下說吧」,我把椅子往前挪了挪。
她坐了下來,眼淚即刻吧嗒吧嗒,敲在那塊油漬上,很不協調,我突然對她有種嫌棄感覺,而她姣好的臉龐似乎也不那麼白皙了。
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第一次訪談。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慢慢知道了她的故事:
目前丈夫因受不了素雨的邋遢,正準備起訴離婚,她也承認,自己是越來越懶了,早上也不想起床,甚至還要兒子叫醒她,起床後不洗臉、也不收拾房間。
她討厭自己這個樣子,卻一點力氣也沒有,什麼都不想干,特別是房間和個人衛生,以至於,身上都有味道了。
這奇怪的情況是從半年前開始的,那時,素雨母親剛剛去世。
母親去世?我知道有些不尋常,於是我問起了素雨和母親的往事。
她是獨生女,爸爸經常出差,幾個月回來一次,最多住個三五天就又走了,是媽媽一手把她帶大的。
媽媽有潔癖,眼裡容不得半點灰塵,有時素雨衣服不小心弄上了顏料,就要被罰站,房間一天被要求打掃好幾遍,媽媽每天洗兩次澡,也這樣要求她,用媽媽的話說:「女孩子衛生是最重要的」。
同時媽媽是個麻利的人,最反感的,就是素雨的拖拉:洗澡、打掃、起床,都慢吞吞的。每當這時,都會被母親責罵。
時間久了,素雨早習慣了這樣的批評,一天不挨罵,反而空蕩蕩的,她變得越來越邋遢、也越來越拖拉。
就連結婚也沒能改變拖延的習慣,母親為了幫著看孩子,也搬到了素雨家,婚後的漫長日子裡,娘倆沒少吵架,當然了,都是因為拖延問題,許多年也就這麼過來了。
半年前媽媽的離世,讓素雨十分傷心,理論上來說,沒了媽媽的監督,她本可放鬆按照自己的節奏收拾,但不知為何,她卻更不愛收拾自己,變本加厲,這讓老公難以忍受。
我知道,素雨正在用這樣的行為懷念母親,就像母親從未離開,在老公的指責里,在凌亂的房間里,在邋遢的外表裡。
許多拖延,內心往往有這樣的動力,不願和親人分開,他們需要這樣的鏈接方式。
當然,分開並不代表親人的去世,更是一種心理的過度融合。
很多拖拉的孩子,媽媽的行為往往是這樣的:嘮叨、批評、責罵、甚至動手。
此時,孩子外在的表現往往是反感的、對抗的,很多父母發現,越是約束孩子拖延的行為,孩子越是拖延,家長越是焦慮、抓狂,就這樣往複循環。
而媽媽往往看不到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這種渴望是尋求高度關注的表現,但是正是利用了讓媽媽頭痛的「拖延」,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潛意識是享受的,有兩層含義:
1、在這個關係里,孩子是控制者,他知道自己怎麼做,父母就生氣,像素雨一樣。
2、關係里,責罵也是高度關注的一種,即使糟糕的關注也好過沒有。
有個大學生的研究問卷:你要去一個可怕的荒島生活三年,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去,二是選擇和你敵人一起去,結果大多數人選擇了和敵人一起去。
人終究是群居動物,是活在關係里的,沒有了關係就意味著孤獨,甚至死亡。
所以,再糟糕的關係也好過沒關係,這也是很多孩子寧願在家被打罵,也不願離開的原因。
想像下素雨,若她整潔的像母親一樣,甚至超過母親,媽媽則會覺得不適應,要求沒了釋放的對象,則會失落。
這個地方有點違背常理,媽媽一直希望素雨是整潔的啊,為何會失落呢?這裡牽扯到一個人的潛意識矛盾心理,那種感覺就像:
一直調皮淘氣惹媽媽生氣的孩子,突然有天懂事了、長大了,要去外地求學了,媽媽內心那種悵然若失感。
也像是女兒出嫁,爸爸媽媽把她的手交到另一個人手中的感受,幸福的同時也充滿了心酸。
這是內心某個位置一下被掏空的虛無感,越是高度把心思用在孩子身上,這種心理越明顯。
其實很多媽媽不同程度的都是如此,與伴侶的高度隔離,讓需求轉移到孩子身上,素雨的媽媽正是如此,面對常年不在身邊的丈夫,內心的空缺或許只有在孩子身上才可有所寄託。
故此拖延的某種解釋是不想和一段關係分離,這樣就能滿足相互依賴的需求。
其實,人們拖著一件事情,也不僅僅針對這件事,而是一種感覺。
就像素雨,拖著不打掃房間、讓自己變邋遢,潛意識目的只是尋求關注的感受。
那麼一個人,保持種習慣,讓周圍的人和環境配合,共同表演出曾經的感受,實際上是「移情」的一種,一種關係和情景的轉移。
素雨用自己的「壞習慣」,引發老公憤怒和指責,就像媽媽一樣的對待自己,在潛意識誘導下,一起模仿了素雨母親在世時候的樣子。
準確的說,是母親在世時的感受:既反感又渴望,反感自己邋遢,渴望高濃度關注,在這裡,移情服務於恐懼分離的感受。
拖延還會有很多變形的存在,有些能看出來,有些根本意識不到。
看不進書去,延遲睡眠、上班遲到、借東西忘還,下班不願回家、精力無法集中等等這都是拖延的表現。
每當這時,不能僅糾結於表面,要展開自由的想像,看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還有什麼?
我曾有個來訪者,喜歡借朋友東西,書、光碟、孩子的玩具,借了以後總是拖著不還,經常會忘,直到別人催,時間久了,影響到了關係,對此她很困惑。
在後來一次聯想中,她回憶起一段往事:
她小時候經常和哥哥踢球玩,有次,一個鄰居小朋友借了他們的足球,過了不久,哥哥出了意外去世,那個孩子一直沒有把球還給他們。
將借球和哥哥的死亡聯繫起來時,她哭了很久,她和哥哥感情很好,哥哥的去世讓她從小蒙上了陰影。
後來,這位來訪再也沒出現借東西不還的情況,在這裡會看到驚人的壓抑:
借東西和死亡的親人有關,和分離的悲傷相連。而當事人根本意識不到,更想不到時隔多年一直在影響著現在的生活。
當一種壓抑的事件被挖掘出來,宣洩了情感,就解除了它的原動力,與之相關拖延之類的「癥狀」就會消失。
所以,你的不恰當拖延的背後,是否也壓抑著許多內心不被發現的秘密呢,需要用心探索。
拖延還有以下的幾種內心解釋:
? 拖延,可能是對另外情感的挽留。
一直拖著不結婚,是對前任的無法釋懷,一直拖著不要孩子,是拒絕長大的擔憂,拖著不工作是對父母的依賴。
? 拖延,有時也是變形的控制。
有人你借你東西拖著不還,你一定對此人念念不忘,指定會議時候,你對於遲到者也一定記憶猶新,其實,你正在被對方的拖延控制。
? 另外,拖延也和害怕成功相關。
你更快的寫完作業、完成報表、複習完課本、完成任務,是不是離成功又近了一步?你拖延這些事情,就是為了不讓自己更快的接近成功。
很多人不理解,人人都渴望成功呀,是的,這是意識上的認知,但你卻無法解釋,一件讓你更接近成功的事為何拖著不做?
只有曾經成功不被允許,才會害怕成功,比如做事被責罰,經常被貶低,都會引發這樣的恐懼。
本以為畫畫好就是成功,結果被老爸訓,以為考前十就是成功,結果被臭罵,以為踢球好就是成功,結果被訓斥為不務正業。
然後開始拖延,阻止成功,避開懲罰。
解決拖延習慣,需要先探索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是與分離相關還是與創傷體驗有關,是害怕成功還是過度依賴,是懶惰還是控制,每一種的解決方案都不一樣。
嚴重的拖延只是一個信號,它在提醒你其他更嚴重的情況。
而最終改變拖延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體驗。
就像素雨要感受到母親離世帶給她的衝擊,另一個來訪者,要修復哥哥的去世帶給她的創傷。
關於作者:冰千里,心樂土專欄作者,執業心理諮詢師,自由撰稿人。一個除名字外都很溫暖的老男人,主攻親密關係,接受網路諮詢。個人微信公眾號:冰千里心靈寫作(bingqianli1977)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