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俠文化中的武術!
06-08
在絢麗多姿的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有一個歷史悠久,既可健體強身又可防身禦敵,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運動項目,這就是中國武術。她伴隨著我們的先民與大自然、社會環境進行鬥爭的歷史,在歲月的長河中經過不斷的充實和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門獨具風格的運動項目。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曾利用高超的武藝,除暴安良。為民除害;有多少王公貴族、庶民百姓通過習武練功得到了一個強健的體魄,使我們中華民族整體健康素質得到極大提高。正因為武術本身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所以,幾千年來,地在華夏大地上綿綿不息,世代流傳,至今已成為一項具有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門派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因而載入華夏文明的史卷之中,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熠熠生輝,迸發出奪目的光彩。用九天德2006-2-22 19:46:15中華武術起源發展(一)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傳說炎黃時代,東方有個以野牛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別善於徒搏角抵(摔跌)。他們頭戴牛角或劍戟樣的裝束,當與人交斗時,除用拳打、腳踢外,最善抓扭對方,用頭頂觸對方,使之不敢接近。後人稱其為「蚩尤戲」。蚩尤的角抵是一種徒手搏鬥,包含賜、打、摔、抵、拿等多種方法,既可用於戰場,又可用於平時演練,對後世對抗性項目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用九天德2006-2-22 19:46:33中華武術起源發展(二)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當時諸侯各國「以兵戰為務」,對拳技、臂力、筋骨強壯出眾者都很重視。齊國宰相管仲,為使齊國強盛,實行兵制改革,責令官兵進行實戰性武技訓練,凡是民間有拳勇而不報告者按隱匿人才問罪。每年春秋兩季,齊國都舉行全國性的「角試」,選拔武藝高強的豪傑充實到軍隊中去。因面齊軍舉兵如飛鳥,動兵如閃電,發兵如風雨,前無人敢阻,後無人敢傷,獨出獨入,如入無人之境,趙國人荀況(又稱苟子)目睹齊人崇尚武技的情況,回國後與趙王談起齊國強盛的原因時說:「齊人隆技擊。」而劍本在當時的吳越則十分興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擊劍家就出在越國,時稱「越女」。她不但劍技出眾,而且有一套技擊理論。據《吳越春秋》記載:「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一人當百,百人當萬。」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井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我們都知道楚漢之爭時鑰「鴻門宴」的歷史事件,其中有一個著名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後漢名將甘延壽就是通過「試棄」,被選用為「期門」軍職的。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木。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38篇,《手博》6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用九天德2006-2-22 19:46:53中華武術起源發展(三)隋唐時期,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停滯狀態相比,武術可以說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又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在隋未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剷平隋未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僧徒一度達2000餘人,練武之風日盛。傳說少林寺稠禪師「拳捷驍武」,能「引重千鈞,橫塌壁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四子李元吉驍勇善戰,是率軍獨擋一面的將軍,而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結納山東豪傑」,在秦王府蓄養「勇士」800餘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義》中的歷史人物——尉遲恭、程咬金、秦瓊,他們都是武藝超群的驍將。尉遲恭能空手奪槍,臨陣作戰時,常單槍匹馬沖入敵陣,雖然刀槍如林,終不能傷他,反會被他奪槍刺殺,出入重圍,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與他比試「空手奪槍」,元吉執槍躍馬拼殺,尉遲恭左避右閃,不一會兒將元吉手中的搶奪走三次。可以看出當時尉遲恭的武藝已是十分高超了。當時在軍旅之中,劍已逐漸被刀替代,但民間仍很盛行,不僅武人練,文人也以佩劍、舞劍為榮。濤人李白、杜甫青年時皆學過劍術。將軍斐旻的劍術、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被譽為唐代的三絕。有人讚美斐旻的劍是「劍舞若游龍,隨風縈且回」,難怪畫家吳道子請求斐旻舞劍,以激發創作豪情。更可嘆為觀止的是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舞劍:「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說明當時劍術套路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此時武技在農村及邊遠地區多側重軍事實用性;而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多側重套路,把武術做為表演內容,統稱「百戲」,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的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刀牌」等。「十人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上18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用九天德2006-2-22 19:47:25中華武術起源發展(四)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僅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皆以擅長者姓氏命名。明代武術的大發展與明太祖先元璋重視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開。他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這說明脫胎于軍事格鬥技術的武術,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為主的運動形式,並遠遠超過對抗性運動的發展。以往的武術技巧多靠口傳身授,以文獻形式保留者甚少。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除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外,重要的專著還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吳朵的《手臂錄》等。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用九天德2006-2-22 19:47:41中華武術起源發展(五)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於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御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對武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面促進傳播與發展,並使我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武術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國家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彙報表演,還在高等師範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發展體育運動,全國各地還建立了武術協會,吸引武術愛好者前去習武健身;國家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武術也不斷走出國門一展風采,對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我國武術最早是傳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據記載,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至於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泰國的遢邏拳,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中國作為武術的發源地,近幾年曾派人先後到五大洲60多個國家進行武術表演和交流,不僅宣傳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增進了國際友誼。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在國際上,武術熱正方興未艾。「功夫」、「少林」、「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中國武術所具有的健身、技擊、藝術欣賞等作用兼備的獨特功能越來越吸引了國外的武術愛好者。論打鬥技擊,在國外不乏拳擊、空手道等技藝,但這些過於野蠻,缺乏美感,比起內涵豐富的中國功夫來,真是相去甚遠。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成為傳播友誼、增進健康的使者。用九天德2006-2-22 19:48:03四大門派——少林派少林是中原武術中範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關於少林派的起源,據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大和年間(477一499),達摩大師從梁國北來,面壁於嵩山少林寺,歷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創立少林武術。這個說法,為多種典籍所載,唐代李靖又寫了《易筋經序》.但考之史實,卻不與歷史相合,現代學者已經證明這不過是傳說,被稱為禪宗初祖的達摩也並沒有這樣的武功。歷史上,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又稱佛陀)所建的。後來,達摩才來到寺中。達摩雖然創立了禪宗,卻並非少林武術的創始人。事實上,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少林武術的發揚光大。始於隋唐之際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僧眾奮起拒敵,賊人放火燒毀寺院。秦王李世民與鄭帝王世充作戰,少林武僧應邀相助,活捉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著名電影《少林寺》的歷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後,對曇宗、志操、惠賜、善護、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13人大加賞賜,少林寺再度興旺起來,少林武術也開始繁榮發達,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宋太祖趙匡胤據說也是少林俗家弟子。從宋到元,少林武術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元代大聖緊那羅王傳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禪師彙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術的特點日漸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組織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啟五年(1625)樹立:「少林觀武碑」,成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覺遠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禪上人等,又有悟須、周友、周參、洪轉、洪紀、洪信、普從、普使、廣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慶盤、慶余、同賀、鉉清18人,皆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後朔、少林武術漸從以棍法為主轉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間拳種,集天下武術之大成,形成少林派。清代康熙年間(也有的說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義士「謀逆」而將其焚毀,(並嚴禁民間練武,少林武術轉入地下狀態。並由轉入南少林的一支,據說創立了洪門。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鐵齋、致善、致果、天虹、湛舉、五枚、古輪、妙興、貞續、德根等。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從民間引進不少拳術,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術流傳民間,同時,少林還在各地創立分院,自隋唐之際創立福建莆田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來,元代福裕禪師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天津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分別創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東九頂蓮花山、台灣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這就把少林功夫傳到全國。許多門派的源頭,都與少林大有關係,就連武當和峨眉的開派傳說,也有源山少林的說法。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以五拳為主要拳法、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又有南拳、一路闖少林、二路提盧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參見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釋永文《少林武術概說》,《武林》1983年第七期)少林支派眾多,有「三大家」、「四大門」之說。「三大家」是:紅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門」是:大聖門、羅漢門、二郎門、韋馱門。又如六合、八極、劈掛,通臂、太祖、燕青、華拳、查拳、彌宗、動力、明堂,沙腳、戳腳、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詠春等,也大都是從少林武術中發展出來的。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術,據說就有172種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朝陽拳、觀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長錘拳、太祖長拳;黑虎拳、形意線、羅漢拳、六合拳以及「少林七十二絕技」等。棍法、槍法、刀法也是少林武術的大宗「、各有數十種套路,劍術則有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劉玄德雙劍、達摩劍、綈袍劍等。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鋼鞭、月牙斧、梅花拐等數十種兵器,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提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等一百多種散打,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彈弓譜、易筋經義、用藥法等各種技法等等。少林武術的要旨,傳說當日達摩祖師見眾憎坐禪,萎靡不振,難以入定,有礙佛法,細究其由,乃因軀體衰弱所致,於此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效鳥獸神態創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點,首要之點即為調呼吸,練百骸,進退敏捷,剛柔兼濟而尤以剛為主,以攻架為主,以長手為主,成為各類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少林武術門派和俠文化的關係,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無人可以窮盡,是天下最大的武學寶庫,不愧為武林第一大門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常充當著「道義」的維護者、裁判者和領頭羊的角色。如金庸《無龍八部》里的少林,天下武學之至境,在於少林;雁門關前攻襲遼人之帶頭大哥,出於少林,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上,化解怨孽,在於少林。當然,有時少林也有忍讓過分而導致貪嗅的情況,如《倚天屠龍記》圓真(成昆)之作惡江湖,便與少林之縱容大有關係,他們認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惡徒卻是本性難移,等等。其二,由少林的起源傳說,產生了一批俠文藝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推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述說了隋唐之際「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開始發揚光大的傳說、關於達摩創少林及歷代高僧為少林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也有一些俠文藝作品加以反映。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禦外侮方面,充當著重要角色,少林曾有過抗倭的壯烈事迹,到清代據說又從事「反清復明」的秘密活動,由這裡產生了關於少林的俠文化傳說。明代抗倭名將俞大酞據說與少林大有關係;洪門天地會傳說源出少林;文藝作品裡又出現了似少林俗家弟子為題材的「方世玉系列」等等。少林是中國武術之宗、也在俠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用九天德2006-2-22 19:48:53四大門派——武當派武當為內家之宗。據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武當派為宋人張三丰所創。據說張三丰是北宋未年武當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賊人,夢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張三丰孤身殺賊百餘人,遂創立內家拳派。又有的傳說,說張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將其統納於十段棉長拳之中,變戰鬥搏擊之法為禦敵防衛之法,風格遂與少林大為不同、因此別樹一幟、開創武當門派;又稱內家。十年功成,聲譽大振、又傳出太極、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寫到武當開派、便採用了這種說法,說張三丰本名張君寶,為少林火工頭陀覺遠和尚的徒弟、師徒因違犯少林不準擅自學武的禁令,被趕了出來,後來他根據少林功法而變通,遂創武當派。關於歷史上的張三丰其人,本名張全一,又名張君寶,三豐是他的道號,因為不修邊幅,又被稱作邋遢道人。關於他的生活年代,則是各有說法,有的稱他為宋人,有的稱他為金人,也有說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為他在道教傳說中十分有名,這才被抬出來作了武當派的祖師爺。這種說法,顯然只是武當派為了神化自己,並非歷史的真實。武當派的正式流傳,大約開始於明代。武當山雖在唐代就開始建造道觀,但真正的黃金時期卻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當道教,調集民工30萬人;用了13年時間,在武當山修建了33處建築群,號稱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橋等,綿延140華里,建築格局均依經書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設計而成。至今武當山紫霄官正殿樑上仍有大明永樂十一年(1413)、十二年聖王御駕敕建的字跡。三天門絕壁上則有「一柱擎天」四個大字,蔚為壯觀。天柱峰頂太和宮又稱金殿,殿中供奉張三丰銅鑄鎏金坐像。武當道教的黃金時代從這時開始,武當的武術門派,也是在這個黃金時代中產生的。據《王征南墓志銘》,最早傳授內家拳見於記載的是陝西人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到張松溪手裡遂蔚為大觀,張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後生於溫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於貴州玉屏。張松溪自稱得張三丰真傳,為武當派第三代傳人。他後來遊歷江猢,又得峨眉真傳,創立武當松溪派內家豢,武當派從此名聲大震。傳說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門挑戰,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動,一僧忽從半空躍起,施展連環腿法,想要以少林絕技破其氣功。松溪仍是平心靜氣,只在少林僧攻勢將至的一霎那,微微側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斷線風箏般忽然失了去勢,飛出窗外,落在高樓之下。從此武當拳法,無人不服。張松溪之後,武當派人才濟濟。產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們是:葉繼美、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陣貞石、孫繼嗟、李天目、徐岱嶽、余時仲,吳七郎、陳茂宏、盧紹歧、董扶輿、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門、僧耳、憎尾等人。武當派的功法特點是強筋骨、運氣功。強調內功修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偏於陰柔,主呼吸,用短手,武當功法不主進攻,然而亦不可輕易侵犯。犯則立仆。武當戰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王征南墓志銘》)其總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錦」當中。「六路」,的歌訣為:佑通神臂最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錐沖擄兩翅搖。「十段錦」的歌訣為: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紐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入步韜隨前進,滾斫歸初飛步,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武當功法,講究「練手者三十五、練步者十八」,又有所謂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武當派的拳術套路,有太極拳、無極拳、鷂於長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派的內功,有「洗髓金經」六式(金獅奪毛、鳳點頭、風擺荷葉、左纏金絲、右纏金絲、刀劈華山)等。武當派的器械,首推武當鎮山之寶武當劍、又有白虹劍、太極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武當派的陣法,在武俠小說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宮八卦陣、三才劍陣等。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玄門道教,中華本上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家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源於道家、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遊」,使武當功夫有較濃的想像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比如下面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於審美的魅力:迎風鐵扇、棄物投先、舜子投井、紅霞貫日、烏雲掩月、猿猴獻果、仙人照掌,兌換抱月、鐵門門柳、柳穿魚、滿肚疼、一提金、歡推窗、順牽羊、亂抽麻、燕抬腮、虎抱頭等。又如武當派純陽拳的拳訣:風吹荷花,左右搖擺,飛雲流水,穿連不斷,踩步懸肘,運氣養性,慢勁快打,環套八法。這裡一方面是內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態體式,荷花、清風、流水、飛雲,使人彷彿想見武當道境的空明靈秀和清仙之氣;招數的左右搖擺,綿綿不斷,又彷彿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至道玄機,想到天地初開時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武當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劍派、軼松派、龍門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極門等。至於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們常常將它們歸入武當派,也有人認為它們自成體系的。總之,武當和少林一樣,最初是以地域來命多拳系,到了後來便大大超出地域的範圍,武當派並不只是在武當山,正如少林並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樣,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類似特點,如主靜、主柔、出自玄門道教的武動派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用九天德2006-2-22 19:49:34四大門派——峨眉派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佔鱉頭。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從明代開始有峨眉派的記載,明代中葉人唐順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荊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了。關於峨眉派的起源,據峨眉派的拳志說: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是時,師善技擊,善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禦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闢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日峨眉拳,後弟子至峨眉山,偶諧其音,始稱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識,為汝志之,師本與世無爭,娛身可矣,禦侮可矣,奚傳姓名。(據孟憲超《峨眉拳(上)》,《武林》1986年第4期)。由此可見,峨眉最初是一個由女子所創的武林門派,開始的時候叫做玉女拳法,後因祖師人了佛門,又以稱女子為「蛾眉」和佛教聖地之「峨眉山」的雙重含義而得名。峨眉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為主。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倚天屠龍記》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遊天下,藉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念涌《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雲(據董如軍《峨眉劍技法七招》,《武林》1992年第5期)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只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峨眉派的分支,據清初《峨眉拳譜》上說: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五花」是從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一、黃陵派,據說從陝西流入;二、點易派,以川東涪陵點易洞而得名;三、青城派,以川東道家勝地青城山得名;四、鐵佛派(雲頂派),川北較為盛行;五、青牛派。以川東豐都青牛山而得名。「八葉」是從技擊風格角度所分的八派:一、僧門,據說傳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稱「申門」。特點是巧、快、靈、動,如猢猻狀,別名「猻門」。二、岳門、據說由岳飛所傳,特點是矮樁,手法不劃圓不成拳。三、趙門,據說為趙匡胤所傳,借鑒少林派太詛長拳(據說也是趙匡胤所傳)等拳法,特點是高樁。又因習練紅拳,稱為「紅門」。四、杜門,以傳說中諸葛亮八陣圖之「杜門」而得名,一說拳法傳於自然門杜觀印。特點是封鎖嚴密,善於防守。五、洪門,相傳以明太詛洪武年號而得名,習練大、小洪拳,特點是剛勁。六、化門,又稱「蠶閉門」、「纏閉門」,三十六閉手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緊封敵手,使其不能施展。七、字門,又稱「智門」,因收勢擺成字形而得名,特點是高樁長手,起伏大。八、會門,又稱」慧門」,以神拳為代表,,講究觀師默像,念咒語,頗為神秘。峨眉派總的特點,在於亦剛亦柔,如玉樹臨風,是諸家武術中姿態優美的一種。有詩讚峨眉派說(見孟憲超《對峨眉派拳術的進一步探討》,《武林》1987年第四期):絕藝驚人俠士風,千年擊技古今同。堪開玄理樹新幟,悟透禪機棄舊功。假身玉女虛是實,真諦峨眉有非空。諸家應復昔時而,妙處良然在個中。用九天德2006-2-22 19:50:02四大門派——南拳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南拳總的特點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南拳種類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橋手、五祖拳、鶴拳、羅漢拳,廣西的周家拳、屠龍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剛拳。湖北的洪門拳、魚門拳、孔門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南拳的代表是廣東南拳,廣東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他們是:一、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傳為洪熙官所創,洪熙官本為福建漳州茶商,創拳後傳給南少林的洪門五祖,洪拳後來傳入廣東,包括五行拳(金拳、夾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歷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陸亞彩、覺固禪師。鐵橋三、林福成、黃泰、黃飛鴻、林世榮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二、劉拳。據說為劉三眼所創,也有說是下四府劉生或劉青山所創的,流傳於雷州半島。三、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達、蔡九儀所創,後來流傳於廣東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運天、小運天、天邊雁、柳碎梅、兩儀四象拳等。四、李拳。相傳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開所創,又由廣東新會人李友山傳授。一說由廣東惠州李應輝所創,李拳流行於廣東中山、河源、高州、龍川、廣州等地。五、莫拳。相傳為福建南少林至善禪師所創;一說由莫達士所創,後傳至莫清驕(一說莫清嬌)。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五大名拳多數從福建南少林傳來。和洪門天地會多少有些聯繫,不僅是武術門派,也是極為活躍的江湖派別。除五大名拳外,廣東南拳還有蔡李佛拳(由新會人陳享創立,他師從陳遠護、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綜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華,故名蔡李佛拳)、虎鶴雙形拳(南海人林世榮綜合洪拳、佛拳所創,又稱「洪頭佛尾」)、詠春拳(福建嚴詠春嚴三娘所創、一說至善禪師傳入廣州光孝寺)、俠拳(大俠李鬍子從四川峨眉山傳入廣州)、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傳入廣州)、佛家拳(從佛門傳入)、練步拳、練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崑崙拳、南枝拳、儒拳等。南拳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形成獨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來,以「反清復明」始,以「行俠仗義」終,在武俠傳奇小說和影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傳說中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又如方世玉,為廣東「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顯之女,有「一代女俠」之稱。方世玉成為《少林小英雄》、《萬年青》、《方世玉三探武當山》、《乾隆游江南》等眾多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現了「廣東十虎」,其中的第三位鐵橋三、第五位蘇乞兒,也是許多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用九天德2006-2-22 19:50:26中國武林門派套路大觀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拳種部分有46節計75種、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眾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學種及套路。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這兩個從不同角度歸納出來的武林集團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下面,我們將根據《武林》1989年第10期萬月《拳術套路初探》等,從拳術命名的角度列出有關的拳種套路,以見中華武術紛繁浩瀚之一斑。「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鬆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崑崙拳、關東拳、關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以動物命名的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等。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等。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練步豢、穿步拳、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等。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跌打拳類——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鬆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拳、紅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埋伏拳、迷蹤拳、緬拳、纏絲拳、磋跤拳、曦陽掌等。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門金鎖刀、八卦刀、八卦大槍、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劍、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雙刀十八滾、太極刀、太極劍、河州棍、月牙槍、達摩杖、達摩棍、純陽劍、八仙純陽劍、武當劍、青萍劍、袁氏青萍劍、楊氏青萍劍、賈氏青萍劍、梅花刀、梅花槍等。從這些武林門派、拳種、套路中,對照俠文化的武功追求,有兩個意義,一是從中可以看到俠文化武功的歷史和現實中的源頭;二是可以看到俠文化武功中的想像成分及其與現實的差距。了解這些,相信對於俠文化武功的進一步理解和鑒賞,將是有些意義和價值的。用九天德2006-2-22 19:50:52少林武功的歷史源流及內容概述少林武功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少林武功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奇,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羸弱,常受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後來便發奮練武,居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跋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一路大刀的記載。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發現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後來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發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於拳擊械鬥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後,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僧兵,形成武僧。客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面發展,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操練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而習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對少林武術的發燕尾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歷史見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內的「少林拳譜」壁畫,描繪了當年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真實情景:宏偉的寺院,張燈結綵,三十個身著短裝,精神奕奕的健壯武僧,分成十五對,在演練少林拳,拳打腳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圖外,殿內還有寺僧演練器械、揮舞棍棒的壁畫,南北兩壁有少林武術的「錘譜」,畫面突出兩個武僧擺開對打的架勢,沖拳、撥掌對練。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站柱」的遺迹;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厘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練少林武功的真實史跡。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不少武藝高強的人士不滿封建制度,看破紅塵,削髮為僧,成為僧兵隊伍的骨幹。少林寺還經常到各地邀請武林高手到寺傳授拳法、棍法,發展少林武功。五代十國時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術家到少林寺演練三年,各取所長彙集成少林拳譜,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傳授棍術,所以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少林寺博採百家,在吸收各武藝之長後,又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有馬戰、步戰、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後代弟子結合中華民族固有之武技精華,融匯貫通,發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武功。少林武技名顯於世,始於隋末。武僧曇宗、志操、惠湯等十三人,技藝超群,應秦王李世民邀請,參加討伐王世充戰役。出師大捷,解救李世民,打敗王世充,活捉王仁則。唐太宗登基後,重賞少林寺僧,賜少林寺大量莊田銀兩,擴建少林寺,准許少林寺成立僧兵隊伍。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其餘的人「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少林武功,經受實際戰鬥的考驗,拳藝更有發展,從此,名馳邇,開創了少林武功的新時期。少林寺極盛時期,佔地一萬餘畝、大殿十四座、房屋多達五千間、寺僧發展到二千餘眾,其中擁有武藝高強的僧兵五百多人。傳說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飛等人,也得過少林真傳,趙匡胤喜愛拳術,傳下太祖長拳,曾將他的拳書藏於少林寺。古代《少林拳術精義》一書說岳飛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飛的神勇力法在反金衛國中功勛卓著。明朝少林寺小山和尚掛過三次帥印征邊,朝庭為表彰他的功績,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獅。少林尚武精神千古流芳。歷代多少英雄傑練就一整套格鬥技能,在自衛抗暴、抵敵禦侮中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迹。明嘉靖年間,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少林寺以月空為首的三十多個和尚應召組織一支僧兵隊伍,開赴松江前線御倭抗敵,在戰鬥中,人人奮勇當先英勇殺敵,手持鐵棒擊殺倭寇甚多,後來因寡不敵眾,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和尚全都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用鮮血和生命為少林寺譜寫了光榮的篇章。現在少林寺碑林與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當年愛國僧兵作戰的記載。除嵩山少林寺外,相傳少林寺先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十幾個分院。明代在福建九蓮山又建立的一座少林寺,也以發展少林拳術著名,滿清滅明後,不少愛國人士,不滿外族統治,削髮為僧投入少林寺,達宗和尚結交三山五嶽英雄,創立佛教洪門,培育和發展洪門子弟,極力鼓吹反清復明,秉正除奸,南少林寺成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洪門弟子的聚義廳,上上下下閃耀著精武強兵的刀光劍影,苦練殺敵本領。後來由於叛徒告密,遭到清政府派兵鎮壓,寺院被清兵燒毀。辛亥革命前後,少林寺武功進一步在民間發展,各地武館林立,不少愛國志士為了推翻清朝統治,積極學習少林武功。當時武術往往被用來作為革命的實戰手段,許多地主紛紛建立「大刀隊」、「梭標隊」,練武成風,在反清鬥爭中屢建奇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林武術的發展,許多省、市成立了武術協會和體校武術訓練班,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少林武術,少林武功受到人們的景仰和喜愛,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十年動亂期間少林武術雖倍受摧殘,但「野為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倒「四人幫」後,少林武功又重振聲威,一個個武術訓練班如雨後春筍開辦起來,繼承和發展我國少林武術遺產,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材,在出國表演交流中,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少林武功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積血。少林武術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武林高手發展流傳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1、拳術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等。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2、棍術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杆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3、槍術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4、刀術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慨。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卧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5、劍術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6、其他兵器械類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7、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眉齊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破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九節鞭對棍、鋼鞭對九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嵋刺進槍等。8、技擊散打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9、氣功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10、軟硬功夫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用九天德2006-2-22 19:52:25少林七十二藝精要自古以來,少林寺所傳功夫極多,五花八門,有「七十二藝」之說。這些功夫,按性質分,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所謂內功以練精、氣、神為主,功成後整體內壯。所謂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軀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許多功夫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得到迅速發展、推廣,成為人們防身自衛或克敵制勝的本領,也有些成為表演場上引人驚奇的絕招。當今許多功夫仍流傳深遠,人們珍惜古代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選擇性的學習,成為武術愛好者鍛煉意志,強身健體的有效手段和提高武術技能的基本功。「功夫」是少林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簡單介紹一部分功夫,供讀者參考。1、梅花樁功梅花樁是少林門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著重練跳躍,以練就身體輕靈、步法敏捷和眼力而著稱。初練之時,不必上樁,可在地上用石灰畫梅花形若干朵,每朵距離二尺至三尺不等,每朵五個圓圈作花瓣,布定梅花之後,在每朵梅花中指定一瓣為虛樁,另用暗號記明。練者立中間一朵為實樁上,立時止一足,而著力於足尖,作獨立朝崗之勢,心中自定跳躍之程序,如左三右四,前二後五,依次跳去,左右足不拘。最好叫一人在旁喝叫,依其所喝樁次走去,如其人喊右第二朵第一樁時,練者則跳至右側第二朵居中一樁,余此類推。但每一朵上的虛樁,須避免跳上,跳樁之時,腳尖務必踏於圓圈之正中,不可偏離,以免功夫不到上樁以後,身體搖晃而跌下。在初練之時,宜先於一朵花的四個實樁上來回反覆練習,繼則在兩朵八個實樁上行走,照此逐漸增加,練至在平地石灰所畫的梅花形中能來來回回,則可正式上樁。正式練功的梅花樁,用堅木棒五根,各長七尺,埋入地下三尺。樁頭直徑二寸,平頭,外用鐵箍加固。每樁相距二尺,中樁立於四柱中央,呈梅花形。先於柱上站馬步,初用足心,繼用足跟,最後用足尖,練習百日之後在各樁上隨意跳躍,最後可在樁上練習拳術套路。2、沙包功沙包功也是學練武功的基本之一。此功練肩、肘、腕、胯、膝的實力,兼練手、眼、身、腰步。它以結實的帆布製成口袋,內裝細沙三十斤,共四個,作四方木架懸之,沙袋高與胸齊。練功者站於中心,用掌向前後左右沙袋拍擊,忌用拳。當沙袋被拍出盪回之時,宜左右閃避,以練身法,然後再用掌拍擊。此功用掌為主,練至純熟時,或掌或膝,前掌後腿,以及肩肘腕胯,隨意練習,早晚兩次,堅持不懈。沙包內的盛沙逐漸增加,練功者的功力也就與日俱增。3、輕功輕功雖不象小說里說的「飛檐走壁」之玄,但確實存在,在少林七十二藝中就有竄縱術、輕身術、跳躍法、一線穿等名目。它與跳高、跳遠不同,毋需奔跑鼓勢,只需兩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躍遠,其身法輕靈、步履輕健,落地穩妥。練輕功異常艱苦,自始至終學成至少需十年左右。練輕功必備的設施很多,諸如木樁、弓房、鉛瓦、跳台等不下十餘種。木樁練法如上所提梅花樁,跳台練法以磚砌成長方形的台身,寬三尺,長五尺,又以等大木板製成檯面,板下四周有尺許長的邊,剛好套在磚台之上,使練功者跳上時不致動搖。跳台初高三尺,逐漸增高。台前可掘沙潭作起跳台,其用意與沙坑底部鋪沙相同,在於減輕足下能借之勁。帶鉛法易致鉛中毒,所用之鉛必須先經過特殊處理。4、上缶功上缶功為專練上肢懸勁和兩手抓勁的少林嫡傳功夫。其練法是:備一個具有雙耳的酒罈,用短繩系牢兩耳,堅木棒一根,長七寸五分,直徑一寸五分,正中穿一對小孔,另用一強穿之,繩長約為身高的三分之二,其下端與聯繫壇耳的短繩系牢。壇中盛鐵沙兩、三斤,連壇重十斤。練功者站馬步,手握棒的兩端,把壇懸起,身腰正直,兩手與肩平,肘垂胸前。兩手將木棒緩緩向內翻轉,繩纏棒上,壇漸上升,至胸前時,稍停片刻,兩手再緩緩向外翻轉,壇降至原位,如此每日早晚各練三五十次。每三月向壇中加鐵沙三兩,不可貪多。照此循序不輟練去,至加鐵沙到連壇三十斤時,即告功成。5、卧虎功卧虎功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又名睡功,複名貓功,為練習手指及足趾二部之力。練時先將身伏卧於地,然後兩手掌按於齊肩之地上,兩足伸直,兩足尖直支種地,用身向前探,乘勢上升,至離地約一尺時,臀部向後挫,全身隨之後退,至離地三寸時,再行先探,循環行之,力尺而止,自始至終,全身除手掌與足趾之外,其餘各部,完全凌空,不宜貼地,初時行二三度之後,即覺力疲氣涌,與今日軍隊所習之體操中伏地挺向略同,習之既久,次數可以逐漸增加,一年之後,則完全不覺其苦,則易掌為拳,柱地而行之,越苦幹時則更進一步,易拳以三指代之,中食三指居前,拇指居後,略成鼠爪形,再如法練之,更越若干時,則單用一足之趾拄地,其另一足,則疊於其上,兩足交換行之,然後在背上縛以巨石,如法練之,石增至百斤時,則大功告成。6、排打功排打功開始時用寸厚之磚,長約七八寸,手握兩端,排擊身體之四肢、胸脅、腹、頭頂部,背部則用單手握磚排擊。用力須勻,由輕到重,磚由薄到厚。「聲、氣、勁」為練此功的秘訣:磚落身體之際,全神貫注於受擊之部,並高聲唱念數字,借揚聲以貫氣提勁,務使聲到、氣到、勁到,三者同時並行。7、鐵掃帚鐵掃帚其練法簡單,埋木樁於地,以掃堂腿法頻頻掃踢,用力漸次加重,三年堅持不懈練習,可以功成。8、龍爪功龍爪功為練習擒拿所需指力的重要功夫,其又稱擒拿手。為軟硬相兼之功,剛柔並濟之勁,陰陽相合之力。其練習之法:用一小口缸壇,重約十斤,用大中食三指抓住缸口,向上提之,初頗滑澤,不易應手上提,迨數月之後,即可隨意升降。然後每練七日,加蠶糞一碗漸增至壇滿為止,再易蠶糞以鐵砂,更進易鐵砂以鐵塊,循次增至五十斤,亦能提懸自如達半小時許,即已成功。然後棄罐而憑空習之,每晨伸張五指向日光作拉抓之狀,能氣隨意注,力隨指行,龍爪功軟功陰柔之勁成,至此則全功成就。9、鷹爪功鷹爪功專在增強實力,暢通勁路,練時兩臂平展,如鷹張翼。其練法是:練功者正立,兩肩向左右齊肩平伸,手掌朝下,十指伸直。注意肩部不可聳起,肘部不可下垂,保持上肢平直;絕慮調息,呼吸自然,默計數字,漸次增加。初練時必覺兩臂酸麻,可稍事休息後再練。此功增長上肢實力,可以使得勁路直達指端。10、鐵珠袋鐵珠袋是鍛煉兩臂甩勁的功夫,須雙人對練,用結實的帆布製成口袋,內貯小鐵珠或鐵沙。兩人對立,將珠袋相互拋接,須雙手並練。珠袋開始時重五斤,每三月增加三斤,兩人的距離亦可逐漸拉長,拋接手法亦可靈活變化,正反上下,隨心所欲。當珠袋增至五十斤重而能拋接自如時,則兩臂的實力就很可觀了。11、石柱功練武站馬步穩固極為重要,石柱功即從站馬步入手,練功者早晚兩次站馬步,系低馬步形式,大腿面呈水平位,頭頸、身腰挺直,兩手置膝上。漸次增長時間,練至能堅持半小時許而不喘不汗,即可進而練站樁。豎木樁兩根於地,練功者即於木樁上站馬步,練至如平地一樣持久時,再在兩大腿上加青石塊,石旁有耳,可以著手。石塊自二十斤開始,每三月加十斤,至能承二百斤重石塊,站樁半小時許時,大功告成。此時兩腿實力極大,站立時如石柱一樣,不易被人搬動。12、陸地飛行法陸地飛行法即飛行功。先練平地奔跑,愈速愈妙,漸增至跑百里。更於兩小腿綁鉛(另制過的)或沙袋,從每腿半斤開始,如法練跑,以後每月每腿加重一兩(舊制),各加至四斤為度,並須舍平地而跑山。當帶鉛足量能於懸崖峭壁飛跑如平地,即可除去鉛瓦或沙袋,此時奔跑之速與遠,出人意料。13、輕身術輕身術,為軟功內壯,輕身術功夫,最不易學,其練法與竄縱術、飛行功、一線穿略同。初練時置七石巨缸,滿盛以水,習技者即於缸沿行走,即技擊家所謂跑缸邊,背負布袋,內儲鐵沙,或鉛沙數斤,亦須以豬血浸之,如是半月或二十一天,將缸中之水,取去一大瓢(葫蘆)而身上之鉛或沙,則增加一小塊,或數兩,依前法練習之,更一月或二十一天,去水而加鉛或沙,至缸中水盡,鉛或沙五斤為度,已能於空缸之沿,周圍行走時,復易缸為大簸蘿,其中滿盛鐵沙,在簸籮之沿,如法練習之,亦將鐵沙逐漸取少,至剩空簸籮,而人能行走其上為度,然而還未功成,要進一步深化練習,可鋪細砂成甬道,厚至尺許,上面用薄桑紙覆蓋,人行其上,按日取去一紙,初時固然會留下足印,然而不斷練習,足印漸無,這時輕身術方告練成。14、直膝跳高這是一種簡便無害的輕功練法。先挖一池塘,其中鋪滿蘆席,比地平面低數寸。練功者直立塘邊,兩手下垂,用足尖著力,向上彈跳到平地。注意:必須直膝。如此每日早晚各跳數十次,漸次抽去芒蘆席,增加高度。直膝跳一寸,屈膝即跳一尺,故有「一寸管一尺,一尺管一丈」之稱。15、鐵布衫功鐵布衫硬功屬自衛功夫,如兼習內壯童子功,則稱金鐘罩,能成功不容易。鐵布衫練習之法,先用軟布,環束胸背間,纏繞數匝,然後用手著力搓摩,又時將肘臂屈伸,使胸部作翕之狀。夜間宜用堅硬之木板為榻,使骨骼時與堅硬之物體相接觸,日久漸至堅實,初習頗苦之,習之既久,筋肉骨骼堅韌矣,然後立鐵杠於庭前,下作淺坑,鋪尺許細沙,每日晨錯,就鐵杠練習種種姿式,於下杠之時,則以上身各部,如肩背胸腹臀等部,故向沙中跌扑,使身上各部,與沙接觸二次為度,如是行之三年,將纏繞之軟布除之,以木錘捶擊之,漸漸易以鐵鎚捶擊之,並運氣凝神斂力以佐之,更三年,則上身各部綿軟如棉,鐵布衫功練成。16、紙墩功將厚紙平疊、粘合成三四寸厚、七八寸見方的紙墩,置於桌沿。練功者以拳、掌、指、臂、肘擊打紙墩,用力逐漸加重。紙墩須及時更新。擊掌時四指伸直並緊,拇指屈貼虎口部,以掌側劈擊或掌心拍擊。用拳時拳面、拳背兼練。均可助以臂力。擊肘時舉臂曲肘,以肘下擊。左右肢交替鍛煉,站弓步練功。練指時則正立桌側,包括跪指插(五指屈第一二節作彈子拳狀,以四指指背插擊)、立指插(四指伸下直插)、畫眉手插(五指參差密並下插)。如此早晚勤練,三年功成。17、推山掌專練手腕發勁,極切技擊實用。以堅木製成長桌形之架,高與胸齊,四足深埋土中,架上固定兩橫木,各長四丈,間距一尺半,外包光滑之鐵皮,上置八十斤重青石一塊。練功者弓步站立架前,以雙掌平按石面,運勁推之。不可上身前俯加以助力。石塊應手在架上溜出一丈遠時,在原石之後再加一石,以三十斤為遞加率,至全重四百斤為度。此為初步功夫按推之勁。第二步為猝勁,即突然發勁。以手指抵石面,手掌提起,然後掌根突然下壓,猛推石塊向練功者的側面,此時手指上翹,純用腕部和掌根之勁,仍從八十斤石塊開始遞加至四百斤。最後練暗勁,即按上法對第一石發勁,使其餘石塊躍出而所抵之石屹然不動,才算大功告成。18、合盤掌練雙手絞搓之勁。以方形竹筷三十根集為一束,兩端用弦線縛緊,使不鬆動。亦可先紮好一束,再將筷子增插其中而使之緊密。兩手分握筷束兩端,使勁內外絞旋之,並兩掌相對挾持筷束中部使勁來回搓之。勤練一二年,功效即見:每絞筷即扭曲,每搓筷即移動。乃易竹筷為鐵筷同法練之,至鐵筷被搓細並展長,功即告成。19、螳螂爪專練掌側劈打之勁,如螳斧之砍物,故名。疊磚數十塊,上鋪桑皮紙厚三寸。人立磚側,上臂貼脅,前臂伸直與地面平行,手離紙面約三寸,五指併攏,豎掌向上,然後運腕力將側掌向紙面砍下,如此一揚一砍,漸增至早晚各五百度。純用腕掌之力,前臂不應有大幅度的擺動。約一年後,一掌可使紙下之磚碎去數塊,練至應手使一疊磚全碎;即將紙加厚三寸,抽去磚一二塊,依法勤練,紙漸增厚,磚漸減薄,至紙厚二尺余,下剩一塊磚,亦能應手砍碎,即初步功成,進而練活勁。豎瓦一塊於地上,以掌砍之,初則瓦倒而不碎,繼則瓦碎數片而倒,終則應手劈去一角而瓦不倒。乃換以磚,磚自薄而厚,最終以石代磚,至應手劈削青石,全功告成。練功初步用紙襯墊,其作用有二,一不易傷手,二有剛柔相濟之妙,故練成之後其勁亦剛亦柔,最為得用。用九天德2006-2-22 19:52:53(接上)20、竹葉手又稱鐵沙掌。用粗帆布製成二尺見方的口袋,中貯鐵沙,雜以尖銳鐵片,初重三十斤,懸於樑上,高與胸齊。練功者站馬步,用單掌(凡慣用右手者,宜用左手)掌心拍擊,使沙袋漸宕漸遠,在宕回之際,舉掌從旁搓擦,使之旋轉,如此反覆拍打、搓擦。至應手將沙袋拍出二丈以外、隨意使之旋轉之時,即將鐵沙加重二十斤,以此為遞加率,加至一百三十斤,即告成功。初練百日,須以藥水浸洗手掌,以保護肌膚,方見後。21、拈花功專練指頭捻勁,大中食三指第一節相扣,指面緊貼,運勁作360度旋轉,內旋外旋各百數十度,隨時隨地可練。一年後,於指間嵌住大而且圓的黃豆三顆,如法練功,豆須不時更新,練至應手捻碎,乃更以黃石、青石塊。功之深者,一捻之下,可使最堅之石卵立即粉碎。練功手勢如同摘花,故名拈花功。22、鎖指功大中食三指指面相扣,虎口成圓形,用勁緊扣,力乏稍息再練,早晚行之。一年後手指間夾木板,自薄而厚,均以洞穿為度,更易以鐵板、鋼板,同法扣之,能扣陷鋼板即告成功。相傳少林寺某僧練書法,懸腕作書,力求筆力沉著,於筆管中灌以鉛,日臨千字,歷二十年,書既成名,而指勁亦臻絕頂,此即鎖指功於無意中發明之經過。23、石荸薺功又名提斤斤。專練三指扣捏之勁,與龍爪功相仿,但著力點側重於指面,最利於卸骨法之實施。以麻石鑿成圓推體,上削下廣,略如荸薺形,初重三十斤,以大中食指指面捏住上端,指尖朝下,椎頂近中食指末節,不可抵住掌心,用勁上提,約半至一年後即可應手提起,更須繞場行走,至數十周而不覺其累,乃更換較重之椎體練功;以三斤為遞加率,不可貪多求快。加至六十斤重而提行自如時,則三指之捏勁可洞鐵板。24、點石功專練食中二指點刺之勁,以中指為主,適於點穴法之實施。練法甚簡,伸食中二指、余指相握為訣,向堅硬之木石頻頻點刺即可。為測行功進度,可用粘土滲合適量膠水搗爛,製成條形一長塊,上畫成排圓圈(圈宜小,以兼練眼力),先點第一圈,數月而土陷,繼點第二圈、第三圈……隨著功夫的進步,點土使陷所須的時日逐漸縮短,終則應指而土陷。更易以堅木、厚石按同法練之,功到自成。25、金針指專練一指之功,又稱金剛指。面牆而立,以兩食指端抵壁,身向後退,上身重量壓向指端,初必不耐,久則習慣,且能耐久。乃更進一步,以兩指及足尖拄地,直身俯卧,臂伸直,繼而腰部弓起,上身前俯,兩臂屈肘,全身離地三四寸,更撐臂伸直,是為一度,狀如餓虎撲羊,又稱鐵牛耕地,如此反覆卧下撐起,進而以一足拄地,另足擱置拄地之足上練功,更可於背部壓重物如石塊之類如法練功。昔年少林寺一貫禪師即精於此功,一指之力,可透重壁。26、鐵臂功運勁於前臂,以前後兩面交替撞擊木柱或樹木,默計度數,只增勿減,早晚勤習,三年功成。功之深者,揮臂可斷石柱。必須注意,撞擊之力應由輕開始,逐漸加重,並可用藥水浸洗以輔助練功。27、分水功密植粗竹一排計十根如牆狀,上下端以繩索繫緊。練功者以兩手插入中間竹縫,更以前臂伸入,運臂力使竹向兩側分開,其罅隙自竇狀以至於洞開而能容人通過,竹具韌性,分之則開,收之即閉。再在兩側增植一竹,同法練之,至植竹三十根而能開合自如,功即告成。28、鞭勁專練兩小臂下壓之勁。初練上杠,即兩前臂壓於杠上,使全身凌空緩緩上升。木杠之製作,一如單杠。如無木杠,於高桌上行之亦可。晨夕各練百度。一年後練壓竹。以堅木為架,如方桌形,四足埋土中築實,左右各以粗竹一根,緊縛架上,更以毛竹四五根橫鋪其上,如桌面狀。練功者站馬步以兩臂用力壓之,力乏稍息再練。早晚操練。當每運勁能將竹壓下六七寸時,即於原竹之下再加一層毛竹,如法操練並遞加,能將十餘層毛竹隨意下壓六七寸到一尺許時,功即告成。此時雙臂運勁,有如揮動一對鋼鞭,故名鞭勁。29、玉帶功擇粗大之樹,早晚站馬步用雙臂合抱之,使勁向上提拔並來回搖撼,每練力乏而止。練至應手能使枝葉搖撼,乃更換一個四五百斤重的石鼓如法抱持,至能歷時半小時許且持之行走自如時,功告大成。30、千斤閘專練兩臂托勁,兼增長下盤及全身實力。體力充實者練此功較為相宜。最初,練功者站馬步,兩臂上舉過頂,掌心朝天,指尖相對,彷彿力托千鈞。三月後托石擔,自三十斤始,練至上托半小時不喘不汗,即逐漸加重,至二百斤為度。乃舍擔而托閘。立二巨石為柱,柱之相對處,鑿有極深之槽。另備長度相當之石板若干塊,自三十至二百斤不等。先用二百斤石板放槽內,用鐵索繞住懸於柱橫樑上,石下端約及人之胸高。練功者蹲身其下,如前法馬步托舉。經若干時後,更於原石上方加一最輕之石,然後逐漸易以較重之石,至能托舉五百斤以上即告功成。31、鷹翼功專練臂肘挑勁的功夫。於樑上用長繩平列懸二沙囊,練功者站馬步,曲肘握拳齊肩平舉,拳面在胸前相對,以兩肘分別承受二沙囊之重量,練臂肘托勁,力乏稍息再練,早晚各三十度。沙囊盛沙(不必鐵沙)自十斤始,月增二斤,練至一年,達三十四斤。更練挑勁,即用兩肘節上挑,使沙囊向上飛擲。自二十斤始,能挑擲二尺開外,好加重五斤,至每囊重五十斤而挑擲自如即成。32、流星樁埋粗竹一根於地築實,外面密纏麻繩一層。練功者站立樁側,以頭、拳、掌、肩、肘、腕、臂、腿、膝、胯等撞之,擊之,拍之,削之,切之,勾之,拔之,蹦之,擠之。勤練三年,全身實力過人。此法為少林入門基本功之一,練功要訣在於用力由輕而重。33、翻騰術練臂部實力及身手靈活性的功夫。從盤單扛入手。先練引伸,即雙手握杠,運用臂力引體上伸,至雙臂撐直,杠齊下腹部,如此反覆鍛煉。更練「風車」,即兩足離地,運臂力使全身前後繞杠作360度旋翻。盤杠純熟後練皮條。豎堅木為架,高三丈,長二丈,上架橫木,橫木底部每二尺釘一鐵環,環上系以堅韌之皮條,下垂近地面。兩手各執一條,交替上抓,引體上伸。繼而練旁行,即手握第一二條,升至半空,撒一手翻身抓第三條,如此相繼翻身,旁行至末條。再在此條上練風車,由於此條柔韌,不易著力,且兩臂須隨繩拗折,故比盤杠為難;而翻騰愈慢則愈難,也愈見功。風車純熟後練脫手躍,即兩手用力一撐,全身向上一躍,再出手掄握此條,如此節節上升至頂;下降時亦取同樣方式。最後練橫竄,即升至空後,雙手一按同時撒開,全身橫躍數尺,搶握遠隔數行之皮條。皮條練熟後改用絲繩,同法練之,絲繩逐漸減細,減如筷子粗細亦能翻騰自如,即全功告成。34、空手入白刃專練眼法、身法,利於以寡敵眾。練眼之法,自數物開始,先數固定物,如望磚、屋瓦等,須練至同類群物落眼即識其數;更練數活物,如成群之畜、禽等,由大而小,由少而多,亦求落眼識數。第二步練梅花樁。跑樁純熟後,在廣場上密植高低不一、大小不等之竹竿,排列須雜亂無章,間距至多一尺。練功者側身於其間隨意穿行疾走,要求身不觸竿,愈速愈妙;繼而更於地面每隔少許距離布石灰一攤,同法練習,除身不觸竿外,更要求足不蹈灰,至此即告功成。[附錄]練功方葯鍛煉硬功初期,為保護肌膚免致損傷,前人傳有浸洗方多種,將葯湯加溫,浸洗鍊功部位,至熱極而止。這類方葯的功能有兩方面,一是化學的,即藥物本身的活血化瘀、強筋壯骨作用;二是物理的,即水熱所起促使局部血管舒張及血行通暢作用。對於藥物的化學作用,毋需過分強調,如配製困難,僅用熱水浸洗並輔以按摩亦無不可。大凡練功滿百日,要基已立,葯可停用。竹葉手練功方:川草烏(3克)、天南星(3克)、蛇床子(3克)、半夏(3克)、百部(3克)、花椒(30克)、狼毒(30克)、透骨草(30克)、藜蘆(30克)、龍骨(30克)、海牙(30克)、地骨皮(30克)、柴花(30克)、地丁(30克)、青鹽(120克)、硫磺(30克)、劉寄奴(60克)、蓁瓦蒂(3克)。(如其中某些葯缺,可用性質相仿之葯代替,或缺亦無妨。)上藥加水、醋各五大碗,熬至七碗量。洗手時將藥水置爐火上,待其微溫,將手放入,熱極了取出。每三十三日按原方重配換藥一次,共三劑,用百日。臂腿練功方:紅花(2。4克)、枳殼(4。5克)、牛膝(6克)、五加皮(4。5克)、杜仲(4。5克)、青皮(3克)。上藥煎湯浸洗局部,如鐵臂功、鞭勁、鐵掃帚之類練功時均可用之。除以上各種功夫外,少林功夫還有鐵砂掌功夫、硃砂掌功夫、毒砂掌功夫、鐵頭功、鐵膝蓋功、一指神功……等等。因考慮到這些功夫在當今時代對人們鍛煉身體作用不大,如引導不好會適得其反,不利青少年,故不作分別介紹,僅點及名稱而已。必須正告,練功夫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武術遺產,強身健體,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至於憑藉功夫而好勇鬥狠乃至為非作歹,從來為武術界所切戒,任何習武者必須牢記於心。用九天德2006-2-22 19:53:15少林五形八法拳少林五形八法拳,屬北派少林。這套拳術具有拳禪一體,內外合一,神形兼備的特點。內容包括:龍、虎、豹、鶴、蛇五種拳型,和內功、意念、外功、拳、腿、擒摔、身步、發聲用氣等八種功法的鍛煉。該拳不僅練藝,而且主張「練身修心」。如龍形拳法,主張以意為先,凝神守中,主練「神」。這對於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良好作用。虎形拳法,腰實臂沉(頭正身直)主練「骨」。有助於調節體形,鍛煉腰、腿、肩、背肌肉和促進骨骼生長,尤其對培養青少年的正確姿勢,促進正常發育很有益處。豹形拳法發力迅猛,拳勢暴烈,主練「力」。可增強勁力,提高靈敏、速度等素質。蛇形拳法柔巧迅疾,主練「氣」。不僅能鍛煉深長的呼吸,增大肺活量,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血管的功能。鶴形拳法穩實輕柔,聚精凝神,主練「精」。可培養人的內在精神,使頭腦清醒,精神振奮,有益於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少林五形八法拳」結構嚴謹,剛柔相間,簡練樸實,易學易用,便於自學。這裡介紹的這趟拳術,是根據傳統的少林五形八法拳,依其特點、風格而從中選編出的二十個動作。適於不同年齡、性別的初學者練習。本文所指穴位,請參照附圖。正身拱立 二虎爭威 卧虎撲食餓虎抱石 搬石尋路 潛身入洞黑虎推山 餓虎攬食 豹子撞林迎風雙探 烏龍探水 黑虎抖爪五爪探頂 黑虎鑽林 豹子抖塵白蛇初探 白鶴單息 白虎望月金豹擂石 虎尾攬林 潛身入洞白鶴尋食 正身拱立1、起勢(正身拱立勢)直立,兩掌併攏相合。掌尖高與鼻端齊,眼看兩中指尖。要領:全身放鬆,頭頸正直,舌抵上堂,下頦內收,扣齒,精神貫注(氣沉丹田),肩部不可上聳,胸腹內含,呼吸均勻、自然。2、馬步雙沖拳(二虎爭威勢)①左腳向左邁出一步,兩腿彎曲成馬步。兩掌向下分別向左右劃弧並收於腰側握拳,拳心向下,隨勢用意念將氣吸至「命門」,眼看前下方。(圖2)②上動不停,兩拳迅速由腰側向前平行衝出,拳高與肩平,拳心向下,同時呼氣(用意念將氣充至丹田)。眼看正前方(圖3)。要領:以上動作要連貫、迅速、準確。馬步不可移動,保持腿正。胯圓、肩平、身直、扣足展膝,五趾抓地,腰背平齊。兩眼隨拳衝出時看正前方。要做到功架穩固、紮實。呼吸順達。3、虛步虎爪勢(卧虎撲食勢)接上動,兩拳變掌外旋成掌心向上時配合吸氣,隨即屈肘向下,兩掌分加緊經兩胯側向上舉臂翻腕內扣,形成虎爪(掌心內含向下),呼氣;同時重心右移,左腳尖內收點地,成左虛步。頭部隨勢向左轉,眼看左虎爪(圖4)。要領:虛步與兩手的動作要配合協調,兩掌經兩胯側時左腳內收,兩掌成虎爪時腳尖點地。兩臂要有沉、托的含意,兩肘平行抬起,肩部不可上聳,腹部內收,氣沉丹田。十指用力內扣,意念貫於十指尖。虎爪要做得圓滿。4、左弓步撞爪(餓虎抱石勢)接上動,身體略向左轉,吸氣,左腳向左邁出成左弓,左虎爪收回置於腹前,爪心向下。右虎爪從右肩側向前推出,同時配合呼氣。眼看右爪(圖5)。要領:左虎爪緊靠腹前,右爪推出時勁力要整,可同時發「呵」聲(內在)以壯勁力,腰部挺直,右肘要「沉垂」。意念要集中於十指尖。5、進步左靠肘(搬石尋路勢)接上動,右虎爪變掌外旋半周,同時吸氣,屈肘收於腹前,掌心向上。同時左虎爪變掌左肘向左前方靠出,拇指向內,掌心向下。左腳隨動作向左邁出半步,右腳步同跟進,身體微向右轉成馬步,配合呼氣充至丹田。眼看左腕(圖6)。要領:左肘橫擊,要結合步型的前移,配合呼氣的同時發揮整體的勁力。6、跟點步右沖拳(潛身入洞勢)接上動,身體略左轉,吸氣,左腳跟為軸外旋,右腳隨之跟隨進半步,腳尖向前,前腳步掌著地於左腳右後側,重心落於兩腿正中,成右跟點步。右掌隨勢由腹前變拳,向前衝出,拳眼向上,肘部略沉拳高與肩平。左掌收置右肩側,配合呼氣,眼看正前方(圖7)。要領:沖拳與跟點步要同時到位,右腳上步要快,大腿與膝關節均要內合,兩腳前後的垂直距離約35厘米,腹部內收。要注意力腰(命門)發。7、跟步雙推撞(黑虎推出勢)①接上動,右腳步向前上步,腳尖內扣15度,重心隨之前移成左跟點步,左掌、右掌,同時變虎爪,兩腕相交架於頭頂上方(左上右下),同時吸氣。②上動不停,雙虎爪分別收於腰間後,向前推出同時呼氣,眼看前方(圖8)。要領:動作要配合連貫,兩虎爪收於腰間時(掌心向下),眼要隨看下方,雙虎爪推出時,肩、肘部要沉、垂。意念,集中於兩「勞宮穴」。兩虎爪之間約一拳距離,高與肩平。要注意力從腰(命門)發。8、左弓步雙峰貫耳(餓虎攬食勢)接上動,右腿震腳,左腳隨之向前一步,成左弓步。雙虎爪向下按壓後,分別於左右變拳向體前上方貫出,高度與眉齊,吸氣,眼看雙拳(圖9)。要領:雙拳向前上方貫出時,動作要快,腕部要有力,兩拳到位後拳心均向內,兩肘微屈,身體略前傾。此時意念應集中腹部(丹田處)。9、馬步回身頂肘(豹子撞林勢)接上動,身體向右轉,兩腿成馬步,右臂盤肘,向右頂出,同時呼氣左拳變掌屈肘收於下頦側,眼看右肘(圖10)。要領:右盤肘頂出時,用力要順,拳與肘尖要平行。要注意力從「丹田」出。10、提膝上崩拳(迎風雙探勢)接上動,右腿收回提膝,左掌變拳與右拳分別同時向上分開後,翻臂崩出,兩拳心向上,同時吸氣。眼看右拳(圖11)。要領:右腿提膝,小腿內收,腳面綳直。兩臂崩拳要以拳背指骨為力點,腕部挺直,肘部微屈,上體略向右側傾,此時「會陰穴」上提,重心要穩。11、馬步格拳下撩掌(烏龍探水勢)①接上動,右腳向右落步,身體略左轉,成馬步。右拳屈肘向左橫格,肘尖向下,拳心向內,左拳變掌隨之向右護推,眼看右拳(圖12①)②上動不停,右拳變掌,同左掌分別經體前向兩側撩擊,以小指一側(掌外緣)向外,同時呼氣。兩肘微屈,眼看右掌聲(圖12之一②)要領:雙撩掌要注意沉肩、含肘,馬步要穩實端正。力從腰(命門)發。意念,運至兩「勞宮穴」。12、摟手左崩拳(黑虎抖爪勢)接上動,右腳向右後方稍邁出一步,身體右轉成右弓步,同時右掌經體前向右後方摟手(置於右後方時變拳),同時吸氣,左掌同時經左胯側向體前崩出。呼氣,拳心均向下,眼看左拳(圖13)。要領:動作要協調,兩臂之勁隨腰(命門穴)而發。崩拳時中配合發「吶」聲,以聲助氣,以氣助力。13、左反臂上崩拳(五爪探頂勢)接上動,左腿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右拳同時變掌,向上、前、下劃弧,置於左腋下,左拳屈肘向內經胸前向前上方反臂崩出,同時吸氣,拳心向內,眼看左拳心(圖14)。要領:整個動作要協調,左拳內旋時要與右掌動作相配合,做到步、拳、掌同時到位。14、插步後撩(黑虎鑽林勢)上動不停,右腿向左後插步,腳掌著地,上體隨之下壓。左臂屈肘,左拳內旋經胸前向反臂猛撩。拳眼朝下。右掌向上置於下頦左側成立掌。同時呼氣。掌心向外,眼看左拳(圖書館15)。要領:插步、撩拳結合要快,右掌防護要及時。呼氣後迅速吸氣。15、馬步側撩拳(豹子抖塵勢)上動不停,身體向右後轉,成馬步。同時右拳變拳,經體前向右下方猛撩,左拳變掌,經體後向上撩起於下頦右側,同時呼氣,掌心向外,眼看右拳(圖16)。要領:馬步撩拳時轉體要快,要穩,力從「丹田」出。16、虛步壓掌(白蛇初探勢)接上動,身體略左轉,面向左,左腿略收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右拳變掌,隨身體左轉,兩臂同時向左側擺壓,掌心均向下置於體前,配合吸氣,眼看左掌中指尖(圖17)。要領:虛步壓掌要輕柔,吸氣時意念由丹田經會陰穴、降至湧泉穴入地。17、轉身提膝穿掌(白鶴單息勢)接上動,身體隨之向右後擰轉,以左前腳掌為軸,向後擰轉,全腳著地,右腿隨之提膝(面向右),左掌同時平行向右擺壓,同時呼氣。右掌隨之迅速向前伸出,掌心向上。左掌聲收至腹前,掌心朝下。隨勢吸氣,眼看右掌中指尖(圖18)。要領:提膝伸掌要迅疾、敏快,意念由湧泉穴經足三里至會陰後,通達百會。18、震腳雙沖拳(白虎望月勢)①接上動,右腳向前落地(震腳),左腿隨之抬起,左腳扣於右膝後側,兩掌變虎爪收於腹前。虎爪心下,眼看前下方(圖19之①)。②上動不停,左腳向前邁出,成左弓步。身體側前傾,雙虎爪變拳,分上、下向前衝出,兩拳眼相對,肘部微屈,兩拳間相距厘米,同呼氣。眼看兩拳中間(圖書館19之②)。要領:震腳時身體隨之下沉,雙拳擊出時要用腰背之力,勢出沉穩。意念貫於兩拳中之「勞宮穴」。19、提膝雙砸拳(金豹擂石勢)接上動,左腿提膝內收,隨身體直立後吸氣,隨即兩拳平行下砸,同時呼氣,拳心相對,兩拳相距厘米,眼看左膝(圖示20)。要領:雙砸拳與提膝動作要同時完成。要做得穩固有力,上體可略前傾。砸拳時可配合發「嘿」聲,以助豹形合力。20、右腿連擊(虎尾攪林勢)①接上動,左腳落地並吸氣,右腿屈膝後腳前蹬(以腳跟發力),右拳下垂,拳心向內,置於胯前。左拳變掌置於右肩側,掌心向右,同時呼氣。眼看前方(圖21之①)。②上動不停,右膝略做回收後,即呈橫踹擊出,右拳提起變掌,與左掌同時向前後橫擊,掌心均向外,身體略後仰,同時呼氣。眼看右腳(圖示21之②)。要領:噔、喘腿時腳尖要勾起,動作要迅速、連貫,同時呼氣兩次中間不吸氣。支撐腿要穩固,掌握好重心。21、弓步雙沖拳(潛身入洞勢)①接上動,右腿收回,腳尖點地成虛步。右掌變拳,收於腰間,拳心向上。左掌向右經體前橫擺置於右肩側,隨勢吸氣。眼看前方(圖示22之①)。②上動不停,右腿向前邁一大步,成右弓步,左掌變拳和拳同是分別向前後衝出,拳眼均向上。此時隨沖拳配合呼氣,眼看右拳(圖示22之②)。要領:雙拳擊出時,兩肩要松沉身體略做前傾。氣沉丹田。22、虛步撩掌(白鶴尋食勢)①接上動,身體向左轉,成左弓步。右拳向下經體前向左撩起,與左臂平行。左拳變掌。眼看右拳(圖示23之①)。②上動不停,兩臂同時向上,向右、向下、向前做環形雙撩。同時左腿略收後,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左肘略屈,立掌置於體前,右拳置於左腋下,拳眼向上,眼看左掌中指尖(圖23之②)。要領:做環形擺動時,兩臂要平行雙撩,腰身轉換要靈活自然。整個動作隨勢吸氣,意念送至「命門」。23、收勢(正身拱立勢)接上動,身體略向右轉,右拳向右下擺至體側上方時變掌,與左掌聲同時向正上方相合成立掌還原至下頦前。左腳隨勢呼氣。眼看中指尖(圖示20)。要領:眼與右掌的動作要相隨,合掌姿勢要沉實、穩重。精神要貫注(氣沉丹田)胸腹部內含,呼吸保持均勻、自然.用九天德2006-2-22 19:53:39張三丰考證論文集注注一:張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縣)人,名全,一名君寶,字三豐.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當山)結廬修行.根據「明史」和歷經纂修的「太和山志」,都隻字未提及張三丰會拳術; 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四川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面, 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地宣稱見過十四世紀的張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張三丰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於張三丰的謊言,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譽之時這個事實,至此證實.因此說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張三丰,是不真實的.但明初張三丰何以當時名聞國內?我們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瀅傳」,「鄭和傳」,「姚廣孝傳」和「方伎傳」中的張三丰事迹,把有關史料加以參證,就能清楚看出張三丰,這個被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神化人物,原來是明太祖死後,明代皇朝宮廷爭奪皇位的副產品.其歷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孫朱允□繼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於建文四年以「靖難」名義,從燕京(北京)殺奔明朝首都南京,奪了皇位,改元永樂.由於傳說建文帝未死於戰火,永樂帝不放心,遂派親信胡瀅,配上認識建文帝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道士張三丰(邋遢)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去查訪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樂二年,又有謠傳建文帝逃亡海外,永樂帝又派鄭和(世稱三保太監)等領兵浮海,遠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樂十七年,又派胡瀅出巡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訪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樂帝前後經過二十一年在國內外對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訪,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書(胡瀅)尋訪張邋遢道人的新聞已傳遍民間.永樂帝為了掩蓋勞師動眾的真相,欺騙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璉等帶領丁夫三十萬人,大興土木,在武當山營建武當宮觀,耗資白銀幾百萬兩.從此以後,武當山的張三丰就成為人民傳說中的時髦人物.到五百年後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會作太極拳的創始人.—注二: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黃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銘」中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黎洲子百家為其師王征南所傳內家拳寫有「內家拳法」,則又持張三峰兼精少林之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甯波府志」采黃氏之說.迨入民國,張三峰或張三丰造拳之歷史更為眾說紛紜,但宋張三峰道士既已為內家拳所拉為祖師爺,而黃氏父子已明言張三峰所創者為內家拳,於是某些太極拳書遂放棄宋張三峰創太極拳之說,而以元末明初之武當山張三丰道士為太極拳創造人.注三:有人認為太極拳創始於唐代許宣平,並以「八字歌」,「心會論」,「周身大用論」,「十六關要論」和「功用歌」等列為許宣平的論著.單從這幾篇文章的風格來判斷,就可肯定它們絕非唐代文辭.再參閱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本末」中許宣平事迹,僅記載許宣平「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大詩人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因此,這種祖師爺越古越好的假託,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虛.注四:此說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公元1832--1892年)的「太極拳小序」:「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見王宗岳「陰符□譜」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陽,公元1795年又在開封,以設館教書為職業.此一時期,適為溫縣陳家溝陳長興(公元1771--1853年)上一代太極拳家鼎盛時期(見附表).溫縣與洛陽,開封,僅隔一黃河,因之適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極拳乃得於陳氏.蔣發為陳王廷好友武舉李際舉的部將.際遇舉兵反抗明皇朝逼糧納稅,於登封縣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見景日胗」(旁邊的月字因該是日字,倚天中文沒有該字,所以就用「胗」代替)的「說嵩」,「劉□傳」和溫睿臨的「南疆逸史」卷二列傳九「陳潛夫傳」).後降清,被借故族誅,蔣發投奔陳王廷處為仆.陳氏家祠藏有陳王廷遺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為蔣發(見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蔣發前於王宗岳約百年,所謂王宗岳傳蔣發之說,顯為訛言.「清史稿」有「王來咸(征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岳,但關中王宗為陝西人,山右王宗岳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采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兩書中誤以王宗岳為明代內家拳家王宗.清代遺老大多已無乾嘉學派(乾隆嘉慶年間(公元1736--1820年)講究訓詁考據的經學派系)考據之學問,故有此誤.於是後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咸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於明代.注五:「東華錄」載甘鳳池以反清案被誘捕.有「花拳總講法」抄本流傳,其中跌法勢名就有八十八個,第一勢為「呂布頭帶紫盔」,第八十八勢為「鴨擺翅跌」.與甘鳳池同時代的同鄉人吳敬梓(1701--1754年)在「儒林外史」中描述鳳四爹的武功,據金和跋,即是甘鳳池的原型.魯迅先生(1881--1936年)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道金和跋文指出「儒林外史」中人物大都有其人其事而易其姓名.注六:唐豪(1897--1959年),余早年學六合拳之同學,後又同學陳式太極拳.唐有志於中國武術史的探討,1932年1月2日,陳家溝拳師陳子明返鄉探親,唐隨去調查太極拳史實,行前一日,余與葉良先生為二人餞行於上海梁園飯館.唐豪此行,所獲頗多,遂得考訂太極拳創於陳王廷,並否定陳□(公元1849--1929年)所謂太極拳創自陳卜之說.唐豪著有「行健齋隨筆」(1937年2月上海中國武術學會發行),中有「陳卜非太極拳祖」,錄之如後:「予於張三丰為太極拳鼻祖,嘗辟其妄.游陳溝時,獲見陳品三『引蒙入路』及『太極拳圖畫講義』稿本...『太極拳圖畫講義』,今易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已出版矣...自序,謂太極拳系其始祖陳卜所發明,其說如左:『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太極拳之傳,出自陳溝,今陳卜發明太極拳之說,出自其子孫,宜可取信於世矣,而實則不然.今從陳卜墓碑考之,碑雲:「溫邑東十里許陳家溝,由來久矣.相傳我祖諱卜,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於茲, 迄今已十三世.凡我同姓,繩繩不絕,或貿易為務,或耕耘為業,實繁有徒,其膾炙人口,炳炳足稱者,獨詩書傳家,誦讀不輟,子若孫如鄉學者有人,入國學者有人,應一命受一職享天家之賜,建功於民社者又有人.藉非吾始祖積德於前,值基孔固,我輩安能有此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思,疇得無情,因以為序,勒之於石,用垂不朽」.右碑立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系其十世孫庚所撰.其紹述先人者,□「相傳我祖諱卜,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於茲」.寥寥十八字,且亦出諸傳說,則陳氏始祖之事迹,文獻實無足徵也.品三後於卜者十六世,自序所云, 不徒墓碑所未載,族譜亦未錄,自出杜撰.」注七:陳王廷,家譜作陳王庭,但族譜,墓碑及「溫縣誌」均作陳王廷.余昔年因掌握史料不全,以為創造太極拳的陳王庭,與巡按御史兼監軍御史陳王庭,在時間上,武職上,蒙恩賜上有三同,遂於1963年,1964年在「陳式太極拳」,「太極拳研究」兩書上誤合為一人.1964年有讀者寫文糾正:巡按御史陳王庭為盧龍縣人,1630年清兵陷廣平府,王庭服堇未死.清兵退,明廷逮王庭入獄,絕粒而死;溫縣陳王廷為鄉兵守備,明末,隨縣長率鄉兵擊退攻城「土寇」時,陳王庭已死了有十多年.我很感謝讀者的糾正.注八:陳王廷所造拳共有七套,長拳一○八勢就由不同的拳識組成的, 除了吸收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中之二十九勢外,從其它拳種吸收了那些勢,以及那些勢是他的創見,今已不可考.根據「陳氏拳械譜」, 拳法方面還有「散手」和「短打」的勢名很多(包括了攻擊和破解的方法).也有擒拿法的「金剛十八拿法」勢名.可見當時太極拳的技擊方法是很全面的.值得注意的是傳習於少林寺的「紅拳」,也見於「陳氏拳械譜」,該舊譜上有「小四套亦名紅拳」拳譜,其第一勢為「太祖立勢最高強」,末兩句為「要知此拳出何處?名為太祖下南唐」.另有「盤羅棒訣語」則說:「古剎登出(出字疑為封字之誤,少林寺在登封縣)少林寺,堂上又有五百僧......要知此棒出何處?盤羅留傳在邵陵」(邵陵是少林的音轉).少林寺拳棒在隋唐時即已著名,在明代抗倭戰爭中,很多少林寺僧獻身於衛國戰爭.溫縣在黃河之北,登封縣嵩山少林寺在黃河之南,僅一河之隔.這是太極拳與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淵源的理由之一.另據陳王廷好友武舉李際遇以地主武裝結寨於嵩山少林寺之前的御砦,反抗明皇朝的逼糧納稅,陳王廷隻身入寨,勸說李際遇勿叛明皇朝的史料來看,陳王廷可能早先也到過少林寺.這是太極拳與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淵源的理由之二.明清之際的少林寺拳法著作,今所存者有上海□隱廬影印本「拳經拳法備要」一書,上海國技學社於1927年間石印的稱為「玄機秘授穴道拳訣」一書,唐豪也收藏有舊抄本(今存北京),余早年曾向唐借抄錄副.余取三本合觀,雖互有詳略, 實同出一本.其中理法及身手步法,與陳氏太極拳精要處頗為吻合.這是太極拳與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淵源的理由之三.陳王廷既然搏采各家拳法,對距離不遠的少林寺拳法不會不加採納,這是太極拳與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淵源的理由之四.此外,戚繼光所採取的古今十六家拳法,與陳王廷相距約半個世紀,這些著名拳種在民間一定還有傳習,陳王廷也有可能采及這些拳種.這些都是合理的推測,姑作為附註供參考.注九: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拳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踢,打,摔,跌,拿)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可以說是太極拳七個套路的概括性拳論.歌辭採取戚氏「拳經」圖訣之處舉例對照如下:戚氏「拳經」有「怎當我閃驚取巧」,「上驚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而在陳王廷「拳經總歌」中則有:「閃驚巧取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而在陳王廷「拳經總歌」中則有:「閃驚巧取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橫直劈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這樣一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是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 但陳王廷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作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發揮.他在「拳經總歌」開頭的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就是他創造雙人推手的理論概括.注十:王其華輯「溫縣誌」卷十一:「吳從誨府判署縣事,值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上,直抵溫城.從誨親冒矢石,率眾御之,寇不得渡.從誨曰:水戰利火攻,命鄉兵守備陳王廷,千總郭忠等縱火焚船,賊溺水者無數,遂遁去.忠中流矢死.」河北省「安平縣誌」卷之七:「人物誌」:「吳從誨,......崇禎庚午(公元1630年)四應南宮不售.......遂謁選□(□,副職也)懷慶, 懷當南北沖,河南諸郡邑,寇攻陷殆盡.庚辰(公元1640年)冬,賊騎將乘凍渡河,守御河干,賊不得渡.明年,帥劉超叛,盜乘間蜂起,擁眾剽掠,悉設計擒之.行河上,適寇至,率鄉兵登陴(陴,城上女牆),親冒矢石,焚賊舟二十七,溺死不可勝計.賊敗,自是不敢窺河北矣.……當事者材君,俾攝河內,再攝溫縣,所至有能聲,擢曹州守.」注十一:我國源遠流長的養生法...俯仰屈伸,呼吸行氣的導引術,吐納術, 在公元前四世紀已見於老子,莊子,孟子,屈原等的著作中,郭□若氏在「奴隸制社會」中考證的「玉佩銘」呼吸行氣方法,也相當於這一時期.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122年)所編的「六禽戲」和漢末偉大醫學家華佗據以改編的「五禽戲」,都是以呼吸運動結合仿效禽獸的動作,屈伸,顧盼,跳躍等動作的健身方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埋葬年代在公元前168年漢文帝時期.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是「醫療體育的祖國」.唐代德宗時有梁肅作「導引圖序」(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宋代民間亦有練習導引,吐納者,見洪邁(公元1123--1202年)「夷堅志」.注十二:「雲笈七籤」解釋「黃庭經」說:「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相傳晉,王羲之(331--379年)於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寫過「黃庭經」.清,何紹基(1799--1873年)於1844年也寫過「黃庭經」,(190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全文1223字,連書名共1226字. *****猛如虎,狠如鷹,滑如水,冷如冰*****「八極參劈掛,鬼神都驚怕」「劈掛參八極,英雄嘆莫及」用九天德2006-2-22 19:54:04達摩易筋經「達摩易筋經」傳說是達摩老祖的一種養生功法,練功時,必須在人少寂靜的地方,刻苦鍛煉,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掌握這個功法的特點和方法,才能入門。少林寺的功法,名稱很多,「達摩易筋經」也屬最早的功法之一,所以歷來在民間很受歡迎,這個功法有個特點,它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一個人難得有幾十年的鍛煉時間,因此就得在一、二個功法上狠下功夫,以求精通,方能鍛鍊出真功夫。「達摩易筋經」確是我國一種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的結合起來,經過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全身經脈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圖解:1、韋參獻杵第一式自然呼吸,兩腿挺膝,兩足跟內側相抵,腳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軀幹正直,頭頂之百會穴與襠下的長強穴要成一條直線;兩掌自然下垂於體側;目平視,定心凝神;然後雙手向前分抬合十,停於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後約靜立一分鐘(圖1)。2、韋參獻杵第二式接上式;自然呼吸,兩掌從胸前向體側平開,手心朝上,成雙臂一字狀;同時兩足後跟翹起,腳尖著地,兩目瞪睛平視;心平氣合。式定約靜立半分鐘(圖2)。3、韋參獻杵第三式接上式;逆呼吸,兩掌分別上抬,至雙臂成U字狀時,雙肘微彎,掌心朝上,儘力上托;同時咬齒,舌抵上齶,氣布胸際。式定後約靜止半分鐘(圖3)。4、摘星換斗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單吸不呼法,兩腳後跟落地,全腳掌著地。左掌回收於背後,掌心朝下,儘力下按;同時扭項,目視右掌。式定後要氣布胸際,深長鼻吸自由鼻呼,約靜立半分鐘(圖4①)。左式:左右手勢互換,右掌下落於背後,掌心朝下,儘力下按,同時左掌自體後擎天而起,扭頸,目視左掌。式定後用逆呼吸單吸不呼法,約靜立半分鐘(圖4②)。5、倒拽九牛尾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腳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從體後向體前變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於面前。左掌順式變拳,拳心朝上停於體後,兩肘皆微屈;力在雙膀,目視右拳。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圖5①)。左式:左右手腿勢互換,左腿蹬力,身體隨之前移,重心落於右腿,繼左腳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拳從體後向體前翻抬,右拳從面前向體後翻落,成左式;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圖5②)。6、擊爪亮翅式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腳落於右腳內側成立正姿式;同時雙拳回收於腰際,拳心朝上,繼而鼻吸氣,挺身,怒目,雙拳變立掌,向體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儘力外挺;然鼻呼氣,雙掌再變握拳,從原路回收於腰際,拳心向上;再鼻吸氣,雙拳變五掌前推,如此反覆七次;意在天門(圖6)。7、九鬼拔馬刀式右式:接上式;順呼吸;右拳變掌從腰際外分上抬,至大臂與耳平行時,拔肩,屈肘,彎腰,扭項,右掌心朝內停於左面側前,如抱頭狀;同時左拳變掌,回背於體後,儘力上抬。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圖7①)。左式:左右手勢互換,左臂伸直,左掌從體後向體側上抬,同時右臂伸直,右掌順式從頭後經體側下落,成左式,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圖7②)。8、三盤落地式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開成馬步,同時左掌下落,右掌從體後往體前上抬,至兩掌心朝上於胸前相遇時,繼外分,雙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於雙膝之前外側。式定後舌抵上齶,瞪睛,注意牙齒,約靜蹲半至一分鐘(圖8)。然後雙腿起立,兩掌翻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與胸平時,再翻為掌心朝下,變馬步,再成(圖8)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樁靜立約一分半至三分鐘。9、青龍探爪式右式:接上式;順呼吸;兩目平視,左足回收於右足內側,成立正姿式;鼻呼,左掌自胸前變拳,順式回收於腰際,右掌自胸前變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向體左伸探(圖9①)。左式:左右手勢互換,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從左至右經膝前圍回;鼻呼,直身,變握拳停於腰際,同時左拳變爪,從腰際向體右伸探(圖9②)。右、式姿式反覆作三遍。10、卧虎撲食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兩目平前視,上式結式為雙拳停於腰際。右腳向前邁一大步。左腳跟掀起,腳尖著地,成右弓步;同時俯身、拔脊、塌腰、昂頭,兩臂於體前垂直,兩掌十指撐地,意在指尖。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圖10①)。左式:身體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撲食左式,凡動作相反,為左右互換,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鐘(圖10②)。11、打躬式接上式;順呼吸;上右足平行於左足內側,距離約與肩寬;然後變為弓腰,垂脊,挺膝。頭部探於胯下,同時兩肘用力,兩掌心掩塞兩耳,兩掌夾抱後腦,意在雙肘尖。式定後隨意停留片刻(圖11)。12、掉尾式接上式;順呼吸,挺膝,十趾尖著地,兩手下落,微屈,兩掌相附,手心拒地;同時瞪目視鼻準,昂頭,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圖12)。式定後腳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後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腳跟頓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後起立,成立正姿式。用九天德2006-2-22 19:54:45達摩十八手達摩十八手,又稱少林十八勢或少林羅漢十八手。先並步直立,呼濁汲清,凝神聽氣。此為入手之內功。其前後左右十八手分述如下:1、朝天直舉世聞名:即以手朝上伸舉,氣貫三焦,左上則右下,手掌須平,掌心相印,名為朝天踏地,此為兩手。2、排山運掌:上式演畢,即將足向側開步(一尺余距離),用柳葉掌(五指緊排)向前推掌,左右前後次第推運,仍須力貫掌心,氣發丹田,有猛虎推山之勢,此為四手。3、黑虎伸腰:前式畢,收足正立,再開短馬,兩手仍作掌式,左右分推,由短馬變為高馬(先低後高)。必須以腰用力,兩掌齊出,且伸滿時兩掌心與後足心更須相印。於是左右前後起落伸推,久則腰膝堅強,收功甚速,此為四手。4、雁翼舒展:伸推畢,收馬排足,略事休息,於是再吸氣一口,下貫丹田,用手緊貼腿部,運腋力由下漸起,以平肩為度,如舒雁翼。且兩手起時,足跟隨起,落則隨落,腰須硬實,足尖得力,兩手起時,隱覺氣貫胸開,肱漲指熱,方為得益,此為一手。5、揖肘鉤胸:此手先兩足並步站立,再以右足踏進一步,以陽掌平排揖下,至膝為止(先曲掌而至膝,變為平掌)。收轉時,以掌漸次作鉤曲勢,緊貼至胸,腰稍向後翻,使氣注丹田,力鼓兩肘拐。但揖下時,身須低伏,後足跟不可離地,此為氣功之手(一手)。6、挽弓開隔:此與八段錦中,左右開弓如射鵰,正復相類。其不同在於,此系短馬,延緩系正立,其效果遂相去甚遠。如練習時,可依騎乘射球之式,腰須後翻,一字地盆(或稱馬步)即為合法,此為一手。7、金豹露爪:上面所說均為掌式,現變為豹拳式(手指前中二節作鉤勒形,大節與掌背平齊,拇指亦作曲形,緊貼掌邊)。練時如左手攔護,則用右手作豹爪拳,儘力衝出,兩手循環練習,必須開聲吐氣(拳吐出之時,必須與拳力相應),兩足仍半馬,用力與前無異(即腋力),此為一手。8、腿力跌蕩漾:前面技法均用手,此乃用足。其足有四法:足尖直踢:此踢是只須稍高,過高則無力。橫腿掃擊:此出橫腿,其勢如掃,身須取側,收腿宜速而穩。長腿高舉:此腿法頗不可輕率使用,因此舉起甚高,身法之虛空,在在堪虞。若遇名家,易為人制,須練習精到,出落如風,始可免意外。演練時,左右前後習之,必須力貫足尖為要。鉤腿盤旋轉:此法腳尖由外向內鉤盤,練時兩足如畫大圓圈,身法仍以半馬為宜。以上為四法,加上以前十四手共為十八法,又稱羅漢十八手。用九天德2006-2-22 19:55:12少林昭陽拳(一)古傳昭陽拳歌訣朝陽出世探馬拳,偷腳掂步下單鞭,扭身拉開斜行勢,上打下跳七星拳。左插花青龍吸水,右插花白虎當先,上步拉開斜行勢,緊又打陽面攛拳。下有群拿上竄,上打猛虎翻身,回龍勢將身伏下,挪挪勢名揚中原。(二)昭陽拳簡介昭陽拳有四路,各路動作名稱如下:第一路動作名稱起式雙抱拳、五花坐山架、陽手掠面掌、叉步摘襠陰砍掌、雙穿掌、猛虎坐洞、單切掌、恨腳海底炮.金雞獨立打虎勢,金剛搗臼,燕飛型,順手推碑,鷂子鑽天,獨立出陰錘,攔手海底炮,挽手衝天炮,連三錘,鷂子鑽林劈心錘,跳步切金斷玉,腕手馬步衝心錘,童子拜佛,趕馬三拳,翻身摸魚,雙手捧月,三盤落地,叉步托天,腕手劈心錘,蠍子卷尾,連三錘,二起飛腳,回頭望月,五花卧枕,旋風腳,猛虎出洞,恨腳海底炮,跳步五花山架.第二路動作名稱雙抱拳,雲頂恨腳海底炮,弓步劈心錘,拉弓式,單彩腳,打虎型,擰手單踢,劈心錘,雙摘,雙分掌,虎頭劈心錘,雙叉蓋手,雙風耳,老虎大張嘴,雙分大鵬展翅,里擺腿,小提鞋,衝心肘,撩襠腿,外擺蓮,跳小單叉,頂心肘,鷂子鑽天,五花坐山架.第三路動作名稱雙抱拳、五花坐山架、跳步地錘、後扳手、雙風貫耳合手雷、旋風腳、單推掌、提插掌、海底撈月、跳步邪行、交叉手、虎出洞、掠手雙分、回頭望月、衝天炮、單拍膝雙抱、提腿衝天炮、磕干腿、十字腳、白鶴亮翅、順手牽羊、仙人摘茄、雙耳貫風、抗肘、單彩腳、以推、迎面撒、肋下肘、撩襠腿、外擺蓮、旋風腳、踢干腿、鷂子鑽天、縱跳下叉手、地錘、後蹬腿、枯樹盤根、弓步七星、蹲樁單開門、十字腳、劈心錘、坐山架。第四路動作名稱雙抱拳、抓地入泥、迎面撒、衝心肘、扳手、雙風貫耳、老虎大張嘴、合手、倒擺蓮、小束身、擊步腕手、弓步劈心錘、耳後聽風撩陰錘、就地拔蔥、二起腳、擺蓮腿、震腳劈心錘、大跨虎、雲頂海底炮、跳步五花坐水架。由於篇幅關係、現只將第一路的動作詳細說明如下:昭陽拳第一路歌訣(每句歌詞都是一套動作)名揚天下昭陽拳,出勢坐山少林傳,陽掠陰砍踩蓮腿,腕分搶喉雙掌穿。猛虎坐洞擊陰掌,切掌枯樹盤根連,恨腳猛砸海底炮,打虎高勢單腿懸。恨腳金剛搗臼打,飛燕展翅將心揣,轉身突發推山掌,鷂子鑽天入雲端。海底撈月摘襠打,翻身扒打地錘,挽手上打衝天炮,掏心三打顯神威。鷂子鑽林劈心錘,摟掛劈頂將敵催,擄手突發劈心錘,童子拜佛合手雷。擄手進步劈心錘,童子拜佛掌心雷。趕馬三拳劈心打,翻身摸魚擒後敵。金雞獨立捧明月,坐山摔打勢巍巍,叉花蓋頂托天掌,挽手恨腳劈心錘。回身勾纏蠍子尾,劈心三打風雷急,五花卧枕妙無邊,飛卷霹靂上九天。猛虎抱頭雙抖拳,恨腳劈砸緊相連,五花坐山停住勢,退步按掌氣還原。此為昭陽第一路,少林威名四海傳!少林昭陽拳第一路動作解說1、起式(抱拳)面向南立正,左腳向東邁開半步,兩腳間寬度與肩同,雙手握拳曲肘護腰。兩拳變掌下按,同時兩足踵向下頓,氣沉丹田,然後兩手握拳曲肘上提護腰,兩眼向前平視。要點:握拳曲肘時吸氣,下按時呼氣,抱拳時又再吸氣於腹部,名曰中氣宜領,佔在中央。2、五花坐山架(出勢坐山少林傳)身向東轉,右腳向東一躍步,左腳在右腳未落地時也急向東跳一步;同時右臂握拳以肩關節為軸向左向上環擺,左臂以肩為軸向上向右巡環。上動不停,右腳落地,左腳隨之落在右腳左側,同時右臂以肩為軸向下經身前向右向上劃圓弧。左拳劃一圈後向下栽於右膝上,右拳劃圓圈後向上抖腕架於頭上方,眼在抖腕時猛擺向東注視,同時兩腿蹲成馬步。要點:兩臂要交替劃弧,左上右下,先左臂向上向里,右臂同時向下向外,左臂向下向左向內,如兩手交替向胸前扒下。眼追隨右手,右臂抖腕時眼神向左(東方)平視。3、陽手掠面陰手橫擊掌(陽掠陰砍踩蓮腿)分解動作:身轉向西,右足稍前移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手心向上,向西向上平掠。左掌按下落至腰際。分解動作二:上動不停,左手向前下方仰手抓握,同時左腳尖外撇向前蹬一腿,離地八寸。右手收回至左小臂上向前陰掌平切,同時左腿落於右腳前,左腳尖外撇,左膝半曲,右腿半曲,右踵提起右腳掌著地成叉步,目視右掌。要點:左足蹬踢與左手前抓、右手護左腕要同時完成,左腳步前落與右掌前切要同時完成。此時正面向前,右肩向西,頭轉向西方。4、雙穿掌(挽分搶喉雙穿掌)兩手向前上方挽分,左手向左向下向上;右手向右向下向上各劃一小圓弧,從腰間向前穿出,同時右腿向前一步,成面向西方之右弓步。兩掌穿出高與眼平,手心向上,目視兩手,後腿蹬直。要點:雙手腕花時右腳提起,雙穿掌與右腿前落成弓步同時完成。5、猛虎坐洞(猛虎坐洞擊陰掌)重心後移,右腿向後一步,右腳落在左腳後面,左腳提踵成左虛步,同時兩掌掌心向下向後猛按,目視右掌,右腿曲膝半蹲,左腳半曲兩膝靠攏。要點:兩掌後擊與右腿退一步要同時完成,身體要猛然下蹲。6、歇步單切掌(切掌枯樹盤根連)分解動作:身從右向後轉向東,同時右腿提起向左腿後插,左手手心向上向前抓,右手手心貼於左腕上,目視前下方。分解動作二:上動不停,右掌貼左腕向前下方橫切,左掌變拳屈肘收至腰際,同時右腳落至左腳後成歇步,目視右掌。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停頓、要連貫協調,抓握切掌與右腿後退下落成歇步要同時完成。此時正面向東方。7、恨腳海底炮(恨腳猛砸海底炮)重心上升,右腿提起向左腳旁下跺恨腳,同時右手握拳上提至胸部後,隨右腳下跺猛力下砸於左掌上。左掌心向中,包托右拳,右拳心向上,兩腿全蹲,上身挺直,目前視。要點:恨腳與砸拳同時完成,震腳將身轉向南,上身挺起,不要向前低探。8、金雞獨立打虎勢(打虎高勢單腿懸)右腿伸直重心上升,左腿屈膝高提成獨立提膝平衡,同時左手握拳向左向上向下劃弧栽於左膝上,右臂以肩膀關節為軸,在左臂開始向上劃圓時向右向下向頭上劃弧,至上方時抖腕架於頭上方,眼在右手抖腕時猛然向左擺頭,向東平視。要點:兩臂劃弧時左向上右向下,一前一後交替。目隨視右手,抖腕時猛然向東遠視,抖腕,擺頭,提膝架栽拳要同時完成。9、金剛搗臼(恨腳金剛搗臼打)身轉向正東方,左腳前落,右腳向左腳旁下跺,右拳下砸於左掌上,兩腿全蹲,上身挺直,目前視。要點:同震腳海底炮,不過先落左腳。10、燕子飛(飛燕展翅將心揣)兩手以肩關節為軸向外向右斜分,同時右腿挺立支撐,身向後平仰,左腳面綳平,向前平點,左腿伸直,兩手分於頭後上方。要點:仰身時兩手向後上方斜分,手心向上,分手仰身與踢左腿同時完成。11、順手推碑(轉身突發推山掌)上動不停,身向右下扭轉成面向下,左腳在身後落地成右弓步,同時兩手向下向上,挽小花至腰兩邊時向前推出,掌心相對,高與肩膀齊。要點:此動與上一動中間不停,燕飛型仰身踢腿後立即轉身,兩手屈肘護腰後左腳落地,雙掌推出時挺胸成弓步雙推掌,目視雙掌。12、鷂子鑽天(鷂子鑽天入雲端)左手上領,右掌上撩,以左手擊拍右手背,同時左腿上擺,右腿蹬地跳起向前上方擺踢,右手在額前迎擊右腳,左臂屈肘左手握拳護腰,左腿在右腳擊響時曲膝,目前視。要點:此是二起腳,起跳時向上擺臂和蹬地要配合協調,左腿上踢未落即上右腿踢,右腿踢上時左腿曲膝護襠,擊響要在空中完成。13、獨立海底撈月(海底撈月撈擋打)雙腳落地左腳在前,右掌變拳向前向下沖打,同時左手心向上從腹前握抓變拳向後收提,屈肘護腰,左腿屈膝提起。此時正面向南頭向西,目視右拳,成右腿獨立步。要點:左拳收抓,右拳沖打與左腿提起要同時完成。上身稍向前探,右腿支撐要穩固。14、攔手海底炮(翻身扒壓揣地錘)身從左向後轉,同時左拳變掌向後向下攔壓,右拳從頭上向下栽錘打下,同時左腳向東落地,右腳在左旁恨腳,兩腿屈膝全蹲,右拳停子襠前,左臂屈肘左拳貼於右乳下。要點:左手向後攔抓與轉身落左腳同時完成,右拳下栽打與右腳跺地兩腿曲膝下蹲同時完成,目視右拳。15、挽手衝天炮(挽手上打衝天炮)重心上升左拳上抬,右拳從左小臂內向上沖打,同時左臂下壓,左拳靠於右肘內側,右腳跺恨腳,右拳高與眉齊,拳心向里,面向東方,目視右拳。16、連三錘(掏心三打顯威)左拳變掌向前攔抓,左腳上前一步成面向東方之左弓步。同時右拳先屈肘護腰部向前沖打,右拳收回時左拳從腰際向前沖打,左拳收回時右拳再向前沖打,共沖三錘(右拳兩沖左拳一衝)步型不變,目視擊打之拳。要點:左拳回收護腰與左腳上一步機時完成。兩拳一衝一收要同時完成(右拳沖左拳收,左拳沖右拳收),三錘沖打速度要快,爭取一秒鐘內打三拳。17、鷂子鑽林劈錘(鷂子鑽林劈心錘)1、左腿全蹲身向南轉成仆步,同時右臂曲肘自胸前向下向後下頂,目向西視,左拳護腰。2、上動不停,重心移向右腿,身體右轉成右弓步,同時右臂上架,左拳從腰際向前擊出,成正面向西之右弓步。目視左拳。要點:右肘從面前向下向右要同轉身左腿全蹲成撲步同時完成,右臂上架要與左拳沖打同時完成。成仆步時身要向上,然後向上架同時成右步。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停。18、跳步切金斷玉(摟掛劈頂將敵摧)分解動作一:兩腳用力蹬地,身體騰起,同時右臂以肩關節為軸向下向後上向前劃圓弧掄劈,左手向前向下樓掛。目前視。分解動作二:上動不停,右腳在空中向後,左腳向前,落下成仆步,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仆平,同時右臂伸直,右掌向左腳旁劈下,左掌向生附於右腋。目視右掌,正面向北,頭轉向西。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停頓,氣呵成。起跳和掄臂要同時完成,空中換步和下落成仆步與右掌劈下要配合協調。19、擄手馬不劈錘(擄手突發劈心錘)兩腿力重心上升,右掌變拳收回護腰,左手向前外抓擄,目視左手。上動不停,右腿上前一大步,身轉向南,左手在上右步同時向後抓,右拳從腰際向前沖打,左拳抓回後架於頭上方,右拳高與肩平,目視右拳,左腳稍向右腳滑動,成馬步。要點:左手一攔即向後上架,與上步沖右拳成馬步要同時完成,動作要連貫協調。此步法為滑步,即上右步時上一大步,在右步未落穩時左腳跟著向前滑半以配右拳之衝擊力,下面趕馬三拳之滑步與此相同。20、童子拜佛(童子拜佛合手雷)(左)右腿移南,落於面前成虛步,同時兩臂曲肘,兩掌在頭左上方拍擊,身稍向右傾斜,目視兩手,兩手合十成拜佛動作,正面向南。要點:移步向身前與兩手合擊要同時完成。左手向下向左後迎右手擊,以右手向左擊為主。擊拍要迅速,準確、響亮。21、趕馬三拳(擄手進步劈心拳)右手向右前方一攔擄,右腿向右上一步,左手變拳護腰。上動不停右手回抓上架,左拳上前衝擊,同時左腳向西上一大步,身轉向北,右腳滑進半步成馬步沖拳。右拳架於頭上方,左拳與肩平。目視左拳,頭向西方。要點:同(19),擄手與上步沖拳與轉身右拳上架要同時完成。22、童子拜佛(童子拜佛掌心雷)(右)兩手在右上方合擊,身稍向右轉,左腿轉向身前,成虛步,身稍向左傾斜,目視雙掌。兩肘左抵右高。要點:擊響要準確響亮,移步成虛步與合掌擊響要同時完成。23、趕馬三拳(趕馬三拳劈心打)左手向西前擄,左腳移向西上一步,目視左手,右手變拳護腰。上動不停,右腿向前一大步,身轉向南,同時左拳上架,右拳向前擊打。左腳滑進半步成馬步架沖拳,目視右拳,頭向西。要點:同(19),擄手突發劈心錘之動作要領。24、翻身摸魚(翻身摸魚擒後敵)左拳收回腰際,右拳變掌向後向下猛擊,同時右腿退向後一步,身向右向後轉,正面向北。右腳落下,左腿全蹲成仆步,右掌砍至右腳前右上方,目視左掌,身向右前傾斜。要點:右腿提起向後仆步與右掌下砍要同時完成,身隨步轉,由高轉低要協調。25、雙手捧月(金雞獨立捧明月)身上升右轉,右腿支撐,左腿曲膝高提,同時兩手以肩關節為軸向下向外向上劃圓弧上鉗擊,如捧盤狀,目視兩掌,正面向南。要點:借摸砍之勢,右掌繼續向南向西上劃弧,左拳變掌向上鉗擊,左腿提起身轉向南同時完成,兩掌至頭上方時要有一抖腕動作。26、三盤落地(坐山摔打勢巍巍)左腳向左落下成馬步,同時兩掌向下經兩腿外側向身後撣擊,目視左掌。要點:雙掌後摔時要輕擦兩腿,要撣響,力貫指稍,下分摔與成馬步機時完成。27、雙手托天(叉花蓋頂托天掌)兩掌向上至頭上方抖腕上托,兩臂微曲,掌心向上,右膝半曲,腳尖外撇,同時左腿經右腿後向右斜插,左腳掌點地,成偷步。抖腕托天時頭猛向右擺,目上視雙掌。要點:雙掌上托與左腿後插要同時完成,抖腕與擺頭要同時完成,動作要協調。28、擄手劈心錘(擄手恨腳劈心錘)左手向左前擄,左腳向東上一小,右掌變拳收回護腰。上勸不停,左手擄回握拳護腰,右拳向前沖打,同時右肢上步在左腳內側恨腳步跺地,同時兩腿伸直成並步沖拳,正面向東,目視右拳,高與胸平。要點:兩動作之間不可停頓,要連貫協調。左手回收右拳前沖與右腿恨腳要同時完成。29、蠍子卷尾(回身勾纏蠍子尾)左腳向後上掛向外屈膝纏繞,身稍前伏,身隨纏繞由左後轉,上動不停,在身轉向西時右拳收回護腰,左拳仍護腰,左腳繼續向下、向內、向上勾提,右腿獨立支撐。成獨立步,目向前平視,正面向西。要點:左腳是以胯、膝關節為軸,向後、向外、向下劃圓圈,如纏繞敵方之腿,轉至下方時屈膝向上勾提。左腳向上向外纏時身同時乘勢轉向西。左腳勾提護襠,支撐腿要穩。30、連三錘(劈心三打風雷急)左腿向前落下,成面西左弓步,右拳與左拳交替連打三錘,目視擊打方向。要點:此動作與十六連三錘動作完全一致,不過第十六動作是向東擊打,此是向西擊打。31、二起飛腳(鷂子鑽天拔二起)兩手上撩,左腳向上踢,在左腳未落時急起右腿向上踢,同時左手變拳屈肘護腰,右手在額前迎擊右腳面。目前視。要點:與第十二動作鷂子鑽天一樣,起跳時要提氣,含胸拔頂配合。32、回頭望月(回頭望月勢雄威)左腳先落地,右腿隨之在身前落地,右腿屈膝成面西之右弓步,同時左臂以肩為軸經身前向上經頭上向左向後向下劃圓弧,右臂以肩膀關節為軸向下向前向上劃弧,抖腕停於頭右上方,成亮掌,左掌按於左腿上側,目隨視右掌,抖腕時猛向左擺頭,目視左上方,如回頭望月。要點:此是迴環亮掌動作,二起腳落地後,左掌向上穿,右掌向上擺,兩掌左上右下在體前交叉擺動劃弧。成弓步與抖腕,按掌,擺頭同時完成。33、五花卧枕(五花卧枕妙無邊)兩掌握拳,右臂以肩關節為軸,直臂向下經體前向左向上再向右向下劃弧,右腳微抬落下,腳尖外撇,左拳先收至襠前與右臂交叉,在右拳經左肩向上劃弧時,向左向上直臂以肩為軸劃弧,身體微向右轉,同時提左腳向西上步。上動不停,右臂自身前向下經身右側向後向上劃弧,同時身轉向北,左拳經頭上方繼續向前向下劃弧,右拳劃至頭上方,左拳劃至襠前,目向前視。上動不停,左腳前落,成左弓步。同時左臂曲肘上抱,右拳自面前經左臂內向下衝擊,右拳停於襠前,拳心向里,左拳停於左耳下,左肘貼左胸,目向右止方(東方)注視。要點:分解動作之間不可停頓,右拳是劃兩個圓弧,未轉體時在體前逆時針方向,轉體後也是逆時針向劃弧,左右拳配合要協調。34、旋風腳(飛卷霹靂上九天)右腳向西上前一步,身左轉,面向南,同時兩臂向前向下,經體前向左向身後上掄擺,重心移向右腳,右膝微曲,準備跳起。上動不停,兩臂向左後上方繼續掄擺,同時向左後上方甩腰,左腿向左後上方擺起,身向左後上方旋轉,重心上升,右腳蹬地跳起,身體乘旋轉之勢,右腿在空中繼續向頭前作里合擺動,左手在額前迎擊右腳掌。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可停頓。掄劈要猛,甩腰要有力,以手帶肩,以肩帶腰,以腰帶胯旋轉,掄劈、擰腰、蹬地三力配合協調。向南掄臂跳起,旋轉一周後仍向南落地。擊響要在空中完成,擊拍要準確,響亮。35、猛虎出洞(猛虎抱頭雙抖拳)上動不停,左腳落地後蹬直,右腿落地後曲膝成正西方之右弓步。同時兩掌握拳從腰際向頭上方猛力鉗擊,停於頭右上方,身向右傾斜,目視兩拳。兩肘微曲,此勢身向南方,面向西斜。要點:此勢鉗擊時要先屈肘把兩拳收於兩乳前,然後以肩膀及腰腿之力抖擊。抖前身稍下蹲,抖出後成弓步,兩拳經兩耳側再向頭上方鉗擊。36、恨腳海底炮(恨腳劈砸緊相連)重心移向左腳,右腳向左腳內側恨腳跺地,兩腿隨恨腳全蹲。同時右拳經面前屈肘向下劈砸,左手心向上接右拳背,兩手停於襠前。此勢下面向南方,動作要領與第七動作恨腳海底炮相同。37 ,跳步五花坐山架(五花坐山停住勢)重心上升左腳蹬地,右腳經左腿前向東跳一大步,同時右拳向右經面前向左向下掄擺,左拳以肩關節為軸向左向上向右掄擺,右腳落地左腳步向東上一步,目隨視右拳,下面向南,上動不停,左腳在右腳東面落地。右臂握拳繼續向右向上劃弧掄擺,至頭上方時抖腕成馬步架拳。同時,左拳繼續向右向下劃弧,栽拳於左膝上,拳面向下,拳心向後。目隨視右拳,抖腕時猛擺向東,向左平視,兩面三刀腿曲膝成馬步。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能停頓,右拳先劃弧,左拳緊隨,右拳向上向里時左拳向下向左外,右拳經身前向下時左拳經左側向上,右拳向右向上時左拳向里經面前向下,各在面前以肩關節為軸劃圓圈,左拳順時針方向,右拳逆時針方向。與起勢五花坐山動作要領一樣。38、退步按掌收勢(退步按掌氣還原)右腳向右後方退一步,兩拳變掌向後經身側向後甩,然後向上、向前經面前向下按於體側,同時左腳向後退一步,左腳與右腳併攏成立正,頭向左平視。然後掌下垂,中指貼褲縫,頭向前平視。用九天德2006-2-22 19:58:56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府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准,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拳論一舉動中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太極拳由張三丰所創此說法,始於武禹讓,但據考證並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無法得知】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拳經總歌陳王廷著(明末清初時人,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擱橫采也難敵。鉤掤逼沉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慣心剁脅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註:此歌見於陳氏兩儀堂本拳譜,歌詞顯受戚繼光(拳經)影響,為總括太極拳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為陳王廷原著。】十三勢歌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岳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 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 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 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十三勢行功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太極拳經譜清同光時期陳鑫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神龍變化,儲測汪洋?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繞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不滯於迎,不涉於虛。至誠運動,擒縱由余,天機活潑,浩氣流行。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往暑來,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研究,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日中則反,月滿則虧。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 界限,勢難轉回。況一失勢,雖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佔一分,我據形勝,一夫當關,萬人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帖,中權後勁,虛籠詐誘,只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宜中有虛,人己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不遮不架,不頂不延(遲也),不軟不硬,不脫不沾,突如其來,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覺如風摧倒,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試一形容: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覘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一點靈境,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罄,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只守一敬。太極拳發矇纏絲勁論清同光時期陳鑫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於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檔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為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太極拳推原解清同光時期陳鑫太極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樞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靜;能敬而靜,自葆虛靈;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斗筍,細心揣摩,真積力久,升堂入室。太極拳總論陳鑫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看一太極,空空迎化歸烏有。用武要言陳鑫要訣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游,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或擠而捺。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敵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眾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轟之勢。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要訣云: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戰鬥篇云: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鶴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為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古人云: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為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戰鬥篇云:不拘提打,按打、擊打、沖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出身先佔巧地,是為戰鬥要訣。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要訣云: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戰鬥篇云: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要訣云: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戰鬥篇云: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先動為師,後動為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一而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按語:此論原為形意拳譜,經陳鑫以太極拳理法加以修訂約十之二、三。定名為《三三拳譜》。1935年,陳照丕編著《陳氏太極拳匯宗》,收入此論,但標為陳長興所著。又對陳王廷《拳經總歌》及長拳一百八勢譜,俱標為陳長興所著,謬矣。按,炮唾練至剛快發勁階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頗多相通處,故為編入,供練習炮捶者參考。1981年8月顧留馨記】用九天德2006-2-22 19:59:24太極拳十大要論第一章理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第二章氣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第三章三節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膀為恨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第四章四梢試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餘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欲衝冠,血梢足矣。抑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第五章五臟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 ,而諸臟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背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第六章三合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第七章六進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第八章身法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迴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第九章步法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第十章剛柔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 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名家」法度於外,真趣於中——湖州吳建君書畫藝術欣賞
※如何評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系列叢書?
※【轉載】臨風:從阿里之死看文化的變遷
※文化復興不應獨尊儒術